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行为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建设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析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并介绍一些有效的措施。
一、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内在联系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它提倡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环境保护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系列行为。
它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资源等。
环境保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有稳定的生态系统支撑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1. 保障人类的生存发展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是为了保障人类的生存发展。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只有通过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才能确保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可持续的发展前景。
2.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是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可以维持生态平衡,使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合作共生,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1.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是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通过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环境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方案,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实施。
2. 推动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
在经济发展中,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减少污染排放,推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3. 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力度加大环保法律法规的力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保障。
谈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引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问题一:环境污染严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之一,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主要表现在工业污染、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等方面。
工业污染工业发展过程中,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
大量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环境中,导致空气、水体和土壤受到严重破坏。
水污染水污染主要来自于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等方面。
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过度造成了农田和水体的富营养化;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城市生活垃圾未经分类处理,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
工业排放中的煤烟、尘埃和二氧化硫等物质,以及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问题二:生态系统退化严重我国生态系统退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森林覆盖率下降、湿地面积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方面。
森林覆盖率下降近年来,由于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我国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
这不仅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还加剧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等问题。
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保护水源、调节气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湿地面积逐渐减少。
这不仅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威胁到了许多湿地生物的生存。
生物多样性丧失我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捕捞等原因,许多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仅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问题三:环境治理手段不够完善虽然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环境治理手段仍然不够完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法规执行不力尽管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些问题。
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绿色环保意识内涵及其养成
作者简介:陈运春(1977一),女,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
・112・
万方数据
好事物的象征,生态文明的演变史也是人类对于绿色的向往 史。绿色与环保结合在一起.象征着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 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电追求人 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人类在赢得和保护绿色的征程中从未停歇过,如绿色运 动,即一些关心人类目前对地球造成破坏的人组成不同的团 体,争取施行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在很多国家里,这些绿色 运动分子都组成政党。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西欧、北 欧、东欧逐步涌现出绿色政党。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环 境保护团体便被推举参加选举。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也 纷纷发展绿色组织或者政党。从个人到团体,从个人行为到 国家政治.绿色环保意识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 我围的环境保护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60年代,后分 别于1973年、1983年、1989年、1996年、2002年、2006年共 召开过6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艰难中起步,最终走卜.正 规的发展道路。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 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提出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第一次明 确提出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九五”期间, 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九五”汁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 发布了《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央定》,实施《污染物排放 总量控制计划》和《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十五”期间,党中 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十一五”时期.国家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极大地促进 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绿色与环保的结合成为一种时尚,涉及到人类的经济、 消费、日常生活、技术、产业等等各个领域,并逐步形成绿色 文化。绿色对人类活动方方面面的渗透,催促着人类在反思 传统自然观、生态观的过程中,摒弃了高消费、高消耗等观 念,进而转变到人与自然关系、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高 度上来。观念意识的转变与革新,为人类的行为方式提供了 思想前提,观念作为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转变行为方 式成为顺理成章之事。绿色环保事业在环保意识的促进下, 从零到有,从点到面,从个别到整体,不断发展,直至绿色成 为人类的时尚之路。 二、绿色环保意识及其内涵 (一)绿色环保意识的概念。绿色环保概念,简而言之,就 是用绿色的行为方式保护环境,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出 发,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时采用协同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的方式.实现文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效应。具 体到实际应用中.衍生出多种多样的与“绿色”挂钩的新兴名 词,如绿色行星计划(为了防止地球变暖),拆解、分解工程, 重复和循环使用,绿色投资,绿色技术,绿色标志等。这些从 我做起,带动家庭,推动社会.改变以往不恰当的生活方式与 消费模式,重新创造一种有利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护生 态:平衡的生活方式与行动的绿色方式或行为,让绿色环保意 识逐步确立并深人人心。越来越多的人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 动,如地球熄灯一小时、绿博会、世园会等活动。尤其是绿色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本文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1.环境污染严重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生活垃圾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基地和城市,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一些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
湿地的减少、森林的砍伐、草原的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一些特有的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自然资源的枯竭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3.资源浪费严重中国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尤为突出。
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能源消耗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频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使用导致了资源的日益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成效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时代的环保目标。
1.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设环境监测体系和治理设施,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大力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严惩环境污染行为。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2.推动绿色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经济,提倡绿色产业,支持环保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关系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关系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它们不仅关系到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向。
那么,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各自内涵。
环境保护,简单来说,就是采取各种措施来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的生存环境。
这包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治理污染的水体和土壤、保护野生动植物、节约能源和资源等等。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倡导绿色出行等行为,都是在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一个更为宏观和全面的概念。
它强调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协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关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还涉及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社会制度的完善、人们价值观的重塑等多个方面。
它追求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让人类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不损害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循环。
从本质上讲,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如果没有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当我们积极治理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时,就是在为生态文明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通过加强对工业废气、废水的治理,可以减少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平衡。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政策。
这使得环境保护不再是孤立的、局部的行为,而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框架下,我们能够更好地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
同时,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一方面,环境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过去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气候变化、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问题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
本文就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标与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尊重和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的体现。
它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关系到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环境保护则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保证人类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目标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我们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控制污染排放,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同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还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建设美丽乡村和生态城市,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策略在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首先,我们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数据统计,及时获取环境污染的情况,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我们要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
此外,我们要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倡导环保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研究存在的问题尽管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地区和行业在发展中牺牲了环境,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保护。
其次,环境保护投入不足,环境治理成本高昂,一些企业和地方政府缺乏环境意识,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教学模块为例
教学随笔《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教学模块为例胡澎摘要: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探索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课程德育教学效果。
通过以《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教学模块为例,在教学理念、教学实施及成效、教学特色、教学反思与诊改共4个方面开展了《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关键词:生态素养;生态环境;行为养成;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生态意识、丰富生态文明知识、促进生态环境行为养成而开展的有计划的系统性的培养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行合一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和落脚点在于大学生的现代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在于培养具有良好生态素养和生态环境行为养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公民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教学模块在《生态文明知与行》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教学理念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通过传授生态文明知识、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生态文明实践等方式,将生态文明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生态素养与生态环境行为养成。
重视利用校内外生态文明教育场馆和实践基地开展与理论教学相匹配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以生动直观的形式理解理论知识,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
同时,重点围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等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引导学生立足实际,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使生态文明理念在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营造低碳生活、绿色办公、清洁生产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二、教学实施及成效(一)教学目标(1)思政目标: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生态环境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
认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加强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指对环境中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修复,以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环境质量。
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广可再生能源等。
只有通过环境保护,才能确保生态文明的建设可持续。
首先,要加强环境意识,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教育、媒体和社会组织等渠道,让人们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改变对环境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行为。
其次,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
建立健全环境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污染企业和个人的监管,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力量的建设,提高执法效率,确保环境法律的落实。
第三,要推动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加强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应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
采取措施修复受损环境,重建植被覆盖,恢复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第五,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不仅属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全球性的挑战。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才能保证人类世代相传的美好环境。
生态文明视角下凤堰古梯田景区现状及发展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凤堰古梯田景区现状及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竭推进,丰富、多彩、绿色的文化景区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为国家重点文化遗产,中华民族的梯田文化以其空前的民族特色和生态价值吸引了全球目光。
其中,四川省峨眉山市凤堰古梯田景区因其古老的农业文明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而备受游客的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生态文明视角下对凤堰古梯田景区现状及发展状况的研究,从管理、保护、利用等方面探讨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地。
一、现状分析凤堰古梯田景区,位于峨眉山市凤凰镇境内,是一处具有完整的群落式、环境协调的梯田景观,以其古老的农业文明、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闻名于世。
目前,凤堰古梯田景区面积约2400余亩,分布在海拔500~900米之间的多层次地形中,植被覆盖率高达85%以上。
除了几百年来人们艰苦劳作换来的曲折梯田和田野间丰富的文化景观,周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也无疑是凤堰古梯田景区古老而美丽景观的关键之一。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文化遗产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凤堰古梯田景区也不例外。
在管理方面,凤堰古梯田景区存在着管理混乱的问题,缺少有效的管理体系和标准管理模式。
尽管局部区域有政府协助的农村旅游管理站,但游客的数量太过庞大,无法逐步监管每一位游客的行为。
许多游客盲目攀爬、踩踏层层古塘,导致梯田的水土流失严重,梯田坍塌越来越多。
在保护方面,凤堰古梯田景区保护措施的执行力度不够,保护标准不明确,对于乱扔垃圾、挖野菜或者非法开挖沟渠等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强,以至于许多游客的不良行为屡屡发生。
在利用方面,凤堰古梯田景区的利用方式单一,项目少、设施简陋、住宿条件差,游客的文化体验也不够充分。
旅游发展与农业生态的融合也不够紧密,农民在旅游业中的收益普遍较低。
二、发展思路(1)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
凤堰古梯田景区应该逐步构建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实现对游客入园、游览的层层监督、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游客踩踏古田、乱扔垃圾等现象,减少主管部门的管理成本。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亲环境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亲环境行为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与环境的健康息息相关。
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亲环境行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亲环境行为,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对环境有益、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生态系统破坏的行为。
它涵盖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小小的垃圾分类,到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再到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亲环境行为的体现。
比如,在家庭中,我们可以节约用水用电。
随手关闭水龙头,避免长流水;离开房间时随手关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在购物时,自带环保袋,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
选择购买那些环保标志的产品,支持那些注重环境保护的企业。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汇聚起来却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出行方面,亲环境行为也有多种表现。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步行、骑自行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从而降低尾气排放对空气的污染。
而且,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选择,这也为人们践行亲环境行为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此外,垃圾分类也是亲环境行为的重要一环。
将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不仅能够减少垃圾的总量,还能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在一些社区,还设置了专门的垃圾分类投放点,并配备了志愿者进行指导和监督,以提高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能力。
亲环境行为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当下对环境的直接保护,更在于对未来的长远影响。
通过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排放,我们能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同时,亲环境行为还能够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如,环保产业的兴起为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动力,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而且,企业通过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能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然而,要推动亲环境行为的广泛普及,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基于环境学原理解析生态文明相斥行为
基于环境学原理解析生态文明相斥行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体现出全球化的特征,保护环境的理念也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人们在不断地努力寻求改善环境的理论和方法,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生态破坏和环境问题。
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我国将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并于xx年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于2016年,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之一。
社会在倡导生态文明行为,然而对行为背后的理论依据却鲜有论述。
可见,从较深的理论层次阐述生态文明行为的理论依据具有迫切的现实要求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因此,笔者选取环境学原理作为理论依据,依据部分环境学的基本规律和原理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可能或已经出现的行为进行初步分析讨论,具体解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斥的行为,以期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1 概念阐述生态文明从学理的角度来看,研究者对生态和文明概念的不同解释,导致生态文明的概念具有多样性。
李绍东[1]在1990年就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意识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生态文明的构成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内容:纯真的生态道德观、崇高的生态理想、科学的生态文化、良好的生态行为。
近20年来,又有许多学者对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特征等进行了论述[2-5],生态文明的概念得到不断丰富的同时,也呈现出丰富的定义形式。
关于生态文明的定义,张义[2]概括为自然角度、人与自然关系角度、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社会角度等3个角度。
张敏[3]也将生态文明的定义分为3类,即针对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目标而界定的定义、针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而界定的定义、针对人与自然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改善和优化而界定的定义。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治理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农药农药化肥的滥用、畜禽养殖的污染等行为严重破坏了农村环境,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源污染、生态系统恶化等现象日益严重。
农村环境治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农村环境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环境治理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的环境形势,因此需要加强研究,探索新的环境治理方法和技术。
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和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农村环境的持续改善,为农民提供更为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对农村环境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村环境治理的影响,分析现阶段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环境治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农村环境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农村环境治理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1.2 研究意义农村环境治理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实现绿色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工业化的推进,农村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受到了影响。
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研究,探讨环境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发展意义。
农村环境治理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农村环境问题的状况,深入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源,寻找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通过研究农村环境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方法,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的开展。
通过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的农村环境治理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
开展农村环境治理研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农村环境现状分析农村环境的现状是一个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农村环境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村废弃物排放严重,农村垃圾处理不当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
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生态意识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
的教育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生态道德和生态行为能力。
高校生态意识教育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生态知识是环境保护和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学生只有了解环境问题、认识生态价值,才能真正意识到环境的重
要性。
高校可以设置相关选修课程,将环境问题和生态学知识融入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通过讲座、讨论等形式,向学生传授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
高校生态意识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
生态道德是指人们对于周围环境的道德
要求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包括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等方面。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环保志愿者活动、组织环境保护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
价值观,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高校生态意识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生态行为能力。
生态行为能力是指学生在面临环
境问题时,能够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例如组织清洁社区、推行垃圾分类等,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
性和积极性。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联系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有何联系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它们紧密相连,相互依存,共同致力于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环境保护。
简单来说,环境保护就是采取各种措施,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这包括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治理污染的水源和土壤、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节约能源和资源等等。
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倡导绿色出行,都是在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概念。
它不仅仅是针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和保护,更是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强调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
那么,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联系呢?其一,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如果没有对环境的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资源枯竭,这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只有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一些地区曾经因为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河流变黑发臭,空气污浊不堪,生态系统崩溃。
后来通过大力治理污染,加强环境监管,这些地区的环境质量逐渐改善,生态系统也开始恢复。
这为当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生态文明建设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更高层次的指导和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不仅仅是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建立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它促使我们在经济发展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
比如,一些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下,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 经济科技三个维度
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政治经济科技三个维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目标。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政治、经济和科技三个维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这三个维度分别阐述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期引起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加关注和重视。
一、政治维度政治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量。
在现代社会中,政府是整个社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需要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强化环境保护政策,明确生态责任,规范环境行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政府还需要加大对环境监管的力度,确保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打击环境污染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政府还应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形成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意识,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全社会合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在政治维度下,政府应该积极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政府还应该注重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整合各方面资源,形成协同合作,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经济维度在经济维度下,可以采取多种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可以加大对绿色技术和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绿色科技的创新发展,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绿色消费的风气。
还可以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引导资金向环保产业倾斜,加大对环保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和蓬勃壮大。
三、科技维度科技维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和技术支撑。
在现代社会,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能源技术的革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科技创新可以推动环境监测技术的进步,提高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及时掌握环境变化的动态,为科学规划和实施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在当今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实践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空气不再清新,河流不再清澈,森林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
它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我们不能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应该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关重要。
过去,我们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的产业,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却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如今,我们需要大力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
比如,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
环境保护实践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环境监管是关键。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对那些违规排放、破坏环境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惩处。
只有让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其次,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这包括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
在资金方面,可以设立专项环保基金,用于治理污染、修复生态等项目。
在技术方面,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环保技术研发,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提高环境保护的效率和水平。
公众的参与也是环境保护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环保意识,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节约水电资源等。
同时,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也要充分考虑生态文明的因素。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增加绿地面积,提高城市的生态承载能力。
推广绿色建筑,使建筑物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都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增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在当今的社会中,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人类活动的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给环境带来的破坏和污染也跟着增加,导致了环境质量的下降和生态平衡的失衡。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以期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重视环境、注重生态、协调发展的一种文明建设理念。
这种理念与消费主义和过分开发自然资源的做法背道而驰。
我们应该摒弃“借地、吸血、富民”的开发模式,转而发扬“治地、养地、绿地”的生态文明理念。
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的平衡发展。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是指通过对污染物排放、生态破坏等方面进行监督和审查,促进环境法规的执行和整治环境问题。
在督察过程中,必须采取严格监管、苛刻执法的力度,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打击。
同时,还要积极引导企业“绿色发展”,建立环境风险管理体系和环保经济。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一、落实“绿色发展”政策。
政府要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打造绿色生态产业体系。
企业要优先使用环保技术,做到绿色制造,绿色设计,绿色物流,从源头控制污染物排放。
二、建立和完善环保法规。
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体系,制定出对环境污染严惩不贷的惩罚措施。
三、推广环保意识。
加强对环保意识的普及,培养群众的环保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让大家共同参与到环保事业中来。
四、实行环境统计制度。
应当加强对环保数据的收集、统计和汇总,建立环境评估机构,以便制定和调整环境保护政策。
总之,随着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成为关注的焦点。
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在生产、生活中更加注重环保,尽自己所能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与策略
生态文明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路径与策略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理念和实践,它是一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保护生态环境是各国共同的责任,如何找到适合自己国家的路径与策略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创新导向型的生态文明体系构建创新导向型的生态文明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首要任务是深化生态环境保护改革。
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施:1.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制定高效有效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测和管控,依法惩治环境犯罪行为,确保环境治理的公正和公平。
2. 推动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加强科技创新与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研发和应用高效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 培育生态产业,推动绿色发展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生态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治建设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每个人共同的参与,只有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形成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力量。
1. 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每个人的环境责任感,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2. 加强法治建设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实施惩罚与制裁。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策略,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2.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回收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构建生态廊道,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四、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问题不分国界,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挑战。
生态文明素材例子
生态文明素材例子
以下是生态文明素材的例子:
1.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一种生态文明的行为,旨在减少垃圾产生和提高垃圾的可回收性。
2.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旨在平衡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城市模式,它充分考虑了居民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 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利用太阳能量的技术,它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消耗。
4. 公共自行车:公共自行车是一种普及的交通工具,它可以鼓励人们步行、骑行和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人车辆的使用,降低空气和噪音污染。
5. 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一种不使用化肥、农药和转基因技术的农业模式,它强调自然循环和生态均衡,保护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
6. 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指在生产和生活中,通过技术改进和行为改变,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7. 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是一种以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为导向的金融业务,它支
持可持续能源、低碳经济和生态产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亲环境行为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亲环境行为作者:卢宁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8期卢宁(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河南郑州 450044)摘要:从1972 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人们就开始关注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与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文明和生态城市的提出则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和建构提出了新的方向。
本研究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索亲环境行为的作用模式,并针对此提出有价值的操作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主观规范;环境态度;亲环境行为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志码:A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了生态文明的建设宗旨,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地位。
生态文明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进化,倡导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应遵循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达成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强调人类生存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转变。
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失调,因此其本质并不是科技和经济问题,而是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之间的问题。
人类个体能被环境改变其经验和行为,也能通过其行为对外在环境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当社会个体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个体所采取的对环境产生的非负面影响的行为就属于亲环境行为,是个体自觉自愿并主动的做出有利于环境的行为。
个体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意识、亲环境行为及背后的动机和情感更能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作用。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对人类个体的环境心理和亲环境行为的研究和实践比自然儿科学更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是人类生存方式和核心价值观的改变,即从资源的高消耗到低消耗的转变;从物质的占有、使用、废弃到循环利用;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与自然环境的相对立到兼顾社会、经济、环境的整体效益和和谐统一。
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核心其实是人的发展问题,只有依靠人类的认知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推动生态文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行为一、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人与环境人类自己的行为造成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处于崩溃的边缘。
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人类知行水平却最终导致人类处于危险的境地,人类文明亦面临崩溃的境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但作为万物之灵,人类痛定思痛,在对自己引以为傲的“智慧”和“理性”行为实行反思的基础上开始探讨生态文明,谋求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维护种族的延续和文明的传承。
但必须承认,这种自我救赎始终是站在人类的立场,站在人的角度思考和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人之所以为人无法跃过的界限,也是现阶段人类思考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2]。
环境行为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当前还未有统一的定义。
作者认为,所谓环境行为是指人对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的行为,这种影响能够分成三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和当前无法分清积极还是消极的影响。
当然因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处于持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理解的深入,人的环境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或者中立,判断的标准会变化发展,理解结果也会转化。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处于主动的状态,而动物和自然体因为不具有人类的理性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
法律是千百年来人的理性的总结,是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完美结合,是智慧之光,法律本身就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质量的高低反映某种文明的完美水准,而建立在法律基础上的法治是文明得以维系和延续的根本保障。
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对现行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律和法治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必须反映生态文明的这个要求。
从自然法的角度讲,也就是要对法律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实行调整以合乎“公平、正义”,从实证法的角度讲就是要提升立法质量,充实法律内容。
当然从社会法学的角度看,法律不但仅是理念和法条的集合,写在纸上的法律也并不是法社会学眼中的“法律”,还必须考察法律与法治的社会效果。
那么生态文明所要求的法律和法治,仅有这些就够了吗?环境伦理学家并不完全认同。
他们认为环境自身的价值不会因为人类理解水准的改变而改变,环境有其自身的价值,也就是内在价值,法律或法学家等只看到了环境的工具价值,这是片面的,还必须承认环境的内在价值。
人类应对环境实行道德关怀,对人类的某些环境行为实行道德谴责。
进而有环境法学家主张赋予动物和自然体以主体地位,赋予动物以法律权利。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环境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
作者认为,法律与伦理有联系也有界限,法律有自身的局限性,强迫法律做它不能做到的事,最终损害的可能是法律的尊严与人民对法律的信仰,这可能与用法律保护环境的初衷背道而驰。
二、生态文明与法律人类经历了不同的文明发展历程,这个历程一般认为能够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正在努力实现的生态文明三个阶段。
我们当前仍然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
在西方,人们往往把法律与人类文明状态联系起来,认为法律使人类从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并持续维护和促动这个文明。
法律与在法律基础之上的法治本身即是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并且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都起着确认、促动、巩固和保障的功能和作用。
无论是工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对自然的索取之上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强了人类的力量,反过来又进一步促使人类更加疯狂地向自然索取更多的资源。
随着财富的增多,国家和阶级的出现,以强权为基础的法律随之也诞生了。
法律通过对财产权的确认和相对应的法律制度,极大地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促动了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激励—约束”机制刺激个人追求更大的财富,从而大幅度地增加了社会的整体财富,人类逐渐建立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而法律在人类文明的出现与进化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其自身也渐进地发展进化,从同态复仇到罪刑相适合,从罪行擅断到罪刑法定,从“刑不上大夫”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刑、民、诉不分到形成各个专门法律部门,从充当专制统治的工具到作为民主政治、公民权利的保护神。
而在人类漫长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时期,因为世界的不可知性和人类理解世界的水平的有限性,人类在很长一段时期并未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失衡的状态。
远古时期,人类臣服于大自然的威力之下,大自然在人类眼中是神秘与不可战胜的。
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相信“人定胜天”,无度地向大自然索取,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和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终于导致了环境危机。
人类的贪婪与行为的无度终于把人类建立的文明带向了崩溃的边缘。
而法律作为“智慧之光”,是人类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性总结,但因为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人类建立的法律与制度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烙印,成为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财富的工具,而不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助手。
随着环境危机的加深,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理解到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与人类自己的行为密切相关,要摆脱人类面临的困境,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实行限制,对以往的知识经验实行审视。
人类在地球上能够繁衍生息数千年是因为人类有理性与智慧,并能作出自我反省。
最终,人类提出了要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生态文明的实现离不开法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法律。
也就是说在生态文明的映照之下,法律首先要实现自身的“生态化”。
法律的指导思想要从传统的个人主义、团体主义转变为生态主义,即尊重自然。
人类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尊重自然,与其他物种共同拥有地球。
人类理解到,地球上的资源不但属于当代人还属于后代人,人类的发展不但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要不对后代发展的水平构成危害。
其次要把法律观点转变为生态本位,即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
传统的法律理念与价值追求,如公平、秩序、自由等,也要从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当代人与后代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秩序向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秩序扩展,环境资源的代内公平享有向环境资源的代际公平享有迈进,由人类发展经济的绝对自由向相对自由推移[4]。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完善法律理念,构建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法律制度,使“生态化”的法律成为生态文明的保障和动力。
三、生态文明的实现基础———法律对环境行为的调整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的行为密切相关,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对人类环境行为的调整予以解决,法律对人类环境行为的调整形成环境法律关系———即人与人之间以环境为媒介的法律关系。
那么作为“主权者的命令”的法律能对环境,包括环境的组成要素动物与植物实行命令和禁止吗?这原本不是一个问题,但在某些环境法学家眼中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们认为通过赋予动植物以法律权利,并实行制度设计代替动物、植物行使权利,这个问题便能够得到完美解决,只有这样,环境问题的解决才成为可能。
作者认为,古今中外的法律都是人设计的,人执行的。
法律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的产物,人类的理性是法律能调整人的行为的基础,人类有理性才能够理解理解法律,才能够自由地形成意识并主动选择行为,人类亦能够依据法律对自己的行为实行自我调整。
理性是人类的特质,动物或植物不具备这个特质,它们仅仅根据自己的本能而行为,它们无需遵守人类制定的法律,人类的法律亦无法命令他们去约束自己的行为。
作者认为,从伦理学意义上讲,“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毫无问题,对动物实行道德关怀也是值得提倡的,但动物无法获得与人类相同的法律地位,亦无法成为法律关系的主体,无法享有法律权利。
在现实中当人类的利益受到威胁时,无论动物的数量是多么庞大和无辜,只要存有威胁人类的可能,那么成千上万地消灭某些动物立刻成为人们首先想到的要采取的行动,在历次疫情中无数次发生的事实一再提醒我们,法律都是从人类的利益角度出发解决问题的。
当然必须承认这么做缺乏对动物的道德关怀(包括那些不无辜的动物),但是让我们回到法律本身,必须看到法律与道德是有区别的,道德关怀的对象能够无限扩大,但法律有其自身的边界,无所顾忌地突破这个边界在作者看来,即是强迫法律做它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可能最终结果只能是对法律的消解,会失去民众对法律之信仰。
法律通过对人的环境行为的调整,从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环境法律关系,其目的是实现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法律尤其是环境法能够调整人类的环境行为是法的调整基点,也是环境法律关系的起点,是生态文明得以实现的基础。
人的环境行为是人作用于自然环境的行为,是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人的行为,包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改善和管理等。
法律对环境行为的调整主要是对消极环境行为实行禁止和惩罚,在对政府权力实行限制的基础上,依法发挥政府的管制作用,其中刑罚和罚金是常用方法;对积极环境行为实行鼓励和保护,充分重视和发挥市场的作用,如生态补偿,碳排放交易等是必须重视的措施;同时在对中性的环境行为保持中立的同时保持警惕,也就是法律要谨守自己的边界,不能越界去妄图调整所有的环境行为。
法律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和理性的总结,但因为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和人类经验、思考水平的有限性,面对一个飞速变化发展的世界,人类制定的法律本身就存有着很大的缺陷。
比如某些法律予以鼓励的环境行为随着时间的转移可能证明是应予以禁止的,某些所谓中性的环境行为也会进入法律的禁止之列。
也就是说,在一个绝对运动的世界里,以人类有限的理性去制定法律来实现一个完美的目的,这对法律来讲充满了挑战。
作为实现生态文明保障的法律和法治既要勇于面对这个挑战,对法律理念和法律内容实行自我调整和充实以适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对环境问题的看法,为我所用,用符合生态文明的“善法”和“善法之治”去保障生态文明的实现。
同时法律自身在对人类的环境行为实行调整时要保持谨慎,有所为有所不为,谨守法律的界限[6],不能无所顾忌越界而为,要让“道德的归于道德,法律的归于法律”。
总来说之,法律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石和根本保障,生态文明对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生态文明的映照下,法律要对自身实行调整以适合生态文明的要求。
而法律对人类环境行为的调整是环境法治的起点亦是生态文明的基点,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政府的管制作用,重视市场的主体地位,使用税收、生态补偿、补贴等手段鼓励有益的环境行为,同时法律自身要保持清醒和警惕,有所为有所不为。
当然说到底,“人是目的”,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主体,既是生态文明的构建者也是责任者,必须从点滴做起,平和自己的欲望(德),限制自己的行为(法),做一个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态人”。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境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