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1章现代化进程知识点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现代化进程知识点本文档将总结高二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现代化进程的知识点。
国家现代化的标志- 国家政权的巩固和统一- 生产力的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 文化和科技的大繁荣和进步- 国土的巨大扩展和领土的巩固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外来文化的冲击- 鸦片战争后,中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冲击,引入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和科技。
- 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中国引发了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 自强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起步,包括鸦片战争后的改革和洋务运动。
-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科技为核心,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维新运动与戊戌变法- 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变革。
- 戊戌变法是维新运动的一次重要尝试,但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最终失败。
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推翻了封建,建立了共和政体。
-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推动了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包括农民起义、劳工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
- 这些变革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现代化进程。
总结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外来文化的冲击、自强运动与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等一系列的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使国家逐渐实现政权的巩固和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和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土的扩展和领土的巩固。
以上为本文档对高二历史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1章现代化进程知识点的总结。
【K12学习】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一、贵族政治与社会动荡——雅典的政治状况:雅典的地理环境:①阿提卡;比雷埃夫斯;②农业;工商业;航海业城邦制国家初步形成:①纷争不断;②大约在公元前9-8世纪;中央议事会;行政机构设立;贵族—平民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Bc—6Bc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文法;贵族既得利益;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要求发展海外贸易,掠夺外邦奴隶与财产,主张实行温和改革三、首席执政官梭伦:萨拉米斯岛问题:萨拉米斯岛;公民的爱国精神;梭伦改革的内容颁布“解负令”等法令:、措施:——————:含义:“负”指的就是债务,“解负令”就是废除债务的法令。
雅典债的:分两种,即因契约而产生的债和因损害而产生的债,亚里士多德在《尼柯马赫伦理学》中称前者为自由之债,后者为不自由之债。
梭伦改革前,雅典农民的境况极其艰苦,借了财主的债若还不起,财主就在借债者的土地上竖起债务碑石,借债者就会沦为“六一汉”,他们为财主做工,收成的六分之五给财主,自己只留六分之一。
如果收成不够缴纳利息,财主便有权在一年后把欠债的农民及其妻、子变卖为奴。
措施:废除所有债务;释放和赎回债务奴隶;废除“六一汉”制度;————————:目的:防止产生新的债务奴隶;内容:规定个人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
——————————:目的:杜绝贵族任意侵占平民财产;内容:规定无子女者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将遗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
安抚贵族:目的:减轻贵族的强烈反抗,稳定社会秩序;措施: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使贵族得以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特点:调整改革措施,有效地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体现了改革的策略性和政策的灵活性。
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知识点第一节:近代中国封建农奴问题近代中国封建农奴问题是指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农奴制度的存在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
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西藏和青海等地,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封建农奴制度的形成与特点封建农奴制度起源于古代的腐朽奴隶制度,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逐渐形成。
封建农奴制度的特点是地主对农奴的剥削和压迫,使农奴无法获得自由和平等的地位。
2. 西藏农奴制度的存在与问题西藏农奴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农奴在这个制度下受到严重的剥削和压迫。
这导致了西藏农奴问题的存在,给西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3. 青海农奴制度的现象与改革青海地区也存在类似于西藏的农奴制度,农奴们在这个制度下受到地主的严厉控制。
然而,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青海地区的农奴制度开始面临改革的呼声。
4. 农奴问题的影响与解决近代中国社会对农奴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意识逐渐增强,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农奴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然而,农奴问题的根本解决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改革。
第二节:国民党的北伐战争国民党的北伐战争是指中国国共两党合作,联合发动的反对北方军阀割据统治的战争。
这场战争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北伐战争的背景与起因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北方军阀割据统治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国民党领导下的北伐战争就是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实现国家的统一与进步。
2. 北伐战争的进展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支持和国民党的领导下,北伐战争逐渐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这些胜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并为国共两党的合作铺平了道路。
3. 北伐战争的意义与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中国的统一,还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同时,北伐战争的成功也在国共两党之间建立起了持续的合作关系,为国共合作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4. 北伐战争的局限与不足尽管北伐战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战争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和不足之处。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教学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1)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考点突破: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法家。
原因:(1)法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
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1一、“百家争鸣”1. 背景:(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人物主张春秋孔子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
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孟子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时期人物主张春秋老子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
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庄子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速记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速记高二历史必修三是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在学习过程中,为了便于记忆和复习,我们可以采用速记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这些知识点。
下面是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的速记:第一章:启示录与启蒙运动1. 启蒙运动:18世纪欧洲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和教权主义进行批判,提倡人民解放和自由平等的思想运动。
2. 启示录:启示录是西方历史上的一本重要文献,记载了被称为约翰的使徒在拘禁岛上所见到的一系列异象和预示。
3. 自然权利: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等。
第二章:民族国家产生的历史进程1. 民族国家:指具有统一的民族、领土和政权的国家形态。
2. 民族主义:指民族团结和民族利益至上的思想和政治理念。
3.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指拉丁美洲殖民地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独立的历史运动。
第三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1. 封建经济:以领主土地所有权为基础,以农奴和农民的劳动为主要来源的经济形态。
2. 商品经济:指通过生产出的商品进行交换的经济形态。
3. 市民社会:指以私有制为基础,以市场交换为主要方式的社会形态。
第四章:中国近代史纲要1. 不平等条约:指中国在晚清时期被迫签订的剥夺国家主权和领土的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和《辛丑条约》等。
2. 戊戌变法:发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场改革运动,企图通过改革来挽救清朝的命运。
3. 辛亥革命:指中国辛亥年间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第五章:堡垒与火种——第一次世界大战1.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利益而引发的第一次全球性战争。
2. 利用堡垒线战术来防守敌军的进攻,并通过火种战术来对敌军进行攻击。
3.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场重要战役,法国在这场战役中成功地保卫了堡垒。
通过以上的速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
这样在复习和考试中,我们就能够更快速地回忆起这些知识,并且能够更好地运用它们。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一、秦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统治1. 秦国的崛起秦国的崛起始于战国时期,其由荆襄、巴蜀地区的农民出身的秦武王所开创。
在秦国的统治下,秦国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国家,并在战国末年消灭了其他六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2. 国家统一政策在秦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来巩固统一。
这些政策包括:•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再细分为县,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方便交流和贸易;•修建连通北方和南方的灵渠和长城,加强了国家的边防体系;•统一文字和法律制度,消除了地方特殊的习俗和法律,使全国法律统一。
3. 秦始皇的统治秦始皇是秦国的第一位皇帝,他实行严酷的统治,以加强自己的权力。
他采取了以下措施:•长平之战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统一了全国的文字,法律和货币等;•推行焚书坑儒的政策,以消除其他思想的影响,并加强自己的统治;•建造了兵马俑,以保护自己在来世的安全。
二、法治和人治1. 法治的特点法治是指政府和社会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进行,以法律保障国家和个人的权益。
法治的特点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必须公正、公平,用于保护人民的权益,并解决纠纷和冲突;•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依据一定的程序,不能凭个人的意志或权力随意执行。
2. 人治的特点人治是指国家或社会的政治权力主要由一人或少数人掌握,并基于这些人的意志行使。
人治的特点包括:•个人或少数人的意志成为最终权威,可以超越法律和其他权力机构;•政策和决策主要依赖于这些人的个人意志和判断;•容易产生权力滥用、腐败和不稳定的问题。
三、秦汉政治制度和官制1. 秦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官制。
政治制度方面,秦始皇通过推行一系列的改革,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制方面,秦始皇将郡县制推行到各地,设置了郡守、县令等官职,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好地控制地方。
2. 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汉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制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框架,但也有一些改革和发展。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面照妖镜,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的变迁、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及这些事物对现在的影响。
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演变和影响,下面将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封建社会的特点与儒家思想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社会形态,它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经济基础,以世袭制的贵族阶级为社会主体。
这个时期的社会结构严重分化,以官僚和地主为主要统治阶级。
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礼仪、忠恕、仁爱等道德准则,强调家庭和谐、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的稳定。
这种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二、奴隶制度与烽火戏诸侯在古代中国,奴隶制度是社会经济形态的一种,是封建制度之前的社会形态。
奴隶制度下,奴隶是私人财产,被用作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
奴隶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人口分化和社会矛盾。
烽火戏诸侯是战国时期的一种外交手段。
它源于晋国君主晋文公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和削弱其他诸侯之间的联盟而采取的策略。
通过设计,晋国以犒赏的名义向其他诸侯国烽烟信号,设陷阱将其诸侯国的军队削弱,以达到稳固自身的目的。
三、乡土中国的变迁与农业社会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都处于这种社会形态中。
农业社会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活动,人们的生活和命运紧密依赖于土地。
农业社会的变迁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制度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乡土社会经历了许多变化,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区域的扩张、土地制度的改革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四、金、元的统一与变革金、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它们的兴起和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朝是由女真族建立的,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短暂而强大的朝代。
他们以金为西北汉土,通过对北方民族的征服和南方的统治而形成统一的帝国。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
元朝统治下实行了民族融合和地区自治的政策。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

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代表重要)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士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发生变化,出现了私人讲学。
2.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和庄子;儒家:孔子、荀子、孟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
3.作用: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名丘,字仲尼,被称为至圣。
2.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3.**孔子的主张:【思想核心是“仁”;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政治主张};【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整理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后称为六经,他的言行载于《论语》一书】{教育贡献}。
4.孟子,名轲,有亚圣之称,著有《孟子》一书5.孟子的主张: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方面,孟子主张“性本善”6.荀子名况。
7.荀子的主张:统治者实行仁政和王道,以德服人;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荀子提出“人之性善8.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道家和法家1.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老子的主张:【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老子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总在不停的运动;】{哲学思想}【他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他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政治主张}3.庄子的主张: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学说,把世界万物看成是相对的;他认为放弃一切的大小、贵贱、生死、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
下面店铺为大家分享的是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
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影响儒家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仁政、重民;性善说;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荀子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兼爱、非攻道家老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老子》,又名《道德经》“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无为而治”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近年来,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备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关注。
其中,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作为高二历史学科的必修教材,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为题,详细介绍其中的要点。
第一章:人与自然环境本章主要介绍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重点涉及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等方面。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不同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介绍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制约与推动作用。
举例说明不同自然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
2.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与改造:重点讲述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逐渐改变自然环境,以适应自身需求。
如早期人类建立的农耕系统、水利工程的发展等。
第二章:古代希腊本章主要介绍古希腊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希腊城邦的特点与发展:介绍了希腊城邦的形成原因、政治制度以及在商业、农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
2. 希腊民主政治:重点介绍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包括民主的起源、民主制度的结构和影响。
第三章:古代罗马本章主要介绍古罗马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罗马共和国的兴衰与帝国的建立:介绍了罗马共和国的政治结构和军事制度,以及罗马帝国的建立和扩张。
2. 罗马帝国的治理与文化:重点讲述了罗马帝国的治理制度,以及罗马的法律、建筑、文化传统对后世的影响。
第四章:古代印度本章主要介绍古印度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印度的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介绍了印度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古代印度社会的阶级制度和种姓制度。
2. 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重点讲述了印度教和佛教的兴起背景、教义和影响,以及佛教在印度以外地区的传播。
第五章:古代非洲本章主要介绍古非洲时期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点。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 古埃及与尼罗河流域文明:介绍了古埃及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以及尼罗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清单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基础知识清单)1、何为“百家争鸣”,“争鸣”的主题是什么?(导言第二段)2、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3、孔子的思想主张及文化成就有哪些?4、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的?5、如何评价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6、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及基本主张有哪些,如何评价?7、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核心观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有哪些,如何认识法家思想?8、春秋战国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有哪些,如何认识墨家思想?9、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如何?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基础知识清单)1、秦代儒家思想遭到摧残的原因及表现?2、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有哪些?3、董仲舒的新儒学吸收了哪些学派的内容,是如何改造儒学的?4、如何认识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的各项新内容?5、汉武帝推出了哪些尊儒、崇儒的措施?6、由以上内容总结儒家在汉代如何成为正统思想的?7、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了怎样的影响?第三课:宋明理学(基础知识清单)1、汉末到宋初儒学的地位面临那些挑战,儒家学者为复兴儒学进行了哪些努力。
形成了什么样的历史趋势?(背景)2、如何理解理学的概念?是儒、佛、道三家合一的产物,北宋时期,为了抗衡佛、道思想,儒家学者把儒家的忠、孝、节、义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学说,又叫新入学。
3、理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4、程朱理学的历史地位如何,如何评价理学?5、陆王心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和理学有何异同点?第四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基础知识清单)1、分析明清之际的社会状况,找出这一时期思想活跃的历史背景。
2、李贽的代表作品,基本主张有哪些,如何评价?3、试找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代表作品及其各自的基本主张有哪些,试总结其共同点?4、如何评价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为何这一思想不能起到促进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5、试总结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二)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
2、原则:————————
3、方法:公民每年的总收入折合成农产品计算财产,按财产的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希腊Trannia的意译,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独裁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阿哥斯、麦加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化方面,均有所建树。科林斯僭主柏利安被列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制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迄公元前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中古时期,在意大利的某些城市也曾实行过僭主政治。
(3)平民与贵族矛盾日益尖锐:8 B—6B
①首席执政官;长老会议;实际权力;②放高利贷;土地兼并;六一汉;债务奴隶;
(4)平民暴动与雅典政局动荡:
①B632;武装暴动;被镇压;②成法;贵族既得利益;
二、工商业发展——雅典的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远航大船;工商业奴隶主;
(2)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
2、僭主政治的建立:
(1)背景:雅典政局动荡,三派纷争。
①平原派:企图恢复旧秩序
②地派:要求进一步改革
③海岸派:拥护梭伦政策,但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
(2)建立:公元前60年庇西特拉图
1改革背景
(1)内忧: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在历史必修三的第一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这一段历史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它建立了最早的封建国家制度。
夏朝的政治制度以世袭制为主,国王统治全国,下设诸侯,实行分封制。
商朝继承了夏朝的政治制度,但在商朝时期,封建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它建立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实行分封制和世袭制,国家君主的权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其次,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经济发展。
夏朝时期,农业是经济的主要产业,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具,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商朝时期,农业继续是经济的主要产业,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繁荣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周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最后,我们来看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点。
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象形文字,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的萌芽。
商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周朝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金文,这是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和礼乐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特点。
总的来说,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开端,它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重点整理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重点整理
进入到高中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
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重点为大家总结了高一年级各版本及各单元的素有知识点内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重点整理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解读】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至圣”。
2、早期儒学: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框架
1.三秦政治。
-秦始皇完成大一统的意义。
-《焚书坑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
-重视法家思想、实行法家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统一战争。
-秦朝对六国的战争使秦能够完成统一。
-重要战役:长平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等。
-司马迁《史记》对统一战争的记录和评价。
3.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郡县制、推行等级森严的官僚制度、实行中央集权。
-建立道德政治,以儒家经典为准则,实施儒家教化政策。
-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公共建筑工程的规模。
4.秦代社会经济变革。
-实行均田制、铸钱统一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开通农田灌溉、建设纵横交错的水利工程,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秦朝对铁器、陶瓷等手工业工艺的发展影响。
5.秦代对现代中国的影响。
- 方便统一的基础制度,Article 29对现代法制的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国的统治模式。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汇总,基础解读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汇总,基础解读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一起学习吧!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爱人);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的知识点
1.改革背景
(1)内忧:平民、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矛盾尖锐。
(2)外患:雅典民族危机加剧。
2.改革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打破贵族世袭特权。
(4)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改革特点
(1)指导思想:梭伦推崇“中庸”,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和解。
(2)内容: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也对上层建筑进行了一些改革。
(3)性质:奴隶主阶级为巩固自身统治而进行的'改革。
(4)评价: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不够彻底。
4.改革影响
(1)进步性
①使广大债务奴隶获得解放,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②使下层民众得以参与国家政治,为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渗透在改革中的“中庸”精神,为雅典民主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价值基础。
(2)局限性
①下层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②氏族制度残余得以存续。
5.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三个阶段
(1)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按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进行政权机构改革,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为雅典民主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
(3)伯利克里改革: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权力。
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