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考试8个文言虚词地用法及练习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
![部编版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fd824bca763231126fdb110b.png)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复习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bai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其(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上枢密韩太尉书》)(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二)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f0c6a705da38376bae1fae75.png)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面,作宾语。
例句:1、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2、操蛇之神闻之。
《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 这件事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6、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7、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8、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9、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10、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11、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12、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13、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代千里马)1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15、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16、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17、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18、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4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八大虚词归纳
![八大虚词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30cdb5a7b0717fd5360cdc3f.png)
中考文言虚词归纳中考考查的文言虚词有8个:而乎其为以于则之。
常采用客观性试题,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1、之(一)代词①代人、事、物。
例句:长跪而谢之、亲戚畔之、呼尓而与之,肉食者谋之、学而时习之,委而去之②指示代词,这: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二)助词:①结构助词,的。
例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咨臣以当世之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行道之人弗受②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莲之爱③调节音节,不译。
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怅恨久之、公将鼓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④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吾妻之美我者⑤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三)动词,到,往,去。
例:辍耕之垄上、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以(一)介词:①用、把、拿。
例句:因以为号焉、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大易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以君为长者、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必以分人②按照、依照。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凭借、依靠。
例句: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这所顺、可以一战何以战以此自终以此夸能(二)连词:①表目的,来,用来。
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则责……等之慢,以彰其咎、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以光先帝遗德以乐其志②表结果,以致于。
例句: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③因为。
例句:不以千里称也、以其境过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扶苏以数谏故、徒以有先生也以中有足了者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三)动词,认为。
例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皆以美于徐公(四)通“已”,已经。
例句:固以怪之矣3、于(一)介词:①到。
例句:安陵君因使唐睢使于秦、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簊畚运于渤海之尾②在。
例句:骈死于槽枥之间、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候、欲报之于陛下也③从。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归纳含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aad6cf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55.png)
【常考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用在动词后面)可代人、事、物,译为“它、她、他(们)、这件事”例:操蛇之神闻之执策而临之公与之乘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助词1)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例:予尝求古仁仁之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水路草木之花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甚矣,汝之不惠。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3)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附着在一个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动词的后边)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公将鼓之怅恨久之4)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宾语+之+谓语)例:②何陋之有?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马之千里者3.动词,(前面是人名或人称代词,后面是一个地名)“往”,“到......去”例:辍耕之垄上4. 表示时间、空间的界限,不译。
例: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实战演练: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③何陋之有?④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⑤公将鼓之。
⑥辍耕之垄上。
⑦怅恨久之。
⑧具答之。
⑨亲戚畔之。
⑩马之千里者。
中考链接: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B.不闻天子之诏C.介冑之士不拜D.乏绝之处见水2.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和例句加点字相同的是哪一项()例句:即焚之,又钞A.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B.送孟浩然之广陵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春冬之时(二)【而】1. 连词1)表并列,可译为“而且”“又”或不译(连接的两项无主次、前后之分,可互换位置)例:溪深而鱼肥。
蔚然而深秀者2)表顺承,可译为“然后”“接着”“就”例: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水落而石出者3)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1bb44db3186bceb19e8bb89.png)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而、之、以、于、为、其、则、乎]【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强饮三大白而别③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足肤龟裂而不知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出淤泥而不染⑧邻有短褐而欲窃之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起坐而喧哗者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国险而民附⑤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杂然而前陈者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⑥执策而临之⑦在楚城上而待楚寇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之】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欲报之于陛下也④悉以咨之⑤先帝称之曰能⑥肉食者谋之⑦公与之乘⑧名之者谁⑵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⑶复制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④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⑤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e50f8480680203d8ce2f24f4.png)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
④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4)“而或”: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与臣而将四矣()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6、长跪而谢之() 7则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诸侯()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计日而待也()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18、委而去之()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24、再而衰,三而竭()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26、时时而间进()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 32、足肤皲裂而不知()33、久而乃和()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1、启窗而观()4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43、杂然而前陈者,起坐而喧哗者()()44、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bad0bab31b765ce0408148b.png)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6、古人以俭为美德。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bea99bd451e79b8969022629.png)
中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归纳汇总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朝而往,暮而归三十而立。
(3)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博学而笃志(4)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日出而林霏开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5) 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而乐亦无穷也(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乃(1) “就、于是”。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2) “才”,例:久而乃和。
亚夫乃传言开壁门(3) “竟然”。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4)表判断,“是、就是”。
例:此乃英雄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你的”;也做主语,“你”。
不作宾语。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以1.介词(1)表工具,“拿,用”。
例: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醒能述以文者(2)表所处置的对象,“把”。
例: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以君为长者(3)表凭借,“凭,靠”。
例:何以战。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4)表原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其境过清(5) 表凭借,“按照、依照、根据”。
例: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2.连词(1) 表目的关系,“用来、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2) 表结果,译为“以致”。
例: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3.通假字。
同“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4.动词,“认为”。
例:皆以(之)美于徐公。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5.固定结构(1)以为:a.认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愚以为宫中之事b.把……当作、把……作为。
例:可以为师矣。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2)以是/是以,“因此”。
例: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为读wéi(第二声)时1.动词(1)根据上下文翻译为各种动词。
可译为“做、担任、成为、制作”等。
例: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吾广为都尉(2)作判断动词,译为“是”。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的8个虚词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的8个虚词](https://img.taocdn.com/s3/m/eaf1488a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69.png)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考的8个虚词一:之1、作助词用(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而1、表顺接关系的连词(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2、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例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则罔三: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例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5ad2f1e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2.png)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文言虚词典型用法[10个](答案版)
![文言虚词典型用法[10个](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1a0cf2af45b307e9719743.png)
常见文言虚词的典型用法[之、而、其、以、焉、与、则、于、因、为、](要求:在括号里写上这些虚词的用法(即词性)和意思)1.【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我)2、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代词,这)代词、它3、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秦晋崤之战》)(主谓间的助词,不译)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
(《石钟山记》)(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助词,凑足音节)8、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动词,到……去)2.【而】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表示并列关系)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
)3、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表示承接关系,“就”“着”)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5、未报秦施而伐其师(《秦晋崤之战》)(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6、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假设关系,“如果”)7、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可不译。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因果关系,因而)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表示目的关系,来,)10、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通“尔”,用作代词,译为“你的”)11、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通“尔”,用作代词,译为“你”)3.【其】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代第三人称,他的。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29e62a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9.png)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7ff71d1ff705cc1754270903.png)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3)(1)(2)(3)(4)的样子.【助]……地;【代]这样.【连]然而.【动]认为……对。
(表肯定、赞同).(1)【代】怎么,哪里.(2)【形】安全,安定(1)(2)(3)(4)(5) (5) 【介、[副]【介]【动][副]【通]连]和、跟、同. 给、替.比,和……比较. 给予、授予.全.欤”,句末语气词.(1) [副]于是、就(2) [副]却,竟然, 居然,反而(3) [副]才.(4) [副]是,就是(表判断)(5) [代]你的,你(1)【副】虽然.(2)【副】即使.(1)【代】有人、有的、某人(2)【副】或许、也许、可能3)【副】或者,有时.(1)【副]“……以后”已经”完全”(2)【连]既然.(1)【代】你、你们、你.2)【代】这、这样、如此.3)【连】如果、或者.【副】只;只有、只是.(1)(2)(3)(4)(5)(6) 【名】遮日挡雨的用具。
【动】遮盖,掩盖。
.【副】大概(表推测)【连】原来(说明原因)【助】发语词。
.【动】胜过,超过。
.(1)【量]众,许多。
.(2)【合音]之于”(句中)或之乎”(句尾)的合音。
.(1)【名】耳朵.(2)【助】①而已”罢了”.②了” 啊”也”.(1)[通耳,罢(2)[代]你的,你们的。
(3) [代]那。
(4)[助不译5) [代如这样。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屋舍俨然(《桃花源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吴广以为然。
(《陈涉世家》).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谢庄遂安(《冯婉贞》).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鱼我所欲也》).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乃入见。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
![专题1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一)-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4e8a0da1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45.png)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例句(一)(之、者、也、虽、然)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其主要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常见文言虚词共18个:之、者、也、虽、然、而、与、其、且、因、于、为、所、以、焉、则、乃、何。
一、“之”1.用作代词(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桃花源记》)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例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山水之乐)(《醉翁亭记》)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例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马说》)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例句:亲戚畔之。
(代指寡助之至的君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例句:彼竭我盈,故克之。
(代指齐国军队)(《曹刿论战》)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指陈胜)(《陈涉世家》)(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句: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例句: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例句: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例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作助词(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
《爱莲说》例句: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爱莲说》例句: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例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例句: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81a86dfe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df.png)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句,欢迎阅读初中文言文虚词而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初中文言文虚词以字的用法及例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中考常考文言虚词用法专项练习(共18个,附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03d42e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f.png)
中考语文常考文言虚词用法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2.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3.温故而知新________《论语》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________《伶官传序》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六国论》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________《六国论》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游褒禅山记》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劝学》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__《游褒禅山记》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________《愚公移山》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________《伶官传序》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________《游褒禅山记》2.何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______《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________《赤壁之战》4.然则何时而乐耶________《岳阳楼记》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________《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________《邹忌讽齐王纳谏》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________《伶官传序》8.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________《石壕吏》9.今日之事何如________《鸿门宴》10.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________《五人墓碑记》11.何以战________《曹刿论战》12.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________《庄暴见孟子》13.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________《鸿门宴》14.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________《阿房宫赋》3.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虚词8个用法及意义、默写答案
![虚词8个用法及意义、默写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6ce4c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1.png)
虚词8个⽤法及意义、默写答案《传记选读》第⼀⾄六课字、词及成语《在哈⾦森⼯⼚》藏污纳垢cáng gòu 间或jiàn 间不容发jiān 登记簿bù什物shí着落zhuó不着边际zhuó给以gěi 给予jǐ⾃给⾃⾜jǐ《铁肩担道义》埋伏mái 通缉令jī标榜bǎng 京畿jī卫戍 shù绞刑jiǎo 巨魁kuí和暖hé暖和huo 战栗lì曲饰qū⽮志shǐ《我读⼀本⼩书同时⼜读⼀本⼤书》⼩豚tún 神龛kān 拨剌là⽯碾niǎn ⽯罅xīà咋碎zé铁砧 zhēn 扳罾zēng ⽥塍 chéng 茨棚cí糜碎 mí疹⼦Zhěn ⽵簟diàn 发喘chuǎn庚⼦gēng 凝眸móu ⼿肘zhǒu 作揖yī鳜鱼guì腆出tiǎn 头颅lú破篾miè泅⽔qiú琅琅上⼝láng ⼟窑yáo 骡⼦luó《在寻找“野败”的⽇⼦⾥》祁⼭Qí⼼⽆旁骛 wù畸形jī归宿sù雾霭ǎi 矻矻kū熨帖yùtiē粳稻Jīng 啃噬shì分蘖niè伫⽴zhù籼稻Xiān 跋涉bá袅袅清风niǎo 功勋Xūn《遨游建筑天地间》嗤之以⿐chī追溯sù服膺yīng 矜持jīn 云鬓bìn幕僚liáo 噩耗è撒⼿⼈寰huán 南辕北辙zhé庶母shù《在画布⾥搏⽃的⼈⽣》浩瀚⽆垠yín 茅塞顿开sè不吝lìn7、为世界⼯作⽣字(多⾳字)荒埠bù抨击pēng 教唆suō炽烈chì倘若tǎn g 纵情zòng 酸渍菜zì俾斯麦bǐ柏林bó(柏树bǎi、黄柏bò)中风zhòng (中间zhōng)显著zhù(执著zhuó)强壮qiáng(勉强qiǎng、倔强jiàng)匀称chèn(称砣chèng、称谓chēng)散步sàn(懒散sǎn)癖好pǐ hào(美好hǎo)慰藉jiè(狼藉jí)朝⽓zhāo(朝廷cháo)荷马hé(负荷hè)淡薄bó(薄饼báo、薄荷bò)宁静níng(宁愿nìng)随和hé(唱和hè、和稀泥huò、和药huò、和牌hú、暖和huo)沉重zhòng(重复chóng)8、幸福从细⼩处开始碾出niǎn泥淖nào 卓越zhuó扫帚zhǒu 恼⽕nǎo羸弱léi 懊悔huǐ喘息chuǎn泥泞nínìng(拘泥nì)便⼠biàn(便宜pián)⾸创chuàng(创伤chuāng)过分 fèn(分裂fēn)仆⼈pú(前仆后继pū)冲⼒chōng(冲劲chòng)⽔量liàng(测量liáng、打量liang)度⽇dù(揣度duó)9、⼀个学派的诞⽣搜罗sōu 栗⾊lì鬈发quán湖畔pàn 橄榄油gǎnlǎn 皈依guī琢磨zhuómó(磨坊mò)终了liǎo(le)10、扼住命运的咽喉⾻骼gé犷野guǎng酗酒xù羞惭cán 轻佻tiāo抚爱fǔ慵懒yōng湍急tuān矗⽴chù废圮pǐ譬如pì缄默jiān栖⾝qī诅咒zǔ悲怆 chuàng 唐璜huáng 咽喉yān(吞咽yàn、哽咽yè)挣取zhèng(挣扎zhēng)瘦削xuē(削⽪xiāo)避难nàn(难关nán)厌恶wù(恶⼼ě、恶毒è)11、远⾏希腊乳酪lào 阿佛洛狄忒 tè缪斯miù酣睡hān 腓⼒⼆世féi 契合qì剥落bō(剥花⽣bāo)剥落luò(落枕lào、丢三落四là、⼤⼤落落luō)差忒 tè(忒煞tēi)撒播sǎ(撒⼝sā)供奉gòng (供求gōng)拾级⽽上shè(捡拾shí)混杂hùn(混⽔摸鱼hún)诡谲g uǐ jué:12、电脑神童盖茨规模mó(模样mú)静悄悄qiāo(悄怆qiǎo)尽情jìn(尽管jǐn)《传记选读》重点⽂⾔虚词⽤法和意义强化落实⼀、则:(可做副词、连词、动词、名词、)1.吾闻先即制⼈,后则.为⼈所制(连词,则/即…则…并⽤,加强对⽐。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b614fe20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9.png)
(完整版)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有例句)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而是”)(2)表递进。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夫赵强而[表并列]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3、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何1、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前置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 “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用作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深,可译为“怎么” “多么”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孔雀东南飞》)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3、复音虚词(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怎么回事呢]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2)“何以”即“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 “凭什么”等-何以战(《曹刿论战》)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承接。
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4)表转折。
可译为“但是” “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假设。
可译为“如果” “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逐而得之(《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吾攻赵旦暮可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练习——[而、之、以、于、为、其、则、乎](一)、【而】一、意义或用法:1、表顺承可译为“然后”“就”①聚室而谋曰②为坛而盟,收而攻蕲。
③夺而杀尉。
④登轼而望之2、表转折可译为“然而”、“却”“可是”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环而攻之而不胜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表并列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①蔚然而深秀者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①佣者笑而应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③面山而居④呼尔而与之⑤朝而往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表假设,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通“尔”,你,你的。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2)“而后”:才,方才。
——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月而后成。
(3)“既而”“俄而”“已而”:不久,一会儿。
——例:既而风定天清(4)“而或”:有时。
——例:而或长烟一空9.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二、判断“而”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表顺承“然后”“就”B、表转折“然而”、“却”“可是”C、表并列“又”“并且”D、表修饰,表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E、表递进,“而且”或不译。
F、表示因果关系,“因而”1、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4、与臣而将四矣()5、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6、长跪而谢之() 7则名微而众寡()8挟天子而令诸侯()9国险而民附()10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1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12、可计日而待也()13、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4、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15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16义不杀少而杀众()17环而攻之而不胜()()18、委而去之()19、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20、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1、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22、蹴尔而与之(),乡为身死而不受()23、仰而视之()24、再而衰,三而竭()25、窥镜而自视,暮寝而思之()26、时时而间进()27、而山不加增()28、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9、执策而临之()30、或置酒而招之()31、既醉而退() 32、足肤皲裂而不知()33、久而乃和()34、潭西南而望()35后天下之乐而乐()36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37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8、日出而林霏开()野芳发而幽香()39、水落而石出者()暮而归()40、往来而不绝者()44、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而禽鸟乐()4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4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7、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8、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49泉而茗者()50、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5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2、随波而逝()53、结友而别()54妇拍而呜之()55道渴而死()56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57、后狼止而前狼又至()58、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59、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60、拔山倒树而来()61、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2、相委而去()63、暮而果大亡其财()64、马无故亡而入()65、堕而折其髀()引弦而战()66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67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6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9见不贤而自省也()70其不善者而改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三、中考:1、“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A. 任重而道远B. 濯清涟而不妖C. 吾恂恂而起D.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2、“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 云归而岩穴暝B. 佳木秀而繁阴,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4、“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2分)A.默而识之B.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C.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D.长跪而谢之(二)、【之】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等。
①愿陛下亲之信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人皆吊之。
④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2)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3)复制代词:这,此。
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②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③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动词“往”,“到......去”—例: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②辍耕之垄上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④送孟浩然之广陵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②小大之狱③渤海之尾④公输盘之攻械尽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④甚矣,汝之不惠。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①怅恨久之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莲之爱,同予者何人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①一室之②郊田之外③四海之二、判断“之”的用法(写选项即可)A、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她”“它(们)”“这件事”B、复制代词“这”C动词“往”,“到了”“到......去”D结构助词"的",E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F凑足音节,无实义。
G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H定语后置的标志。
I、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2、天子之怒()庸夫之怒()士之怒()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布衣之士()3、时人莫之许也()4、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5、请说之()吾既已言之王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荆之地方五千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犀兕麋鹿满之()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公输子之意()6、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7、畎亩之中()人之所欲()得之则生()呼尔而与之()妻妾之奉()此之谓失其本心()8、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我知之濠上也()9、肉食者谋之()小大之狱()公将鼓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故逐之()10、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孰视之()吾妻之美我者()四境之()由此观之()燕、、韩、魏闻之()数月之后()11、操蛇之神闻之()()河阳之北()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虽我之死()12、马之千里者()虽有千里之能()策之不以其道()无怀氏之民欤?()13、弗之怠()圣贤之道()乡之先达()当余之从师也()无鲜肥滋味之享()戴朱缨宝饰之帽()口体之奉()盖余之勤且艰若此()14、心乐之()乃记之而去()15、古仁人之心()览物之情()先天下之忧而忧()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名之者谁?()醉翁之意不在酒()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乐()太守之乐其乐也()16、若脱笼之鹄()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凡曝沙之鸟()城居者未之知()余之游将自此始()17、水陆草木之花()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菊之爱()18、山川之美()欲界之仙都() 19、春冬之时(),天下之伟观也()五阵之势()20、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
21、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邑人奇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也()。
2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于厅事之东北角()复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23、藐小之物()物外之趣()心之所向()昂首观之()项为之强()24、为之怡然称快()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松柏之后凋()。
三、中考:1、“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两狼之并驱如故B. 夫晋,何厌之有?C. 布衣之怒D. 王之蔽甚矣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 四时之景不同C. 多助之至D.呼尔而与之3、“之”的意义和用法与“悍吏之来吾乡”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A. 吾妻之美我者B. 公将鼓之C. 仲永之通悟D. 久之,蛇竟死呼尔而与之(三)、【以】一、意义或用法: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扶苏以数谏故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①以刀劈狼首②祭以尉首③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依靠”①何以战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4、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屠惧,投以骨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按照”——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7、表结果可译为“以致”“以至于”——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8、动词,“以为,认为”。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②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皆以美于徐公。
9、通“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10、表示时间、方位和围的限定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②自董卓已来自③自康乐以来(以:表时间)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以:方位)④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以:表围)11、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①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卷石底以出。
1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13、复音虚词“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
①全石以为底②以君为长者③因以为号焉。
④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⑤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⑥仁以为己任(2)认为。
——①愚以为宫中之事②以为妙绝。
③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④自以为不如;14、复音虚词“所以”(1)“用来”或“用···方法来”——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②所以动心忍性③吾知所以距子矣,(2)“····的原因”——例: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②此后汉所以倾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