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合集下载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

初中常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以三、以1、介词①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当于说:因为蔺相如功劳很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

②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这里的“以”译为“按照”,“以其道”,即按照正确的方法。

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这里有个比较特殊的用法,翻译过来是“以……的身份”。

例:以资政殿学士行。

(《指南录后序》)这里的“以资政殿学士行”,等于说凭借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去。

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拿”“把”“用”等。

例: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临崩寄臣以大事”,等于说临去世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例:屠惧,投以骨。

(《狼》)“投以骨”,等于说把骨头扔过去。

2、连词①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②表示结果,相当于“以致”“因而”例: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这句话等于说:不应该随便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人们)尽忠进谏的途径。

③有时相当于连词“而”。

例: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这个“以”是“而”的用法,基本相当于“着”的意思。

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这个“以”当“又,且”讲。

那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

3、动词,当“以为,认为”讲。

例: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魏武将见匈奴使》)例: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4、副词,通“已”。

已经的意思。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这句话等于说:本来就已经认为这件事奇怪了。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虚词以的用法:1、作为动词(1)认为。

例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列子·汤问》译文: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2)有。

例句: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宋代苏轼《书戴嵩画牛》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3)用,举用。

例句:陈王征国之豪杰与计,以上蔡人房君蔡赐为上柱国。

——《陈涉世家》译文:陈胜召集国内的豪杰商量对策,举用上蔡(在今河南驻马店市辖区内)人房君蔡赐做上柱国。

2、作为介词(1)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译文: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介绍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

可译为“用”“拿”。

例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先秦韩非子《自相矛盾》译文: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依凭,可译为“依”“按”“凭”“顺”“按照”。

例句: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卖油翁》译文: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4)表示时间和处所,可译为"在""从"。

例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译文: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介绍对象,可译为“把"。

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送东阳马生序》译文:因此有很多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于是我能够遍观群书。

3、作为连词(1)连接词与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例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译文: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2)连接分句,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就”。

考点03:“以”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高频考点讲与练(全国通用)(解析法)

考点03:“以”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高频考点讲与练(全国通用)(解析法)

第三讲“以”的用法一、考点文言虚词“以”的意义与用法二、课内引入“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陈涉世家》)三、知识讲解(一)用作介词1.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 例句:以刀劈狼首。

(《狼》),“以”译为“用”。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以”译为“按照”。

2.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 屠惧,投以骨。

(《狼》),“以”译为“把”。

3.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以”译为“因为”。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以”译为“因为”。

(二)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以”可译为“而”。

2. 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致”等。

-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以”译为“来”。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以”译为“来”。

3.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第一个“以”译为“因为”。

(三)用作动词1. 以为,认为。

- 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以”译为“认为”。

(四)通假字1. 通“已”,已经。

-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以”通“已”,译为“已经”。

四、例题解析1.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属予作文以记之B.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 策之不以其道2.与“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 扶苏以数谏故C. 以中有足乐者D. 全石以为底3.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何以战 / 可以为师矣B. 先帝不以臣卑鄙 / 俯身倾耳以请C. 则何以哉 / 以刀劈狼首D. 以其境过清 / 以塞忠谏之路【答案】1.B(A、C、D 中的“以”都是“因为”的意思,B 项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2.A(例句和 A 项中的“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 项“以”是“因为”;C 项“以”是“因为”;D 项“以”是“把”)3.A(A 项“以”都是“凭借”的意思;B 项“以”分别是“因为”“来”;C 项“以”分别是“用”“凭借”;D 项“以”分别是“因为”“以致”)五、自主练习(一)绩,字无功,绛州龙门人……贞观初,以疾罢归。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以作为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例:(1),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表示目的,"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1),敛赀财以送其行.4,表示结果,"以"之后的动作、行为,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至"等.例:不宜妄自菲薄…… 以塞忠谏之路也.5,表示原因,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6,表示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而"或不译.例:(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文言虚词以作为固定结构的用法有以"的意思是"有可以拿来…… 的"[或"有条件(办法);"有可能"]例: (1),项王未有以应."无以"的意思是"没有可以拿来…… 的[或"没有条件(办法) ;"不能"] 例:(1),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文言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以为”,就是认为.例:(1),以为且噬己也,甚恐.(2),皆以美于徐公.文言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等,或不译.例:(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2,表示承接,"以"之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不译。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一、文言文虚词以的概述及用法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语言体系,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学习上的挑战。

而其中最常见且多变的一个部分便是虚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以”。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虚词“以”的用法和例句。

在文言文中,“以”既能做介词,表示手段、方式;也能做连词,表示条件、目的等等。

下面会具体介绍这些用法及其例句,并排列成一二级标题便于阅读。

二、作介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手段在表示手段时,“以”可以与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一起使用,表示通过某种手段、方法达到目的。

例如:(1)黔首以福肪陈。

《史记·平凖书》意思:国家富强是因为良好政策长期实施。

解析:此句中,“以”将“福肪陈”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国家富强”。

(2)罩口堂射属黑土民,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汉书·刑法志》意思:坏人不得在政府中担任职务。

解析:此句中,“以”将“黑土民”作为手段,通过这个手段来实现“黜矣彼之百里者于朝廷焉”。

2. 表示方式在表示方式时,“以”可以与动词或名词一起使用,表示某种方法、方式。

例如:(1)秦月之象以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凖。

《汉书·艺文志上》意思:研究月亮的道理是依据观察四季更替和先天的六情。

解析:此句中,“以”将“先天朗组织三光略准”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研究“秦月之象”。

(2)是日也登乎行阳適候寒冬之岁也……故葢邪境以居择彘。

《论语季氏篇》意思:那样的日子出行要看时令寒冷与否……所以只能居住在边远地区吃猪肉。

解析:此句中,“以”将“居择彘”作为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因为寒冬无法外出而导致食物短缺的问题。

三、作连词时,“以”的用法和例句1. 表示条件在表示条件时,“以”可以引导条件状语从句,表达某种条件下的前因后果关系。

例如:(1)高世王曰:余有奉太祝之礼,可乎?《公羊传·成公元年》意思:高世王说:“我能够按照太祝的仪式来行事吗?”解析:此句中,“以”引导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表示如果遵循太祝的礼节。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中考五大必考学科的知识点,主要是对初中三年各学科知识点的梳理和细化,帮助各位考生理清知识脉络,熟悉答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仅供参考!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什么身份”等。

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乃入见。

问:”何以战?”余船以次俱进。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剑赀财以送其行。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归纳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和意义可以归纳总结如下:
1.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通过”。

例如:“以言劝人”(用言语劝告人)、“以弋发纸鸢而空”(用弓
弩发射纸鸢却没有打中)。

2.表示理由、根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凭借”、“根据”、“因为”。

例如:“以君之择,何如?”(按照君主的选择,怎么样?)、“以
我观之,天地之间必有道法”(根据我看来,在天地之间必然有道理)。

3.表示程度、范围,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以”、“由”、“按照”。

例如:“以朝廷之大臣,安敢为小人所狎”(作为朝廷的大臣,怎么
敢与小人交往)、“以年之长幼尊卑,弟兄之分易明也”(按照年长轻老,尊卑有别,弟兄的区分就容易明白)。

4.表示条件、前提,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若是”、“如果”。

例如:“以诚相待”(如果真诚地相互对待)、“以竭忠勇之力,以
报皇家之恩”(用尽忠勇之力,以报答皇家的恩德)。

5.表示目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便”。

例如:“以求学之道,生者必观于碑传之上”(为了求学之道,活着
的人必须从碑文中获取知识)。

总之,“以”作为文言虚词,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能根据上下文的
语境来决定其具体的用法和意义。

·“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

·“以”字的用法·“以”字的用法“以”是文言使用频率很商的一个虚词,仅诸葛亮《出师表》一文就有18处之多,表意复杂、现结合初中语文教材对其辨析如下。

一、作介词。

“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

可译为“用”、“拿“、“根据”等。

例如:①不用.则以纸帖之。

②今以蒋氏现之,犹信。

)例①用“以”引进“帖”的工具“纸”,“以”译为“用”。

例②介词“以”引进“观”的凭借“蒋氏”,可译为“根据”。

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

作“因为”、“由于”解释。

例如:而吾以捕蛇独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例①“以”引进“存”的原因“捕蛇”,“以”译为“由于”。

例2“喜”、“悲”的原因是“物”、“己”,“以”可译作“因为”。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

例如: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①是“把大事寄托给我”;例②“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把作为功劳”。

二、作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示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表目的时,有点像现代汉语里意义很虚的“来”字;表结果时,有“以至”的意思。

例如,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②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例①“开张圣听”的目的是“光先帝遗德”。

“以”可作“来”;例②“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结果是“塞忠谏之路”,“以”译为“以至”。

三、作副词,同“己”。

例如: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意即“已经”。

“固以怪之”也即本来已经感到奇怪。

四、助词。

和“上”、“下”、“东”、“西”、“往”、“来”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范围等,为现代汉语沿用,可以不译。

例如: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可译为:接受遗嘱以来.早早晚晚忧愁叹息。

文言虚词以用法的解释

文言虚词以用法的解释

文言虚词以用法的解释文言翻译(1)<动词>用;使用。

《涉江》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

”(2)<动词>做。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哉?”(3)<动词>认为。

《邹忌讽齐王纳谏》:“皆~美于徐公。

”(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

《廉颇蔺相如列传》:“愿~十五城请易璧。

”(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

《捕蛇者说》:“而吾~捕蛇独存。

”《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

《苏武传》:“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楚和。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夫夷~近,则游者众;险~远,则至者少。

”(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

《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入。

”(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

《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

《归去来辞》:“木欣欣~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

《师说》:“作《师说》~贻之。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刘金山郭玉梅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 (《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文言文中“以”字的用法
★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译: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
★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
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 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 子贡曰:“无以为也!” ——(《论语?子张》)
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和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
★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
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清;姚鼐《登泰山记》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诗;邶风》3.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

如:可以;得以;能以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动词的用法1.同本义。

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以,用也。

;;《说文》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2.又如:以手代足(爬行。

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3.使,令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

;;《战国策》4.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5.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6.认为,以为我以日始出。

;;《列子;汤问》7.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8.做,从事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文言文虚词以作为名词的用法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诗;邶风》2.无固定职业的人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

;;《诗;周颂》文言文虚词以作为介词的用法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

;;《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乡人子谒余。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以】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举例(一)介词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石钟山记》)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

(《赤壁之战》)②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③秋以为期(《诗经?氓》)(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及判断文言虚词“以”,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中经常考查的一个,也是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18个常考文言虚词之一。

【“以”的意义和用法】一、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如: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用)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以:用……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5.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何、胡、奚”等做宾语时,宾语放在“以”前面。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二、连词“以”作为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有时不译。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游褒禅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

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不译。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6.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以在汉语中属于文言虚词,是由两个汉字拼出来的,字面意思就是加以、用来、凭借等,可以理解为一个表语、介词或是动词。

在文学作品中,以形成一类特殊的句式,使文章句型有种特殊的表达效果,常被诗人、散文家、小说家等文艺高手用到,起到了突出重点、传达深意的作用,使文章更加生动、优美、鲜明。

以的用法可以分为“以+形容词/副词/名词/介词短语”的用法、“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以及“以…以…形式”的用法等。

1、“以+形容词/副词/名词/介词短语”的用法。

“以”在这种用法中可以用来代表有规律、选择性地表语景,常用此句式来表示某种情形下的降低做某事的难度。

如:(1)以这次胜利为报,大家都兴致勃勃地离开了一场重大作战。

(2)以清晨的晨钟声,唤醒大家朝圣的热情。

(3)以中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方式,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2、“以+动词(不定式)”的用法。

“以”在这种用法中可以用来表示某种情形下的行为、任务、重点等,从而帮助人们形成一种激励的心理。

如:(1)以坚定的信念支持你,完成你最初的梦想。

(2)以诚实、忠实理念充实每一寸精神空间。

(3)以智慧、勇气、决心,开创一片辉煌的新世纪。

3、“以…以…形式”的用法。

“以”在这种用法中用于说明某种情况是以什么以什么的形式存在的,常用此句式来阐述某种客观情况。

如:(1)以厚德载物以无私精神服务社会。

(2)以诗歌、画笔,记录下个人生活的精彩瞬间。

上面的三种以的用法表达的意思都是非常明确的,能够使文章逻辑更为清晰,表达更具说服力。

毫无疑问,以在中文文学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文言虚词能够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总之,“以”这个文言虚词在中文文学作品中不仅能够表达出作家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使文章句型更加丰富,从而让文章更加艺术化,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伴随着文艺的高度发展,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也将发展得更加深厚,在中文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仍然会发挥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虚词(以的用法)
1.<动> 认为,以为。

《两小儿辩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口技》:“以为妙绝。


《三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公输》:“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陈涉世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皆以美于徐公。


2.<介> 表示所用的工具、方法,凭借的条件等。

(1)可译为“用”、“拿”。

《山市》:“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童趣》:“徐喷以烟”。

《孙权劝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狼》:“投以骨。

”(以:一说“把”)。

“以刀劈狼首。


《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核舟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小石潭记》:“全石以为底”。

《醉翁亭记》:“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陈涉世家》:“祭以尉首。


《出师表》:“咨臣以当世之事”。

《公输》:“成,将以攻宋。


《唐雎不辱使命》:“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

(2).可译为“靠”、“凭”、“凭借”。

《唐雎不辱使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隆中对》:“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曹刿论战》:“何以战?”“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愚公移山》:“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可译为“按照”。

《马说》:“策之不以其道”。

《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必以信。


(3)<介> 起提宾作用。

可译为“把”。

《童趣》:“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论语·泰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伤仲永》:“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五柳先生传》:“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出师表》:“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唐雎不辱使命》:“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4)<连> 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因为”。

《塞翁失马》:“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马说》:“不以千里称也”。

《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中有足乐者”。

《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满井游记》:“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先帝不以臣卑鄙”。

《唐雎不辱使命》:“徒以有先生也。


(5)<连>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也可不译。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隆中对》:“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6)<连> 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来”,也可不译。

《小石潭记》:“近岸,卷石底以出”。

《送东阳马生序》:“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俯身倾耳以请”。

“不敢出一言以复”。

《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


(7)<连> 表示目的关系。

1.可译为“来”、“用来”。

《狼》:“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陈涉世家》:“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公输》:“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2.可译为“以致”。

《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8)表示时间,方位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

《答谢中书书》:“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陈涉世家》:“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出师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9)<副>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固以怪之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