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综述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整理
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整理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 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结)
1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2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1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其一犬坐于前(《狼》)
3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 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
1今肃迎操,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品其名位, 犹不失下曹从事。 (《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1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虚词用法总结(附顺口溜与分类总
结)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可译作“他(她)(他们) 如:
1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2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3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总结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之1、用作代词(1)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A、问所从来,俱答之。
《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B、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代指这件事2、用作助词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例句: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B、忘路之远近。
《桃花源记》C、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D、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F、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者/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略也。
《满井游记》G、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专诸之刺王僚也/聂政之刺韩傀也/要离之刺庆忌也.《唐雎不辱使命》F、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I、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J、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者。
K、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例句:A、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B、宋何罪之有?(《公输》)④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A、马之千里者。
《马说》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⑤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C、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D、公将鼓之/3、用作动词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例句:A、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而主要作连词用,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递进、修饰等关系。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实词1.<形> 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2.<形> 安逸。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
《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5.<代> 表处所。
可译为《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
《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
《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
《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 1.<形> 鄙陋,目光短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毕 1.<动> 完毕。
《送东阳马生序》:“录毕,走送之”。
2.<副> 尽;都;全。
《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口技》:“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个)1、之一)作为代词,可以代表人、事、物。
一般翻译为“他(她)(他们)”、“它(它们)”。
例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___,并杀两尉。
”、“肉食者谋之。
”有时也可以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翻译为“我”。
二)作为助词,有以下几种用法:1.结构助词,翻译为“的”,有的可以省略;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翻译;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实际意义,一般不翻译;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三)作为动词,可以翻译为“到”、“往”。
例如:“吾欲之南海,___?”2、者一)作为结构助词,可以翻译为“……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而___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二)作为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翻译,有时可以翻译为“又”。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翻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出自《岳阳楼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自《出师表》),以及“___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出自《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以翻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例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出自《马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出自《愚公移山》),以及“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___不以兵革之利”(出自《孟子·二章》)。
人教版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word精品文档18页
七年级文言虚词用法汇总1、安:疑问代词表疑问,可译为“怎么、哪里”。
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彼:第三人称代词,他彼其受之天也3、但:○1范围副词,可译为“只、仅仅”。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2连词,表示轻度的转折,可译为“只是”、“只不过”等。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而(1)连词。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马无故亡而入胡丁壮者引弦而战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怒而触不周之山○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而楼上人往来屑(xiè)屑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堕而折其髀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3表并列。
可译为“并且”,或不译。
使之冲烟而飞鸣任重而道远妇拍而呜之○4表修饰。
可译为“地”,或不译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道渴而死。
○5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6放在主谓之间,起连接作用。
(2)复音虚词“而已”。
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城市依稀而已。
得为众人而已耶?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俄而雪骤*既而儿醒*俄而百千人大呼5、耳:用于句尾,表限止、肯定和反诘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已”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止增笑耳。
6、夫:(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2)语气助词①用于句尾。
表感叹,相当于“啊”。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综述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1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_0
---------------------------------------------------------------最新资料推荐------------------------------------------------------(人教版)初中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初中常见文言虚词 1 .之zhī ①动词,去、到、往吾欲之南海《为学》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 ) 又数刀毙之《狼》莫不奇之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 ③ 助词,的嗟来之食《乐羊子妻》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结构助词,(不译) 人之立志《为学》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何陋之有宋何罪之有 3. 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代人,物,事,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④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⑤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 夫①成年男子(名词)此庸夫之怒也《唐睢不辱使命》1 / 2②发语词,无义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唐睢不辱使命》夫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③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丈夫,女子的配偶夫齁声起《口技》 5. 其① 人称代词,自己、我、我的,他、他们,它而不知太乐之乐其乐也(自己的)《醉翁亭记》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他)② 指示代词,这,那专其利三世(这种)3.副词,表推测或委婉语气,大概,也许,难道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其真无马邪道(难道)6. 而①转折连词,但是,却人不知而不愠《论语述而》而不知其所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未有问而不告《送东阳马生序》 ...。
初中语文16个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
精品基础教育教学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使用!(二)初中教材16个常见文言虚词及用法举例一、“之”的用法(一)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六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如:①古仁人之心。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⑤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其格式为:主语(名词)+之+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⑤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③怅恨久之。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6.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
如:郊田之外。
(《满井游记》)(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二)作代词用: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
⑤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如:①渔人甚异之。
②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③然足下卜之鬼乎。
④固以怪之矣。
⑤肉食者谋之。
⑥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1.辍耕之垄上。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二、“以”的用法(一)做介词用:1.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最新部编人教版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总结整理
部编版七上文言文重点虚词及一词多义分册完全归纳之一、 1 .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如:夫君子之行2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格式:主语 + 谓语 + 名词 + 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 .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4 .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谓语动词 / 介词。
如:何陋之有5 .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格式:之 + 地点名词。
“(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作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格式:动词+之。
“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
如:曲肱而枕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求闻之若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闻而传之者曰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夫君子之行得一人之使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格式:名词性短语 + 之 + 名词定语 + 者。
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格式:名词 + 之 + 形容词。
因往晓之,晓之者曰复投之又数刀毙之亦毙之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左将军王凝之人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音节助词。
用来凑足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于闻之于宋君向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对于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则】(一)连词1 .连词,表示因果。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范文示意)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范文示意)"之":表示所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例如:“士之耻,岂在父母哉?”(士人的耻辱,岂在于父母吗?)"乎":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疑问词“吗”。
例如:“何乎?”(怎么办呢?)"其":表示所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的”、“她的”、“它的”。
例如:“其言也善。
”(他的话很好。
)"以":表示手段、原因、条件等。
常用于表示做某事的手段。
例如:“以忍为俊杰。
”(通过忍耐成为了俊杰。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人”、“物”。
例如:“夫圣人者,不自是而人是之。
”(那位圣人,不以自我为是,却是别人以他为是。
)"乃":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才”。
例如:“乃命官解之。
”(才派官员去解救他。
)"所":表示动作的对象。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所”。
例如:“所爱者谓之仁。
”(所爱的人称之为仁。
)"若":表示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如果”。
例如:“若有弟子。
”(如果有弟子。
)"皆":表示全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都”。
例如:“皆知有刑。
”(都知道有刑罚。
)"焉":表示地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哪里”。
例如:“其不亦重乎?如是,则不足以为信矣。
”(难道不也是重要的吗?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足以为可信了。
)范文:这是《论语·为政》中的一段话,范文涵盖了一些虚词的用法: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治,何如?”孟子对曰:“临之以莫之生也,治之以莫之杀也,民既得之又安之矣。
”季康子闻言,莞尔而笑,拊掌而起,对曰:“求尔何如?”孟子对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非天子非庶人,圣人之言也。
”解释:"以":表示手段。
例如,"临之以莫之生也" 表示通过给予民众生计来引导。
初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人教版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必背实词和虚词》在中学阶段,学习文言文是学生们学习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文言文学习中,必背实词和虚词是其中一个关键的内容。
本文将从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分类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展开讨论,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实词指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它们能够独立存在,表达具体的事物或动作。
而虚词则是一类功能词,它们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但没有具体的意义,比如连词、助词、虚词等。
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在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可以通过不同的分类方式来进行划分。
按照词性来看,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为实词,而连词、助词、叹词等为虚词。
而按照功能来看,实词可以分为实义词和虚词,则可以分为虚词。
这些分类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和用法。
三、学习实词和虚词的方法在学习实词和虚词时,既要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分类,也要注意实际运用。
可以通过大量阅读文言文经典作品来加深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同时也可以通过课文分析和词语理解来掌握其具体用法。
还可以通过背诵和默写等方式来加强对实词和虚词的记忆,从而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总结回顾在学习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对于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分类和学习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注重实词和虚词的学习,努力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技巧。
个人观点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它们不仅反映了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也体现了古人的表达方式和思维习惯。
通过学习和掌握实词和虚词,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应该重视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学习,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
---希望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如果需要进一步修改或深入探讨其他内容,请随时告诉我。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归纳总结1、之: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结构助词,“的”。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曹刿论战》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动词,译为“到”。
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狼》提前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2、以: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狼》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
屠惧,投以骨《狼》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表连接,可译为“而”。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3、而: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
温故而知新《论语》聚室而谋曰《愚公移山》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
人不知而不慍《论语》表并列,可译为“并且”。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表修饰,可译为“地”。
默而识之《论语》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4、其:代词,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可译为“它的”。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 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狼》特殊指代,第一人称代词。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
文言文18个虚词归纳整理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非常广泛,而常用的虚词数量并不局限于18个。
然而,为了简化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最常见的虚词进行归纳整理。
以下是文言文中的18个常见虚词及其基本用法的归纳:1.之:·用作代词,表示“他”、“她”、“它”或“这”、“那”。
·用作助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修饰关系。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用作动词,表示“去”、“到”等意义。
2.乎:·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处所、时间等。
·用作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问。
3.者:·用作代词,表示“……的人”、“……的事物”。
·用作助词,表示提顿,引出下文。
4.所:·与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表示“……的事物”、“所……的人”。
5.以:·用作介词,表示工具、凭借、原因等。
·用作连词,表示目的、结果等。
6.而:·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7.则:·用作连词,表示条件、假设、因果等关系。
8.乃:·用作副词,表示转折、承接等关系。
9.且:·用作连词,表示递进、并列、选择等关系。
·用作副词,表示暂且、将要等意义。
10.于:·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等。
11.或:·用作连词,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或者”。
·用作副词,表示有时、或许等意义。
12.虽:·用作连词,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
13.然:·用作代词,表示“这样”、“如此”。
·用作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14.与:·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
·用作介词,表示对象、共同行动者等。
15.因:·用作介词,表示原因、依据等。
·用作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用法整理一.之1、“之”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种”例如: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译作“这件事”)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代人。
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指代前面的“骨头”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环而攻之而不胜。
(代城)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
(代齐军)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2、“之”作动词,“去”“往”“到”。
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之”作助词①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例如:故时有物外之趣。
(《童趣》)于厅事之东北角。
(林嗣环《口技》)水陆草木之花。
(周敦颐《爱莲说》)明有奇巧人……能以径寸之木。
(《核舟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于主谓之间,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臣以王吏之攻宋《公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之行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唐雎不辱使命》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补足音节,无意义,不译。
例如:久之,目似瞑《狼》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④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例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⑤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二、其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译作“恐怕”。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反问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加强语气,译为“可要”。
2、代词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
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它的,指狼的。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他的,代“屠户”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他的,代“渔人”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曹刿论战》——他们的,代齐军。
②自己的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
《童趣》——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④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三、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1、并列关系,,可译为“又”或不译。
例句: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起坐而喧哗者。
《核舟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则名微而众寡。
《隆中对》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隆中对》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之职分也。
《出师表》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然后”,或不译。
例句;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十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挟天子而令诸侯。
《隆中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隆中对》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而不思则罔。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
《论语》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足肤皲裂而不知。
《送东阳马生序》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公输》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子疑邻》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公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鱼我所欲也》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面山而居《愚公移山》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5、时间副词词尾例如: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俄而雪骤《咏雪》四、焉1、作代词,相当于“之”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
《伤仲永》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如: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3、语气助词①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了”,也可不译。
例如:可远观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②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
例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4、作兼词。
相当于“于之”,译为“于此”、“在这(那)里”、“从这(那)里”。
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其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从这里)五、何1、“何”字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唐雎不辱使命》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2、“哪里”、“什么”、“怎么”例句: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五柳先生传》何以战?《曹刿论战》何陋之有?《陋室铭》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宋何罪之有?《公输》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3、“多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4、“怎么样”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5、“无何”,可译为“不久”“没多久”。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山市》六、者“者”一般作助词,有下列几种用法:1、附在动词、形容词、数词、时间词后组成名词性结构,相当于“……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或不译。
例如:卜者知其指意。
(……的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的人)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的东西)中轩敞者为舱。
(……的地方)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指人,不译出)2、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一般不译,其作用或引出判断(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或引出原因(有时可译为“的原因”),或引出说明。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引出判断)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引出判断)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引出原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引出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引出原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引出说明)3、用在句末,与“若”组成“若者”、“若……者”结构,表示比拟,相当于“像……的样子”、“……似的”。
例如: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4、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的话”。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①指示代词:如此,这样.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则》)2.然则北通巫峡.(《岳阳楼记》)3.父利其然也,日板仲永环渴于邑人.(《伤仲永》)4、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5、为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隆中对》)6.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公输》)7、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对,正确.1.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③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等1、然数年恒不一见。
(《山市》)2、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满井游记》)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醉翁亭记》)4.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5.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6.然曹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7.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出师表》)8.然胡不已乎?(《公输》)9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公输》)10、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④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可泽为“······的样子”1.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童趣》)2.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童趣》)3.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
(《山市》)4.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5.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6.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7.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9.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10.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桃花源记》)11.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1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1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14.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小石潭记》)15.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16.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17.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醉翁亭记》)18.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19.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20.娟然如拭,鲜妍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