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植入型ICD的应用现状 刘元伟

合集下载

皮肤移植术手术编码探讨及案例分析

皮肤移植术手术编码探讨及案例分析

皮肤移植术手术编码探讨及案例分析作者:陈佳旭宋萍来源:《医学信息》2020年第15期摘要:皮肤移植术是治疗创伤、烧伤及其他因素所致的皮肤与皮下组织缺损常用的方法,其ICD编码较为复杂,移植到不同部位及手术过程都会对编码造成影响。

为此,本文结合临床知识、ICD-9-CM-3编码规则以及实际案例,总结游离皮肤移植及皮瓣移植的编码过程及注意事项,帮助编码员深入理解皮肤移植的临床分类、手术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编码分类轴心提取手术关键信息,为皮肤移值术的准确编码提供参考。

关键词:游离皮肤移植;皮瓣移植;ICD-9-CM-3;编码中图分类号:R197;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B; ; ; ; ; ; ; ; ; ; ; ; ; ; ; ;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20.15.003文章编号:1006-1959(2020)15-0005-03Abstract:Skin transplantation is a commonly used method to treat skin and subcutaneous tissue defects caused by trauma, burns and other factors. Its ICD code is more complicated, and transplantation to different parts and surgical procedures will affect the code. To this end, this articlecombines clinical knowledge, ICD-9-CM-3 coding rules and actual cases to summarize the coding process and precautions of free skin transplantation and 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 and help coders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and surgical methods of skin transplantation. And how to extract the key information of the operation through the coding classification axis, which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accurate coding of skin transfer surgery.Key words:Free skin transplantation;Skin flap transplantation;ICD-9-CM-3;Code皮肤移植(skin transplantation)为烧伤整复外科最常使用的皮肤修复手术方法,分为游离皮肤移植及皮瓣移植。

icd植入指南及相关临床试验资料

icd植入指南及相关临床试验资料

ICD植入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总结词
ICD植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严重心律失常、家族猝死 史、心肌梗死等,而禁忌症包括感染、出血性疾病等 。
详细描述
ICD植入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有症状的室性心动过速、 室颤和心脏停搏等严重心律失常患者,以及有家族猝 死史或心肌梗死等高危因素的患者。此外,对于药物 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ICD植入也是 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ICD植入也有一些禁忌 症,如局部感染、出血性疾病、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等。在决定是否进行ICD植入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 者的具体情况和风险因素,以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设计
随机对照试验,将患者分为ICD植 入组和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患 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试验方法与结果
方法
选取90例心律失常患者,等量随机分 为两组。ICD植入组接受ICD植入手术, 药物治疗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
经过6个月的治疗,ICD植入组在减少 心律失常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等 方面优于药物治疗组,且未出现严重 并发症。
试验结论与意义
结论
ICD植入在心律失常患者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减少心律失常发作次数,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意义
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04 ICD植入的实际应用与案 例分析
实际应用情况
01
ICD(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医疗 设备,通过植入患者体内,可以自动监测和纠正异常心律,预防心脏骤停。
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手术部位的消毒、 麻醉等。
植入ICD
通过胸壁或腹部的小切口,将ICD植入到患者的心 脏中。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种常见而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迅速死亡。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

近30年来,大陆SCD平均年发病率为40.7人/10万人,约50-70%的SCD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SCD 的关键,大量临床研究试验已证实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于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效果优于现有的药物治疗,可降低长期死亡率。

但传统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的围手术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多数是由植入式电极引起的,如静脉血栓、气胸、血胸、感染、心脏穿孔、电极断裂、心包填塞、三尖瓣损伤等。

部分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及解剖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机械瓣及其他少见原因,以及ICD植入后感染并发静脉闭塞,而面临TV-ICD植入困难的问题。

为满足临床需求,填补TV-ICD的缺陷和不足,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应运而生。

其无需植入心内电极,简化了手术过程,避免了TV-ICD 电极相关并发症,活动限制少,为SCD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旨在阐述S-ICD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S-ICD的组成及工作原理S-ICD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皮下电极导线构成。

其植入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参照,不需要X线照射。

脉冲发生器植入患者胸部左外侧第6肋水平腋前线和腋中线之间的皮下组织囊袋中。

皮下电极导线长45cm,两端有两个感知电极,两者中间有一直径3mm、长8cm的除颤线圈电极,电极经皮下隧道置于胸骨左缘1-2cm,近端位于剑突,远端位于胸骨柄。

导线自第6肋水平行至左侧腋前线,与脉冲发生器相连,组成三个感知向量,S-ICD可自动选择最佳的感知向量,用于心脏节律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检测。

与TV-ICD的腔内心电图不同,S-ICD获得的皮下心电信号类似于体表心电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从而有利于通过形态学匹配来识别心脏节律。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980年首次成功植入人体开启了心源性猝死治疗的一个新时代,长期以来的临床证据已证明ICD可以改善多种致心源性猝死疾病的死亡率。

自1998年开始,ACC/AHA将ICD作为二级预防的IA类推荐,最新的指南推荐的ICD的适应证包括多种心脏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已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ICD系统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埋藏在左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相联,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

近年来一种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于前景进行介绍。

一、经静脉ICD存在的不足虽然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具有跨时代的医院,但相关并发症始终是临床应用的困扰。

经静脉ICD系统的并发症包括操作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和源于感染和电极功能不良的晚期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气胸、创伤性胸腔积液、电极移位、血肿和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CD植入后的最初16个月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

长期的并发症主要源于电极功能不良和器械感染。

与普通起搏器电极相比,ICD电极的故障更常见,这与ICD电极组件多、工程学上更为复杂有关。

长期的研究表明,电极无故障率五年后快速下降,8年时降至60%,10年时年故障率达20%。

感染风险是经静脉ICD另一个终身存在的顾虑,更换发生器是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时间点,因为此时感染风险几乎较初次安装时翻倍[1]。

REPLA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评估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结果表明,更换IDC或CRT-D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6%[2]。

同时期的队列研究表明,单腔或双腔ICD平均电池寿命为5.9年,CRT-D为4.9年[3]。

这样一来,大多数ICD植入患者一生至少需要更换一次发生器,有些则需要多次更换,尤其是对CRT有着阳性反应的患者。

元宇宙医学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元宇宙医学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元宇宙医学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徐文博;穆兰
【期刊名称】《介入放射学杂志》
【年(卷),期】2024(33)1
【摘要】2021年以来,元宇宙一词受到广泛的关注并成为国际热词,同时元宇宙在
医疗领域的应用也受到广泛关注。

元宇宙沉浸式的环境、虚实交融的空间以及超仿真的特点决定了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目前元宇宙医学在慢性病诊疗、心理干预以及创新临床教学模式等方面已有应用。

虽然元宇宙医学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处于发展阶段,但随着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扩展现实、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元宇宙医学在助力介入手术以及医生培训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元宇宙医学逐步走向成熟,基于5G、AR、触觉互联网等技术远程指导介入手术和
计算机辅助血管介入与虚拟技术结合模拟手术培训将成为常态。

【总页数】4页(P86-89)
【作者】徐文博;穆兰
【作者单位】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导管室;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
喉头颈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心腔内超声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2.光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病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
3.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中的临床应用
4.血管腔内超声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5.血管腔内治疗在血液透析通路血栓形成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

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4 No.7 April 202455*吉首大学医学院△吉首大学医学院2021级内科学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无导线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进展张粲那△ 王福军 罗亚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吉首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二科,湖南吉首 416000[摘要] 心脏起搏器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疗手段,而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传统心脏起搏器其导线及囊袋导致的并发症居高不下。

导线可引起三尖瓣反流、心内膜炎、导线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而囊袋也可致皮肤溃烂、感染甚至败血症的发生。

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没有导线,无需制作囊袋,明显降低了起搏器的总并发症发生率。

目前无导线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多,已由单腔起搏发展至房室同步起搏甚至多个起搏器联合起搏,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对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并发症;心律失常;安全性;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54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7-0055-04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7.13Progres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eadless cardiac pacemakersZHANG Canna WANG Fujun LUO YaxiongDepartment Ⅱof Cardiology,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People’s Hospit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shou University, Hunan, Jishou 416000, China[Abstract] Cardiac pacemakers are an important treatment method for bradyarrhythmia, and the complications caused by the lead and pocket of the most common traditional cardiac pacemakers in clinical practice remain high. Leads can cause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endocarditis, and lead breakage, while pockets can also cause skin ulceration, infection, and even sepsis. Leadless pacemakers have no leads and do not require the production of pockets,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overall incidence of pacemaker complications. At present,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leadless pacemakers, which have evolved from single-chamber pacing to atrioventricular synchronous pacing or even combined pacing of multiple pacemaker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gress of leadless pacemakers based on relevant research reports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 Cardiac pacemaker; Complications; Arrhythmias; Safety; Research progress缓慢性心律失常是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1],心脏起搏器是其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展,需要接受起搏器治疗的人越来越多。

新型医用植入物的研究及其应用

新型医用植入物的研究及其应用

新型医用植入物的研究及其应用医学工程一直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中医用植入物的研究及应用更是备受关注。

新型医用植入物的出现,给患者提供了更加先进、高效的治疗手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那么,什么是新型医用植入物?它们的应用范围有哪些?又有哪些创新技术应用于新型医用植入物的研制中呢?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一探讨。

一、新型医用植入物是什么?新型医用植入物是指目前最新的、最先进的医学植入物技术。

它可以集成现代医学、工程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优质成果,开创出更加安全、有效的医用植入物。

主要用于解决患者骨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等多种临床问题,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二、新型医用植入物的应用范围有哪些?新型医用植入物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方面:1. 骨科领域传统的骨科手术大多采用骨钉、钢板、螺钉、钢丝等材料固定骨折部位。

而新型医用植入物则采用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毒性小的金属材料等新型材料制成,能促进骨的再生和愈合。

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手术中因手术器械对人体的损伤和排异反应等问题,减少了手术创伤的发生。

2. 器官疾病领域新型医用植入物还被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肝脏疾病、肺疾病等器官疾病的治疗中。

例如,植入人工心脏可以替代病人自身的不健康心脏进行工作,从而延长病人的生命;植入人造气管可以替代病人受损部位,改善患者的呼吸机能。

三、新型医用植入物的研制中用到了哪些创新技术?1. 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是新型医用植入物研制中的创新技术之一。

传统的植入物制造方法往往需要进行许多加工工艺,成本高、效率低。

而3D打印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将数字模型转换成实体模型,实现对植入物精准制造,成本低、效率高。

2. 生物可降解材料生物可降解材料是指具有生物相容性和可溶解性的材料,使用后可被人体自然分解吸收。

常用的包括聚乳酸、聚己内酯等。

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应用可以降低植入物对患者的排异反应、缩短手术恢复时间和减少二次手术的发生。

表皮干细胞临床应用现状

表皮干细胞临床应用现状

Pr esent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pider mal stem cells
Abstr act OBJ ECTIVE: S te m ce lls ha ve be come a hot s tudy fie ld in the world a dva nce d ne w te chnology a nd will bring on a re volution in the fie ld of me dicine a nd biology. This pa pe r is de s igne d to s umma rize the pre s e nt condition of s te m ce lls a nd clinica l a pplica tion of e pide rma l s te m ce lls . DATA SOURCES: The P UBMED wa s unde rta ke n to ide ntify the re le va nt a rticle s publis he d from J a nua ry 1996 to J a nua ry 2007 with the ke y words of "s te m ce ll" in Englis h. S imulta ne ous ly, China J ourna l Full-te xt Da ta ba s e (CJ FD) wa s s e a rche d for re le va nt a rticle s publis he d from J a nua ry 1996 to J a nua ry 2007 with the ke y words of "e pide rma l s te m ce lls , clinic" in Chine s e . STUDY SELECTION: The da ta we re che cke d firs tly, a nd quota tion of e a ch a rticle wa s looke d through. Inclus ive crite rion include d a rticle s on clinica l a pplica tion of e pide rma l s te m ce lls . Exclus ive crite rion include d a rticle s with re pe titive s tudy. DATA EXTRACTION: Tota lly 86 a rticle s we re colle cte d a nd 35 of the m me t the inclus ive crite rion, a nd the 51 e xclude d a rticle s we re with old or re pe titive conte nt. DATA SYNTHESIS: With the ca pa bility of multi-dire ctiona l diffe re ntia tion a nd s e lf-duplica tion, s te m ce lls ca n diffe re ntia te into diffe re nt tis s ue s a nd orga ns , including totipote ntia l s te m ce lls , e mbryonic s te m ce lls a nd multipote nt s te m ce lls . S kin s te m ce lls with the ca pa city of s low pe riodicity a nd s e lf-re productive a ctivity pla y a ke y role in ma inta ining homoios ta s is a nd wound re pa ir. Norma l prolife ra tion a nd diffe re ntia tion of s kin s te m ce lls is the ba s e of ma inta ining norma l tis s ue s tructure s a nd homoios ta s is . Epide rma l s te m ce lls is ola te from e mbryonic e ctode rm, mos tly loca te on the e mine ntia of uppe r ha ir follicle a nd s tra tum of ha ir-la ck re gions s uch a s pa lm. Epide rma l s te m ce lls ha ve two-wa y diffe re ntia te d a bility, one wa s migra te downwa rds diffe re ntia ting into e pide rma l s tra tum a nd form ha ir follicle , a nothe r wa s migra te upwa rds diffe re ntia ting into va rious e pide rma l ce lls . CONCLUSION: Epide rma l s te m ce lls is ola te from e ctode rm a nd form s kin ba s e d on tis s ue e ngine e ring principle . It is a pplie d to s e ve re wound, la rge a re a burn a nd ra w s urfa ce cove ra ge a fte r pla s ty a nd ha s be come a ke y s kin s ource in clinica l tre a tme nt.

经皮给药载体在未来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

经皮给药载体在未来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

经皮给药载体在未来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前景任何美容化妆品在供给使用前,均必须制成适合于各种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称为剂型。

在应用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根据护肤产品途径不同,同一种产品还可加工成不同的剂型来应用。

一般美容化妆品制成不同的剂型后,消费者使用要方便,易于接受,且效果要好,同时增加了产品的稳定性,减少毒副作用,也便于产品的贮存、运输和携带。

目前护肤产品常用的剂型有软膏剂、乳剂、溶液剂、膜剂、凝胶剂等。

然而由于皮肤的天然屏障,阻碍功效成分进入体内,即使是剂量低、疗效高的一些成分,普通制剂的透皮速率也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如何保证足够量的美容功效成分透过皮肤进入体内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是护肤产品研究的重点,而医药领域中的经皮给药载体的发展及应用对于解决美容化妆品透皮速率的问题带来了新的启发。

目前,有些药物经皮载体已开始在护肤产品中应用,如醇质体、类脂囊泡、柔性纳米脂质体、纳米乳等等,有些正在不断问世,有些仍在孕育和萌芽之中。

这些新的剂型具有比普通剂型更好的稳定性、皮肤渗透率、毒副作用,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价值日益提高,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经皮给药载体在皮肤化妆品中的研究与应用现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经皮给药载体在美容化妆品中的应用可以解决美容化妆品面临的许多问题,如提高功效成分的透皮速率、提高功效成分的稳定性、增加功效成分在载体中的溶解度等等,并在美容化妆品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优势。

1 醇质体(Ethosomes):针对传统脂质体转运药物到达皮肤深层的作用不明显,rrouitou E在其发表的专利和研究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脂质体,即醇质体。

醇质体的特点在于含有高浓度的醇,高浓度的醇可以增加药物在角质层的溶解度,还能使角质层脱水和脱脂,能保持长时间的促渗效果。

另外高浓度的醇可以增强醇质体膜的柔性和流动性,提高整个结构的稳定性,易于变形穿透皮肤屏障的特点。

目前应用醇质体研究的药物有米诺地儿、阿昔洛韦、杆菌肽、普莱洛尔、苯海索、大麻酚等。

植入性医疗器械追溯系统在我院的应用

植入性医疗器械追溯系统在我院的应用

0 引 言
河 南 省 洛 阳 正骨 医 院是 在 具 有 2 0 0多 年 历 史 的平 乐郭 氏 正骨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一所集医疗 、 教学 、 科研 、 生 产 于 一 体
和先进性 。
该 系 统 采 用 条 形码 技术 .破 解 了植 入 性 医疗 器 械 管 理 上
的难 题 , 简 化 了 医 院对 产 品 验 收 、 术 后 登 记 等 环 节 的操 作 , 将 假 冒伪 劣 、 过 期 等 不 合 格 产 品 拒 之 门外 , 为 患 者 提供 了一 个 安 全 的屏 障 ; 另外 , 保 证 了 医生 将 植 人 性 医 疗 器 械信 息 准 确 无 误 地传递给患者 , 充 分 保 证 患 者 的知 情 同 意权 l 】 l 。 医 院 通过 植 入 性 医疗 器 械 追 溯 , 在 发 现 不 良反 应 时 可 以及 时采 取 措 施 . 全 程 追溯问题产品 , 杜绝恶性事件发生_ 】 1 。
a p p l i a n c e s i s e n h a n c e d g r e a t l y . [ Ch i n e s e Me d i c a l E q u i p me n t J o u r n a l , 2 0 1 3 , 3 4 ( 4 ) : 9 9 — 1 O 1 】
DO l : 1 0 . 7 6 8 7 / J . I S S N1 0 0 3 — 8 8 6 8 . 2 0 1 3 . 0 4 . 0 9 9
App l i c a t i o n o f I mp l a n t a b l e Me d i c a l Ap pl i a n c e s Tr a c e a bi l i t y Sy s t e m i n Ho s p i t a l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一、月肵亏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发病突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 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是SCD最有效的治疗措施[1-2]。

目前,经静脉ICD(transvenous ICD, TV-ICD)应用千临床已有40余年,有效地预防了SCD。

然而,TV-ICD需要通过静脉将除颤导线送入右心系统,存在静脉通路狭窄/闭塞导致植入困难,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导线断裂、感染、三尖瓣反流等导线相关并发症和问题[1-2]。

为解决上述问题,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CD, S-ICD)应运而生。

S-ICD是不需要在心腔内放置导线而具有感知和除颤功能的新型除颤治疗系统,包括导线和脉冲发生器,无需经静脉路径,均埋千皮下,可避免TV-ICD所面临的导线相关并发症,也降低了系统性感染的风险。

导线具有近远端两个感知电极,与脉冲发生器之间可组合成为3种感知向量。

S-ICD可提供高达80丿的除颤能量,并在除颤后提供30s的经胸起搏。

S-ICD的概念最早始千1991年,千2001年开启临床研究。

第一代S-ICD(脉冲发生器体积69cm3,预期使用寿命5.1年)于2009年获得欧盟(Confor m ite Europeenne, CE)认证、201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 i n istrati on, FD A)认证。

2015年推出了第二代S-ICD I此时脉冲发生器体积缩小至59.5cm3,使用寿命延长至7.3年,并具备远程监测功能。

2016年,第三代S-ICD推出。

第三代S-ICD在INSIGHTTM算法基础上增加了SMART Pass TM算法,用千减少T波过感知,同时,还具备1.5T磁共振兼容、心房颤动(房颤)监测的功能。

ICD植入术后护理ppt课件

ICD植入术后护理ppt课件

谢谢大家 !
ICD通常埋植在左锁骨下区域,常可触及。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ICD的大小相当 于双腔起搏器,约30cm3,60克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病人 导线 脉冲器 程控器
导线 脉冲器
缝合切口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ICD植入后护理
加强心电监护
术后安置在CCU病房,吸氧,严密观察心率、 心律、血压,心电图的变化和起搏功能是否 正常,做一份完整的12导联心电图,床边备 好抢救物品和器械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心室导线放置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心房心内膜放置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适应症
二级预防是ICD治疗的主要指征,目前我国 尤其如此。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心脏骤停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晕厥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宿燕岗:全皮下ICD系统的临床应用

宿燕岗:全皮下ICD系统的临床应用

宿燕岗:全皮下ICD系统的临床应用1970年全球第一台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在美国巴尔的摩西奈医院完成,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也成功的进行了ICD的植入。

此后,有关ICD 的临床应用研究不断增多。

特别是近几年来,ICD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性猝死,已被多个国际组织推荐为ⅠA类适应证。

然而,传统ICD的一些缺点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

目前通用植入ICD的方法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脉冲发生器相连后埋藏于左胸部皮下。

即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而脉冲发生器在皮下。

近几年一种全皮下ICD (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后者导线及脉冲发生器均位于皮下,除颤导线不直接接触心脏及相关静脉。

目前S-ICD?已成为ICD家族的新成员并逐渐在临床上得到了推广应用。

一、设计S-ICD的原动力众所周知,ICD除颤电极导线在植入术中及术后会出现不少的并发症,包括:1. 术中并发症:气胸、血胸、心肌穿孔等。

个别情况下,如外周静脉栓塞、永存左上腔静脉伴右上腔静脉缺如等,则外周无静脉可选择,此时无法经内科植入ICD系统,只能选择外科开胸将除颤导线缝在心外膜上。

2. 术后并发症:(1)感染并累及心内膜形成感染性心内膜炎(IE),这一并发症会明显恶化患者预后。

尤其是ICD或CRT-D的患者,由于其多有严重的基础心脏疾病、肾功能不全等,感染风险增加明显。

(2)三尖瓣返流:由于除颤导线直径粗,尤其是当心室除颤线圈与三尖瓣瓣膜结构发生粘连后更容易发生。

因术后严重三尖瓣返流并导致右心衰竭的病例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3)ICD导线故障率明显大于普通导线(即ICD除颤导线的使用寿命远比普通起搏电极导线短),而ICD导线发生故障后多需要拔除。

对990位ICD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显示,ICD导线故障率为1.3%/年,且逐年增加,10年后的导线年故障率可达到20%,这些故障表现为导体断裂和绝缘层破损等。

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植入物螺钉现状与对策

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植入物螺钉现状与对策

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植入物螺钉现状与对策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背景介绍 (2)1.2 研究意义 (4)1.3 文献综述 (5)二、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植入物螺钉的现状分析 (6)2.1 原材料及设备现状 (7)2.2 工作流程现状 (8)2.3 质量控制与监测现状 (10)2.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11)三、国内外先进经验借鉴 (12)3.1 国外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植入物螺钉的经验 (13)3.2 国内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植入物螺钉的经验 (14)3.3 经验总结与借鉴 (15)四、改进策略与建议 (16)4.1 设备与材料改进 (17)4.2 工作流程优化 (18)4.3 质量控制与监测强化 (19)4.4 人员培训与管理 (21)4.5 监管与政策支持 (22)五、实施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23)5.1 实施效果评估方法 (24)5.2 实施效果评估内容 (25)5.3 持续改进方向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结论 (28)6.2 研究展望 (28)一、内容概览现状分析:通过对当前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植入物螺钉的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如处理流程不规范、消毒不彻底、质量控制不严格等。

植入物螺钉的重要性:强调植入物螺钉在医疗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确保其消毒质量和安全性的必要性。

对策提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包括完善处理流程、加强人员培训、优化设备配置、强化质量控制等。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展示消毒供应中心在处理植入物螺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单位提供参考和借鉴。

法律法规与标准:介绍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强调消毒供应中心在处理植入物螺钉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规定。

未来展望:对消毒供应中心处理植入物螺钉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技术创新和管理模式变化。

通过本文档的制定,旨在为消毒供应中心提供处理植入物螺钉的参考依据,提高消毒质量和安全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分析报告

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分析报告

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分析报告1.引言1.1 概述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是指专门用于神经外科手术中植入患者体内的器械产品的市场。

这些器械产品包括脑起搏器、脑深部刺激器、脊髓刺激器等,广泛应用于治疗帕金森病、癫痫病、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本市场分析报告将对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展望,探讨市场的发展趋势、主要竞争对手以及市场前景,旨在为相关行业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发展建议。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在引言部分,将概述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分析报告的背景和目的,以及对市场的总体结构进行概要介绍。

在正文部分,将详细分析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的概况、市场发展趋势和主要竞争对手情况,为读者呈现全面的市场分析。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市场分析报告进行总结,展望未来市场的发展前景,并给出建议和展望。

通过清晰的结构,本文将为读者提供深入详尽的市场分析报告,帮助他们对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

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 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的现状和发展情况;2. 分析市场发展趋势,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3. 了解主要竞争对手的情况,找到企业发展的机会和挑战;4. 为相关企业、投资者和决策者提供市场分析报告,为其制定未来发展策略提供参考;5. 对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为行业提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报告。

目的部分的内容需要清晰地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提供背景和引导。

1.4 总结:本报告对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调研,分析了市场的概况、发展趋势以及主要竞争对手。

通过本报告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神经外科埋入器械市场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这些信息对于相关企业和投资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可以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市场策略和投资决策。

ICD的临床应用

ICD的临床应用

ICD的临床应用
刘传木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04(044)031
【摘要】一系列多中心临床试验证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优于药物有效治疗心脏猝死(SCD)方法。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应用ICD的认识及使用规范化,现就ICD植入技术、随诊内容、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刘传木
【作者单位】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2570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ICD-10的临床应用 [J], 徐海英
2.三腔ICD临床应用5例报告 [J], 郭涛;杨西云;韩明华;赵玲;李淑敏;刘中梅
3.三腔ICD的临床应用 [J], 赵玲;郭涛;韩明华;李淑敏;刘中梅
4.研究以ICD-10为基础的诊断智能自动编码系统的临床应用 [J], 陈炯
5.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分类及探讨经静脉埋藏式三腔起搏心脏转复除颤器(BVP-ICD)的临床应用 [J], 赵淑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入型除颤器(ICD)

植入型除颤器(ICD)

植入型除颤器(ICD)
栗田隆志;曲新凯
【期刊名称】《日本医学介绍》
【年(卷),期】2003(24)3
【摘要】心律失常是临床上经常遭遇到的心脏异常 ,其中致死性心律失常 ,由于伴有血流动力学改变 ,而发生晕厥、猝死 ,危及生命。

近年 ,有关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及治疗 ,均有令人瞩目的进展。

《日本临床》杂志 2 0 0 2年第 60卷第 7期 ,特集———不整脉———致死性不整脉の最新治疗法を中心に ,用整集 ,分总论、最新基础研究进展、致死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对策和各种病态时的心律失常的治疗四个主题 ,载文共 2 7篇 ,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际对心律失常 ,尤其致死性心律失常做了系统、细致地探讨 ,颇值得心血管内、外科医生的参考。

本杂志选择其中 2 0篇 ,分两期刊完。

全辑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临床医院心血管内科翻译 ,柯若仪教授主审。

【总页数】3页(P110-112)
【作者】栗田隆志;曲新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7
【相关文献】
1.植入除颤器患者的双腔起搏或心室后备起搏双腔和VVI植入型除颤器(DAVID)试验 [J], The DAVID Trial Investigators
2.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中的研究进展 [J], 王宇; 周思维; 张莎; 吴弘
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J], 康玉萍
4.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护理体会 [J], 王庭梅
5.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室速、室颤治疗 [J], 宋跃明;何作云;孟素荣;李隆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前患者准备
• S‐ICD采集的皮下信号
体表ECG
S‐ICD采集的皮下信号
腔内心电信号
SICD记录的ECG
窦性QRS
室速QRS
S‐ICDTM 捕捉的信号与体表ECG相似, 高分辨率, 形态保真
S‐ICD工作模式
•三个远场感知向量 •Primary, Secondary, Alternate •自动或手动向量选择 •采集的信号形态与体表心电图信号相似 •感知电极放置位置远离肌肉群 •为无创解决感知问题提供最大灵活度 • 感知向量可以再程控
• 多股设计 • 无中空,无内部线圈 • 耐用的聚亚氨酯绝缘体 • 可以承受心肺复苏术带来的压力
Q‐TECH™ 片式程控仪
•AC 电源、电池供电 •程控线圈 •无线打印
•Micro SD card
• 2008年,首6台S‐ICD系统植入,作
为ChRONIC II 临床研究的一部分; 紧接着,在CE研究中,55位患者 植入了S‐ICD;
并发症
•没有系统感染或心肌炎 •没有心律失常致死
• 对于自动转复的自发性 VT/VF INSIGHT 运算可以在放电前有效识别. • 25个患者伴有33MVT事件,治疗被恰当的抑制. • 没有晕厥的报告
• EFFORTLESS Registry 研究中期结果
目的 • 在获得上市认证后,收集植入S‐ICD患者的与临床,系统,和与病患相 关的数据.
• 分期 – 前驱期 (prodromes) – 急性发作 (onset) –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 生物学死亡 (biological death)
ICD除颤
心脏骤停是心脏性猝死的一个环节,可通过 急救干预或自行转复。
SCD的流行病学数据
0.036~0.128%/year
皮下植入型ICD的应用现状
浙江医院
刘元伟 2016.1.16
• SCD概述 • ICD发展和应用现状 • S‐ICD工作模式概述 • S‐(SCD)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在 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引发意外的 死亡。
特点:自然、迅速、不可预测
0.1~0.2%/year
0.042%/year
300,000~350,000/year
544,000/year
西方国家:84-200/10万/年 幸存者1-15% 中国:41.8/10万/年 幸存者 <1%
地区 全球 美国
欧洲
发病人数
生存率
>3,000,0002
<1%2
450,0003 ~5%2 依赖于美国先 进的急救系统
• 仅使用解剖标记进行植入
• 为操作简单而设计
• 不需要透视 • 95%的患者仅根据解剖标记完成植入 (不需
要医疗影像的帮助) Circulation 2013
• S‐ICD的优势:
避免静脉导线带来的短期与长期的并发症
使用更统一的除颤电压梯度,减少对心肌的损害 感知全心脏的电位变化,提高诊断心律失常的准确性 为不能植入经静脉ICD 的患者提供一种选择 对于年轻或喜欢运动的患者,减少电极导线断裂带来的
ALTERNATE
SECONDARY PRIMARY
• INSIGHT 算法识别并评 估心律而不是单个心 跳 ,从而有效识别 VT/VF
• 多个研究已经证实S‐ ICDTM 双区设置使用 INSIGHTTM 算法减少不 恰当放电的潜在风险
• 与PREPARE临床研究程 控方案相同, INSIGHT算 法也设置为持续时间相 对较长的心律失常触发 治疗
VENTAK AV II DR
第一台带频率 应答的双腔ICD
2002
2003
2004
31.52c0c0/872 g
现今
CONTAK CD 第一台CRT-D
VITALITY 第一台生理性
外形的ICD
第一台带RF的 CRT-D
TELIGEN® 世界最小最薄的ICD
S‐ICD®* System 第一台全皮下除颤器
• SCD概述 • ICD发展和应用现状 • S‐ICD工作模式概述 • S‐ICD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
IDE Clinical Study 目标
• 评估S‐ICDTM 治疗威胁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设计 • 前瞻,非随机,多中心,单组,在美国,欧洲,新西兰进行的临床研究
入组 • 2010年1月开始, 2011年5月结束 一级有效性终点 • 转复诱发VF的有效性 一级安全性终点 • 180‐day S‐ICDTM 无并发症的比例
炎,没有导线断裂
S-ICD系统降低患者静脉通路和电极穿孔的风险
• 总体纳入882名患者 • 平均年龄 50.3±16.9岁 • 男性占72.5% • 平均随访2年 • 主要评估S‐ICD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现今
CONTAK CD 第一台CRT-D
VITALITY 第一台生理性
外形的ICD
第一台带RF的 CRT-D
TELIGEN® 世界最小最薄的ICD
早期ICD植入术
X‐Ray
腹部放置的 ICD
胸部皮下放置的 ICD
Dr. Michel Mirowski 1924 - 1990
传统经静脉ICD的困境
• SCD概述 • ICD发展和应用现状 • S‐ICD工作模式概述 • S‐ICD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
160 cc / 290 g 1985
1988
1993
1997
1998
AID-B/BR
全球第一台商用除颤器
VENTAK® 第一台可程控
ICD
ENDOTAK 第一根经静脉
ICD导线
VENTAK AV 第一台双腔ICD
• 2009年,S‐ICD获得CE证书,开始
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正式商用;
• IDE临床研究作为S‐ICD最为重要的
研究,至2011年4月,共入选了 330名来自于美国、新西兰和欧洲 的患者;
• 截止2012年第二季度,超过1300
名患者植入了S‐ICD系统;
• 2012年9月,S‐ICD获FDA批准;
• 迄今为止,全球共计植入S‐ICD超
过3000台,其中欧洲植入超过 2000台。
S‐ICD植入
术后即刻
术后6月
根据解剖标记指导皮下放置ICD
置入实例
X线下标记
后前位下,感知电极平行于胸骨,距 胸骨中线约1cm,除颤器位于腋中线
左侧位下,感知电极位于胸骨上 方,除颤器正位于腋前线上
S‐ICD植入前体表标记
设计 •

观察性, 非随机,多中心,单组,注册研究,在欧洲和新西兰入组 1000患者; 50 个中心,分别记录12个月和60个月 临床随访结果
前瞻与回顾
• 472 患者在2011年2月到 2013年4月入组 – 63% 一级预防 – 年龄49 ± 18 years (range 9 – 88) – 随访中位值558 天(range 13 – 1342 days)
97%
Peri‐procedural complication free rate
94%
360 day complication free rate
自发性 VF/VT 事件,33名患者,93 个事件,100%临床转复,88% 首次除颤转复,没有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晕厥,没有心律失常致死
并发症:30天的无并发症率97% ,360天的无并发症率94% ,没有系统感染 或者心内膜
风险
• 克服植入经静脉电极导线的各种局限
解剖的局限 • 经静脉植入路径的问题
植入术的风险 • 心包积液/心包栓塞, 穿孔, 气胸,导线移位, 心内膜炎, 全身感染, 死亡death
电极导线断裂的风险 • 不恰当的放电、过感知导致不释放恰当的治疗
拔除的风险 • 血管夹层, 穿孔或堵塞, 瓣膜损伤, 出血, 全身感染,死亡
• 静脉导线磨损(导线断裂/绝缘层破裂) • 导线拔除困难(体内存多根导线、感染等原因) • 导线穿孔,血管畸形,锁骨下静脉闭塞等
• 经静脉ICD导线断裂并发不适当放电发生率 高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 静脉ICD 导线,5年无故障率为85%,8年时仅60% • 第10年时,导线的年故障率可达20%
•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 • 缓慢性心律失常
VT 62%
VF 8% TdP
13%
Bradycardia 17%
约80%的SCD是由于室性心律失常所致
Martin CA, et al. Postvad Med,2011
• SCD概述 • ICD发展和应用现状 • S‐ICD工作模式概述 • S‐ICD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研究
SCD的预防
•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美发达国家,SCD一旦 发生后的抢救成功率都很不高
• 预防是SCD防治中的重要环节
正常人
一级预防
SCD 二级预防
心脏病患者
SCD生还者
• 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方法
• 迄今为止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ICD能够 降低SCD患者死亡率
一级预防
心梗后患者
心衰患者
达到有效性终点 –100% 诱发事件被转复
达到安全性终点 –99% 无并发症 Both endpoints met even under worst case sensitivity analysis
自发性 VF/VT 事件
119 个事件, 21 患者 •100% 转复@80J 或自主转复 • 92%第一次放电转复
400,0004
<5%4
Zipes JACC 2006,48:1064 Priori Eur Heart J 2001,22:1374 Hua JACC 2009,54:11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