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血压指南-77页word资料

2019年高血压指南-77页word资料

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9年修订版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吴兆苏朱鼎良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陈鲁原陈伟伟初少莉高润霖顾东风黄峻蒋雄京孔灵芝李勇李南方李舜伟李小鹰李新立林金秀刘力生刘梅林马淑平米杰潘长玉孙宁玲唐新华王文王海燕王继光王拥军王增武吴兆苏许樟荣严晓伟姚崇华游凯袁洪曾正陪张维忠张宇清赵冬赵文华朱俊朱鼎良朱曼路诸骏仁祝之明张新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春明陈兰英戴闺柱戴玉华方圻冯建章盖铭英高平进龚兰生顾复生管廷瑞郭静萱洪昭光胡大一华琦黄振文霍勇纪宝华姜一农金宏义雷正龙李广平李光伟李一石林善锬林曙光刘国树宁田海戚文航钱荣立沈璐华孙明陶军汪道文王克安王兴宇魏岗之吴海英吴可贵吴锡桂吴印生向红丁谢晋湘徐成斌杨天伦杨艳敏余国膺张麟张训张运张廷杰赵连友序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09年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年实施方案,截至2019年底各地已管理3553.8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50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1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70%。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201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

修订工作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结果和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专家多次讨论,历时2年,于2019年底完稿。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基层高血压防治的主要宗旨:根据基层医疗单位以全科为特点的疾病管理体系,充分利用社区慢性病防控网络和随诊体系,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管理高血压及相关疾病患者。

根据各地区医保政策和基层服务水平存在很大差异的现状,高血压基层实践版在相关高血压管理中结合科学证据和卫生经济学原则做两个层次推荐,即基本推荐和优化推荐。

一、定义与分类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SBP≥140mmHg和DBP<90 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高血压。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2和3级[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二、诊断、危险分层与转诊(一)诊断及评估[1,2]1.血压测量:在临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主要采用诊室血压测量和诊室外血压测量,后者包括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BPM)。

不同血压测量方法的评价和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见表2。

基本推荐:在医疗机构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需做诊室血压测量;鼓励患者做HBPM。

优化推荐:在基本推荐基础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配备ABPM设备,有ABPM指征的患者需做该项检测。

(1)诊室血压测量: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

(2)ABPM:采用无创自动血压测量仪器,监测全天血压水平。

主要在医疗机构使用。

(3)HBPM:也称自测血压或家庭血压测量。

HBPM有助于增强患者健康参与意识,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适合患者长期血压监测。

随着血压遥测技术和设备的进展,基于互联网的家庭血压远程监测和管理可望成为未来血压管理新模式。

2.病史、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1)应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以下内容:①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家族史以及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引起多种健康问题,如心血管疾病、肾脏问题、视力问题等。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为基层医疗人员提供一份高血压诊疗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患者的高血压病情。

一、高血压定义和分类高血压是指在安静状态下,血压持续升高,超过140/90mmHg。

它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指没有明显的原因,如肾病、垂体瘤等,导致血压升高。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如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等。

二、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如下:1. 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2. 对于老年人(≥60岁),收缩压在140mmHg-159mmHg之间需要监测并适当降低。

诊断高血压需要进行3次以上的血压测量,以确定血压的水平。

同时,还需要检查肾功能、血糖水平、尿量等。

在对患者进行诊断之前,还需要咨询病史,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饮食习惯、嗜好等。

三、治疗策略1.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轻度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干预可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包括:(1)饮食调整:限制钠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奶产品的摄入。

(2)体育锻炼:建议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3)减轻体重: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压。

(4)戒烟和限制饮酒:戒烟和限制饮酒是降低高血压风险的重要方法。

2.药物治疗对于中重度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以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

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年龄、性别、肾功能等因素来选择药物。

药物治疗的目的是降低患者的血压至于较低水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目前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ACEI、ARB、利尿剂等。

四、监测与随访1. 测量血压实施高血压干预治疗前、中、后均需测量血压,至少不少于3个月测量1次,需注意,测量时应:(1)正确选择血压计:手机等应用软件测量不准确,建议使用袖带式血压计进行测量;(2)防止影响测量的因素:应通知患者测量时应在安静环境下,禁止患者与他人谈话或活动;如服用某些药物会影响血压的测量,应在告知患者的情况下停药后再行测量。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一)定义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DBP)mmHg≥90mmHg。

SBP≥140mmHg和DBP<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

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Et摄入量为10.5g,虽低于1992年的12.9g和2002年的12.0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

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三、病理生理机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

(一)遗传的影响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估计遗传因素对血压的变异影响占30%~50%,但血压终究是一种表型,是环境与多种遗传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高血压分级诊疗流程(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高血压分级诊疗流程(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高血压分级诊疗流程
(2019年版)
1.疾病相关情况:
高血压危象及顽固性高血压
(1)高血压急症:指血压短时间内严重升高(通常BP
>180/120mmHg)并伴发进行性靶器官损害的表现。

高血压急症危害严重,通常需立即进行降压治疗以阻止靶器官进一步损害。

高血压急症包括脑血管意外(缺血性、出血性)、急性
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性心绞痛、主动脉夹层。

(2)高血压亚急症:指血压显著升高但不伴靶器官损害,通常不需住院,但应立即进行口服抗高血压药联合治疗,应仔细评估、监测高血压导致的心肾损害并确定导致血压升高的可能原因。

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统称为高血压危象,需要强调的是,靶器官损害而非血压水平是区别高血压急症与高血压亚急症的关键。

患者血压的高低并不完全代表患者的危重程度,是否出现靶器官损害以及哪个靶器官受累不仅是高血压急症诊断的重点,也直接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并决定患者的预后。

在判断是否属于高血压急症时,还需要注重其较基础血压升高的幅度,其比血压的绝对值更为重要。

高血压急症是指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急性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及
第1 页共2 页。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高血压是指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若SBP≥140 mmHg和DBP<90 mmHg,则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即使血压低于140/90 mmHg,但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根据血压升高水平,高血压可分为1级、2级和3级。

具体分类及定义见表1.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

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是卒中,其次是冠心病事件,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

二、病因学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

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日摄入量为10.5 g,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仍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

超重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

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三、病理生理机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

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遗传因素也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病。

2019基层高血压指南参考-2022年学习资料;

2019基层高血压指南参考-2022年学习资料;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机构名称-主讲人-2020/1/22序言-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大约23%-的国人有高血压,其基层和社区的管理至关重-要。

近日,《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发布,对层高血压诊治的指导意义重大。

指-南涉及高血压的病因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风险分层与转诊、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急诊处置及疾病管理-等内容。

-2020/1/22目录页-01-高血压的诊断、风险分-OPTION-层与血压测量-02-高血压的治疗-03-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处置-2020/1/2201.高血压的诊断、风-险分层和血压测量-0诊断步骤-⊙诊室血压测量方法-心诊室外血压测量方法-2020/1/22-04诊断步骤-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8a-⑧-判断高血压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寻找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情况,指导诊断与治疗。

-2020/1/22-05高血压临床路径-高血压≥140/90mmHg-辅助检查-体格检查-病史采集-评估-是否并存临床疾病:-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高血压心血管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

-左心室肥厚-性别与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脑卒中、TIA-蛋白尿和/或血浆-吸烟-心脏疾病(心绞、心肌梗死、慢性-肌酐浓度轻度升高-血脂异常TC、LDL-C升高和HDL-C降低-心力衰竭-eGFR30-60ml-min-糖尿病前期-1.1.7m2-1-超重BMI≥24或肥胖BMI≥28-肾脏疾病[ccr>177umol/L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发病年-eGRF<30 ml-mn-1.1.73m21]-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头水肿-1-2个,低-极高危-2-3个,中危20201/2-06诊室血压测量方法-安静休息至少5min后测量坐位-首诊时应测双上臂血压,以-01-04-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读数较高一侧作为测量上臂-至测2次,间隔1-2min,若两次-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02-05-SBP或DBP差别≤5mmHg,则取2-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次测量平均值;若差别>mmHg-,应取3次平均值-使用标准规格袖带,肥胖者或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03-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气妻袖带-06-况者,应测站立位血压。

2019年高血压诊治指南.doc

2019年高血压诊治指南.doc

高血压诊治指南,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2004分类收缩压(mmHg)舒张压 (mmHg)正常血压 <120 < 80正常高值 120-139 80- 89高血压 =>140 =>901级高血压(轻度) 140 - 159 90 - 992级高血压(中度)160 - 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 90当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该取较高的级别分类欧洲高血压指南2003按高血压定义用不同血压测定方法的阈值收缩压舒张压诊所测压 140 90 24h动态血压125 80在家测 135 85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2004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1-3级),男性 > 55岁、女性 > 65岁,吸烟血脂异常: 总胆固醇 > L (250mg/dl),LDL-C> mmol/L(130mg/dl),或 HDL-C<L(40mg/dl)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年龄男<55岁;女<65岁腹型肥胖:腰围男>=85cm,女>=80cm,肥胖:BMI>=28g/m2C反应蛋白>=1mg/dl靶器官损害2004左心室肥厚:心电图 Sokolow-Lyon>38mmConnel>超声心动图:LVMI或X线超声示动脉壁增厚(颈动脉超声IMT>=或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轻度血肌酐浓度升高:男115-133mol/L 女107-124mol/L 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dl白蛋白/肌酐比:男>=L(22mg/dl)女>=L(31mg/dl)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血压(mmHg)1级 2级 3级收缩压 140-159或收缩压 160-179或收缩压>=180或舒张压 90-99 舒张压 100-109 舒张压 >=110危险性分层的绝对危险与降压治疗的绝对效益绝对危险危险性(10年内心血管事件)分层降压治疗绝对效益(每治疗1000病人年预防心血管事件数)10/5mmHg 20/10 mmHg低危< 15% <5 < 9中危15-20% 5-7 8-11高危20-30% 7-10 11-17很高危> 30% >10 >17高血压患者临床评价评价血压水平,排除或诊断继发性病因,评价靶器官损害及其严重程度,评价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影响预后与治疗的临床病症。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指南要点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指南要点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指南要点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大约23%的国人有高血压,其基层和社区的管理至关重要。

近日,《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发布,对基层高血压诊治的指导意义重大。

指南涉及高血压的病因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风险分层与转诊、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急诊处置以及疾病管理等内容。

高血压的诊断、风险分层与血压测量1.诊断步骤(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图1 高血压危险评估的临床路径2.诊室血压测量方法•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 min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

•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水银柱血压计将逐步被淘汰。

•使用标准规格的袖带(气囊长22~26 cm、宽12 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32 cm)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

•首诊时应测量两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

•测血压时,至少测2次,间隔1~2 min,若两次SBP或DBP差别≤5 mmHg,则取2次测量的平均值;若差别>5 mmHg,应再次测量,取3次测量的平均值。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

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 min和3 min时测量。

3.诊室外血压测量方法(1)动态血压检测(ABPM)•使用经过国际标准方案认证的动态血压监测仪,并定期校准。

•通常白天每15~20分钟测量1次,晚上睡眠期间每30分钟测量1次。

应确保整个24 h期间血压有效监测,每小时至少有1个血压读数;有效血压读数应达到总监测次数的80%以上,计算白天血压的读数≥20个,计算夜间血压的读数≥7个。

•动态血压监测指标:24 h、白天(清醒活动)、夜间(睡眠)SBP 和DBP的平均值。

2019 高血压指南

2019 高血压指南

2019 高血压指南高血压指南 20191、引言(介绍高血压的背景和重要性)2、定义和分类2.1 高血压的定义(对高血压的概念进行解释)2.2 分类(根据不同标准对高血压进行分类,如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3、流行病学(介绍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包括发病率、风险因素等)4、病因与发病机制4.1 病因(导致高血压的可能原因,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等)4.2 发病机制(解释高血压发生的机制,如血管收缩、肾功能异常等)5、诊断标准(详细介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包括血压测量方法、分类、阈值等)6、评估与筛查6.1 评估6.1.1 临床评估(介绍临床评估高血压患者的方法及指标)6.1.2 实验室评估(介绍实验室检查对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方法)6.2 筛查(说明高血压的筛查方法,如社区筛查、定期检查等)7、并发症与风险评估7.1 靶器官损害(介绍高血压对心脏、脑血管、肾脏等靶器官的影响)7.2 风险评估(解释评估高血压风险的方法,如危险因素评估等)8、治疗目标与原则8.1 治疗目标(阐述高血压治疗的目标,如控制血压在合理范围内等)8.2 治疗原则(介绍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如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9、治疗方法9.1 药物治疗(详细介绍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方法,包括常用药物及其作用机制)9.2 非药物治疗(高血压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饮食调节、运动等)9.3 介入治疗(简要介绍高血压的介入治疗方法,如血管成形术、手术治疗等)10、随访与管理(对高血压患者的随访与管理进行说明,如定期随访、监测等)11、患者教育和自我管理(介绍高血压患者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以及自我管理的技巧和措施)12、结束语(总结文档的重点内容,强调高血压的防治重要性)附件:(列出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如相关研究报告、数据表格等)法律名词及注释:(列出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解释和注释,以帮助读者理解相关内容)。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当前,估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45 亿,已成为我国家庭与社会的沉重负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工作。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的制定,可有效支持基层高血压管理。

该指南涵盖概述,病因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风险分层与转诊,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急症与亚急症的急诊处置以及疾病管理等内容,本文仅就指南的要点部分进行阐述。

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者与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都就是合理、有效的治疗,目的就是降低血压、控制其她危险因素与临床情况。

➤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血压与心血管危险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主要措施包括:(1)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6 g,增加钾摄入。

(2)合理膳食。

(3)控制体重,BMI<24 kg/m2;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

(4)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5)不饮或限制饮酒。

(6)增加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4~7次;每次持续30~60 min。

(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与良好睡眠。

降压药应用的基本原则➤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药物个体化治疗。

➤应根据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有效治疗剂量。

根据需要,可逐渐增加剂量。

➤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 h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对SBP≥160 mmHg与/或DBP≥100 mmHg、SBP高于目标血压20 mmHg与/或DBP高于目标血压值10 mmHg或高危及以上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联合降压治疗,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

2019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当前,估计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达2。

45亿,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着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治疗及长期随访管理工作。

《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的制定可有效支持基层高血压管理。

该指南涵盖概述,病因学,病理生理机制,诊断、风险分层与转诊,治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的急诊处置以及疾病管理等内容,本文仅就指南的要点部分进行阐述。

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包括正常高值者和需要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目的是降低血压、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和临床情况.>生活方式干预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危险的作用肯定,所有患者都应采用,主要措施包括:(1)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逐步降至〈6g,增加钾摄入.(2)合理膳食。

(3)控制体重,BMI〈24kg/m2;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4)不吸烟,彻底戒烟,避免被动吸烟。

(5)不饮或限制饮酒.(6)增加运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4~7次;每次持续30〜60min。

(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和良好睡眠.降压药应用的基本原则>常用的五大类降压药物【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和卜受体阻滞剂】均可作为初始治疗用药,建议根据特殊人群的类型、合并症,选择针对性药物个体化治疗。

>应根据血压水平和心血管风险选择初始单药或联合治疗。

> 一般患者采用常规剂量;老年人及高龄老年人初始治疗时通常应采用较小有效治疗剂量。

根据需要,可逐渐增加剂量.>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以有效控制24h血压,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 对SBPN160mmHg和/或DBP>100mmHg、SBP高于目标血压20mmHg和/或DBP咼于目标血压值10mmHg或咼危及以上患者,或单药治疗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联合降压治疗,包括自由联合或单片复方制剂。

2019高血压基层实践指南

2019高血压基层实践指南

诊断-临床症状
表现各异,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特异性症状。询问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颈项强直以 及夜尿多、无力、发作性软瘫等;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打鼾伴有呼吸暂停和胸闷气 短等可疑继发性高血压的症状。
诊断
生活方式:盐、酒及脂肪的摄人量,吸烟情况、体力活动量,体重变化及睡眠习惯等。
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工作和生活经历事件、文化程度以及有无精神 创伤等。
选择项目:主要涉及基层医院不能做,但临床需要依此进行风险分层的检查以及与继发性 高血压有关的检查,一般建议到上级医院检查。
风险分层
转诊建议
1.社区初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1)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或靶器官损害需进一步评估治疗。 (2)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3)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4)高血压急症及亚急症。 2.社区随诊高血压转出条件: (1)难治性高血压。 (2)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疾患或原有疾病加重。 (3)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 (4)高血压伴发多重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而处理困难者。
高血压合并卒中
病情稳定的卒中患者,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时应启动降压治疗,降压目标为 <140/90 mmHg。
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准备溶栓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80/110mmHg。
急性脑出血的降压治疗:SBP>220 mmHg时,应积极使用静脉降
压药物降低血压;患者SBP>180 mmHg时,可使用静脉降压药物 90mmHg可作为参考的降压目标值。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推荐<140/90 mmHg作为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如能耐受,可降至<130/ 80 mmHg,应注意DBP不宜降得过低。 稳定性心绞痛的降压药物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或CCB。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高血压定义: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

SBP≥140 mmHg和DBP<90 mmHg 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低于140/90 mmHg,仍应诊断为高血压。

(二)分类根据血压升高水平,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1]。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见表1。

(三)流行病学中国高血压调查最新数据显示[2],2012—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粗率为27.9%(标化率23.2%),与既往调查比较,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

18岁及以上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5%,46.1%和16.9%,较1991年和2002年明显增高。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卒中仍是目前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冠心病事件也明显增多,其他并发症包括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心房颤动、终末期肾病[3]。

二、病因学高钠、低钾膳食,超重与肥胖,过量饮酒和长期精神紧张是我国人群重要的高血压发病危险因素,其中高钠、低钾膳食以及超重与高血压关系最大[2,4],另外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缺乏体力活动以及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调查发现2012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平均烹调盐日摄入量为10.5 g[5],虽低于1992年的12.9 g和2002年的12.0 g,但较推荐盐摄入量水平依旧高75.0%。

近年来,我国人群中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增加,35~64岁中年人超重率为38.8%,肥胖率为20.2%,超重组和肥胖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4]。

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2]。

三、病理生理机制[6,7]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血压的调节受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的影响以及很多解剖、生理、生化方面的因素影响,基本的血液动力学特征表现见图1。

(一)遗传的影响高血压具有家族聚集性,估计遗传因素对血压的变异影响占30%~50%[8],但血压终究是一种表型,是环境与多种遗传基因表达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有关基因多态性与血压的关联性的候选基因多直接或间接与控制肾脏钠的重吸收有关,如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基因、α-内收蛋白基因等。

(二)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增加主要是在高血压发病的初始阶段,此阶段的心率增加也是高动力循环的表现,促进心输出量增加;其次是通过促进心输出量增加而致循环血量增加。

一旦高血压呈持续状态,机体的自动调节机制使心输出量不再增高或恢复至正常状态,同时促进外周阻力增高,为血压持续升高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钠摄入的影响钠摄入增多引起血压增高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心脏前负荷,促进心输出量增加。

高钠摄入可激活加压机制,包括细胞内钙增加、胰岛素抵抗、心房利钠肽的矛盾升高,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上调。

钠敏感性增高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

(四)水钠潴留实验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生过程中的肾脏本身的排钠异常起到重要作用。

高血压人群中存在肾单位异质性,存在排钠降低的肾单位和已适应高滤过、高利尿钠的肾单位;肾素在前者分泌增高,在后者分泌降低;不适当的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水平削弱钠排泄;随年龄增高,肾单位数目降低,缺血也削弱钠排泄。

(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RAS中,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后者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通过作用于血管紧张素Ⅰ型受体产生活性作用,其作用主要在于促进动脉血管收缩,促进心肌收缩增强,提高心输出量;促进肾脏水钠重吸收增加,促进肾上腺皮质醛固酮分泌增加,而醛固酮的作用在于促进钠的潴留。

因此RAS作用于多器官,对血压的升高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六)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不但对高血压形成的早期阶段起作用,也参与高钠、肥胖、缺少活动等因素引起的高血压。

RAS与交感神经系统产生交互作用,促进血压水平增高。

(七)动脉血管重构大动脉的弹性减弱、僵硬程度增高是引起收缩压增高、脉压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老年患者尤其明显。

阻力动脉和小动脉的重塑和管壁增厚导致外周阻力增高,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高血压,均由于外周阻力增加而长期维持。

四、诊断、风险分层与转诊(一)诊断步骤[1]高血压的诊断包括以下三方面:1.确立高血压诊断,确定血压水平分级。

2.判断高血压的原因,区分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

3.寻找其他心脑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做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综合评估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程度,指导诊断与治疗。

(二)诊断依据1.病史及临床表现:(1)病史:①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家族史,一级亲属是否有发生心脑血管病事件病史和发病时的年龄。

②病程:初次发现或诊断高血压的时间。

③高血压治疗经过:说明既往及目前使用的降压药物种类、剂量、疗效及有无不良反应。

④既往疾病史:着重询问目前及既往有无脑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冠心病、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肾脏疾病和性功能异常等症状及治疗情况。

⑤临床症状:表现各异,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特异性症状。

询问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颈项强直以及夜尿多、无力、发作性软瘫等;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打鼾伴有呼吸暂停和胸闷气短等可疑继发性高血压的症状。

⑥生活方式:盐、酒及脂肪的摄入量,吸烟状况、体力活动量,体重变化及睡眠习惯等。

⑦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庭情况、工作环境、工作和生活经历事件、文化程度以及有无精神创伤史等。

(2)查体[9]:测量血压、脉率、BMI、腰围及臀围;观察有无满月脸、突眼征或下肢水肿;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

在临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血压测量主要采用诊室血压和诊室外血压测量,后者包括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ABPM)和家庭血压监测(hom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BPM)。

①诊室血压:由医护人员在标准条件下按统一规范测量,是目前诊断高血压、对血压水平分级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常用方法。

诊室血压诊断高血压标准: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②ABPM:目前临床上ABPM主要用于诊断白大衣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和单纯夜间高血压;观察异常的血压节律与变异;评估降压疗效、全时间段(包括清晨、睡眠期间)的血压控制。

A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4 h平均SBP≥130 mmHg和/或DBP ≥80 mmHg,白天平均SBP≥135 mmHg和/或DBP≥85 mmHg,夜间平均SBP≥120 mmHg和/或DBP≥70 mmHg。

③HBPM[9,10]:HBPM用于一般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监测,以便鉴别白大衣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和难治性高血压,评价血压长时变异,辅助评价降压疗效,预测心血管风险及预后等。

HBPM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平均SBP≥135 mmHg和/或DBP≥85 mmHg。

HBPM由被测量者自我测量,也可由家庭成员协助完成,又称自测血压或家庭血压测量。

HBPM有助于增强患者健康参与意识,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适合患者长期血压监测。

随着血压遥测技术和设备的进展,基于互联网的家庭血压远程监测和管理可望成为未来血压管理新模式,但还需更多研究提供有效性和卫生经济学证据。

并且,这些自我监测血压的设备,包括可穿戴设备,如使用不当,可能导致患者对血压的过度关注,频繁测量,引起血压波动。

2.辅助检查:(1)基本项目:血生化(血钾、血钠、空腹血糖、血脂、血尿酸和肌酐)、血常规、尿液分析(尿蛋白、尿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等。

(2)推荐项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蛋白定量、糖化血红蛋白、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高敏CRP、超声心动图、颈动脉B型超声、眼底以及X线胸片等。

(3)选择项目:主要涉及基层医院不能做,但临床需要依此进行危险分层的检验,以及与继发性高血压有关的检查。

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血压中重度增高、夜尿增加或有乏力症状),可查血浆肾素活性或肾素浓度,血和尿醛固酮,以及24 h尿钠、尿钾;皮质醇增多症(出现满月脸、水牛背、向心型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可查血和尿皮质醇;嗜铬细胞瘤(出现阵发性血压增高、心慌的高血压患者)可查血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及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血或尿儿茶酚胺;肾动脉狭窄所致高血压(年轻、血压增高较明显者)可查肾素、肾动脉及心脏超声或肾动脉及大血管造影;睡眠呼吸暂停(夜间打鼾或有呼吸暂停的高血压患者)可进行睡眠呼吸监测;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心脏超声、肾功能或认知功能筛查等检查。

CT(或PET-CT)或MRI多用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和嗜铬细胞瘤的检查。

有上述相关继发性高血压症状和体征时,首先是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识别,一般均建议转到上级医院进行检查。

(三)高血压的心血管风险分层高血压是心血管综合征,即大部分高血压患者还存在血压升高以外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

因此,高血压患者的诊治不能只根据血压水平,需对患者的心血管综合风险进行评估并分层,这有利于确定启动降压治疗时机,优化降压治疗方案,确立更合适的血压控制目标,进行患者的综合管理。

1.简易心血管分层方法:高血压危险评估的临床路径见图2。

注:eGF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 mmHg=0.133 kPa图2 高血压危险评估的临床路径2.全面风险分层方法:血压升高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9]和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因素见表2、表3。

(四)转诊建议1.社区初诊高血压转出条件:(1)合并严重的临床情况或靶器官损害需进一步评估治疗。

(2)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3)妊娠和哺乳期妇女。

(4)高血压急症及亚急症。

2.社区随诊高血压转出条件:(1)难治性高血压。

(2)随访过程中出现新的严重临床疾患或原有疾病加重。

(3)患者服降压药后出现不能解释或难以处理的不良反应。

(4)高血压伴发多重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而处理困难者。

五、治疗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控制高血压,降低高血压的心、脑、肾与血管并发症发生和死亡的总危险。

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和总体风险水平,决定给予改善生活方式和降压药物的时机与强度;同时干预检出的其他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

鉴于我国高血压患者的以卒中并发症为主仍未根本改变的局面[3],条件允许情况下,应采取强化降压治疗策略。

(一)改善生活方式1.减少钠盐摄入,增加钾摄入:为预防高血压和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钠的摄入量减少至2 400 mg/d(6 g氯化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