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合集下载

文言文虚词 练习

文言文虚词  练习

一僧欲之(1)南海,询于唐僧,久之(2),唐僧不之(3)应。

其独往,其待也与?均之(4)二策,僧以箪食瓢饮至南海,夸之(5)于唐僧:“此何难之(6)有?”唐僧曰:“汝之(7)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8)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9)乎?”有一个和尚想去南海,就问唐僧,唐僧没有回答他,过了很久,这个僧人借助盛饭吃的箪和舀水喝的瓢的帮助到了南海,就像唐僧夸夸其谈说:“这又有什么难的?”唐僧说:“你百折不挠的精神实在是让人钦佩,但你的话也说的太过了,你会因为骄傲而被人耻笑的2、其人言,蔺相如徒以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

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其予之。

”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

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争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

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其一二。

其是耶,其非耶?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

3、以“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若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以书卷为伴,效“挟泰山以超北海”之豪,慕“拥火以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吾虽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权贵交,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以”之叹。

4、者李白者,诗仙也。

为当国者所拒,遂游于此山。

今者,山中与幽人对酌,乃一浇其心中块垒也。

力士脱靴,国忠捧墨,诗讽杨妃,此数者乃其得罪之源,亦其个性之抒扬,故虽仕途失意,仍不辍伟志,发之于诗,其诗传于后世者不可胜计,遂就其万世英名。

5、而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

文言文虚词专题训练

高中文言虚词专题训练成都经开区实验中学王强一,解释下面文段中的12个“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叼其③一而啖之,得饱其④口福。

”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谓于犬曰:“羊数詈君,其⑥言不堪入耳,君竟无所怨,其⑦无闻邪,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愿为一雪其⑩耻。

君其⑪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⑫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愤然离去。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⑩________⑪________⑫________【解析】“其”作主语、宾语、定语,是代词的用法;“其”用在动词、形容词前,作状语,是副词的用法,表感叹、祈使、反问、推测等语气;“其……其……?”表选择问,是连词的用法;“其”还可以表假设,也是连词的用法。

【答案】①副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可”“多么”②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③代词,译为“其中”④代词,译为“你的”⑤代词,译为“那”或“我们”⑥代词,译为“它的”⑦⑧连词,表选择关系,译为“是……还是……”⑨代词,译为“它们”(羊)⑩代词,译为“那”⑪副词,表祈使语气,译为“一定”或“可要”⑫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参考译文】狐狸对狼说:“羊肉一定很鲜美啊。

如果你有意品尝,不妨叼一只吃吃,饱饱口福。

”狼说:“有凶狗守护着羊群怎么办?”于是狐狸挑拨离间地对凶狗说:“羊多次在背后骂你,那些话太难听了,你竟然不生气,是果真没有听到,还是怕你的主人?等到哪一天它们追逐嬉戏的时候,我也愿意为你一雪前耻。

你一定要答应我。

”凶狗笑着说:“想要加害于人,还怕找不到罪名吗?”于是凶狗守护羊群更加谨慎。

狐狸和狼的奸计没有得逞,悻悻离去了。

文言文中,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都是虚词,代词也被看作虚词。

从意义上看,实词的意思显得实在具体,能表示名称、动作、状态等;虚词表示实词(短语)之间、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结构关系以及语气,有的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语翻译出来,有的不能。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多篇(带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专项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全国中考文言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试题+答案

全国中考文言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试题+答案

全国中考文言文:18个重点文言虚词试题+答案[即时小练][即时小练]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4)失其所与,不知(《左传·烛之武退秦师》)()(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屈原列传》)()(8)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9)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庄子》)()(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12)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答案:(1)①(2)⑫(3)⑩(4)②(5)⑪(6)⑨[即时小练]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且静郭君听辨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吕氏春秋·知士》)()(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4)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左传·烛之武退秦师》)()(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7)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即时小练][即时小练]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即时小练][即时小练][即时小练]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即时小练]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非常好用的高考文言虚词练习

非常好用的高考文言虚词练习

高考文言虚词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掣肘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

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

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

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

吏甚患之,辞而请归。

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行为书。

”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

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

”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

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 )A.与之俱至于.亶父于:动词,到B.二吏归报于.君于:介词,向C.寡人之.乱宓子之:代词,代“寡人”D.而令之.亶父之:动词,到解析:C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C[参考译文]宓子贱被派往亶父为官,他担忧鲁国国君听信小人谗言,从而会使自己无法按自己的方法治理亶父,要动身的时候,他恳求鲁国国君,派两名身旁的人一同前往。

(亶父)当地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宓子贱让那两人书写记录。

他们每次打算要写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时时常地拽摇他们的手肘。

他们写的字很难看,宓子贱就为这事生气。

那两人很怕他,恳求让他们回去。

宓子贱说:“你们的字写得太差了,你们赶快回去吧。

”两个人回去后向鲁国国君汇报,说:“宓子贱不让我们好好写字。

”鲁国国君说:“怎么回事呢?”回答说:“宓子贱让我们写字(记事),却总是拽摇我们的手肘,字很难看他又生气。

那些官吏都笑宓子贱,所以我们就要求回来了。

”鲁国国君叹息道:“宓子贱用这个方法来提示我的不是啊!我扰乱他的治理方案,使他无法根据他自己的方法治理的状况,确定有许多次了。

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于是打发亲信,让他们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知宓子贱说:“从现在起先,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完整详解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完整详解答案)

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尝五战于,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二.以下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以下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一样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含答案)

2023届中考语文专题练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文言虚词问题(共19题)一、复合题(共19题)1.仔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的题。

送别唐/王维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①南山陲②。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①归卧:隐居。

②陲:边缘。

(1) 下列对诗句中加点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下马饮.君酒饮:使……喝B.问君何所之.之:哪里C.但.去莫复问但:只D.但去莫.复问莫:不(2) 下列对这首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友人的关切。

B.对俗世的厌弃。

C.对隐居的向往。

D.对官场的不舍。

2.解释加点字。

(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2) 但手熟.尔(3) 尔安.敢轻吾射3.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金山夜戏(张岱)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

日晡①,至北固,舣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②天为白。

余大惊喜。

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③。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傒④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锣鼓喧阗⑥,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摋⑦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注】①晡:午后三点至五点。

②噀(xùn)含在嘴里喷出。

③漆静:昏暗、宁静。

④傒(xī):家奴。

⑤韩蕲王:即韩世忠,南宋名将,民族英雄。

⑥喧阗:喧哗,热闹。

⑦摋(sà):揉。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i 念.无与为乐者ii 盖.竹柏影iii 余道.镇江往究iv 剧完,将曙..(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

初中文言虚词练习题一、选择题1. 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C.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 “之”字在下列句子中作为代词的是:A.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B. 之乎者也,皆虚词也。

C.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3. “以”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用”的是: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C.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D.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 “于”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在”的是: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C.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 “则”字在下列句子中表示“就”的是: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C.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填空题6. 请将下列句子中的虚词填入适当的位置。

(1)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7. 根据句子的意思,填入适当的虚词。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______吾与点也,无尔诈,无我虞。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翻译题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四、阅读理解题9.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落,回答问题。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请解释“而”在这段话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不惑”一词在文中指的是什么?五、写作题10. 根据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课本中的18个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姓名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_一、乃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5·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笑问客从何处来。

3·若为佣耕,何富贵也?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因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不如因善遇之。

3·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4·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5·蒙故业,因遗策。

四、则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居则曰:“不吾知也。

”五、焉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犹且从师而问焉。

3·未知生,焉知死?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六、之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7·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七、乎1·儿寒乎?欲食乎?2·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测试题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测试题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文虚词测试题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A. 犹且从师而问焉。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2.下列各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的“则”相同的一项是()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句中“为”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A.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B.不足为外人道也C.公为我献之 D.吾属今为之虏矣4.下列句中加点的“且”与“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且”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B.示赵弱且怯也。

C.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D.且适南冥也5.下列句中加点字“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犹且从师而问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 且焉置土石? 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C.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下列句中加点的“乎”字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己后矣D.知不可乎骤得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与“关山度若飞”相同的一项是()A.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B. 天若有情天亦老C. 若入前为寿D.天涯若比邻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是谁之过与C.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D.爱其子,择师而教之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娘以指叩门扉曰”相同的一项是()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率以货窜名军伍中D. 铸以为金人十二10.与“苛政猛于虎也”中“于”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不拘于时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

文言文虚词练习题(附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徐而察之涵淡澎湃而为此也B.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D.而耻学于师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下列句子中,“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古之学者必有师B.乃使其从者衣褐C.石之铿然有声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A.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B.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C.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D.不能容于远近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请以剑舞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侣鱼虾而友麋鹿去今之墓而葬焉C.窃为大王不取也谁为大王为此计者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5.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是 ( ) A.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吾尝终日而思矣B.佯狂不知所之者羡长江之无穷C.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虽才高于世D.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师道之不传也久矣6.下列句中“乃”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B.臣乃敢上壁C.今君乃亡赵走燕D.十年乃成参考答案1.D【解析】 A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因果。

B项,第一个“则”表示顺承关系, “就”;第二个“则”表示转折,“可是”“却”。

C 项,第一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第二个“其”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D项,“于”都作介词,译为“向”。

2.C【解析】 A、B、D 三项中的“者”都译为“……的人”,而 C项中的“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D【解析】 D项,于:介词,表被动。

其余三项均为介词,译为“在”。

4.A【解析】 A 项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B项,“而”第一个表并列;第二个表顺承。

C项,“为”第一个是动词,认为;第二个是介词,替。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2023高考文言文专题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练习

二、【何】
• (一)用作疑问代词 • (二)用作副词 •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 (四)何:通“呵”,喝问。 • (五)固定搭配:【何如】【奈何】【若
何】【何以】【无何】【何乃】【何其】
(一)【何】--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一)【而】--用作连词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走。 战鼓咚咚敲响,交战激烈了,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 着武器逃跑。
②吾尝跂 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 阔。
③项王按剑 跽曰:“客何为者?” 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②蟹六跪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③侣鱼虾 友麋鹿。
(一)【而】--用作连词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 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报将军之仇者, 何如?
(一)【而】--用作连词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 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 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他以“吴地民众暴乱”事由向朝廷报告,追查 下来诛杀了这五个人。 ② 百千人大呼
在一会儿的时间内,就已经有成百和上千的人员正 在大声进行呼叫。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图穷而匕见________《荆轲刺秦王》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________《伶官传序》 3.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________ 《六国论》 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________ 《游褒禅山记》 1~2连词,表承接“来”“就”。 3连词,表并列“和”“并且”。 4连词,表转折“却”。

综合测试05 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教师版)北京专用

综合测试05 高考文言虚词专练(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教师版)北京专用

综合测试05高考文言虚词专练(附测试)1.而词性用法释义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②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③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④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⑤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⑥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⑦表示因果关系因而⑧表示目的关系来代词⑨表示第二人称通“尔”,你,你的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②(2)—⑤(3)—⑦(4)—⑨(5)—⑧(6)—④(7)—①(8)—③(9)—⑥趣味练习: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解析:(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

你,你的。

(5)连词,表转折。

(6)连词,表递进。

(7)连词,表修饰。

(8)复音词,不久,一会儿。

(9)连词,表承接。

(10)复音词,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并且)需要齐心协力。

初中文言文--虚词 专项测试题一

初中文言文--虚词 专项测试题一

初中文言文--虚词专项测试题一一、单选题1、指出下列“之”字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 ]A、面刺寡人之过B、公与之乘C、操蛇之神闻之D、故克之2、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公将驰之。

D、彼竭我盈,故克之。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B、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C、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D、安陵君其许寡人!4、下面语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B、徐公不若君之美妾之美我者C、自以为不如皆以美于徐公D、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5、下面各句中“之”字的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A、鱼之乐B、仰而视之C、庄子往见之D、其名为鹓鹪,子知之乎6、下列各组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俯身倾耳以请愚公移山C、其妻献疑日既出,得其船……处处志之D、投诸渤海之尾得之心而寓之酒也7、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公问其故B、故逐之C、公问其故D、必以分人故克之公将驰之其乡人曰可以一战8、对下列加粗“之”字用法相同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1)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2)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A、(1)(2)B、(3)(4)C、(1)(3)D、(2)(4)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官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0、下列各组加粗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1、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⑤且贰于楚也⑥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⑦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廷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为宫室之美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B、故不为苟得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C、非独贤者有是心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1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此之谓失其本心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C、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14、下列加粗词语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行数日十夜而至于郢。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点之文言虚词专题训练一、选择题(共30 分)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我酌油知之./徐以杓酌油沥之.B.睨之,久而.不去/结友而.别C.公亦以.此自矜/蒙辞以.军中多务D.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乃.悟前狼假寐【答案】D【解析】2.与“其乡人曰”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其妻献疑曰B.颓然乎其间C.增其旧制D.其如土石何【答案】D【解析】【详解】例句中的“其”是代词,前三项中的“其”均为代词;D项中的“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故选D。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下车引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B.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C.人不知而.不愠博学而.笃志D.其一犬坐于.前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代词,代指元方/的B.表目的/用C.表转折,但是/表递进,而且D.在/在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C.至于负者歌于.途D.所欲有甚于.生者【答案】D【解析】【详解】ABC三项都是介词,在。

D项:比。

5.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何陋之.有(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市:东市.买骏马(集市);愿为市.鞍马(买)C.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D.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对镜帖.花黄(同“贴”)【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何陋之有”的“之”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6.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B.何陋之有C.大道之行也D.宋何罪之有【答案】C【解析】【详解】C项“之”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其余三句中的“之”均为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

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正文】一、文言文虚词练习题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文言文的学习中,了解和掌握虚词的使用方法则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是几道初二文言文虚词练习题,希望能够帮助你提高自己的文言文水平。

1. 下文中划线的词语是虚词的一项是:昔者先王之于天下也,暨辟土疆,阆苑修职;既定庙堂,万方为虑;庶将绥穆,盖四海之内,董翰表章。

A. 昔者B. 于C. 暨D. 既2. 下列词语中,属于虚词的是:A. 山川B. 美丽C. 之D. 於3. 在古文《史记·五帝本纪》的开头描述中,“黄帝者,少昊氏之苗裔也”的“,”属于以下哪种虚词?A. 句中虚词B. 句末虚词C. 连词D. 并列虚词4. 划线词语是虚词的句子是:A. 其初即有人的舞蹈,那舞蹈就是一种载体,表达各国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与道德观念。

B. 都说植物没有智慧,可是在这样一种局面下,它们表现出了与人类完全不同的智慧。

C. 古代诗人常用“屈原”、“杜牧”作为自己作品的署名,以此寄托自己对这两位古代诗人的崇敬之情。

D. 庄子告诉我们,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追求物质生活更重要。

5. 以下句子中不属于虚词的一项是:A. 於是百姓有饥色,告于文王。

B. 悲歌可以当泣,迅雷可以脱穷。

C.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D. 子非三思而后行者乎?6.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虚词“以”表目的的一项是:A. 用心把握时机,以便能尽早参加比赛。

B. 以其父之名义,表示感谢感激之情。

C. 他以勇敢果断的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赞赏。

D. 小明的父母以他的成绩来衡量他的学习进步。

二、参考答案及解析1. 答案:D。

划线词“既”出现在“既定庙堂”的意境中,表示已经、早已的意思,属于虚词之一。

2. 答案:C。

划线词“之”是表示所属关系的虚词,例如:“天之骄子”,表示天的骄傲之子。

3. 答案:B。

逗号“,”属于句末虚词,用于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

4. 答案:D。

30道文言文虚词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文言文虚词知识选择题和答案

30道文言文虚词知识选择题和答案1. “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辍耕之陇上B. 怅恨久之C. 无丝竹之乱耳D. 马之千里者答案:D2. “而”字表示转折关系的是()A. 温故而知新B. 人不知而不愠C. 敏而好学D. 择其善者而从之答案:B3. “以”字表示因为的是()A. 以刀劈狼首B. 不以物喜C. 以我酌油知之D. 徐以杓酌油沥之答案:B4. “于”字表示在的是()A.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 受制于人C. 战于长勺D. 苛政猛于虎答案:C5. “其”字表示揣测语气的是()A. 其真无马邪B. 其如土石何C. 安陵君其许寡人D. 必先苦其心志答案:A6. “为”字表示作为的是()A. 为宫室之美B. 不足为外人道也C. 全石以为底D. 为天下唱答案:C7. “乃”字表示于是的是()A. 乃不知有汉B. 乃重修岳阳楼C. 家祭无忘告乃翁D.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答案:B8. “则”字表示就的是()A. 学而不思则罔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入则无法家拂士D. 则汉室之隆答案:D9. “且”字表示将要的是()A. 年且九十B. 且焉置土石C.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D. 不义而富且贵答案:A10. “焉”字表示哪里的是()A. 且焉置土石B.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D. 惧有伏焉答案:A11. “乎”字表示疑问的是()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不亦说乎C. 此乐何极11. “乎”字表示疑问的是()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不亦说乎C. 此乐何极D.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答案:A12. “也”字表示判断语气的是()A. 莲,花之君子者也B. 徐公何能及君也C.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于我何加焉也答案:A13. “若”字表示好像的是()A. 若毒之乎B.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 仿佛若有光D. 若为佣耕答案:C14. “所”字表示“……的地方”的是()A.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B. 衣食所安C. 所以动心忍性D.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答案:A15. “与”字表示和的是()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 遂与外人间隔C. 吾与徐公孰美D.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答案:C16. “者”字表示“……的人”的是()A. 后遂无问津者B. 二者不可得兼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D. 陈胜者,阳城人也答案:A17. “因”字表示于是的是()A. 因屏人曰B.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C. 罔不因势象形D. 因以为号焉答案:A18. “然”字表示这样的是()A.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 佁然不动C.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D. 吴广以为然答案:D19. “则”字表示如果的是()A. 入则无法家拂士B.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C. 战则请从D.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答案:C20. “虽”字表示即使的是()A. 虽乘奔御风B. 虽有嘉肴C. 虽我之死D. 虽不能察答案:C21. “为”字表示被的是()A.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 不足为外人道也C. 为宫室之美D.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答案:A22. “于”字表示到的是()A. 皆朝于齐B. 生于忧患C. 欲有求于我D. 达于汉阴答案:D23. “之”字表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是()A. 何陋之有B. 无丝竹之乱耳C. 马之千里者D. 辍耕之垄上答案:B24. “其”字表示自己的是()A. 蹲其身B. 故人不独亲其亲C. 其真无马邪D. 下视其辙答案:A25. “而”字表示承接关系的是()A. 学而时习之B. 人不知而不愠C. 而伯乐不常有D. 溪深而鱼肥答案:A26. “以”字表示凭借的是()A. 不以疾也B. 可以为师矣C. 以中有足乐者D. 以塞忠谏之路也答案:B27. “或”字表示有的人的是()A. 或王命急宣B. 或异二者之为C. 或以为死D. 而或长烟一空答案:C28. “乃”字表示才的是()A. 乃不知有汉B. 蒙乃始就学C. 乃悟前狼假寐D. 乃重修岳阳楼答案:B29. “且”字表示况且的是()A. 年且九十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 且壮士不死即已D. 且焉置土石答案:C30. “焉”字表示句末语气词的是()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B. 惧有伏焉C. 且焉置土石D. 必有我师焉答案:A11。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教师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全国通用)专题02:文言文阅读之虚词意义和用法(练习)题型1.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而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节选自《愚公移山》)【乙】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忽,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②不充③,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朱熹《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注释】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

③充:这里是吃的意思。

④昃(zè):太阳偏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何苦.而不平昼夜苦.学B.指通.豫南遂大通.六经之旨C.甚矣,汝之.不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慨然有志于.天下2.对【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B.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C.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D.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专项练习题
1、加点词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卜者知其.指意稍稍宾客其.父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D、吴广以为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足肤皲裂而.不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当余之.从师也辍耕之.垄上
C、以.衾拥覆屠惧,投以.骨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其.如土石何
3、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扶苏以.数谏故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而.山不加增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4、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B、或.异二者之为(也许)
C、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或者)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说)5、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乃.不知有汉(竟然)B、以衾拥覆,久而乃.和(才)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 D、乃.重修岳阳楼(就)
6、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
A、吴广以为然.(正确)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的样子)
C、然.志犹未已(但是)D、杂然.相许(……地)
7、解释加点词语有误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B、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做)
C、项为.之强(因为)
D、夫子何命焉为.(语气词)
8、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卷石底以.出
C、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9、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之:的) D、乃.下令。

(乃:于是,就)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D、小大之.狱
11、下列加点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作亭者.谁(的人)
B、山间之.四时也(的)
C、行者休于.树(从)D、颓然乎其.间者(他们,他们的)
12、与“若为我涂抹,虽.一字不留亦可”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D.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以面受沫”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 B.或以.钱币乞之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D.皆以.美于徐公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B、子墨子闻之.
扶苏以.数谏故辍耕之.垄上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D、知而.不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项都是表转折,解释为“但”“却”;A项前句“以”解释为“拿”“用”,后句“以”解释为“因为”;B 项前句“之”解释为“这件事”,后句“之”解释为“到”、“往”;C项前句“于”解释为“在”,后句“于”解释为“对”)
15、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徐公来,孰视之.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
(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17、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8、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佣者笑而.应曰/足肤皲裂而.不知
B.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欲自请击之.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男儿当死于.边野/又留蚊于.素帐中
※19、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①虽.不能察,必以情②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B.①忠之属也,可以.一战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①登轼而.望之②先天下之忧而.忧
D.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②其.真无马邪
2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B、①休祲降于.天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C、①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D、①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②王之.弊甚矣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2、下列句子中的“以”与“先帝不以臣卑鄙”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遂许先帝以.驱驰
C、扶苏以.数谏故
D、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答案】
1、B2、C3、C4、D 5、D6、D 7、B8、C 9、A 10、D11、C 12、C
13、B 14、D 15、D 16、B 17、B 18、D 19、A 20、D21、C22、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