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周易》是成书于殷周之际周人的一部占筮书,也是上古时代一部富于辩证思想和深刻哲理的哲学著作,分 卦象和卦爻辞两个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作品
国策
中国
教学
乐府
司马迁
晏子春秋
古代文 学
文学史
古代文学
左传
朔七
中国
蔡邕
论语
国语
司马相如
王充
老子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是为大学中文系学生编选的一部基础课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为其一册, 其所选作品,尽量采用通行的古籍版本,与其他版本不同的语词,不单作校勘,极有必要说明者,于注释中顺便 交代。对入选的作品,全部做了必要的注释。各册后附“教学参考书目”,以便于授课教师备课、学生研修检读。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是系列丛书中的一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是为配合文学史课的教学,按照历史 的顺序,选注自先秦至二十世纪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历代主要文化的优秀作品凡三百馀家千馀首(篇)。入选 篇目以经过历史选择的传世之作为主,注意突出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的代表作。兼顾到不同流派,风 格,以便与中国文学史的教材相呼应,体现出中国古代文学及其演变的风貌。然章回小说因限于篇幅,且一般较 通俗易懂,故不作节录,只是第三、四册的“参考书目”中列入应读之章回小说书目。戏典作品,亦仅节录文学 史上最有名的剧作之佳折佳出。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1.(4分)《登楼赋》的作者是()。
∙ A. 王粲∙ B. 赵壹∙ C. 弥衡∙ D. 蔡邕纠错得分: 4知识点: 2.2 赋收起解析答案 A解析2.(4分)《与山巨源绝交书》的作者是()。
∙ A. 阮籍∙ B. 嵇康∙ C. 山涛∙ D. 向秀纠错得分: 4知识点: 2.1 诗收起解析答案 B解析3.(4分)《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是鲁国人()所作。
∙ A. 公羊高∙ B. 谷梁赤∙ C. 左丘明∙ D. 司马迁纠错得分: 4知识点: 1.2 文收起解析答案 C解析4.(4分)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有“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一语,此句用“沧海桑田”故事,这一典故出自哪里?∙ A. A《庄子》∙ B. B《世说新语》∙ C. C《抱朴子》∙ D. D《神仙传》纠错得分: 4知识点: 3.1 诗收起解析答案 D解析5.(4分)《陇头歌辞》其一:陇头流水,流离山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 A流离是描述诗人飘泊天涯,四海为家∙ B. B陇头即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 C. C陇西多悲苦思乡之诗∙ D. D以陇头流水比喻自己远离家乡,身不由已。
纠错得分: 4知识点: 2.1 诗收起解析答案 A解析6.(4分)“洛阳纸贵”的典故指的是()的《三都赋》。
∙ A. 谢脁∙ B. 谢灵运∙ C. 鲍照∙ D. 左思纠错得分: 4知识点: 2.1 诗收起解析答案 D解析7.(4分)汉代任官采用“察举”与()制度。
∙ A. A征辟∙ B. B科举∙ C. C考试∙ D. D推荐纠错得分: 4知识点: 1.1 诗收起解析答案 A解析8.(4分)“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若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渲染了一种悲苦凄凉的送别气氛,此诗之作者为谁?∙ A. A王翰∙ B. B张九龄∙ C. C储光羲∙ D. D王昌龄纠错得分: 4知识点: 3.1 诗收起解析答案 D解析9.(4分)在屈原的创作中,处处可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完全版

1)渲染清秋2)为诗的起兴手法及用:“蒹葭苍诗在结构上有何:1)采用重章叠句。
(2)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①—唱三叹,表现抒情主人公丰富的感情。
②表示时间推移。
⑧表现抒情主人公的苦苦求索。
(简)这是戍守边境、抵抗俨狁侵扰的战士回家乡时的歌唱,大概产生于西周末年周宣王时代。
诗中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念归的真实情况。
诗中运用倒叙手法郑庄公形象:郑庄公有计了隧而相见母子和好如初的闹剧。
说明“春秋笔法”的含义及其在本文中的体现“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有人也称春秋笔削,是我国古代的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修《春秋》只对史实进行叙述,不加任何评议,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通过微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晋两国争的性死后,晋国仍然保持了霸主地位。
在事件的记叙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
赛叔对战争洞若观火的分析与两次器师,表现他的远见卓识与爱国之心。
弦高犒师,成为历史上一段着名的机智爱国的故事。
战争描写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左传》长于叙写战争,但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而重战前情况的叙述,显示出胜负的必然趋势。
此篇即体现这一特点。
战前晋文公刚刚去世,但卜偃传达君命,证明对秦早有觉察,预作准备:临战前夜,君臣统一意见,同仇敌忾,与秦穆公,赛叔之间意见相左形成鲜明对照。
秦国方面,塞叔分析偷袭郑国必败,并两交哭师,但均被秦穆公拒绝;接着王孙满论秦师轻而无礼、弦高犒师,郑国赶走里应外合的秦将,事件的进展显示晋胜秦败已成定局。
“防川不同态度。
虐无道,拒绝思想。
瞽:献曲艺术特色:整段谏辞逻辑苏秦是战国人,悬梁刺横家苏秦的形是游说诸侯的本钱;同时他刻苦学习,反复揣摩,不仅通晓学问,还要把握游说技巧,苏秦的形象概括战国纵横家的共同特点。
3.成语“前倨后恭”出自《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苏秦潦倒时和得势后,家人的表现,“前倨而后卑”,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侧面烘托苏秦形象,这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促使他不惜一切求取功名利禄,这也反映那仲连的性格特鲁仲连是一个特是已事》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们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2015年整理完全版)

V 一、先秦文学概况: 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 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二)《氓》 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 (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2023年10月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自考试题及答案

202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 0053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下列关于《蒹葭》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A.是一首爱情诗B.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C.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意思相同D.王国维称赞其最得“风人深致”2.《氓》“总角之宴,言笑晏”中,“宴”的意思是A.欢乐B.宴会C.财物D.回忆3.下列在写作手法上明显体现出“春秋笔法”的语句是A.郑伯克段于鄢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C.乐莫乐兮新相知D.学不可以已4.《秦晋崤之战》选自A.《国语》B.《左传》C.《战国策》D.《论语》5.下列著作或篇目中,属于语录体的是A.《庄子》B.《离骚》C.《左传》D.《论语》6.《论语》的《侍坐》篇中,表现出志向远大、直爽豪放性格特点的人物是A.子路B.冉有C.公西华D.曾皙7. 成语“缘木求鱼”出自A.《论语·侍坐》B.《孟子·齐桓晋文之事》C.《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D.《庄子·逍遥游》8.《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句中,“中”的意思是A.符合B.约束C.截断D.绑缚9.先秦诸子中,提出了法、术、势三者结合的思想家是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10.班固《离骚赞序》将“离骚”解释为A.离别的忧愁B.牢骚C.遭受忧患D.远离骚扰11.《论督责书》的作者是A.李斯B.贾谊C.司马迁D.班固12.《两都赋》的作者是A.贾谊B.司马迁C.班固D.李斯13.《迢迢牵牛星》“脉脉不得语”中,“脉脉”的意思是A.含情相视的样子B.沉默不语的样子C.怨恨的样子D.失望的样子14.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总体格调特点是A.欢快明朗B.昂扬慷慨C.清婉秀丽D.华美秾艳15.下列篇目中,属于文学批评的文章是A.《陈情表》B.《典论·论文》C.《与陈伯之书》D.《北山移文》16.下列援引了牵牛织女神话传说的作品是A.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B.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C.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D.曹植《赠白马王彪》17.曹植《洛神赋》“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中,“抗”的意思是A.举起B.对抗C.抵御D.拒绝18.陶渊明“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诗中,“虚室”用来比喻A.心B.世俗杂事C.仕宦生活D.家庭19.从篇目分类来看,通行的《世说新语》一般被分为A.十二门B.二十四门C.三十六门D.六十四门20.诗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中,“南冠”代指A.帽子B.囚犯C.家乡D.亲人21.被后世论者评为“孤篇横绝,竞为大家”的作品是A.《从军行》B.《长安古意》C.《登幽州台歌》D.《春江花月夜》22.王维诗《观猎》又名A.《猎骑》B.《狩猎》C.《田猎》D.《打猎》23.诗句“穷年忧黎元”中,“黎元”指的是A.天子B.百姓C.家人D.朋友24.岑参世称“岑嘉州”的原因是A.籍贯嘉州B.曾嘉州刺史C.自号嘉州山人D.在嘉州登进士第25.《昌黎先生集》的作者是A.韩愈B.柳宗元C.刘禹锡D.韦应物26.《送孟东野序》中,“孟东野”指的是A.孟浩然B.孟郊C.孟云卿D.孟昶27.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人是A.韩愈B.柳宗元C.元稹D.白居易28.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是一首A.咏物诗B.爱情诗C.讽刺诗D.咏史诗29.诗句“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中的“贾生”是A.秦朝人B.汉朝人C.隋朝人D.唐朝人30.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作者是A.李璟B.李煜C.李白D.李贺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 分。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目录先秦部分先秦作品学习提示《诗经》君子于役蒹葭氓采薇《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秦晋崤之战《国语》邵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鲁仲连义不帝秦《论语》侍坐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墨子非攻(上)庄子逍遥游荀子劝学韩非子难一(节选)屈原离骚(节选)湘夫人涉江秦汉部分秦汉作品学习提示李斯谏逐客书贾谊过秦论(上)司马迁报任安书项羽本纪(节选)李将军列传(节选)班固苏武传(节选)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并序)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迢迢牵牛星魏晋南北朝部分魏晋南北朝作品学习提示曹操短歌行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登楼赋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曹植赠白马王彪(并序)洛神赋李密陈情表左思咏史(弱冠弄柔翰)(郁郁涧底松)葛洪画工弃市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咏荆轲归去来兮辞(并序)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江淹别赋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丘迟与陈伯书孔稚珪北山移文干宝李寄干将莫邪刘义庆子猷访戴周处南朝民歌西洲曲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腹中愁不乐)唐五代部分唐五代作品学习提示骆宾王在狱咏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王勃别薛华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王维观猎渭川田家竹里馆李颀送陈章甫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蜀道难古风(西上莲花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将进酒高适燕歌行封丘县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又呈吴郎岑参逢入京使走马穿行奉送出师西征李华吊古战场文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韦应物滁州西涧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韩愈山石听颖师弹琴张中丞传后叙送孟东野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西小丘记段太尉逸事状种树郭橐驼传张籍江南曲王建水夫谣白居易轻肥上阳白发人长恨歌元稹遣悲怀(昔日戏言身后意)李贺李凭箜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早雁李商隐安定城楼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锦瑟温庭筠苏武庙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秦韬玉贫女陆龟蒙野庙碑罗隐越妇言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杜荀鹤山中寡妇催涂孤雁(几行归塞尽)李朝威柳毅传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先秦文学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
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
4、《诗经》的艺术成就:赋(记叙、描写)、比(比喻、比拟)、兴(是用别的事物引直所咏之情与事)赋、比、兴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
5、《诗经》根据音乐曲谱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一、《君子于役》,《诗经·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各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想念。
言情写景,真实纯朴。
君子:这里指丈夫。
二、《蒹葭》,《诗经·秦风》(1)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蒹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
(2)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①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②“白露为霜”“白霜未晞”“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③“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
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①渲染清秋凄清氛;②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简)(6)诗的比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比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试题及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课程代码00532)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 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 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被王国维称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篇是A. 《氓》B. 《君子于役》C. 《蒹葭》D. 《采薇》2. 《齐桓晋文之事》中,用来比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的是A. 挟太山以超北海B. 缘木求鱼C. 为长者折枝D. 邹人与楚人战3. 《秦晋崤之战》中,作出“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判断的是A. 郑穆公B. 皇武子C. 弦高D. 王孙满4. 《鲁仲连义不帝秦》中,鲁仲连是A. 齐国人B. 魏国人C. 赵国人D. 燕国人5. 先秦散文中,鲁迅称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是A. 《老子》B. 《墨子》C. 《庄子》D. 《韩非子》6. 《湘夫人》选自A. 《楚辞·九歌》B. 《楚辞·九章》C. 《楚辞·天问》D. 《楚辞·招魂》7. 《谏逐客书》中,“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平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的秦国国君是A. 秦孝公B. 秦缪公C. 秦昭王D. 秦惠王8. 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A. 《春秋》B. 《左传》C. 《史记》D. 《汉书》9. 下列语句中,出自《报任安书》的是A. 挟太山以超北海B. 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
C. 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D.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10. 李陵降匈奴是在苏武出使匈奴的A. 第二年B. 第四年C. 第六年D. 第八年11. 下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句中,“阿母”指刘兰芝母亲的是A. 上堂谢阿母,母听去不止。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完全版

重章复沓的词汇丰富,韵 .蒹葭》中心诗却只是在第这样全回环复选自《诗经。
王风》,是一首思妇诗,写一位农家妇女对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的深切怀念。
言情写景,真实纯朴。
君子:这里指丈夫。
1.选自《诗经。
秦风》,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
全诗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使感情的抒写不断深化。
《蒹葭》被王国维称赞最得风人深致2. 诗的情感内容即对“伊人”追求的痴迷执着与追求未得的哀婉惆怅相互交织。
(1)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2)“白露为霜”“白露未曦”“白露未已”等句表示时间的推移。
主人公长时间的苦苦求索,徘徊瞻望,深情不已。
(3)“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址”等句表示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
(简或选)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堪称名句。
伊人,指意中人。
4.“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表示思念对象,求索艰难。
5.“蒹葭苍苍”等景物描写诗句对显示人物感情的作用(1)渲染清秋凄清气氛。
(2)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被历代认为是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好诗。
(简)6.诗的起兴手法及作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借景物芦苇起兴,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简或选)及艺术效果:①—唱三②表示⑧表现抒抵抗战士回大概诗中完整紧张的时机成熟派兵伐段,夺取迫使他郑庄公形象答:郑庄公有计谋,庄公对武姜但他后一则二是争取最后,他还考于是演出了隧“春秋笔法”的的体现“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有人也称春秋笔削,是我国古代的一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据说孔子修《春秋》只对史实进行叙述,不加任何评议,把自己的情感态度等寄托在他叙述的文学当中,通过微言大义体现自己的褒贬之情,这就是后人所说的,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后来人们便把这种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称为“春秋笔法”秦晋崤之战一、秦、晋两国本是同盟国,晋国战胜楚国,晋文公称霸天下,两国又联合对郑国作战,但裂痕旋生,这是秦亚崤之战的原因。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一、先秦文学(一)上古神话1、神话的定义?上古送神话即是原始先民关于各种神灵的想象故事,它们是古代文学中第一批集体口头作品/民间作品。
2、存在?现存神话片段最多的书籍有《山海经》、《楚辞天问》、《淮南子》。
3、上古神话有《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羿为民除害》、《鲧禹治水》、《黄帝与蚩尤之战》等。
(二)周易1、定义《周易》是成书于殷周之际周人的一部占筮书,也是上古时期一部富于辩证思想和深刻哲理的哲学著作,分卦象和卦爻(yao)两个部分。
(三)尚书1、定义《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前偏于记言的古史资料的汇编,因“上古之书”而得名。
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其中,《周书》内容可靠,《商书》部分可靠,《虞书》和《夏书》为伪作。
2、文学成就(1)具有结构完整,单独成篇的文字。
第一部具有成篇文字的散文集。
(2)记忆比较生动、传神,能够较真实地记录说话人的讲话内容,并描摹传递出说话者的语气和情感色彩。
(四)诗经1、定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诗三百零五篇,另有六篇只有目录。
原只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始称“诗经”。
创作时间大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2、分类《诗经》中的诗本身是可配乐演唱的乐歌,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保存长期流传的民歌作品;“雅”分大雅、小雅,多为周朝卿大夫及士人依王畿雅调创作的诗篇;“颂”由周颂、鲁颂、商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乐章。
3、诗体《诗经》的诗歌形式以四言居多,整齐规范,风格各异。
创作运用了“赋、比、兴”在内的多种表现手法。
4、艺术特点5、《氓》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变化?婚前:是一个纯真、善良而又不乏热情勇敢的少女形象。
婚后:是歌剧中描绘了她吃苦耐劳、忠贞善良的一面。
被弃后:她变得深沉刚毅。
总结:女主是一个被男方欺凌迫害的普通妇女形象,她的性格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对氓的本质认识,逐步深化,她的形象不断完善丰满。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053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一、先秦文学概况: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 篇;雅分大雅、小雅,105 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二)《氓》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3. 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夫妇共同生活到老,老使我怨)(5)“总角之宴”含有未成年女子的欢乐。
4.《氓》的思想:反映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与损害。
5.分析《氓》的比兴手法及其喻意:用“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两人之间感情的前后变化;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可沉湎于爱情;用“淇则有岸,隰(习)则有泮”反喻自己的痛苦没有边际,这些比喻不仅生动形象。
而且切合人物所在环境,富有生活气息。
(简或选)6.《氓》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1)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不同的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整理完全版

V一、先秦文学概况:1、先秦历史散文发展分三个时期:初期以《尚书》、《春秋》为代表;第二时期以《左传》、《国语》为代表;第三时期代表作为《战国策》。
2、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以《论语》、《老子》、《墨子》为代表;第二期以《庄子》。
《孟子》为代表;第三期以《韩非子》、《荀子》为代表。
(一)《诗经》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105篇;颂(王室宗庙祭祀舞曲)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总305篇,创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2、《诗经》学史上有“三家诗”、“四家诗”之说。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3、《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手法的普遍采用;现实主义精神;重章复沓的章法;词汇丰富,韵律和谐。
《诗经.蒹葭》中心思想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即伊人痴情追求,却求之不行。
简析重章叠句结构形式及其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此诗三章运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后两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复,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更换了个别的词。
这样全诗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一唱三叹,一意三叠,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二)《氓》1.《氓》选自《诗经。
卫风》,属弃妇诗,即弃妇的怨诗。
也可视为叙事诗。
它通过一位弃妇的自述,激昂,生动描写了她和氓恋爱、结婚、受虐、被弃的过程,表达了她悔恨的心情与决绝的态度。
2.氓:民。
诗中指弃妇过去的丈夫:“送子涉淇,至于顿丘”中的“淇”指淇水,在今河南省。
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3.理解识记下列诗句:(1)反映当时的婚姻习俗:“尔卜尔筮(是),体无咎言”。
(根据卜筮的卦象,没有不吉利的言辞)(2)具有告诚意味的诗句是“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3)表现女主人公婚后辛勤操劳的诗句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早起晚睡,没有一日不如此)(4)表现女主人公被弃后绝决之情的诗句是“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完全版

(2(简):(1)(2抵抗战士,也叫“春是据说孔只对史实每用笔持了霸主地位。
在事件的记叙中,的分析与两次器师,国之心。
弦高犒师机智爱国的故事。
战争描写的特点及人物形象刻画的特点争,本身,叙述,然趋势。
一特点。
刚去世,被秦穆公拒绝;秦国,将失去自身的一切利益,击破了“尊秦为帝”以保持自身荣耀富贵的美梦。
鲁仲连的性格特征: 鲁仲连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他有一般纵横家的共同点是足智多谋,能言善辨,但也有与他们截然相反的地方:一是有一以贯之的原则,决不朝秦暮楚,而是“义不帝秦”;二是品德高尚,决不求名逐利,相反是功成不受赏;三是有排难解纷之心,以挽救天下为已任。
鲁仲连是封建时代士人高风亮节的典范,为后人所仰慕。
孔子:曾从事《诗》《书》《礼》《易》等古籍的整理工作 1.《侍坐》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富于文学色彩,完整地记录了孔子与学生们进行的一次有关志向抱负问题的讨论,先是孔子提出问题,接着是学生们畅所欲言,最后由老师总结,对学生们的发言作简短的评价,这也是孔子有教无类,循循善诱地教育学生的一次完整记载。
2.《侍坐》中“夫子哂之”“率尔而对”的是子路:子路坦率自信,有勇而智高。
3.《侍坐》中“吾与点也”,“点”指曾皙;曾皙“舍瑟而作”甘于淡泊,向往优游生活。
4.孔子说“吾与点也”的内涵:表现出孔子对实行礼乐的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淡泊的情怀,以及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悲哀和从政之态的衰退。
5.孔子也肯定了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三人的用世治国之道。
子路:“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 6.分析孔子及其四位弟子的个性:本文成功刻画了教育家孔子的形象,他不以师长自居,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比学生稍稍年长一点罢了,他理解学生平时怀才不遇的苦闷,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讨论问题,他对学生的才所以能作出恰如其份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第一节《诗经》
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创
作的时代跨越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时间,当时人们把它称之
为“诗”或“诗三百”
二、根据音乐曲调的不同,分为: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乐歌,有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歌,反
映了百姓的生活和思想感情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分为《大雅》多贵族和官吏
的朝会燕享之作、《小雅》多个人抒情,有一部分是民歌两部分“颂”:是王室宗庙祭祀用的舞曲,分为《周颂》是西周初年的作品、《鲁颂》《商颂》春秋前期鲁国和宋国用于朝廷和宗庙的乐章
三、《诗经》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直陈其事,记叙与描写
比:打比方,比喻和比拟
兴:用别的事物引起所咏之情与事
赋、比、兴交互运用,构成了意蕴深远的形象,形成了现实主义的艺
术传统
《君子于役》泛读
选自《诗经-王风》
一、主题思想
这是思妇之辞,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长期在外的丈夫的深情思念和热切关心,从家庭生活方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二、艺术特色
1、写作特点:全诗是农家妇女的内心独白,在疑问语气中既有殷切的期望,又有无可奈何的凄苦,用反问强化难以排遣的思念,挂念丈夫在外的日常生活,朴素的语言将思念之情表达得细腻真切
2、写景分析:诗中景物构成一幅山村晚归图,渲染了思妇的孤独凄苦的氛围,具有衬托比喻的作用,突出了女主人公的思念之苦
三、历年真题
1、【200404】简述《君子于役》中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蒹葭》精读
选自《诗经-秦风》
一、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中主人公对意中人痴情追求,但求之不得,表达了无限惆怅的缠绵情感
二、艺术特点
1、情景交融
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渐然一体,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开头以秋所的清冷和萧瑟,营造了凄婉悲凉的氛围;对浩浩秋水的描写,既烘托了脉脉深情,又渲染了纵横阻隔,意中人可望不可即
2、虚实相生
秋景、秋水、为眼前实景;溯洄、溯游的追索,已经虚化;“所谓伊人”若有若无,完全是一种心理幻景;虚虚实实的意象,构成了朦胧而优美的意境,生动地表现了痴情者诚挚的情意与追求
3、重章叠句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淋漓尽致地表达情意,强化了抒情效果;各章字句略有变化,有层层递进之妙
蒹葭从“苍苍”到“萋萋”到“采采”,声情转向低沉,凄婉之意自然流露
白露从“为霜”到“未晞”到“未已”,表示时间推移,始终在徘徊追索
“道阴且长”到“且跻”到“且右”,表示路途遥远,崎岖迂曲,主人公不避艰险,深情求之
4、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赞为“风人深致”,艺术上指婉曲风格,思想上境界深远,意在言外
三、历年真题
1、【200504】简析《蒹葭》一诗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艺术效果
2、【200804】试分析《蒹葭》诗中景物描写及重章的形式对表现情
感的作用
3、【201307】试述《蒹葭》塑造意境的艺术成就
4、【201404】简析《蒹葭》描写景物虚实相生的特点与作用
5、【201910】结合作品,分析《蒹葭》中蒹葭、白露、秋水等景物
的描写对表现人物情感活动的作用
《氓》精读
选自《诗经-卫风》
一、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弃妇怨诗,主人公在被遗弃之后,回顾往事,诉说自己不幸
的婚姻,表达悲愤与决绝的心情,反映出当时存在男女不平等的社会问题,以及婚姻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损害
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情感变化紧密结合,故事情节与人物思想感情同步
发展,虽是叙事诗,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
二、结构内容
第一章:写两人相爱
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深情和结婚经过
第三章:用比兴手法表示追悔莫及
第四章:写男子的变心
第五章:写嫁到夫家后的操劳和受到虐待直至被弃
第六章:表示对男子负情背德的愤恨和一刀两断的决绝态度
三、艺术特色
1、全诗叙事清晰,层次分明
2、使用对比手法,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很成功,其性格是随着情节的变化而逐步展现的
婚前:纯洁天真、热情洋溢,对男方一往情深
婚后:辛勤操劳毫无怨言,男方变心后看透负心者的本性,坚决和他决裂表现出其坚强刚毅的一面
“氓”的欺骗与虚伪、以怨报德,在与女主人公的对比中得到显现
3、比兴手法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寓意发人深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与“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起兴的两章,比喻两人从情爱之深到由于男子负心,爱情失去光泽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喻女子不能沉溺于情爱之中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比男子坏到极点,简直无所约束
四、历年真题
1、【200707】《氓》中有两章开头用桑叶起兴,简说比兴的含义及其效果
2、【202007/201904】试析《氓》诗是怎样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的
3、【201304】试分析《氓》中“氓”与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4、【201410】简述《氓》中所用的比兴手法及其喻义
5、【201510】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氓》中的男女主人公形象
7、【201610/201804】简要分析《氓》中的对比手法
《采薇》泛读
选自《诗经-小雅》
一、主题思想
这是戍守边境、抵抗玁狁侵扰的战士回家乡时的歌唱,完整地反映了边防战士艰辛的生活、紧张的战斗和思家念归的真实情况
二、艺术特色
1、运用了倒叙手法
一、二、三章是回顾军中饥渴劳苦、盼望归去的情景
四、五章是回顾在前线戎马倥偬、时刻戒备、奋战不息的实况
末章是归途中的感慨和悲喜交集的心情
2、情景交融
末章之佳在于情景交融,含蓄蕴藉,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今与昔、来与往、雪花与杨柳、冬天与春天,构成鲜明的对照,点出时间的推移和出征时间的久长,结尾意味深长
三、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