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方针及目的
观点评价:
优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价 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 的需要,具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 缺点:但该观点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 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甚至 认为个人不可能成为教育的目的,这种极 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单 纯把人当成社会的工具,造成对人本性的 严重束缚和发展,不利于学生个体主观能 动性的发挥,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1712~1778)
人物简介:裴斯泰洛奇(1746~ 1827年)瑞士著名教育家。他一 生从事贫民教育工作,对教育理 论和实践都有很大贡献,致使他 的教育经验和改革驰名全欧.
主要观点:每个人都具有一些自 然赋予的潜在的力量和才能,这 些潜力和才能都具有渴求发展的 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 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 能,使人的各项能量得到自然的 进步和均衡的发展。
可见,人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作用的体现者。作 为规定教育对象的质量规格 的教育方针制定还必须依据 人的发展理论。而马克思学 说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 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我国教育方针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一)旧中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沿革
雅克· 卢梭
简介:雅克·卢梭 (1712~1778),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 教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 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 物之一,也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 创始者。 教育目的观:卢梭提出了造就“自 然人”的教育目的,认为教育就应 该顺应儿童善良的天性,培养具有 独立人格的自然人,促进人的自然 发展。他赋予“自然人”以如下的 形象:第一,自爱。第二,自主。 第三,自立。第四,自治。
教育方针、教育规律、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 系:
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一,教育目的界说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各级种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如果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军人或武士,教育体系遂有军国主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国家公民,教育体系遂有强调基础教育和注重培养民族情感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育英才,教育体系遂有强调高质量教学和鼓励竞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教育体系遂有灵活多样和自由活泼的倾向。
教育目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图示如下: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化学工业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普通劳动者、熟练技术工人、管理人员、高级行政人员、专家等)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原理马工程教育学原理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和效果。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发展。
教育学原理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教育的目的,包括个体和社会两个方面。
个体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使其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而社会的教育目的则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个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综合能力。
个体的教育目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包括知识、能力、品德、情感等方面。
知识是学习的基础,通过学习各种学科知识,学生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
能力是行动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
品德是行为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可以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情感是人们之间情感交流和情感陶冶的基础,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情商和情感表达能力。
另外,社会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是国家和社会推动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社会的教育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的教育目的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包括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提升国家的竞争力、促进社会的进步等。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国际视野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可以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综上所述,教育的目的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层面的目的,也有社会层面的目的。
个体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使其实现自我价值和全面发展。
社会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教育学》第四章《我国的教育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 展和独立个性对立起来,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 性的培养,从而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例如,由于我们往往强调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统 一要求,排斥个性自由发展,把社会化看成驯 服工具化,不承认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不爱 护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个 人尊严与价值,所以,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受 教育者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990年指出,国家“继续贯彻教育必须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 方针,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把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全面提高教育者和被教 育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
1999年6月,《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则指出“实施素质 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 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特点。 我国教育目的在方向的规定上非常明确,即 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指明了我 国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既要懂政治,又要懂业务; 既要有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伟大的共产主义 理想,也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要求和素 质规定的方向性反映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 质和特色。
我国古代的这种内则“修身”,外则“治国”的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在儒家经典《大学》中表 述得非常清楚。《大学》开篇即言:“大学之 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如何 才能达到至善?《大学》接着指出: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经过这样的修炼,一个人才能养成儒家所期 望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目的考点一:教育目的概述1.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的规定性。
广义是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概念应用概念应用群体制定机关教育目的理论术语个人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府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考点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一)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二)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考点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3.制定者的理想和价值观;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考点四: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考点五: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过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同是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考点六: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教育的目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考点八: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1.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116)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117)1、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内容)2、培养目标: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3、教学目标: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4、关系: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理论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117)2、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即智力体力尽可能多的自由统一发展。
(124)3、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22)(1)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是一致的(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3)机器大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实现人全面发展是有条件的(自由时间是重要条件、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早就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古希腊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卢梭“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126)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组织教育活动。
(柏拉图“教育按照国家的需要来造就人”、荀子“人本恶,需要以礼仪教化”、孔德“功利主义”)(127)第三节、20世纪教育目的观:人文主义(哲学基础和基本特征)、科学主义(基本特征)、科学人文主义(130—141)第四节、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1、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之上的。
教育学 第4章 教育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确定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2、社会关系因素(教育目的是统治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反映)
3、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1)要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不能超出能力范围,又要在最近发 展区内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 (2)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不平衡性和可变性 (3)符合教育对象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需要: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三、我国教育的目的
(三)贯彻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端正教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 2、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
结合教育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灰姑娘的故事
四、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
重点掌握:五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一)德育:
四、全面教育的成部分
五育的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各有自己的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 对人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 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 智力支持;德育则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美育协调各育的发展;劳动 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 各育不能偏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对话人大代表范谊:“希望2010年取消高考”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德育:培养学生 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学 习品质和热爱科 学的精神等。
智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系统科学 知识和技能,培 养和发展学生智 力才能的教育活 动。
体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身体运动、 保健知识,增强 体质和运动能力 的教育。
主要观点
主要代表人 物
孔德和涂尔干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合理 之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 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 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缺陷:
容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 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 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 人的本性发展严重束缚和压抑。
二、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5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 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 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 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 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 实践的思想源头。
•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 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 1994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 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 《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概 念。 •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 育的报道,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 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 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强调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 素质教育转变‛。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部分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一、名词解释1、教育目的:指培养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它要回答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统一的发展和运用,并在此基础上,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3、教育方针:指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确定的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目的和政策。
4、全面发展教育:指为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
5、义务教育: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具有强制性。
6、智育:指以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其智力的教育。
7、体育:指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促进身体正常发育和增强体质的教育。
8、美育:指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二、填空题:1、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2、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目标导向,目标控制,目标评价。
3、确定教育目的的社会依据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受政治经济的制约,受人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
4、教育目的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具有什么素质和结构。
5、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6、德育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有主导和促进作用。
7、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8、智育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其创新精神。
9、美育的任务主要包括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观念三个方面。
10、美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个方面。
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一般概念•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二、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依据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1.教育目的概念•2.学制概念•3.培养目标概念•4.三者关系1.教育目的概念•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
2.学制概念•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总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期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目标概念•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规格。
Ps: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⑴讲解竞选过程的每个步骤和具体细节以及应注意的事项;•⑵由自愿参与竞选者发表演讲,共18人;•⑶全班举手表决,从中淘汰下来5位;•⑷通过唱票的方式刷掉余下13人中的4位,•⑸最后剩下的9人报校长审批后组成班委会。
•儿童不是学校课堂中完全被动的角色,而是这个特殊社会(学校)中自主的成员。
•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参与合作或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经验,形成一种民主的意识、民主生活习惯和民主的技能。
•这种民主的感受是儿童应对未来作为公民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然而,我们在儿童、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又何曾有过一种虽然形式繁琐,却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民主选举体验?•教师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喜好强行指定,或者带有意向性的暗示,或者以所谓提高效率之名随意简化选举程序,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对立的理论根源:个人本位论者只看到社会对人 性和个性的残害,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制约性;社会 本位论者只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和社会的稳定,没 有看到社会有待超越和改革。
第四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的 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关于受教育者总体发展规格和 素质要求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 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目的又包括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 受教育目的两个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更多的是 代表社会发展的需求,表明教育者希望通过教育将 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素质的人。而受教育者的受 教育目的更多是代表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表明受 教育者希望通过受教育将自己发展成为什么样素质 的人。这两个目的既有内在的一致性,又有外在的 暂时的冲突性。
唯物的统一:实质上教育、人、社会三者之间是 在不断的适应和超越中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一定要抽象的问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谁对谁错、谁 更合适,都是无法笼统回答的,必须把二者放在特 定的、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去考察才能得出相对的 结论。教育思想家们的论断一般都是厚此薄彼,很 少有绝对的偏激。
客观的说,以某一观点为基点,达成二者统一是 更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特点。因此,教育中的个人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权衡与选择,要受具体社会历史条 件的制约,是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有变化和有 所侧重的。
5、空想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全面发展的 人”。
6、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 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3.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 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和接班人‛。
C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规范作用 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协调、激励和评价作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用
3.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 C.个人本位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D
B.社会要求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D.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儒家的教育以‚人性论‛为基础,以促进社会的存续和发 展为终极目的,其基本性格是‚君子教育‛(人文教育)。
传统儒家教育的目的是要受教育者‚修己、立己、成己, 并在此基础上外化。 修己—治人;立己—立人;成己—成物。 儒家教育目的侧重于‚社会本位‛-‚内圣外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内圣 齐家、治国、平天下——外王 成为圣人,学会做官
总领性的高度概括指导纲要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
第四章 教育目的
2.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自要完成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才的 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标。
特定的社会领域
教育、医疗、工 业、农业、商业
特定的社会层次
总经理、部门经 理、职员……
教育学 第四章 教育目的[精]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 体与抽象的关系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 文化背景。
要素主义教育目的:巴格莱教育思想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主张把 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强调在民族生活、文 化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变的、青年人必须学习的文化与 知识要素,并坚决认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原则、方法等仍然是现 代教育必须保留并发扬的要素,要素主义也因此而得名。
。
妈妈,我再也不当博士后啦!”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2、意义和作用 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 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规则,它贯 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 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源头和归宿) 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 教育目的的激励作用
第二节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教育与生产 劳动相结合
共产主义 社会
人的全面发 展是与人的 片面发展相
对而言的
马克思关 于人的全 面发展学
说
现代大工业 生产的高度
发展
取决于社会 条件
受到社会分 工的制约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 2、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以培养学
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封建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教育的目
的 是培养辅佐君王的官员。 在西方中世纪,宗教力量异常强大,教育目的是培 养宗教的守卫者。 资本主义社会一边培养接班人,一边培养听话的工 人。 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掌握社会生产的专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目的基本层次示意图
国家的教育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学生
教育目 标围绕学生 的全面发展 制定。
判断题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对 ()
错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是普遍 与特殊的关系。( )
C.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合
D.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
17.教育目的可以发挥下列哪几种作用
A.导向、规范和权威作用 B.激励、评价和统一作 用
C.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 用
D.宣传、引导和激励作
二、多项选择题
▪ 1.教育目的有哪些作用(
▪ A.导向作用 B.激励作用 c.评价作用
D.选择作用 E.协调作用
▪ A.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 旦培养承担社 会义务的态度 c.培养"完善的人" D.培养 有能力的人 E.培养创造性 27
三、概念解释
▪ 1.教育目的 2.教育方针 3.培养目 标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5.人的全面发 展 6.素质教育 7.德育 8.智育 9. 体育 10.美育
四、填空题
▪ 1.各级各类学校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 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教育目的 的层次性包括国家的_____、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各门课程的目标、教 师的_____.
▪ 9.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就必须坚持 素质教育面向( )
▪ A.社会 B.未来 c.全体学生 发展
D.世界
▪ 10.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具有(
)
▪ A.创新精神 B.艰苦奋斗的精神 c.团结协 作精神 D.革命传统精神
▪ 11.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标志和总要求 是() A.培养爱国主义者 B.培养高科技 人才 c.培养劳动者 D.培养有知识的人 12.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是( )
填空题
1.教育目标包括三个层次,即国家的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 教师的教学。目标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要 以培养学生的___创__造_精_神__和_实__践_能_力_ ___为重点。
实践结合 c.重视创新能力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养 D. 重视教育手段的运用
▪ 15.衡量社会主义教育质量的标准是( ) A.培养一批尖子学生 B.学生德、智、
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c.全体学生平衡发 展 D.每个学生都有所长
16.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追求和价值倾向性的是()
▪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价值取向
▪ c.教育功能 D.教育方针
▪ 5.在确定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应当怎样看待 人和社会的关系( )
▪ A.应当把满足人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
▪ B.应当把人的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
▪ c.应当把社会的需要放在首位
▪ D.应当随社会的发展来确定二者的关系
▪ c.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 根本特点
▪ D.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 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 E培养"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 准
▪ 9.构成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有( ) A. 德育 B.智育 c.体育 D.美育 E.劳动技术 教育
▪ 10."预示某些新的社会状况的教育目的"体 现出教育目的应该( )
▪ 4.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代表人物有()
▪ A.卢梭 B.孔德 c.裴斯泰洛奇 ‘ D. 马斯洛 E.萨特
▪ 5.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代表人物有( ) A.孔德 B.卢梭 c.纳托普 D.
凯兴斯泰纳 E.涂尔干
▪ 6.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 )
▪ A.全面发展 c.社会制度
育者身心发展规律
▪ 2.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
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制定各自的( )
A.教育目标
B.课程目标 c.
培养目标
D.教学目标
▪ 3.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理论认为( ) 人
社会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
B.人的
价值和社会价值一样高 C人的价值高于社
会价值
D.社会价值是第一位的
▪ 4.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决定教育目的
5.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___素_质__教育___。
6.一个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称
为狭义的_教__育_目__的_。
自测试题
▪ 一、单项选择题
▪ 1.能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工作指明发 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的是() A. 教育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育方针 D.培养 目标
▪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c. 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D.发展科技和经济
▪ 13.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
▪ A.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B.毛泽 东思想中关于教育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与 毛泽东思想相结合产生的理论 D.中国传统 文化
▪ 14.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是( ) A.重视人的全面发展B.重视理论与
▪ 6.马克思认为,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本身 工
B.社会 c.经济发展
D.分
▪ 7.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 么程度,取决于( )
▪ A.社会条件 B.社会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生产关系
▪ 8.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 A.改善教育设施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 c.加大教育投入 D.提高教育者的素 质
▪ 2.教育目的要解决的问题是( )
▪ A.为谁培养人 培养什么人 样的教育
B.怎样培养人 C D.怎样办教育 E办什么
▪ 3.在制定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必须涉及教育目 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 ) A.人的全面发 展问题 B.教育与文化的问题c.人本位的价 值取向问题 D.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问题 E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问题
B.社会经济发展 D.文化背景 E.受教
▪ 7.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是() A.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 B.素质教育应当坚持全面发展 ▪ C素质教育要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 D.素质教育要重点突出创新精神的培养 ▪ E素质教育要体现地区特色
▪ 8.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
▪ A.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 求B.重视人文性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特 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