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药科大学有机化学课件—— (12)(精选)
合集下载
沈阳药科有机化学课件
有机反应历程的分类
有机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 有机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过程。共 价键的断裂方式有三种: 价键的断裂方式有三种: (1)均裂:A:B → A· + B· )均裂: : 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平均分配到两个原子上, 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平均分配到两个原子上, 形成带有单电子的活泼原子或基团——游离基(又叫自由 游离基( 形成带有单电子的活泼原子或基团 游离基 ),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均裂 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均裂。 基),这种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均裂。 (2)异裂:A:B → A- + B+(或A+ + B- ) )异裂: : 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完全转移到1个原子上 个原子上, 即构成共价键的电子对在断裂时完全转移到 个原子上, 形成正负2个离子 这冲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异裂。 个离子, 形成正负 个离子,这冲断裂方式称为共价键的异裂。 (3)协同反应 )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决定于分子结构和反应条件, 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决定于分子结构和反应条件,由此 而产生的两种反应历程,即游离基反应和离子型反应, 而产生的两种反应历程,即游离基反应和离子型反应,是 有机化学反应的三大基本类型。 有机化学反应的三大基本类型。
有机反应的动力学
• 动力学数据只提供关于决定速度步骤和在它以 前各步的情况, 前各步的情况,当有机反应由两步或两步以上 的基元反应组成时, 的基元反应组成时,则反应速度定律的确定一 般比较复杂, 般比较复杂,通过平衡近似和定态近似法等简 化方法可求得反应的表观速度常数。 化方法可求得反应的表观速度常数。 动力学研究反应机理的常规顺序是: 动力学研究反应机理的常规顺序是:提出可能 的机理, 的机理,并把实验得出的速度定律与根据不同 可能性推导得到的速度定律作比较。 可能性推导得到的速度定律作比较。从而排除 与观测到的动力学不相符的机理。 与观测到的动力学不相符的机理。
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 萜类化合物PPT课件
Me H
Me
OO
合成
Me
OO
甲
O H
O Me
O
基
H O
化
Me
O
OH
青蒿素
qinghaosu (难溶水及油中)
双氢青蒿素 dihydroqinghaosu
第41页/共93页
二、结构分类(三)倍半萜 (sesquiterpenoids)
2.环状倍半萜
Me H
Me
OO
O H
O Me
( 油溶性) OMe
蒿甲醚
通式为(C5H8)n。
结构中异戊二烯的结合方式有头-头、尾-尾相接,甚至无法用异戊二烯的基 本单元来划分,这又如何解释呢?Ruzicka提出了所有萜类的前体物是“活性的异戊 二烯”的假设。
.生源异戊二烯规则(biogenetic isoprene rule)
第10页/共93页
葡萄糖
CH3COOH 醋酸
环烯醚萜
第29页/共93页
二、结构分类(二)环烯醚萜(iridoids)
11
6 7
8 10
H4
3 5
9
O2
H1 OH
环烯醚萜
OH H
O
H
第30页/共93页
二、结构分类(二)环烯醚萜(iridoids)
11
6 7
8 10
H4
3 5
9
O2
H1 OH
环烯醚萜
OH H
O
H
第31页/共93页
二、结构分类(二)环烯醚萜(iridoids)
三萜
30
6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四萜
40
8 植物胡萝卜素
中国药科大学有机化学课件
RCH2COOH + Br2
PBr3
-HBr
RCHCOOH Br
2 反应机理
RCH2COOH
+
这步反应 不会逆转
PBr3
O RCH2CBr
互变异构
OH RCH=CBr Br-Br
OH
-HBr
O RCH-CBr Br
Br O RCHCOOH + RCH2CBr
控制卤素用量可得一元 或多元卤代酸。 碘代酸由α-氯(或溴) 代酸与KI反应来制备。 RCH2COOH
CH 3
-H+ CH 3
CH 3
CH 3
78%
仅有少量空阻大的羧酸按此反应机理进行。
(三). 羧酸的还原反应
RCOOH
LiAlH4 or B2H6
H2 O
RCH2OH
羧酸能用LiAlH4和B2H6还原
(四) 羧酸α-H的反应
——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
1 定义
在三氯化磷或三溴化磷等催化剂的作 用下,卤素取代羧酸α-H的反应称为 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
}
柏 朗 克 规 则
失水要加失水剂Ag2O、P2O5、乙酰氯、乙酸酐、三氯氧 磷等失羧要加碱:Ba(OH)2、Ca(OH)2等
第五节 羧酸的制备
(一 ) 氧化法
醇、醛、芳烃、炔、烯、酮(卤仿反应)的氧化
(二 )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反应
O O O R-C-X R-C-O-C-R'
O R-C-OR'
O
O2 / V 2 O5 500oC
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格氏试剂和co2的反应rxrmgxrcoomgxrcoohco2h2omg无水醚讨论四丙二酸酯法参见第十二章此方法常用于制备结构复杂的羧酸五通过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制备1柏琴反应芳香醛与酸酐在相应羧酸盐作用下进行亲核加成失去一分子羧酸生成??芳基??不饱和酸phchoh3coch3ooch3coonaphcooh肉肉桂桂酸一个最简单的perkin反应perkin反应的一般形式archorch2coonaarcoohhrrch2co2operkin反应机理h2coch3oohoach2coch3oophchooch3oophchooch3oophooch3oophohoacoh3coophoperkin反应的应用ch3coonaohchoch3co2ooo香香豆豆素素一一种种重重要要香香料料ch3coonachoch3co2ooohh2nioohorhfppao如何解释双键的立体化学
PBr3
-HBr
RCHCOOH Br
2 反应机理
RCH2COOH
+
这步反应 不会逆转
PBr3
O RCH2CBr
互变异构
OH RCH=CBr Br-Br
OH
-HBr
O RCH-CBr Br
Br O RCHCOOH + RCH2CBr
控制卤素用量可得一元 或多元卤代酸。 碘代酸由α-氯(或溴) 代酸与KI反应来制备。 RCH2COOH
CH 3
-H+ CH 3
CH 3
CH 3
78%
仅有少量空阻大的羧酸按此反应机理进行。
(三). 羧酸的还原反应
RCOOH
LiAlH4 or B2H6
H2 O
RCH2OH
羧酸能用LiAlH4和B2H6还原
(四) 羧酸α-H的反应
——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
1 定义
在三氯化磷或三溴化磷等催化剂的作 用下,卤素取代羧酸α-H的反应称为 赫尔乌尔哈-泽林斯基反应。
}
柏 朗 克 规 则
失水要加失水剂Ag2O、P2O5、乙酰氯、乙酸酐、三氯氧 磷等失羧要加碱:Ba(OH)2、Ca(OH)2等
第五节 羧酸的制备
(一 ) 氧化法
醇、醛、芳烃、炔、烯、酮(卤仿反应)的氧化
(二 )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反应
O O O R-C-X R-C-O-C-R'
O R-C-OR'
O
O2 / V 2 O5 500oC
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格氏试剂和co2的反应rxrmgxrcoomgxrcoohco2h2omg无水醚讨论四丙二酸酯法参见第十二章此方法常用于制备结构复杂的羧酸五通过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制备1柏琴反应芳香醛与酸酐在相应羧酸盐作用下进行亲核加成失去一分子羧酸生成??芳基??不饱和酸phchoh3coch3ooch3coonaphcooh肉肉桂桂酸一个最简单的perkin反应perkin反应的一般形式archorch2coonaarcoohhrrch2co2operkin反应机理h2coch3oohoach2coch3oophchooch3oophchooch3oophooch3oophohoacoh3coophoperkin反应的应用ch3coonaohchoch3co2ooo香香豆豆素素一一种种重重要要香香料料ch3coonachoch3co2ooohh2nioohorhfppao如何解释双键的立体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周环反应.ppt
• 顺式加成并且立体专一。
顺丁烯二酸酯 反丁烯二酸酯
COOR COOR
COOR
COOR
• Alder规则,即不饱和最大积累。
H CO2Me C CH2
O O O
H
COOR 76%
COOR
H 24%
O
O
O
O
OO
二、 环加成反应的特点
环加成反应的立体选择性规律
[m+n]π电子数 反应条件
σ-迁移重排反应:迁移方式
H
c
a
b
d
a
H
c
b
d
1,3-同面氢迁移
H
c
a
b
d
•σ-迁移重排反应:烷基迁移的构型问题
R*
a b
c d H
1,3-异面氢迁移
R*
构型保持或构型改变
二、 σ-迁移重排反应的特点
[1, j]级σ-迁移重排反应的选择规律
同面
同面
异面
异面
1+j
/构型保持 /构型改变 /构型保持 /构型改变
一、 σ-迁移重排反应
• σ-迁移重排反应:在一个非催化的分子内过程中, 被一个或多个π电子体系夹持的σ键迁移到一个新 的位置,这个位置距原来成键位置的第i-1个原子 和j-1原子处,在基团迁移的同时, π电子体系发生 移位的反应。例如:
H
1
3
2
H
1
3
2
CN CO2Et
O *
CN CO2Et
OH *
200℃
CH3
CO2CH3
CH3
CH3
CO2CH3
CH3
H CO2CH3
最新沈阳药科大学分析化学课件精品课件
第二十六页,共27页。
化学分析
第一章 绪 论
本课程(kèchéng)的主要参考书
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第7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程配(套kè光c盘hé:ng每)的章小主结要、参课考外书知识、前沿领域等
Analytical Chemistry, R Kellner, J-M Mermet, M Otto, HM Widmer, 1998
第十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作为一门科学的分析化学的形成: 20世 纪初,以溶液(róngyè)四大平衡理论为 基础。化学分析法迅速发展成为系统理 论和方法。
第十一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20世 纪40~60年代,物理学与电子学的发展 促进(cùjìn)分析化学的发展。光谱分析 、极谱分析及其理论体经济系、社。会(shèhuì)发展的需求是动力
第二十七页,共27页。
取样 (sampling),要有代表性
制备试样,以适应分析方法的要求
试样测定(计量器具和仪器校验,方法认证validation)
结果的计算、表达(平均值、标准差和置信度等)和书面报告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第五节 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基本内容 教学(jiāo xué)安排 教学(jiāo xué)方法 理论与实践
–提高选择性、灵敏度和智能化水平
第十五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第十六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1. 按照分析任务(rèn wu)分类
化学分析
第一章 绪 论
本课程(kèchéng)的主要参考书
化学分析
分析化学,第7版,李发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本课程配(套kè光c盘hé:ng每)的章小主结要、参课考外书知识、前沿领域等
Analytical Chemistry, R Kellner, J-M Mermet, M Otto, HM Widmer, 1998
第十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作为一门科学的分析化学的形成: 20世 纪初,以溶液(róngyè)四大平衡理论为 基础。化学分析法迅速发展成为系统理 论和方法。
第十一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20世 纪40~60年代,物理学与电子学的发展 促进(cùjìn)分析化学的发展。光谱分析 、极谱分析及其理论体经济系、社。会(shèhuì)发展的需求是动力
第二十七页,共27页。
取样 (sampling),要有代表性
制备试样,以适应分析方法的要求
试样测定(计量器具和仪器校验,方法认证validation)
结果的计算、表达(平均值、标准差和置信度等)和书面报告
第二十四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第五节 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基本内容 教学(jiāo xué)安排 教学(jiāo xué)方法 理论与实践
–提高选择性、灵敏度和智能化水平
第十五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化学分析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第十六页,共27页。
第一章 绪 论
1. 按照分析任务(rèn wu)分类
沈阳药科大学有机化学
没有电荷分离的极限式较稳定ch较稳定的极限式较不稳定的极限式两个电荷分离的极限式电负性强的带负电荷的稳定chnnchnn较稳定的极限式具有能量完全相等的极限式时特别稳定ch12加成与14加成chbrbr冰醋酸12加成14加成chclhcl12加成14加成亲电试剂溴加到c1和c4上即共轭体系的两端双键移到中间称14加成或共轭加成
C2H5
C2H5
CC
H
H
顺式加氢
用林德拉催化剂还原的特点是顺式加氢
用碱金属在液氨中还原
反应式
R-C C-R' Na, NH3
R
H
H C C R'
反应机理 R-C C-R'
_
R C C R'
NH3
R H CC
e- R
R'
H
CC
NH3 R
H
R'
H C C R'
相当于反式
反式的烯基负 离子较稳定
加氢,生成 反式烯烃
2. 伯卤代烷与炔钠反应
HC CH NaNH2
C3H7Br HC CNa
CCH2CH3 C3H7C CH
HC CH NaNH2
HC CNa C2H5Br C2H5C CH
NaNH2 C2H5C C Na CH3Br C2H5C CCH3
第二节 二烯烃(dienes)
(一)分类和命名
含有两个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双烯烃或二烯烃。
说明
*1 钠的液氨溶液的制备
Na + NH3(l) 低温
Li ,K C2H5NH2
Na + + e- (N蓝电H色子3是引) 溶起的剂。化 蓝色溶液
*2 反应体系不能有水,因为钠与水会发生反应。
C2H5
C2H5
CC
H
H
顺式加氢
用林德拉催化剂还原的特点是顺式加氢
用碱金属在液氨中还原
反应式
R-C C-R' Na, NH3
R
H
H C C R'
反应机理 R-C C-R'
_
R C C R'
NH3
R H CC
e- R
R'
H
CC
NH3 R
H
R'
H C C R'
相当于反式
反式的烯基负 离子较稳定
加氢,生成 反式烯烃
2. 伯卤代烷与炔钠反应
HC CH NaNH2
C3H7Br HC CNa
CCH2CH3 C3H7C CH
HC CH NaNH2
HC CNa C2H5Br C2H5C CH
NaNH2 C2H5C C Na CH3Br C2H5C CCH3
第二节 二烯烃(dienes)
(一)分类和命名
含有两个双键的碳氢化合物称为双烯烃或二烯烃。
说明
*1 钠的液氨溶液的制备
Na + NH3(l) 低温
Li ,K C2H5NH2
Na + + e- (N蓝电H色子3是引) 溶起的剂。化 蓝色溶液
*2 反应体系不能有水,因为钠与水会发生反应。
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考试(有机化学)
欲索取更多考研资料,请上北京天问教育网站官网!
沈阳药科大学研究生考试(有机化学)
主要化学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实验技术:
一熔点的测定
二蒸馏
三分馏
四减压蒸馏
五水蒸汽蒸馏
六重结晶提纯法
七萃取
有机化学的制备:
一三苯甲醇的制备
二苯甲酸的制备
三肉桂酸的制备
四呋喃甲醇和呋喃甲酸的制备
五乙酰乙酸乙酯的制备
六乙酰苯胺的制备
以上是沈阳药科大学的本科全部试验,考试时基本上重点都在这些实验上,其中的基本实验要求会画图。
每个实验分诉如下:
思考题:P25
1.测定熔点对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有什么实际意义?
答:当化合物含有杂质时,其熔点往往较纯净物熔点低,且熔程变长,因此,测定熔点可以估测化合物的纯度。
2.毛细管法测定熔点时,Thiele管中应倒入多少热浴液体?
答:液面稍高于侧管。
3.为什么一根毛细管中的样品只能用于一次测定?
答:测定后的样品经过坍塌、萎缩、变色或分解,已不能恢复原样,再次测量时固体间有空隙,不易传热,将影响测定。
4.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为何要放慢?
答:若升温过快,可能看不到初熔和全熔的过程,使测得的熔程不准。
5.什么时候开始记录初熔温度和全熔温度?
答:初熔温度:样品外围开始出现小液滴时的温度
全熔温度:固体样品刚刚融化成为透明液体时的温度。
沈阳药科大学有机化学
+ + N 2 O+ H N 2 O H 4 -SO N 2+ O H 2 S 4O
3.磺化反应
O δ +δSO δ
O
δ
+H S3 -OH4 -SO
S3 -O H 3 O +
( - H 2 O )
S3 H O
之所以认为SO3是磺化剂,是因为苯用浓H2SO4磺化,反应 很慢,而用发烟H2SO4(含10%的SO3)磺化,反应在室温下 即可进行。
C6H5-G(m) 邻,对
反应的速控步骤是形成 -络合物,该步过渡态 的能量与-络合物较接 近,-络合物越稳定, 活化能越低。所以, 可以通过判别-络合物 的稳定性来判别速度的 快慢和定位效应。
势
过渡态
能
E
+
H
+ E+
医学ppt
E
反应进程
35
N O 2 H
+E
硝基苯的情况分析
N O 2 H E
+
N O 2 H
31
+ HNO3 (浓) + H2S O4(浓) 1 :1
55-60oC 98%
NO2
N O 2 95oC
+H N O 3( 发 烟 ) + H 2S4 O ( 浓 )
NO2 NO2
+
NO2
NO2
+
NO2
NO2
6%
93%
1%
医学ppt
32
C H 3
+H N O 3( 浓 )+H 2S4 O ( 浓 )
所以,可以根据取代基的电子效应来 判断它们的分类情况。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四章 芳香性
[22]和[26]轮烯具有芳香性。[26[轮烯 是目前知道的最大的芳香性轮烯。
周边共轭体系化合物
在环状共轭多烯的环内引入一个或若干个原子,使 环内原子与若干个成环的碳原子以单键相连,这样 的化合物称为周边共轭体系化合物。(用4n+2规则 判别芳香性)。
N
CH2
无芳香性
有芳香性
有芳香性
离子体系的芳香性
芳香性的定义
随着量子力学在化学中的应用,进一步从结构上揭开了芳 香性的秘密。在芳香烃分子的芳环上,每个碳原子都以SP2杂 化轨道相互交盖,构成环状平面,处在同一个环平面上的每个 碳原子还剩下一个未杂化的P轨道,这些P轨道轴相互平行,于 是相互间发生交盖重叠,形成“芳香大π 键”,所有的π 电子 成为环绕整个环平面运动的电子流,完全失去了它们的定域性 。这种芳香大π 键又称为非定域键(离域键)。由于π 电子离 域的结果,导致体系能量降低,热稳定性增加,键长趋于平均 化,芳环上所有碳碳键都完全相同,键长也完全相等( 0.139nm),它们既不是一般的碳碳单键(0.154nm),也不是 一般的碳碳双键(0.133nm),而是每个碳碳键都具有这种闭 合大π 键的特殊性质,在核磁共振光谱上表现出较大的化学位 移(δ 值)。目前人们将芳香性跟分子能量较低这个性质联系 起来。人们一直将芳香性化合物所具有特殊的结构稳定性归结 于电子的离域作用,但这种离域作用并不能使共轭多烯有明显 的芳香性。
Y-芳性
Y-芳性
至今的三十多年中,关于Y-芳香性的存在性一直有着较大的争 议。其争论焦点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1) Y 型电子离域是否能导致一定的稳定性? (2) 这样产生的稳定性是否能被称为芳香性? 首先,Y 型的化合物的π电子的离域不是通过周边而是通过中 心实现的。以胍为例,图58 列出了胍的几种结构。通过胍正 离子的能量等高线图(图59)可以看到,胍正离子的能量分配 非常平均,同时从分子轨道能级图上看,胍的能级图与苯很相 似。更重要的是,胍正离子确实具有抗磁环流。而实验也表明, 胍正离子要比想象中稳定的多。而且不止是胍正离子, TMM2+、TMM2-也被证实由于Y 型电子离域的作用,要比他 们的同分异构体BD(丁间二烯) 的二价正、负离子稳定。故第 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的争议则较大,因其本质涉及芳香性概念的定 义——一个本身就争议不断的话题。
沈阳药科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大纲(适用于药学专业的)★
掌握旋光度α、比旋光度[α]、手性分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 体和外消旋体的概念;含一个手性碳的光学异构,手性分子的旋光性、手性分 子的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用 D/L 和 R/S 标示构型的次序规则。含二个 手性碳的光学异构和构型的标示。
熟悉绝对构型、相对构型、赤型、苏型和差向异构的概念。 了解含更多个手性碳的光学异构,外消旋体拆分,烷烃卤代反应中手性分 子的立体化学。
掌握苯的结构和表示法,芳香大π键及苯的稳定性;苯及其同系物的命 名;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和傅-克反应;苯环侧链的卤代 和氧化反应;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定位规律和应用;芳卤烃卤原子的稳 定性及其原因。
了解苯环的加成反应;芳卤烃的亲核取代;苯炔。
二、 多环芳烃
[基本内容] 萘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萘的化学反应。蒽和菲的结构。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化-0202-基 适用对象:药学类各专业
一、前言
《有机化学》是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一 门学科。生命的运动从分子水平上来说就是有机化合物的运动,因此有机化学 与生命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不含杂环、糖类、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的结构、命名、性质、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规律和立体化学特 征,熟悉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和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各类代表 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实验课要求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官能团的性 质和典型有机化学反应。熟悉常规仪器的使用。
第九章 醇、酚和醚
(10 学时)
一、 醇
[基本内容] 醇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来源。 物理性质:结构和沸点、水溶解度的关系,氢键的影响。 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羟基氢的酸性,金属和酸的反应。羟基的取代,与
熟悉绝对构型、相对构型、赤型、苏型和差向异构的概念。 了解含更多个手性碳的光学异构,外消旋体拆分,烷烃卤代反应中手性分 子的立体化学。
掌握苯的结构和表示法,芳香大π键及苯的稳定性;苯及其同系物的命 名;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和傅-克反应;苯环侧链的卤代 和氧化反应;苯环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定位规律和应用;芳卤烃卤原子的稳 定性及其原因。
了解苯环的加成反应;芳卤烃的亲核取代;苯炔。
二、 多环芳烃
[基本内容] 萘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萘的化学反应。蒽和菲的结构。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化-0202-基 适用对象:药学类各专业
一、前言
《有机化学》是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及其规律的一 门学科。生命的运动从分子水平上来说就是有机化合物的运动,因此有机化学 与生命现象,有着密切关系。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不含杂环、糖类、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的结构、命名、性质、官能团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换及其规律和立体化学特 征,熟悉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历程和有机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了解各类代表 性有机化合物及其应用。实验课要求掌握有机化学基本操作技能,官能团的性 质和典型有机化学反应。熟悉常规仪器的使用。
第九章 醇、酚和醚
(10 学时)
一、 醇
[基本内容] 醇的结构、分类、命名和来源。 物理性质:结构和沸点、水溶解度的关系,氢键的影响。 化学性质:取代反应,羟基氢的酸性,金属和酸的反应。羟基的取代,与
沈阳药科大学有机化学课件——8
C3H C2C H2C HC 3 HAl3Cl
ClCH 3CH
C3H 分 子 内 烷 基 化 C3H C3H
=
O C2C H2C H2H CClAl3Cl
分 子 内 酰 基 化
=
O
不同点
a. 烷基化反应难以停留在一取代阶段,往往得到的是多 元取代的混合物;而酰基化反应却可以停留在一取代阶段。
CH3Cl A lC3 l
3-乙基甲苯(3-ethyltoulene)
不叫做3-甲基乙苯
C H 2C H 3
物理性质
芳香烃不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 剂。一般芳香烃均比水轻。沸点随相 对分子质量升高而升高。熔点除与相 对分子质量有关外,还与结构有关, 通常对位异构体由于分子对称,熔点 较高。
苯的芳香性
1 苯具有一个平面结构,键长完全平均化 2 苯的分子式为C6H6,C/H=1:1 3 芳环上的氢有特征的NMR光谱
( 主)
( 次)
+ CH 3CH 2COClAl C 3 l
COC 2CHH 3 Zn-Hg
HCl
CH 2CH 2CH 3
c. 烷基化反应易发生歧化 反应,而酰基化反应则不发生歧 化反应。
CH3Cl AlC3 l
CH3
CH3 +
CH3 歧化
CH3 +
CH3
(五)取代苯的亲电取代反应的活性和定位规律
1
: 1.5
30oC
CH3 NO2
+
58%
CH3
CH3
+
NO2
NO2
4%
38%
C l +H N O 3( 浓 ) + H 2S4 O ( 浓 )
有机化学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特点
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早期历史
有机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 到古代,但真正的发展始 于18世纪。
近代发展
19世纪以后,随着化学理 论的不断完善和实验技术 的进步,有机化学得到了 迅速发展。
现代有机化学
20世纪以来,有机化学在 理论、实验方法和应用领 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 展。
通过有机合成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如光电材料、催化剂等。
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酶抑制剂、 受体配体等,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
05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与分析
Chapter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蒸馏法
利用物质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包括简单蒸馏、分馏、减压蒸馏
等。
萃取法
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溶剂中的 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包括液-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如卤代烃的水解反应、 酯的水解反应等。
• 加成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 物的反应,如烯烃与氢气的加成反应、炔烃与卤素的加成反应等。
对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 优化其性能,满足特定需求。
有机合成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逆合成分析
从目标分子出发,逆向分析其结 构,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
保护与去保护策略
在合成过程中,对某些官能团进 行保护,以避免不必要的副反应 ,合成完成后再进行去保护。
01 02 03 04
合成子的选择与连接
选择合适的合成子,通过化学键 的连接形成目标分子。
有机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 ,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有机化学的历史与发展
01
02
03
早期历史
有机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 到古代,但真正的发展始 于18世纪。
近代发展
19世纪以后,随着化学理 论的不断完善和实验技术 的进步,有机化学得到了 迅速发展。
现代有机化学
20世纪以来,有机化学在 理论、实验方法和应用领 域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 展。
通过有机合成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 如光电材料、催化剂等。
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如酶抑制剂、 受体配体等,并进行生物活性评价。
05
有机化合物的鉴定与分析
Chapter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与纯化技术
蒸馏法
利用物质沸点的差异进行分离, 包括简单蒸馏、分馏、减压蒸馏
等。
萃取法
利用物质在两种不互溶溶剂中的 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包括液-
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代替的反应,如卤代烃的水解反应、 酯的水解反应等。
• 加成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不饱和键(双键或三键)两端的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 物的反应,如烯烃与氢气的加成反应、炔烃与卤素的加成反应等。
对已知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和改造, 优化其性能,满足特定需求。
有机合成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逆合成分析
从目标分子出发,逆向分析其结 构,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
保护与去保护策略
在合成过程中,对某些官能团进 行保护,以避免不必要的副反应 ,合成完成后再进行去保护。
01 02 03 04
合成子的选择与连接
选择合适的合成子,通过化学键 的连接形成目标分子。
沈阳药科大学有机化学课件第一章绪 论
第一章 绪 论
§1-2 有机化学结构理论 三、现代共价键理论(续)
4. 分子轨道理论(续)
ψ1 = φ1 + φ2
ψ
ψ2= φ1 φ2
“+”与“ ”表示波的位相
反键轨道
ψ2 =φ1 φ2
φ1
φ2
能量
ψ1 = φ1 + φ2
成键轨道
第一章 绪 论
§1-2 有机化学结构理论 三、现代共价键理论(续)
2.
3.
截止到3月6日07:30:28,美国《926,776种,最
新化合物登记号码为924728-01-8 。
第一章 绪 论
§1-1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三、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截止到3月6日07:30:28,美国《化学文摘》社已 经登录的化合物的数量为30,926,776种,最新化 合物登记号码为924728-01-8 。
H
: H N + H +
H
H
+
H
H N H 或H N + H
H
H
第一章 绪 论
§1-2 有机化学结构理论 三、现代共价键理论
1.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 共价键由成键电子所在原子轨道重叠形成。 • 原子轨道(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状态函数。 • 电子云(φ2) :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出现的几率密度。
截止到3月7日07:30:28,美国《化学文摘》社已 经登录的化合物的数量为30,950,196种,最新化 合物登记号码为 924962-30-1 。
第一章 绪 论
§1-1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三、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特点(续)
2. 大多数有机化合物易燃烧,最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常以 此区分典型有机化合物和典型无机化合物)。例外,比如 四氯化碳,不但不燃,而且可以灭火。
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课件 - 沈阳药科大学
14
主 要 内 容
谱学知识介绍(1-4章)
绪论 结构解析举例(第5章)
15
第一章 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 基础知识
1、紫外光谱(ultraviolet spectra):外层电子能级跃迁
2、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a):分子振动与转动能级跃迁
3、核磁共振谱(NMR spectroscopy):核自旋能级跃迁 4、质谱(mass spectra):质量裂解,能量谱
214 214
220 870
230(肩峰) 200
197 7600
39
谱学知识介绍
(3)溶剂效应
1)溶剂极性的改变对吸收峰位臵和强度都有影响。
π→π*跃迁:溶剂极性的增大,长移。
n→π*跃迁:溶剂极性的增大,短移。
40
谱学知识介绍
2)酸性、碱性或两性物质时,溶剂的pH值对光 谱的影响很大, 如:
π→π*跃迁
双键或叁键中π轨道的电子跃迁到π* 。能量 较
ζ→ζ*跃迁的小,孤立双键或叁键吸收一般在小于200nm的紫外
区。例如,乙烯在165nm处有吸收。
19
谱学知识介绍
n→π*跃迁:在-CO-、-CHO、-COOH、-CONH2、-CN等基 团中,或不饱和键一端直接与具有未用电子对的杂原子相连, 将产生n→π*跃迁。所需能量最小,吸收强度弱,但对有机化 合物结构分析很有用,例如饱和酮在280 nm出现的吸收就是
(1)共轭效应
延长共轭系统(π-π 、p-π 、超共轭),红
移。
1)π-π共轭:使π→π*、n→π*跃迁峰红移, 共轭双键数目越多,吸收峰红移越显著。
29
E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维生素PPT课件
ONa
-CO2
H3C CH3
CH3
BrMgC
CHO
CH3
CH3
H3C CH3 OMgBr
CH3
CH3
CH3 OMgBr
OMgBr
H3C CH3 CH3
H2O
CH3 OH
CH3
OH
H2
Pd/Pb
H3C CH3 CH3 CH3 OH
CH3 OH
H3C CH3 CH3
CH3COCl Py ridine
CH3 OH
CH3
O O CH3 HBr
H3C CH3 CH3
Br CH3
CH3
O O CH3
H3C CH3 CH3
-HBr
NaHCO3
CH3
CH3
O O CH3
视蛋白
视紫红 强光 视蛋白
11-Z-视黄醛
全E-视黄醛
Vitamin A在视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视网膜上 杆状细胞中含有一种感受弱光的视色素(视紫 红),它是由视蛋白和11-Z-视黄醛在弱光下结合 而成的。在强光下,视紫红中的11-Z-Retinal转化 为全E型Retinal,再解离成视蛋白和全E-Retinal, 后者经Retinal还原酶及视黄醇异构酶的氧化还原 及异构化作用,生成11-Z-Retinal,再与视蛋白结 合重新生成视紫3 CH2OH
864 2
维生素A1
H3C CH3 CH3
CH3 CH2OH
维生素A2
植物中仅含有能在动物体内转变成Vitamin A的胡萝卜素(Carotene),称之为前维生 素A(Provitamin A)。植物中至少有10种 胡萝卜素可转化为Vitamin A,如、、胡萝卜素和玉米黄素等,但它们的转化率 并不相同,其中以-胡萝卜素(-Carotene) 的转化率最高。在人类营养中约2/3的 Vitamin A来自-Carotene,在小肠中的 15,15-加氧酶作用下,生成两分子Retinol。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二章 立体化学
31
§2.3 旋光异构
七、不对称合成
术语“不对称合成”在1894年首次由E.Fischer提出,其后被 Marckwald定义为“从对称构造的化合物产生光学活性物质的反 应,使用光学活性材料作为中间体,但不包括使用任何分析过 程作为手段”。 接着Morrison和Mosher提出了一个广义的定义,将不对称合成 定义为“一种反应,其中底物分子整体中的非手性部分经过反 应试剂作用,不等量地生成立体异构体产物的手性单元。也就 是说,不对称合成是这样一个过程,它将潜手性单元转化为手 性单元,使得产生不等量的立体异构产物。最早的不对称反应 实例可以追溯到1890年。当时,E.Fischer将L—阿拉伯糖和 HCN进行羟腈化反应,得到多一个碳的腈化合物,然后经腈水 解,得到3:1量的L—甘露糖酸和L—葡萄糖酸。这证明了从不 对称的化合物(手性源化合物)出发进行的反应,其反应可按不对 称的方式发生。
41
化 合 物 杂原子取代物 CH3—SiH3 CH3—NH2 CH3—NHCH3 CH3—OH CH3—OCH3
旋 转 能 障(KJ/mol)
7.1 8.3 15.1 4.5 11.3
42
邻位交叉效应:
若只从范德华排斥作用考虑,对位交叉 式构象Ⅰ应占优势,但事实上却是邻位 交叉式构象Ⅱ占优势。有人认为Ⅱ中有 氢键生成产生的稳定作用,但这种解释 尚难以被普遍接受。2-氟乙醇和1,2-二 氟乙烷等几乎全以邻位交叉式构象存在, 后者并不能形成分子内氢键。将这种有 利于形成邻位交叉式优势构象为优势构 象的效应称为邻位交叉效应。
10
§2.3 旋光异构
二、旋光谱和圆二色谱
许多有机化合物具有光学活性,能使偏振光的偏 振平面发生旋转,这种现象称为旋光。化合物的 旋光度和光的波长有关,亦即一个化合物的比旋 度随着波长而改变。测定在紫外及可见光(200700nm)内的旋光,然后将比旋度对波长作图, 所得的谱线即旋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