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保障论文保障性住房论文

合集下载

新“国十条”下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前景论文

新“国十条”下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前景论文

新“国十条”下对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前景探析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1-093-01摘要保障性住房在我国住房供给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在房价一路标高的背景下,我国保障性住房政策实施的不尽人意,“新国十条”的出台让我们对保障性住房有了一些期待。

本文从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入手,结合“新国十条”中的有关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对其前景和改善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新国十条政策建议一、我国保障性住房现状(一)我国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界定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我国于1995年开始实行安居工程,保障性住房也就始于此。

到今天,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两限房为支撑,公共租赁住房为辅助的住房保障框架体系。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投入现状从1995年安居房开始,中国的保障性住房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

1998-2007年间,中国累计投资165亿元,但是不足房地产投资总额的1%,截止2007年底,全国仅有95万户低收入家庭享受到廉租房政策,而经济适用房的比重也一路走低,到2007年只占全国房地产的3.7%。

2007-2009年是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力度最强的年份,温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地提出,要加快落实和完善促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政策措施,划拨9000亿用于建设保障性住房,争取用三年时间,解决750万户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240万户林区、垦区、煤矿棚户区居民的住房困难问题,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所面临的问题(一)地方政府执行力度不够,建设资金难以筹集在我国,由于政府的限价政策,保障性住房利润较低且投资回收期较长,开发商们都不愿意投资,因此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投入。

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地方政府税收减少,保障性住房建设更加困难。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过去一年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本文试图对工程建设的前期论证、施工图设计及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加以浅析,以提醒人们在今后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给予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保障房;问题;对策abstract: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is nationwide large-scale spreading out. in the practice of last year, there appeared many worrying problems. in order to remind people of enough attention for affordable housing construction in futu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make a brief analysis of project feasibility study, construction drawing design and quality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keywords:affordable housing;problem;countermeasure中图分类号:tu113.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翻译结果重试抱歉,系统响应超时,请稍后再试支持中英、中日在线互译支持网页翻译,在输入框输入网页地址即可提供一键清空、复制功能、支持双语对照查看,使您体验更加流畅党和政府历来把住房问题看做是重要的民生问题。

“十二五”时期,全国计划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去年已开工建设1000万套,今年计划开工建设700万套。

可以看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驶入“快车道”。

一方面,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另一方面也要重视过去一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有适时做出判断和调整,才会使我国为民造福的这一事业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

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思考论文

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思考论文

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思考【摘要】如何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满足其基本生活所需要的住房,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本文定义了保障性住房的概念,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作用,并对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括与分析,结合金融与法制对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改进与完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现状问题;完善制度;法制建设1 保障性住房的含义与作用1.1 保障性住房的含义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又叫政策性住房,主要有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等几种形式。

1.2 保障性住房的作用分析有利于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调节宏观社会结构。

住房保障体系也属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它的成熟对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节宏观社会结构,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有利于稳定房地产投资增长,支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带动内需增长,推动消费升级。

有利于调控房市,调节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改善供求结构性矛盾,抑制房价的刚性上升,引导房地产市场平稳理性运行。

2 保障性住房现状问题思考2.1 经济适用房存在问题2.1.1 经济适用房群体的错位和越位经济适用房是国家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而出台的政策。

在我国,经济适用房虽然是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却阴差阳错照顾了中高收入者。

2.1.2 经济适用房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经济适用房只确立了一个简单而粗略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交易指导办法,并没有相应地建立一套完备、细致的操作模式、监管办法。

经济适用房在销售过程中面临资格审查,由于机制不完善,无法对申购者进行详细的身份审查,所以申购者可能用虚假资料骗购经济适用住房。

退出机制的制定同样比较迫切。

2.2 廉租房存在问题2.2.1 资金来源和出资主体不明确。

廉租房的三大资金来源,即:地方财政中的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贷款风险准备金和管理费用之后的费用;土地出让净收益中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廉租住房保障基金。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及解决办法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及解决办法摘要:随着房价不断飙升,而收入却没有明显的增加,住房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解决中低收入的住房问题,国家不断加强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而政府最难解决的就是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问题,本文就此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房价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1 保障性住房建设融资的现状及问题住房保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保障性住房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以一定的方式对建房机构提供补贴,引导开发商、银行等帮助建设,并以较低的价格向中低收入人群出售或出租。

自从1998年实施房改以后,我国初步建立了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棚房区安置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公给体系。

此类住房不以盈利为目的,需求对象支付能力低。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将进一步增加,根据我国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可知202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6%-58%,这就意味着每年城市将新增约1800万左右,再加上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未来我国城镇人口将会逐年增加,同时,中低收入人群的数量也在增加,这将进一步加大政府的财政压力,于是建设保障性住房必须有很好的融资途径,虽然目前政府有一些融资途径,如:①地方政府预算;②土地使用税的10%(扣除开支);③住房公积金(针对职工的免税强制性住房储蓄计划)净收益;④廉租房所得净收入;⑤中央政府拨款及其他资金来源可包括银行贷款、房地产商注资及发行债券。

但还存在如下融资困难的问题。

1.1 廉租房集资困难最大廉租房主要面对的是低收入人群,是由政府组织建设和引导的一批房源,按照家庭的收入和负担能力实行反向递减补助租金,这样政府除了承诺长时间内维持低水平的租金收益外,还必须放弃卖地的收益,并且还承担建设成本,这样给政府造成很大的财政压力。

相比之下,经济适用房及限价房在建成后即可出售,资金回笼快,在政府向开发商给出一定的优惠条件下,一部分开发商为了提高自己的商誉,巩固与政府的关系而参与到政策性住房项目中。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论文:我国住房保障体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目录:一、引言二、现状:五个方面详细介绍1.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2.住房保障供给与需求的状况3.住房保障机构与运营效率的评估4.住房保障监管与服务的现行情况5.住房保障管理与治理体系的构建三、发展方向1.制定符合市场规律、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住房保障政策2.增加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住房保障质量3.加强住房保障机构管理能力,完善住房保障运营机制4.强化住房保障监管与服务,准确把握住房保障需求和供给5.构建住房保障治理系统,推进住房保障可持续发展四、案例解析1.北京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情况及优化建议2.天津市推行公租房制度的实效及亮点3.上海市保障性住房的创新模式分析4.广州市开展房源利用三年行动计划的效果评估5.深圳市“互联网+住房租赁”平台的探索实践五、结论一、引言住房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在我国,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住房问题日益凸显。

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住房保障政策,建立了住房保障体系,旨在满足居民的基本住房需求。

然而,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如政策落地不到位、供需矛盾严重、机构效率低下、监管服务不力等等。

因此,本文将从现状和发展方向两个方面,对我国住房保障体系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提高住房保障的质量和水平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二、现状:五个方面详细介绍1.住房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情况住房保障政策是住房保障体系的基础和前提,是实现住房保障目标的保障和保障对象。

我国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住房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房住不炒”、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棚户区改造等等,试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决住房问题。

此外,各地政府也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地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住房保障政策。

但是,目前我国住房保障政策落实不到位,也存在政策重叠、重点不突出、执行不力等问题。

2.住房保障供给与需求的状况住房保障供给与需求是体系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社会角色探析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社会角色探析论文

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社会角色探析摘要:在目前房价仍然较高的情况下,为了确保每一个公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都有房可住,党和政府决定开展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

然而,在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处于何种地位、政府的权力与职责如何等问题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在本文当中,笔者拟将社会学中社会角色理论作为工具,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政府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与政府的社会角色(一)社会角色角色本来是戏剧中的词汇,它是戏剧所描绘的,由演员在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

演员多根据该人物在生活中的特点,塑造出该角色。

在社会学中,学者们分别从“社会互动”和“社会功能主义”两个角度对角色进行研究。

(二)政府社会角色的“扮演者”1、政府的社会角色示意政府的社会角色是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其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一套行为模式。

在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体系当中,政府有其应有的一席之地,有作为其行动指南的权利、义务规范,有其按照规范实施的一套行为模式,并有人们对政府行为的期待。

2、政府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政府是一国进行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是维持阶级统治和提供社会管理的机关。

在发布行政命令、执行行政管理和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政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关。

拿一个全国性的政策的制定与落实来说,制定该政策的是中央政府,而政策的制定又不完全靠中央政府,而需要中央政府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

这就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统计、汇报等工作。

而在政策落实的时候,必须由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配合,有地方政府将政策落实到地方。

(2)政府与政府工作人员政府是一个组织,具有抽象性特征,不依靠政府工作人员的行动,政府是无法将政府的社会角色具体的表现出来的。

因此,这里的政府工作人员指的是公务员。

包括行政首长和普通公务员。

二、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政府的社会角色定位(一)何为保障性住房1、保障性住房的概念保障性住房是社会保障性住房的简称,它一般是指政府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该类住房统一规划、统筹,并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等给予限定,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的住房。

保障性住房设计论文

保障性住房设计论文

保障性住房设计研究(1.辽宁宝地建设有限公司,辽宁,沈阳,110000)(2.沈阳市村镇规划设计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00)【摘要】分析了目前保障性住房设计中的要点,总结了在节约土地资源的下,推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的策略,适度有序地开展保障性住房建设,并有助于人居环境的优化。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研究1998 年国家确立了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多层次住房供应政策,开始建立以中低收入家庭为对象、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经济适用房供应体系。

2008 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国务院出台拯救经济的 4 万亿投资计划,其中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列为首条,住建部也提出今后 3 年要增加保障房的建设数量。

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以每年倍增的速度扩大。

如何充分利用国家无偿划拨的土地资源,用有限的土地解决更多人口的居住问题对于保障性住房建设至关重要,提高用地效率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本文结合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节地策略对保障房的选址及规划设计要点进行了研究。

1 多样化选址中心城区外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性住房能够快速解决大量居民的居住问题,是近几年普遍采用的选址模式。

短期内存在交通不便、配套不足等问题。

中心城区外选址紧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可以有效改善选址交通条件。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中效率最高的出行工具,一个轨道交通站点可等同于 10 个常规公交站点载客量与载客效率。

建议今后的保障性住房居住区以距离轨道交通站点步行距离1.5km 内区域为郊区保障性住房选址的优选区域,3.5km 内 3站内公交车接驳的区域为适宜区域;中心城区内利用城市隙地见缝插针地建设保障性住房,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成熟的城市交通与公共配套资源,目前已有少量实践。

这类选址的小区容积率可适当提高,适合租赁性质的保障性住房,如公共租赁住房,便于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与外来务工人员,满足他们就近工作的需求,节约通勤成本。

而且公共租赁住房具有流转性,2 5年就可能更换一轮住户,始终能保证房源租住给最需要的人群;普通商品房内配建保障性住房,是促进不同阶层混合居住的有效选择策略,目前还未有建成实例。

保障房建设中遭遇制度障碍论文

保障房建设中遭遇制度障碍论文

保障房建设中遭遇的制度障碍2011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开工1000万套,“十二五”期间保障性住房计划建设3600万套,且主要集中在前二到三年完成,这意味着我国保障性住房将进入大规模建设的高峰期,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暴露出来的资金、土地、规划、质量等问题,折射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正遭遇诸多制度障碍。

一、资金遭遇的制度障碍2011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共需资金1.3万亿元,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5000亿元,其余8000亿将从社会募集。

在政府财政投入中,中央财政下达的保障性住房补助资金为1522亿元,仅占保障性住房资金的11.7%,地方政府的投入占保障性住房资金的27%,是中央财政投入的两倍以上。

中央公共财政支持比重明显偏低,使地方政府资金压力沉重,这种支出结构必然会遭遇到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如果没有中央政府强大的公共财政支持,住房保障制度将难以有效实施。

对于从社会募集的8000亿元资金,由于保障性住房利润低、回收周期长,加之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的潜在政策风险,与市场上金融工具的逐利本性相背离,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信托等诸多融资渠道均持谨慎观望态度而未积极进入。

由于存款准备金率连续上调、银行银根收紧加之国家持续的楼市调控,作为保障房建设救命稻草的保障房贷款也被银行列入到调控范围。

社会资金之所以难以进入保障性住房市场,是因为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没有一个合理的制度设计,使社会资金难以确定其资金的回报率和回报周期而保持观望状态。

目前社会资金规模近千万亿,可见,保障性住房差的不是钱,是制度。

二、土地遭遇的制度障碍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需要用地3万公顷左右。

2010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出台,作为调控手段将土地供应量加大到18万公顷,若我国土地供应量保持在18万公顷规模,按照国务院有关各地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量不低于住房用地供应总量70%的规定,及国土资源部在2011年土地供应规划单独列出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优先安排、应保尽保的具体措施,理论上讲,保障房建设需要的3万公顷土地供应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现实中却遭遇到土地供应的瓶颈。

加强和完善杭州保障性住房建设论文

加强和完善杭州保障性住房建设论文

关于加强和完善杭州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探讨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7-000-02摘要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让杭州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目标要求,始终把解决“住房难”的问题放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扎实推进杭州特色保障性住房建设,本文针对杭州保障性住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满足中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居住需求和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条件。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现状问题和对策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当前,中国的保障性住房主要包括:廉租住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房等。

2007—2009年,是实施保障性住房政策力度最强的年份。

期间,国家对保障性住房政策作了适当调整,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总体要求,把住房保障工作列为政府的重要职责。

地方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少地方政府开始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

一、杭州保障性住房的现状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杭州市区已累计建设廉租住房44万平方米,其中2009年新建廉租房6.98万平方米,累计保障廉租房家庭6520户,实现了对家庭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2倍以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限价商品房(拆迁安置房)实现拆迁户安置率90%以上。

2007年至2009年,开工建设大学毕业生公寓、外来务工人员公寓75万平方米,其中2009年开工31.5万平方米。

危旧房改善工程惠及3万多户家庭。

截至2009年底,市区两级财政共投入40多亿元,累计完成危旧房改善面积154.7万平方米,改善后的住房达到“面积小、功能全、质量优”的目标,受益住户3万多户。

2010年8月3日,杭州市建委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保障性住房全程影像跟踪等做法,对当前的保障性住房质量进行检查。

我国保障性住房资金短缺问题论文

我国保障性住房资金短缺问题论文

我国保障性住房资金短缺问题分析摘要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政府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必然选择。

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最主要因素,本文据此进行分析并提出拓宽融资渠道的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资金短缺拓宽融资渠道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2011年8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加快把保障性住房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好。

决策者计划在2009年至2011年间建设1300万套保障性住房,预计总投资为人民币9000亿元。

政府必须承担起帮助中低收入人群解决住房困难的责任,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

但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还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一、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资金瓶颈约束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的一大障碍。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的现状是:按照财政预算安排为主、多种渠道筹措的原则,主要包括市、县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中按规定提取的城市保障性住房补充资金,社会捐赠的资金。

(1)财政预算:保障性住房属于社会保障性质的公益项目,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显性作用较小,地方财政拨付资金的多少以及比例大小主要取决于地方官员的重视程度和地方财力。

地方财政预算通常将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的安排放在次要地位。

(2)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全国住房公积金虽然资金总量快速增长但使用率、收益率比较低,覆盖率亟待扩大,大量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并没有被实际运用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当中。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实际支持能力受限。

(3)社会捐款:由于我国对社会捐款、捐物的利用没有形成透明的、高效率的运作机制,慈善事业在国内并不发达。

而且社会捐赠本身不论是时间上还是数量上都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此,无论何时社会捐赠只能视作保障性住房融资的补充。

(4)社会福利彩票收益:发行社会福利彩票作为常规性的社会保障融资,资金集中用于特定的保障项目,但由于其具有投机性,社会监管成本较高,不能盲目增发,故只能作为保障性住房资金来源的补充。

保障房规划建设重要性论文

保障房规划建设重要性论文

论保障房规划建设的重要性摘要:为使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上环境美、品质高、质量好的“放心房”,在提高居住品质和施工质量安全方面狠下工夫。

在规划初期聘请资深专家对新建房屋的外立面、户型设计、环境布局、小区配套设施及绿化美化等进行联合评审,注重小区整体品质,使新建项目更加舒适、宜居。

关键词:保障房规划建设abstract: to make the housing difficulties of low-income families live on the environmental beauty, high quality, good quality “fangxinfang”,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and construction in quality safety aspects malicious efforts. in the early planning a senior experts to new houses of the facade of the door model design, environment, layout, the community facilities and beautify the joint review etc, an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istrict overall quality, make new projects more comfortable, livable.keywords: security room construction planning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科学规划设计,确保建设品质保障房品质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时间再紧,任务再重,保障房的建筑质量、居住品质也不能打折扣,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检验。

在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坚持保障房建设与商品房建设标准一致,努力实现建成一片房源、惠及一方百姓、促进一方和谐,让群众住得安心顺心舒心。

住房保障专项规划工作思路论文

住房保障专项规划工作思路论文

浅析住房保障专项规划的工作思路【摘要】住房保障规划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是保障房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文结合具体项目,从政策性、技术性和可操作性三个方面探讨了规划编制的思路。

【关键词】住房保障;规划思路abstract: housing security planning is one of the special plans in “12th five-year” period, it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of housing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pecific projects, policy, technical and operability of three of planning ideas.key words: housing security; planning idea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住房保障专项规划是在我国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工作的大背景下,为解决保障性住房配置问题而编制的一项政策性很强的规划,是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城乡规划工作者,如何将住房保障规划做到切合当地实际的指导保障房统筹安排和建设,在规划过程中,须从政策性、技术性、可操作性三方面具体把握。

本文仅以《行唐县“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例浅议住房保障规划编制方法。

一、与时俱进,把握住房保障规划的政策性政策性是此类型规划的重要特点,应通过学习国家及地方政策掌握最新精神。

“规划”通过回顾90年代以来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发展历程,比较我国各建设阶段的特点来把握当前的政策趋向。

我国在1995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是保障性住房的雏形,安居工程住房直接以成本价向中低收入家庭出售;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正式提出“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2006年出台“90/70”政策,市场结构开始向中小户型住宅转变;2007年提出住房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框架,着力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2009年制定保障性住房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末,全国保障房覆盖面要达到20%,力争使城镇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新就业职工住房困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用绿色工程标准管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论文

用绿色工程标准管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论文

用绿色工程标准管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摘要】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转方式、调结构、惠及民生的重大举措。

用《绿色工程标准》指导保障房建设,在工程建设运营的全寿命周期最大限度地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创建健康、适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关键词】绿色工程标准;管理;保障房建设引言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解决中低收入和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

保障房建设涉及面广,公益性强,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住房困难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

用《绿色工程标准》指导保障房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运营的全寿命周期最大限度地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创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现状分析“十一五”期间,我国以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棚户区改造为主要形式的住房保障制度初步形成,通过各类保障性的住房建设,五年间,全国1140万户城镇低收入家庭和360万户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

到2010年底,全国城镇保障住房覆盖率已达7%到8%。

从2011年起,我国保障房建设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四月底,全国已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28万套,基本建成150万套,完成投资2470亿元。

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和住宅小区的配套工程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由于工程建设规模大、分布广、项目多、工期紧、工程质量要求高、管理任务重的特点,使得目前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项目选址不合理,规划布局设计过于单调,配套建设不到位,结果房子建成群众不愿租住。

⑵建筑方案设计不科学,平面布局过于简单,不适用。

科研课题论文:新时期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

科研课题论文:新时期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

行政管理论文新时期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摘要:近年来在房价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保障房逐渐成为一个高频词汇。

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解决住房问题上被人们寄予厚望。

本文就旨在以主要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经验为参考,来分析我国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在汲取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重点发展廉租房、弱化发展经济适用房、取消限价房、建立完善的住房租赁制度、解决住房“夹心层”问题、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和加快住房法制化建设等相应的解决和完善办法。

关键词:住房保障;社会保障;住房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

孟子曾说过:“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即有了财产人才会向善,而没有财产人就会作恶。

可以把它引申为安居方能立业,如今这句话依旧适用。

现今中国房价畸高,越来越多的民众无力购买商品住房。

如何有效解决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政府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住房保障制度的现状。

1. 针对最低收入家庭的廉租房制度。

廉租住房制度是我国现行住房保障体系当中最核心的组成内容,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在市场承租住房的家庭发放租金补贴;二是直接提供廉租住房即实物配租。

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为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对符合城市居民职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租金补助或以低租金配租的普通住房。

廉租住房解决的是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据建设部测算,目前全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 10平方米以下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 1000 万户,占全国城镇家庭人数的 5.5%。

截至 2007 年底,通过廉租住房制度改善住房条件的低保家庭有 95 万户。

2008 年中央安排用于廉租房建设资金为 68 亿元,比去年增加 17 亿元,增幅达到 33%。

2. 针对中低收入家庭的经济适用房制度。

经济适用房制度是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现阶段用来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有效措施。

经济适用房是指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其经济性是指住宅价格相对于市场价格比较适中,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其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筑标准上适合居住。

我国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做法论文

我国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做法论文

我国部分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经验做法一、保障性住房的定义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者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

按供应对象的可支付水平,全国各地市县政府推出了包括廉租房、公共租赁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

二、我国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住房保障法制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均是以《通知》、《意见》和《办法》等文件形式来推动的,这样导致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律权威性不够,政策措施的强制性力度不足。

第二、保障运行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在运行机制上实行审批核准制。

但在实践操作中,这种“申请——审批——公示”程序的审批核准制在各个环节都存在缺陷,致使保障性住房的实施效果与预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公平性严重受损。

第三、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偏高。

保障性住房建造标准的提高,提升了保障住房的品质,但也较大地抬高了住房的价格,导致许多有机会购买保障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因价格过高、无力购买而放弃。

第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郊化严重。

目前,我国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出于成本考虑,忽略了当前消费者对周围环境的重视和社会的影响,大多集中在较偏僻的郊区,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造成住户的生活不便。

三、部分城市在保障性住房上的经验做法(一)淮安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尝试“共有产权”模式2007年3月,淮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民生帮扶“九大工程”实施意见(淮安市安居工程实施意见)》,在全国首创出让土地性质的共有产权住房保障模式。

所谓共有产权房模式,就是由购房者和政府按照出资比例购买住房,各自享有相应比例的产权。

淮安市确定了购房者和政府分别持有7:3和5:5两种比例结构。

购房者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回购政府手中的产权。

按照淮安市的共有产权房政策,购房人如果5年内购买政府手中持有的产权,按原价结算;5年后8年内购买的,按原价加当年利息结算;8年以后购买按届时市场评估价格结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住房保障论文保障性住房论文保障性住房市场公平分配研究内容摘要:文章通过对现阶段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性缺位的研究,得出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方法,并得出结论:在现阶段规制政策执行力缺失及信用违约成本没有制度支持的情况下,保障住房市场的公平分配需要引入罚金与刑罚作为规制的手段,并且加快完善相配套法律及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支持收入状况评定,直到建立行之有效的保障住房专业性机构。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房地产市场分配公平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加快解决群众住房困难,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关于保障性住房的密集讲话更是引起广泛关注,保障性住房建设已成为中央调控楼市的重要目标。

据估算,2010年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总投资接近8000亿元,中央推进保障房建设的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今年是近几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最大、任务最重的一年。

住房具有明显的社会保障性质,世界各国政府都对国民的住房问题给予了相当程度的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我国政府也不例外,自1998年住房实行货币化改革之后,出台了“富人购买商品房,中低收入者购买经济适用房,最困难的居民享受政府补贴的廉租房”政策,以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理想。

但在实践运行中,保障性住房市场却出现了不少问题。

我国保障性住房市场现状(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有待加强1997-2008 年,尽管经济适用房投资总额从185.5 亿元增加到982.6 亿元,增长了429%,但其占城市住房投资比例却从12%下降到 4.45%。

1998-2007 年,经济适用房销售面积虽然从1700 万平方米增加到3500 万平方米,但从2001 年开始,经济适用房的销售面积从绝对额上确是下降的。

根据2008 年的统计数据,全国已经建成的廉租房只有350 万户左右,廉租房的保障面积尚不足5‰。

中央财政无法全包廉租房资金缺口,只能很有限地解决部分困难地区的廉租房建设资金缺口。

按照相关政策,廉租房建设资金应以财政供应为主。

然而,实际上只有少数城市可以做到。

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廉租房的建设和推广远未达到预定目标。

2010 年上半年,由于房价过快上涨带来的社会及中央政府压力,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

河北省2010 年将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5 万套,廉租住房保障达到12.71 万户;浙江省将重点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这项工程包括全年新增廉租住房保障家庭 1 万户以上,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300 万平方米以上;广州市2010 年本级政府性住房基金支出为8.1 亿元,用于廉租房基金支出6.7 亿元,比2009 年多出2.8 亿元。

(二)政策保障的目标对象偏离住房保障政策本应体现为中低收入家庭或低收入家庭的倾斜和支持,但在实施过程中,政策保障对象发生了偏离,导致了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在公积金政策中,住房公积金由个人和单位依照工资一定比例同时缴纳同样的份额,受制于单位经济效益和个人收入,因此导致单位效益好、收入高且稳定的非低收入阶层受益较多,而真正需要扶持的中低收入阶层却收益较少或被排斥在住房公积金的受益范围之外。

在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具体实施中,则出现“富人买经济房”现象。

根据对北京、西安、太原三个城市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经济适用房主要满足了中等收入偏上家庭的需要”。

从经济适用房的受访业主的家庭收入情况看,北京市受访业主中属于较高收入以下的家庭占51.9%,属于较低收入和低收入的家庭占22.3%,属于高收入的家庭占25. 8%。

根据《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政策范围的界定,“中等偏下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才是政策保障的对象,对照于对北京的调查结果,只有22. 3%的业主属于覆盖范围内。

此外,购买经济适用房的家庭在收入提高后如果不符合资格条件,或由于家庭人口出现变化,享受的保障住房本应退出或者应相应减小面积,但实际中这部分非政策对象群体却依然享受政策保障。

由于非政策目标群体占用了大量的住房保障资源,使得其他群体无法获得政策惠顾,造成了对住房保障公平性原则的损害。

(三)经济适用房申购管理混乱经济适用房的居住与购买,为何会出现名实不符的情况呢?大多数人认为,各个环节的监督不力是导致种种怪现象的根源。

文章通过调查了解到按照北京目前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大致可分为按类领表填表、核定总额、登记备案、网上公示持证购房六个步骤,而现有管理流程却存在诸多漏洞。

在北京,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之一是家庭年收入不超过6万元,而由于我国并没有收入考评体系,使得这一规定形同虚设,很多高收入人群钻了政策的空子。

调查发现,仅从回龙观、天通苑等经济适用房小区暴露出的问题,就可判断一些房主“所在单位核准盖章”为虚假信息大开方便之门。

弄虚作假除了隐瞒收入外,还包括职称“低职高报”,行政级别“突击提拔”等情况,通过一系列的障眼法,达到享受更多经济适用房优惠政策的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董藩指出,诸多怪现象显示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受到了开发商的“操纵”。

具体表现是:一些开发商在经济适用房开发中常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行定户型、定面积、定销售对象,导致住宅面积过大、总价过高现象。

排队、放号、摇号等都是开发商说了算,留下了很大的炒作空间。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北京一些经济适用房项目上出现的“长队现象”,不排除有开发商故意炒作之嫌。

(四)廉租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及相关政策缺失对低收入家庭采取住房保障的前提是需要一个合理界定收入的办法,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合理的收入标准和有效的收入审核管理办法。

目前全国对于收入监督系统均尚不健全,这对审核居民收入有相当大的难度。

因此,缺乏有效的统计和监管机制是我国目前实施城镇低收入家庭的最大障碍之一。

以江苏苏州为例,申请廉租住房的六个条件之一就是涉及到收入问题。

由于银行不允许查询私人账户,致使一些申请家庭的收入与实际情况不符。

目前,虽然已采取了通过街道居委会公示、监督等方式,但严格界定还是很难做到。

从近几年的实施情况看,不少低收入家庭通过廉租住房制度切实改善了居住条件,但因收入增加或条件不符而退出廉租保障的人却寥寥无几。

退出机制不完善,住房保障就是一个无底洞,一方面政府负担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不该享受的人却不合理地享受了社会资源。

造成保障性住房分配不公的原因(一)收入标准评估的模糊性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居民住房状况千差万别,各地对于经济适用房申请者审核的标准各异。

1994年建设部颁布的《城镇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规定,“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户认定的标准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

因而各地方政府在制定实施细则时,有的把中低收入理解为包括70%的城市中的中低收入家庭,有的则理解为涵盖30%的城市中等偏下加低收入家庭(除了作为廉租住房申请对象的最低收入的10%家庭)。

2003年以后,各地政府都把经济适用房政策的目标群体定位在中等偏下的30%家庭,但由于灰色收入等问题的影响,这一界定在操作上仍难以明确规定。

由于目前个人资金管理、信用管理等相关条件还不配套,要调查清楚一个人的家庭年收入并非易事。

这使许多高收人的家庭或具有隐性收入的家庭也进入申请者的行列,这一现象被称为“购买对象失控”,从而使真正的中低收入家庭遭受排挤。

(二)资格审核不严资格审核是住房保障中公平性最容易受到扭曲的环节。

保障性住房的分配首先要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核。

目前资格审核程序表面看似公平,但由于我国金融系统和税务系统的不完善,以及个人信用制度的尚未建立,在资格审核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住房保障的公平性极易受到损害。

在审核家庭收入之时,目前所能计算的是面上的工资收入,而在工资之外的其他收入则是隐性的,几乎难以计算;住房保障所需的单位收入证明可信度也很差,容易弄虚作假,这就有可能导致实际高收入者也进入经济适用房购买和廉租房承租行列。

虽然制定了保障对象的标准,但缺乏严格的审核制度;或即使建立了审核制度,但缺乏对申请人住房状况和收入状况的真实掌握,无法准确审核保障对象的实际收入,造成了保障供给与保障对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影响了住房保障政策的公平性。

(三)监督体系上互动性与时效性不足首先,从购买销售上来说,在经济适用房分配过程中,坚持了住房申请者的分类体系。

目前由于住房市场的需求大于供给,而且惠及人群的广泛性,这样不可避免出现了经济适用房的热销。

其次,受益人群也出现难以甄别的状况,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科学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从而使得“中低收入家庭”变成一个十分宽泛而模糊的概念。

在社会诚信系统未建立的条件下,购房者家庭年收入等材料都可以通过造假等多种渠道获得。

最后,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起飞阶段,人们收入水平界定的不确定因素很大,明确界定中低收入阶层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这些原因导致经济适用房一部分流入实际上并不缺房而着眼于升值的投资者手中。

对分配公平失真的经济学分析保障性住房市场的公平缺失需要从整个社会经济角度考虑,本节以经济学上理性人的角度,对个人在市场上的行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得到在个人选择下公平失真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模型。

(一)个人角度从个人角度去分析理性人在市场上的选择行为,只有当收益大于预期成本时才会对该行为进行选择,即:收入>预期成本。

而对于住房市场申请理性人,在现阶段诚信成本极低的情况下,预期成本即为罚款数目,因而个人需要考虑Max(E-pf),其中E为违规行为的收益,p为违规行为被惩罚的概率,f为惩罚的罚金。

S.t.f=f(w)P=p(w)其中,w为违规行为对占用的社会资源。

求一阶导数得:E'=p'f+f'p从以上结论可以看出,该违规者得到的边际收益想要最大化,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边际惩罚严厉程度和边际惩罚概率程度,而当对于两者的弹性等于()时,该违规者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二)社会角度在E>pf的基础上,违规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包括占有的社会资源以及此类行为所需要的社会监督成本,即社会最大价值需要考虑公式:其中,w为违规行为浪费的社会资源,a (w)为监督w的社会成本,r(E)为w的概率密度。

s.t.E≥pc在理性个人决策点上考虑社会最大值,则对求p的一阶导数,原公式转变成:,得到c[pc-w-a(w)]r(pc)=o,最终得到公式P=,此公式代表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与所侵占的社会资源的大小成正比,而与所需要付出的罚金即成本成反比,在诚信成本及其他违规成本缺失下,罚款的提高能有效的降低违规行为的发生概率。

保障性住房分配公平的有效规制手段(一)建立监督机制并增强惩戒力度社会监督是保证公平性的有效手段。

推行严格的审核和惩戒制度,把好住房保障最后一关。

推行严格的审核和惩戒制度是保障性住房政策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明确界定购买对象,资格审核由多重门槛改为双重门槛,即住房条件、工种、收入、级别等条件改为依靠收入和住房条件来衡量,达到其福利保障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