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法帖论简体繁体合一版
历代书法家书论集锦
历代书法家书论集锦钟繇论书《用笔法》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
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
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
繇苦求不与。
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
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
非凡庸所知。
”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
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
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繇解三色书,然最妙者八分也。
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去若鸣凤之游云汉,来若游女之入花林,灿灿分明,遥遥远映者矣。
王羲之论书《自论书(传)》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
张精熟过人,临池学书,池水尽墨,若吾耽之若此,未必谢之。
后达解者,知其评之不虚。
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去此二贤,仆书次之。
顷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自有言所不尽。
得其妙者,事事皆然。
平南李式论君不谢。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传)》夫纸者阵也,笔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
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
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
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
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
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
阮元《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全文)《北碑南帖论》古石刻纪帝王功德,或为卿史铭德位,以佐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
秦石刻曰“金石刻明白”,是也。
前后汉隶碑盛兴,书家辈出。
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勒铭,最有矩法。
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摩习。
唐人修《晋书》,南、北《史》转,于名家书法,或曰善隶书,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善隶书为尊。
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成书家矣。
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
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
盖太宗亦不能不沿史家书法以为品题。
《晋书》具在,可以覆案。
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
隶字书丹于石最难,北魏、周、齐、隋、唐,变隶为真,渐失其本。
而其书碑也,必有波磔杂以隶意,古人遗法犹多存者,重隶故也。
隋、唐人碑画末出锋,犹存隶体者,指不胜屈。
褚遂良,唐初人,宜多正书,乃今所存褚迹,则隶体为多,间习南朝体书《圣教序》,即嫌飘逸,盖登善深知古法,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真石也。
宫殿之榜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
今榜不可见,而瓦当、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
晋室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布袋所携者,帖也。
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
今《阁帖》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
且以南朝敕禁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
惟帖是尚,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遗意。
即以焦山《瘗鹤铭》与蓬莱郑道昭《山门》字相校,体似相近,然妍态多而古法少矣。
《阁帖》,晋人尺牍,非释文不识,苟非世族相习成风,当时启事,彼此何以能识。
东晋民间墓砖,多出于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近,与《兰亭》迥殊,非持风流者所能变也。
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隶,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
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凳悬仲将耳。
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旃之上,敕文臣大书之,何不重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有所书碑碣不多。
历代法帖名称大全
历代法帖名称大全
古代的法帖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参考和学习对象,每一代的书法大家都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法帖。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历代法帖名称:
1. 《九成宫醴泉铭》(楷书):
- 东晋王羲之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作。
2. 《兰亭序》(行书):
- 王羲之的又一代表作,内容为兰亭宴会的序文,被誉为中国书法的巅峰之作。
3. 《颜氏家庙碑》(楷书):
- 唐代颜真卿的代表作,其字体遒劲有力,影响深远。
4. 《祭侄文稿》(行书):
- 唐代柳公权的作品,以其豪放、磅礴的气势著称。
5. 《邺城碑》(楷书):
- 唐代欧阳询的代表作,书法端庄刚劲。
6. 《唐太宗碑》(楷书):
- 唐代颜真卿所书,字迹工整、遒劲有力。
7. 《乾隆御制圣旨》(篆书):
- 清代乾隆所书,是篆书的代表作之一。
8. 《苏文忠公碑》(楷书):
- 晋代苏昭的代表作,以其刚劲有力的笔墨著称。
这些法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代表着各个时期书法发展的高峰和特色,对后世书法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中国法帖全集》(17卷18册)目录
《中国法帖全集》(17卷18册)目录《中国法帖全集》目录全套共计17卷18册,两大箱包装。
大16开豪华精装加封盒全彩版精印,中国法帖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先贤的墨宝比如所谓魏晋风韵、唐法、宋意赖此得以流传。
法帖、碑刻与墨迹,成就了中国乃至东亚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家。
《中国法帖全集》是国家重点出版工程《中国美术分类全集》之一类。
它由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美术分类全集》总编辑启功先生兼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王靖宪先生为副主编,自宋初至明、清,从中外公私收藏的中国历代著名法帖中粹编为18巨册,并就各册所选叢帖、单帖由专家撰有论文及说明。
其搜罗宏富、编辑精審、评论该切、规模宏大。
有些名帖是首次发表,实集中国著名法帖现存孤本、珍本、善本之大成,是汇集整理伟大祖国书学躨的煌煌巨制。
《中国法帖全集》印制逼真、精美,精确地传达了原帖的面貌和神韵。
它是学书者进入堂奥的重要图典,它是藏书家鉴赏收藏的珍贵典籍。
第一章:宋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编选镌刻的一部大型丛帖。
北宋淳化三年,太宗出内府收藏的历代墨迹,命王著摹勒刻成。
全帖十卷,收集历代帝王、名臣及著名书法家的书迹。
《淳化阁帖》为古代书法的传播以及对后代的书法影响极大。
《淳化阁帖》版藏祕阁,当时惟大臣登二府者得赐一部,人间罕能得见。
第二章:宋绛帖《绛帖》为北宋潘师旦于皇祐、嘉祐间所刻。
帖以《淳化阁帖》为基础,编入其他法帖增减而成。
因刻于山西绛州,故称《绛帖》。
是一部宋代重要的法帖。
此帖骨法清劲,自有特色。
《中国法帖全集》之本册所收,是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末涿州冯铨旧藏本,此本在冯藏后流传有绪,其中虽有补配,但在流传《绛帖》中仍是一部善本。
第三章:宋大观帖《大观帖》为北宋大观三年徽宗下诏镌刻。
《大观帖》虽和《淳化阁帖》内容相同,但摹勒谨严,镌刻精工,又多处改正《淳化阁帖》的错误,故为世所重视,是宋代著名的法帖之一。
《中国法帖全集》从全国各博物馆、图书馆所藏辑为此册,为目前最全的原刻本。
古人论书集锦
古人论书集锦
为人。 为人。 宋朱文长《 朱文长《续书断》 续书断》 欲学草书, 欲学草书,须精真书, 须精真书,知下笔向背, 知下笔向背,则识草书法, 则识草书法,不难工矣。 不难工矣。 宋黄庭坚《 黄庭坚《跋与 张载熙书卷尾》 张载熙书卷尾》 书字虽工拙在人, 书字虽工拙在人,要须年高手硬, 要须年高手硬,心意闲淆, 心意闲淆,乃入微耳。 乃入微耳。 宋黄庭坚《 黄庭坚《论捌》 论捌》 石刻不可学, 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 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 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 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 乃得趣。 宋米 芾《海岳名言》 海岳名言》 草书若不人晋人格, 草书若不人晋人格,辄徒成下品。 辄徒成下品。张颠俗子, 张颠俗子,变乱古法, 变乱古法,惊诸凡夫, 惊诸凡夫,自有识者。 自有识者。 宋米 芾《论草书帖》 论草书帖》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 ,而多得古人笔意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摹书易得古人位置 ,而多失古人笔意。 而多失古人笔意。 宋姜 夔《续书谱》 续书谱》 风神者, 风神者,一须人品高, 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 二须师法古,三须纸笔佳, 三须纸笔佳,四须险劲, 四须险劲,五须高明, 五须高明,六须 润泽, 续书谱》 润泽,七须向背得宜, 七须向背得宜,八须时出新意。 八须时出新意。 宋姜 夔《续书谱》 凡宇之为体, 凡宇之为体,缓不如紧, 缓不如紧,开不如密, 开不如密,斜不如正, 斜不如正,浊不如清, 浊不如清,左欲重, 左欲重,右欲轻, 右欲轻, 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古人之笔莫不皆然也。 宋黄希先《 黄希先《论学书》 论学书》 大抵饱学宗儒, 大抵饱学宗儒,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 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之然也。 兹胸次使之然也。 宋佚名《 佚名《宣 和书谱》 和书谱》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 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乃为有益。 元赵孟颇《 孟颇《定武兰亭跋》 定武兰亭跋》 昔人得古刻数行, 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 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 便可名世。况《兰亭》 兰亭》是右军得意书, 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 已,何患不过人耶? 元赵孟顺《 赵孟顺《定武兰亭跋》 定武兰亭跋》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 学者从有笔墨处求法度,从无笔墨处求神理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 更从无笔墨处参法度,从有笔墨处 参神理。 。 明王 绂《书画传习录》 参神理 书画传习录》 高书不人俗眼, 高书不人俗眼,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人俗眼者必非高书。 明徐 渭《题自书(一支堂帖)》 学书当兼收并蓄, 学书当兼收并蓄,聚古人于一堂, 聚古人于一堂,接丰采于几桉。 接丰采于几桉。 明屠 隆《考巢馀事》 考巢馀事》 临帖如骤遇异人, 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 不必相其耳目、手足、 手足、头面, 头面,而当观其举止、 而当观其举止、笑语、 笑语、精神流 露处。 露处。 明董其昌《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画禅室随笔》 常谓一法不通, 常谓一法不通,儒者所耻若一体不通, 若一体不通,亦书家所耻也。 亦书家所耻也。 明赵宦光《 赵宦光《寒山帚谈》 寒山帚谈》 欲书必舒散怀抱, 欲书必舒散怀抱,至于如意所愿, 至于如意所愿,斯可称神。 斯可称神。书不变化, 书不变化,匪足语神也。 匪足语神也。 明项 穆 《书法雅言》 书法雅言》
古今法帖论简体繁体合一版
《定武本》宋中叶始头于世,南渡时其石失于扬州,士大夫遂家刻一石。理宗禦府所藏,至一百余刻,其一时竟尚可想也。此刻骨气劲拔,纸色亦旧,自是《定武》嫡派,可宝也。
《兰亭》定武本,是唐率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欧阳询本以《兰亭》真本临摹,最为逼真。太宗爱之,刻石置禁中,详见何子楚跋。
《国子监兰亭》,大约赵模诸人所临,虽不及欧本而笔力清挺,亦非后人所能及。
《上赏兰亭》园秀处有永师、伯施笔意,自是唐临本。思翁苦传会《定武》,谓“险劲遒媚”,然“劲”尽有之,“险”则未也。又云“加于《颍上》”,此论未公,吾不凭也,而帖自可宝。《定武》、《颍上》而外,当数此本。 今之《东阳兰亭》,即当日薛绍彭所损“天”、“湍”、“流”、“带”、“石”五字之原石瘦本也,今之“定武肥本”,即当日薛绍彭翻刻应人之肥本。南渡后争重《兰亭》,人因翻之又翻,以至于今者也。“东阳本”古厚圆劲,的真欧书;“定武肥本”间架难具,而鬆软无神,乃世人多以肥本为真《定武》而宝重之,不知其为翻而又翻之假刻也;及《东阳》为真《定武》,而世又不之知,弗为宝重,其亦叶公好龙,见真者而反却走之耶。
汉《鲁峻碑》隶书,用笔趁着,不涉离奇,唐隶多本于此可学着也。有碑阴,亦隶,乃当时常人书。又相传碑为蔡中郎熹平二年书。
汉《郭有道碑》、《曹全碑》,相传为蔡中郎书。
《岣楼碑》后跋释文模糊不清,隐隐有“何致”二字着乃原碑,后释文俱全着,乃翻搨也。
汉《孔羡》、《白石神君》、《上尊号》、魏《受禅》诸碑,险劲遒迈,转折皆方,锋棱俱出,开唐人八份之门,亦导欧、李之先,故知古人生辣横撑,皆非无本而然也。 皇象《吴大帝碑》,似篆非篆,似隶非隶,其险劲处,《尊号碑》不能及也。 索靖《出师讼》草书,沉着峭劲,古厚谨严,欧书多脱胎于此。又当拖楷处拖开,当收紧处仍自收紧,不令鬆懈。
宝贤堂集古法帖释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宝贤堂集古法帖释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古法帖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书法艺术的经典之一,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载体。
宝贤堂作为一个致力于收藏、研究和传承古法帖的机构,不仅积极参与古法帖的保护工作,更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鉴赏的平台。
古法帖是指古代优秀书法家的作品手迹或者其作品的拓片,它们在书法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研读古法帖,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历程,并从中获取启示和灵感。
宝贤堂集古法帖的释文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古法帖的精华和内涵,同时也是它们作为艺术品的真实价值的展现。
通过对古法帖的释文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书法家的艺术意图和技法,从而提升我们的书法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
本文将着重介绍宝贤堂的简介,阐述古法帖的意义,以及宝贤堂集古法帖的价值。
通过对宝贤堂和古法帖的深入研究,可以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古法帖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进一步提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也能够更好地推动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文章结构是文章中各个部分组织和安排的方式,它有助于读者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文章结构的设计需要根据内容和写作目的来确定,以确保表达清晰、条理分明。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具体到1.2文章结构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展开:首先,对于正文部分的安排和组织,可以根据宝贤堂集古法帖的内涵和特点,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论述。
可以按时间顺序、分类主题等方式来呈现古法帖的相关内容,使读者能够系统全面地了解古法帖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也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古法帖进行介绍和解读,阐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其次,可以考虑在正文部分增加一些具体案例和故事等元素,以更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展现宝贤堂集古法帖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描述某些珍贵的古法帖的起源、传承和保护过程,或者讲述某些古法帖的影响和作用,来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共鸣,激发他们对古法帖的关注和研究。
古今法帖论简体繁体合一版
《东阳兰亭》中如“永”、“和”、“九”、“岁”、“春”、“初”、“会”、“稽”、“阴”、“咸”、
“崇”、“茂”、“ 盛”、“一”、“觞”、“咏”、“怀”、“视”、“娱”、“信”、“可”、“乐”、“与”、 “怀”、“所”、“形”、“静”、“所”、“犹”、“能”、“怀”、“于”、“尽”、“与”、“感”、“能”、“于”、“怀”、“固”、“诞”、“齐”、“由”、“列”、“怀”、“感”诸字,何等浑圆古厚,遒老坚劲,真非欧公不
《国子监兰亭》瘦劲,横笔皆轻,是唐法也,非赵字可比,赵则痴肥矣。 《东阳本》“觞”字遒劲有力,她本不及,熬太离僻喜。
近日胡太守观澜重摹《玉枕兰亭》,刻手不佳,颇嫌过弱,然犹猾胜陈子文临本也。
孙锦江所藏《颍上碎本黄庭》,所见数本,皆不及此,盖小字亦具飞动之势,舆世传木本迥别。吉光片羽,正自可宝。
《东阳兰亭》肥本佳,“流”字一钩桃起,“乐”字妙不可言,使吾辈积世学之,恐不能到此,神化也。欧书到此,可谓无上神品,虽《皇甫碑》,亦不能及。 《东阳》、《国子监》、《颍上》、《上党》四种,《兰亭》最佳者,然皆不及《东阳》——即《定武瘦本》——遒劲浑穆,冠四种之首。《颍上》空灵动宕,姿态宛然,次于《武定》;《国子监》近乎《东阳》,而逊其浑穆;《上党》近乎《颍
《龙藏寺碑》字颇佳;魏《李君摹志》字古,其石新出;《张猛龙碑》最佳,急宜收买二帖。
智永《千字文》薛跋下有“侄方纲摹,寿民刊字”八字,无“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墨悲丝染,诗读羔羊,夫唱妇随”之缺文。曰严与敬二字缺末笔。纸、墨、色俱古,而体更丰?腴润,此宋搨也。
《敬善寺碑》无书者姓名,疑是魏人书,笔意类褚河南,岂河南常此耶, 智永《千宇文》真害,其散者煞有意趣,其紧者圆静平和,若不着力,然此等境界最是难到。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
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下)历代书法论及译文(五)蔡邕·篆势、笔论、九势篆势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圣人,指黄帝。
】,作则制文。
体有六篆,要妙入神。
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yū,屈曲,绕弯】体效尾,长翅短身。
颓【落,落下。
】若黍稷之垂颖,蕴【本指积聚,蓄藏。
此指为积聚貌,指字之结体。
】若虫蛇之棼【fén。
通“紊”(wěn)。
纷乱,紊乱。
】緼【wēn赤黄色。
在红色和黄色之间的一种颜色】。
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
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
从者如悬,衡者如编【衡:平行。
编:用丝将竹简次第排之约编。
】,杳杪【miǎo微小;细微】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qí(虫子)爬动】蚑翾【xuān飞舞,飞动的样子】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迁延:徘徊,徜徉。
】。
迫而视之,湍漈【jì水边】不可得见,指撝【huī指挥。
后作“挥”】不可胜原。
研桑【研桑:计研和桑弘羊的并称。
二人皆古之善计算者。
研:战国时越范蠡之师计然的名字。
桑:洛阳贾人子。
以心计闻名于世,为汉武帝大臣。
】不能数其诘屈【诘屈:曲折,指运笔取势,往往欲进先退,这样形成字的笔画就曲折不平。
】,离娄【离娄,古之明目者。
】不能睹其隙间。
般倕【bān chuí古代巧匠公输班和倕的并称,亦泛指巧匠。
】揖让而辞巧。
籀诵【籀诵:周宣王太史籀与黄帝史官沮诵的并称。
史籀是大篆的创始者,沮诵是黄帝右史,相传和仓颉一起,循圣制文。
】拱手而韬翰【韬翰:搁笔。
韬:隐蔽之意,翰:笔也。
】。
处篇籍之首目,粲粲【粲粲:鲜明的样子。
】彬彬【彬彬:文质兼备而美盛的样子。
】其可观。
摛【chī铺陈;(文章)详细地叙述。
】华艳于纨素,为学艺【学艺:指学书,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五曰书。
】之范闲。
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莫刊:莫大的手笔。
莫:通谟,广大之意。
刊:订正也。
】。
思字体之俯仰【俯仰:举止、举动。
历代名家书法书论
●书xx于自然(汉·xx)●无声之音,无形之相(xx·xx)●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xx·xx)●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灌)●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灌)●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字怕练,马怕骑●字无百日功●拳要打,字要练●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笔秃千管,xx万锭(xx·xx)●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婉若银钩,源若惊鸾(xx·xx)●飘若浮云,矫若惊龙(xx·书论)●龙跳xx,虎卧xx(南北朝·xx)●xx天,群鸿戏海(南北朝·xx)●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xx)●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灌)●如清风出袖,xx(xx·xx)●笔下龙蛇似有神(xx·xx)●挥毫落笔如云烟(xx·xx)●时时只见龙蛇走(xx·xx)●若教xx畔,字字恐xx(xx·韩愈)书法名人名语(节选)xx:初学分布,但求xx。
xx:书有三戒;初学分布,戒不均继知规矩,戒不活与滞;终能纯熟,戒狂怪与俗。
xx:字之形势不宜上阔下狭,如此则重轻不相称也。
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
xx:欲书先预想字形,布置令其平稳,或意外生体,令有异势,是之谓巧。
xx:初学之士,先立大体,横直安置,对待布白,务求其均齐。
xx:分间布白,远近宜均。
xx:布白有三;字中这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
初学分布,皆须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xx:疏处捺满,密处提飞;平处捺满,险处提飞;捺满则肥,提飞则瘦。
《书法论》全文-古籍
书法论《书法论》讲书法家的本职,是写出好的、艺术的字来。
实践所要解决的是这一件事,理论所要解决的也是这一件事。
所以,对于“书法算不算艺术”、“书法该不该提倡”,本文概不论述,而只研究它的三端:“一、笔法、笔势、笔意,是书学最基础的基本功,同时也是区别于一般写字的最重要的标志。
同样是写字,一般的写字只要把这个字写正确就可以,书法的写字,则更要求把它写得有艺术性,所以在具体的写法上,就有了对于笔法、笔势、笔意的要求。
”引言我国自来法书与名画并称,千百年来,人无异议,法书是艺术的一种,已有定评,本文不更论列。
本文所论述的只有三端:一.笔法,二.笔势,三.笔意。
一向无论是书家的法书,或者是一般群众所写的字,都是使用毛笔的。
自使用铅笔和钢笔以后,有人便发生了这样的看法,用毛笔写字,实在不如用铅笔和钢笔来得方便,尤其是自来水笔通行了,毛笔不久一定会被人们废弃掉的;凡是关于用毛笔的一切讲究,自然都是用不着的,不消说是多余的事,也是一桩极其不合时宜的事。
这样看法对吗?就日常应用来说是对的,但是也只对了一半,他们没有从全面来考虑这件事。
中国的字,不单是有他的实用性一方面,而且还有它艺术性一方面呢。
中国法书所以具有艺术性,这跟采用柔性的毛笔写字有很大的关系。
字的点画,等于画的线条。
线条要有粗细、浓淡、强弱种种不同而以一笔出之,才能表现出多样而一致的和谐情调,再加上各种颜色烘染,就可一曲尽物象。
字是用笔蘸上一色墨,由指执笔,由腕运笔,起倒使转不定而写成的,不是平拖涂抹就的,其中必须有微妙不断的变化,才能显现出圆活妍润的色彩,正如古人所说“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字要有那样可畏可奇的生动意态,除了使用毛笔,其他各种笔,是很难奏功的。
因此,要论书法,就必须先讲用笔。
实际上是这样,不知道用笔,也就无从研究书法。
用笔须有法度,故第一论笔法。
笔法精通了,然后笔的运用才能自由,无施不可。
第二进而论笔势。
形势已得,必须进一步体会其神意,形神俱妙,才能尽笔墨的能事,故最后论笔意。
书论
书法课赏析导读历代书论本立而道生《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
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导入语:1.讲精彩的书法家的故事(另述)。
链接艺术品市场-图/文,引起兴趣、注意力。
2.畅所欲言“国学复兴”话题,引导思考。
3.思维再引导,提供参考问题---(另述)古今---同/异(的基本概念)—字/词/文/书/画/写/道/意/思想/科学/格物至知/宇(古之时间也)宙(古之空间也)……历史的变化/不变;天还是那个天!?人不是那个人!今天是一个幸会和有缘,一起探究学习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书法史及作品。
希望你能感到其中的赏心悦目,明白其中的深刻意义。
(下课)和每个人的关系—是舍弃毛笔字不闻不问?还是参与研习传承发扬?发烧友!讲述的内容要点:上世结绳而治,自伏羲画八卦,而文字兴焉。
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造字。
画,分也,界限也。
硬笔和毛笔《尔雅·释丘》:“途出其右而还之,画邱。
”注言:为道所规画。
《释名》:“道出其右曰画邱。
人尚右,凡有指画,皆尚右。
”故用右手画字。
或篆,或隶,或楷,或行,或草,皆当不忘画字之义, 为侧,为勒,为弩,为趯,为策,为掠,为啄,为磔 当永守画字之法。
盖画则笔无不直,笔无不圆,而字之千变万化,穷工极巧,从此出焉。
乃后人不曰画字,而曰写字。
写有二义:《说文》:“写,置物也。
”《韵书》:“写,输也。
”置者,置物之形,输者,输我之心。
两义并不相悖,所以字为心画。
若仅能置物之形,而不能输我之心,则画字、写字之义两失之矣。
无怪书道不成也。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造字法)。
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日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转注。
三希堂法帖繁体竖排版全5册
三希堂法帖繁体竖排版全5册作者:(清代)梁诗正等出版社:黄山书社出版日期:2009年6月出版开本:16开3080页册数:全5册光盘数:0定价:480元优惠价:370元进入20世纪,书籍已成为传播知识、科学技术和保存文化的主要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传播知识信息手段,除了书籍、报刊外,其他工具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但书籍的作用,是其他传播工具或手段所不能代替的。
在当代, 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国家,书籍仍然是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传播工具。
详细介绍:《三希堂法帖繁体竖排版》分为五卷,其中四卷为原刻印本,第五卷为法帖释文和书家小传。
《三希堂法帖》是我国清代乾隆年间由朝廷谕旨编刻的一部大型丛帖,全称为《御制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
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年),乾隆皇帝敕命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户部尚书蒋溥等人,将内府所藏魏晋至明末的书法作品,择其精华加以校勘编次,从全国各地调集书法石刻艺人高手摹刻上石。
法帖共分三十二册,刻石五百余块,收集自魏晋至明代末年共一百三十五位书法家的三百四十件书法作口叩和二百一十多件题跋,一千六百多方印章,共九万多字。
帖中收有被乾隆帝视为稀世墨宝的三件东晋书迹,即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而收藏这三件墨宝的地方又被乾隆称为三希堂,故法帖取名《二希堂法帖》。
乾隆皇帝爱好书法,日理万机之余,潜心临池,遍习诸家,其书法温润妍媚,亲雅有致。
由于《二希堂法帖》是乾隆皇帝御览之宝,所以刻印考究,版本珍贵。
后流传民间,刻印日趋繁杂,以致版本良莠不齐。
鉴于此,黄山书社联合有关专家、学者,遴选各家藏馆版本,后选定首都图书馆善本库这套《三希堂法帖》版本予以影印出版。
该本刻印清楚,神韵犹足,版本完整,堪称珍品。
在此基础上,我们附加了法帖全部释文和书家小传,以便读者阅读、研习。
详细目录清乾隆皇帝弘历特谕第一册魏锺繇荐季直表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临锺繇千字文(传)行穰帖游目帖瞻近帖第二册蔚晋王羲之袁生帖秋月帖都下帖二谢帖曹娥碑(传)王献之中秋帖送梨帖新埭帖保母帖王殉伯远帖第三册梁武帝异趣帖隋无名氏出师颂唐欧阳询卜商帖张翰帖褚遂良倪宽赞临兰亭序(传)冯承素临兰亭序(传)颜真卿自书告身朱巨川告江外帖第四册唐孙虔礼书谱卷上第五册唐怀素论书帖柳公权蒙诏帖(传)无名氏临右军东方先生画赞无名氏抚王氏万岁通天帖五代楼凝式夏热帖韭花帖第六册宋赵炅敕蔡行高宗千字文洛神赋第七册宋高宗付岳飞养生论书苏轼地黄诗孝宗赐曾觐第八册宋李建中与齐古帖土母帖叶清臣近遣帖韩琦谢欧阳公帖范仲淹道服赞与秀才帖富弼与君谟帖文彦博得报帖欧阳修与端明帖与元珍帖修史帖第九册宋蔡襄第十册宋苏轼第十一册宋苏轼第十三册宋黄庭坚第十四册宋米芾第十五册宋米芾第十六册宋钱勰第十七册宋吴琚第十八册元赵孟頫第十九册元赵孟頫第二十册元赵孟頫第二十一册元赵孟頫第二十二册元赵孟頫第二十三册元康里巙第二十四册元饶介第二十五册元鲜于樞第二十六册元俞俊第二十七册明俞和第二十八册明于谦第二十九册明董其昌第三十册明董其昌第三十一册明董其昌第三十二册明董其昌……三希堂法帖繁体竖排版全5册三希堂法帖繁体竖排版全5册三希堂法帖繁体竖排版全5册《三希堂法帖繁体竖排版》分为五卷,其中四卷为原刻印本,第五卷为法帖释文和书家小传。
2018年51日孫過庭書譜原文.譯文及注釋
2018年51日孫過庭書譜原文.譯文及注釋原文:夫自古之善書者①,漢、魏有鐘②、張③之絕,晉末稱二王④之妙。
王羲之云:“頃尋⑤諸名書,鐘、張信⑥為絕倫,其餘不足觀。
”可謂鐘、張云沒⑦,而羲、獻繼之。
又云:“吾書比之鐘、張,鐘當抗行⑧,或謂過之;張草猶當雁行⑨,然張精熟,池水盡墨,假令寡人⑩耽之若此,未必謝之”。
此乃推張邁鐘⑾之意也。
考其專擅⑿,雖未果於前規,摭以兼通,故無慚於即事⒀。
注释:①善书者:“书者”,指书法家。
“善”,在这里当擅长、良好讲。
“善书者”,书法家中书艺水平优异的书法家。
②钟:钟繇(151年—230年),字元常,三国时魏杰出的书法家,颖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
汉末举孝廉,官尚书,入魏封定陵侯,官至太傅,世称钟太傅。
幼从刘德升学书,精研楷隶,笔画清劲遒媚,结体古茂,开创了由隶入楷的新貌。
今存《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贺捷表》等贴,均为晋唐人临摹本。
③张:张芝(?—192年),字伯英,东汉著名书法家,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
好草书,师法崔瑗、杜度,有“出蓝”之誉。
他省减章草点画波砾,创“今草”,三国时韦诞称他为“草圣”。
著有《笔心论》五篇,今佚。
《淳化阁贴》有其刻帖五种。
④二王:王羲之、王献之。
王羲之(311年—379年,一作303年—361年)字逸少,东晋杰出书法家,琅邪(今属山东临沂)人,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初从卫铄(卫夫人)学书,广泛研习前代名家墨迹,博采众长,书精诸体。
代有书名,倍受唐太宗李世民推崇。
有“书圣”之称。
其书迹为历代所重,影响极大。
法书摹刻本甚多,真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以《兰亭序》、草书以《远宦帖》、《初月贴》、《寒切帖》、《上虞帖》等最为著名。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东晋杰出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少有盛名,高迈不羁,幼时学书,羲之授之。
所作真书以《洛神赋十三行》最为著名。
深入解读书论——蔡希综《法书论》
深入解读书论——蔡希综《法书论》蔡希综是唐代的书法家,来自曲阿(今江苏丹阳)。
他擅长书法,并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撰写了《治浦桥记》,该作品以行书形式完成。
此外,他还著有《法书论》一篇,自述家世及诸家书法授受渊源,强调用笔的重要性。
蔡希综的兄弟希逸、希寂在书法和中国画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们都是当时的名家。
兄弟三人皆受到时人的重视。
原文:余家历世皆传儒素,尤尚书法。
十九代祖东汉左中郎邕有篆、籀、八体之妙,六世祖陈侍中景历,五世伯祖隋蜀王府记室君知,咸能楷隶,俱为时所重;从叔父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有邻,继于八体之迹;第四兄缑氏主簿希逸,第七兄洛阳尉希寂,并深工草隶,颇为当代所称也。
译文:这段文字是关于蔡希综家族世代传承儒学并特别崇尚书法的描述。
展示了蔡希综家族在书法方面的深厚传统和杰出成就,体现了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我家世代都传承着儒家的学问和朴素的品质,尤其崇尚书法。
第十九代祖先是东汉时期的左中郎将蔡邕,他擅长篆书、籀书以及八种书体,技艺精湛;第六代祖先是陈朝的侍中蔡景历;第五代伯祖是隋朝的蜀王府记室蔡君知,他们都能擅长楷书和隶书,都受到了当时人们的敬重;从叔父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蔡有邻,继承了八种书体的传统;我的第四位兄长缑氏主簿蔡希逸,第七位兄长洛阳尉蔡希寂,都精通草书和隶书,受到了当代人的赞誉。
原文:周宣王史籀作大篆,秦始皇程邈改为隶书,东汉上谷王次仲以隶书改为楷法,仲又以楷法变为八分,其后继迹者,伯喈得之极,元常或其亚。
草圣始自楚屈原,章草兴于汉章帝,楷法则曹喜、师宜官、梁鹄、皇象、罗景、赵嗣、邯郸淳、胡昭、杜度;穷草法则崔瑗、崔寔、张芝、张昶、索靖、卫瓘、卫恒、羲、献。
宋齐之间王僧虔、羊欣、李镇东、萧子云、萧思话、陶隐居、永禅师;唐初房乔、杜如晦、杨师道、裴行俭、高士廉、欧阳询、虞世南、陆柬之、褚遂良、薛稷,其次有琅琊王绍宗、颍川钟绍京、范阳张庭珪,亦深有意焉。
父子兄弟相继其能者,东汉崔瑗及寔、弘农张芝与弟昶、河东卫瓘及子恒、颍川钟繇及子会、琅琊王羲之及子献之、西河宋令文及子之愻、东海徐峤之及子浩、兰陵萧诚及弟谅,如是数公等,并遭盛明之世,得从容于笔砚。
历代书论——精选推荐
历代书论历代书论集萃!!!⽬录:1、书论导读1(1)秦汉部分2秦:李斯《论⽤笔》2汉:崔瑗《草书势》3汉:许慎《说⽂解字序》3汉:赵壹《⾮草书》4汉:蔡邕《九势》、《笔论》4(2)魏晋/南北朝部分5钟繇《⽤笔法》5成公绥《⾪书体》6卫恒《四体书势》6索靖《草书状》7卫铄------卫夫⼈《笔阵图》7王羲之《⾃论书(传)》8⽺欣9王僧虔《笔意赞》10(3)隋唐/五代部分11欧阳询《⼋诀》11虞世南《书旨述》12李世民《王羲之传论》13张怀瓘《书断》14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意》20孙过庭《书谱》21(4)宋代部分23⽶芾《海岳名⾔》23欧阳修《试笔》24苏轼《论书》24黄庭坚《论书》27赵构《翰墨志》29(5)元/明部分30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30董其昌《画禅室随笔》31祝允明《奴书订》33徐渭34傅⼭35(6)清代部分36刘熙载:《书慨》36包世⾂:《艺⾈双楫》37何绍基37李瑞清40康有为《⼴艺⾈双楫》42于右任432、书法述要44书法的欣赏513、学古编534、海岳名⾔575、笔髓论586、墨影禅⼼597、寒⼭帚谈64权舆⼀64格调⼆68学⼒三71临仿四74⽤料五76评鉴六78法书七81了义⼋82附录:⾦⽯林绪论848、⼴艺⾈双楫88原书第⼀(88)尊碑第⼆(90)购碑第三(90)体变第四(93)分变第五(93)说分第六(95)本汉第七(97)传卫第⼋(98)宝南第九(99)备魏第⼗(99)取隋第⼗⼀(100)卑唐第⼗⼆(101)体系第⼗三(102)导源第⼗四(103)⼗家第⼗五(103)⼗六宗第⼗六(104)碑品第⼗七(105)碑评第⼗⼋(105)余论第⼗九(106)执笔第⼆⼗(106)缀法第⼆⼗⼀(108)学叙第⼆⼗⼆(109)述学第⼆⼗三(110)榜书第⼆⼗四(110)⾏草第⼆⼗五(111)⼲禄第⼆⼗六(112)论书绝句第⼆⼗七(114)历代书论书论导读中国书法是⼀种独特艺术。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化遗产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殿堂中的⼀朵奇葩。
赵宧光《寒山帚谈》
书法略小引(因帚谈中时或泛及成案,为评议故,并录此引于首简。
)书法者,小艺道路也。
此道不明,视南成北。
古今名家不惜笔舌,亦云勤矣,惜乎盲儿非但不知他人好丑,亦复不识自己妍媸。
先哲立言,付之乌有,皆翰墨耻也。
书法多跂,各有妙用,惜不淳耳。
如东观、墨池、钩玄、佩觿、书苑、书谱、指南、□录之类,不下数十家,一皆杂附浮浅不急之务,未必专论字法。
今取其运笔结构之要,录为书法略一卷,或古人未发,则有寒山帚谈如左。
帚谈小引帚谈者,补书法未竟也。
古有以白垩帚作字,一时兴到,遂得佳书。
及以善豪楮墨更作,翻去之远矣。
故知兴到作书,乃逑书第一义。
能事不迫,与知者道。
弊帚何爱焉,因作帚谈,以表其事。
古今成言故烦,然详略失所者不乏,补所未发,续貂毋避焉。
权舆一帚谈有权舆,有了义。
权舆不嫌其浅易,贵直而简;了义不嫌其深克,贵婉而玄。
文字古法,子母相生,集多成体,不必构合而各自成像,故分合皆宜。
其法不传,要非中古可及。
世降而为篆,曰大,曰小,曰缪。
从一法生,负抱俯仰,构结不离,犹之地天否泰,阴阳混合,算可分坼。
其法若存若亡,亦非后世可及。
再变而为徒隶,纵逸为体,波折为用,体用相乖,跳踯飞动,以过为德,而书道衰矣。
其法揣摸成体,或得或失。
三变而为真书,偏侧为体,挑剔为用,本来形义,荡然乌有,书道绝矣。
其法恣为妍媚,举世自好,古今皆是也。
四变而为稿草书,就势为体,放逸为用,取影忘真,时露相氐,除是恶俗野狐,名家者流未必无合。
道在宇宙,无往不复。
书家习一忘多,则大昧小是,未握其机耳。
书法每云:学书先学篆隶,而后真草。
又云:作字须略知篆势,能使落笔不庸。
是故文字从轨矩准绳中来,不期古而古;不从此来,不期俗而俗。
书法所称蜂腰鹤膝、头重末轻、左低右昂、中高两下者,皆俗态也,一皆篆法所不容。
由篆造真,此态自远。
古篆为真草相氐,真草为古篆生机。
飞白、分隶,传驿而定耳。
作小楷先学署书。
得署书,小楷传驿而定耳。
○象形古文,方圆不移。
大小二篆,惟圆用事。
中国历代书法论著选译
中国历代书法论著选译一、《论书法》《论书法》是南朝梁代书法家颜真卿的著作,也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
颜真卿在书中论述了书法的起源、发展和演变,并提出了他独特的书法观点。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艺术形式,要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结构的安排,同时要注重气韵的把握和神韵的表现。
这一观点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二、《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书法作品以行草字体书写,展现了王羲之独特的笔墨风格和艺术追求。
王羲之在序中表达了对兰亭的赞美和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虞世南兰亭序》《虞世南兰亭序》是唐代书法家虞世南的作品,是他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续篇。
虞世南在序中表达了对王羲之的敬仰和学习,同时也展示了自己对书法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了书法的审美意义和文化内涵,提出了“书法即画法”和“书法即诗法”的观点,对中国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书谱》《书谱》是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著作,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董其昌在书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强调了书法的基本功和技法,提出了“书法以意为主,以法为辅”的观点,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谱》被誉为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权威之作,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研习书法品录》《研习书法品录》是清代书法家王铎的著作,是他对自己多年研习书法的总结和心得体会。
王铎在书中阐述了他的书法观点和实践经验,提出了“笔墨意足,结体丰满”的要求,并强调了书法与人生的关系。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研习书法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境界。
这一观点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书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国历代书法论著中的一部分,每一部著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历代名家名帖全集字库版》
《历代名家名帖全集字库版》卷首语《历代名家名帖全集/字库版》采编整理历代名帖的图文注释奉献给大家,注释工作量相较之前更庞大艰巨,文中凡带有{?}、{+待补} 标记的均为尚未整理出来的,希望大家指正与帮助,我们共同编著完善。
《历代名家名帖全集/字库版》0.3版,本次已整编收录74位名家的235本注释版字帖。
【注】以下目录中蓝色条目为已有字帖,可点击进入;如有纰漏望及时指正。
先秦索引:西周┣ 西周┊佚名西周《散氏盘》西周《大盂鼎》秦汉索引(2人):李斯、张芝┣ 秦代┊李斯 284至208李斯《会稽刻石》李斯《峄山刻石》┣汉代┊张芝约124至192张芝《冠军帖》张芝《终年帖》张芝《二月八日帖》┣ 汉代┊佚名汉碑《鲜于璜碑》汉碑《朝侯小子碑》汉碑《西岳华山庙碑》汉碑《祀三公山碑》汉碑《夏承碑》汉碑《肥致碑》魏晋索引(6人):王羲之、司马昱、王徽之、谢安、王献之、王珣┣ 晋代┊司马睿 276至322司马睿《中秋帖》┣ 晋代┊王羲之 303至361王羲之《草诀百韵歌》王羲之《豹奴帖》王羲之《十七帖:郗司马帖》王羲之《十七帖:逸民帖》王羲之《十七帖:龙保帖》王羲之《十七帖:丝布衣帖》王羲之《十七帖:积雪凝寒帖》王羲之《十七帖:服食帖》王羲之《十七帖:知足下帖》王羲之《十七帖:瞻近帖》王羲之《十七帖:天鼠帖》王羲之《十七帖:朱处仁帖》王羲之《十七帖:七十帖》王羲之《十七帖:邛竹杖帖》王羲之《十七帖:游目帖》王羲之《十七帖:盐井帖》王羲之《十七帖:远宦帖》王羲之《十七帖:旦夕帖》王羲之《十七帖:严君平帖》王羲之《十七帖:胡母帖》王羲之《十七帖:儿女帖》王羲之《十七帖:谯周帖》王羲之《十七帖:汉时帖》王羲之《十七帖:诸从帖》王羲之《十七帖:成都帖》王羲之《十七帖:旃罽帖》王羲之《十七帖:药草帖》王羲之《十七帖:青李来禽帖》王羲之《十七帖:胡桃帖》王羲之《十七帖:清晏帖》王羲之《十七帖:虞安吉帖》┣ 晋代┊司马昱 320至372司马昱《庆赐帖》┣晋代┊谢安 320至385谢安《六月帖》┣ 晋代┊王徽之 338至386王徽之《新月帖》┣ 晋代┊王献之 344至386王献之《鹅群帖》王献之《阿姨帖》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冠军帖》王献之《承服帖》┣ 晋代┊王珣 349至400王珣《伯远帖》┣ 晋代┊佚名《王建之墓志》南北朝索引(6人):萧道成、王慈、王志、萧衍、王荟、陈伯智┣ 南北朝┊萧道成 427至482萧道成《破堽帖》┣ 南北朝┊王慈 451至491王慈《汝比帖》王慈《柏酒帖》┣ 南北朝┊王志 460至513王志《一日无申帖》┣ 南北朝┊萧衍 464至549萧衍《众军帖》┣ 南北朝┊王荟 464至549王荟《疖肿帖》王荟《翁尊体帖》┣ 南北朝┊陈伯智约542至620陈伯智《寒严帖》┣ 南北朝┊佚名佚名《元怀墓志》佚名《城阳王元寿妃菊氏墓志》魏碑《鞠彦云墓志》魏碑《于仙姬墓志》魏碑《赵谧墓志铭》隋唐五代索引(10人):杨坚、杨秀、欧阳询、李世民、颜升、薛稷、李邕、颜真卿、怀素、杨凝式┣ 隋代┊杨坚 541至604杨坚《双林寺慧则法师帖》┣ 隋代┊杨秀 573至618杨秀《董美人墓志》┣ 唐代┊欧阳询 557至641欧阳询《张翰帖》┣ 唐代┊李世民 598至649李世民《数年帖》┣ 唐代┊颜升约615至不详颜升《瘗琴铭》┣ 唐代┊薛稷 649至713薛稷《涅槃经帖》┣ 唐代┊李邕 678至747李邕《叶有道碑》李邕《出师表》┣ 唐代┊颜真卿 709至784颜真卿《郭虚己墓志铭》┣ 唐代┊怀素 737至799怀素《四十二章经》┣ 唐代┊杨凝式 873至954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唐代┊佚名唐代《郑鲂墓志铭》宋辽金索引(11人):李建中、叶清臣、欧阳修、蔡襄、苏轼、黄庭坚、蔡京、米芾、米友仁、赵佶、岳飞┣ 宋代┊李建中 945至1013李建中《土母帖》┣ 宋代┊叶清臣 1000至1049叶清臣《大旆》┣ 宋代┊欧阳修 1007至1072欧阳修《灼艾帖》┣ 宋代┊蔡襄 1012至1067蔡襄《陶生帖》蔡襄《扈从帖》蔡襄《大研帖》┣ 宋代┊苏轼 1037至1101苏轼《桤木卷帖》苏轼《寒食帖》苏轼《江上帖》苏轼《宝月帖》苏东坡《石恪画维摩赞》┣ 宋代┊黄庭坚 1045至1105黄庭坚《山预帖》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帖》黄庭坚《致无咎通判学士尺牍》黄庭坚《阴长生诗三篇并跋》┣ 宋代┊蔡京 1047至1126蔡京《宋苏淑墓志》┣ 宋代┊米芾 1051至1107米芾《苕溪诗帖》米芾《中秋诗帖》米芾《珊瑚帖》米芾《研山铭》米芾《紫金研》米芾《新恩帖》米芾《萧闲堂记》米芾《寄薛郎中绍彭》米芾《穰侯出关诗帖》米芾《丹阳帖》┣ 宋代┊米友仁 1074至1153米友仁《动止持福帖》┣ 宋代┊赵佶 1082至1135赵佶《蔡行敕卷》┣ 宋代┊岳飞 1103至1142岳飞《前出师表》岳飞《书谢眺诗》元代索引(2人):赵吴澄、赵孟頫┣ 元代┊赵吴澄 1249至1333吴澄《修真诗刻》┣ 元代┊赵孟頫 1254至1322 赵孟頫《临济正传虎丘隆禅师碑》赵孟頫《胆巴碑》赵孟頫《汉汲黯传》赵孟頫《道德经》赵孟頫《心经》全卷赵孟頫《心经》单字赵孟頫《心经》赵孟頫《陋室铭》赵孟頫《洛神赋》赵孟頫《吴兴赋》赵孟頫《种松帖》赵孟頫《杜甫秋兴诗卷》赵孟頫《四时读书乐》赵孟頫《书昼锦堂记》赵孟頫《跋欧阳询仲尼梦奠帖》赵孟頫《跋苏轼治平帖》赵孟頫《子建采神图跋》赵孟頫《玄妙观重修三清殿记》赵孟頫《杭州福神观记卷》赵孟頫《崑山州淮云院记》赵孟頫《闲居赋》赵孟頫《秋兴赋并序》赵孟頫《朱子感兴诗》赵孟頫《七绝诗册》赵孟頫《道场诗帖》赵孟頫《近来吴门帖》赵孟頫《高上大洞玉经》赵孟頫《送瑛公住持隆教寺疏》赵孟頫《观音殿记》赵孟頫《寿春堂记》赵孟頫《秋深帖》赵孟頫《趵突泉》赵孟頫《止斋记》赵孟頫《后赤壁赋》赵孟頫《湖州妙严寺记》赵孟頫《二赞二诗卷》┣ 元代┊佚名元代《莫简墓志》明代索引(10人):宋克、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陈淳、皇甫冲、徐渭、丁云鹏、黄道周、王铎┣ 明代┊宋克 1327至1387宋克《岑参早朝诗》┣明代┊祝允明 1461至1527祝允明《云江记》┣ 明代┊唐寅 1470至1524唐寅《焚香默坐歌》唐寅《致施敬亭札》唐寅《饮中八仙歌》新增┣ 明代┊文徵明 1470至1559文徵明《黄州竹楼记残本》文徵明《清明上河图记》文徵明《秋声赋》文徵明《行书五律诗》文徵明《行书七律诗》文徵明《点闸帖》文徵明《琵琶行》文徵明《春夜宴桃李园序》文征明《李令君登君山二首》文征明《山静日长》文徵明《滕王阁序》文徵明《前后出师表》文徵明《苦疡帖》文徵明《陋室铭》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1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2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3文徵明《行草书兰亭序》4文徵明《老子列传》文徵明《送李愿归盘古序》文徵明《归去来兮辞》文徵明《醉翁亭记》文徵明《莲社图记》文徵明《拙政园图册之钓䂬水》文徵明《落花诗册》文徵明《千字文》文徵明《逥銮》文徵明《离骚经》新增文徵明《前赤壁赋》新增文徵明《后赤壁赋》新增文徵明《早朝诗》新增文徵明《重九诗》新增文徵明《剡藤湘竹》新增文徵明《消夏湾前/七言诗》新增文徵明《月转苍龙诗》新增文徵明《元旦有感诗》新增文徵明《自作诗二首》新增文徵明《漫录旧作》新增文徵明《灯花》新增文徵明《西苑诗卷》新增文徵明《太上老君说常清净经》新增文徵明《独乐园记》新增文徵明《独乐园七咏》新增文徵明《悟阳子诗叙》新增文徵明《跋赵孟頫汲黯传》新增文徵明《虎丘诗二首》新增文徵明《千字文》新增文徵明《午门朝见》新增文徵明《文徵明行书致妻札》新增┣明代┊陈淳 1483至1544陈淳《书扇页》┣明代┊皇甫冲 1490至1558皇甫冲《题唐寅金昌送别图》┣明代┊徐渭 1521至1593徐渭《煎茶七类》┣明代┊丁云鹏 1547至1628丁云鹏《致伯仁札》┣ 明代┊黄道周 1585至1646黄道周《都南安寇湖》┣ 明代┊王铎 1592至1652王铎《高适七绝诗立轴》清代索引(9人):傅山、金农、钱沣、邓石如、永瑆、嘉庆、吴让之、何绍基、姚孟起、吴昌硕┣清代┊傅山 1607至1684傅山《丹枫阁记》山西本傅山《丹枫阁记》辽博本┣清代┊金农 1687至1763金农《诗札三开合卷》金农《桃柳小景》┣清代┊钱沣 1740至1795钱沣《临米芾书》钱沣《荀子致仕》钱沣《世说新语》┣清代┊邓石如 1743至1805邓石如《世虑全消》┣清代┊爱新觉罗·永瑆 1752至1823永瑆《行楷字帖》┣清代┊爱新觉罗·颙琰 1760至1820嘉庆《题圯上授书图》┣清代┊吴让之 1799至1870吴熙载《欧阳永叔卷》┣清代┊何绍基 1799至1873何绍基《偃泊联》何绍基《临张黑女墓志》何绍基《临郑固碑四条屏》┣清代┊姚孟起约1800至1860姚孟起《陋室铭》┣清代┊吴昌硕 1844至1927吴昌硕《临石鼓文》近现代索引(7人):齐白石、谢无量、徐悲鸿、郭沫若、沙孟海、启功、陆启成┣近现代┊齐白石 1864至1957齐白石《康寿堂》┣ 近现代┊谢无量 1884至1964谢无量《敦悦斋》┣ 近现代┊徐悲鸿 1895至1953徐悲鸿《梅花念我之居》┣ 近现代┊郭沫若 1892至1978郭沫若《西江月二首》┣ 近现代┊沙孟海 1900至1992沙孟海《杜甫望岳诗轴》┣ 近现代┊启功 1912至2005 启功《心经》启功《谒韩文公祠感题一首》┣ 近现代┊陆启成 1964至今陆启成《二十四诗品》国外索引(1):准三宫真觉┣ 国外-日本┊佚名准三宫真觉《心经》。
格古要论(二)
格古要论(二)○古碑法帖论兰亭帖《兰亭帖》,世以定武本为第一,金陵清凉本为第二。
其定武本,薛珦作帅【凤麟按:四字四库本作“薛向师正”。
○薛向,字师正,见《宋史》卷三二八。
】,别刻石易去,大观中,于薛珦家取入禁中,建炎南渡,不知存亡。
清凉本,洪武初因寺入官,其石留天界寺,住持僧金西白盗去,后事发,其僧系狱死,石遂不知所在。
淳化阁帖宋太宗捜访古人墨迹,于淳化中命侍书王著用枣木板摹刻十卷于祕阁,各卷尾篆书题云“淳化三年壬辰嵗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摹勒上石”上有银锭纹,用澄心堂纸、李庭珪墨拓打,手揩之而不汚,乃亲王大臣则赐一本,人间罕得。
今世人所有,皆转相传摹者。
绛帖尚书潘师旦用《淳化阁帖》増入别帖重摹,刻二十卷于绛州。
北纸北墨,极有精神,在淳化阁帖之次。
其石比《淳化帖》本,《绛帖》高二字。
潭帖《淳化帖》颁【凤麟按:原误“须”,据四库本改。
】行,潭州摹刻一本,与《绛帖》雁行。
庆厯间,僧希白重摹本亦佳。
绍兴间,第三次重摹者失真矣。
临江戏鱼堂帖元祐间,刘次庄以《淳化阁帖》十卷摹刻于临江,除去卷尾篆题而増释文,亦在《潭帖》之次。
太清楼帖大观间,奉旨以御府所藏真迹重刻于太清楼,与《淳化帖》有数帖多寡不同。
其中有《兰亭帖》,皆蔡京标题,卷尾题云“大观三年正月一日奉圣旨摹勒上石”。
元祐祕阁续帖元祐中,奉旨以御府所藏真迹除《淳化帖》外,刻续法帖耳。
黔江帖秦子明于长沙摹刻僧寳月《古法帖》十卷,载入黔江绍圣院,乃潭人汤正臣父子刻石。
东库本世传潘氏子析居法帖石,分为二,其后绛州公库乃得其上十卷,绛守重刻下十卷,足之一部,名东库本。
其家复重刻上十卷,亦足一部,于是绛州有公、私二本。
靖康兵火,石并不存。
后金虏重摹者天渊矣。
武陵帖《武陵帖》二十卷,较诸帖增益最多,中间有右军《黄庭》,他本所无,博而不精,殊无足取。
赐书堂帖《赐书堂帖》,宋宣献公刻于山阳,有古锺鼎识文,絶妙,但二王帖未精。
石已不存,后又重摹。
蔡州帖蔡州临摹《绛帖》上十卷,刻石,出于临江《潭帖》之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法帖论周武王《封比干墓铜盘铭》,其文为:“左林右泉,后岗前道,万世之藏,兹焉是宝”十六字,在汲县北十里比干墓上,碑石残断,字画失真。
明万历十五年,知府周思宸重摩《汝帖》,立石于墓前,《墨林快事》谓‘道’、‘世’、‘之’、‘是’、‘宝’等字。
皆带有篆隶之笔,其为后人妄作也无疑,况云“封墓之盘”,则四语更无谓:然其传甚远,必汉以来人所谓。
比干之仁甚伟,封比干之事甚懿,宜其身后世之仰钦而为之点饰也。
余所收《铜盘铭》一纸,乃周室所颁铜盘,与《比干铜盘》铭异,字数亦多,系后世新出土之物,真周宝也。
汉《鲁峻碑》隶书,用笔趁着,不涉离奇,唐隶多本于此可学着也。
有碑阴,亦隶,乃当时常人书。
又相传碑为蔡中郎熹平二年书。
汉《郭有道碑》、《曹全碑》,相传为蔡中郎书。
《岣楼碑》后跋释文模糊不清,隐隐有“何致”二字着乃原碑,后释文俱全着,乃翻搨也。
汉《孔羡》、《白石神君》、《上尊号》、魏《受禅》诸碑,险劲遒迈,转折皆方,锋棱俱出,开唐人八份之门,亦导欧、李之先,故知古人生辣横撑,皆非无本而然也。
皇象《吴大帝碑》,似篆非篆,似隶非隶,其险劲处,《尊号碑》不能及也。
索靖《出师讼》草书,沉着峭劲,古厚谨严,欧书多脱胎于此。
又当拖楷处拖开,当收紧处仍自收紧,不令鬆懈。
索靖《月仪帖》,《汝帖》中有之,甚佳。
索靖《出师讼》横平竖直,够点挑剔,一丝不走。
吾等学书以此为圭臬,则无失矣。
右军《十七帖》亦此法。
隋《开皇兰亭》本,余曾见一翻刻者,笔意苍圆,颇为可观。
昔人谓是智永书,然其笔意不甚似也。
唐太宗诏供奉官赵模、诸葛贞、汤普澈、冯承素四人临摹《禊帖》,各有本头。
昔人谓赵模、诸葛贞得其笔意,汤普澈得其形似,而冯承素于二者兼有之。
《兰亭》定武本,是唐率更令欧阳询本以《兰亭》真本临摹,最为逼真。
太宗爱之,刻石置禁中,详见何子楚跋。
《国子监兰亭》,大约赵模诸人所临,虽不及欧本而笔力清挺,亦非后人所能及。
《上赏兰亭》园秀处有永师、伯施笔意,自是唐临本。
思翁苦传会《定武》,谓“险劲遒媚”,然“劲”尽有之,“险”则未也。
又云“加于《颍上》”,此论未公,吾不凭也,而帖自可宝。
《定武》、《颍上》而外,当数此本。
今之《东阳兰亭》,即当日薛绍彭所损“天”、“湍”、“流”、“带”、“石”五字之原石瘦本也,今之“定武肥本”,即当日薛绍彭翻刻应人之肥本。
南渡后争重《兰亭》,人因翻之又翻,以至于今者也。
“东阳本”古厚圆劲,的真欧书;“定武肥本”间架难具,而鬆软无神,乃世人多以肥本为真《定武》而宝重之,不知其为翻而又翻之假刻也;及《东阳》为真《定武》,而世又不之知,弗为宝重,其亦叶公好龙,见真者而反却走之耶。
《东阳兰亭》原本明时出土,至明季石缺,中有大断文数道;刻下假“定武本”有细断问而无大断问,乃从南渡后之赝本翻出者,但翻之又翻,而其真愈失,间架虽具而神骨不存矣。
《东阳兰亭》中如“永”、“和”、“九”、“岁”、“春”、“初”、“会”、“稽”、“阴”、“咸”、“崇”、“茂”、“盛”、“一”、“觞”、“咏”、“怀”、“视”、“娱”、“信”、“可”、“乐”、“与”、“怀”、“所”、“形”、“静”、“所”、“犹”、“能”、“怀”、“于”、“尽”、“与”、“感”、“能”、“于”、“怀”、“固”、“诞”、“齐”、“由”、“列”、“怀”、“感”诸字,何等浑圆古厚,遒老坚劲,真非欧公不能书。
世人好《定武》赝本,而不知此本之善,岂知书者哉!即矜言学《兰亭》者,夫且不知此本之所以善,又乌足与言学《兰亭》哉?但笔意过版,如“向”、“之”诸字稍短,不及右军此耳。
《定武本》宋中叶始头于世,南渡时其石失于扬州,士大夫遂家刻一石。
理宗禦府所藏,至一百余刻,其一时竟尚可想也。
此刻骨气劲拔,纸色亦旧,自是《定武》嫡派,可宝也。
《兰亭》三种看,第一《颍上本》,此石全本难得,而肥本为尤难,见存碎石数十,字画若丝发,形模不完,何论神韵,真骏骨虎鞟耳!此本较她本独肥,的系初搨,犹见河南真面目。
第二亦褚本,张跋为《定武》,非也,风神蕭散,叫《颍上》少纵,劲处亦略逊,而所见诸别本俱在其下,纸墨俱古,首尾有“机暇清赏”及“绍兴”小灵,真迹曾入高宗禦府,第不知于理宗一百一十七刻中居何等集,恐世无二本。
第三《河朔起草本》,《东坡题跋》云:“子自由河朔持归。
”行草参大令笔意,圆劲可爱,行笔间有误处,如“癸”、“至”、“湍”、“齐”等字,岂经翻搨,抑本而耶?要皆世间不数见之物,俱可宝也。
右《兰亭》三种,明汝阴张大司马文赓所藏,数传归其乡罗生。
巳亥秋,罗应试江宁,过寿春书院,见访,出示三帖。
其中一帖,罗持“张跋《定武》之说甚坚。
余日:“欧与褚岂有一毫相似处?宋搨褚本自是甚宝,何必《定武》?”罗索价甚昂,余以二十金购之不可,后颇惜之。
辛丑夏,立庵太守专人持此见示,展之即罗生物也。
物各有主,信哉!太守故清贫,琴鹤外无长物,然囊中得此,可谓不贫矣。
又识。
《黄庭经》曩推《颍上》,然自是一种褚书耳。
此宋本稳重绵密,神骨自而超异,《停云馆》诸刻宝祖此,故是神品。
吾生平所见《黄庭经》,无有好过张偗来所藏之本,圆厚古劲,非欧、褚所能及,右军真迹也。
吾有一本,大约从此翻刻,不及此刻远甚,然高于时下所行者数倍,亦可宝也。
昔人谓《颍上兰亭》当是真迹,为《兰亭》第一本,此据其所好者言之;以余观之,“颍上本”得右军之丰趣而骨力自是不及“东阳本”,然除《东阳》外,亦当以《颍上》为最,其瘦硬自非她书所能及也。
《玉枕兰亭》从《东阳本》缩出,走作处甚多,然其硬匣处颇佳,宇虽小,是唐人笔意。
蒋立庵太守所蔽《颖上兰亭》肥润,以近今本较之,则痩削无神,初出两手。
《河朔起草本》颇类荀氏《兰亭》,而又自有别趣,不知于床理宗一百余种居何集,然巳开赵字之门矣。
吾所藏《兰亭》一本,笔意圆劲,不知何人所书。
细玩非后来翻刻,大约诸葛贞、赵模等从右军真迹钩摹者,亦非彼等临书,彼等临书尚无此真本领也,较“东阳本”还自然些。
《国子监兰亭》瘦劲,横笔皆轻,是唐法也,非赵字可比,赵则痴肥矣。
《东阳本》“觞”字遒劲有力,她本不及,熬太离僻喜。
近日胡太守观澜重摹《玉枕兰亭》,刻手不佳,颇嫌过弱,然犹猾胜陈子文临本也。
孙锦江所藏《颍上碎本黄庭》,所见数本,皆不及此,盖小字亦具飞动之势,舆世传木本迥别。
吉光片羽,正自可宝。
《东阳兰亭》肥本佳,“流”字一钩桃起,“乐”字妙不可言,使吾辈积世学之,恐不能到此,神化也。
欧书到此,可谓无上神品,虽《皇甫碑》,亦不能及。
《东阳》、《国子监》、《颍上》、《上党》四种,《兰亭》最佳者,然皆不及《东阳》——即《定武瘦本》——遒劲浑穆,冠四种之首。
《颍上》空灵动宕,姿态宛然,次于《武定》;《国子监》近乎《东阳》,而逊其浑穆;《上党》近乎《颍上》,而圆美温润,别具一种笔意。
凡遇此四种,皆宜收买,不可错过。
《黄庭经》宁圆厚古茂,多似铮繇,而又偏侧取势,以出丰姿。
《黄庭经》字紧极《道德经》更古。
《快雪堂•乐毅论后跋》,“臣”字一直弯下者乃真搨,一直直下者翻板也。
《乐毅论后跋》,褚逐良贞观六年跋也。
按褚逐良贞观六年未为书令,此直署云“中书令河南开国公”则知其为托名也。
且后跋字与前论字皆一人笔意,则知其为唐人书,非右军书明矣。
然以唐人摹皋晋人书,其本领甚高,故其字自佳,不可磨也。
《乐毅论》较《黄庭经》易学,是雅俗共赏之字,其字甚清健。
《道教经》是集《黄庭经》字双钩上石,非右军当日书也,不及《乐毅论》远矣,所以黄山谷有“《乐毅论》胜《遗教经》之语。
世传右军小楷数种,虽屡经传扬,规模尚存。
《曹娥》结体微匾,尤有钟太传遗意。
退翁赏鉴家谓此帖宋思陵所刻,当必有据。
第墨色、纸色俱不甚古,岂旧刻而搨出后人者耶?抑又经翻搨耶?或真帖为人易去而跋自真耶?姑记于此,以后识者。
晋字如《东方朔画像赞》便可学。
《道德经》字,吾向所见者乃右军书,后打褚遂良跋。
今复见一本,刚署子昂名,字体舆前本无异,骨气峻嶒,酷似《乐毅论》而较胜于《闲邪公》虽玉润珠圆,而字体略匾,问多懈笔,此则不尔也。
但不知何以复属子昂,岂子昂之所临耶?子昂生平她书,亦无此结实。
《曹蛾碑》丰姿翩翩,与《画像赞》笔意皆古,但《画像赞》写去犹有唐人气格。
右宋搨《十三行》也,《玉版》以神韵胜,此本以沈劲胜,各尽其妙,停云馆会模摹以入石,而神骨不似,王元美所谓“虽极摹搨之工,不难文氏故步”者也。
观此乃见庐山真面目。
《宝晋斋》中《洛神赋》字体,多左让上而右拖下,多长取丰姿,其结構亦遒紧,赵字自此中出。
董思翁谓其笔遒后,然亦间有杂以俗笔处,则不可学。
《黄庭经》字体大还其大,小还其小,颇有古意。
《道德经》后者子昂名者,不及署右军名。
原本此碑定是唐人所书,假以右军名。
子昂尝临此《经》,后之翻刻荆者遂以为子昂书,因易入石焉耳。
此宋本《千字文》也;纸墨俱化,古香可掬,形神完美,妙在于肥生,时一宇值五万,此搨故当舆真迹同宝。
吾向收宋搨智永《千字文》,原属宝帖贾秦桕崖得自扬州苏陆氏者,其子持示余,余以七十金购得之。
吾向收宋搨智永《千宇文》一本,黄山谷墨迹,卷一什,前惧归张惜来,今悔之晚矣。
向内见一《黄庭经》,内“灵根坚固志不义”,“固”遗落,添于书旁,其笔意潇洒圆润,的属佳本。
余将以十九金购得,因张偗来颇爱,遂让之。
后屡见皆不如此本。
吾收“固字旁添”《黄庭》本乃从张偗来所收原本翻出者,而圆劲蕭疏,亦可宝爱。
右军《黄庭》原本,字有紧处,有疏处,无不各极其妙。
《玉版十三行》有肥瘦二本,近世又有楊大瓢翻本。
昨见国藩台所藏原搨瘦本《楊大瓢跋》,云“三百金所购”,想其翻本印祖此也。
吾家有肥痩二原本皆极佳,以大瓢跋例之,当值六百金矣。
《痉鹤铭》字结構多散,乍看去似孩童不善书者所写,而宋之苏、黄皆本于此,盖取其丰姿飘宕也。
《痉鹤铭》未经后人冲洗之原本,字虽多有残缺,模糊不清,面本色精神可爱;其经后人冲洗者,字却较清而神气不存矣。
《痉鹤铭》未经冲洗之原本,其字清楚可认者六十余字。
《痉鹤铭》古人宝重而赞赏之者,取其神骨不必取其体貌也。
然旧搨本结体巳无整齐者,总疑后人所洗,初刻不应如是耳。
《始兴王》碑额数字,梁代人书,稳适谨严、遒劲腴润,兼欧、虞、颜三家之长。
菪得大碑统此字,佳何如也?下截碑文糊模不清,笔意亦逊此额。
《葛从周碑》,五代梁主瑱贞明二年敕张连书,颇类唐人笔意,向来论法帖者俱未言及。
余今收得一本,中间大段残缺《龙藏寺碑》字颇佳;魏《李君摹志》字古,其石新出;《张猛龙碑》最佳,急宜收买二帖。
智永《千字文》薛跋下有“侄方纲摹,寿民刊字”八字,无“剑号巨阙,珠称夜光,墨悲丝染,诗读羔羊,夫唱妇随”之缺文。
曰严与敬二字缺末笔。
纸、墨、色俱古,而体更丰?腴润,此宋搨也。
《敬善寺碑》无书者姓名,疑是魏人书,笔意类褚河南,岂河南常此耶?智永《千宇文》真害,其散者煞有意趣,其紧者圆静平和,若不着力,然此等境界最是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