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XX国防工程有那些
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长城
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长城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
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如今,长城在军事实用功能逐渐消退,文化精神作用不断增强的双向历史演进中,美学魅力日益明显,一方面不断地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展示人类的坚强意志和雄伟气魄。
长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共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背景搜索长城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西周时期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2万多千米。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烽火戏诸侯就是最早的长城历史典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为了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方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了“诸侯互防长城”,用以自卫。
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
我国古代国防建设措施(一)
我国古代国防建设措施(一)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一、城墙修建•长城:连接多个地区,为边境线提供屏障•都城城墙:保护都城的核心区域,防止外敌入侵•城池:沿边境和重要交通要道修建的小型防御设施二、军事组织•屯田制度:军队同时兼顾耕种,增加士兵粮食供应•将军制度:设立将军指挥军队,提高指挥效率•郡县兵制:依据行政区划组织兵力,快速响应边境问题三、军事科技创新•火药的应用:发明火药并应用于战争,增强军队的火力•兵器制造:精巧的兵器制造,如弓箭、战斧等,提高战斗力•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推动军事科技的进步四、防御措施•军事设施建设:修筑要塞、堡垒等设施,增强防御能力•护城河:围绕城市修建河流,增加城市的难以攻破性•雷区布置:在要害地段种植雷管,用以阻止进攻五、异族高层融合•聘用外族人才:聘用外族将领,吸收其军事智慧和经验•合纵联盟:与周边国家建立联盟,形成对外强大势力•开放城市:接纳外国商人,促进经济繁荣,并留意情报收集以上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的一些主要措施。
通过城墙修建和军事组织的完善,古代中国使得边境更加稳固,同时通过军事科技的创新和防御措施的加强,有效应对外部威胁。
此外,对于外族高层的融合,使得我国能够与周边国家建立牢固的关系,保障国家安全。
这些措施与现代国防建设仍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六、情报收集和情报战 - 间谍网络:建立情报机构,培养专门的间谍人员,收集敌对国家情报 - 情报传递:利用信鸽传递秘密消息,保持情报的安全性 - 伪装和破译:使用伪装手段,破解敌方密码,获取信息优势七、军队实力训练 - 军事演习:定期组织军事演习,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和配合度 - 武艺训练:培养士兵的战斗技能,如剑术、马术等 - 双管齐下: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全面提高军队战斗力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国防建设凭借城墙建设、军事组织、军事科技创新、防御措施、异族高层融合、情报收集和情报战,以及军队实力训练等多方面的措施,构建起坚实的国防体系,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中国古代国防的重要象征是什么
中国古代国防的重要象征是什么中国古代国防的重要象征是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巩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骚扰行动。
中国古代国防的重要象征是长城。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巩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骚扰行动。
军事意义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好的防御体系。
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这个体系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功能,并配置有长驻军队的点线结合防御工程整体。
长城所表达出的军事防御思想,在军事开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长城的产生和开展和中国古代的整个军事开展同步前进,对于研究古代军事作战思想形成和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秦皇汉武,包括明初,无不是在主动出击、军事上获得压倒优势时修建长城的。
这说明,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
修筑长城,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事前防御。
需要强调的是,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途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然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施行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
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
中国古代国防的特点1、夏商西周:崇尚自然,较为分散。
这时国防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2、春秋战国:学术活泼,国防逐步系统化;武器改进并加以创新。
国防逐渐开展。
3、秦朝至唐朝:国防逐渐体系化。
系统到达鼎盛。
4、北宋至前清:冷热兵器并用,武学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南宋国防工程施工
南宋国防工程施工一、南宋国防工程施工的背景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短暂但却辉煌的朝代,由赵构建立,国运始终在金、蒙的威胁之下。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南宋皇帝不断加强边防防御工程的建设,以应对外敌的侵略。
南宋国防工程施工的背景主要是金国和蒙古等异族频繁的入侵和威胁,为了有效阻挡其入侵,南宋皇帝苏轼不遗余力加强国防工程建设。
这种背景使得南宋的国防工程施工成为严肃而紧迫的任务。
二、南宋国防工程施工的特点1. 多样性:南宋时期的国防工程施工多样性极大,包括城墙、堡垒、水利工程、军营等多种形式的建设。
每种工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共同构成了南宋时期完善的国防系统。
2. 规模巨大:南宋国防工程施工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各个城市都有坚固的城墙,城堡井然有序地分布在边疆地区,山川之间修建了许多军用水利设施,军事设施点缀在这片土地上,构成了南宋时期独特的军事风景。
3. 工艺精湛:南宋国防工程施工的工艺水平非常高,工匠们运用石头、砖块、木材等材料,建造出坚固、稳固的国防工程,堪称精湛之作。
南宋国防工程施工不仅侧重于实用性,更注重审美性和文化内涵,体现了南宋时期的军事文明和技术。
三、南宋国防工程施工的重要性1. 提升了南宋的军事实力:南宋国防工程施工的实施,使得南宋的国防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地提高了南宋的国防能力和抵抗敌人侵略的能力。
在南宋时期,金国和蒙古曾多次入侵南宋,但是南宋坚固的国防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进攻,维护了南宋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2. 展现了南宋的文明与科技:南宋国防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仅仅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更注重审美性和文化内涵。
南宋的国防工程建筑风格独特,建筑工艺精湛,展现了南宋的文明与科技的高度发展水平。
这些国防工程成为了南宋时期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彰显了南宋的繁荣与强盛。
3. 对后世的启示:南宋国防工程施工的经验对于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南宋国防工程施工注重提高军事实力,坚持科技创新,重视民众参与,这些做法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长城防线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防线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长城防线: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中国的长城防线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军事工程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的伟大建筑奇迹之一。
长城的修建始于战国时期,历经秦、汉、明等朝代的不断修缮与扩展,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长城防线。
本文将对长城的历史背景、规模与设计、功能与作用以及保护与遗产保护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那个时候,中国的北方地区常年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保卫领土和人民的安全,各诸侯国开始修建各自的城墙。
但真正使长城得以统一规模扩大的,是秦皇嬴政统一中国后的修建计划。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下令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确保统一帝国的安全。
二、规模与设计长城迄今为止的总长度约为21,196.18千米,跨越了北方多个省市,横贯中国北方。
长城的设计十分巧妙,充分利用了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使其防御力得以最大化。
长城采用了烽火台、敌楼、箭楼等设计,以便从高处观察和攻击敌人,同时也保证了士兵在战斗中有足够的士气和安全度过战斗。
三、功能与作用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军事防线,具有多重功能和作用。
首先,它起到了确保北方边境安全的作用,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入侵。
其次,长城也是一座重要的通信线路,使中国各地的军事指挥能够相互协调和汇报战况。
此外,长城还是重要的关税收取点,对贸易和税收往来起到了调控作用。
四、保护与遗产保护长城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在修建过程中也遭受了岁月和自然的侵蚀。
为了保护长城,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相关工作。
针对长城的保护,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修复破损的城墙、限制旅游开发、严禁违法采石等。
此外,对于长城的管理和保护也建立起了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其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长城防线作为古代中国的军事防御工程,不仅仅是一道坚固的防线,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和智慧,也让世界为之惊叹。
保护长城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传承给未来的世代。
中国古代的城墙与军事防御工程
隋唐时期: 城墙规模 达到顶峰, 防御设施 更加完善, 出现了城 墙、城楼、 瓮城、马 面等防御 设施
宋元时期: 城墙规模 缩小,防 御设施更 加完善, 出现了城 墙、城楼、 瓮城、马 面等防御 设施
明清时期: 城墙规模 缩小,防 御设施更 加完善, 出现了城 墙、城楼、 瓮城、马 面等防御 设施
03
瓮城:用于加强城门的防 御
护城河:用于阻挡敌人进 攻
城墙上的垛口:用于射击 和观察敌情
城墙上的马道:用于快速 调动兵力和物资
城墙在战争中的作用
防御作用:城墙可以阻挡敌人的进攻,保护城内的居民和财产 进攻作用:城墙可以作为进攻的基地,为军队提供掩护和支援 信息传递:城墙可以传递军事信息,如烽火台、旗语等 物资储备:城墙可以储存大量的军事物资,如粮食、武器等
城墙的起源
原始社会:部 落之间的防御
设施
夏商周时期: 城郭的出现, 用于保护城市
和居民
春秋战国时期: 城墙的规模和 防御功能逐渐
增强
秦汉时期:城 墙的建造技术 和防御功能达 到高峰,如长
城的修建
城墙的演变过程
添加标题
原始社会:土墙、 木栅栏等单防御 设施
添加标题
夏商周时期:夯土 城墙、木栅栏、壕 沟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春秋战国时期:砖 石城墙、城楼、瓮 城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秦汉时期:砖石城 墙、城楼、瓮城、 护城河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 砖石城墙、城楼、 瓮城、护城河、马 面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隋唐时期:砖石城 墙、城楼、瓮城、 护城河、马面、敌 楼等防御设施
添加标题
宋元时期:砖石城 墙、城楼、瓮城、 护城河、马面、敌 楼、箭楼等防御设 施
我国历史上的国防
------------------------------------------------------------------------------------------国防的兴衰
我 国 近 代 的 国 防
国 防 历 史 的 的 启 示
我国近代国防是孱弱、破败和屈辱的。从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西方侵略者用坚船 利炮击破了清王朝紧锁的国门,将殖民主义的 枷锁套在中华民族的头上。在西方殖民主义者 的侵略面前,腐朽的统治者却奉行"居安思奢"、 "卖国求荣"的国防指导思想;"以军压民"、"贫 国臃兵"的国防建设思想;"愚兵牧民"、"莫谈 国事"的国防教育思想;"不战而败"、"攘外必 先安内"的国防斗争策略。结果,有国无防,中 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至抗日战争结束,先后有英、美、法、俄、 普、瑞典、挪威、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奥 地利、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侵略者践踏过我国 的国土,抢掠过我国的财物,屠杀过我们的同 胞。从1840年至1911年的70多年间,他们就 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了几百个不平等条约, 割让领土近160万平方公里,赔款2700万元, 白银7亿多两。当时中国1万8千多公里的海岸 线上,竟找不到一个中国自己享有主权的港口。 国家有海无防,有边不固,绝大部分中国领土 成了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中华民族美丽富饶 的国土被蹂躏得支离破碎。
秦朝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各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任务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并对军队的组织编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制造和配发等等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并通过法律的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
军事防御类遗产
长城长城应该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防御工程了。
是为了低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而修建的强大的防御体系。
历来就有万里长城之称。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公里,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同时,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修筑的历史最早可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
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
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北方向各不相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
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最早万里长城则是公元前三世纪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联结战国时燕、赵、秦长城并延长,始成长城。
《史记》中司马迁记载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
故开始万里长城之名。
在秦始皇之后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槐、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
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朝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
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所以说中国长城是世界上修筑时间最久的,耗费人力最多的工程。
中国古代的国防
地方军为各地的卫军,配置于内地各军事重镇。 边兵配置于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九个军镇,称 “九边”,各设总兵管辖。
二、古代的兵制建设
明代神机营的火枪队和火炮
二、古代的兵制建设
中国古长城:著名的九镇、三卫、内三关、外三关
嘉峪关 甘肃镇
宁夏镇
开平卫
辽东边墙
大宁卫
宣府镇
辽东镇
东胜卫
大同镇 太原镇
雁门关 偏关
宁武关 延绥镇
居庸关
山海关
蓟州镇
京师 渤
紫荆关
海
倒马关
黄
固原镇
黄 海
河
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京杭大运河
三、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3.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
宋至清前期
(二)大量军事著作问世,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
宋元明清(不含近代) 兵书总共有1815种,占我国 古代兵书总数的3/4以上。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宋至清前期
(三)军事思想的研究向专门化发展
第一部军制史专著:《历代兵制》 第一部名将传记:《百将传》 第一部军事地理学专著:《读史方舆纪要》 第一部城邑防守专著:《守城录》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秦至五代时期
(一)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
兵权谋
兵形势
兵阴阳
兵技巧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秦至五代时期
(二)战略思想趋于成熟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秦至五代时期
(三)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一、古代的国防理论
中国古代国防
【疏】議曰:依式:「衛士以上,應當番宿衛者,皆當衛見在長官, 割配於職掌之所,各依仗衛次第坐立。」此即職掌已定。若官司無故輒迴 改者,合杖一百。應須迴改者,不坐。若不依職掌次第而擅配隸,乖於式 文及將別處驅使者,亦各杖一百。其有私使,計庸重者,從重論。
学术活跃、逐步 系统化、武器改 良创新
发展
兵权谋、兵形势 、兵阴阳、兵技 巧
以民为体、居安 思危、富国强兵 、寓兵于农、爱 国教战、崇尚武 德、不战而胜、 安国全军
体系化
鼎盛
冷热兵器并用、 武学纳入国家教 继承发展 育体系
(二)兵制建设
•军事领导体制 •武装力量体制 •兵役制度
(二)兵制建设
1、军事领导体制 皇权至上
夏西 周
春秋 战国
秦
汉
隋-唐
军 事 机 构
皇 帝
将军 为主 体
设立专 门机构
三公九卿
兵部
宋-元 枢密院
明
前清
大都督府 (五军都 督府)
皇帝
清后期 军机处
特 点
御 驾 亲 征
将相 分权 治国
太尉管 理、皇 帝指挥
三公九卿管 理、皇帝指 挥
兵部管理 皇帝指挥
三公统帅
枢密院调兵 将军指挥
议政王大臣会议 执掌
中国古代国防
清代后期 北宋-清前期 秦汉-隋唐五代
先秦时期 国防理论
兵制建设
国防工程建设
(一)国防理论
夏商西周 春秋战国 秦-唐 北宋-前清
主要思想
主要著作 特点
所处阶段
敬天、敬命、保 民
军志、军政、 尚书、易经
中国古代的大规模建筑和工程项目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大规模建筑和工程项目有哪些知识点:中国古代的大规模建筑和工程项目中国古代的建筑和工程项目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许多建筑和工程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代的大规模建筑和工程项目:1.长城: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墙。
其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明清时期仍在维修和扩建。
长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御敌人的入侵,同时也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2.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秦始皇陵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的一个。
陵墓中的兵马俑被认为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它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由蜀汉政府为解决当地水灾而建设的。
都江堰至今仍在发挥着防洪、灌溉和发电的作用。
4.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线,它连接了黄河与长江流域,全长约1800公里。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达到鼎盛。
它的建设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古代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5.故宫:故宫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
故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明朝嘉靖年间竣工。
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也是皇家的居住地。
6.乐山大佛:乐山大佛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宗教建筑,位于四川省乐山市。
它是一座刻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交汇处的巨大石刻佛像,高71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乐山大佛的建设始于唐代,至宋代竣工。
以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些大规模建筑和工程项目,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习题及方法:1.习题:长城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解题思路:通过回忆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功能,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长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御敌人的入侵。
2.习题: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位于哪个省份?位置,从而得出答案。
国防发展(古代+近代)
国防+爱国资料(古代+近代)一、国防的概念:(围绕国防的概念提供符合主体的资料)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二、国防历史:公元前21世纪,伴随着奴隶制国家夏的出现,作为抵御外来入侵和讨伐他国的工具──国防便产生了。
(一)古代国防:我国古代的国防是指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漫长历史。
1.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①代表作:《孙子兵法》: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候国之间连年征战,使国防观念迅速得到强化,虽然当时的诸子百家在政治和哲学主张方面各放异彩,但在国防方面却甚至一致。
形成了诸如“义战却不非战”、“非攻兼爱却不非诛”“足食足兵”、“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富国强兵”“文武相济”、“尚战、善战、慎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等思想,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对武备和国防的重视,而且国防思想已经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全面奠定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在这个时期已经基本成熟。
在此基础上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战争观,并提出了普遍的战争指导原则。
②进入隋唐五代时期,国防建设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全面整理兵书,初步形成古代军事学术体系。
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整理,形成了研究军事战略的“兵权谋”,研究战役、战术的“兵形势”,研究军事天文、气象的“兵阴阳”,研究兵器、装备的制造和运用技巧的“兵技巧”,共四大类,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
另外,战略思想趋于成熟,战略防御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
③宋朝至清朝前期军事上进入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因此,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上也有相当的发展。
宋仁宗时期开办“武学”后又推武举,为军队培养、选拔了大批军事人才,同时也繁荣了军事学术。
2.古代的兵制:我国古代的兵制建设主要包括军事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和兵役制度等内容。
①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一般由国王亲自掌握和指挥,没有形成专门的军事领导机构。
古代国防工程简介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47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纵贯 南北,是中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过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 也有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 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 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明代海防建设
海防的起因
我国在沿海设防可追溯到很早。但明以前,除元朝有抵御外敌从海上 入侵的作用外,其余多是对付一国的敌对势力或国内其他民族,而且限 于个别地域,没有完整的防御体系。因此,这些不过是海防的萌芽,真 正形成防御体系,则在明代。 明代的海防是因防御倭寇而形成的。倭寇对中国沿海的侵扰,出现于南 宋,元末趋于严重,到明初则更为猖獗。公元1336年,日本分裂为南朝 和北朝,双方争战不已。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南朝灭亡,战乱 基本平息。在长期战乱中,许多溃兵、败将、武士以及失去生产手段的 浪人和冒险商人相互勾结,在封建诸侯的组织和支持下,不断对中国和 朝鲜洞海进行侵扰和掠夺。加上逃亡到沿海岛屿的张士诚、方国珍、陈 友谅残余势力的勾引,倭寇对沿海的侵扰十分严重,宣德之后,才有所 减弱。
•
•
长城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 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埃及金字 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 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也是中华民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 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它因长达几 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 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 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 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长城的总长度为 8851800米,其中人工墙体长度为6254239.662米,堑壕和天然形成长度为 25942342.265米。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 532万米以上。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 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它像 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 ,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 、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 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长城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
长城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长城是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一、长城的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古代时期面临着频繁的战争威胁。
为了保护国家的边疆安全,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开始修建长城。
长城是一项较大规模的工程,目的是保卫祖国的疆土。
二、长城的历史演变中国的长城建设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大规模修建长城的部分出现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
秦始皇下令修建连接各个边疆要地的长城,以保护国家的边界安全。
后来,在不同朝代,长城被不断修缮、加固,使其得以完善。
三、长城的功能与作用1. 边防防御:长城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边防工程,有效阻止外敌入侵,保护祖国的疆土安全。
2. 军事防御:长城上设有许多瞭望塔、哨所等设施,可以及时掌握周边地区的战争动态,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防御。
3. 交通要道:长城不仅是一道屏障,也是交通的要道,方便边境地区的出行与联络。
4. 边境人口管控:长城沿线建立了许多关卡,对进出边境的人口进行管理和监控。
四、长城的建设与工程技术1. 修筑材料:长城主要是用石头、土、木材等材料修建,也有使用砖石的部分。
2. 筑墙方式:长城的修筑采用连续的石墙或土墙,以及夯土、垒砖等技术手段。
3. 设施建设:长城上设置了城墙、关卡、瞭望塔等设施,这些设施都按照一定的规划和布局进行建设。
五、长城的意义与影响1. 国家象征: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工程,代表了中国古代边防工程的杰作,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及文化的象征之一。
2. 旅游资源:长城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3. 文化遗产:长城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保护长城的完整性及其历史文化价值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六、长城的现状与保护长城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侵蚀,部分长城出现严重的损坏和塌陷。
为了保护好长城,中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如修缮已损坏的部分、限制人员活动等。
七、结语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边防工程,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财富。
汉朝长城中国的巨型防御工程
汉朝长城中国的巨型防御工程汉朝长城——中国的巨型防御工程中国长城是全球著名的建筑奇迹之一,而汉朝长城作为中国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汉朝长城——中国的巨型防御工程”为题,探讨汉朝长城的背景、建造过程以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一、汉朝长城的背景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建立与长城的兴建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汉朝初期,中国北方边境频繁受到匈奴等游牧民族的侵扰,为了防止这些游牧民族的侵略,秦朝时期已经开始修建长城。
而在汉朝时期,长城的修建进一步扩大化和系统化,汉朝长城的兴建是为了巩固国家边疆,并保护中原地区的安全。
二、汉朝长城的建造过程汉朝长城的建造过程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的阶段。
首先是规划设计阶段,汉朝政府会派遣专门的官员进行勘测和设计,并确定长城的具体功能和风格。
其次是筹备和组织阶段,汉朝政府会调集大量的劳力和物力来支持长城的兴建,包括石料、木材等建筑材料的储备。
接下来是实际施工阶段,汉朝长城的修建需要经历艰苦的劳动和多次的战争。
为了加快修筑速度,汉朝政府采用了分段修建的方法,逐渐将长城与边境线衔接起来。
修建过程中,汉朝还采用了多种工程技术,如挖掘护城河、筑土堡等,以增强长城的防御效果。
三、汉朝长城的重要意义1. 防御功能汉朝长城作为巨型防御工程的代表,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抵御敌人的入侵。
长城的坚实结构和错落有致的烽火台、哨所等设施,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北方边防的防守能力。
通过长期的修建和完善,长城为中国历史上的抵御外敌入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文化象征汉朝长城不仅是防御工程,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物之一。
长城的建造过程充满了智慧和勇气,长城上留下了许多文化的遗迹,也成为后世中国人民勤劳、团结和顽强精神的象征。
长城成为中国人民民族自豪感的象征,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交通功能汉朝长城的修建增强了中国北方与内地的交通联系。
长城沿线修筑有驿站、道路等交通设施,方便了军事调动和物资运输。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湖南女子学院
抗美援朝战争 最艰难的一仗 (1950.——1953)
(三)中国现代国防
中印自卫反击战——最漂亮的一仗
“这一仗证明了一个真 理,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要打就打,要停就停,摧枯 拉朽,如入无人之境,淋漓 之极,潇洒之极。它是世界 上的一件大事,是抗美援朝 战争后,中国军队在世界屋 脊上进行的一次打出国威、 军威的作战。” —毛泽东
中国国防历史与启示
中国国防
二、中国国防历史与启示
(一)中国古代国防 (二)中国近代国防 (三)中国现代代国防 (四)国防历史的启示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中国国防
(一)中国古代国防
1. 2. 3. 4. 5. 6. 先秦——变法图强,改革军制;奖赏军功,百家论兵 秦——巩固统一,筑路通邦;北逐匈奴,修建长城;北逐匈奴,南征百越 西汉——汉匈和亲,文武并用;固边以防,出击匈奴;屯田耕守,赏功罚过 东汉——重击匈奴,再通西域;出塞千里,以骑逐敌 三国——器械为宝,重在攻心。 两晋南北朝——西晋罢兵,东晋偏安,国防废弛,南朝衰败; 尚武修兵,北朝强盛 7.隋朝——集中军权,拓宽兵源;修城路河,以御赴急,征战西域,三伐高丽
(二)中国近代国防
1.清朝后期的的国防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中国国防历史
(三)中国现代国防
谱写新篇
中国国防历史与新中国国防建设
(三)中国现代国防
抗美援朝战争结果
• • • • • • • • 毙伤俘敌 :109万人 我毙伤俘敌:71万人 毁缴飞机 :4268架 毁缴坦克 :1492辆 自减员 :36.6万人 自损飞机 :231架 美战争耗费 :400亿美元 我耗费 :62.5亿元人民币
(二)中国近代国防
1.清朝后期的的国防
我国古代代表性国防工程介绍
我国古代代表性国防工程介绍自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我国古代国防工程历经数千年,其间有盛有衰,盛衰交替,并随之而不断演变、发展。
我国古代国防奉行以防御为主的国防政策,因而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
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
我国古代的边防和海防,到了明朝就形成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完整的边、海防体系。
一、边防建设代表性工程——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伸和发展,是我国古代当时中华民族内部纷争中分裂的各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修建起来的巨大的国防工程。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
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防御北方的匈奴的南侵,征集大量人员,大力修建和扩展,把北部长城连接起来。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总占全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从东向西行经10个省区市。
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
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因地形,用险制塞。
”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肯定了它,接着司马迁又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
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
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
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有“易守难攻”的效果。
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的XX国防工程有那些
长城(Great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等15个省区市。
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