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实验5过程详解及解答

合集下载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五

河北工业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五

实验(五):熟悉IP协议实验说明:6个人一组参考内容: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课件实验三网际协议IP实验报告:给出拓扑图(表明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给出各个练习网卡捕获的数据(需要说明是哪一个练习)练习一: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主机B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staticroute_config命令,开启静态路由服务。

2.主机A启动协议编辑器,编辑一个IP数据报,其中:MAC层:目的MAC地址:主机B的MAC地址(对应于172.16.1.1接口的MAC)。

源MAC地址:主机A的MAC地址。

协议类型或数据长度:0800。

IP层:总长度:IP层长度。

生存时间:128。

源IP地址:主机A的IP地址(172.16.1.2)。

目的IP地址:主机E的IP地址(172.16.0.2)。

校验和:在其它所有字段填充完毕后计算并填充。

自定义字段:数据:填入大于1字节的用户数据。

【说明】先使用协议编辑器的“手动计算”校验和,再使用协议编辑器的“自动计算”校验和,将两次计算结果相比较,若结果不一致,则重新计算。

●IP在计算校验和时包括哪些内容?只包括IP报文中的首部,不包括数据部分3. 在主机B(两块网卡分别打开两个捕获窗口)、E上启动协议分析器,设置过滤条件(提取IP协议),开始捕获数据。

4. 主机A发送第1步中编辑好的报文。

5. 主机B、E停止捕获数据,在捕获到的数据中查找主机A所发送的数据报,并回答以下问题:●第1步中主机A所编辑的报文,经过主机B到达主机E后,报文数据是否发生变化?若发生变化,记录变化的字段,并简述发生变化的原因。

报文数据发生变化。

发生变化的字段有:“生存时间”和“首部校验和”。

其截图如下:主机B的截图中,本机连接2对应的是路由,其IP地址为172.16.0.1,“生存时间”字段的值为128,“首部校验和”字段的值为0D78,而主机E中,“生存时间”字段的值为127,“首部校验和”字段的值为0E78。

大工20春《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答案

大工20春《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答案

大工20春《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答案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网络配置、数据传输、网络协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网络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设备包括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以及网络模拟软件和协议分析工具。

操作系统为 Windows 10,网络模拟软件为 Packet Tracer,协议分析工具为 Wireshark。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设计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个包含多个子网的网络拓扑结构。

该拓扑结构包括一个核心交换机连接多个子网,每个子网通过路由器与其他子网或外网进行通信。

(二)IP 地址规划与配置为每个网络设备分配了合适的 IP 地址,并进行了子网掩码和网关的设置。

在配置过程中,注意了 IP 地址的唯一性和合法性,避免了地址冲突和网络故障。

(三)交换机配置对核心交换机进行了 VLAN 的划分和配置,将不同的端口划分到不同的 VLAN 中,实现了网络的逻辑隔离和流量控制。

同时,还配置了交换机的端口安全和 STP 协议,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四)路由器配置对路由器进行了路由协议的配置,包括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如RIP、OSPF 等)。

通过配置路由协议,实现了不同子网之间的通信和数据转发。

(五)网络服务配置在服务器上配置了 DNS 服务、DHCP 服务和 Web 服务等。

通过DNS 服务,实现了域名到 IP 地址的解析;通过 DHCP 服务,为客户端自动分配 IP 地址等网络参数;通过 Web 服务,提供了网页浏览功能。

(六)网络性能测试使用 Ping 命令和 Tracert 命令对网络的连通性和延迟进行了测试,使用 Wireshark 工具对网络数据包进行了捕获和分析,评估了网络的性能和协议的执行情况。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连通性测试结果通过 Ping 命令对不同子网的设备进行了连通性测试,结果表明所有设备之间都能够正常通信,没有出现丢包和延迟过高的情况。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5

国家开放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5

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路由器的配置成绩实验目的:1.理解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作用,认识路由器的各种接口2.理解静态路由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环境,掌握配置静态路由的基本命令3.理解动态路由协议RIP的原理和应用环境,掌握配置RIP协议的基本命令4.理解动态路由协议OSPF的基本特点和分组类型,掌握在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上配置OSPF协议的基本命令;5.学会在路由器(三层交换机)上查看、分析路由表的方法,并学会通过分析路由跟踪信息画出数据包转发路径的方法。

实验条件:Packet tracer 5.0实验内容:一、静态路由器的配置1.画出结构图并配置两个PC的IP及掩码、网关PCO PC12.为路由器的两个接口分配IP,注意:位于DCE®的路由器串口要配置时钟频率64000,并路由器端口要手动开启Router>enableRouter#configure terminal64000,并路由器端口要手动开启5.为三层交换机L及两台路由器配置rip协议,命令如下351Multila 1PC-PT PCORouter>enable Router#configu Enter configurat Router(config)# Router(config)# 6.查看三台网绛PC>ping 192.16 Pinging 192.168 Reply from 192. Reply from 192. Reply from 192. Reply from 192. Ping statistics f(Packets: Sen Approximate roi Minimum 三、OSPF动态1.配置两PC白聿〉 -- -- -F8“一^OLiter-PT RouterW^Tsr \t-2^PS J-fer SwitchO2960^77Swithl\qPC-PT PCI“e terminal: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 ripnetwork 192.168.1.0 255.255.0f设备上的路由表并测试两台PC的连通性58.4.23.4.2 with 32 bytes of data:168.4.2: bytes=32 time=23ms TTL=125168.4.2: bytes=32 time=20ms TTL=125168.4.2: bytes=32 time=23ms TTL=125168.4.2: bytes=32 time=21ms TTL=125)r 192.168.4.2: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20ms, Maximum = 23ms, Average = 21ms路由配置勺IP地址及掩码和网关Router(config-if)#no shutdownRouter(config-if)#clock rate 64000Router(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3.1 255.255.255.04.为三层交换机及两台路由器配置rip协议,命令如下Switch>enSwitch#config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Switch(config)#router ospf 100:00:45: %OSPF-5-ADJCHG: Process 1, Nbr 192.168.3.1 on FastEthernet0/1from LOADING to FULL, Loading Done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1.0 255.255.255.0 area 2Switch(config-router)#network 192.168.2.0 255.255.255.0 area 2Router>enRouter#config tEnter configuration commands, one per line. End with CNTL/Z.Router(config)#router ospf 100:00:45: %OSPF-5-ADJCHG: Process 1, Nbr 192.168.2.1 on FastEthernet1/0 from LOADING to FULL, Loading Done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92.1168.2.0 255.255.255.0 area 2Router(config-router)#network 192.1168.3.0 255.255.255.0 area 27.查看三台网络设备上的路由表并测试两台PC的连通性PC>ping 192.168.4.2Pinging 192.168.4.2 with 32 bytes of data:Reply from 192.168.4.2: bytes=32 time=110ms TTL=125Reply from 192.168.4.2: bytes=32 time=110ms TTL=125Reply from 192.168.4.2: bytes=32 time=125ms TTL=125Reply from 192.168.4.2: bytes=32 time=125ms TTL=125Ping statistics for 192.168.4.2:Packets: Sent = 4, Received = 4, Lost = 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一、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它将各种计算机和设备连接在一起,实现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本篇实验报告将介绍我们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进行的实验内容和实验结果。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搭建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通信测试,加深对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的理解,掌握网络配置和通信过程中的相关知识。

三、实验环境我们使用了两台计算机和一个交换机来搭建局域网。

其中,计算机A作为服务器,计算机B作为客户端,交换机用于连接两台计算机。

四、实验步骤1. 配置网络参数我们首先在计算机A和计算机B上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确保两台计算机处于同一个子网中。

2. 搭建局域网将计算机A和计算机B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不同端口上,确保物理连接正常。

3. 配置服务器在计算机A上搭建服务器,选择一种合适的网络服务软件,如Apache、Nginx 等,并进行相应的配置。

4. 配置客户端在计算机B上配置客户端,选择一种合适的浏览器软件,如Chrome、Firefox 等,并设置代理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5. 进行通信测试打开浏览器,在客户端中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访问服务器上的网页。

观察通信过程中的网络数据传输情况,检查是否能够成功建立连接并获取到服务器上的网页内容。

五、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局域网,并进行了通信测试。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结果:1. 网络连接正常计算机A和计算机B通过交换机成功建立了物理连接,网络连接正常。

2. IP地址配置正确计算机A和计算机B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认网关配置正确,处于同一个子网中。

3. 服务器配置成功在计算机A上搭建的服务器配置成功,能够正常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4. 客户端配置成功在计算机B上配置的客户端能够正常访问服务器上的网页,获取到正确的网页内容。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通信过程,掌握了网络配置和通信测试的方法。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验操作,旨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和技术,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的包括:1、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各层协议的工作原理。

2、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方法,如交换机、路由器等。

3、学会使用网络工具进行网络性能测试和故障诊断。

4、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素养。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学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以下设备和软件:1、计算机若干台,安装了 Windows 操作系统和相关网络工具软件。

2、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3、网络线缆、跳线等连接设备。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实验一:以太网帧的捕获与分析1、打开网络协议分析软件 Wireshark。

2、将计算机连接到以太网中,启动捕获功能。

3、在网络中进行一些数据传输操作,如访问网站、发送文件等。

4、停止捕获,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进行分析,包括帧的格式、源地址、目的地址、类型字段等。

实验二:交换机的基本配置1、连接交换机和计算机,通过控制台端口进行配置。

2、设置交换机的主机名、管理密码。

3、划分 VLAN,并将端口分配到不同的 VLAN 中。

4、测试不同 VLAN 之间的通信情况。

实验三:路由器的基本配置1、连接路由器和计算机,通过控制台端口或Telnet 方式进行配置。

2、设置路由器的接口 IP 地址、子网掩码。

3、配置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协议(如 RIP 或 OSPF)。

4、测试网络的连通性。

实验四:网络性能测试1、使用 Ping 命令测试网络的延迟和丢包率。

2、利用 Tracert 命令跟踪数据包的传输路径。

3、使用网络带宽测试工具测试网络的带宽。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一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捕获到的以太网帧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帧的结构,包括前导码、目的地址、源地址、类型字段、数据字段和帧校验序列等。

2024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2024版《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
3. 基本网络命令使用
使用`tracert`命令跟踪路 由路径
使用`ping`命令测试网络 连通性
使用`netstat`命令查看网 络连接状态
实验结果与分析
1. 网络配置结果 展示主机名、IP地址、子网掩码和默
认网关的配置结果 2. TCP/IP协议分析结果
展示捕获的数据包,并分析各层协议 头部信息,包括源/目的IP地址、源/ 目的端口号、协议类型等
01 1. 环境搭建
02
安装和配置实验所需的软件和工具,如虚拟机、操作系
统、网络模拟器等;
03
构建实验网络拓扑,包括内部网络、外部网络和防火墙
等组成部分。
实验内容和步骤
2. 防火墙配置
选择一种防火墙软件或设备,如iptables、pfSense等; 配置防火墙规则,包括访问控制列表(ACL)、网络地址转换(NAT)、 端口转发等;
1. 连接路由器和交换机, 并启动设备
实验步骤
01
03 02
实验内容和步骤
3. 配置路由器接口,并启用路由协议 4. 配置交换机VLAN,并启用STP 5. 验证配置结果,确保网络连通性
实验结果与分析
01
实验结果
02
路由器和交换机配置成功,网络连通性良好
03
各设备运行状态正常,无故障提示
04
分析
02 如何提高网络服务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03
如何优化网络服务器的性能?
04
在实际应用中,如何管理和维护网络服务 器?
05
实验五:网络安全与防火 墙配置
实验目的和要求
理解和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 理;
通过实验,了解防火墙在网络安全中 的作用和重要性。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包括交换机、路由器等。

3. 学习网络协议的作用和配置方法,如TCP/IP、DHCP等。

4. 通过实验加深对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环境实验设备:一台PC机、一台交换机、一台路由器、双绞线、网线等。

实验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等。

2. 实验步骤(1)网络设备连接首先,将PC机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的一个端口上。

然后,将交换机的另一个端口连接到路由器的WAN口。

最后,将路由器的LAN口连接到PC机的另一台交换机上。

(2)网络设备配置①交换机配置进入交换机命令行界面,配置交换机的基本参数,如VLAN ID、IP地址、子网掩码等。

②路由器配置进入路由器命令行界面,配置路由器的接口参数,如WAN口和LAN口的IP地址、子网掩码等。

同时,配置路由协议,如静态路由、动态路由等。

③PC机配置在PC机的网络设置中,将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等信息设置为与路由器LAN口相同的参数。

(3)网络测试①测试PC机与交换机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交换机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交换机通信。

②测试PC机与路由器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路由器的IP地址,检查PC机是否能够与路由器通信。

③测试不同VLAN之间的连通性在PC机中ping另一个VLAN中的设备,检查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是否能够相互通信。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PC机与交换机之间连通(2)PC机与路由器之间连通(3)不同VLAN之间的设备相互通信2. 实验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一个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并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网络设备之间的连通性、VLAN之间的通信等。

通过查阅资料和调试,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加深了对计算机网络的理解。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结构,掌握了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

山东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五

山东大学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实验五

软件学院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五传输协议控制姓名班级2013级软件1班学号实验名称传输控制协议(TCP)实验时间 2015.12实验目的:1.掌握TCP协议的报文格式;2.掌握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过程;3.掌握TCP数据传输中编号与确认的过程;4.掌握TCP协议校验和的计算方法;5.理解TCP重传机制。

实验步骤及结果:该实验采用网络拓扑结构一练习一练习名称:察看TCP连接的建立和释放练习内容:各主机打开协议分析器,进入相应的网络结构并验证网络拓扑的正确性,如果通过拓扑验证,关闭协议分析器继续进行实验,如果没有通过拓扑验证,请检查网络连接。

本练习将主机A、B、C、D、E、F作为一组进行实验。

1. 主机B、C、D启动协议分析器捕获数据,并设置过滤条件(提取TCP协议)。

2. 主机A启动TCP工具连接主机C。

(1)主机A启动“实验平台工具栏中的地址本工具”。

点击[主机扫描]按钮获取组内主机信息,选中主机C点击[端口扫描]按钮获取主机C的TCP端口列表。

(2)主机A启动“实验平台工具栏中的TCP工具”。

选中“客户端”单选框,在“地址”文本框中填入主机C的IP地址,在“端口”文本框中填入主机C的一个TCP端口,点击[连接]按钮进行连接。

3. 察看主机B、C、D捕获的数据,填写下表。

字段名称报文1 报文2 报文3序列号4035280841 655101085 4035280842确认号0 4035280842 655101086ACK 0 1 1SYN 1 1 0● TCP连接建立时,前两个报文的首部都有一个“最大字段长度”字段,它的值是多少?作用是什么?结合IEEE802.3协议规定的以太网最大帧长度分析此数据是怎样得出的。

答:两个报文首部的“最大字段长度”字段值均为为1460。

作用表示在一个帧中数据部分最大长度为1460,不能发出比此更长的帧。

以太网中规定发出的帧长度不能超过1500,而IP首部的长度为20个字节,TCP首部的长度为20个字节。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附部分答案)..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附部分答案)..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湖南工业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学院网络工程系目录实验一 802.3协议分析和以太网 (3)一、实验目的 (3)二、预备知识 (3)三、实验环境 (4)四、实验步骤 (5)五、实验报告内容 (6)实验二 IP层协议分析 (7)一、实验目的 (7)二、实验环境 (7)三、实验步骤 (7)四、实验报告内容 (8)实验三 TCP协议分析 (9)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9)二、实验环境 (9)三、实验步骤 (9)四、实验报告内容 (10)实验四 HTTP和DNS分析 (11)一、实验目的及任务 (11)二、实验环境 (11)三、实验步骤 (11)四、实验报告内容 (12)实验一802.3协议分析和以太网一、实验目的1.分析802.3协议2.熟悉以太网帧的格式3.熟悉ARP报文的格式二、预备知识要深入理解网络协议,需要仔细观察协议实体之间交换的报文序列。

为探究协议操作细节,可使协议实体执行某些动作,观察这些动作及其影响。

这些任务可以在仿真环境下或在如因特网这样的真实网络环境中完成。

观察在正在运行协议实体间交换报文的基本工具被称为分组嗅探器(packet sniffer)。

顾名思义,一个分组嗅探器捕获(嗅探)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报文。

一般情况下,分组嗅探器将存储和显示出被捕获报文的各协议头部字段内容。

图1为一个分组嗅探器的结构。

图1右边是计算机上正常运行的协议(在这里是因特网协议)和应用程序(如:Web浏览器和ftp客户端)。

分组嗅探器(虚线框中的部分)是附加计算机普通软件上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

分组捕获库接收计算机发送和接收的每一个链路层帧的拷贝。

高层协议(如:HTTP、FTP、TCP、UDP、DNS、IP等)交换的报文都被封装在链路层帧(Frame)中,并沿着物理介质(如以太网的电缆)传输。

图1假设所使用的物理媒体是以太网,上层协议的报文最终封装在以太网帧中。

分组嗅探器的第二个组成部分是分析器。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5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5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1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1实验一认识PacketTracer软件与路由的访问一、实验目的作为配置网络设备的最基础的实验,通过本实验的学习,掌握以下技能:(1)通过安装,运行PacketTracer软件,掌握PacketTracer软件的使用和设置;(2)通过反转电缆实现PC机与路由器的连接;(3)正确配置PC机仿真终端程序的串口参数;(4)熟悉Console端与Telnet访问路由器;二、设备要求Cisco路由器,PC机(操作系统WindowsXP,装有终端软件)三、实验配置和结果1.安装PacketTracer5.3版本软件2.汉化PacketTracer5.33.启动PacketTracer5.3软件,熟悉软件界面。

4.通过Console端口访问路由器1)把PC机的一串口通过反转线缆与路由器的Console端相连,记录默认情况下路由器Console端口的参数。

2)记录表明路由器已经启动正常时的提示符。

5.通过Telnet访问路由器1)配置路由器以太网接口IP地址Router>enRouter#//以上是进入路由器特权模式Router#configureterminalEnterconfigurationcommands,oneperline.EndwithCNTL/Z.Router(config)# //以上是进入路由器配置模式Router(config-if)#interfaceFastEthernet0/0Router(config-if)#//以上是进入路由器的以太网口F0/0接口Router(config-if)#ipaddress172.16.0.1255.255.0.0//以上是配置接口的IP地址Router(config-if)#noshutdown//以上是打开接口,默认路由器的所有接口都是关闭的,这一点和交换机有很大差别Router(config-if)#end//退出配置模式2)配置路由器密码Router#confterminalRouter(config)#linevty04//以上是进入路由器的VTY虚拟终端下5个虚拟终端Router(config-line)#passwordciscoRouter(config-line)#login//以上是配置vty的密码,即Telnet密码Router(config-line)#exitRouter(config)#enablepasswordcisco//以上是配置进入到路由器特权模式的密码Router(config)#end3)通过Telnet访问路由器在计算机上配置网卡的IP地址为172.16.0.100/255.255.0.0,打开DOS命令窗口,首先测试计算机和路由器的IP连通性,再Telnet远程登录,如下所述PC>ping172.16.0.1Pinging172.16.0.1with32bytesofdata:Replyfrom172.16.0.1:bytes=32time=130msTTL=255Replyfrom172.16.0.1:byte s=32time=40msTTL=255Replyfrom172.16.0.1:bytes=32time=63msTTL=255Reply from172.16.0.1:bytes=32time=62msTTL=255Pingstatisticsfor172.16.0.1:Packets:Sent=4,Received=4,Lost=0(0%loss),Approximateroundtriptimesinm illi-seconds:Minimum=40ms,Maximum=130ms,Average=73ms//表明计算机能Ping通路由器PC>telnet172.16.0.1//Telnet路由器以太网卡上的IP地址Trying172.16.0.1...OpenUserAccessVerificationPassword:(输入密码cisco)Router>enablePassword:(输入密码cisco)Router#exit//输入VTY的密码cisco、输入enable的密码cisco,能正常进入路由器的特权模式按以上方法是否正常进入路由器的特权模式?四、思考与分析以Cisco为例,什么是VTY,一般情况下,路由器支持几个虚拟终端,分别是什么?交换机支持几个虚拟终端,为别是什么?实验成绩评定表序号实验名称:123456实验方法:□有创新□有改进□有缺陷□合理实验步骤:□掌握□理解,不熟练□未掌握实验结果:□正确□部分正确□错误文字表述:□简明通顺□重复冗长□逻辑性差□有语病实验态度:□严谨认真□循规蹈矩□敷衍应付综合评价:□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年月日扩展阅读: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实验报告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上机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实验题目院系姓名实验目的实验准备实验进度实验内容成绩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实验WindowsServer20xx的安装及环境设置软件学院王玉专业学号软件工程1220980122班级实验日期软升本12-120xx.5.251.能够独立的安装windowsserver20xx网络操作系统。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实验名称:计算机网络基础配置实验实验目的:1.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方法2. 了解计算机网络协议的工作原理3. 掌握网络设备的配置方法实验环境:1. 两台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2. 网线若干根3. 路由器一台4. 交换机一台5. 网线转接头若干实验原理:计算机网络是通过一系列网络设备(包括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将地理位置不同的计算机系统互联起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传递和任务协作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的基础配置包括计算机网络的连接、配置和管理。

本实验将通过配置路由器和交换机,实现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互联。

实验步骤:一、网线的制作首先,我们需要制作两根网线,用于连接路由器和两台计算机,以及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

根据网线的制作标准,将网线的线序排列整齐,并用压线头压紧。

二、路由器的配置1. 连接路由器电源,并使用电脑通过网线连接到路由器的LAN口。

2. 打开浏览器,输入路由器的IP地址(通常为192.168.XX.XX),并输入登录用户名和密码(用户手册或路由器背面标签上会有提示)。

3. 配置路由器的上网方式(如拨号、动态IP、静态IP等),并设置正确的上网参数。

4. 配置路由器的DHCP功能,以便计算机能够自动获取正确的网络配置。

三、交换机的配置1. 将两台计算机连接到交换机上,并确保计算机能够正常上网。

2. 进入交换机的管理界面,配置交换机的端口为“trunk”模式,以便计算机能够通过交换机连接到网络。

四、计算机的配置1. 确保计算机的网卡驱动程序已正确安装,并能够正常识别网络设备。

2. 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检查计算机是否可以正常连接到网络。

3. 在计算机的网络配置中,设置不同的网络适配器,以便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使用(如局域网、互联网等)。

五、测试网络连接1. 将两台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使用浏览器等工具测试网络连接是否正常。

2. 使用网络测试工具(如ping命令)测试两台计算机之间的网络连通性。

计算机网络实验 (5)精选全文完整版

计算机网络实验 (5)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计算机网络实验1. 编程实验(使用NetRiver实验系统)(1)滑动窗口协议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1,只做回退N帧实验)(2)IPv4协议收发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2)(3)IPv4协议转发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3)每位同学只做其中的一个实验,学号mod 3 = 0、1、2的同学分别做实验1、2、3。

程序应通过测试服务器的测试;程序及实验报告应提交到管理服务器供检查。

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实验目的,协议的工作原理或处理要求,程序流程图。

提交的代码应有必要的注释。

2. 交互式实验(使用NetRiver实验系统)(1)IPv4协议交互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11)(2)TCP协议交互实验(见实验指导书的实验14)该实验所有同学都要做。

服务器会自动记录实验结果,不需提交实验报告。

3. 观察实验(使用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该实验所有同学都要做。

3.1观察IEEE 802.3帧结构进行实验的主机运行Windows XP操作系统。

通过Wireshark将实验主机的网卡设置为通常模式(非混杂模式),捕捉以下场景中的数据帧:先在命令行下用arp –d命令删除实验主机上的所有ARP表项,接着立即用web浏览器访问Internet上的站点。

1)依次查看捕获的各数据帧,看看目的地为实验主机的数据帧中长度最小的是多大;查看这种帧的各个域,看看前导码是否包含在记录的数据中;记录的数据是从哪个字段开始,至哪个字段结束;这是否验证了IEEE 802.3标准中规定的最小帧长为64字节?2)查看捕获的帧中长度最长的帧。

可以多访问一些网页以捕获更多的帧,看看这些帧的长度最大是多少?为什么?3)查看捕获的数据帧中由实验主机发出的ARP请求帧,查看封装该ARP 请求帧的以太帧的目的地址是多少,源地址是多少;再用ipconfig –all命令查看实验主机的MAC地址,看看是否和源地址一致。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计算机网络实验报告引言:计算机网络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了各种设备和系统,实现了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在计算机网络实验中,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了网络通信原理、协议和技术。

本篇实验报告将对我们进行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验一:网络拓扑结构在本实验中,我们学习了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包括总线型、星型、环型和网状型等。

通过搭建不同拓扑结构的网络,我们深入理解了各种结构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例如,总线型拓扑结构简单易懂,但容易出现单点故障;而星型拓扑结构可靠性较高,但需要大量的物理连接。

实验二:网络协议分析在本实验中,我们学习了常见的网络协议,如TCP/IP、HTTP和FTP等。

通过抓包和分析网络数据包,我们了解了协议的工作原理和通信过程。

例如,TCP/IP协议是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它通过IP地址和端口号实现了可靠的数据传输;HTTP协议是应用层协议,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超文本。

实验三:网络安全与防护在本实验中,我们学习了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常见的攻击手段,如DDoS、SQL注入和跨站脚本等。

通过搭建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我们学会了如何保护网络安全。

例如,防火墙可以通过过滤规则,控制网络流量的进出;入侵检测系统可以监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并及时作出响应。

实验四:无线网络实践在本实验中,我们学习了无线网络的工作原理和配置方法。

通过配置无线路由器和接入点,我们实现了无线网络的搭建和连接。

例如,无线网络使用无线电波进行通信,需要设置SSID和密码来保护网络安全;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受到信号强度和障碍物的影响,需要合理布置设备位置。

实验五:网络性能测试在本实验中,我们学习了网络性能测试的方法和工具。

通过使用ping、traceroute和iperf等工具,我们测试了网络的延迟、丢包率和带宽等性能指标。

例如,ping命令可以测试网络的延迟和丢包情况;iperf命令可以测试网络的带宽和吞吐量。

计算机网络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

计算机网络实验班级学号姓名一、实验内容。

二、实验操作步骤及结果。

http(1)实验步骤:①打开浏览器;②开启Wireshark,但不开始数据包捕获。

在Wireshark 主窗口顶部的Filter 中输入“ http”,因此只有捕获的HTTP 消息稍后会显示在数据包列表窗口中;③等待大约一分钟,然后开始Wireshark 数据报捕获;④在浏览器中输入如下地址:/wireshark-labs/HTTP-wireshark-file1.html 浏览器将会显示一个很简单的且只有一行的HTML 文件;⑤停止Wireshark 的数据报捕获。

得到如下两条数据报:(2)回答问题:Q1.你的浏览器运行的HTTP 是1.0 版本还是1.1 版本?服务器运行HTTP 是哪个版本?A1.我的浏览器运行的是1.1版本,服务器运行的也是1.1版本。

Q2.你的浏览器能接受服务器的哪些语言?A2.我的浏览器能接受zh-cn和zh, en ,en_us等语言。

Q3.你的电脑的IP 地址是多少?服务器的IP 地址是多少?A3.我的IP地址是10.22.48.226,服务器的IP地址是128.119.245.12Q4.从服务器返回到你的浏览器的状态码是什么?A4.状态码是304.Q5.什么时候在服务器端得到最后修正的HTML 文件?A5.2017.5.2305:59:01Q6.多少字节的内容已经返回到你的浏览器?A6.:293字节。

Q7.除以上已回答过的字段外,头部还有哪些字段?在数据包内容窗口中检查原始数据,是否有未在数据包列表中显示的头部?A7.HTTP请求报文中还有Host字段、connection字段、Accept字段、User-agent字段、Accept-Encoding字段等。

HTTP响应报文中还有server字段、connection字段等。

实验二:HTTP GET/Response 有条件的相互作用(1)实验步骤:在开始前先确信你的浏览器缓存是空的,对于IE 浏览器选择工具-Internet 选项-删除文件,钩选“删除全部文件”从你的浏览器中移除缓存的文件,然后点击确定按钮。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程
第一部分: 实验准备
1. 实验目的与背景
2. 实验所需材料与设备
3. 实验环境搭建与配置
第二部分: 实验一 - 局域网配置与测试
1. 实验步骤概述
2. 步骤一 - 使用交换机连接计算机
3. 步骤二 - 配置IP地址与子网掩码
4. 步骤三 - 进行局域网连通性测试
5. 实验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实验二 - 网络拓扑搭建与路由配置
1. 实验步骤概述
2. 步骤一 - 设计并搭建网络拓扑
3. 步骤二 - 配置路由器
4. 步骤三 - 进行网络连通性测试
5. 实验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实验三 - 域名解析与代理服务器配置
1. 实验步骤概述
2. 步骤一 - 设置域名服务器
3. 步骤二 - 配置代理服务器
4. 步骤三 - 进行域名解析与代理测试
5. 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部分: 实验四 - 网络安全与防火墙配置
1. 实验步骤概述
2. 步骤一 - 配置防火墙规则
3. 步骤二 - 进行网络安全测试
4. 实验结果分析
第六部分: 实验总结
1. 实验过程与收获
2. 实验问题与解决方案
3. 实验心得与建议
附录: 实验所用命令与配置文件。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步骤及答案

《计算机网络》实验指导书步骤及答案

目录实验1 实验环境熟悉 (1)实验2 网络协议仿真软件的熟悉 (2)实验3 编辑并发送LLC帧 (3)实验4 编辑并发送MAC帧 (4)实验5 (5)实验6 网际协议IP (6)实验7 Internet控制报文协议icmp (8)实验8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0)实验9 传输控制协议TCP (11)实验一:实验环境的熟悉实验目的:1.掌握实验系统的软硬件组成2.熟悉实验系统软件界面实验设备:N台计算机,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实验步骤:1.由教师引领,观察实验室硬件布局、网线连接、主要设备等相关情况;2.打开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了解软件的组成模块(包括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2.了解实验中要用到的3种网络拓扑结构图;3.了解每种拓扑图中计算机的连接方法和ip地址的设置方法;主服务器IP设为172.16.1.100;其它机器设为172.16.1.*mask:255.255.255.0Gateway:172.16.1.1Dns:172.16.1.1004.打开中软吉大网络协议仿真教学系统(通用版)课件,熟悉9个实验的名称,有关实验的说明。

实验二:网络协议仿真软件的熟悉实验目的:1.熟悉仿真编辑器界面的操作2.熟悉协议分析器界面的操作实验设备:N台计算机,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实验步骤:打开中软吉大的协议仿真软件,浏览界面,尝试使用界面上的工具按钮。

(1)打开仿真编辑器。

该系统的初始界面分为5个部分:多帧编辑区、单帧编辑区、协议模型区、地址本和十六进制显示区a.多帧编辑区b.单帧编辑区c.协议模型区d.地址本e.十六进制显示区(2)应用实例a.编辑MAC层b.编辑IP层c.编辑TCP层(3)协议分析器使用简介a.会话分析b.协议解析(4)应用实例a.在单帧编辑区中编辑一个ICMP帧b.在协议分析器捕获该帧并分析实验三: 编辑并发送LLC帧实验目的:1.掌握以太网报文格式;2.掌握LLC帧报文格式;3.掌握仿真编辑器和协议分析器的使用方法;实验设备:集线器,N台计算机,N条双绞线,协议仿真系统实验步骤:1.将服务器和工作站用双绞线和HUB连通并加载协议仿真模块2.将主机A和B作为一组,主机A启动仿真编辑器,并编写一个LLC 帧。

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验5

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验5

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5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实验环节是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

本次实验 5 更是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提升了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任务和操作,熟悉网络拓扑结构的构建、IP 地址的分配与配置、网络设备的管理以及网络性能的监测与优化等关键技术。

我们首先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和软件。

这包括若干台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以及网络模拟软件如 Packet Tracer 等。

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就能够搭建出符合实验要求的网络环境。

在实验开始时,我们面临的第一个任务是构建一个简单的网络拓扑结构。

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仔细规划各个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以确保数据能够在网络中顺畅地传输。

比如说,我们要决定哪些计算机连接到同一个交换机,哪些交换机又需要连接到路由器,从而形成一个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的网络架构。

接下来就是 IP 地址的分配与配置。

IP 地址就像是网络中设备的“身份证号码”,每个设备都必须有一个唯一的 IP 地址才能在网络中进行通信。

这需要我们根据网络的规模和需求,合理地划分 IP 地址段,并为每个设备手动配置正确的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参数。

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 IP 地址冲突,否则就会导致网络通信出现故障。

网络设备的管理也是实验中的重要环节。

我们需要学会使用命令行界面或者图形化界面来对交换机和路由器进行配置和管理。

例如,设置端口的速率、启用或禁用某些端口、配置 VLAN 等。

这不仅要求我们熟悉相关的命令和参数,还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耐心和细心,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都可能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在完成了网络的搭建和配置之后,还需要对网络性能进行监测与优化。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工具来测量网络的带宽、延迟、丢包率等性能指标,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对网络进行调整和优化。

比如,如果发现网络带宽不足,我们可能需要升级网络设备或者调整网络拓扑结构;如果延迟过高,就需要检查网络中的路由设置是否合理。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五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五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报告实验五静态路由及RIP协议配置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网络工程方向类型:设计型班级:1003班姓名:段艳辉(2010100318)日期:2012年12 月11 日一、实验目的1、理解路由协议的分类2、掌握静态路由和RIP协议的配置方法二、实验原理2、静态路由静态路由是一种特殊的路由,由网络管理员采用手工方法在路由器中配置而成。

这种方法适合在规模较小、路由表也相对简单的网络中使用。

它比较简单,容易实现;可以精确控制路由选择,改进网络的性能;减少路由器的开销,为重要的应用保证带宽。

但对于大规模网络而言,如果网络拓扑结构发生改变或网络链路发生故障,用手工的方法配置及修改路由表,对管理员会形成很大压力。

3、RIP路由协议在动态路由中,管理员不再需要像静态配置那样对路由器上的路由表进行手工维护,而是在每台路由器上运行一个路由表的管理程序。

这个路由表的管理程序会根据路由器上的接口的配置(如IP地址的配置)及所连接的链路的状态,生成路由表中的路由表项。

RIP协议就是一种动态路由协议,它采用距离矢量算法,即相邻的路由器之间互相交换整个路由表,并进行矢量的叠加,最后达到知道整个网络路由。

三、实验步骤(一)静态路由配置1、连接网络实验设备,配置各主机和各路由器。

图一实验环境构建2、配置各个路由器的静态路由(1)基本配置命令:Router(config)#ip route 目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增加一条静态路由Router(config)#no ip route 目的网络子网掩码下一跳//删除一条静态路由(2)Router 静态路由的配置图二router0的路由配置过程图三Router1的静态路由配置结果(3)pc的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配置、图四pc0的配置图五pc2的配置3、pc0 ping pc2验证静态路由配置图六pc0 ping通pc2(二)RIP协议配置RIP的全称是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IGP,采用Bellman-Ford算法。

计算机网络_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_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_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计算机网络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原理和相关技术,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强对网络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解决网络问题的实践技能。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进行,实验室配备了多台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并安装了相关的网络模拟软件和工具。

操作系统:Windows 10网络模拟软件:Cisco Packet Tracer三、实验内容及步骤(一)网络拓扑结构的搭建1、打开 Cisco Packet Tracer 软件,根据给定的需求设计网络拓扑结构。

2、选择合适的网络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等,并将它们连接起来。

3、配置设备的端口、IP 地址、子网掩码等参数,确保网络的连通性。

(二)网络协议的配置与分析1、配置 TCP/IP 协议,包括 IP 地址分配、子网掩码设置、网关配置等。

2、观察网络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使用 Wireshark 工具捕获数据包并进行分析。

3、研究 ARP 协议、ICMP 协议等的工作原理和作用。

(三)网络服务的配置与测试1、配置 DNS 服务器,实现域名解析功能。

2、搭建 Web 服务器,发布网站内容,并从客户端进行访问测试。

3、配置 FTP 服务器,实现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功能。

(四)网络安全的设置与验证1、设置访问控制列表(ACL),限制网络中的访问权限。

2、配置防火墙规则,保护网络免受外部攻击。

3、进行端口扫描和漏洞检测,评估网络的安全性。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拓扑结构搭建结果成功搭建了满足实验要求的网络拓扑结构,各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网络链路状态稳定。

通过 Ping 命令测试,不同网段的设备之间能够相互连通,证明 IP 地址配置正确,子网掩码设置合理。

(二)网络协议分析结果通过 Wireshark 捕获的数据包分析,深入了解了 TCP/IP 协议中数据封装、传输和控制的过程。

ARP 协议在获取目标设备的 MAC 地址时发挥了关键作用,ICMP 协议在网络故障诊断中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网络实验参考答案

网络实验参考答案

网络实验参考答案网络实验参考答案网络实验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通过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

然而,在进行网络实验时,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实验步骤不清晰、实验环境配置困难等。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网络实验,本文将提供一些网络实验参考答案,以供学生参考。

一、网络拓扑搭建在进行网络实验时,首先需要搭建一个网络拓扑结构。

网络拓扑是指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的连接关系。

常见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总线型、星型、环型、树型等。

在搭建网络拓扑时,可以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拓扑结构。

例如,如果实验要求模拟一个局域网,可以选择星型拓扑结构。

在星型拓扑中,各个设备都连接到一个中央设备上,中央设备充当网络的核心。

搭建星型拓扑时,可以使用交换机作为中央设备,将各个主机通过网线连接到交换机上。

二、网络协议配置在网络实验中,常常需要进行网络协议的配置。

网络协议是指计算机网络中用于通信的规则和约定。

常见的网络协议有TCP/IP协议、HTTP协议、FTP协议等。

在配置网络协议时,需要设置相应的参数,如IP地址、子网掩码、网关等。

例如,如果实验要求进行网络通信测试,可以使用TCP/IP协议。

在配置TCP/IP 协议时,需要设置主机的IP地址、子网掩码和网关。

IP地址是主机在网络中的唯一标识,子网掩码用于划分网络和主机的范围,网关是主机与其他网络之间的通信节点。

三、网络安全设置网络安全是网络实验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网络安全主要包括防火墙设置、访问控制列表(ACL)配置、密码策略等。

通过合理设置网络安全措施,可以保护网络不受未授权访问和攻击。

例如,如果实验要求测试网络的安全性,可以设置防火墙。

防火墙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可以监控和控制网络流量。

通过设置防火墙规则,可以限制特定IP地址或端口的访问,提高网络的安全性。

四、网络故障排除在进行网络实验时,常常会遇到网络故障问题。

网络故障可能导致网络不可用或性能下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验地点:实验人员:实验时间:
实验五网络协议分析
1、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科来网络分析的基本操作,了解网络协议实体间进行交互以及报
文交换的情况;
2、分析HTTP协议;
3、分析DNS协议。

2、实验设备
1、与因特网连接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2、主机操作系统为Windows2000或Windows XP;科来网络分析等软件。

3、实验内容
(一)科来网络分析的使用
1.启动主机上的web浏览器。

2.启动科来网络分析。

3.开始分组俘获,可以设置分组俘获的选项(参考帮助)。

4.在运行分组俘获的同时,在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某网页的URL,如:。

为显示该网页,浏览器需要连接的服务器,并与之交换HTTP消息,以下载该网页。

包含这些HTTP报文的以太网帧将被科来网络分析俘获。

5.运行ping、tracert命令捕获ICMP分组。

6.访问局域网中的网页.
7.当完整的页面下载完成后,,停止分组俘获。

此时,分组俘获窗口关闭。

科来网络分析主窗口显示已俘获的你的计算机与其他网络实体交换的所有协议报文,其中一部分就是与服务器交换的HTTP报文。

(二). 实验数据分析:
以太网帧,IP分组和UDP数据报
1). 检查客户端发出的第一个DNS分组
a. 确定客户端的以太网地址和IP地址
■ 您的IP是:192.168.1.100
■ 操作系统:win7
■ 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
[ 1 ] b. 以太网帧结构的TYPE字段是什么内容?TYPE字段的内容是:
08 00 27 59 FF 87 52 54 00 12 35 02 08 00
c.目的IP地址是什么?这些地址对应哪些计算机?目的IP地址:
报头
2).检查客户端发出的第一个DNS分组的IP。

a. 报头的长度是多少?分组的总长度是多少?
报头长度:77 分组总长度:73
b. 确定协议类型字段。

载荷数据中协议的编号和类型是什么?
编号:0x0800 类型:ipv4
3). 报头 检查客户端发出的第一个DNS分组的UDP
a. 确定客户端临时端口号和服务器端的默认端口号。

载荷数据中应用层协议的类型是什
么?
端口号:0x818d 协议类型:ipv4
b. 确定UDP报头中的长度字段是否与IP报头长度信息一致。

1) 检查客户端发送的DNS分组中的DNS查询报文
a) 哪个字段表明这个报文是DNS查询还是响应?
b) 查询的正文中传送什么信息?
传送的信息:
其中:
c)查询的交互ID是什么?
交互ID:03 6d 67 05 62 61 69
源地址:
d)确定查询的类型的字段
类型字段:1
2)现在检查对上述查询的DNS响应的分组
a)这个分组中的以太网地址和IP地址应当是什么?检验这些地址是正确的
以太网地址:
IP地址:
b) 传送DNS响应的IP分组和UDP数据报的大小是多少?是否比查询的长?
响应的IP分组:5 UDP:39 ;不是
c)确定在响应报文中的交互ID是正确的。

因查询的ID为:目标地址是:0x80
源地址:
响应报文中的ID为:目标地址是:0x01
源地址:
因此,在响应报文中的交互ID是正确的。

d)在响应报文中提供了多少个答案?比较这些答案及其TTL值。

答案数:0 TTL值:00 00
TCP 三次握手
1) 确定http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的第一个TCP分段的帧结构。

a) 在这个分段中你期望看到哪个源端以太网地址和IP地址?你期望看到的协议和类型字段是什么内容?确认这些地址是正确的。

期望:
IP地址:119.75.217.56
类型字段内容:
b) 解释在第一个TCP分段中的目的以太网地址和IP地址的值。

这些地址对应什么计算机?目的以太网地址:08 00 27 59 FF 87
IP地址:10.0.2.15
对应目标主机,其MAC地址为:08:00:27:59:FF:87
c) 确定客户端使用的临时端口号,确认使用的默认端口号是HTTP默认的。

临时端口:80
d) TCP分段的长度是多少?40
e) 客户端到服务器端分段的初始序列号是多少?初始窗口大小是多少?最大分段尺寸是
多少?
序列号:21834843 窗口大小:65535 最大分段尺寸:20
f) 找到包含SYN标志的十六进制字符。

2) 确定三次握手中的第二分段
a) 第一和第二分段抓取的时间差是多少?69微秒427289-427220=69
b) 在检查分组数据之间,先确定以下字段的值
⌝以太网帧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以及类型字段
源地址:
目的地址:
类型字段:0x0800
IP分组中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及其端口号

源IP: 119.75.219.17 目的10.0.2.15 源端口:80 目的端口:1064 各个标识位的值⌝
紧急位:0x20 确认位:0x10 急迫位:0x08 重置位: 0x04
同步位:0x02 终止位:0x01
确认帧结构中包含期望的数据⌝正确
c) TCP分段的长度是多少?40
d) 从服务器端到客户端连接的初始序列号是多少?最大分段尺寸是多少?
初始序列号:26011288 最大分段尺寸是: 5
3)确定三次握手中的最后一个分段
a) 从第二分段到最后分段的时间差是多少?将此时间差与第一与第二分段的时间差相比较,解释其中的原因
时间差:20微秒。

与第一个时间差相比缩短了很多。

原因:第一次需要寻找路,建立连接,耗时较多,而第二次分段到最后分段的时间差只是传输数据的时间。

b) 确定最后TCP分段的以下值
序列号25555229
标志比特的值以及窗口尺寸⌝
标志比特的值:6 窗口尺寸:65535
确认分段中包含期望的数据⌝
不包含:因为校验和错误,应该是:0xF2D8,而此处是:0xC75E
c) 最后一个分段的长度是多少?64
HTTP GET 报文
[ 2 ]
1) 确定包含HTTP GET报文的数据帧
a) 确认TCP报头中的序列号和ACK号是预期的。

TCP的序列号:2738370999 ACK号:
b) TCP分段及载荷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TCP分段长度:40 载荷的长度:
2) 现在考察GET报文的内容
a) 数一数报文中的字节数,确认这个数值与TCP报头中的长度信息一致;一致
c) 来自服务器的下一个分段期望的下一个序列号应当是多少?
34624002
HTTP Response
1). 确定HTTP GET报文与对应的响应报文之间的时间差是多少?
124943+999999-763728=361214
2). 确定服务器是采用HTTP响应报文还是采用简单的TCP ACK分段进行应答。

确认来自服务器的分段的序列号是期望的值。

4129289552
服务器是采用的是TCP ACK分段进行应答。

来自服务器的分段的序列号是期望的值。

3). 现在考察HTTP响应报文的分段
a) 包含TCP分段的载荷长度是多少?658
b) 检查标志是否有置位,并解释为什么置位?

c) 来自客户端的下一个分段期望的下一个ACK序列号应当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