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基于浙江省几所在杭高校的调查分析
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8月
近年来,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宗教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已成为不容忽视与回避的社会问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其特征
据有关调查,大学生中宗教信徒人数比例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4%之间。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宗教改革和发展的影响、大学生个性心理的制约,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比例在大学生中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1、从宗教信仰的选择上来看,大学生皈依较多的是基督教、佛教。据我们的调查,信仰基督教的比例高达24%,而其他伊斯兰教、天主教、道教等均在10%以下。诚然,青年大学生对新鲜的事物较感兴趣,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但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以及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了解的增多,西方的文化较易吸引我国大学生,基督教中的《圣经》等宗教历史典籍,不仅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故事性,而且通俗易懂,其中的故事萃取了西方文化的精华,显得更有哲理性,更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思考和探究。
2、从宗教信仰的组织、活动形式上来看,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一般都会有联系密切的宗教团队生活,交流的内容可以从信仰到生活的各种问题,有时还会举办一些聚餐、旅行等集体活动,而对“正式的宗教团体”相对较少参与。
3、从宗教信仰的动机上来看,大学生信教正逐步趋向于理性。据我们调查,有57%的同学认为宗教是正常的历史文化现象。大部分信教大学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但一部分大学生寻求宗教庇护的心理意识强,他们主要认可宗教的人文关怀、道德意境及其艺术和美的表现形式。对宗教文化有着多方位的认识,把自己的信仰定位为理性信仰,更多的是遵从民族传统的习俗去宗教活动场所,并注重对宗教知识的吸纳。不注重某种现实性的东西,而主要体现在精神需求上,较多的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籍的探寻。
4、从宗教信仰的影响上来看,有28%的同学认为信教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不仅把宗教的理念和教义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而且对待人生和社会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从宗教中找寻生命的本源和人生的价值。被调查者中,在回答“如果您的宗教信仰产生了信仰危机, 您该如何应对”时,选“自我调整并继续坚持所信仰的宗教”的占34%,选“放弃所信仰的宗教,不再信仰宗教”的占34%,选“转而信仰其他宗教”的占12%,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占20%。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剖析
大学生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一个群体,当整个社会对宗教的兴趣提升时,大学生所受到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非常显著的。可以说,当代大学生精神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是社会衡量标准化的结果。大学生中的宗教徒多数人正处于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年轻人对于社会、人生的困惑使他们不断寻求解答。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宗教文化独特魅力的吸引和信教人士及宗教活动的影响与吸引等。
1、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价值观的多重影响
当代大学生恰好生活于一个社会转型时代。总的来说,主要是西方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当现实的问题不能解决的时候,大学生转而求助于宗教,祈求万能的神拯救世界,保佑自己。经济多元化引起价值与信仰的多元化,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又带来了异质文化的流入。大学生是一个容易接受新事物、兼容多元文化的群体,在社会秩序更替中,大学生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新的思潮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是社会环境、民族、家庭等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得在信仰危机、信仰迷茫或信仰多元化时期,有些大学生选择了宗教信仰。据我们的调查,基于家庭和亲戚朋友影响的占40%,是所有信教原因中占第一位的。
2、大学生群体自身主客观方面的原因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大学生的人生经历和其他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人生挫折和困惑常常采取逃避做法,或寻求其他方式填补精神空虚。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慰藉,自然地就成了一些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当他们面对苦恼和困惑时,借助于宗教来排解内心的苦闷、思想的困惑、精神的不安以获得心灵的慰籍和解脱。因此面对物质的贫乏、精神的空虚、家庭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社会的诱惑等状况,部分大学生为
逃避现实而走近宗教信仰。有不少信教的大学生中认为宗教给人以希望寄托、使人有精神依靠。据我们调查显示,选择“宗教能给人以安慰和精神寄托”的比例为43%。从这可看出,在信教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宗教方面的知识,对宗教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被宗教的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把希望寄托在宗教的救世作用上。不过这也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信教主要是处出于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慰籍。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政策导向与制度因应
面对大学生宗教信仰出现的新情况,以及理想信仰教育的要求,在保护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自由,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基础上,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和教育。
1、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宗教
一些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并不是清晰和理性的,他们热衷宗教,很大程度是因为好奇心、逆反心理和独立的人格意识。与其让大学生因好奇而寻求宗教的精神慰藉,不如为其开辟一条合适的认识宗教、理解宗教的途径。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未曾向宗教开放,但这不排除在高校进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宗教文化研究。因此,在科学发展观背景下,有必要在高校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程或有关学术讲座,增强大学生对宗教的理性认识,消除其对宗教的神秘感,引导其正确看待宗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自觉地为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做更多的工作。
2、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
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是两种不同的信仰,信仰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创立的体现人类社会发展必然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而宗教是以“神不灭”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我们既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要站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强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这就要求加强信仰教育的针对性,引导那些单纯追求自我实现的学生重塑价值观。
3、加强科学精神的培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信仰观
著名学者任继愈曾说,无神论宣传和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相似于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的关系。不懂初等数学,就无法谈高等数学;不懂无神论,或者说无神世界观不坚定,就不能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科学精神是其矢志追求。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真理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追求科学的献身精神。通过对科学的追求、历练,坚定无神论观念,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4、采取合法有效监管机制,构建抵制宗教渗透的预警机制
总的来说,高校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对大学生宗教徒正常的宗教活动予以保护,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教育,对各种势力利用宗教在大学校园内外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予以制止和打击。再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校内采取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