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 - 力学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下)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下)](https://img.taocdn.com/s3/m/93313f3bed630b1c59eeb5f5.png)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知识点(下册)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如果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人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人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32c8b0d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2.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公式汇总一、力学部分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作用力的方向相同。
3.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力,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
5.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外力做功的大小。
6. 势能定理:物体的势能变化等于物体所受保守力做功的大小。
7. 动能和势能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8. 动能和势能的转换: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换。
二、热学部分1.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体现,系统的内能变化等于系统吸收的热量减去系统对外做的功。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热量传递需要消耗能量。
3. 热容:物体吸收或放出单位热量时,温度变化的量。
4.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吸收或放出单位热量时,温度变化的量。
5. 热量传递:热量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6. 热膨胀:物体在受热时体积膨胀的现象。
7.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从高温区域传递到低温区域的现象。
8. 热对流: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的现象。
9. 热辐射:热量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递的现象。
三、电磁学部分1. 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高斯定律:通过一个闭合曲面的电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内部电荷量的代数和。
3. 磁场力:磁场对运动电荷或电流的作用力。
4.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变化的磁场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5.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使得产生的磁场与原磁场的变化相反。
6.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7.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在闭合电路中,各个电势差的代数和等于零。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a2b323d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0.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特详细)物理是研究自然的本质、物质的组成和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初中物理知识点承担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任务,通过初中物理教学,学生掌握了一系列物理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能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
下面是对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一、运动学知识点1. 运动的概念和分类物体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沿一定路径运动的过程。
运动分类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 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的大小,通常用每秒钟移动的长度或路程除以移动的时间来表示,加速度是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大小和方向。
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速度改变量来表示。
3. 加速度的求解加速度的求解可用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化率,也可用物体运动过程中所经历的路程变化率。
4. 牛顿第一、二、三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是关于物体的力学平衡问题的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了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规定了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5. 平衡条件的知识点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必须满足合力为零、力的力臂相等等条件。
6. 运动变化的图像表示可用运动的路程-时间图、速度-时间图、加速度-时间图等图像来表示。
7. 牛顿运动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人们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设计了各种机械装置和交通工具,如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
二、力学知识点1. 力和压强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的作用,通常用牛表示,其作用的方向、大小和点位置决定了物体所处的运动状态。
压强是单位面积的力,常见的有大气压力和液压力。
2. 力计的分类和使用力计可分为弹簧秤、测压计、液体压力计、动态测力计等,用于测定物体所受的力的大小。
3. 平衡力和不平衡力平衡力是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力,不平衡力是引起物体状态变化的力。
4.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系数摩擦力是物体接触表面之间相互作用的反力。
滑动摩擦系数是物体在两个表面接触的条件下沿着一个表面相对运动所需的力和垂直于物体与表面的压强之比。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13b24bb4b73f242336c5fdc.png)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运动状态不改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仍然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只有一个物体或没有物体就不存在力。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地球与月球,地球与太阳、卫星等。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对于一个物体来说既是施力物体也是受力物体。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8、就近原则:判断施力物体时。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弹力的种类):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ΔL1/ΔL2=F1/F2(L1总-L1原/L2总-L2原=F1/F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a、认清量程和分度值;b、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C、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d、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中
![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中](https://img.taocdn.com/s3/m/a796ea9a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8.png)
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初中一、力学1.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等。
-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与分力: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亦然。
-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法则求合力。
-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3.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
-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的压力。
- 浮力:物体浸入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相等。
4. 功、能量和功率- 功:力作用于物体并使物体移动时所做的工作。
- 能量:物体因运动、位置或其他原因所具有的做功的能力。
- 功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5.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力臂乘积相等的杠杆平衡原理。
- 滑轮和滑轮组:通过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来省力。
- 斜面和楔子:利用斜面和楔子可以省力。
二、光学1.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 凹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会聚光线,凸面镜发散光线。
2.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 透镜成像:透镜可以成实像或虚像。
3. 光的色散- 色散现象: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 光谱:不同颜色的光对应的波长和频率。
三、热学1. 温度和热量-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物体间热传递的量度。
2. 热传递- 导热: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
- 对流:流体内部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量传递。
- 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3. 热膨胀和热收缩-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
人教版物理知识点初中总结
![人教版物理知识点初中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fdc195c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0a.png)
人教版物理知识点初中总结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5.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 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其中P表示压强,F表示作用力,A表示作用面积。
3.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与液体密度、深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4. 浮力:物体浸入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相等。
5.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液体的重量。
三、能量和能量转化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2. 动能和势能: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3.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4. 能量转化:如摩擦生热、压缩气体做功等。
四、电学基础1. 电荷: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路:电流的路径,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等组成。
3.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单位是安培(A)。
4. 电压:电路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单位是伏特(V)。
5.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单位是欧姆(Ω)。
6. 欧姆定律:电流I等于电压V除以电阻R,即I = V/R。
7. 串联和并联电路:电阻的串联相当于增大电阻值,电阻的并联相当于减小电阻值。
人教版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883c45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f5.png)
人教版初中力学知识点总结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关系。
力学知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也是建立进一步物理学知识的关键。
本文将对人教版初中力学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力的基本概念、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等内容。
一、力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表示:力的大小用数值表示,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同的力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二、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力学的基本定律,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1. 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如果受到力的合力为零,则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所受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用力的合成法则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2. 力的分解:合力可以被分解为几个分力,分力的合力等于合力,分力的合成为合力。
四、摩擦力1. 摩擦力的概念:物体相对运动时受到的阻碍运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2. 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其中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
3.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积和表面粗糙程度有关,可以通过摩擦力公式进行计算。
五、其他力学知识1. 弹力:物体由于受到压缩或拉伸而产生的恢复力称为弹力。
2.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引力而产生的力称为重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斜面上的力: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支持力的作用,可以通过分解力的方法求出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和速度。
以上就是人教版初中力学知识点的总结,力学知识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3d43b5d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07.png)
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知识点重点物理是一门关于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是我们了解和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九年级上册人教版物理课程中,有一些重点的知识点,下面将为大家一一梳理。
一、力的概念和力的计算1. 力的概念: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运动状态或产生变化的原因,单位是牛顿(N)。
2. 力的计算:力的计算公式为 F = m × a,其中 F 表示力,m 表示物体的质量,a 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二、力的效果和力的合成1. 力的效果:力可以分为平行力和平行力的力效果不同,平行的力可以沿同一直线方向合成或分解。
2. 力的合成:力的合成的方法有几何法和三角法两种。
三、压力与压强1. 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的大小,单位是帕斯卡(Pa)。
2. 压强的计算:压强的计算公式为 P = F / A,其中 P 表示压力,F 表示力的大小,A 表示受力面积。
四、浮力和浮力条件1. 浮力的概念: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所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2. 浮力条件:物体在液体中浮起的条件是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物体在气体中浮起的条件是物体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
五、功和机械能1. 功的计算:功的计算公式为W = F × d × cosθ,其中 W 表示功,F 表示力的大小,d 表示力的作用距离,θ 表示力的方向与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
2. 机械能:机械能是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表示物体进行工作的能力。
六、简单机械1. 杠杆: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端的力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
2. 轮轴:轮轴是由轮子和轴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3. 滑轮组:滑轮组是由多个滑轮组成的简单机械,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七、热量与温度1. 热量的传递方式:热量的传递方式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2.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使用摄氏度(℃)或开尔文度(K)作为单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9eb0a2e67ec102de2bd89d7.png)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复习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的,如:物体间的推、拉、压等力,但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比如重力、磁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简称:,符号是。
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力可以使物体。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
形变是指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1)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形。
(3)作力的示意图的步骤: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物体和物体。
二、弹力1、弹力:(1)弹性形变:在内,能够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2)形变后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3)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4)产生的条件:接触、形变。
(5)弹力的三要素:①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且接触面。
2、弹簧测力计(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形变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fd0700710a6f524ccbf855c.png)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知识点1:力的概念1.力的作用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说成“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单独存在。
(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一个是施力物体、一个是受力物体。
)3.力的物理量符号:F 。
4.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F。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大约为1N,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是1N——2N。
5.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6.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知识点2:弹力1.弹性和塑性①弹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弹性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弹簧、气球、钢尺、橡皮筋、球类等。
②塑性:受力时物体会发生塑性形变,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的性质。
如:橡皮泥、面团等。
2.弹力产生条件:①相互接触;②发生弹性形变。
3.常见弹力:拉力、推力、压力、支持力等。
4.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实验室中常用)(1)构造:主要由弹簧、指针、提环、挂钩和刻度板组成。
(2)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拉力大小成正比。
(3)正确使用:①观察:测量前应该先观察量程和分度值;②调试:用手拉动几次挂钩,避免摩擦或被卡壳;并确认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校零;③测量:测量过程中,要使弹簧测力计内弹簧轴线方向(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④读数:保持弹簧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读数,视线应于刻度线相平。
知识点3:重力1.地球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用符号G表示。
2.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即所受重力。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成正比,即G=mg,式中g= 9.8N/kg。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应用:建筑工人在砌墙时常常用铅垂线来确定竖直的方向,以此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竖直。
4.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知识点4:牛顿第一定律1.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806ad73f111f18582d05a01.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知识点总结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
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可以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
(2)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这样表示力的方法,叫做力的示意图。
(6)力的相互性:任何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同时产生,同时消灭。
二、力的分类(1)弹力①弹力:物体产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常见的弹力有压力、支持力、推力、拉力等。
②弹力产生的条件:一是接触;二是发生弹性形变。
③测量力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⑤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A使用前指针要调零;B使用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C要分清它的分度值;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轴线的方向一致;E视线要与刻度板垂直。
(2)重力①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②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③重力的大小:A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B计算公式:mg8.9=;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g/NG=;其中kg9.8N。
④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3)摩擦力①相互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或有运动趋势,在接触面之间产生的力叫做摩擦力。
②摩擦力的分类: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③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
![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c4c7b2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3.png)
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汇总(人教版)一、力学1. 运动- 物体的运动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变速运动、静止- 运动的描述:位移、速度、加速度、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速度与加速度的图像: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概念、力的计算公式、物体的质量、推力与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力的合成2. 力和力的效果-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 互不叠加原理:力的合成、合力的性质、力的分解- 平衡的条件:力的平衡、力的图解法3. 力与加速度- 动力学:质点系、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动量、冲量- 质点系:质点系的加速度、力的合成、多个力的合力与分力-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质点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关系4. 力的作用效果- 力对物体的影响:力对物体的位移的影响、力对物体的形状的影响、力对物体的状态的影响- 力对速度的影响:速度的改变、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的变化的关系二、光学1. 光的反射- 光的传播:介质、真空、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平面镜的成像、反射成象2.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折射率、折射定律- 透镜与光的折射:凸透镜、凹透镜、透镜与成像3. 光的颜色- 白光的组成:光的三原色、白光的颜色- 光的颜色与色散:光的颜色、色散、彩虹的形成4. 光的反射与折射应用- 光的反射应用:平面镜的应用、曲面镜的应用- 光的折射应用:棱镜的应用、光的传输与光纤通信三、能量1. 能量与能量转化- 能量的定义:能量的分类、能量的单位- 功与机械能: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机械能的定义、能量的转化2. 动能与势能- 动能与势能:动能的计算、势能的计算、机械能的守恒3. 能源与能源的利用- 能源的种类: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 能源的利用与研究:节能减排、新能源的研究以上是初中物理全部知识点的汇总(人教版),包括力学、光学和能量等内容。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大全学好物理必备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大全学好物理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9aacb307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8.png)
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知识点大全学好物理必备1一、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速度的单位是:m/s;km/h。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三、牛顿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重力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杠杆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三种杠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3初中物理是很有趣的,伴随着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吸引你走入深奥的物理世界,但更多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讲解。
初中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
![初中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e588d24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7.png)
初中人教版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涉及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和规律。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主要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了若干重要的知识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第一单元力学1. 机械运动: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
2. 力的作用:讲解了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图示和力的合成与分解。
3. 重力:阐述了地球引力、重力的大小和方向、重心的概念。
4. 弹力与摩擦力:描述了弹性形变、弹力的产生和大小、摩擦力的性质和影响因素。
5. 浮力:介绍了浮力的产生、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
6.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 第二单元热学1. 温度与热量:讲解了温度的概念、热量的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2. 热膨胀:描述了物质在受热时体积膨胀的现象、热膨胀的规律。
3. 物态变化:介绍了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过程。
4. 内能与能的转化:阐述了内能的概念、能量守恒原理以及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化。
# 第三单元声学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讲解了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速的概念。
2. 声音的特性:介绍了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影响因素。
3.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描述了回声、共振、吸音材料的原理和应用。
4. 声音的利用:探讨了声音在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的应用。
# 第四单元光学1. 光的传播: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2. 平面镜和曲面镜:讲解了镜子的成像原理、凹面镜和凸面镜的特点。
3. 透镜:描述了透镜的分类、透镜成像的原理和应用。
4. 光的色散:阐述了光通过棱镜发生色散的现象、光谱的组成。
5. 光的干涉和衍射:介绍了光的波动性质、干涉和衍射的基本现象。
# 第五单元电学1. 静电现象:讲解了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
2. 电流和电路:介绍了电流的形成、电路的基本组成、欧姆定律。
物理知识点初中总结人教版
![物理知识点初中总结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e00c06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e.png)
物理知识点初中总结人教版初中物理是学生接触物理学的初级阶段,通过人教版教材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简单的应用。
以下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 一、力学1. 机械运动:描述物体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现象,包括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2. 力的作用: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牛顿运动定律:阐述了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包括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以及作用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于一点时,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5. 压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描述压力作用的效果。
6. 浮力:物体浸入流体中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7. 杠杆原理: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力的传递和放大。
8.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通过它们可以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热能的转移量。
2.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
3. 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在温度变化下体积的变化现象。
4.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或降低一度温度所需的热量。
5. 内能与能量守恒: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能量总和,以及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和守恒。
# 三、光学1. 光的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反射。
2.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3.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转的现象。
4. 透镜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以及通过透镜所成的实像和虚像。
5. 光的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 四、电学1. 静电现象:物体因摩擦而带电的现象,包括正负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电路基础: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以及欧姆定律。
3. 串联与并联电路:电路中电阻、电流、电压的计算方法。
最完整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最完整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f8c6aaa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fb.png)
最完整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牛顿力学
1、牛顿第一定律:若一个物体处于静止或者相对空间恒定速度运动
状态,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实现加速运动。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外力作用,施加在物体上的加速力大小等
于外力的大小,但方向相反。
3、牛顿第三定律: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之间存在定义的互相作用,两
个物体之间施加的力是互相等值而又相互作用的。
4、慣性定律:物体开始运动或者处于运动平面上,难以改变其运动
状态,物体想要改变运动状态,就需要有力的作用在其上。
5、力学,力的定义及特性:力是能够引起物体变形或者改变物体运
动状态的一种作用。
二、动能
1、动能的定义:任何物体都带有一定动能,其动能大小等于物体质
量乘以平方数除以2
2、动能守恒:动能大小不受物体的影响,只受外力的影响,外力只
能改变动能的方向,而不能改变大小。
3、势能守恒:势能大小由力量外力、物体的位置和物体的质量决定,只受外力的影响,外力只能改变势能的大小,而不能改变位置。
三、热力学
1、热力学定律:在宏观尺度上,物体转换热能和动能是有定律的,这就是热力学的定律,它包括热守恒定律、热力定律及热平衡定律。
2、热守恒定律:热能在宏观尺度上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它只能从一方传到另一方。
人教版年级知识点详解初中物理中的机械力学
![人教版年级知识点详解初中物理中的机械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a5f769c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63.png)
人教版年级知识点详解初中物理中的机械力学机械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在初中物理中,人教版年级知识点中的机械力学内容涵盖了力的概念、力的效果、力的计算以及平衡和不平衡力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解析。
一、力的概念力是引起物体改变状态或形状的原因,是一种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的概念是学习机械力学的基础,理解力的概念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物理中,我们主要学习了重力、弹力、摩擦力以及正压力和拉力等力的基本概念。
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或其他天体吸引的力,它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
弹力是物体被压缩或拉伸时所产生的力,它的方向是指向平衡位置。
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力,它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正压力是物体上受到的由接触面向内的力,它的方向与压力方向相反;拉力是物体上受到的由接触面向外的力,它的方向与拉力方向相反。
二、力的效果力的作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主要有平衡、力的合成以及力的分解。
1. 平衡:当物体上所有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平衡分为静力平衡和动力平衡,静力平衡是物体处于静止状态而达到平衡,动力平衡是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达到平衡。
2. 力的合成:当物体上有多个力同时作用时,这些力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力,等效力的大小和方向由这些力的合力决定。
3.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分解后的分力可以与原力共同对物体产生相同的效果。
三、力的计算力的计算是机械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
在初中物理中,力的计算主要涉及到力的合力、分力以及斜面上的力的分解等。
力的合力可通过矢量相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力的分力可通过三角函数的知识进行分解计算。
而斜面上的力的分解则与斜面的倾角有关。
四、平衡和不平衡力平衡和不平衡力是机械力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涉及到物体的状态和运动。
1. 平衡力:当物体受到的所有外力平衡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b0db55b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a.png)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涵盖了力学、电学、光学等多个方面,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
一、力学部分1.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力的单位:牛顿(N),1N等于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4.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6.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
二、电学部分1.电路的概念:电路是由电源、导线、用电器组成的闭合路径。
2.电流的概念: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
3.电流的单位:安培(A)。
4.电压的概念:电压是电路两端电荷间的电势差。
5.电压的单位:伏特(V)。
6.电阻的概念:电阻是电路中阻碍电流流动的性质。
7.电阻的单位:欧姆(Ω)。
8.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9.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
三、光学部分1.光的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
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4.光的色散:光通过透明介质时,不同颜色的光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
5.凸透镜成像: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以成实像和虚像。
6.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7.光的合成与分解:光线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8.视距:人眼到物体的距离。
以上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的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做实验和练习题,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8c8918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cc.png)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拉力、压力等。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同一直线上的力可以合成,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 运动的描述: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5.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6. 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量。
2. 热传递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3. 热膨胀与热收缩:物体在受热或冷却时体积发生变化的现象。
4. 内能与热机: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总能量,热机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5. 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应用。
三、光学1.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表面时发生的方向改变现象,包括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 光的折射: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转的现象。
3.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4. 凸透镜和凹透镜:凸透镜能会聚光线,凹透镜能发散光线。
5. 光的色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如彩虹的形成。
四、电学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的一种性质,电场是电荷周围存在的特殊物质。
2. 电流与电压: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电压是驱动电荷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3. 串联与并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串联电路中电流相同,电压分摊;并联电路中电压相同,电流分摊。
4.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5. 电功率与能量: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电能的转换率,电能是电荷在电路中移动时所做的功。
五、声学1. 声音的产生: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压力波。
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或固体。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4. 回声和共振: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称为回声,物体在特定频率下振动幅度最大的现象称为共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力学知识点总结1.运动和力一、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二、运动的快慢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
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是:m/s;km/h。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总路程/所用的总时间。
三、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时间的测量工具:钟表、秒表(实验室用)单位:s, min, h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
长度单位:m, km, dm, cm, mm, μm, nm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厚的刻度尺的刻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4).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5).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减少误差的方法是:改进测量方法、选用精密度高的测量工具、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四、力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的方法。
五、牛顿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伽利略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须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收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六、二力平衡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因为物体受到的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和机械一、弹力弹簧测力计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塑性:物体受力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收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二、重力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g.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个部分,但是,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好像作用在一个点,这个点叫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三、摩擦力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决定摩擦力(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实验原理:二力平衡】1、压力(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的分类:1、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2、动摩擦:(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通常情况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增大摩擦力方法:使接触面粗糙些和增大压力。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2)减小压力;(3)用滚动代替滑动;(4)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
四、杠杆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杠杆的五要素: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2、动力:作用在杠杆上,使杠杆转动的力;3、阻力:作用在杠杆上,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三种杠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剪铁剪刀,铡刀,起子)(2)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五、其他简单机械定滑轮特点:(轴固定不动)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 (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滑轮组:1、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即F=G/n(G为总重,n为承担重物绳子断数)2、S=nh(n同上,h 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3、奇动(滑轮)、偶定(滑轮)。
轮轴:由一个轴和一个大轮组成,能绕共同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斜面:(为了省力)斜面粗糙程度一定,坡度越小,越省力。
应用:盘山公路、螺旋千斤顶等。
3.压强和浮力一、压强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水平面:F=G (2)有的和重力无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压强公式: P=F/S,式中p单位是:pa,压力F单位是:N;受力面积S单位是:㎡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增大;;(2)F不变,S减小; (3)同时把F 增大,S减小。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二、液体的压强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液体压强计算: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n/kg;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三、大气压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1、托里拆利实验(最先测出):实验中玻璃管上方是真空,管外水银面的上方是大气,是大气压支持管内这段水银柱不落下,大气压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课堂实验:用吸盘测大气压:(原理:二力平衡F=大气压p=F/s)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
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pa。
大气压的变化: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在1标准大气压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约 10.3m高。
四、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五、浮力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 下沉;(2)F浮> G 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 (3)F浮 = G 悬浮或漂浮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 ρ物>ρ液下沉;(2) ρ物<ρ液上浮; (3) ρ物=ρ液悬浮。
(不会漂浮)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F浮=ρgv排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F浮=G-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4)平衡法:F浮=G物 (适合漂浮、悬浮)六、浮力利用(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排水量:轮船按照设计要求,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4.功和机械能一、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功的计算:力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FS。
单位:焦耳(J) 1J=1Nm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
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二、机械效率有用功:为实现人们的目的,对人们有用,无论采用什么办法都必须做的功。
额外功:对人们没用,不得不做的功(通常克服机械的重力和机件之间的摩擦做的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