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证型病因病机证侯治则通阳化猪桂枝气兼解苓白术表邪茯苓养阴清泽热泻滑石不足阿胶热互结津液未伤阴虚有热水蓄下焦津液方药鉴别要点尚有表邪水烦渴、饮不解XXX表邪入腑,发热、渴,水入即散证水蓄下焦口渴、吐,兼有表证利膀胱气小便化失职阳明病下后水心烦不得眠,不利、猪苓伤津,水热咳而呕渴,发脉浮汤证结于下焦热不恶寒猪苓汤和五苓散的区别在于猪苓汤主要针对下焦水湿证,强调伤津,治疗口渴、水热、咳嗽和呕吐等症状,而五苓散则适用于表邪入腑、水肿、渴、发热等症状。
伤寒论考试总结
伤寒论
一、太阳病
1、太阳病本证
⑴.中风表虚证——桂枝汤
⑵.伤寒表实证——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
2、太阳病变证
⑴.太阳蓄水证——五苓散
⑵.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
⑶.热证————麻杏石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
⑷.脾虚证————小建中汤
⑸.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
⑹.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
⑺.痞证————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二、阳明病
1、阳明病本证
⑴.热证————白虎加人参汤
⑵.实证————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汤
2、阳明病变证
湿热发黄证——茵陈蒿汤
三、少阳病
1、少阳病本证——小柴胡汤
2、少明病兼变证——大柴胡汤
四、太阴病
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
五、少阴病
1、本证
⑴.少阴寒化证———四逆汤,真武汤
⑵.少阴热化证———黄连阿胶汤,猪苓汤
2、少阴兼变证
⑴.兼表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⑵.疑似证—————四逆散
六、厥阴病
厥阴病本证
⑴.寒热错杂证———乌梅丸
⑵.厥阴病寒症———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
⑶.厥阴热利————白头翁汤
七、霍乱病————理中丸
八、阴阳易后劳复病———竹叶石膏汤。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考试重点
伤寒论背诵条文归纳00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00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00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0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8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0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0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0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0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090.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
0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条文(必背条文60条及学习要点,原文末尾编号按宋版序号)1.【必背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学习要点】太阳病脉证提纲。
2.【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学习要点】太阳中风证的脉症特点。
3.【必背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学习要点】太阳伤寒证的脉症特点。
4.【必背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痸瘲,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6)【学习要点】温病的主要特点及误治后的变证。
5.【必背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7)【学习要点】辨病发于阴、发于阳的要点。
6.【必背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脉症,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营卫不调),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方药(芍药甘草姜枣)及煎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
7.【必背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3)【学习要点】承12条补述太阳中风证的表现及治疗,桂枝汤的应用指征。
8.【必背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学习要点】太阳中风兼太阳经输不利的证治(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9.【必背原文】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太阳中风兼肺寒气逆的证治(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10.【必背原文】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考试重点(山东中医药)
1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2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3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4厥证的分类与治法时烦时静,四肢厥但轻)④痰厥—瓜蒂散(手足厥冷,脉浮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⑤水厥证—茯苓甘草汤(厥而心下悸。
)乌梅丸:乌梅以酸治蛔,细辛、干姜、桂枝、附子、蜀椒一者辛以刮蛔,一者兼温下寒,黄连黄柏一者苦以驱蛔,一者兼清上热,当归、人参、白蜜、米粉调补气血。
炙甘草汤:炙甘草大埔中州,以资代源,配以人参大枣补气血,麦门冬、生地、麻仁、阿胶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补心阳,清酒温通脉道5、4种不同病机导致的烦躁症,并分述它们的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要①里热郁滞,不得发散,如大青龙汤证,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伤寒论重点整理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由于正气虚弱,抗邪无力,病邪不经太阳初期以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学》的作者是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成书于公元205年。
2.现今《伤寒学》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一是成无几注解本。
3.第一个注解《伤寒学》的是成无几。
4.《伤寒学》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颈项疼痛拘急,转动不柔顺貌。
2.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3.怫郁:抑郁,郁滞不通。
此处指氧气被外邪所抑郁。
4.坏病:即变证。
5.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6.胸中窒:窒,塞也。
即胸中有堵塞不通之感。
7.心中结痛:心中因热邪郁结而疼痛。
8.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倒于地。
9.消渴: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非病名。
10.水逆:是指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11.少腹急结:指下腹部拘急硬痛。
12.痞:证候名,指痞证。
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题型.选择填空1.麻黄汤衄血机理:阳郁化热,损伤血络。
2.太阳蓄水证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
代表方:五苓散。
3.抵挡组成:水蛭、虻虫、桃仁、大黄4.治疗脚挛急代表方:芍药甘草汤5.治疗心下悸,欲得按的方剂:炙甘草汤6.治疗奔豚的代表方:桂枝加桂汤7.热痞证治疗方: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寒热错杂痞证治疗方:泻心汤类;痰气痞证治疗方:旋覆代赭汤;水痞证治疗方:五苓散;痞证误下后下利治疗方:赤石脂禹余粮方。
伤寒论考试题总结
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胸胁苦满:苦,用作动词。
即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者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者,谓之并病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消渴:形容口渴太甚,急欲饮水,饮不解渴之状水逆:宿水内停,新水不能受纳,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虚烦:指无形热邪扰于胸膈而致的烦躁。
虚,非正气虚,乃与有形实热相对而言,意指热邪之无形协热而利:协,合也。
热,指表热。
协热而利,指表热不解而兼下利酒家:指嗜酒之人喘家:指素患喘疾之人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心中懊憹: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藏结:证候名。
藏亦作脏。
指由脏气虚衰,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但仍有不舒适的觉脾家实:实,此处指正气充实,非邪实,即脾阳恢复之义胃家实: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泛胃肠而言;实,是指病证的性质,即邪气盛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麻沸汤:指滚沸的热水奔豚:气上冲犹如豚之奔藏结:指由脏气虚,阴寒凝结,气血阻滞而形成的病证霍乱:又吐又泻挥霍撩乱将息:调理休息,服药后护理之法结胸:有形之邪结于胸膈心下,以胸脘部硬痛为主症的一种病症筋惕肉瞤:指筋肉动叉手自冒心:两手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伤寒论考试重点
1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2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3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方用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4厥证的分类与治法①热厥—白虎汤(脉滑而厥)②寒厥—四逆汤(下利厥逆而恶寒)③蛔厥—乌梅丸(有吐蛔史,时烦时静,四肢厥但轻)④痰厥—瓜蒂散(手足厥冷,脉浮紧,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⑤水厥证—茯苓甘草汤(厥而心下悸)。
乌梅丸:乌梅以酸治蛔,细辛、干姜、桂枝、附子、蜀椒一者辛以刮蛔,一者兼温下寒,黄连黄柏一者苦以驱蛔,一者兼清上热,当归、人参、白蜜、米粉调补气血。
炙甘草汤:炙甘草大埔中州,以资代源,配以人参大枣补气血,麦门冬、生地、麻仁、阿胶滋阴养血,桂枝生姜温补心阳,清酒温通脉道5、4种不同病机导致的烦躁症,并分述它们的辨证要点及治法方要①里热郁滞,不得发散,如大青龙汤证,证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
伤寒论期末复习重点1.六经病各自的主要治法及代表方剂?治法代表方太阳病解肌发汗桂枝汤或麻黄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祛寒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乌梅丸2.麻黄汤证,桂枝新加汤证,附子汤证,皆可出现身痛,应如何鉴别与治疗?①麻黄汤证的身痛为风寒之邪闭郁肌表,营阴郁滞,并伴有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等表证。
治以麻黄汤发汗解表,汗出邪去则身痛自除。
②桂枝新加汤证的身痛属气营两伤,筋脉失养,证见汗出,身痛,脉沉迟,治当益气养营,调和营卫,营卫通利,气血充而身痛可止。
③附子汤证的身痛是因少阴阳虚,寒湿不化,凝滞经脉、骨节,性质属虚属寒,伴见手足寒,背恶寒,口中和,脉沉等症状,治当温经扶阳气复,寒湿去,则身痛即愈。
3.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大青龙汤的主要证候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其中不汗出而烦躁为辩证要点。
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
即烦躁源于内热,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源于无汗。
其总的病机为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故其治法为外散风寒,内清里热。
方用大青龙汤。
方中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
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
4.麻杏甘石汤的证治?麻杏甘石汤证以喘、发热、汗出、口渴、苔黄、脉数为证候特点。
病机是邪热壅肺,肺失宣降,治宜清宣肺热,降气平喘。
故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麻黄宣肺定喘,石膏用量倍于麻黄清泄肺热,两者寒热相制为用。
杏仁宣降肺气,协同麻黄平喘,甘草和中缓急,调和药性,共奏清热宣肺平喘之效。
5.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①心阳虚心悸证:心阳不足,心失所养。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治法:温通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②心阳虚烦躁证:心阳虚弱,心神不敛。
心悸烦躁,舌淡苔白,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伤寒论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伤寒论考试大题总结
《伤寒论》大题总结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其何犯,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
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1、太阳病: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2、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3、太阳伤寒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3)4、太阳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调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服法:服已须臾,啜热稀粥,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2)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3)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5)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6)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2、麻黄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病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煎服:先煮麻黄。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3、大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38)病机:太阳伤寒兼里热证治法:辛温解表,内清郁热组成: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煎服:先煮麻黄。
取微似汗。
4、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病机: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表里双解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三)太阳病变证1、坏病的处理原则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伤寒论考试大题总结
《伤寒论》大题总结伤寒的涵义①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②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其何犯,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何为“蓄血证”《伤寒论》中见于什么病证?即瘀血证,大多是素体下焦血行不畅,内有瘀滞,当太阳病不解表热内陷,则热邪与瘀滞相搏,从而形成“热结膀胱”的下焦蓄血证。
见于桃核承气汤(如狂、少腹急结)抵当汤(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抵当丸(少腹满、小便利)简述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的区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皆为太阳表邪不解,邪气入里所致。
其病位均在下焦,主证均可见少腹急结。
不同点在于:太阳蓄水证为邪气与水结在膀胱气分,影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故见小便不利;太阳蓄血证为邪热与血结于下焦血分,热与血结,故见神志方面的症状,如其人如狂或发狂。
因邪结于血分,不关气分,故小便自利。
由此可见两者的鉴别要点为:小便利与不利,有无神志症状。
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考试考点总结:伤寒论
伤寒论第一单元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嗇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大青龙汤证【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瞷,此为逆也。
大青龙汤证为表寒里热,表里俱实之证,大青龙汤为发汗峻剂。
小青龙汤证【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欸,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兼水饮的证治。
细目二太阳病变证要点一太阳蓄水证五苓散证【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要点二太阳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解己,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释义】本条论太阳蓄血证热重瘀轻的证治。
要点三热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原文】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原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要点四脾虚证小建中汤证【原文】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要点五阴阳两虚证炙甘草汤证【原文】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要点六热实结胸证小陷胸汤证【原文】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释义】本条论小结胸病的证治。
伤寒论重点整理(精.选)
《伤寒学》重点整理第一章.绪论题型:名词解释1.直中:是指太阳抗邪无力,疾病不出现太阳、少阳、阳明的证候,直接表现为三阴病症的一种发病方式。
产生直中的原因主要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使然。
2.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
3.并病:是指一经的病证未罢,而另一经的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题型:选择填空1.《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张仲景,名机,出生于东汉末年,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
《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
2.《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3.现今《伤寒杂病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即林亿校正版本,但宋本现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代赵开美复刻本,简称赵本;一是南宋成无几注解本,称为“成注本”。
4.第一个逐条注解《伤寒杂病论》的医家是成无几。
5.《伤寒论》的体系特点:详于寒略于温。
6.《伤寒杂病论》,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论中所载113方(缺一方),被誉为“方书之祖”。
7.《伤寒杂病论》中合方有:大柴胡汤(少阳阳明合病用药)、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兼表证用药)等等。
8.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即“伤寒有五,有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即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题型.名词解释1、头项强痛:强,不柔和,有拘紧感。
即头痛项强之意。
2、时瘛疭:瘛,指收缩;疭,松弛之意。
时瘛疭,指阵发性手足抽搐。
3、阳浮而阴弱:此以脉象示病机。
脉轻取见浮,故称“阳浮”,示卫气浮盛于外;沉取见弱,故称“阴弱”,示营阴不足于内。
4、周时:一昼夜,即24小时。
5、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6、遂漏不止:遂,因而,于是。
漏,渗泄不止。
全句是指不间断地小量汗出。
7、目瞑:目视不明,视物昏花。
《集韵》:“暝,目不明也。
”此处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8、项背强几几:几几,南阳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亦有读作殊者。
全句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伤寒论考试重点
伤寒论考试重点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3.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54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目閏,此为逆也3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6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石膏甘草汤。
63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点
根据中医经典等级考试《伤寒论》必背要
点
一、《伤寒论》的作者和著作背景
-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
- 张仲景是杰出的中医学家,被尊称为中医药学的祖师。
- 《伤寒论》被誉为中医诊疗学的宝典,是中医临床中必备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伤寒论》的内容概述
- 《伤寒论》是一部详尽阐述伤寒病理、病机和治疗方法的著作。
-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进行,包含了分科解读、治法要点以及药物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 《伤寒论》总结了许多关于发热病的宝贵经验,对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伤寒论》的重点内容
- 病因与病机:详解了伤寒病发病的原因和病理机制,包括表证与里证、阳证与阴证等方面的内容。
- 治法要点:介绍了针对伤寒病的治疗方法和原则,包括解表散寒、攻下逐热等方面的治疗要点。
- 药物应用:总结了治疗伤寒病常用的中药和方剂,包括银翘散、柴胡汤等经典方剂的应用指南。
四、《伤寒论》的研究方法和备考建议
- 精读原文:建议对《伤寒论》进行逐字逐句的仔细阅读,理解其中的理论思想和临床应用。
- 多做笔记:将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形成个人的研究笔记,方便复和记忆。
- 制定复计划:合理安排研究时间,分阶段进行系统性的复和巩固。
- 参考辅导材料:找一些权威的辅导教材和研究资料进行辅助研究,提高备考效果。
五、总结
-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对于中医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 研究《伤寒论》要注重理解病理机制和治疗要点,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 通过系统研究和深入研究,《伤寒论》将帮助中医研究者提升临床诊疗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有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一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一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一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
④鼻鸣一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一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一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一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一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 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
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
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
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
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
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
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
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
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
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5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
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证侯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证侯称其名者。
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6、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1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
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2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
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
3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
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
7、如何鉴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8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
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阴阳虚,阳虚水泛证,以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不用人参。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证,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其背恶寒为主证。
辨证要点是口中和,背恶寒。
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9、根据有关条文,试分析如何鉴别阳明腹满和太阴腹满?条文(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因阳明腑实,腑气不通,气机壅滞,故大实大满之候。
属内实腹满,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等。
太阴腹满为脾虚寒湿所致,根据条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从条文中可看出,阳明腹满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太阴脾主大腹,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湿阻,气机不畅,脾络不通,则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
10、试比较湿热发黄三方的证治11《伤寒论》中热利三方如何区别运用。
热利方:白头翁汤、葛根苓连汤、黄苓汤。
同: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脉数。
异:白头翁汤一一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及热痢下重,证以里急后重,下利脓血为主。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葛根苓连汤一一挟表而入里,热迫大肠。
证以喘而汗出为主,里热下利兼表证。
治以清热止痢兼以透表。
黄苓汤一一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下利,以口苦脉弦为主,少阳阳明合利治以清热止利,泻少阳胆火。
12、试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半夏泻心汤一一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
生姜泻心汤一一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
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
13、太阴腹痛的证治有哪些?1。
腹满时痛——脾阳受损,营卫失和——桂枝加芍药汤方。
2。
大实痛一一脾伤气滞,伤络较甚一一桂枝加大黄汤。
3。
腹中急痛一一经脉受邪,气血亏虚一一小建中汤方。
4腹痛吐利一一脾脏受邪,阳虚寒凝一一理中汤方。
14、试述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主证及方药。
病机:中焦虚寒,太阳犯表。
主证:心下痞硬,下利不止,伴表证发热恶寒头痛下利稀塘,小便清白,口淡不渴等。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理中汤加桂枝。
15、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热象。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
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
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
附子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在此基础上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苓、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
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以利温经复阳。
☆热痞证包括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和附子泻心汤证。
两者虽同属热痞,但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仅为胃热气滞,其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组成。
治以泻热消痞。
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中大黄泻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苓泻中焦实火。
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轻扬,以清上部无形之热。
与之相比,附子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
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
治以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附子泻心汤。
方用大黄、黄连、黄苓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
1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
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真武汤证实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
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
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不利等。
17、简述炙甘草汤证的主要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煎药治。
主要证侯:脉结代,心动悸。
病机:气血两虚,脉道不充。
治法:滋阴养血,通阳复脉。
方药:甘草4、生姜3、人参2、生地黄1斤、桂枝3、阿胶2、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煎药法: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去渣纳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18小青龙汤证为何有“或渴”、“不渴”、“服汤已渴”三种表现?小青龙汤证出现或渴是饮停影响气化,津液不能上承。
不渴为水饮内停本象,未影响气化。
服汤已渴是指停饮之证,服小青龙汤后,温化之余,上焦津液一时不足,故见口渴,随之停饮得化,气机畅通,水津四布,口渴必除。
小青龙汤证中有“不渴” “或渴” “服汤已渴”其病机如何?“或渴”因水饮内停,正津不布“不渴”则因水饮未阻遏正津上达“服汤已渴”属水饮初化,津液一时不足,可有短暂口渴,这种口渴是水饮得温化,病向愈之征,并非伤津,勿需治疗。
19心阳虚共有5证。
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其治法是温通心阳。
方用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
心阳虚烦躁证:方药为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
心阳虚惊狂证:方药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心阳虚奔豚证:方药为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
心阳虚欲作奔豚证:方药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20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和病机是什么?。
白虎加人参汤证的主症是:发热,大汗出,舌上燥而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背微恶寒,脉洪大。
病机是:邪热炽盛,津气两伤。
21、简述三阳病证发热的特征。
太阳病发热,一般是发热程度与恶寒程度成正比,就是发热越多恶寒越重、发热越少恶寒越轻;少阳病发发热多而恶寒恶寒少,或是往来寒热阳明病发热就干脆不恶寒了,反恶热,发热还怕热喜凉。
22何谓水逆证,其产生病机是什么,如何治疗?水逆是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证侯,是蓄水重证的表现。
其病机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水邪至下向上逆于胃,胃失和降,随入随吐,故出现水入即吐。
治法: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
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23桂枝人参汤、葛根汤、葛根苓连汤、黄苓汤均治下利,如何区别运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主治太阳病误下数次,表证不解,反伤脾阳,脾气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之证。
葛根汤解表止利,主治太阳表邪不解,内迫阳明下利,属表里同病但以表证为主者。
葛根苓连汤表里双解,清热止利,主治表证未解,挟表热的热利,因邪热下迫大肠,表里皆热,暴注下迫,故大便粘秽,汗出而喘。
黄苓汤清热止利,主治少阳邪热内迫肠道,利下粘秽肛门灼热,腹痛里急后重者。
24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2。
小陷胸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是痰热互结于心下,结浅热轻。
25简述小建中汤证的症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小建中证的症候是心中悸而烦,腹中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的恶寒发热等。
其病机是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方药组成是: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饴糖。
26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有头眩,如何鉴别?(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