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皓月)
一,问答:
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有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一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一卫阳不固,营阴失守。③恶风寒一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一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一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一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一寒性收引,汗孔闭塞。④喘一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 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①五苓散②猪苓汤病机及治法特点比较。
脉浮:①表未解,阳浮而阴弱,其脉必浮而无力。②里热外蒸,必浮而有力。发热:汗随热泄,其热较轻,只是微热。②里热外蒸,其热较重。渴:①三焦膀胱功能失职而正津不布,故见消渴、水逆。②热结水停,较五苓散之渴程度轻,饮后可缓解,无吐。小便不利:①三焦阳虚,气化失司,小便必清。②下焦水热郁结,小便必赤。治疗:①泽泻配茯苓猪苓利水通阳,白术健脾散水,桂枝温阳化气行水,表里同治。②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阿胶清热利窍,育阴行水使湿热下泄。
4、结胸三症?
脉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是大结胸证的三个典型脉症。
因被医家称为结胸三症“
5何为坏病?其治疗原则。
坏病指因为失治误治使病情恶化,证侯错综复杂,难以用六经证侯称其名者。治疗原则是: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意义:是辨证论治的原则)
6、三阳经头痛有何不同?
1太阳病头痛重在后枕部,发热与恶寒并见,且见脉浮。乃风寒郁滞,太阳经气不利,疼痛有紧束感,2阳明病头痛重在前额,多但热不寒,其脉多洪大滑数。乃阳明里热循经,经气郁滞呈胀痛。
3少阳病头痛则以两侧为主,且往来寒热,其脉多弦。乃少阳经气不利,郁火循经上犯。
7、如何鉴别太阳蓄水证与蓄血证?
8试述真武汤证与附子汤证的证治异同
同:均为少阴阳虚,水湿为患。均用茯苓、白术、附子、芍药。
真武汤主治太阳误汗致少阴阳虚,阳虚水泛证,以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为主症,方中有炮附子辛热壮肾阳,白术燥湿健脾,生姜宣散佐附子助阳,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芍药活血脉,利小便,不用人参。
附子汤主治少阴病阳虚寒湿身痛证,以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其背恶寒为主证。辨证要点是口中和,背恶寒。方中炮附子温经回阳,去湿止痛,配人参温补元阳,扶正祛邪,配白术温补脾阳,化湿止痛,佐茯苓健脾利湿,佐芍药通络止痛,共奏补阳化湿,温经止痛之功。
9、根据有关条文,试分析如何鉴别阳明腹满和太阴腹满?
条文(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病因阳明腑实,腑气不通,气机壅滞,
故大实大满之候。属内实腹满,腹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等。
太阴腹满为脾虚寒湿所致,根据条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从条文中可看出,阳明腹满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干燥:太阴脾主大腹,中焦阳虚,寒凝气滞湿阻,气机不畅,脾络不通,则隐隐作痛,时作时止,喜温喜按,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
10、试比较湿热发黄三方的证治
11《伤寒论》中热利三方如何区别运用。
热利方:白头翁汤、葛根苓连汤、黄苓汤。
同:发热、口渴、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舌红、苔黄、脉数。异:白头翁汤一一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及热痢下重,证以里急后重,下利脓血为主。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葛根苓连汤一一挟表而入里,热迫大肠。证以喘而汗出为主,里热下利兼表证。
治以清热止痢兼以透表。
黄苓汤一一少阳郁火下迫阳明大肠下利,以口苦脉弦为主,少阳阳明合利治以清热止利,泻少阳胆火。
12、试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
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半夏泻心汤一一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
生姜泻心汤一一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
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
13、太阴腹痛的证治有哪些?
1。腹满时痛——脾阳受损,营卫失和——桂枝加芍药汤方。
2。大实痛一一脾伤气滞,伤络较甚一一桂枝加大黄汤。
3。腹中急痛一一经脉受邪,气血亏虚一一小建中汤方。
4腹痛吐利一一脾脏受邪,阳虚寒凝一一理中汤方。
14、试述桂枝人参汤证的病机、主证及方药。
病机:中焦虚寒,太阳犯表。
主证:心下痞硬,下利不止,伴表证发热恶寒头痛下利稀塘,小便清白,口淡不渴等。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理中汤加桂枝。
15、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与附子泻心汤证证侯、病机有何不同?二方煎服法有何特点及临床意义?
(大黄黄连泻心汤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
大黄黄连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伴口渴心烦,小便赤,舌红,苔黄等热象。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
煎服法:将大黄、黄连用煮沸的水浸泡三到五分钟,取其汁分再服。
临床意义:意在取其气之轻扬,不欲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无形之热而不在泻有形之邪。附子泻心汤。
证侯:心下痞闷不适,伴身热、口渴、心烦、尿赤、脉数,在此基础上复有恶寒,汗出,卫阳不足之证。
病机:邪热郁于中焦(热痞)兼表阳虚煎服法:附子别煮取汁,三黄(黄苓、黄连、大黄)用煮沸之水浸泡三、五分钟,取两者汁混合分服。
临床意义:三黄沸水浸泡取汁,取其气之轻扬以泄热消痞,炮附子另煎去汁,则辛热醇厚之性,尽收其中,以利温经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