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病生受体与疾病
病生名词解释重点+简答题重点
名词解释1.健康健康是一种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
2.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4.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
脑死亡:①不可逆性深昏迷;②自主呼吸停止,需行人工呼吸;③瞳孔扩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5.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在临床上称为脱水。
6.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7.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变化过程。
8.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9.心房利钠多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ANP):由心房组织释放,可增加回心血量、提高心房内压。
其作用为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使尿钠与尿量增加,作用于肾上腺皮质球状带而抑制醛固酮分泌,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10.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量与未测定的阳离子量的差值。
11.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食用大量含硝酸盐的腌菜后,经肠道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后者吸收后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如血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增至20%—50%,患者出现头痛、无力、呼吸困难、心动过速、昏迷以及皮肤黏膜呈青紫色。
12.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钾血症。
13.代谢性酸中毒是指血浆中HCO3-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
病生本科考试名词解释1
1.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2.亚健康:指集体在内,外环境刺激下引发心理,生理发生异样转变但未达到明显病理性的程度.3.疾病:机体在必然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紊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样生命活动进程.4.死亡(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包括大脑皮质功能和脑干各部份功能的丧失.5.系统生物学:是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体整体水平多层次,多系统研究各类分子的结构,功能及其彼此作用,用计算生物学方式整合各组学数据来定量描述和预测它们的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的科学。
6.受体:一种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并产生特定生物学效应的大分子物质。
7.受体增敏:指受体长期反复与拮抗药接触产生的受体数量增加或对药物的敏感性升高。
8.受体脱敏:指长时期利用一种激动药后,组织或细胞对激动药的敏感性和反映性下降的现象。
9.受体上调:在病理条件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转变,或长时期的利用某种激素的激动剂或拮抗剂,可使受体数量增加或反映性增强。
10.受体下调:在病理条件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转变,或长时期的利用某种激素的激动剂或拮抗剂,可使受体数量减少或反映性减弱。
11.凋亡: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致使的细胞死亡进程。
12.自噬:指细胞在胞质内通过单层或双层膜包裹待降解物形成自噬体,然后与溶酶体触合形成自噬溶酶体,利用溶酶体内水解酶对包裹物进行消化及降解,以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
13.脱水:体液容量的明显减少。
14.水肿:过量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进程。
15.低钾血症:血清钾浓度低于L。
16.高钾血症:血清钾浓度高于L。
17.反常性酸性尿:当血清钾浓度降低时,可致使代谢性碱中毒,但此时尿液为酸性。
18.反常性碱性尿:当血清钾浓度升高时,可致使代谢性酸中毒,但此时尿液为碱性。
19.代谢性酸中毒:以血浆碳酸氢根浓度原发性减少致使pH呈降低趋势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甲状腺激素受体课件
甲状腺激素受体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甲状腺疾病的表型变化,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这些表型的 变化可能与突变类型和突变位点有关。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其他激素的相互作用研究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雌激素的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雌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受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女性生殖系统和代谢 系统的功能。
详细描述
甲状腺激素受体通过调节相关酶的合成,影响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 。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受体的过度激活会导致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 加,而碳水化合物合成减少。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生长发育
总结词
甲状腺激素受体对生长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神经和骨 骼系统的发育方面。
详细描述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胚甲状腺功能 低下可能导致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和骨骼异常等问题。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糖皮质激素的相互作用
糖皮质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受体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和代谢系统的功 能。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肿瘤中的研究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甲状腺 癌中的表达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受体在甲状腺癌中表 达异常,可能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分化。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肿瘤治 疗中的意义
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
研究甲状腺激素受体在肿瘤细胞中的表达和功能,探索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
甲状腺激素受体与神经科学的交叉研 究
研究甲状腺激素受体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和功能,探 讨其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为神经精神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转录调控
THR与靶基因的启动子或增强子上的甲状腺激素反应元件 (TRE)结合,调控相关基因的转录活性,影响蛋白质合 成和代谢过程。
细胞受体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清楚, 到 9 直 O年 代 初 , P L S激 活 细 胞 的 受 体 作 用 机 制 才 取 得 突 破 性 进 展 , 现 脂 多 糖 结 合 蛋 白 /旨 糖 受 体 发 月多 (B / L P CD1 ) 体 内 增 敏 L S细 胞 效 应 的 重 要 系 统 。 4是 P 业 已 证 明 , I s 为 p / 水 平 时 , P 的 效 应 依 赖 当 P g mI I s
致 疾 病 的 受 体 改 变 , 是 继 发 于。
革 兰 氏 阴 性 菌 脓 毒 症 发 病 率 很 高 , 脓 毒 性 休 克 是 和 多 器 官 功 能 衰 竭 的 主 要 诱 因 之 一 。 般 认 为 , 兰 氏 一 革 阴 性 菌 细 胞 壁 的 脂 多 糖 ( P 是 触 发 宿 主 发 生 脓 毒 症 L S)
产 物 “ e t ” 成 受 阻 。 L p i ( 是 o L pi 合 n et I n P) b的 产 物 , 与
o b的 表 达 密 切 相 关 , 且 它 的 表 达 水 平 也 与 体 内 脂 肪 并
含量 密切 相关 ( 相 关 ) 正 。动 物 实 验 证 实 , 是 通 过 减 I P
L P存 在 时 , n / L S刺 激 亦 可 使 转 染 细 胞 表 达 B l g mI P
I M 。 表 明 CD1 g 4是 中 性 粒 细 胞 上 结 合 LP 的 功 能 受 S 体 , B 只 是 增 加 L S与 mC 4的 亲 和 力 l 。由 此 证 L P P D1 3 ]
,
Zy d h报 道 无 变 化 , 国 内 黄 字 峰 则 报 道 有 升 高 , ia e 而
十八章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精选文档
病毒性感染性疾病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关系
HIV感染中:
趋化因子受体CXCR4(属G蛋白偶联受体) 是HIV进入CD4+细胞的辅受体;
CCR5是HIV进入巨噬细胞的辅受体
当其缺失突变对HIV感染具有抵抗。
多毛症,性早熟,低肾素性高血 压
分类
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累及的受体
主要临床特征
重症肌无力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
艾迪生病 II型糖尿病 继发性受体异常
Ach受体
刺激性TSH受体 抑制性TSH受体
活动后肌无力
甲亢和甲状腺肿大 甲状腺功能减退
ACTH受体
色素沉着,乏力,血压低 继发性受体异常
胰岛素受体
高血糖,血浆胰岛素正常或升高
R:Arg;W:Trp;Q:Gln
四、G蛋白偶联受体与感染性疾病
信号传导过程) 霍乱(cholera):
实质是细胞内cAMP含量急剧升高所致。 霍乱毒素cholera toxin CT:A、B亚基组成
A亚基为CT的毒性部分,A、B结合无毒性作用,A 亚基释放才能发挥作用;
⑤受体再循环障碍 基因突变使内吞的受体不能在酸性pH下与LDL解离,
受体在细胞内降解。
因LDL受体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其对血浆LDL的清除能 力降低,患者出生后血浆LDL含量即高于正常,发生动脉粥 样硬化的危险也显著升高。患者多于40~50岁发生冠心病。
(二)自身免疫性受体病
因体内产生抗受体的自身抗体而引起的疾病,可因刺激性 抗体引起细胞对配体的反应性增强,或因阻断性抗体干扰配 体与受体的结合,导致细胞的反应性降低。
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临床相关疾病的意义
维生素D及其受体与临床相关疾病的意义维生素D(VitaminD,VitD)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儿童健康具有重要意义,VitD缺乏性佝偻病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临床发现VitD缺乏性佝偻病除骨骼病变外,同时可影响神经,肌肉,造血及免疫等组织器官的功能.近年来对VitD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一,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VitD1922年发现并命名.VitD除肠道吸收外,皮肤合成也是重要来源,VitD在肝脏和肾脏羟化酶作用下转化为其活性形式1,25-(OH)2-VitDVitD不是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而是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itaminDreceptor,VDR)结合而发挥作用的.VDR的配体为1,25-(OH)2-D3,受体与配体相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再与细胞核的VitD反应元件相结合,激活或抑制含有VitD反应元件的基因,从而发挥其生物学作用VDR属于甲状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等核受体超家族成员,VDR基因已经被克隆,人VDR受体基因位于第12染色体长臂q13-14区,含有11个外显子,ⅠA,ⅠB,ⅠC编码51UTR区参与VDR转录,VDR基因与其他核受体基因类似,含两个锌指,不同的是VDR基因存在第5号外显子.VDR基因存在多态性,常见的多态性有2号外显子的FokⅠ位点.研究发现VDR能在多达三十个不同组织和细胞中表达.二,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生理作用研究发现VitD具有广泛的重要的生理功能,除调节体内钙磷平衡外,还影响免疫,神经,生殖,内分泌,上皮及毛发生长等,故有学者认为VitD是一种激素而不是维生素,称之为VitD 内分泌系统.VitD及VDR靶位点及其作用见表1.VDR基因剔除鼠(VDR裸鼠)的问世为研究VitD及VDR的作用提供了极好的手段,VDR基因剔除鼠杂合子表型正常,纯合子表型与遗传性低钙血症性抗VitD佝偻病临床表现极其类似,不仅有低骨密度,低钙血症,低磷血症,高甲状旁腺素血症,1,25-(OH)2-D310倍升高,24,25-(OH)2-D3明显降低,而且出现脱发,高血压,免疫异常,肿瘤等.三,维生素D及其受体的临床意义研究表明VitD,VDR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而且在人类疾病发生和发展中也具有重要意义.(一)佝偻病和骨质疏松VitD与佝偻病及骨质疏松的关系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近年来美国儿童佝偻病发生率明显回升,同时佝偻病在其他人群中,如年轻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已很常见,如在波士顿18~29岁医务人员中,冬末约有36%的人患有VitD缺乏症.佝偻病,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家族性,有人推测可能与VDR基因有关,研究表明VDR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骨质疏松,高甲状旁腺血症相关联.佝偻病儿童ff基因型检出率较低,FF基因型较高.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肾组织1-α(OH)酶活性降低,导致肾性佝偻病和继发性高甲状旁腺素血症.VitD缺乏性佝偻病与1-α(OH)酶基因缺陷有关,其基因缺陷位点与人类1-α(OH)酶在染色体上的位点一致,克隆鼠的1-α(OH)酶P450cDNA也证实了这一点.人类VDR基因缺陷所致的遗传性低钙血症性抗VitD佝偻病表型特征不仅有佝偻病表现,如严重的下肢弓形,身材短小,且常表现秃头,提示VDR与毛发生长有关.预防营养性佝偻病,一是要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二是应认识到常规补充VitD的重要性.2003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出了关于预防佝偻病和VitD缺乏,小儿VitD摄入量新的指南,推荐所有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儿)在生后的前2个月内VitD摄入量每天至少为200IU,这个推荐量也适合于所有的儿童青少年.(二)心血管系统1.高血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证实VitD与血压呈负相关,血压升高或高血压的检出率与纬度呈线性相关,冬天血压较夏天为高,血浆1,25-(OH)2-D3水平与血压呈负相关,应用紫外光及VitD治疗能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VitD与血压相关联的机制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VitD影响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新近研究表明其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密切相关.VitD水平与血浆肾素活性呈负相关,应用1,25-(OH)2-D3治疗能降低血浆肾素活性及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降低血压和延缓心脏肥厚.在VDR基因剔除鼠,肾脏肾素mRNA和蛋白质水平增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含量增加,但肝脏的血管紧张素原表达不变,提示VitD可能是肾素表达的负性调节子.有研究表明VDR基因剔除鼠心脏A型心钠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VitD下调其表达,心钠素影响水盐代谢和血压,此也证实VitD与血压相关.2.冠心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血浆25-(OH)-VitD水平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呈负相关.与静坐生活方式比较,体育锻炼增加血25-(OH)-VitD的含量,不饱和脂肪酸饮食能减少血清1,25-(OH)2-D3与VitD结合蛋白的结合,故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含量相对增加.研究表明IL-6,TNF-α与25-(OH)-VitD呈正相关,1,25-(OH)2-D3抑制IL-1,IL-6,IL-12和TNF的合成[17,18].此可能为VitD与冠心病相关的机制之一,因冠心病是一种低度系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三)免疫调节与免疫性疾病VitD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1,25-(OH)2-D3促使单核细胞分化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为机体第一道非特异性免疫防线.巨噬细胞含有1α羟化酶,能促进1,25-(OH)2-D3的合成,反过来,局部1,25-(OH)2-D3增加又能提升巨噬细胞酶的活性.1,25-(OH)2-D3能抑制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细胞表面MHC-Ⅱ分子,减少巨噬细胞对淋巴细胞抗原特异性活性.抑制Th-2细胞IL-2,IL-6的产生及T细胞增生,抑制GM-CSF,γ干扰素的产生和细胞毒及自然杀伤T 淋巴细胞的活性.此外,1,25-(OH)2-D3提升巨噬细胞细胞毒作用,阻滞中性粒细胞arachidonic酸释放.因此1,25-(OH)2D3在感染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60%以上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25-(OH)-D水平低于50nmol/L,16%的患者低于12.5nmol/L,活动期患者降低更明显.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应用VitD制剂能减少IL-1,IL-6,IL-12和TNF的合成,明显抑制疾病的活动性,作用与剂量有关,1 g1α-VitD疗效不佳,2 g1α-VitD或较大剂量的VitD和25-(OH)-D治疗则能明显缓解患者疼痛,伴随血C 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降低.VitD与感染性疾病的关系资料不多,血VitD水平降低,则感染危险性增加,如佝偻病患儿易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肺炎,应用VitD和钙剂治疗能明显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研究表明亚临床型VitD缺乏也与反复呼吸道感染密切相关.结核感染患儿1,25-(OH)-D3水平降低,VDR基因Taq1多态性与结核的易感性相关联.VDR多态性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联.与对照组比较,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与BsmⅠ多态性,自身免疫性肝炎与FokⅠ多态性明显相关,此有助于明确自身免疫性疾病复杂的免疫耐受的机制.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病患者血清25-(OH)-D水平明显降低,在IL-10基因剔除鼠动物模型,如合并VitD缺乏,能自发出现与人类炎症性肠病类似的症状,如腹泻,恶液质等,死亡率很高,补充VitD明显改善.VDR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与对照组及溃疡性结肠炎比较,克隆病患者8号外显子352密码子TaqⅠ多态性(基因型"tt")明显增高.(四)1型糖尿病VitD与胰岛素功能密切相关,其活性下降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减少.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黑色皮肤的亚洲移民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发病率比英格兰白种人要高4~5倍,动物实验表明VitD参与NOD鼠糖尿病的进展.VDR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At,Bt增加1型糖尿病的危险性,而AT和at则对人体有保护作用,提示VDR可能是糖尿病易感基因.其机制考虑与VDR免疫调节作用有关,因免疫紊乱在1型糖尿病发病中有重要作用.有人发现1型糖尿病患儿VDR基因多态性未发现明显改变,但糖尿病女童ApaⅠ,BsmⅠ和TruⅠ等位基因频率明显增高.(五)肿瘤1,25-(OH)2-D3对细胞健康是极其重要的,不仅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而且影响细胞凋亡,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流行病学资料发现癌症的发生与预后同VitD/1,25-(OH)2-D3的水平及VDR基因多态性相关联.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人癌症(如结肠,乳腺和前列腺癌等)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较高,并且发现1,25-(OH)2-D3≥20ng/ml的正常成人,结肠癌的危险性减少一半以上.恶性黑色素瘤细胞能表达VDR,1,25-(OH)2-D3在能抑制体外培养的黑色素细胞的增生分化及扩展,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血清1,25-(OH)2-D3水平降低.此外VitD3类似物已被用于癌症的化疗.近年来焦点集中在1,25-(OH)2-D3控制局部生长代谢的重要性上,如局部组织的24羟化酶.除传统的1,25-(OH)2-D3-VDR传导通路抑制细胞生长和侵袭外,细胞质的信号通路日益引起重视,细胞质信号通路不仅调节细胞生长和分化,而且与凋亡有关.(六)神经与肌肉疾病VitD与神经肌肉功能密切相关.血清25-(OH)-D<50mmol/L者,常出现身体站立不稳,<30mmol/L时肌肉力量明显减弱,出现步态改变,从椅子上站立困难,爬楼梯无力等.广泛性肌痛是骨质疏松性肌病的重要临床特征,伴随肌酶降低,补充VitD则明显好转.且有研究发现VDR基因多态性影响肌肉功能.VitD还影响平滑肌功能,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有关,心衰严重程度的生化标记物-血NT-proANP水平同血清25-(OH)-D水平相关.VitD影响肌肉功能机制可能与VitD参与肌肉细胞内钙的代谢有关.研究表明VitD对肌肉组织作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包括遗传学及非遗传学作用,遗传学作用主要指1,25-(OH)2-D3结合到其核受体VDR上导致mRNA基因转录的变化和随后的蛋白质合成改变.非遗传学作用是指与细胞膜VDR受体的结合.VDR基因能在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表达,1,25-(OH)2-D3与神经因子的生物合成和表达有关,并抑制NO合成酶的合成,动物模型发现VitD具有神经保护和免疫调节作用,提示其在神经退行性病变和神经免疫疾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此外,1,25-(OH)2-D3可致神经胶质瘤细胞死亡,引起人们对应用该激素治疗脑肿瘤的兴趣.(七)皮肤病1994年局部VitD制剂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斑块型牛皮癣,开创了局部应用VitD治疗皮肤病的新纪元.其机制与VitD抑制细胞增生及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有关,研究发现1,25-(OH)2-D3能调节上皮细胞分化与增生,减少培养的角化细胞增生,促进其分化,故对角化细胞紊乱性疾病-牛皮癣有效.此也提示VitD可应用于治疗其他角化细胞紊乱性皮肤病,如先天性ichthyose,pityriasisrubra以及其他类型的牛皮癣,morphea等.(八)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如远端肾小管酸中毒,先天或后天原因所致的慢性肾功能障碍均会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出现佝偻病改变,应用1,25-(OH)2-D3治疗明显好转,但同时1,25-(OH)2-D3肠道钙磷吸收增加及骨矿物质动员导致高钙和高磷血症,新近有人应用新的VitD类似物—19-nor-1,25-(OH)2-D2和1,α-(OH)-D2治疗肾性佝偻病获得成功,能抑制PTH活性,但对钙磷代谢则影响不大.研究发现VDRBsmⅠ基因与肾脏病继发性高甲状旁腺素血症相关,携带VDRBB基因型的血透患者甲状旁腺切除术比率较低,时间较迟.三,维生素D及维生素D受体研究展望VitD具有激素的作用,其受体VDR是一种核受体,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是维持人体健康,细胞生长和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对VitD和VDR的深入研究,不仅能进一步阐明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而且VitD及其类似物能为临床疾病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维生素D可以降低腺癌和结直肠癌的风险J Steroid Biochem Mol Biol.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30, 2007.Am J Prev Med. 2007;32:210-216.美国的研究者说,提高维生素D的水平可以防止一半的乳腺癌和2/3的结直肠癌的病例发生。
P2X7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P2X7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P2X7受体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P2X7受体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潜在的药物靶点。
本文就P2X7受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抑郁症和失眠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P2X7受体;信号通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Abstract:P2X7 receptor and its 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P2X7 receptor may be a potential drug target for disease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P2X7 receptor an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such as Parkinson’s dise ase,Alzheimer’s disease,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depression and insomnia.Keywords:P2X7 receptor;signaling pathway;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胞外核苷酸P2嘌呤受体近年来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分为离子通道P2X受体和G蛋白偶联P2Y受体两大类。
从哺乳动物细胞中已克隆出七种P2X受体的亚型(P2X1-7),而P2X7受体(P2X7 receptor,P2X7R)的结构和功能跟其他亚型相比有显著差异。
P2X7R在多种病理状态下表达上调,本文就P2X7R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抑郁症和失眠等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病生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1.Pathophysiology:病理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状态时,人体生命活动的异常改变,特别是生理生化功能上的异常改变及其发生机制。
2.不完全康复:机体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已消失,但体内存在某些病理变化,主要通过代偿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可留下一些病理症状和后遗症,如烧伤后疤痕、心内膜炎后心瓣膜关闭不全等。
3.受体增敏:受体增敏是与受体脱敏相反的一种现象,可因受体激动药水平降低或长期应用拮抗药而造成。
如长期使用β-受体拮抗药普洛萘尔时,突然停药可致”反跳”现象,这是由于β-受体的敏感性增高所致。
4.反常性酸性尿:一般来说,酸中毒病人尿液呈酸性。
低钾性碱中毒,因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缺钾,排钾减少,使K+—Na+交换减少,而H+—Na+交换增加,肾分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称为反常性酸性尿。
5.反常性碱性尿:高钾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高钾,使K+—Na+交换增多,而H+—Na+交换减少,或由于肾小管性酸中毒时,肾小管分泌的H+减少,或重吸收HCO3-障碍,故尿呈碱性,出现酸中毒碱性尿,称为反常性碱性尿。
6.阴离子间隙(AG):指血液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
7.发热激活物:能激活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
8.等张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或Hb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又称等张性缺氧。
9.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引起血管内微血栓的形成,同时或继发器官功能障碍,从而出现器官功能障碍、出血贫血甚至休克的病理过程。
其主要特征为凝血功能异常。
10.FDP(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由于凝血过程的激活以及继发纤溶过程的启动使血中纤溶酶增多,纤维蛋白(原)被降解,形成多肽A、B、C及X、Y、D、E碎片,总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胆碱能受体在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胆碱能受体在神经递质释放和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胆碱能受体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体中的受体蛋白,它们主要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信号传导过程,并参与调节多种生理过程。
在神经科学领域,胆碱能受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因为它们与多种神经递质失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一、胆碱能受体在神经递质释放中的作用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乙酰胆碱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大脑和其他神经系统中都有分布。
乙酰胆碱信号传递过程中,胆碱能受体被激活从而影响下游信号递传。
在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时,它们会和靶细胞中的胆碱能受体结合,从而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促进电信号的传播和神经肌肉的收缩等生理反应。
胆碱能受体在神经递质释放中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作为乙酰胆碱的受体介导神经传递过程,包括神经肌肉接头和神经递质合成分泌等过程。
二是作为胆碱的受体参与调节多种生理过程,包括睡眠、大脑皮层活动、情绪等方面的调节。
二、胆碱能受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胆碱能系统在人体中的功能正常退化,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据研究,胆碱能受体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密切关系,包括阿尔兹海默症、亨廷顿病等等。
1. 阿尔兹海默症阿尔兹海默症是一种影响记忆和思考能力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胆碱能反应缺陷。
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大脑中的乙酰胆碱含量明显降低,胆碱能受体对乙酰胆碱的反应也减弱,这会影响神经传递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记忆力、注意力等问题。
阿尔兹海默症治疗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干预,药物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就是胆碱酯酶抑制剂,该药物可以提高神经元中乙酰胆碱的含量,增强胆碱能受体对乙酰胆碱的反应,从而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2. 亨廷顿病亨廷顿病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点是大脑皮质、小脑和基底核等结构的神经元死亡和萎缩。
这种疾病的发生与神经元细胞内钙离子、谷氨酸的过度积累及线粒体损伤有关,而胆碱能受体在调节乙酰胆碱反应通路中也存在着重要作用。
病生名词解释
病生名词解释1、疾病:指一定病因的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我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2、水肿:是指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一种常见的病理过程。
3、低渗性脱水:因失钠大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Osm/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4、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以致血氧含量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出来所引起的组织缺氧。
动脉血氧含量大多降低而氧分压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5、循环性缺氧:由于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6、发热: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或伴有全身炎症反应,是指在内外致炎因素(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摄氏度的病理过程7、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受损或调节障碍,致使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正常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体温升高8、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心脏舒缩或泵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的减少,不能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一种病理过程9、心脏前负荷:又称容量负荷,是指心脏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相当于心腔舒张末期容量10、氨中毒:此学说认为肝性脑病的发生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尿素合成发生障碍而导致血氨水平升高,增高的血氨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起脑功能障碍11、假性神经递质:指肝性脑病患者脑内产生的生物胺,例如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它们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的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但生理效应远较正常递质为弱,故称为假性神经递质12、低钾血症:血清钾离子浓度<3.5mmol/L的状态13、高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5.5mmol/L的状态14、呼吸性碱中毒: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称为呼吸性碱中毒15、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或碳酸氢根离子丢失而引起的血浆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原发性降低的酸碱平衡紊乱16、休克肺:休克时,肺血液灌流降低而且持续,引起肺淤血、水肿、出血、局限性肺不张、微血栓栓塞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的病理改变,称为肺休克。
50例病理生理学相似名词及相似疾病的区别
50例病理生理学相似名词及相似疾病的区别内容摘要:病理生理学相似名词及相似疾病繁多,容易混淆,鉴于这种情况,笔者以王建枝主编的病理生理学第九版教材为依据,列表归纳了50例病理学相似名词及相似疾病的区别,供本科及高职高专的临床、口腔、高护、助产等专业学生学习使用,也可供研究生考试人员及临床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人员参考。
1、疾病与疾病谱的区别。
2、健康与亚健康的区别。
3、病因与条件的区别。
4、诱因与危险因素的区别。
5、分子病、受体病与基因病三者的区别。
6、死亡、脑死亡与植物状态三者的区别。
7、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与等渗性脱水三者特点的区别。
8、水中毒与水肿的区别。
9、心性水肿、肝性水肿与肾性水肿三者的区别。
10、低钾血症与高钾血症的区别。
11、低钾血症与高钾血症对心肌特性影响的区别。
12、低镁血症与高镁血症的区别。
13、低钙血症与高钙血症的区别。
14、低磷血症与高磷血症的区别。
15、标准碳酸氢盐与实际碳酸氢盐的区别。
16、代谢性酸中毒与呼吸性酸中毒的区别。
17、代谢性碱中毒与呼吸性碱中毒的区别。
18、高血糖症与低血糖症的区别。
19、高脂血症与低脂血症的区别。
20、血氧容量与血氧含量的区别。
21、四种类型缺氧血氧变化特点的区别。
22、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23、正调节介质与负调节介质的区别。
24、应激与应激原的区别。
25、氧反常、钙反常与pH反常三者的区别。
26、活性氧与自由基的区别。
27、休克、暖休克与冷休克三者的区别。
28、低血容量性休克、血管源性休克与心源性休克三者的区别。
29、休克时微循环三期变化特点的区别。
30、高动力型休克与低动力型休克特点的区别。
31、自身输血与自身输液的区别。
32、前负荷与后负荷的区别。
33、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三者的区别。
34、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区别。
35、低射血分数型心力衰竭与正常射血分数型心力衰竭的区别。
36、心功能不全分级及分期之间的区别。
37、紧张源性扩张与肌源性扩张的区别。
乙酰胆碱受体与自身免疫疾病
抗乙酰胆碱受体抗体通过抗原调节乙酰胆碱受体( A ch R) 是一个配体介导的离子通道蛋白。
由 5 个同源亚基组成,亚基在内质网组成一个环,其中β亚基参与组装序列,而未组装的亚基易被降解。
肌肉乙酰胆碱受体是神经传导的重要媒介,是神经突触处化学信号与电信号相互转换的关键物质。
通常肌体内不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但重症肌无力患者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该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削弱了骨骼肌间的神经传导,引起肌无力。
因为肌无力症具有典型的自身免疫疾病特点,因而对它的研究与自身免疫疾病紧密相关。
1 .肌肉乙酰胆碱受体与自体免疫应答反应早在60 年代,科学家从电鳗发电器官中提取乙酰胆碱受体并免疫兔子,得到与肌无力症表现相同的兔肌肉虚弱症状,并推测肌无力的发生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紊乱,产生乙酰胆碱受体的抗体,该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导致骨骼肌间起肌肉神经传导作用的乙酰胆碱受体损失,引起肌无力。
但直到70 年代中期,才证明了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这项试验的成功,依赖于α2银环蛇毒素的发现,它与肌肉乙酰胆碱受体有专一性的结合。
大多数肌无力病人的免疫原可能就是天然乙酰胆碱受体或与其紧密相关的分子。
胎儿型乙酰胆碱受体可能是重症肌无力的免疫原。
因为胎儿型的乙酰胆碱受体可选择性地与许多肌无力病人的自身抗体反应。
体激活来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受损,这两个制都由于抗体与受体二价结合,减弱了受与乙酰胆碱的结合,导致神经传导受阻肌无力和实验性肌无力中,血清的抗体浓很高,在肌肉中只剩1/ 3 或更少的肌肉乙胆碱受体,大部分与自身抗体结合。
突触膜的结构也破坏了,原来折叠结构展开,乙胆碱受体含量降低,抗体和补体结合,并且膜的点裂解和碎段滑进突触裂隙2 。
除补体调节的点裂解损失乙酰胆碱受体,抗调节也能造成损失,例如:抗体与乙酰胆碱体的交连引起乙酰胆碱受体破坏速率提由此引起乙酰胆碱受体胞吞速率及溶酶体解速率提高,都属于抗原调节。
由于实验性肌无力是抗体介导的自身疫反应,所以它的发生需要B 细胞。
雌激素受体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雌激素受体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雌激素是女性生殖系统发育和维持的重要激素,它通过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雌激素受体α(ERα)是一种核受体,主要存在于乳腺、子宫、卵巢、脊髓等组织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特性。
本文将探讨ERα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1. ERα基础结构和功能ERα是一种转录因子,具有DNA结合和调节转录的能力。
其基础结构包括两个结构域:DNA结合结构域(DBD)和激素结合结构域(LBD)。
DBD是ERα的DNA结合位点,与DNA序列特异性结合,激活或抑制下游基因的转录。
LBD则是ERα与雌激素结合的位点,雌激素与LBD结合后,ERα就能转移到细胞核,结合到DNA上,启动或终止基因的转录。
除此之外,ERα还能与多种共同激活因子(Coactivator)和共同抑制因子(Corepressor)结合,这些因子调控ERα的转录活性。
其中,共同激活因子可以增强ERα受体的转录活性,进一步影响细胞增殖、分化等基本生命过程。
共同抑制因子也能对ERα发挥否定调控作用,影响细胞生长、分化和代谢过程。
2. ERα与乳腺癌的关系ERα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乳腺癌细胞中,往往能检测到ERα的存在,而它在细胞内的作用则不同。
几乎所有的情况下,ERα的功能是抑制癌细胞增殖,激活凋亡途径,从而抑制肿瘤发生的进程。
但一旦ERα功能遭到破坏,或者某些激素在特定情况下与ERα结合,那么ERα可能会失去抑制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反而通过某些机制促进肿瘤发生。
发现乳腺癌中ERα的状态可以帮助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如果患者乳腺癌细胞上的ERα结构完整,那么激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因激素治疗可以直接影响ERα,在肿瘤细胞内引入新的合规行为,使肿瘤抑制化。
但是如果肿瘤细胞没有ERα,那么激素治疗就没有作用。
3. ERα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除了乳腺癌外,ERα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关系。
大量证据表明,ERα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是保护性的。
受体异常与疾病
受体异常与疾病分类累及的受体主要临床特征遗传性受体病膜受体异常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LDL受体血浆LDL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家族性肾性尿崩症ADH V2型受体男性发病,多尿、口渴和多饮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紫质进行性视力减退遗传性色盲视锥细胞视蛋白色觉异常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症IL-2受体γ链T细胞减少或缺失,反复感染II型糖尿病胰岛素受体高血糖,血浆胰岛素正常或升高核受体异常ccc雄激素抵抗综合征雄激素受体不育症,睾丸女性化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维生素D受体佝偻病性骨损害,秃发,继发性甲状旁腺素增高甲状腺素抵抗综合征β甲状腺素受体甲状腺功能减退,生长迟缓雌激素抵抗综合征雌激素受体骨质疏松,不孕症糖皮质激素抵抗综合征糖皮质激素受体多毛症,性早熟,低肾素性高血压自身免疫性受体病cccccccccccccccc重症肌无力Ach受体活动后肌无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刺激性TSH受体抑制性TSH受体甲亢和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II型糖尿病胰岛素受体高血糖,血浆胰岛素正常或升高艾迪生病ACTH受体色素沉着,乏力,血压低继发性受体异常ccccccccccccccc心力衰竭肾上腺素能受体心肌收缩力降低c帕金森病多巴胺受体肌张力增高或强直僵硬肥胖胰岛素受体血糖升高细胞过度增殖肿瘤生长因子受体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肿瘤正常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受到精细的网络调节,细胞癌变最基本的特征是生长失控及分化异常。
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绝大多数的癌基因表达产物都是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组成成分,它们可以从多个环节干扰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导致肿瘤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
1.表达生长因子样物质某些癌基因可以编码生长因子样的活性物质,例如,sis癌基因的表达产物与PDGFβ链高度同源,int-2癌基因蛋白与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构相似。
此类癌基因激活可使生长因子样物质生成增多,以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刺激细胞增殖。
在人神经胶质母细胞瘤、骨肉瘤和纤维肉瘤中均可见sis基因异常表达。
m受体的作用
m受体的作用M受体,即m1受体、m2受体和m3受体,是一种G蛋白偶联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组织细胞中。
这些受体与毛细血管舒张、心脏频率、胃肠蠕动、膀胱收缩等生理功能有关,并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以下将详细介绍M受体的作用。
m1受体是M受体家族的一员,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最广。
它主要与乙酰胆碱(一种神经递质)结合,并能调节神经传导。
具体来说,它在大脑中的hippocampus区域起到重要的学习和记忆功能的调控作用。
此外,m1受体在胃肠道系统中的表达也较为突出,参与调控胃肠蠕动、胃酸分泌等功能。
因此,m1受体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消化系统疾病中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前景。
m2受体和心脏功能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心脏组织中。
当acetylcholine结合到m2受体时,会减慢心脏的传导速度、降低心脏收缩力并使心脏节律变慢。
这意味着m2受体可以用作治疗心律不齐和心衰等心脏疾病的靶标。
研究还发现,m2受体的活性对心脏电生理和心血管稳态具有重要影响,这为开发新的药物治疗心脏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m3受体主要分布在平滑肌和腺体细胞中。
激活m3受体会引起平滑肌收缩,从而调控膀胱收缩、支气管收缩以及消化道蠕动。
因此,m3受体在治疗尿频、哮喘和肠道运动障碍等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m3受体在腺体细胞中的激活也会引起分泌物的释放,如唾液、胃酸和汗液等,因此也与一些腺体分泌异常相关的疾病有关。
M受体在医学领域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针对M受体的药物可以选择性地激活或抑制特定的m受体亚型,并以调节神经递质的活性,从而达到治疗特定疾病的目的。
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M受体的调节可用于改善认知功能和控制运动障碍。
同时,对于心脏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针对特定M受体亚型的药物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M受体在人体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主要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等多个生理功能的调控。
1,4,5-三磷酸肌醇受体与神经变性疾病
1,4,5-三磷酸肌醇受体与神经变性疾病赵吉利1,岳雅蓉1,张鑫1,杜文倩1,王云霞1综述,薛慧2,项文平2,孟天予2审校摘要: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s,IP3Rs)是细胞内质网上的钙离子(cal‑cium ion,Ca2+)通道,通过调控Ca2+参与细胞生物学功能,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关键分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IP3Rs结构和功能异常与神经变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等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这些结构和功能异常如何影响IP3Rs功能,及相关钙信号,并且如何在这些疾病的发病和严重程度中发挥作用,仍尚不清楚。
IP3Rs如何在神经变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将于本文中进行综述。
关键词:1,4,5-三磷酸肌醇受体;钙离子;神经变性疾病;认知障碍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s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ZHAO Jili,YUE Yarong,ZHANG Xin,et al.(Central School of Clinical Medicine,Baotou Medical College,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014040,China)Abstract: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 (IP3R),which is a calcium ion (Ca2+) channel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participates in cellular biological functions through regulating the Ca2+ signal,and it is a key molecule in maintaining the normal function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 recent years,more and more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h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of IP3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hogenesi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such as Alzheimer's disease,Parkinson disease,Huntington disease,and spinocerebellar ataxia. However,it remains unclear how these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abnormalities affect the function of IP3Rs and the related calcium signal as well as the pathogenesis and sever‑ity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ole of IP3R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Key words: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Calcium ion;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Cognitive disorder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 receptors,IP3Rs)是一种位于内质网上的配体门控的Ca2+通道,1998年Supattapone等人[1]首次在大鼠小脑中发现IP3Rs,其广泛表达于单细胞原生动物在内的动物细胞中,通过调节内质网中Ca2+的释放,产生钙信号。
病生病例讨论-休克DIC+肺功能不全
病生病例讨论-休克DIC+肺功能不全病例一患者男性,24岁,在一次拖拉机翻车事故中,整个右腿遭受严重创伤,在车下压了大约5小时后才得到救护,立即送往某医院。
体检:血压8.6/5.3 kPa (65/40mmHg), 脉搏105次/分【脉搏细速】, 呼吸25次/分。
伤腿发冷、发绀,从腹股沟以下开始往远端肿胀。
膀胱导尿,导出尿液300ml。
在其后30-60min 内经输液治疗,病人循环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右腿循环也有好转。
虽经补液和甘露醇使血压恢复至14.6/9.3kPa(110/70mmHg),但仍无尿。
入院时血清K+为5.5mmol/L,输液及外周循环改善后升至8.6mmol/L,决定立即行截肢术。
右大腿中段截肢,静注胰岛素、葡萄糖和用离子交换树脂灌肠后,血清K+暂时降低,高钾血症的心脏效应经使用葡萄糖酸钙后得到缓解。
伤后72h内病人排尿总量为200ml,呈酱油样,内含肌红蛋白。
在以后的22天内,病人完全无尿,持续使用腹膜透析。
病程中因透析而继发腹膜炎,右下肢残余部分发生坏死,伴大量胃肠道出血。
伤后第23天,平均尿量为50-100ml/24h,尿中有蛋白和颗粒、细胞管型。
血小板56×109/L(正常100-300×109/L或10-30万/mm3),血浆纤维蛋白原1.3g/L(正常2-4g/L),凝血时间显著延长,3P试验阳性。
血清尿素氮高(BUN)17.8mmol/L 或50mg%(正常 3.2-7.1mmol/L 或9-20mg%),血清肌酐388.9μmol/L (4.4mg%)高,(正常值:88.4-176.8μmol/L 或1-2mg%), 血K+6.5mmol/L,pH 7.18酸,PaCO230mmHg。
虽采取多种治疗措施,但病人一直少尿或无尿,于入院第41天死亡。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又称3P试验,是检测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试验。
硫酸鱼精蛋白可使纤维蛋白单体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可溶性复合物中的纤维蛋白单体再解离,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又自行聚合呈肉眼可见纤维状、絮状或胶冻状物,这种不需要加凝血酶使血浆发生的凝固,称为副凝固,反映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存在,根据发生纤溶类型不同,本试验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及其配体在骨代谢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新进展综述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及其配体在骨代谢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刘晓辉(综述),崔舜(审校)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671560)作者单位:430022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作者简介:刘晓辉(1996-),女,医学硕士,住院医师,研究方向:骨关节炎诊治%E-mail:1577695076@通讯作者:崔舜(1963-)$女,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骨代谢疾病及骨关节炎症性疾病的诊治%E-mail:cuishun7171@foxmaib com[摘要]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是具有多种配体的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糖尿病并发症以及多种与衰老、炎症相关的疾病,在调节先天免疫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RAGE及其配体不仅是多种炎症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而且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均表达RAGE%近年来,关于RAGE及其配体在成骨、破骨细胞增殖分化过程,软骨细胞发育过程以及骨重塑中所起到的作用被逐渐认识。
该文主要综述了RAGE及其配体对骨代谢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揭示慢性炎症相关的骨丢失及骨重塑的调控机制,为骨代谢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关键词]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代谢疾病[中图分类号]R6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806(2021)02-0201-05doi:10.3969/j.issn.1674-3806.2021.02.19ResearchprogressofrecepiorforadvancedglycainonendproducisandnislngandsnnmeiabolncbonednseasesLIE Xiao-hui$CUI Shun.DepaOrnent of Rheumatology and iEmunology$Unioo Hospital$Tongji Medical College$Huazhoog UnOegPh o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430022,China[Abstract]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a member of the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transmembrane proteins with multiple ligands,is inve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 variety of diseases,including AlzheimeOs disease a neurodeaenerative disease,diabetes complications,and many diseases related to aging and inflammation.RAGE also plays a key role in reaulaCng the innate immune response.RAGE and its ligands are no-only important factors in various inflammatoc cacOons but also express RAGE i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cells,osteoblasts and osteoclasts.In recent years,the role of RAGE and its ligands in the process of osteoblast andosteoclast proliferations and dOferentiations,chondrocyte development and bone remodeling has been gcduaXy recognized.In this paper,we mainly review the eOects of RAGE and its ligands on bone metabolism and the mechanisms,in order to reveal the reyulatorr mechanoms of chronic inflammation-related bone loss and bone remodeling,and provide new iOeas for the treatment of metabo/c bone diseases.[Key words]Receptor for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Osteoblast;Osteoclast;MetaboXcbonediseases骨是一种矿化结缔组织,具有四种类型的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其中成骨细胞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而来,负责新骨形成;破骨细胞来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由单核细胞融合而成,参与骨吸收% 在骨代谢过程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通过骨形成和骨吸收来维持骨骼矿化平衡及自身结构的完整[1]%骨形成与骨吸收之间的动态平衡也是损伤骨更新与修复的关键,一旦失衡,常导致某些代谢性骨病,如骨质疏松症和炎症性骨病% 1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eceptor for advanceC glycation end products,RAGE)及其配体概述RAGE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跨膜蛋白中的一员,它是一种多配体受体,能够与多种内源性、外源性配体结合,并激活炎症反应[2]%目前发现可被RAGE识别的配体包括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ae-1p-otein,HMGB1)、&淀粉样肽(dmy-did&A0)、S100钙粒蛋白家族、补体等[3,4]O现已发现RAGE及其配体在骨骼稳态和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AGEs、HMGB1、A0、S100钙结合蛋白家族等均能影响成骨细胞活性[5]%RAGE在破骨细胞成熟和分化过程中也具有重要意义,研究[6]发现RAGE 敲除小鼠表现出破骨细胞功能缺陷,骨吸收活性降低,显示出骨硬化样表型%本文综述了RAGE及其配体在骨代谢进程中的最新进展,并揭示了它们在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中的发病机制,为骨代谢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新思路%2RAGE及其配体影响骨代谢的作用机制2.1AGEs对骨代谢的影响AGEs是蛋白质、脂类或核酸的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的羰基之间通过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生成的稳定共价加成物%AGEs与RAGE 结合,激活蛋白激酶(miiogen-aciieaied peoiein kina7e, MAPK)通路和核因子-k B(nuclexr factor-gB,NF-gB)等信号通路,从而调控炎症细胞因子、生长因子和黏附分子的表达[7,8]%AGEs与RAGE结合,负性调控成骨细胞,与多种炎性疾病的骨丢失机制密切相关%AGEs可以通过抑制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和增殖,间接影响成骨细胞形成,导致骨小梁的损失⑼%此外,AGEs可以减少骨形成相关基因(如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的表达,并减少骨基质蛋白(如胶原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干扰基质矿化和成熟骨结节形成,从而减弱成骨细胞活性[10]%age s与RAGE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诱导成骨细胞凋亡:一种是激活caspaseA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11];另一种是通过增加细胞内活性氧(eeaciieeoeygen pecie,ROS)的产生,促进MAPK磷酸化,触发内在细胞凋亡途径,最终导致成骨细胞凋亡[12]%研究[13]发现,低剂量AGEs 通过诱导成骨细胞自噬,对其增殖有促进作用,同时降低破骨细胞功能;反之,高剂量AGEs则诱导成骨细胞凋亡%AGEs对破骨细胞影响存在较大争议%研究[14,15]显示,AGE s在破骨细胞分化不同阶段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在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融合阶段,AGEs显著降低了骨吸收;在破骨细胞分化成熟阶段,AGE s主要通过增加足小体的数量从而刺激骨吸收%AGEs还可以通过降低胶原更新和蛋白多糖合成速率,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合成障碍,降低关节软骨细胞在损伤后维持软骨基质完整性的能力[16]%此外,细胞自噬能够通过下调金属蛋白酶减少AGEs对软骨基质的损伤[17]%2.2HMGB1对骨代谢的影响HMGB1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染色质结合蛋白,可作为炎症介质在细胞活化、应激、损伤或死亡后释放到细胞外引起炎症反应%HMGB1能驱动成骨细胞迁移,并促进骨折部位的血管形成,也可以刺激软骨内骨形成[18]%体外研究'19(发现,HMGB1可以激活MAPK通路上重要的信号分子P38和ERK,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以刺激成骨分化%对于破骨细胞, HMGB1直接作用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前体细胞),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4(Toll-lika receptor4, TLR4)来影响破骨细胞分化的早期阶段%在破骨细胞分化后期,HMGB1可以通过激活RAGE来刺激其分化%凋亡的骨细胞也可以释放HMGB1信号,通过增强破骨细胞迁移进而促进骨吸收[20]%这一现象是微损伤骨正常修复的基础,也是衰老和炎症条件下骨丢失的原因之一%2.3S100家族对骨代谢的影响S100家族是一个钙结合蛋白的独特亚家族,能够传导Cx2+信号,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在细胞内外发挥重要生物学活性%其中S100蛋白家族成员S100A4直接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其原因可能是通过诱导成骨细胞产生可溶性RAGE'21〕%S100A4还可通过激活NF-gB 途径抑制成骨细胞的矿化功能[22],从而导致骨稳态失衡%研究发现S100蛋白家族重要成员S100A8能通过促进肌动蛋白环的形成来刺激破骨细胞活性,使骨吸收能力增强%但S100A8调控骨代谢的作用不由RAGE介导,而是通过结合TLR4影响破骨细胞增殖分化[23]%S100A16蛋白是S100蛋白家族的一个新成员,在不同的组织类型中均有表达'°4〕%研究'25〕表明S100A16在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过程中可抑制成骨分化,促进成脂分化,降低成骨细胞转录因子2(ount-related tran s c r iption factor2,Runx2)的表达% 2-4A&对骨代谢的影响A&是由淀粉样蛋白前体(amyloid precuoar protein,APP)水解产生,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A&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中均有表达'26]%体内研究'27]显示,相较于野生鼠,幼年APP转基因小鼠骨皮质内矿物质沉积率显著降低,成年小鼠的血清骨钙素水平也较低,表明APP在小鼠骨形成中有负面作用%此外,A&可以通过结合RAGE刺激破骨细胞的增殖,增加破骨细胞活性%但A&对于破骨细胞的调控有双相作用,一定浓度的A&可以刺激破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而高浓度的A&反而对其有抑制作用[28]%2.5补体对骨代谢的影响补体活性片段C3a是RAGE的高亲和配体⑷%补体对骨代谢的作用是由Sato团队首次证实的%Sato等'29(早期研究表明,将1,25(OH)2D3添加到小鼠骨髓基质细胞(ST2)和原代成骨细胞里,补体C3逐渐增加,并且C3能促进破骨细胞分化%补体对成骨细胞具有调节作用,研究[30]发现C5aR的mRNA在成骨分化过程中显著上调,且C3a、C5a与炎症因子IL-1&共同刺激可显著诱导成骨细胞炎症因子IL-6和IL-8的释放% C3a和C5a对破骨细胞生成也具有调节作用,它们可直接诱导破骨细胞形成,同时补体活性片段能通过调节炎症刺激因子IL-6的生成进而调控破骨细胞的分化[30,31]。
受体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受体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近年来,受体生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学研究分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其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备受关注。
受体是指细胞表面或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质分子,它能够与生物体内的化学信号物质结合,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
受体生理学研究的重点,就是对这些受体以及它们与信号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期从中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新方法。
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受体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受体生理学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受体生理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药物开发。
受体是药物的重要作用靶点,通过对受体的了解,可以加速药物开发的进程,有效地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以目前常见的高血压病药物为例,大部分都是通过作用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受体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而达到治疗效果的。
针对受体开发的药物可分为激动受体型和拮抗受体型两类。
通过研究受体产生的信号途径,可以发现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例如,人体内的小分子蛋白TNFα是引发炎症反应的信号分子,在应对急性感染时TNFα的水平会升高。
目前临床上已经开发了一种针对TNFα的抗体药物,可以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
二、受体生理学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癌症具有极强的侵袭性和转移性,在治疗中很难达到全身性的有效控制。
受体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癌症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例如,HER2受体是一种在乳腺癌、胃癌、卵巢癌等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蛋白质。
通过针对HER2受体的药物治疗,可以抑制HER2信号通路的传递,从而减缓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三、受体生理学在神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受体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在神经疾病治疗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氨基酸受体在神经系统中具有诸多重要功能,在多种神经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的发病机制中,氨基酸受体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不同的氨基酸受体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可以更好地抑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
另一方面,针对某些受体的药物在治疗神经性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因此在研究中需要考虑这些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体与疾病(receptor and disease)受体的研究简史可分四个阶段① 19世纪末Ehrlich:受体概念② 20世纪60年代:实体研究③ 20世纪80年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进展推进受体研究基因克隆技术-受体的一级结构定点致突变技术-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Goldstein 和 Brown 对 LDLR 与 FH 关系的研究揭开受体分子病理学的序幕■多种重要疾病,如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免疫功能异常、神经精神疾病有受体的异常④近年来:受体三维结构阐明△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机制△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第一节受体的概念和一般特性一、受体的概念:是指在靶细胞中存在的能识别、特异性结合配体(ligand)并引起特定生物效应的蛋白质二、受体的分类:1、定位:膜受体;胞质内受体;核内受体2、配体:激素受体;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受体3、功能:死亡受体;运货受体三、受体与配体结合的一般特性1 可逆性:受体与配体的结合主要靠氢键、离子键及范德华力等非共价键。
因此两者的结合具有可逆性。
2可饱和性(有限数量性):虽然不同受体在同一细胞或同一受体在不同细胞中的数量有很大差异,但单个靶细胞所含的特定受体数目是有限的,一般为103~105;因此当配体的浓度达到一定量时,就能占据所有的受体,使配体浓度-结合曲线呈现饱和现象。
3 高亲和力性:亲和力是受体与配体结合难易程度的量度,以平衡解离常数(dissociation constant, Kd)表示;量纲为“mol/L”, 即受体被结合一半所需配体的摩尔浓度,Kd值多为10-8~10-12。
4 特异性(立体选择性):受体是蛋白质,由它的一级结构所形成的三维结构,特别是受体结合部位的三维结构决定了它能有高度选择性地、高亲力地与一种或同一类在结构上与之互补的配体结合,这种特异性可以保证靶细胞在对一种信号起反应时,不受其他信号的干扰。
第二节受体的分类、结构与功能一、膜受体(细胞表面受体)数量最多,一般为跨膜的糖蛋白,由细胞外区、跨膜区和细胞内区三个功能域(domain)组成,绝大多数具有跨膜信号转导作用1 离子通道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igand-gated ion channels)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Na+,K+5-羟色胺受体(5-HTR):Na+,K+γ-氨基丁酸受体(GABAR):Cl-甘氨酸受体(GlyR):Cl-2 G蛋白耦联型受体(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GPCR)G蛋白耦联受体是个数量庞大的超家族,识别和转导大量配体的信息,如:(1)多种激素、神经递质、神经肽、趋化因子等。
(2)光感、气味和味觉的信号(3)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组胺拮抗剂、抗胆碱能药物、阿片制剂等多种药物。
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功能调控,特别是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故称为代谢型受体。
活化:当受体与配体/信号分子结合时受体被激活,发生构象变化,促使Gα亚基与GDP解离而与GTP结合并被激活;GαGTP与Gβγ分开并与受体脱离;活化的GαGTP 作用于效应蛋白或下游的信号转导蛋白,实现膜上信号转换并导致一系列生物学效应。
失活:之后,Gα亚基内在的GTP酶活化,将GTP水解成GDP,GαGDP与Gβγ重新聚合为三聚体的非活化形式。
3 具有胞内酶活性型受体(1)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tyrosine protein kinase receptor,TyrPKR)包括近20种不同的受体家族,其中有多种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受体以及与其有同源性的原癌基因产物。
它们在细胞的生长、分化、代谢及有机体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活化:①配体与受体结合后,诱导受体构象变化,发生稳定的二聚化,二聚体的受体相互交叉磷酸化,并伴有酪氨酸激酶的激活。
②酪氨酸磷酸化使激酶区稳定在激活的构象,并为下游的信号转导份子提供识别、停靠和结合的部位。
③信号转导蛋白进一步在膜上组装成激活的信号转导复合物通过多种底物蛋白启动多条信号转导通路,实现膜上信号转换和信号传递。
失活:被激活的受休可因与其配体的解离而钝化,回到无活性的单体状态。
(2)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receptor,Ser/ThrPKR)(3)鸟苷酸环化酶型受体(guanylyl cyclase receptor,GCR)4 与胞质内酶连接型受体(1)细胞因子受体(2)淋巴细胞表面抗原受体Jak (just an other kinase , janus kinase , jak)JAK是英文Janus kinase的缩写,Janus在罗马神话中是掌管开始和终结的两面神(之所以称JAK为两面神激酶,是因为JAK既能磷酸化与其相结合的细胞因子受体,又能磷酸化多个信号分子)。
JAK蛋白家族共包括4个成员:JAK1、JAK2、JAK3以及Tyk2。
STAT (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过程:细胞因子与相应的受体结合后引起受体分子的二聚化,使得JAK激酶与受体连接并相互接近通过交互的酪氨酸磷酸化作用而活化。
JAK激活后催化受体上的酪氨酸残基发生磷酸化修饰,继而这些磷酸化的酪氨酸位点与周围的氨基酸序列形成“停泊位点”(docking site),同时STAT蛋白被招募到这个“停泊位点”。
5 选择性摄取细胞外成分的受体 (cargo receptor 运货受体)这类受体包括脂蛋白受体、转铁蛋白受体等,能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载体蛋白,并通过受体介导性的内吞过程(endocytosis)或内化过程(internalization),将与载体蛋白结合的细胞外成分摄入细胞内以进一步代谢。
该过程为:①膜受体与配体结合②在膜上横向移动、聚集,汇积于质膜网格蛋白被覆的小凹③小凹处的被膜内陷、反折,形成被膜小囊,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内④进入细胞的被膜小囊失去被膜后称为内吞小体,酸性环境中受体和配体解离⑤配体进入溶酶体被降解,受体重新掺回细胞表面,再利用6 死亡受体死亡受体与被称为死亡因子的配体结合后,发生三聚化,与多种接头蛋白的相互作用,转换和传递信号。
然后,①激活作为组成凋亡执行器关键成分的caspases家族蛋白酶,导致细胞凋亡。
②激活应激激活的蛋白激酶通路,使转录因子NF-kB等激活,启动使细胞免于凋亡的细胞保护反应。
DD:death domain 死亡域TRADD:TNFR associated DD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死亡域RIP: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受体相互反应蛋白TRAF2:TNFR associated factor2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FADD:Fas associated DD Fas相关死亡域DED:deth effector domain 死亡效应子结构域二、细胞内受体(一)胞质内受体1 甾体激素受体2 小分子气体受体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型受体(soluble guanylyl cyclase receptor ,sGCR)GTPNO → sGC →↓← sGC ← CO cGMP↓PKG(二) 核内受体(非甾体激素受体)第三节受体异常的原因和机制一、受体基因表达异常导致受体数量改变二、受体基因突变导致受体结构异常三、自身免疫性受体功能异常四、受体相关因子或辅助因子缺陷第四节受体异常与疾病一、遗传性受体病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FH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LDLR缺陷症①数量减少:LDLR基因突变而不能编码正常的受体蛋白,致受体合成减少。
最常见,占50%以上。
②结构异常:编码LDLR配体结合区的碱基缺失或点突变,使其不能与配体结合。
③功能异常:编码LDLR胞浆区的基因突变使LDLR与LDL结合后不能聚集成蔟而内吞入细胞2 家族性肾性尿崩症由遗传性ADHR异常引起基因突变引起:① ADHR合成减少,使数量不足②受体胞外环结构异常,致其与ADH的亲和力降低二、自身免疫性受体病体内产生抗受体的自身抗体而引起的疾病1 重症肌无力神经-肌肉间传递功能障碍的自身免疫病抗n-AchR抗体导致:①干扰Ach与受体结合②加速受体的破坏2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Graves病(弥漫性甲状腺肿)可产生TSHR(促甲状腺素受体)刺激性抗体,其与TSHR结合,使腺垂体合成、释放TSH增加,作用于甲状腺而致:①甲状腺素分泌增加→甲状腺功能亢进②甲状腺腺体生长→甲状腺肿大三、继发性受体异常许多疾病过程中,可因配体的含量、pH、磷脂膜环境、以及细胞合成与分解蛋白质的能力等变化引起受体数量和亲和力的继发性改变。
心力衰竭的心脏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正性肌力反应减弱,即β受体对儿茶酚胺刺激发生减敏反应受体数量减少,可降至50%以下①β1受体对配体的敏感性降低②β2③受体后信号转导异常,如Gi/Gs比例升高四、G蛋白异常与疾病1、霍乱霍乱毒素→小肠上皮细胞膜Gs亚基→选择性破坏GTP酶活性→GTP不能水解为GDP→Gs不可逆激活↓AC → cAMP↑↑↓小肠上皮细胞膜蛋白构型异常↓大量Cl-、HO持续转运入肠腔22、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垂体腺瘤↓编码Gs的基因点突变↓Gs的GTP酶活性降低↓GRH→ Gs→AC﹢→cAMP↑→GH↑→骨骼生长过度(下丘脑)(腺垂体)↓↓巨人症肢端肥大症(儿童)(成人)五、酪氨酸蛋白激酶型受体异常与疾病胰岛素抵抗性糖尿病(Ⅱ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