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

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在他的小说中,有一类值得我们永远记住的形象———“在伦敦迷雾、盗窟贼窝、暴君学校、后母家中众多的孤独可怜、游荡迷惘、挨打受辱、危险濒临、惊悸不安”的孤儿、苦儿、弃儿、流浪儿、低能儿、小乞丐———他们完整准确地展现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并且深入人心地牵动着读者的情思。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过:“英国作家中,没有一个能比狄更斯更好地描绘童年。

”因此,对于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分析,历来讨论和研究的文献都层出不穷。

我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期刊获知,其中包括《从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看其人道主义思想》(楚雄师范学院附中)《狄更斯笔下的儿童形象》(上海师范大学)《狄更斯笔下的两个儿童形象——谈奥列佛退斯特与大卫科波菲尔》(常州工学院)《狄更斯的儿童情节及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分析》(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教育》(沈阳工业大学泉州师范学院),这已经充分说明国内相关学者对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共性与规律都有了一定的注意,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通过对这些相关文章的分析与总结,希望对狄更斯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有个总体上的了解。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百年来,在批评家的笔下,狄更斯的声望起起落落,但是,不管怎样,单凭其描写的众多深入人心的儿童形象,就足以成就其在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了。

连狄更斯的反对者萨克雷也不得不承认他给孩子们“以天真的欢笑,以美而无暇的篇章。

”马克思在《英国资产阶级》一文中列举了英国杰出的小说家,狄更斯的名字更是名列榜首。

而某种程度上,狄更斯的文学成就与其作品中的儿童形象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

(一)狄更斯作品中儿童形象的划分朱挺柳,郑克鲁教授(2003)关于狄更斯儿童形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他们肯定了狄更斯在儿童形象的创作中,取得了独创性的成就。

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_刘白

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_刘白

第14卷第1期2011年1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4No.1Jan.2011■文学研究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述评刘白1,2(1.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2.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01)摘要:21世纪国内狄更斯小说研究可以从总体研究和主要作品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总体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研究、创作艺术研究、比较研究和翻译传播研究等四个方面。

对狄更斯小说的分析和解读则主要集中在《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等小说上。

与国外狄更斯研究相比,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研究内容存在重复现象;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

因此,需要加强学术史的研究和更多地翻译、引进国外狄更斯研究成果。

关键词:狄更斯研究;述评;问题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1)01-0088-05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在英国作家中,“也许只有狄更斯,在世界性的影响上可以与莎士比亚匹敌,他的作品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和《古兰经》一样,都代表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

”[1]320在中国,狄更斯是最早引起文坛注意的英美作家之一,对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产生较大影响。

自190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滑稽外史》之后,狄更斯就进入了我国学界的视线。

此后,学界日益关注和重视狄更斯小说及其研究,狄更斯研究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一脉。

进入21世纪,中国狄更斯研究的问题意识更加增强,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的方法也更加多样。

新中国60年狄更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新中国60年狄更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

新中国60年狄更斯研究之考察与分析殷企平杨世真内容摘要:建国后的狄更斯研究主要可分为建国至1966年、1966年至1980年、1981年至2010年三个时期。

自1981年始,狄更斯研究专著及论文数量剧增,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研究成果;研究范围更加广泛,研究方法更加多样,研究环境及研究条件大为改善,标志着当代狄更斯研究进入了繁荣期。

繁荣期的狄更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内缺少不同观点的交锋、争辩,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突出;对外缺少与国际狄更斯研究主流话语的深度对话与交流,存在着机械地搬用国外研究成果的现象。

关键词:新中国60年狄更斯研究时期繁荣问题作者简介:殷企平,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英国文学;杨世真,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文学叙事与影视叙事比较。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60年”【项目编号:09&ZD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并受到“杭州师范大学勤慎研究项目”资助。

Title:60Years of Dickens Studies in New China:A Survey and AnalysisAbstract:Dickens Studies in New China has witnessed three major phases of development,namely,the period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1966,the period of 1966to1980,and the period of1981to2010.Since1981,there has been a grea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monographs and academic papers on Charles Dickens,with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dicative of burgeoning scope,diversified approaches and tremendously improved research condi-tions.In other words,Dickens studies in China has entered an age of prosperity.For all its pros-perity,however,there remain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scarcity of heated debates within do-mestic circles,repetitive low-level research,and the lack of in-depth dialogues with international mainstream discourse on Dickens,which often results in mechanical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from abroad.Key words:60years of New China Dickens studies phase prosperity problemAuthors:Yin Qiping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310036,China)and his research area is British literature;Email:qipyin@hotmail.com Yang Shizhen is professor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t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Hangzhou310018,China),and his research area is comparative narratology.Email:yangshizhen@sina.com狄更斯(1812-1870)的作品(主要是小说)在中国传播近百年,译本齐全,读者稠众,影响甚广,与此相应,中国狄更斯研究(主要指狄更斯小说研究)的历史也比较长。

浅析狄更斯的成长小说

浅析狄更斯的成长小说

浅析狄更斯的成长小说作者:黄菲菲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5年第11期【摘要】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当代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

《远大前程》是他创作于晚期的一部优秀著作,也是其主要三部成长小说之一。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不仅以第一人称细致地叙述了主人公皮普的成长经历和思想逐渐成熟过程,以此启发现在的人们在实现个人的远大前程中,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关键词】成长小说《远大前程》皮普成长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最伟大的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远大前程》是他晚期创作的一部堪称完美的作品,也是他的主要三部成长小说之一。

在这本小说中,他用平易的第一人称、幽默诙谐的笔调,描述了皮普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充分展现了皮普在成长中性格的逐渐成熟和自我价值的确定过程。

由此体现了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之一:成长主题。

它不仅给当时的那个时代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也依然吸引和引导并启发着它的读者去思考。

一、成长小说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源于德语)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德国,盛行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种新型小说体裁。

Bildungs意为描写、刻画和塑造,roman则为小说之意。

英国是成长小说发展史的重要国家之一,狄更斯是19世纪最具代表的作家。

他的三部成长小说——《远大前程》、《大卫·科波菲尔》和《雾都孤儿》堪称是成长小说的经典之作。

成长小说的主题主要是叙述主人公从幼年开始的种种经历,尤其是在心理和精神上遭遇一定的危机,然后逐渐长大成人并褪去自身幼稚,走向成熟。

成长小说为读者不仅描述了主人公在社会生活中的起伏经历和感受,而且充分展现了主人公思想发展和性格塑造的过程。

国内学者把成长小说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叙事的内容是人物的成长,具有亲历性;结构具有模式化:幼稚—诱惑—出走—迷茫—考验—顿悟—自我认识;具有一定的社会启蒙教育意义。

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

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

狄更斯小说的空间研究狄更斯是典型的城市作家。

他是大都市伦敦的观察者、闲逛者和书写者。

他的小说大都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为描写对象,在文中建构了监狱、学校、法庭、议会、铁路、工厂、作坊、酒馆、家宅等各式各样的城市空间。

这些空间在其小说中不只是事件发生的背景,故事上演的舞台,也是一个动态的富含表征意义的空间场域。

狄更斯在小说中用这些空间谋篇布局、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

因此,以空间叙事、空间批评等新兴的文学空间理论为依托,对狄更斯小说空间的建构途径、叙事方式、现代性表征意义等内容进行研究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这可以加深读者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理解,使狄更斯小说在当下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

论文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正文分为五章。

绪论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之处、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分析狄更斯小说研究与空间理论的关系,探究文学空间批评与狄更斯小说研究的契合度。

本章首先梳理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空间概念流变,其次研究了空间转向与文学空间批评的关系,分析了文学空间批评的路径和方法,最后探讨了用空间理论研究狄更斯小说的可行性。

第二章主要研究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独特性。

狄更斯是一名城市作家,他的小说主要围绕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建构了监狱、学校、法庭、议会、铁路、工厂等空间场域。

本章首先以空间的职能为分类标准,对狄更斯小说中的空间进行了分类研究,其次从整体到个体、从具体到抽象全面分析了狄更斯小说空间的特质。

第三章主要围绕狄更斯小说的空间建构展开研究工作。

狄更斯小说文本中的空间是作者以现实世界中的空间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运用各种叙述技巧建构的空间。

本章首先辨析了几组在研究过程中容易和文本中的空间建构相混淆的概念,为下文研究夯实基础,其次从边界、规模、密度、维度、层次等几个角度阐释了狄更斯小说空间建构的形态,最后着重研究了狄更斯小说空间建构的手法。

第四章主要研究狄更斯小说的空间叙事。

英国文学中苦难人物的塑造研究——以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为例

英国文学中苦难人物的塑造研究——以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为例

狄更斯简介及其作 品 l 8 1 2年 2月 7日,查尔斯 ・狄更 斯 ,出生在英 国朴 茨茅斯市 的波特 西 地 区。只因社会动 荡不安 ,狄 更斯出 生 平寒 ,其父母经 常为躲避债主 悄悄 迁家 , 或未付房 租被房 主逐出家门 狄 更斯 1 2 岁时, 整个家庭生活穷困潦倒, 父 亲已无法维持 家庭生计 ,狄更 斯被 送 到伦敦一家 皮鞋油厂上班 从一个 曾经受到呵护 的家 中长子变成 了一个 被 受冷落与屈 辱的童工 ,让他 备尝生 活 的艰辛与无奈 ,这些苦难 的经 历对 他一生生活与创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 在 动荡 的成 长过程 中,狄更斯并 没有接受很 多的正规教育 ,然而 ,他 自己热爱阅读 ,尝试创作,自学成才 。 他一生创作 出十三部半长篇 小说 ,多 部中短篇 小说 ,随笔 、时事评论等众 多作 品。成功勾勒 出包罗 万象的社会 图景 ,揭 露腐败黑暗 的社 会现实 ,塑 造生动逼真 的人物形 象,让 自己成为 维多利 亚时期最杰 出的批判现实主义 小说家之一 。 他 的长篇小说 《 双城 记》 、 《 雾都孤儿》等作 品广为流传 ,脍炙人 口,备受好评 。狄 更斯与夏洛特 ・ 勃 朗台、萨克雷 、盖斯凯尔夫人 一起被 马克思称为 “ 现实英国 的一批杰 出的 小说家 。 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个人经历 的丰

格、言语 、思想、戏景和 唱段 。从客 观方 面的悲剧 要素 来看 , 悲剧主人公 , 面对 “ 不该”遭 受的厄运 ,其态 度是
不接受 的,是反抗现实与 厄运 的 。主
观方面 ,亚 里士多德在 《 诗 学》 中提 出西方文艺 理论史上第一 个完整的悲 剧定义 ,其 中就涉及 了悲剧接 受者的 情感体验 。因为剧 中的人物遭 受 了厄 运与苦难而 引起读者强烈的不安情绪 , 为剧 中人物 遭受不该遭 受的厄运产生 种同情与怜悯。在狄更斯 的作 品中, 有很多在悲剧 中苦苦挣扎的苦难人物 , 典型 的有 :《 雾都孤儿》中的奥利 弗 ・ 退斯特和南希 , 《 远大前程》 中的皮普 , 《 老古玩店》 中的小耐儿等 。 三 、结 合悲剧理论 分析狄更斯作 品中的苦难人物 《 雾 都孤儿》是狄更斯于 1 8 3 8年 出版 的小说 ,一个 名叫奥利弗 ・ 退斯 特 的孤儿在孤儿 院中苦苦挣扎几 年后 又被 送到一家棺材 店做学徒 ,难 以忍 受的屈辱和饥饿 让小奥利 弗拼 尽全力 逃出棺材店 跑到伦敦 ,又被拉 入扒手 团伙做 了扒手 。他 曾被富有 的布朗罗 先生收 留,而不幸的是他 又被 小扒手 发现强迫 回到贼窝 。善 良的女扒手南

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年)

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年)

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年)狄更斯(1812—1870)是世界文学史上罕见的将经典与通俗、娱乐与教化结合起来的伟大作家之一。

西方的狄更斯研究已经历时170余年,有关狄更斯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其思想与创作以及研究阐释皆呈现出多元性。

在西方浩如烟海的评论中,狄更斯几经沉浮,毁誉交织,褒贬并存。

通过学术史研究,对当代西方70余年的狄更斯研究成果进行大清理,甄别优劣,厘清源流,总结狄更斯研究的发展规律及其得失,不仅有利于我国学者对国外的狄更斯研究有更全面、系统、深入的了解,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营养”,为中国今后的狄更斯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有益的借鉴,而且对于我们培养跨文化接受的成熟心态、提升文学研究的价值坚守意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意义。

本文通过深研细读百余部英文版狄更斯批评专著,并比照百余年的中国狄更斯研究,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梳理和审视当代西方的狄更斯研究成果,力图全面清晰地呈现二战后70年来狄更斯学术史的本真面目,找出贯穿其间的主线,理清演进轨迹,构建一部系统的当代狄更斯学术史。

与此同时,通过勾勒脉络,呈现知识的生长点,昭示演进规律,立足民族立场,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总结对当下现实与学术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与方法。

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其中正文分为六章。

绪论部分说明本文写作的缘起、意义、思路方法、创新之处,回瞻国内狄更斯研究现状,并概观二战前英美的狄更斯研究。

第一章探讨狄更斯研究的第一次转向。

一方面,二战前,近一个世纪的狄更斯研究主要是业余批评,读者大众是批评主体;二战后,由于学院派批评的兴起,狄更斯批评进入专业化时期。

学院派批评催生了“狄更斯产业”的生成。

另一方面,学术界对待狄更斯的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乔治·奥威尔和爱德蒙·威尔逊开创的批评潮流使得狄更斯在学术界的声誉大大提高。

简评赵炎秋的狄更斯研究

简评赵炎秋的狄更斯研究

简评赵炎秋的狄更斯研究作者:杨红霞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作家,狄更斯在世界各国都有忠实的读者,无数评论家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研究。

中国的狄更斯研究已历经了一百多年的时间,无数学者曾著书立说,其中以赵炎秋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不仅对狄更斯的15部长篇小说进行整体系统的分析,而且对中外的狄更斯批评学术史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反思,为今后的狄更斯研究指明了方向。

因此,本文整理了赵炎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所有狄更斯研究,以期得到启迪。

关键词:狄更斯研究;赵炎秋;启迪作为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整个世界都享有盛名,世界各国都有其热心的读者,各国评论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和研究,“成就最高的则是英美的狄更斯研究者。

”[1]p3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的狄更斯研究就不精彩,没有特色。

比如早在19世纪30年代末狄更斯的作品就不断被译成俄文,得到当时很多俄国民众和文学家的极大关注。

“19世纪,狄更斯的作品在俄罗斯读者中的受欢迎程度及影响力,甚至比起英国本土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1]p261狄更斯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传播始于19世纪末,而中国读者对狄更斯的接触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初,著名翻译家林纾和他的合作者魏易合译了五部狄更斯长篇小说《滑稽外史》(1907)、《孝女耐尔传》(1907)、《块肉余生述》(1908)、《贼史》(1908)、《冰雪因缘》(1909)。

国内很多批评家如赵炎秋、殷企平将此看作我国狄更斯研究的滥觞。

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狄更斯研究颇受中国学者的关注,王佐良、杨耀明、罗经国、朱虹、薛鸿时、赵炎秋、殷企平等众多研究者曾著书论说,广泛深入的对狄更斯及其作品进行探讨研究。

其中,以赵炎秋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

因此,本文将对其研究成果做出简要的整理与分析,并反思其对今后的狄更斯研究指明新的方向。

人物是赵炎秋研究狄更斯的重点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分别在《湖南师大学报》和《求索》上连续发表了5篇文章,对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浅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

浅析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
收稿日期 !(""%$"%$!% 作者简介 , 潘秋琳 ")(-*$ #$ 江苏无锡人 $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 主要从事语言文化及英语文学研究 % 彭小强 ")(-*$ #$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外语系副教授 $ 世界历史研究生 $ 主要从事翻译 $ 语言文化研究 %
’ &! ’
狄更斯小说的思想内容是丰富而复杂的 ! 但有三个基本的方面 " 首先 ! 是对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 社会的批判 # 其次 ! 是对伦理道德的提倡与弘扬 # 再次 ! 是对人性的广泛而深入的探索 " 而贯穿这三方面则是 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 人性是狄更斯人道主义的基础与出发点 ! 道德是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 对 社会的批判是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对社会进行观察和评价的结果 " 在人道主义思想的统率下 ! 三个方面既 各自独立 !又互相联系配合 !共同形成一副复杂而又和谐的三重奏 " $ 匹克威克外传 % 是狄更斯第一部获得成功的长篇小说 ! 也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杰作 & 作品写 的是伦敦匹克威克社的主席匹克威克先生和三个社员一同出游考察的故事 & 通过他们旅途的见闻和遭遇 ! 反 映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城乡的社会生活 ! 塑造了贵族 ’ 商人 ’ 政客 ’ 律师 ’ 仆人 ’ 小市民等形形色色的 人物 " 在小说中 ! 作者描绘了一系列真实的 ’色彩鲜明的风俗画 " 例如紧张热闹的板球比赛的场面 !绅士们和 太太们庄严文静地玩 ( 琼教皇 ) 和 ( 惠斯特 ) 的场面 ! 还有座落在偏僻地段的古旧的过了时的 ( 白特鹿旅社 ) 等 等 ! 都在读者脑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象 & 当时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还不深刻 !心情是开朗和愉快的 ! 他给 现实生活涂上了田园诗的色彩 & 这部作品的精彩之处是揭露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黑暗 !特别是对英国法律的揭 露和批判 & 作品的主人公匹克被诬告犯了毁婚罪 ! 法院判决他缴纳赔偿金 !"# 英磅 ! 由于他拒绝缴纳诉讼费 和赔偿金 !被送进了债务人监狱 ! 监牢是阴暗的 ’ 污秽的 ’ 令人窒息的 & 在那里 ! 有抱着婴儿痛哭的妇女 ! 有被 囚禁了 $% 年的骨瘦如柴的犯人 & 匹克威克看到 ! 在监狱的台阶下面还有一排潮湿的可怕的地牢 & 作者通过主 人公亲身的经历 ! 对英国资产阶级的法律作了无情抨击 & 匹克威克是一个有教养的资产阶级绅士 !一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 & 他慷慨无私 ! 乐于助人 ! 而且正义感 很强 ! 爱打抱不平 & 他最突出的特点是天真幼稚 ! 脱离实际 !不懂得生活 ! 是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 & 当他出外旅 行接触纷纭复杂的生活后 ! 产生了许多矛盾 ! 闹出了不少笑话 & 例如 ! 他在一所茅屋前发现一块半露出地面的 刻了字的石头 ! 便认为这是很古的刻了碑文的宝石 & 其实石头上的字是一个工人在无聊的时候随便刻出来 的 ! 因此 ! 匹克威克将石头当古物的事便非常可笑 & 他有一幅侠义心肠 !见义勇为 & 但他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和 事看得太单纯 ! 因此常常上当 & 有一次 !骗子金格尔设下圈套 ! 要别人向他报告一个假消息 ! 说金格尔将在深 夜拐骗寄宿学校一个女学生私奔 !请他去救助那个少女 ! 结果是他上当了 ! 受了骗 & 匹克威克善良宽厚 ! 以德 报怨 & 骗子金格尔多次骗他害他 ! 使他吃了许多苦 & 后来他在监牢里见到了衣服破烂 ’ 脸色发灰的金格尔 ! 不 由得又产生了恻隐之心 & 当他出狱之后 ! 便替金格尔还清国债 ! 使他恢复自由 ! 并且还为这个骗子介绍工作 & 在作者笔下 ! 他这个富裕的资产者有资产阶级损人利己 ’ 唯利是图的特点 ! 却是一个忠厚乐观 ’ 慷慨无私和天 真得可笑的人 & * 双城记 %是狄更斯的代表作 & 小说的题材是法国大革命 & 作者认为法国的革命是过分凶残的封建统治阶 级逼出来的 & 他希望英国的统治者将这次革命作为前车之鉴 !要以人道主义态度对待广大人民 & 作品通过梅 尼特医生和得瓦石太太全家的悲惨遭遇控抗诉了法国封建贵族的滔天罪行 & 作者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是矛 盾的 ! 一方面他肯定了这次革命的正义性和必然性 ! 另一方面又认为暴力革命太残酷了 ! 人民在复仇和暴怒 中失去了理智 ! 以至殃及无辜 ! 他反对得瓦石太太以牙还牙向反动贵族讨还血债 ! 主张用伐尔那那样的向农 民赎罪的方式来解决贵族与农民的矛盾 & 他认为斗争坚决的得瓦石太太是一只可怕的母老虎 & 作品中代替贵 族伐尔那上断头台的人物卡尔登是作者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者 & 作者认为他有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他很爱 伐尔那的妻子 ! 为了他所爱的人的幸福 !他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 在狄更斯看来 ! 人类的爱比恨更伟大 ! 阶级调 和比阶级斗争更可取 ! 社会生活中应该以和睦共处来代替暴力革命 ! 这就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 & * 双城 记 % 是作者后期的作品 ! 表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技巧 & 一是结构完整严密 !情节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 作品写了格 尼特 ’ 得瓦石 ’厄弗里蒙地三个家庭的故事 !时间长达几十年 ! 故事头绪纷繁 ! 错综复杂 ! 作者将梅尼特医生作 为全书情节的枢纽 ! 其他情节围绕梅尼特医生展开 ! 写得主次分明 ! 线索清楚 ! 在构思和安排情节时颇具匠 心 ! 不是采取平铺直叙的方式 ! 而是用倒叙 ’伏笔 ’铺垫等方法 ! 使情节曲折动人 & 某些重要问题直到关键时刻 才揭示出来 & 例如梅尼特医生在狱中写的愤怒控诉厄弗里蒙地累累罪行的信是情节发展的关键 ! 这封重要的 信直到审问伐尔那时才在法庭上宣读 ! 使局面完全改变 ! 取得戏剧性的效果 & 连梅尼特医生本人也没有想到 自己竟成了把爱婿送上断头台的原告 & 二是群众场面描写非常精彩 & 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法国大革命翻天覆地 的斗争 !把汹涌澎湃的革命群众运动写得有声有色 & 例如 !"#$ 年巴黎人民持各种武器像铁流一样冲进巴士

对狄更斯小说_远大前程_的剖析

对狄更斯小说_远大前程_的剖析
对狄更斯小说 《远大前程》 的剖析
张中秋 (绥化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黑龙江 绥化 152061)
[摘 要] 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 狄更斯, 以天才之笔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 其一生创作颇丰, 当时所有的体裁他几乎都尝试过, 但其中成就最高的还是小说。 这里对其后期作品 《远大前程》 的创作 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说 《远大前程》 狄更斯; ; 作品分析 狄更斯是 19 世纪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批判现实主义 的杰出代表。他以 《远大前程》 等为代表的小说, 不仅真实地反 映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经历,而且生动地揭示了 19 世纪中叶 整个英国的社会现实, 其深度与广度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 作品。 1、远大前程》 《 的叙事手法及其效果 在 《远大前程》 狄更斯使用叙述自我和经验自我的双重 中, 视角来讲故事, 在当时的创作惯例中, 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中这种效果是通过成年匹普和少年匹普两种视角之间的相互 渗透、 相互参照来获得的, 这样就大大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和真 实性。 《远大前程》反映了理想与幻灭的主题, 叙述了建筑在沙土 上的 “远大前程” 如何破灭的故事。 《远大前程》 “ 和狄更斯早期 作品一样, 都是其人道主义理想的载体。 ”这集中体现在狄更斯 在小说中流露出的对下层民众善良品质的颂扬以及对某些所谓 上等人虚伪面目的揭露上。 小说 《远大前程》 不是简单地创作出一个映衬或说明主人公 的世界, 而是发现了一个匹普的视觉所触及到的世界, 其中包括 他对自己和周围人甚至社会的看法。这种叙述视角,正好深刻 地表现出了传统与现实间的差异。 作为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心理现实主义创作,自 身又有着许多特征。远大前程》 《 故事的叙述者既不是无所不知、 “上帝” 似的作者, 也不是第一人称定格化了的 “我” 而是不断变 , 化、 交叉、 更迭的 “我” 。小说中的叙述、 描写都是从这个随时可 能变化的角色的观察和认识出发, 叙述细节都必须通过这个 “意 识中心” 人物的思想过滤。而这种过滤行为本身, 反过来又能更 好地折射这个 “意识中心” 人物的心灵。从现代叙述学的角度分 析, 这一叙事模式的要点, 是改变传统小说的叙述视点, 抛弃全 知全能的故事叙述者,通过变化叙述视角来建构整部小说。匹 普见到艾丝黛拉前后的心理描写以及接受资助前后对待乔的态 度, 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2、远大前程》 《 对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判 生活的经历使狄更斯 《远大前程》 这一晚期作品更具思想力。 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作者对人、 对周围环境有了深刻的认识, 更把 自己的人生观、 哲学和道德的思想都在这部创作中进行了总结, 因而这部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对丑恶现象的揭露与批判 意味浓厚。 狄更斯生动地描写人性的丑恶,目的是教人向善。他是温 良的人道主义者, 其全部作品都渗透着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即使 对有些作恶多端的人, 也让他们最后受到感化、 良心发现、 弃恶 从善, 这也就是一种 “圣诞精神” 。他始终抱着明确的道德意图 去创作, 毫不犹豫地攻击社会罪恶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性沦丧, 并 确信大多数人都是善的, 时刻站在他们一边, 给他们以温暖、 安 慰、 信心和希望, 《远大前程》 也不例外。逃犯被捕, 艾丝特拉和 别人结婚。匹普失去金钱和上流社会, 理想幻灭了, 最终恢复了 他淳朴的天性。乔大嫂在遭受歹徒袭击、瘫痪在床后性情变得 温和, 临死前依恋地拉着乔, 还说了声 “原谅我” 艾丝特拉嫁给 ; 一个暴戾的男人, 惨遭虐待, 严酷的恢复了她的人性, 并希望 “自 己变好了一些。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 匹普和她又在即将拆除的 作者简介: 张中秋, 绥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008 级文秘班。 沙堤斯庄屋相遇, 尽管她那明艳的美貌的确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但她那难以形容的端庄容止, 以及那难以描绘的风韵, 依然不减 当年。 “她那双曾经顾盼无人的眸子里如今却透出一道凄婉和 柔和的光彩;她那只曾经麻木不仁的手如今握在手里竟是那么 温存友好。 ”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人最终吸取了教训, 感情真挚 地投向匹普。哈维沙姆小姐在那暗无天日的屋子里于仇恨中度 过岁月, 后来, 匹普使她看清了自己的卑鄙、 无耻, 再次唤醒她被 抛弃式的痛苦。于是, 报复的欢乐变成事后的悔恨, 在生命的最 后, 人性得以复苏, 对她所犯下的罪孽进行了忏悔。 3、远大前程》 《 创作中反讽艺术的运用 3.1 故事结构中反讽艺术的运用。 首先, 我们来探讨一下 《远 大前程》 中的戏谑反讽。戏谑反讽, 即戏拟或滑稽模仿, 它是小 说最典型的一种叙述反讽方式。实际上, 戏拟就是一种反讽模 仿。模仿和母本之间的差异和对比会产生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效果。 通读完整部小说, 我们就会发现 《远大前程》 中蕴含的对中 世纪英雄救美题材的反讽。这主要表现在匹普想要阻止艾丝黛 拉嫁给蛛穆儿的那一段上。在一般的英雄救美故事里,都是拿 着长矛利剑的骑士救美貌的贵族少妇或小姐于水火之中,最终 骑士抱得美人归云云。而在 《远大前程》 这里, “骑士” 匹普既没 有长矛利剑也没有金钱权势, 他要拯救的 “美女” 艾丝黛拉也没 有被拯救的愿望, 反而还欣然地想要嫁给 “恶魔” 蛛穆儿, 惹得骑 士无奈地伤心离开。这更反衬出了匹普的在金钱权势面前的无 能为力, 增加了小说的感伤基调, 其批判效果也不言而喻。 3.2 人物对话中反讽艺术在话语表现。话语反讽也在 《远大 前程》 中被狄更斯运用得巧妙自如。 最常见的话语反讽是反语。 人们说话行文, 通常都是正面运用词语的词典意义, 有时为了达 到特殊的修辞目的而运用与本意正好相反的词语,或是用正面 的话语表达反面的意思, 或是用反面的话语表达正面的意思, 这 就是反语, 也叫说反话。 从修辞的功能而言, 在不同的语境当中, 反语具有嘲弄、 讥讽、 挖苦、 谴责、 批判、 否定、 幽默、 暗示、 亲昵、 怜爱、 喜欢等不同的情感意味, 从而更加强化和突出了作者的真 实表达意图。潘波趣舅舅在匹普贫贱时, 处处以他的恩人自居, 动辄对他加以训斥。 匹普幸运之后, 他立刻改变态度, 察言观色, 处处投其所好。与匹普握手使他激动万分, “背心也随着起伏 连 不已, 俨然动了真情” 联想到他以前对匹普的态度不禁使人好 , 笑。然而作者接下来却笔峰一转,只可惜这一起一伏的地方并 “ 不是心房, 而是远在心房下边的肚皮” 这里的反语使这个小人 , 物的庸俗和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跃然纸上。 4、 结语 《远大前程》作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的一朵奇葩, 一直 绽放在文学的殿堂。不仅是世界新老读者的宠儿,更是值得文 学人士研究探讨的宝藏。 《远大前程》 的作者狄更斯在这部小说 的创作中展现了高超的文学素养、 文体及叙述技巧, 值得我们不 断深入地进行探究。 【参考文献】

狄更斯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接受——以翻译出版为视角

狄更斯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接受——以翻译出版为视角
下 卷 ) 狄 更 斯 的长 篇 小 说在 短 短 4年 间 就 有 6部 被 译 为 中 。 文 出 版 , 是 他 在 中 国传 播 和 接受 的 良好 开 端 。 这 民 国初 时 , 译 本 的 狄 更 斯 小 说 多 次 再 版 、 印 。 11 林 重 93

家 在 异 国的 接 受 度 , 出 版 这 一视 角 来 研 究 外 国作 家 的 接 受 从 是 很 有 价 值 和 意 义 的 。所 以 , 文 希 望 通 过 对 狄 更 斯 作 品 在 本 中 国的 翻 译 出 版 情 况 进 行 系统 地 整 理 和 研 究 , 以期 从 一 个 新
重 要 的课 题 , 品 的 出版 情 况 最 能 直 接 体 现 这 一 作 家在 异 国 的 接 受 度 , 出 版 这 一 视 角 来 研 究狄 更 斯 的 接 受 是 很 作 从 有价值和意义的。 关键词 : 更斯 ; 狄 中国 大 陆 ; 译 ; 翻 出版 ; 受 接 中 图 分 类 号 : 164 I0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02 2 (0 60 . 9 . 10 . 920 )60 80 5 0 4
卫 ・ 波 菲 尔 》 、贼 史 》 《 立弗 ・ 斯 特 》 下 册 )《 雪 因 科 )《 (奥 退 上 、冰
和魏易合作翻译狄更斯的 5部长篇小说 以来 , 中国对其小说 的翻译 、 介绍和研究几乎 没有 中断过。在狄 更斯研究 中 ,狄 “
氏在 中 国的 传 播 和 接 受 ” 一 个 重 要 的 课 题 , 是 目前 国 内 有 论
《 史》上下 册 ) 薛 一 谔 、 家麟 合译 的《 媚女 士 别传 》 贼 ( 。 陈 亚
邦 的入侵 , 还应 归咎于传统文化不能救 亡图存 。所 以“ 革命 ” 成为这一时期 的 主旋律 。“ 革命 ’ ‘ 一词 , 晚清 使用频 率甚 在 高 。除 ‘ 政治革命 ’ ‘ 、社会 革 命 ’ ‘ 族革 命 ’ ‘ 、种 、 伦理革 命 ’ 、 ‘ 家庭革命 ’ 等流传颇 广 的专 门术语外 , 文学界 还有 ‘ 界革 诗

查尔斯·狄更斯小说特征分析——以《双城记》为例

查尔斯·狄更斯小说特征分析——以《双城记》为例

Ⅱ 三 个 时 期 的 作 品 风 格
查 尔斯 ・ 狄 更斯 前期 的小 说行 文流 畅 ,气势磅 礴 ,
言 辞泼 辣 ,例如 《 尼古 拉斯 ・ 尼克 贝尔 》《 匹 克威 克外 传 》等 ,对 当时英 国社会道德败 坏 、贫 富差距和妇 女儿
童 不能得 到公平对待 的现象进行 了温和 的批判 和善 意 的
这个 阶段 ,无论在言 辞 、思想 还是艺术性 上 ,都 已达到 炉 火纯青 的境界 。特别 是 1 9 世纪 5 0 年代 后期 和 6 0 年代 上 半 叶 ,他创 作 出 了最 能代 表他 的作 品 :《 远大 前 程》
《 双城记 》中与德 发 日太太性格相反 ,但依 旧是一个 悲剧形象 的人是卡 顿 。他是个 厌世 的性 情 中人 ,对女主 人公 露西 的爱是支 撑他病重 的身体 和悲 伤的精 神继续生
— —
以 《 双城记》为例
口 张 晶 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摘 要】查尔斯 ・ 狄更斯是英 国维 多利 亚女王 时代前期著名 的小说家,在英 国乃至世界 文坛享有盛誉。狄 更斯作为现 实主义作家 的代表 ,在 自己的作 品中用精湛的语言和高超 艺术手法揭露 当时英国社会的丑 恶面。此外,狄更斯塑造的一
贵族压迫底 层人 民的行为嗤之以鼻 ,为 自己家族 的行径感


腓 黜
到羞耻 ,甚 至通过 自己的真诚 和爱得到本该 与他是仇人的 医生 的同意 ,和他女儿 结为夫妻 。这一 系列 反差似 的描 写 ,实际上反映 作者内心理想统治者的形象 ,但也代表
着作者对于贵族的抗争 只是一种理想化 的抗争 。
嘲讽 。 当时 的作 品流 露出作者乐 观 向上 的人生态度 ,因 为 在 当 时的作 品 中 ,贫 苦 的人 们 总是 以得 到 有钱 人 的 “ 爱护”作 为小说结局。

20_世纪30_年代中国译介对狄更斯现实主义的三点认识

20_世纪30_年代中国译介对狄更斯现实主义的三点认识

中外互鉴 |20世纪30年代中国译介对狄更斯现实主义的三点认识□胡全新/文狄更斯是英国写实文学的代表,与萨克雷一起,被称为英国文坛的双璧。

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世纪30年代中国译介对狄更斯现实主义的认识具有贬低浪漫主义、强化社会理性批判等特征。

这种认识满足了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的要求,是对狄更斯现实主义富有创新意义的转化,影响到了以后我国的狄更斯研究传统。

1 译介内容贬低浪漫主义的特征对狄更斯研究的影响这个时期对狄更斯的译介,表现为对浪漫主义的批评贬低,以及对现实主义的推崇倡导。

如《狄更斯论——为人道主义而战》中说,狄更斯推翻了浪漫主义,为现实主义在文学上取得了一个地位,并且认为《皮克威客外传》发表的1836年,是英国现实主义的诞辰日[1]。

《近代文学家》也认为,狄更斯与以前的司格特等作家不同,“他已有浪漫主义入于自然主义了,他虽然没有完全脱去浪漫的风格,但却有写实的色彩”,并且从作品总体上,认为狄更斯是英国自然派的先驱,表现出高扬现实主义,贬斥浪漫主义的倾向[2]。

这种反浪漫主义的翻译倾向,同新文学现实主义发展的时代形势密切相关。

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社会形势虽陷入低谷,但斗争意识却不断高涨,出现了“革命罗曼蒂克”的浪漫主义创作。

它追求文学的功利性,突出主观热烈的鼓动激情,缺乏文学的构思酝酿,造成艺术技巧的肤浅粗糙,被称为准浪漫主义。

创作上以蒋光慈等作家为代表,使得“革命+恋爱”的罗曼蒂克式小说风行一时。

而新文学现实主义作家要跟上时代形势的需求,使民众认清严峻真实的生存状况,在先进理论指导下投入斗争改变现状,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步伐,避免走“革命罗曼蒂克”的老路。

他们通过积极开展文学论争,译介“科学的文艺论”,引进“先进的创作方法”,构建新的文学类型,对浪漫主义展开批判。

狄更斯短篇小说《冬青树旅店的布茨》叙事艺术分析

狄更斯短篇小说《冬青树旅店的布茨》叙事艺术分析

狄更斯短篇小说《冬青树旅店的布茨》叙事艺术分析作者:王卉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在中国,狄更斯的长篇小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其短篇小说却历来略受忽视。

本文则以其短篇小说《冬青树旅店的布茨》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的角度来探悉作品的叙事特色:作者以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替叙述;双重视角的运用;叙述者声音的凸显,以及和叙述接受者的对话等写作手法令人称奇,旨在说明狄更斯的短篇小说也有非比寻常的魅力和研究价值,同样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关键词:狄更斯短篇小说视角声音狄更斯是英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其作品不仅成为英国文学的骄傲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成就,而且也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冬青树旅店的布茨》写于1858年,描写了一对儿童天真的爱情,细腻生动,温情中略带感伤。

这篇小说中狄更斯运用了第一和第三人称的交替叙述,凸显叙述动作和声音等,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艺,引人入胜,令人称道。

一、双重聚焦视角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述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视角观察故事。

现在第三人称叙述作品有一类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的变体,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无可不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通过一个人物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着力描写他的内心活动,从他的角度来观察世界,这种第三人称实际上已经属于内聚焦的叙述视角。

严格意义上的内聚焦就是叙述者完全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代替自己的眼光。

但第三人称内聚焦时叙述者一方面尽量转用聚焦人物的眼光来观察事物,一方面又保留了用第三人称指涉聚焦人物以及对其进行一定描写的自由。

《布茨》这篇小说中的主体部分,叙述者是把叙述的聚焦点放在布茨先生所经历的事情上面,视角的承担者是故事中的人物,这是一种固定内聚焦。

叙事者只能叙述人物的所知道的,或者只能叙述自己所掌握到的情况,而不能超越叙述者自己所不知道的。

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小说中不仅仅有一种视角。

论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我”的因素

论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我”的因素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狄更斯长篇小说中的“我”的因素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2009-04-18摘要摘 要在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中,作者的影子随处可见。

在作者主观方面的诸多因素中,有作者生平经历在小说中的再现和近乎于自传式的书写;有作者出于个人情感表达或是道德教化目的而对小说进行的干涉和介入;甚至还有作者直接“出场”而在小说中发出的声音。

显而易见,狄更斯的创作与作者、也即其作品中的“我”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本论文通过细读和分析狄更斯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结合相关理论,探讨了这些作品中的“我”的因素。

论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探讨狄更斯作品中的“我”与自传性人物的关系。

作为小说家,狄更斯最为关注的始终是各类人物。

在众多不同的人物由现实世界走向小说世界的路程中,狄更斯对他们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从这些独特处理的方式中可以见出作家的艺术匠心。

第二部分的中心话题是“我”对小说的介入。

狄更斯是一个“偏心的父亲”,对于自己小说中的不同人物,他所持有的情感常常迥异,更重要的是他的好恶情绪往往表现在小说中,使得其小说富有“我”的情感因子。

此外,他的小说情节的发展也常常富有巧合性,而有时又显得突兀,让人感到“我”出于某种目的对情节进行了干涉。

这一切似乎都是作为作者的“我”的上帝之手刀工斧凿后的痕迹,是潜在的“我”对小说的介入。

第三部分则从叙述学的视角进一步分析狄更斯作品中“我”的因素。

狄更斯不仅是一个“偏心的父亲”,而且也是一个“多嘴的父亲”。

当狄更斯笔下的芸芸众生在他所创作的小说世界里嬉笑怒骂时,他往往似乎耐不住寂寞,于是其作品中便多了一种声音——来自于“我”的声音。

最后,在结语中,本文对狄更斯长篇小说中体现的“我”的因素所存在的功能与意义进行了综合性的评说。

关键词:狄更斯;长篇小说;“我”的因素;自传性人物;介入;声音AbstractABSTRACTIn Dickens' novels, the author's shadow can be seen everywhere. The series author factors in Dickens' novels include the reproduction of what the author has experienced,almost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the interference of the novel for the purpose of personal emotional expressing and moral education of the author, and the author's voice in the novel. Obviously,Dickens' works have very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author,or in other words the "me" factor to some extent .This thesis by reading and analysising Dickens's representative novels, unifies the related theory,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me" factors in Dickens's novels. This thesis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th the "me" factor and autobiographical nature of the characters in Dickens's novels. As a novelist, Charles Dickens has always been most concerned about all kinds of characters. On the way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from Dickens's real world to the novel world, Dickens has done an artistic treatment, from this unique way we can see the special intention of his.The central topic of the second part is the novel intervention from "me". Dickens is an "eccentric father", he usually holds different emotions on different characters in his novels, more importantly, his likes and dislikes are often emotional shown in the novels, making them rich of the emotional factor of "me". In addition, the plot development in his novels also has many coincidences, and sometimes appears abrupt, which let a person feel the author has big influence on the plot for some purposes. All these seem to be the "me" factors in the novels.The third part analysises the "me" factor in Charles Dickens’ works from the angle of narratology. Dickens is not only an eccentric" father", but also a "father" to speak out of turn. When the mortal beings that Charles Dickens created in his novels laughing and dancing, he often appears to have lost and lonely, so there will be another voice in the novel, a voice from "me". Finally, in conclus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e" factors in Dickens' novels.Keywords: Dickens; novels;the factor of "me";autobiographical figure;intervention;voice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狄更斯作品赏评

狄更斯作品赏评

狄更斯作品赏评一查理•狄更斯19世纪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小职员家庭。

在他年仅12岁时,父亲不幸负债入狱,生活陷于贫困无着之中。

于是幼小的狄更斯被迫去一家皮鞋油作坊当学徒。

在几年悲惨的学徒生活中,狄更斯饱尝了挨饿、受冻、殴打等种种痛苦和屈辱。

也正是在这里,狄更斯接触和了解了社会底层最穷苦的人们,对他们的贫困生活和身心所遭受的凌辱有了切身的感受,从而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同情,而对富人、对统治阶级则开始怀有强烈的愤慨。

同时也逐渐认识到当时为穷孩子创办的学校和孤儿院之类的资本主义社会所谓慈善事业的虚伪本质。

不久,由于家庭生活的转机,狄更斯相继在律师事务所和报社工作。

围绕着1832年的议会改革,当时英国社会正处在严酷的斗争中,这使他有机会了解资产阶级法院、议会以及在那里揭露出来的无数罪恶和黑暗现象,目睹议会肮脏的政治内幕,广泛熟悉资本主义社会各阶层的生活。

这一切极大地影响了狄更斯思想的形成,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

自1836年到1937年,狄更斯分期陆续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皮克威克外传》。

它叙述商人皮克威克先生和其朋友的游历故事,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勾画了英国社会的众生像。

广大读者争相传阅,爱不释手。

这部小说的成功不仅极大地鼓舞了狄更斯,而且也使他一举成名。

从此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文学创作,创作了一部又一部作品,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资产阶级的伪善和残酷。

1842年,狄更斯访问美国,但美国社会纸醉金迷、荒谬离奇的现实生活使狄更斯倍感失望。

回国后他创作了《美国札记》和《马丁•朱述尔维特》,对美国的假民主、竞选丑剧、惨无人道的监狱制度和奴隶制度进行了猛烈抨击。

狄更斯在多年的文学生涯中,创作了14部长篇小说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形象鲜明,漫画式勾勒出一幅幅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

繁重的创作劳动、不规律的生活习惯、许多形形色色的烦恼和挫折损害了狄更斯的身体健康,但他那饱蘸正义的笔却从未停息。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

狄更斯的《双城记》赏析充满魅力的卡尔顿看过了《双城记》,最突出的印象是其情节的复杂多变与精巧,其塑造的人物形象却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如果说非要找一个出来,那应该是西德尼·卡尔顿了。

总体来说,他是一个特别“带劲”的人物,这“带劲”二字怎么讲,请听我细细道来。

为爱而死这一点是最为感人的。

卡尔顿喜欢露西·曼内特小姐,但他却很好表达出来,当自己的好友斯特莱佛先生大表对露西的爱慕之情时,卡尔顿仍沉默无言,但却是用实际行动来证明对露西的爱。

更为可贵的是,他知道查尔斯能给露西幸福,因而自己主动放弃,成全查尔斯和露西。

他还爱屋及乌,因为喜欢露西,而帮助查尔斯,而喜欢露西的孩子。

最后,当查尔斯被判处死刑的时候,卡尔顿评介自己与查尔斯相貌相似的特点,代查尔斯而死,这是多么伟大的爱,竟为这爱而放弃生命!作者在写卡尔顿的爱时,注入了一种宗教思想。

当查尔斯在有替死的想法时,他曾向其父亲墓碑上的词句:“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仰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仰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这话来自《圣经》,而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过不止一次。

我们甚至可以感觉到,作者是在将上帝,将耶稣的品格赋予在卡尔顿身上。

文中还有:“那天晚上城里的人议论起来,说他的面孔是在那儿所见到的最平静的面孔。

不少的人还说他显得崇高,像个先知(句子中的“他”就是卡尔顿)”,“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我看见这一时代的邪恶和前一时代的邪恶(后者是前者的自然结果)逐渐赎去自己的罪孽,并逐渐消失”,“我看见我在他们和他们无数代后裔心里占有神圣的地位”。

这些话中的“先知”、“神圣”等词,无疑是将卡尔顿对应为基督圣徒或者一种基督精神——预知未来、爱和牺牲。

这部作品是作者1859年所作,当时作者已近不惑之年,而且也是其创作的晚期了,相信更有一种看透世事的心态。

作者在文中对法国大革命的状态时持否定态度的,他更向往的是通过宗教精神来化解矛盾,以宽恕和和解来替代阶级对抗。

论狄更斯作品中的善与爱_王鹏举

论狄更斯作品中的善与爱_王鹏举

外国文学研究2013·5论狄更斯作品中的善与爱王鹏举狄更斯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小说家,在他的作品中创造了众多的儿童形象。

由于自己不幸的童年,狄更斯一生都对儿童充满同情和关注。

狄更斯处于维多利亚时代,在当时,儿童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工厂主残酷的使用童工,儿童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贫困与艰辛,尤其是贫苦儿童的悲惨生活。

幼小的儿童心理造成的创伤是无比可怕的,它远比病痛、饥饿带来的伤害更大,狄更斯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从而引发他深深地思考。

因此,这一切都成为狄更斯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

狄更斯一生尊奉人道主义思想,“善”和“爱”是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人道主义是贯穿他所有作品的一根红线。

作品中他借儿童形象来传达“善”与“爱”的思想,希望用人道主义思想来改善人与人的交际关系,使人与人能够和谐友爱的相处,他呼吁人们关注儿童,尊重儿童,希望儿童能够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生活。

一、“善”与“爱”在作品中的体现狄更斯有一个很不幸的童年,但是由于家庭的变故,父亲的锒铛入狱,使得全家陷入拮据的境地。

当时只有十一岁的狄更斯被迫进入一家鞋油厂做学徒,繁重的工厂劳作及其糟糕的待遇都成为狄更斯幼小心灵上难以抹去的创伤。

而这段辛酸的童工经历成为日后狄更斯的创作素材之一。

童年是孩子成长的黄金阶段,通常童年的记忆会留下深刻的印记。

在约翰福斯特《查尔斯狄更斯传》中,提到狄更斯这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在狄更斯看来这是一段无比屈辱和痛苦的生活体验,是难以抹去的阴影。

而正是由于这种痛苦生活经历,使得狄更斯在作品中能够真切的向读者展示儿童的心理活动。

作者在塑造儿童形象的时候,往往能够感同身受,无意识地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们的身上,这也是创作众多儿童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对苦难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是同情与怜悯。

对于一个作家,丰富的人生体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于狄更斯而言,童年里的悲惨生活成为其作品中很好的素材,在描摹儿童心理时会插入自己的深刻的记忆,更真切的描摹恶劣生存条件下儿童的孤独,无助,了解儿童渴望被关注和爱的愿望,狄更斯能深刻的体会儿童的心理,从而达到描写人物形象的惟妙惟肖。

《远大前程》研究综述

《远大前程》研究综述

《远大前程》研究综述内容摘要:《远大前程》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但一直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已有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其主题思想、人物刻画和叙事特点进行论述,少有创新。

本文试图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包括研究历史及评价,研究内容,存在的不足和前景展望等,从而方便以后对《远大前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关键字:狄更斯《远大前程》文本批评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广泛描写了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金钱世界的种种罪恶,他的创作代表了英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潮流的最高成就。

《远大前程》(又名《孤星血泪》)是狄更斯创作晚期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之一。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匹普的乡下孤儿,在姐姐的辱骂和姐夫的关怀下长大,一直想成为像姐夫乔一样的铁匠,但在去过富有的郝薇香小姐家里,看到了美丽的艾斯黛拉之后,便希望自己飞黄腾达,以配得上艾斯黛拉。

恰好他曾经救过的一位逃犯在国外发了财,寄钱给他,努力想把他培养为上等人,帮他实现了梦想。

匹普以为资助他的是郝薇香小姐,自己前程远大,将和艾斯黛拉结婚,逐渐疏远了一直关心他的乔和毕蒂。

可就在匹普满怀憧憬之时,他偶然发现,艾斯黛拉不过是郝薇香小姐拿来报复男人的工具,对他毫无感情可言,此时逃犯也从国外回来,钱财被当局没收,他的前程随即烟消云散。

此时的匹普并无伤感,反而变得清醒,最终靠自己的努力作出了一份事业,并与寡居的艾斯黛拉结合。

一、国外研究简述《远大前程》问世不久,就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从十九世纪到今天,西方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或臧或否,褒贬不一。

赞赏者认为《远大前程》可以进入狄更斯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列,它保留了狄更斯往常小说的一贯风格(人物形象阴沉暗淡,故事场景违背常态等),但是它的人物刻画更加传神,情节结构十分严谨,值得称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为止,他的所有长篇小说都有中译本,大多数有复印本,
而且很多不同版本的翻译因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
而成为翻译研究的重点。如姜秋霞等的《社会意识形态与
外国文学译介转换策略
—以狄更斯<大卫
·考坡菲>的
三个译本为例》(《外国文学研究》2006,4)一文,通过对
20
世纪初林纾、魏易合译《块肉余生述》、20世纪末张谷若译
狄更斯就进入了我国学界的视线。此后,学界日益关注和
重视狄更斯小说及其研究,狄更斯研究成为英美文学研究
中的重要一脉。进入
21世纪,中国狄更斯研究的问题意识
更加增强,研究视野更加开阔,研究的方法也更加多样。
一狄更斯小说的总体研究
狄更斯被誉为
“英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
和最伟大的代表者
”[2]280,这句话基本上体现了我国学术
界对狄更斯的基本评价。后来的研究者就一直注重从整
体性上来考察狄更斯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进入
21世
纪,对狄更斯小说的总体性研究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我国
学者对狄更斯小说的总体性研究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研
究、创作艺术研究、比较研究和翻译传播研究等四个方面。
一位享誉世界、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家,他的思想和创作影
响了与他同时代的及后来的众多作家。杨金才在《从<书
记员巴特尔比>看麦尔维尔与狄更斯的近缘关系》(《南京
社会科学》2001,8)一文中,通过对《书记员巴特尔比》和
《荒凉山庄》这两个作品的细读与比较,探讨了麦尔维尔和
狄更斯在主题意蕴和人物描写等方面的近缘关系。张春
有狄更斯,在世界性的影响上可以与莎士比亚匹敌,他的
作品与莎士比亚的作品、《圣经》和《古兰经》一样,都代表
了我们所能感受到的真正的多元文化主义。”[1]320
在中国,狄更斯是最早引起文坛注意的英美作家之
一,对我国现代文学创作产生较大影响。自
1907年上海商
务印书馆出版了林纾和魏易合作翻译的《滑稽外史》之后,
狱意象、火车意象以及铁路意象来研究狄更斯小说的创作
手法。傅云霞《狄更斯象征艺术的诗化效果》(《湘潭大学
学报》2000,3)一文中指出狄更斯巧妙地运用贯穿性象征、
中心象征、场景象征、神话原型象征等多种类型的象征,使
其作品产生了诗一般的效果。陈晓兰在《腐朽之力
:狄更
斯小说中的废墟意象》(《外国文学评论》2004,4)一文中论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前期研究,而且伴随着新方法新批评
的运用,狄更斯研究也呈现出更加开放、更富有创新性的
姿态。
1.狄更斯小说创作思想的研究。狄更斯的小说包含丰
富的社会内容和思想内涵,如何看待狄更斯小说所反映的
*收稿日期
:2010-09-29
社会现实,如何理解其创作对人性的思考一直是研究的重
:狄
更斯的宗教观》(《广西社会科学》2004,2)对狄更斯的宗教
观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指出狄更斯充满穷人情结的宗教观
体现出维多利亚时代的人文关怀。《狄更斯中产阶级价值
观论析》(《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指出狄更斯的中产
阶级价值观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富足和贫穷共存的
悖论紧密相联,而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正义感驱
述了狄更斯通过小说中无所不在的废墟意象,表现了被过
度消耗后的都市形态。陈晓兰认为通过废墟意象表现了
狄更斯的时间意识、历史感及其对传统和现代关系的思
考。赵炎秋[4]通过三篇系列论文探讨狄更斯小说中的监
狱意象,认为在狄更斯的小说中,监狱呈现出正反两面性
:
在表现监狱正面性质的时候,监狱只是一种抽象的存在,
:打开老舍
小说殿堂的第一把钥匙》(《宁夏大学学报》2001,3)一文中
指出狄更斯的幽默风格触发了老舍
“天赋的幽默之感
”,狄
更斯的小说世界唤起了身处伦敦的老舍对故乡的回忆及
表现的欲望,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旨趣更投合了老舍的性
格。老舍的多部作品在小说题材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
造、作品创作的主导意图、幽默风趣的审美取向诸方面受

14卷第
1期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14No.
12011年
1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Jan.
2011
到了狄更斯的显著影响。胡强的《创造性的接受主体—论
张天翼的小说创作与外来影响》(《外国文学研究》2003,3)
一文中深层分析了包括狄更斯在内的外国作家对张天翼
创作的影响,及张天翼对外来影响接受的缘由及创造性转
换的问题。童真、胡葆华在《张天翼与狄更斯》(《湖南大学
学报》2008,4)中全面论述了狄更斯从创作观念、人物塑造
而在表现其反面性质的时候,监狱便成为一种现实的存
在。这种巧妙的处理方法反映出狄更斯小说创作的特点
和目的
:即通过虚化与突出生活的某些方面来全面反映生
活。任柳在《死亡与焦虑
—狄更斯小说中的火车形象》
(《山东文学》2007,8)一文强调狄更斯小说中的火车是与
狄更斯世界相对的“异质
”因素,是充满怪诞意味的“庞大
使他通过揭露和批判英国社会的阴暗面和弊端来维护中
产阶级价值观和现存的社会制度。《感性改良主义狄更
斯》(《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狄更斯倡导公平教
育》(《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4,4)、《关注尊严
:狄更斯与
社会救助》(《学海》2004,6)三篇论文主要论述狄更斯人道
主义思想的不同侧面,即狄更斯旨在通过改良主义的方式
和叙事上的比较,展示了英法文坛上的两大星座创作的独
特魅力。傅晓燕在《文学伦敦
—萨克雷与狄更斯的批判视
角》(《长沙大学学报》2007,4)文通过对萨克雷与狄更斯
个性气质、家庭出身、成长背景及生活经历的细致分析,认
为这些使他们的创作及对社会的批判采取了完全不同的
视角,从而导致了他们笔下伦敦形象的迥异。这些对比研
统的精神及努力激起了社会对
“边缘人物
”命运和生存状
态的广泛关注。
2.狄更斯小说创作艺术的研究。这一阶段除了继承上
个世纪关于创作技巧和艺术特点的研究,还深化研究了狄
更斯小说的幽默风格、人物形象和双重艺术特点等,然而
纵观该阶段的狄更斯研究,可发现对其小说中的意象研究
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国内学者从象征艺术、废墟意象、监
外语教学》2005,4)和李媛媛的《狄更斯的童年情结》(《外
作者简介
:刘白(1981-),女,湖南永州人,讲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88
国文学研究》2006,3)则侧重论述狄更斯童年的“灵魂痛
苦”与日后创作的内在关系,并指出狄更斯童年时期的创
痛经验成就了他的创作,令其作品尤为关注儿童的生存境
怪物
”和“死神
”,浑身散发出令人恐怖的狂暴力量。殷企
平[5]在威廉斯
(
Raymond
Williams)和马库斯
(
Steven
Marcus)
关于狄更斯小说中铁路意象象征工业革命正面和负面
效应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该意象的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
语境的分析,指出狄更斯对伴随工业革命而盛行的社会价
蕾[6]发表了两篇论文探讨狄更斯对赛珍珠创作的影响,赛
珍珠本人曾撰文《我欠狄更斯一笔债》来表达自己对狄更
斯的感激之情,因为狄氏小说伴随她度过孤独的童年且对
她的创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吴文燕在《福楼拜与狄更
斯创作特色比较》(《贵州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2)一文中,通过对两位同时代作家在小说主题思想
《大卫
·考坡菲》和
2003年庄绎传译《大卫
·科波菲尔》三
个不同译本的对比研究,深入探讨了译入语民族文化语境
与外国文学译介的关系,有效认识了外国文学在译介过程
中不同民族文化意识形态的冲撞与和谐。杨硕[7]在其硕
士论文中,利用一个英汉平行语料库以及相关的语料库语
言学知识,对狄更斯四部小说的汉译本进行了研究,从而
得出英汉翻译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并存的特点。童真在
《狄更斯作品在中国大陆的传播和接受
—以翻译出版为视
角》(《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一文中,系统地梳理和
研究了狄更斯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情况和狄更斯小说
在中国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从出版这一视角来研究对
外国作家的接受很有价值和意义,因为作品的出版情况最
卫·科波菲尔》、《荒凉山庄》、《艰难时世》等小说上。与国外狄更斯研究相比,还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研究内容存在重复现
象;研究范围较为狭窄;研究程度不够深入。因此,需要加强学术史的研究和更多地翻译、引进国外狄更斯研究成果。
关键词
:狄更斯研究
;述评
;问题
中图分类号
:I106.
和幽默讽刺风格等方面对张天翼的深刻影响,同时认为张
天翼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在坚实的民族文学的地基上,
实现了对狄更斯的超越。此外,原梅、燕艳等还分别探讨
了狄更斯对茅盾和冰心等中国作家的创作影响。这些论
文有助于我们认识狄更斯作品与中国文学交流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