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安市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调研
唐代长安城的都市风貌与民生变迁
唐代长安城的都市风貌与民生变迁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唐代无疑是一个辉煌繁荣的时期。
而在唐代的长安城,更是展现了一个真正的繁荣都市的风貌。
长安城不仅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更是贸易、商业、文化交流的集中地。
但是,都市的繁荣背后也随之带来了民生变迁,民众的生活也随之受到了影响和变化。
长安城的都市风貌在唐代的长安城,我们可以看到如此繁荣的都市风貌。
长安城内的建筑群是汉唐建筑艺术中的精品,这些传世珍宝是各个时代所留下的。
这里有宏伟的皇宫和宗庙、官府、寺庙等各种规模不等的建筑群,这些建筑物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当时中华文明的繁荣与灿烂。
同时,在长安城内,我们还能看到那个时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各种各样的特征建筑,比如商铺、酒楼、茶馆、戏院等等。
长安城的都市风貌并不仅仅体现在建筑上,还体现在城市规划上。
唐代的长安城区面积达到了108平方公里,城墙宽达12-16米,高14-18米,拥有12个门洞,城墙周长达到了11公里。
在长安城的城墙内,道路纵横交错,井然有序,形成了当时独特的棋盘式街区,同时长安城还有很完善的市政设施,比如雨污分流的下水和北山引水灌溉工程等等。
这些都是长安城的都市风貌。
这些景象,不仅展现了唐代城市的建筑与规划风貌,还彰显出唐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娱乐和文化氛围。
在这样一个都市中,古代人们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活动形态体现得淋漓尽致。
长安城的民生变迁长安城的都市风貌背后,也必然带来了民生变迁。
在唐代的长安城内,由于密集的人口和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各种商业、手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
同时,也必然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消费水平的变迁。
唐代人们的生活依旧以农业为主,多数百姓是农民。
但是,在长安城内,随着商业和交通的繁荣,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手工业职业。
比如,制作香料、染色、制造雕版、丝绸、艺术和金融等,这些行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涌入城市。
同时,长安城的商业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唐朝前期,长安城的商业被严格的规定在自官府延至东市、超至内两街之内。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文化大观
盛唐时期的长安城文化大观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而长安城则是这个时代的文化中心。
作为东方世界的首都,长安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大观。
一、长安城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程长安城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是一座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的重要城市。
最早的长安城可以追溯到周朝,在秦朝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城市。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长安城定为西安,成为中国古代几个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汉朝时期,长安城更是发展成为了东亚最大的城市。
盛唐时期,长安城更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其面积达到了超过8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
作为当时的首都,长安城拥有壮观的宫殿、寺庙、市场和街道等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二、长安城的文化氛围长安城作为盛唐时期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文化氛围。
当时的长安城人口极为密集,人才辈出,涌现各种艺术、文学、科学等方面的杰出人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 文学艺术长安城是盛唐时期文学艺术的中心。
当时长安城有大量的文人墨客,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大家。
这些文人墨客的诗歌、散文、绘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珍品,被后世传颂至今。
2. 科技发展长安城在科技领域也有着很大的成就。
当时的长安城是东亚最大的城市,城市规模庞大,交通发达,市场繁荣,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在盛唐时期,诸如铅锡铁、制瓷术、火药、水运等科技方面都有了重大的进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代表。
3. 宗教信仰长安城也是盛唐时期宗教信仰的中心。
当时的长安城是佛教发展最为繁荣的地区之一,佛教建筑如大雁塔等更是成为当时的地标。
此外,伊斯兰教、儒教、道教等宗教也在长安城广泛传播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
三、长安城文化的影响长安城盛唐时期的文化影响深远,产生了广泛且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限于长安城和唐朝,更是对整个中国甚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市的发展趋势
唐朝市的发展趋势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世纪东亚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和市场体系。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经济、城市社会和城市文化等方面,详细阐述唐朝市的发展趋势。
首先,唐朝城市规划方面,可以看到唐朝城市规划的特点是四方街市布局。
唐代每个城市都有明确的街道布局,街道交叉成网,形成了方正的市区格局。
这一规划模式不仅方便了交通流动,也为未来的城市发展留下了空间。
其次,唐朝城市建设方面,建筑风格也逐渐形成了唐朝独特的风貌。
在唐朝时期,城市中的建筑多采用了重檐歇山顶的形式,这种建筑风格兼具雄伟和美观的视觉效果,成为了唐朝城市的一大特色。
同时,为了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唐朝城市中兴建了许多官府、市场、商铺、寺庙等建筑,这些建筑丰富了城市的功能,并为城市提供了各种服务。
第三,唐朝城市经济方面,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唐朝城市的经济活动繁荣,商业发达。
随着长安和洛阳等大城市的发展,成为了全国最重要的交通和商业中心。
市场上商品丰富,有丝绸、茶叶、铁器、陶瓷等各种商品。
长安作为唐代最繁荣的城市,拥有许多大型的市集,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游客。
同时,唐朝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商业政策和法律,鼓励商业发展,促使城市经济的繁荣。
第四,唐朝城市社会方面,城市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阶层。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社会出现了商人、手工业者、官僚等不同的社会群体。
商人成为了社会中的重要角色,他们通过贸易和商业活动积累了财富,在社会地位上逐渐上升。
此外,唐朝城市还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艺术家等,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最后,唐朝城市文化方面,城市文化达到了巅峰。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许多文化艺术品在城市中得以发展和传承。
在唐朝城市中,儒家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广,儒学成为了当时的主流思想。
同时,佛教、道教等宗教也在城市中得到了发展,寺庙和道观成为了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西安这座城市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
一、概述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本文旨在通过对西安城市发展史的学术文献研究,探讨其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和特点,从而对西安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一定的建设性意见。
二、古代西安城市发展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筑造了西安古城的第一块城墙,奠定了西安作为古都的基础。
2. 汉代的长安城,因统一帝国而成为世界上最繁荣的城市之一,城市规模扩大,建筑风格变化。
3. 隋唐时期,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大唐盛世时期的长安城建设和文化繁荣成为西安城市发展史上的巅峰。
三、中世纪至现代西安城市发展1. 西安在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变迁,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沉寂。
城市的规模和影响力相对较弱。
2. 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西安经历了政治社会变革和城市建设的新起点。
城市规划逐渐进行,工业化带来了城市的快速发展。
3. 20世纪末以来,西安城市发展进入了全新阶段,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不断提升。
四、西安城市发展的特点与问题1. 历史文化传承:西安城市发展史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传承的城市,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2. 城市规划: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城市规划不合理、土地使用混乱问题,影响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
3. 环境治理: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质量、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改善。
五、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意见1.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在城市发展中,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造具有独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形象。
2. 完善城市规划: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统筹规划和管理,优化土地利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3. 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打造宜居和环保的城市环境。
六、结论西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发展史承载了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但在城市发展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唐长安东西两市比较研究
唐长安东\西两市比较研究作者:芦蕊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6期摘要:东市与西市是唐长安最主要的、规模最大的两个市场。
长安东、西两市作为唐代市场体制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承担着区域经济中心的职能。
两市在最初设置时并无太大差异,然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两市的空间布局和周边环境、市场繁荣程度以及商业功能方面产生了一定差异。
关键词:唐代长安东市西市唐长安东、西两市在规划布局等方面基本无差别,但毕竟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具体条件不同,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状态。
对两市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从东、西两市的比较中进行探索。
一、东、西两市的空间布局与周边环境唐长安是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全城共108坊。
东市和西市位置是对称的,分别设在皇城以南东、西两侧。
东、西市在最初的设计理念上并没有特殊的区别,二者位置对称,建制、规模也基本相同。
两市的地理位置是取决于长安城的交通条件的,其北面紧临春明门至金光门东西向大街。
这条街道宽约120米。
春明门是长安到灞桥必经的地方,由灞桥经蓝田是趋向东南各地的大道。
金光门是向西通往周至、户县等地的必经之地,出金光门再往西经眉县就是沿渭河谷地到大散关的大道,也是西域人来往长安必经之路。
两市设在这条大街的南边,便于商人和货物的进出,更重要的是,由于两市位置适中,周围人口稠密,无论是住在长安城北部还是南部的居民,要到东、西二市去购物都比较方便。
虽然两市的空间布局基本没有差异,但两市毕竟有各自的具体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市周边的环境都会随着市的发展而趋于不同。
首先,西市及周边诸坊外来族、流动人口较多,以致这里人口稠密,驱使从事小买卖的商贩都趋向西市,于是“商贾所凑,多归西市。
”形成了人气极旺的市场氛围。
这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西市及其周边聚集了许多胡人、胡商。
西域诸国与唐朝的来往相当密切。
西域人往来大唐,无论是海路还是陆路都是十分方便的。
唐人统称其为“胡人”,这其中有许多是来贸易的商人,他们被称为“商胡”、“胡商”、“藩客”等。
唐代城市发展及其推动力量浅析
唐代城市发展及其推动力量浅析唐代城市发展及其推动力量浅析肖建乐《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6日 14 版)唐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社会经历了一次大发展与大变革,即学界所谓“唐宋变革”。
中国传统城市在这一时期亦发生了一些新变化,这种变化肇始于唐代中期,集中表现为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
虽然我国古代城市大多因政治或军事需要而创建,但都以一定发展水平的地域经济为依托。
唐代城市发展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经济功能增强的城市与周边地区逐渐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依存关系。
本文从现代经济学分工与专业化的视角对唐代城市发展及其推动力量进行剖析,以求更为清晰地把握这一历史趋势。
唐代中期以前的城市,有着严格的政治等级体系,不同等级的城市有着严格的规定,简单说来就是城市的政治地位决定着经济规模和城市的规模等级。
但随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这一规律逐渐发生了变化,经济的独立推动作用逐渐显露。
虽然唐代全国性城市仍以长安、洛阳为首,但是唐中期以后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
苏州、杭州也上升为居民十万户的全国性城市,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越来越多的城市因为经济地位扩大了自身的政治影响力,具体表现为区域城市经济等级体系形成与同一层级的城市之间的分工日益深化。
随着城市的经济属性不断增强,唐代中期以前形成的以政治地位高低为主的城市等级体系逐渐弱化,城市等级中的经济性因素不断增强。
在一些新兴的经济区域,逐渐形成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并重的城市等级体系。
新的城市等级体系核心内容如下:一是政治地位已不是城市规模的唯一决定因素,政治地位高的城市不一定比治下的城市经济水平高;二是城市等级体系跨越了行政区划的限制,城市体系所涵盖的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覆盖的区域已突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
以长江下游经济区的城市等级体系为例,到唐代中后期,长江下游地区逐渐形成了以扬州为区域中心城市,以苏州、杭州、越州为次级区域中心城市,以一般州府所在地(例如宣州、常州等)为三级区域中心城市,以县城为四级区域中心城市,以新兴的镇市和草市为第五级区域中心城镇的五级城市体系。
对比汉代唐代宋代的经济分布地图说明经济发展的趋势
对比汉代唐代宋代的经济分布地图说明经济发展的趋势唐宋两朝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古代王朝历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两笔。
谈起唐宋,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唐诗宋词。
其实不然,唐宋两朝不仅在文化方面平分秋色,在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不同。
对于唐宋朝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对社会经济的变动不能够仅仅停留在表面去分析,要从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后,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大量的商品,从而带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因此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商品经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因此,我们需要从生产力的发展中寻找唐宋社会变迁的深层原因,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因。
因此,我们接下来就具体探讨一下唐宋两朝在经济方面的发达程度。
各自的经济发展又有何不同。
一、唐宋经济的发展1、唐代经济唐朝建国初期,经济发展主要以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的阶段。
但海上贸易开始崭露头角,如我国沿海的部分城市由于船只往来较为便捷,地方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后来由于海上贸易量的增加,唐朝为此设置“市舶司”,专门负责船只的进出港口等事情。
唐朝的商品经济在初期阶段时,首都长安以及其他部分城市的商业发展的势头很足。
同时当时的唐朝交通状况相对来说也比较完备。
陆上的交通运输线路以长安城为中心点,道路网范围扩展至全国。
水上交通运输主要依靠大运河进行。
同时纺织业、造纸业和造船业等产业也得到了较大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越州越窑烧制出的秘色瓷是唐朝后期南方陶瓷业的杰出代表。
宋代经济:宋朝城市商业经济较为发达,并且打破了城市坊间的边界限制。
甚至在都城开封出现了早市和夜市,这表现出宋朝都城商业经济的繁荣发展。
不仅仅宋朝都城商业繁荣发展,在农村地区商业经济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农村市场上,随处可见小贩、货郎的身影,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农村市场,同时也丰裕了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
在北宋建国中期,开始引进水稻,粮食产量的增加直接带来的就是人口数量的上升。
有关唐朝市场调研报告
有关唐朝市场调研报告唐朝市场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唐朝时期的市场状况、商业发展情况以及商业活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唐朝社会经济提供资料。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通过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资料,结合史书记载和学者的评论,了解唐朝市场的基本情况。
同时,实地考察唐都长安的遗址,了解唐朝市场的地理位置、规模和布局等情况。
三、市场状况1. 地理位置唐朝时期,长安市是唐都,也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长安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黄河上游地区,距离黄河较近,交通便利,是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
2. 市场规模和布局唐朝市场规模宏大,商业繁荣。
长安市的市场街被称为“东市”、“西市”和“南市”等,有数十条街道,可容纳大量商贾和顾客交流。
市场规模大,各行各业的商品琳琅满目,涵盖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日用品等各个领域。
3. 商业活动唐朝商业活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
商家经营范围广泛,有零售、批发、进出口等多种经营方式。
商人之间进行交易,有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
市场上的交易采用的是货币交换,主要使用银钱作为交易媒介。
4. 影响因素唐朝市场的繁荣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
在政治方面,唐朝实行了高度开放的政策,对外交流频繁,加强了贸易往来。
在经济方面,农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商品,促进了商业活动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唐朝是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文人墨客在市场上活跃,许多文化艺术作品也常常成为市场上的热销商品。
四、市场特点1. 多元化唐朝市场商品种类繁多,涵盖了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日用品等多个领域,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2. 国内外贸易唐朝市场不仅进行国内贸易,还有与周边国家和沿海国家进行的对外贸易。
外国商人通过丝绸之路等贸易路线进入唐朝市场,带来了外国商品和文化的影响。
3. 商业中心长安市作为一个商业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和顾客。
商人们纷纷前往长安市进行交易,市场繁荣,商业发展迅猛。
唐代都城长安的城市经济与商业发展
唐代都城长安的城市经济与商业发展唐代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城市经济和商业发展繁荣。
下面将从商业市场、货币流通、手工业、教育与文化等方面详细介绍。
一、商业市场长安的商业市场发达,商业街区分布广泛且装饰华丽。
唐代长安有众多大型市场,如承天门市场、碾米市场、鸡鸣市场等,这些市场集中了各类商品。
有文状元《食货志》记载“细市吴尚甫帐笔斋次之,光化省淳福宝交所为北站,今以商和县堂为北商”,说明长安的商业市场极具规模。
二、货币流通唐代长安的货币流通发达。
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作为唐朝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吸引了大量商业贸易和人员流动,因此货币在这个城市流通频繁。
唐代长安的货币主要有铜钱、铜圆、五铢钱等。
此外,由于长安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还流通了一些西方货币。
三、手工业唐代长安的手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丝织业和陶瓷业。
长安的丝织业以纺织为主,制作出的丝绸物品处理精细,花色纹样繁多,成为当时国内外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陶瓷业以品质出色的瓷器而闻名,陶瓷品种多样,技术精湛。
唐代长安的手工业为城市经济和商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四、教育与文化长安是当时东方最重要的文化中心之一,这也为城市经济与商业发展提供了支撑力。
长安设有学校和书院等教育机构,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学习,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长安的文化氛围浓厚,艺术作品、文学著作和历史著述林立,文化人才辈出,推动了城市经济和商业的繁荣。
总结起来,唐代长安的城市经济与商业发展繁荣昌盛。
商业市场发达,货币流通频繁,手工业发展良好,还有丰富的文化与教育资源。
这些因素使得长安成为北方最富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唐北宋时期市制演变研究
唐北宋时期市制演变研究由唐到北宋的市制演变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以都城为研究中心通过对其市制变迁过程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市制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揭示唐北宋都城内市制的变化与城市建制规划、城市经济发展及社会文化生活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历史城市地理的角度出发,贯穿唐北宋,以都城为研究中心,通过查阅分析资料,结合理论推理和数据计算,将都城市制与城市整体布局和城市经济发展建立联系,对市制的变迁进行具体全面的研究。
本文主要从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唐北宋时期都城规划与市制建置。
唐朝都城规制严密,布局整齐。
外郭城中坊市整齐排列,施行严格市制管理体制,居民区与商业区严格分离。
北宋都城内居民区与商业区混合,没有了唐时严格的限制,形成了开放的街市和河市。
通过对唐和北宋都城的规划进行分析论述,了解都城内的整体结构布局和市制建设。
第二部分,唐北宋时期都城市制演变的过程。
这部分对唐北宋都城内市制变迁的具体过程进行分析。
从唐前期严格的市制,到唐中后期市制管理体制开始松动,再到北宋时期完全开放性街市的形成,结合历史文献材料对这一变迁过程进行分析论述。
第三部分,唐北宋时期都城市制演变的原因。
从城市规划的差异、人口密度的增长及经济发展的需求三个方面论述唐北宋都城市制变迁的原因。
第四部分,唐北宋时期都城市制演变的影响。
这部分主要从推动都城商业布局变化和促进城市经济生活的繁荣两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以都城为研究中心对唐北宋市制变迁的过程、原因及影响的分析和探讨,可以了解到,唐到北宋市制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坊市制逐渐被打破,开放性街市逐渐形成的过程。
从唐到北宋,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人口密度等领域各个方面的变革,唐北宋时期都城的商业布局结构、管理方式也逐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严格市制约束下的封闭格局到开放式的街市布局。
这种更加灵活和开放的市制为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活动的展开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促进了商业进一步发展和公共休闲娱乐活动兴起。
唐代的长安城与都市文化
唐代的长安城与都市文化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以其繁荣昌盛的都市文化而著称。
其中的长安城更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都市,成为了人们对唐代的象征。
本文将以唐代长安城为中心,探讨唐代的都市文化。
一、长安城的背景概述长安,即现今的西安,位于中国的中心位置,在唐代是中国的首都。
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长安城一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和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城市规模庞大,人口数量达到百万级,无论从规模还是繁荣程度来看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二、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长安城的规划与建设充满了智慧和创新。
城市的形状呈长方形,四面被高墙环绕,府署、宫殿、寺庙、街道等布局有序,起居、交通等方面都经过精心设计。
城市的主要道路交错纵横,分隔出大小不同的街区和坊市,形成了繁荣的商业中心和居住区。
三、长安城的繁华与热闹长安城的繁华可谓是举世闻名。
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长安的街道上总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街道两旁商店云集,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许多来自中原和丝绸之路的商人,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贸易。
城市中还有许多的杂耍艺人、戏曲演员和乐师,他们的表演使得城市更加生动、热闹。
四、长安城的文化氛围长安城是唐代文化的重要中心,这里汇聚了许多文人墨客和学者。
唐代的文化盛世为长安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皇宫内外有许多文化场所,如太学、图书馆、书院等,供人学习和交流。
此外,长安城还有许多的文化活动,如诗会、书画展览等,吸引了众多文人、官员和艺术家,进一步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
五、长安城的社会风貌长安城的社会风貌多姿多彩。
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平民百姓,都在城市中呈现出各自的生活面貌。
大量的商贾和工商业者使得长安成为财富的集中之地,同时也为城市带来了商业繁荣和社会进步。
与此同时,长安城也存在着一定的阶级和贫富差距,人们的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六、长安城的影响与遗产唐代的长安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城的规划和建设经验被后世多次借鉴,对中国城市规划和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唐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它在文化、艺术、科技、经济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经济和社会变化方面入手,论述唐代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一、唐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唐代是中国农业的鼎盛时期,由于唐朝的区域性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特色。
其中北方农业以种植小麦、大麦、豆类为主,南方则以种植稻米和茶叶为主。
这些农作物的种植和加工使得粮食和茶叶的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为贸易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唐代手工业的产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家庭制生产慢慢被坊制、铺子制、厂制代替,这些生产形式使得劳动力的分工更加细致和高效。
同时,工匠的技艺也逐渐提高,特别是陶瓷、锦缎、漆器等工艺业发展迅速,成为唐代手工艺术的代表。
二、唐代商贸和市场经济唐代的商业和市场经济非常发达,城市经济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商人和货物在国内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唐朝,各种商业中心和市场都非常繁荣,特别是在京城长安和洛阳,这些商贸中心汇聚了各地的商品,各类商人和大量买卖者都在这里集聚。
交通工具的改进使得商品的交换也变得更加便捷,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也开始广泛流通,从而导致市场经济的崛起。
三、唐代的交通和水利工程为了加强统治和发展经济,唐朝加强了交通和水利工程的建设,这些举措也为唐代的经济繁荣提供了保障。
在运输方面,唐代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规定,促进运河、驿道和运输设施的建造。
宋殇公路、临洮驿道、大运河等建筑和运输设施的建造使得物流运输结构改善,使商品的流通更加便捷。
在水利工程方面,唐朝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的建造。
这些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也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唐代的社会变化随着唐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逐渐带动社会结构的改变。
封建化、中央集权化和资本化是唐代社会变化的三个方向。
首先,唐代社会封建化逐渐加强,建立了数千座封建城堡,农民和劳动人民被迫在这些城堡进行生产和供养封建军队,这是唐代地方政权的特点之一。
关于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的探讨与浅析
关于西安大都市圈发展的探讨与浅析摘要:本文通过对西安地理区域位置的解读,对国内外都市圈理论的理解,分析西安大都市圈的背景、结构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都市圈未来发展的看法及展望。
关键词:区域发展;都市圈;关中地区;二级城市;卫星城镇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geographical area location in Xi’an,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domestic an d international metropolitan area, analysis Xi’an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 in the background, structure and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put forward views and outlook o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metropolitan area.Keywords: regional development; metropolitan area; Guanzhong area; two cities; satellite towns.1前言1.1研究背景当今,在科学技术推动下,经济全球化速度加快,中国也随着这股动力迅速崛起。
国内各个地区都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放眼全国,京津唐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等都逐步显示起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带动影响着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发展趋势倾向于以点带动面,形成了各大都市圈,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的城市发展模式,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2都市圈理论研究2.1对都市圈的一般认识目前都市圈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和界定标准。
一般认为所谓的“都市圈”是指一个大的核心城镇,以及与这个城镇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具有一体化倾向的临接城镇与地区组成的圈层式结构。
西安调查报告范文
西安调查报告范文篇一:西安考察报告最终西安采风调查报告西安之旅一.考察地点曲江池遗址公园大雁塔秦始皇陵博物馆华清池茂林博物馆法门寺文化景区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美术馆大唐芙蓉园清真寺回民街大明宫二.考察时间:20XX年11月2号至11月8号三.考察形式实地考察四.考察内容:20XX年11月2号至11月7号,我们工业设计121班在三位指导老师王恬,尚晓东和闫秋雨主任的带领下,在古城西安进行了历史遗迹实地考察。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直至今天西安仍是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
由于古都西安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因此,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12号的下午6点左右,我们登上了驶向西安的列车,同时开启我我第一次去北方的路和第一次在火车上过夜的历史,满怀的期待在火车上的夜会有多么的精彩。
南方的深秋,夜幕总是来的那么早,上车不久天就黑了下来。
我和我的小伙伴百无聊赖的坐着,聊着天,打着牌,吹吹牛皮,相互调侃,不知不觉,10点熄灯的号角打响,车厢依次关上了灯,躺上床的我们却一直无法入睡。
有经验的同学告诉我们,晚上的睡觉时一阵阵的,因为噪音的时断时续。
到了凌晨1点左右,才安然的进入了梦想。
第二天早上11点多,我们相继下了火车,来到了古都西安。
映入眼帘的就是古城墙,带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打入我们脑海最深处的印象,让我们难以忘记他的历史。
2吃过饭后,我们坐着大巴来到了西安之行的第一站——大雁塔广场,大雁塔建于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是玄奘为藏经典而修建,塔身七层,通高64.5米。
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
因坐落在慈恩寺西院内,大雁塔原称慈恩寺西院浮屠(浮屠即塔的意思)。
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研究
唐宋时期的经济发展研究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有活力的时期之一,其经济也随之繁荣发展。
唐朝时期,国土广袤,管辖着巨大的领土,商业、工艺和科学技术各方面都得到了大力发展。
随着更快、更安全的交通网络的建立,贸易和商业也得到了增强,这一时期的经济繁荣水平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仅次于清朝时期。
一、工商业的发展唐朝是中国经济、文化和艺术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商业经济蓬勃发展,不仅城市经济渐趋兴起,农村经济也日益壮大。
城市和乡村的商业和手工业在唐朝都达到了巅峰时期。
首都长安作为唐朝的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商业氛围活跃。
同时,唐朝的铁路、运河和陆路交通系统不断发展完善,更是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唐朝的制造业也迅速发展。
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制造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有助于提高铸铁、锻造业等的生产效率。
陶瓷、染料、食品和丝绸等生产制造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同时,妇女衣纺、赵、炼油等手工工艺也得到了繁荣发展。
二、农业生产的繁荣唐宋时期,农业生产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唐朝的农业仿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北方经济的繁荣。
南北经济的交流和贸易也有所加强,这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农业生产和经济的繁荣。
其中,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使得汉族民间日常饮食的重要农作物的生产和食用更普遍。
在唐朝时期,除水稻外,豆类和小麦的种植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唐朝时期,除土地梳理、河堤整修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推广了大规模的人工采种、安置入户。
三、商品贸易的繁荣唐宋时期,商品贸易活动的繁荣,使得全国各个地区的商品交流和流动十分频繁,特别是对外贸易得到了很大发展。
当时的人们主要使用的是铜币、铁币和陶币。
同时,唐朝的货币系统不断完善,使得商品贸易更加方便。
唐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物品检验和标记系统,保证了唐朝商品贸易的质量。
在唐宋时期的商品贸易中,丝绸是最受欢迎的商品之一。
唐朝固始县的涂山镇、河南县的福原镇、伊州的九江淮北商店和利君镇等地,是唐朝丝绸生产的重要区域。
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影响
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影响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繁华而又动荡的时期。
这段时期城市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城市规划、商业繁荣到文化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来的中国社会。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唐宋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化。
唐代,随着政治和经济的中央集权,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出现。
榜样城市如长安和洛阳的规划成为模板,并影响了其他城市的建设。
城市规划以宫殿、街道和庙宇为中心,形成了典型的“朝向教堂”的布局。
城市内部划分为内外两个区域,内城是贵族和政府官员的居住区,外城是平民百姓的居住区。
这种城市规划模式在之后的历史上一直延续,塑造了中国城市的面貌。
宋代,城市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发展。
背离了唐代宫殿式的规划,宋代城市更强调商业和市民的需求。
二、商业繁荣唐宋时期,商业在城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
城市商业以市区形成的集市为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商贩和顾客。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手工业的发展。
工匠聚集在城市中心,形成了各种行业的集群,如丝绸、瓷器和铁器等。
这些手工业的发展既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促进了城市内外的贸易。
三、文化交流唐宋时期的城市也是文化交流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城市内的学府、书院和图书馆吸引了大量的学者和知识分子。
唐朝的文化繁荣使得长安成为了东方的文化中心。
众多的诗人和文学家在城市中相互切磋,互相促进。
杜甫、白居易等名家的作品在城市中广泛流传。
宋代的文化交流更加繁荣。
南宋时期,南方的城市如杭州成为了文学艺术和学问的中心。
进一步的城市发展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
城市商业的发展也催生了娱乐文化的繁荣。
戏曲和舞蹈等娱乐形式在城市中大量涌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四、影响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模式塑造了中国城市的面貌。
许多城市继承了唐宋时期的布局,如北京的皇城和民居的分区,南京的城堡和市区的分离等。
唐朝长安城商业发展的特点
唐朝长安城商业发展的特点
唐朝长安城的商业发展特点体现了当时世界最大城市的繁荣与活力。
具体如下:
1. 规模宏大: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面积约87.27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的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的7.29倍。
这样广阔的面积为商业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2. 人口众多:长安城在巅峰时期常住人口将近100万,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商业活动带来了旺盛的消费力和市场需求。
3. 市坊分离:唐代长安城实行坊市制度,即居住区(坊)与商业区(市)是分离的。
东市和西市是长安城内的主要商业区域,商铺毗邻,商品丰富多样。
4. 中轴线对称布局:长安城的总体特征是中轴线对称布局,以朱雀大街为中轴线,城门位置道路的格局及东市西市的位置等都体现了规划的严谨性,有利于商业活动的有序进行。
5. 国际化程度高:作为隋唐两朝的首都,长安城不仅是国内商业的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枢纽,吸引了大量外国商人和使节,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和商品交换。
6. 文化影响深远:长安城不仅是经济中心,还是文化的高地。
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发展,使得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长安城的商业发展不仅展现了其作为世界大都市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先进性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西安文化调研报告
西安文化调研报告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本次调研主要是对西安的文化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了解西安的文化传统、历史文物和现代艺术等方面的情况。
西安是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曾是13个朝代的都城。
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独特的西安文化。
西安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融入了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秦文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陕北民歌和秦腔等艺术形式。
陕北民歌歌颂了陕北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西安文化的瑰宝之一。
而秦腔则是中国戏曲中的代表之一,以其沉稳豪迈、铿锵有力的唱腔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西安,遍布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如兵马俑、大雁塔和钟鼓楼等。
这些历史文物见证了西安作为古代重要的都城的辉煌,也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和工艺的精湛技艺。
其中,兵马俑是中国古代陶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大雁塔是历史上很多文人墨客传颂的主题,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高度受到了人们的赞誉。
钟鼓楼则见证了古老的时间概念和古代中国的官制。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外,西安还拥有活力四溢的现代艺术文化。
在市区的艺术区集中了大量的艺术家和创意企业,形成了具有时代气息的创意文化产业。
西安的年轻人对艺术和时尚充满热情,有很多的艺术展览和音乐会以及时尚文化节等活动在这里举行,为西安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西安是一个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城市,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瑰宝。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西安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发现了西安文化的现代表现和新的发展方向。
相信在未来,西安将会继续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为世界展示更多独特的魅力。
西安历代发展历程
西安历代发展历程
西安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下面将简要介绍西安历代的发展历程。
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当时是周朝的著名都城。
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了西汉朝,并将西安作为首都,称为长安。
在长安的西汉时期,城市规划完善,建筑宏伟,文化繁荣。
汉武帝时,长安成为东西交通枢纽,带来了大量的商贸和文化交流。
随后,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长安继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长安更是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在唐朝,长安的繁荣达到巅峰,城市功能完善,街道宽广,建筑精美,有数以万计的宫殿、庙宇和文化机构。
然而,唐朝的衰弱和内乱导致了长安的衰落。
五代十国时期,长安曾多次易主,并且城市规模大幅缩小。
北宋时期,长安由于政治原因被封为京城,但又被迁至南京。
此后,长安逐渐衰落。
明清时期,长安成为一个普通的地级市,失去了昔日的辉煌。
然而,西安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吸引着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20世纪初,西安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地点。
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西安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现代中国建国后,西安逐渐恢复了城市的发展势头,成为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安也开始加速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总结起来,西安从古代的长安到现代的西安,经历了数十代的兴衰发展。
它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得西安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西安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经济发展
西安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经济发展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当今西安为副省级城市,陕西省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西安历史之悠久,其文化经济的发展状况与其历史的演变是息息相关的,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它们相互的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影响.一.西安一名的由来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
“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
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
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二.十三朝古都——西安从奴隶制秦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颠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1140年之久.自公元前1057年至公元904年,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
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前1062年,世居关中盆地的周人把活动中心由盆地西部的周原[今陕西歧山、扶风县一带]移入今西安市西南郊沣河流域.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于公元前1057年伐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 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三.西安名片——人类起源地、中华文明摇篮、黄河文化、丝绸之路西安境内史前文化遗址囊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人类社会演进各历史阶段的多种类型,构成人类社会进化世上举世罕见层次清晰的完整系列.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被称“中华民族摇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得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是在渭河流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西安市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调研摘要唐宋时期是中国封建商品经济发展的高潮时期,我国古代城市有着独特的发展道路,经历了产生、发展和繁荣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又各具特点,显示了不同的发展水平。
其中唐宋之际,在整个古代城市发展阶段中,是关键性阶段,占有重要地位。
(摘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关于唐朝时期长安城(即西安市)的经济调研。
众所周知西安是唐朝时期的都城,西安城又称之为长安城,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它与三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相互交往。
旅居这里的少数民族和外国人很多,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朝的经济也有很大发展,经济的繁荣和上层建筑的发展促使唐朝文化的繁荣。
中国封建王朝历来的经济特征是“重农抑商”,商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相当低,商人的地位也因之比种田人要低好几个等次。
这也是中国的封建经济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发展的主要原因。
贞观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封建王朝,不但不歧视,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这进一步地体现了李世民将眼光放到很远。
在李世民政府的倡导下,贞观王朝的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地进展,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当时世界出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
(选自唐太宗治国策略中关于经济的策略)杜甫《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扈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诗句的意思是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
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
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韩愈《早春》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句的意思是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近看没有绿色,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由此诗句可以看出当时长安城农业经济达到前所未有的良好经济状况。
在唐朝长安城中经济繁荣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丝绸之路”,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其主要运输物品为丝绸,故被外国友人称之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德文:die Seidenstrasse),常简称为丝路,此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China, ErgebnisseeigenerReisen)。
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的象征。
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
所以,我认为当时的长安城(即西安市)是当时全国乃至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城市的地位。
长安城能够由当时的成就,其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李世民的开明,没有“重农抑商”,使得商业在唐朝得到飞速的发展,同时也与“丝绸之路”这条贯穿南北,贯穿中外的经济要道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
同时也使得如今的西安市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为旅游行业带来了可观的发展。
关于宋朝时期京兆府路(即西安市)的经济调研。
京兆府路,金代一级行政区划名,由宋朝设置的永兴军路改置而成,治所在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领有一府、七州。
略当今陕西关中、商洛地区,河南西部。
(摘自百度百科词条)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宋朝的经济繁荣程度可谓前所未有,农业、印刷业、造纸业、丝织业、制瓷业均有重大发展。
航海业、造船业成绩突出,海外贸易发达,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50多个国家通商。
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促成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文化中心。
在宋朝,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外加战乱不断,京兆府路(即长安城,即西安市),由于唐末长安城遭遇毁灭性的破坏,隋唐长安城的规模逐渐萎缩,早就没有了昔日汉唐雄风,逐渐的没落下去,并且由于京兆府路是抗击西夏的前线,所以经济方面逐渐衰落的下去。
与唐代相比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的市场格局,商业面貌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长安的市场逐渐由以前封闭型的市场演变为开放型市场。
这一变化不论在经济史上还是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唐末到北宋初,长安商业处于严重萧条期,这是由于战乱使得长安城严重萎缩。
宋真宗以后至北宋末,是长安城商业显著恢复和发展期。
五代以后,古都长安不再成为封建王朝的国都,政治经济地位显著下降,这是由于北方战乱,经济重心向南转移导致的。
在此背景下,长安的商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长安由全国的中心城市将为地方性的中心城市,长安的商业也时兴时衰,前进的脚步艰难而曲折。
唐末的几次战乱使繁华似锦的隋唐都城长安变成了一片废墟,从而使昔日繁荣的长安商业遭到毁灭性破坏。
这种破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城市、市场设施的破坏,例如长安城内的房屋、道路交通以及各种市(肆)、店铺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其二,人口大量死亡或流散,导致居民锐减;其三是长安及关中经济遭到破坏。
这几个方面恰好是长安商业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
五代时期,军阀混战,关中地区多次沦为战场,长安屡遭浩劫,社会经济长期处于一蹶不振的境地。
当然在相对安定的时候,社会经济能够有所恢复,商业也稍见复苏。
但这种复苏总是被频繁的战乱所打断,从而使商业陷入徘徊不前的状态。
五代时期,商税苛重,货币制度混乱不堪,专卖制度相当严酷,也是阻碍商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北宋初期,长安和关中地区仍一片萧条。
宋太宗时,这是由于讨伐西夏所造成的长安是讨伐西夏的前沿阵地。
所以当时地方经济根本得不到发展。
宋真宗以后至北宋末年,是长安商业显著恢复和发展期
大约在宋真宗以后,随着关中社会经济的恢复,长安商业也有了显著的恢复和发展。
北宋初年,京兆府所领13县人口仅有52,720户(注:宋敏求:《长安志》卷1《管县》。
),平均每县仅4,055户,按每户5口计,每县仅2万人左右。
此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逐渐恢复,户口也逐渐增加。
据载,宋初京兆府有60,726户,宋神宗元丰初年猛增至223,312户,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更增加到234,699户(注:户口数据分别见《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宋史·地理志》。
(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薛平拴的五代宋元时期古都长安商业的兴衰演变所写)。
所以我认为唐以后长安(即西安)经济的衰变主要是由于唐末都城损毁严重,又连年经历战乱,且经济重心向南转移所造成的。
以上是我对中国古代西安市唐宋时期经济发展的调研。
学号:B14030817
姓名:刘克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