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主干知识考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
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面的学科,地理学可以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两大领域。
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的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生物资源、地球的大气环境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
2. 地球的地理坐标地理坐标是用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个点位置的工具,由经度和纬度组成。
3. 地球的地形地球的地形包括大陆和海洋,地势高低不平。
4. 大气圈和气候区划大气圈是地球围绕着的大气层,气候区划是根据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划分的地球气候带。
5. 地球的地图及投影方式地球的地图通常通过投影方式呈现在平面上,不同的投影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变形。
第二部分:地球的水资源1. 地球的水资源分布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冰川和雪层等,分布不均匀。
2.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灌溉、供水和发电等方式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3. 水资源的保护由于地球水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水资源,包括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等。
第三部分:地球的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分布生物资源包括动植物资源,分布受到气候、土壤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 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通过农业、畜牧业、林业等方式开发和利用生物资源。
3. 生物资源的保护由于生物资源有限,需要采取措施保护生物资源,包括植树造林、禁止滥砍滥伐等。
第四部分:地球的大气环境1.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是指地球表面受到太阳辐射后释放热量被大气层吸收和反射导致温度上升。
2. 大气污染工业、交通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的污染物增加,形成大气污染。
3. 大气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治理大气污染、促进清洁能源使用等保护大气环境。
以上所述便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地球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从而更好地保护地球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1.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和研究对象地理学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地调查、地图解释和理论分析等。
研究对象包括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2.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内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地幔是由岩石和熔融岩浆组成的,地壳是岩石构成的。
3.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环境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了昼夜交替和地球自转偏向。
公转使得地球形成了季节和年份。
4.地球的热平衡与气候带地球热平衡是指地球吸收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发出的长波辐射达到平衡。
根据纬度的不同,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5.地球上的陆地地球陆地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陆地有大洲和岛屿两种形式。
第二章人口与城市1.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某一地区特定时间内的居民总数。
人口问题包括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口流动和人口分布不均等。
2.城市与城市问题城市是指人口聚居、工商业发达的地区。
城市问题包括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等。
3.城市化与人类活动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过程。
城市化引发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章农业与农村1.农业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农业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包括水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化肥农药的使用等。
2.农业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现代农业采用了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农业区位与农业区划农业区位是指农业的经营条件和特点。
农业区划是根据不同的农业区位特点,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农业区域。
4.农业区位与农田水利农业区位的不同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的方式和规模。
农田水利是人为改变地形和地貌,提高农田灌溉水利设施的建设。
第四章工业与城市1.工业体系与城市分布工业体系是指工业分类和分布规律。
城市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沿江沿河地区。
2.工业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工业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
高二必修二地理知识点高二必修二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本文将围绕必修二地理的核心知识点进行阐述,以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知识。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
地球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和时差现象,而公转则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此外,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应学会识别和使用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等基本地图知识,以及地图的阅读和解读技能。
二、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的学习包括大气、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
在大气部分,学生应掌握大气的组成、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以及气候类型的分类。
水文部分则涉及水循环的过程、河流的特征和水资源的重要性。
地貌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和分类,如板块构造理论、侵蚀与沉积作用等。
生物地理则关注生物分布的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
三、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侧重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
城市化、人口分布和迁移、文化景观等是该部分的重点。
学生需要理解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人口问题则涉及人口增长模式、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文化景观部分则要求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文化景观特征。
四、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
学生应了解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如遥感图像的判读、GIS数据的分析和处理、GPS定位的原理等。
通过学习地理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更好地获取、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地理实践地理实践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
地理必修二必考重要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必考重要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地球的物理现象和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地理必修二是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重要部分,它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下面是地理必修二必考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结构和地震活动地球的结构是地理必修二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它包括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的表层结构。
而地震活动则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运动形式,也是地球结构的一部分。
在地理必修二中,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各种结构,如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等,以及地震的发生原因和影响等。
二、岩石圈和板块构造岩石圈和板块构造是地理必修二的又一重要知识点。
岩石圈是指地球上的固态岩石层,而板块构造是指岩石圈上的地质板块相互运动的现象。
学生需要掌握地球板块构造的相关知识,如板块的分类、板块的移动方式以及板块移动的原因和后果等。
三、天气和气候天气和气候是地理必修二的又一重要知识点。
天气通常指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内地球上某个地区的气象变化情况,而气候则是指长期的平均气候状况。
地理必修二中,学生需要了解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如天气现象的分类、气候区划、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等。
四、人口和城市人口和城市也是地理必修二的重要知识点。
在地理必修二中,学生需要了解人口的结构、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城市的形成、城市化的过程和城市规划等相关知识。
五、资源和环境资源和环境是地理必修二又一重要知识点,学生需要了解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如石油、煤炭、水资源等以及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等相关问题。
总结:以上所列出的知识点都是地理必修二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并且都是必考的知识点。
学生需要细心阅读教材,并且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地理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同时,学生也应该深入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加强对地球的认识和了解,以便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地理高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地理高二知识点总结必修二地理知识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复习。
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运动及其影响是地理学习的基础。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此外,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习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的阅读和解读对于理解地理现象至关重要。
二、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
气候是地球表面某一地区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其类型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子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物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土壤则是地球表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媒介。
三、人文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主要涉及人口、城市、交通、经济活动等方面。
人口分布、迁移、结构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形成、发展、结构和规划等问题需要深入理解。
交通网络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促进区域发展的纽带,其布局、方式和效率对经济社会有着深远影响。
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它们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结构和发展水平反映了地域经济的特点。
四、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运用计算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地理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分析和展示。
通过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观、快速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过程,为地理研究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环境与发展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和灾害防治等议题在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通过学习,学生应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识点解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大地与地球运动、大气圈与气候、水圈与水
资源、岩石圈与地球内部、生物圈与生物资源等内容。
1. 大地与地球运动:介绍地球的形状、结构和运动。
包括地球的内外圈层结构、地球
自转和公转、地理经度和纬度等概念,以及地球运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2. 大气圈与气候:介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包括大
气圈的层次划分、温室效应、气象要素和气候要素等基本概念,以及气候带、气流、
气候变暖等气候特征和变化的影响因素。
3. 水圈与水资源:介绍水的循环和水资源的利用。
包括地球水循环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利用与保护。
还包括淡水资源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及地下水和
水库的特点和应用。
4. 岩石圈与地球内部: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内部结构。
包括岩石圈的组成和类型,以及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特点和作用。
还包括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原因、特点和防治。
5. 生物圈与生物资源:介绍生物圈的构成和生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包括生态系统的
组成和功能,以及物种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还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以上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的一些主要知识点的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有其他
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等现象;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
2. 地图的基本知识:地图是地球表面现象的缩略表示。
比例尺、图例、方向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地图分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3.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利用图例识别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根据方向判断地理事物的方位。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层的组成与作用: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等。
- 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 气候变化与气候系统: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等。
2. 水文循环与洋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 洋流的形成与分布:寒流、暖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貌类型:山脉、平原、盆地、河谷等。
- 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沉积等)。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沙质土、黏土、壤土等。
- 植被分布:热带雨林、草原、荒漠等。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化:-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国际与国内人口迁移。
-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分布与类型: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
- 工业布局: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域类型。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
- 贸易模式:国际贸易、区域贸易。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 可持续发展:概念、原则与实践。
四、地理信息技术1. 遥感技术:遥感影像的获取与应用,如土地利用、资源调查等。
2. 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收集、存储、分析与展示地理信息。
3. 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与导航,应用于交通、农业、测绘等领域。
五、地理实践1. 地理实验: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和地理规律,如大气压力实验、水文循环模拟等。
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
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1.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一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1)水准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2)水准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6)来自海洋的气流——湿(7)来自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8)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2.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二海水性质(包括海水温度和盐度)1.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不同纬度海区: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纬度因素)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海区水温较高,寒流经过海区水温较低。
(洋流因素)2.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马鞍形”)。
3.影响海水盐度的因素①气候(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小;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盐度大。
②陆地径流:陆地淡水汇入多,盐度小;陆地淡水汇入少,盐度大。
③洋流:同纬度海区,暖流经过盐度高,寒流经过盐度低。
④海域封闭状况:较封闭的海区,不易与外海交换,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
⑤融冰影响:高纬度海区,融冰时,盐度较小;结冰时,盐度较大。
3.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三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高低(决定因素)。
具体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地势。
阴坡、阳坡,海拔高度(3)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4)洋流。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
(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4.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四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的关系——是对大气环流作用的总结(1)全球性的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与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2)几类重要气候的成因: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热带草原气候: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三种季风气候:(见以上分析)5.地理高二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笔记篇五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2、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的能量3、太阳辐射能的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太阳辐射波长范围是0.15-4微米,分为紫外光、可见光和红外光,50%的能量集中于可见光。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通用20篇)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1、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2、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3、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4、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5、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6、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7、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地势西高东低。
8、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尼泊尔、锡金、印度、不丹。
高二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二地理必修二的重要知识点主要包括:
1. 地球与地图
- 地球的形状与尺度
- 经纬度和地理坐标系统
-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图投影和地图上的图例、比例尺、方位角等基本要素- 地理坐标与地图测量
2. 气候与气象
- 气象要素和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 大气的结构和成分
- 太阳辐射和地球热平衡
- 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 水文与水资源
- 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与利用
- 水循环的过程与作用
- 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形成与分布
- 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4. 生物圈与生态环境保护
- 生物圈的组成和结构
-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5. 人类的居住与城市
- 人类的居住与人口迁移
-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 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
- 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
- 可持续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
6. 地理信息技术与地理学科发展
- 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 遥感技术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 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 数字地球与地理学科发展的趋势
- 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以上只是对高二地理必修二重要知识点的一个基本总结,具体内容还涵盖更多细节。
在学习地理时,还要注意思考和理解地理背后的原理和概念,掌握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方法。
需要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加以学习和思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篇一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极少数原始落后地区)。
②传统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③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或发达地区)。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①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②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②加强文化交流。
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
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
②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人口环境容量):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个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容量。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①资源状况。
②生产力水平。
③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2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等现象。
- 地球公转导致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划分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和注记。
- 地图的种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
- 地图的阅读和使用,如方向判断、比例尺计算、地图量算等。
3. 地图的解读与分析- 地形图的阅读,包括等高线、地形类型、坡度等。
- 气候类型分布图的解读,理解气候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资源分布图的分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
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组成、大气层结构及其特点。
- 气候类型划分,如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水文循环与河流- 水文循环的各个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
- 河流的类型、流域特征和河流的水文特性。
- 地下水的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
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
-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 地貌类型: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的形成和特征。
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的形成过程、类型和分布。
- 植被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 人类活动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 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多、人口老龄化等。
- 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规划。
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分类: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气候、土壤、市场等。
- 工业的分类、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布局。
3. 交通运输与贸易- 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性。
- 交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 国际贸易的模式、贸易政策和全球化的影响。
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气候变化等。
高中地理必修二必备重点考点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个体的社会群体。
人口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上下5、人口开展不同于人口再生产,还包括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人口构造的改变三方面的容。
二、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或人口转变模式)及其转变匈牙利已连续多年负增长;北美全为现代型;亚洲除国、新加坡、日本、中国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拉美除古巴、乌拉圭近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大洋洲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属于现代型外,均不是。
7、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数+65岁及以上人数)/(15-64岁人口数)]×100%。
当人口负担系数≤50%时称为"人口时机窗口"期。
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出生人数与孕龄妇女(15-49岁妇女)数之比,它是决定出生率的根底。
出生率则是指一定时期出生人数与人口总数之比。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自然增减即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定;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的迁出和迁入,由此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又称人口机械增长。
一、人口的迁移1、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围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人口迁移理论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分为"推力"和"拉力"两方面。
"推力"是消极因素,它促使移民离开原居住地;"拉力"是积极因素,把改善生活愿望的移民迁入新的居住地。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④殖民扩,掠夺美洲资源财富一、环境承载量1、环境承载量,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可以通过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得出自然增长率。
某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受到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同时也受到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风俗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时期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
原始社会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
奴隶、封建和资本主义初期的传统型人口模式也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过渡型的人口模式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而20世纪中期到现在的现代型人口模式则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也呈现出类似的模式。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包括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等。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等因素。
人口容量具有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三个特点。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判断可以通过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以及长期性来确定。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此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都会产生影响。
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密度减少,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也会减轻,但同时也会出现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对于迁入地来说,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但同时也会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
其中,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市化、区域开发和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一、人口的变化1.人口增长:全球人口从1830年约10亿到20世纪60年代不足30亿,到21世纪初的60多亿,再到2020年的75亿,总体呈增长趋势。
2.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自然环境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
现代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体现为:城市化的推进,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口迁徙。
3.人口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自然环境、经济条件、社会条件等,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
二、城市与城市化1.城市的形成:因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聚集而形成和分散形态的城市。
2.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工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3.城市化问题: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社会问题(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和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等)。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农业地域分异的结果。
由于地球各地区在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2.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不同,如季风水田农业具有分散性、商品率低等特点;大牧场放牧业具有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等特点;乳畜业具有季节性强的特点等。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由于工业联系和集聚的效应,同一地域的工业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规模化效应,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这也使得工业地域的形成成为必然。
2.工业分散和工业的地域联系: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许多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采取了分散生产的策略,形成了跨国公司等组织形式。
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不同地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1.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通过采取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风沙治理等措施,可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完整版1.地球与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是一个有限的生态系统,由大气圈、水圈、陆地和生物圈组成。
-大气圈是地球上大气体的包围层,包括对流圈、平流圈和臭氧层等。
-水圈是地球上的水的总量,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冰川和地下水等。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由地壳和地壳下部分组成。
地壳由岩石构成,包括地表的岩石和地下岩石。
-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的总和,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自然地理环境-地形是地球表面的地势,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和盆地等。
-气候是地球其中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和风向等。
-植被是地球表面生长的植物总和。
-水文是研究水资源和水环境的科学,包括湖泊、河流、地下水和水库等。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岩石颗粒和有机物质的混合物,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动物是地球上具有生命的多细胞有机体。
3.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城市是指人口较多、发展较为集中、生产和生活功能相对分工较为明确的区域;乡村是指比较集中和发展相对较低的地区。
-世界人口分布与发展不平衡: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发达国家人口少。
主要原因有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精细化农业与经济地域的关系:精细化农业是指以地域为基础,通过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效益的现代农业。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上水资源总量有限,其中大部分是咸水,只有2.5%是淡水,而能够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只有0.3%。
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有些地区水资源丰富,有些地区水资源匮乏。
-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飓风和干旱等。
这些自然灾害不仅数量多发频繁,而且影响范围广泛,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地震和火山喷发多发于板块交界带,洪水、飓风和干旱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
4.国际地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國際合作與地理環境保護:國際間通過制定國際環境保護法律、建立國際環境組織推動環境保護工作,在應對氣候變化、砂漠化、污染等方面進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考点总结地理2人口与城市:知道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考点34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模式有三种类型(选择题)构成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类型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及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特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3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宗教信仰、自然环境等方面。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社会福利、文化观念有国家政策为现代型。
4)地区分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比较(简答题)(国典型人口增长人口增对策原因分析问题家特点长模式俄罗斯、人口老龄化:劳自然增长鼓励生育,生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日德国、人口现代型动力不足,养老率低,适当移民育观念的转变等国家本负担重增长缓慢青少年儿童比重民族经政治上的独立,口控制人发展自然增长传统型巴医疗卫生事大:教育、医疗、印度、济的发展,提高向现代增长,中国率高,人口就业、住房压力基斯坦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人口素质型过渡家增长很快大下降35:结合实例,分析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考点1)人口迁移的意义: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劳动力的流失。
不利影响为造成人才、人口迁出地:有利影响为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人口迁入地:有利影响是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判断题、简答题))人口迁移的类型: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原因有自然因素(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差异,自然灾害的发生)、3(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的差异、经济的发展)、社会因素(政策变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考点36:区别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1)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持续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供给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人口数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也就是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的极限,是一个警戒值。
(判断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因素:自然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区域开放程度(成正比)。
(简答题)(2)合理人口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页 1 第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理想值。
)研究环境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容量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3 战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社会发展战略。
)区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数量、实际人口数量和合理人口容量数量。
(4 (选择题、判断题):结合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的特点,解释其形成原因。
★考点37)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城市的功能分区时相对的,1(而不是绝对的。
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用地。
)功能区特点比较(2原因区位选择形态特征交通便捷、市场广阔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商业占用土地相对较少;点状、条状。
有些大城市和街角路口。
区特大城市的市中心会形成中心商务区。
减少对城区的污染,保交通干线两侧集聚成片工业城市外缘、护环境;交通便利,降区低成本文化氛围浓,城市外缘地势高的地方,环境优美;的高级住市住宅占据城空间人口素质高与文化区相联系宅区40%~60%;建筑质区便于工人上下班;收入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低级住低级住量上出现高、低,文化教育程度低地、工业区相联系宅区的分化宅区)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叫做城市地域3(结构。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是多种4(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5 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距离,交通的便捷程度。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中后期: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考点38:比较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作为区域的核心,能为区域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如科技教育、医疗卫生、金融、商业贸易、交通运输、工业生产、行政管理、信息流通等服务功能。
(2)城市等级划分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服务级别服务范围服务功能小城市低小少大城市高大多(3)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
但是这个范围通常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界线,也会有一些顾客来自服务范围之外。
(4)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①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页 2 第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②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结合实例,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39)城市化表现:①城市人口数量增多②城市用地范围扩大③城市数量增加④城市人1(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提升(2)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发展阶段特点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城市化推进很快,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加速阶段问题,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出现逆城市化现象(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国家差异发达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目前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国家起步晚,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速度快;处于初期阶段和加速阶段。
发展中国发展中家之间差异比较大。
国家)过快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4噪声污染导致居住地环境质量下降;人口数量猛增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教育就医难、失业人口增多。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5(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40: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考点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非常广泛,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服饰、居民。
(布局、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还是城市中的建筑结构、风格)心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4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考点)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1 输、机械、政策、科技技术)构成了影响农业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2(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变化较快。
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也很大。
社会效益统一)。
(经济、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生态、)(3★考点4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考点43: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1.影响工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土地、水源、动力、原料、劳动力、市场、运输、科技、政策等。
2.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
增强因素——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的素质、技术因素(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强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强有力措施)、环境减弱因素——原料(与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关)、劳动力的数量(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有关)页 3 第3.工业区位选择以花费最低的生产①经济效益: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区位选择原则工业特点部门举例工业类型接近原料地原料不便长途运输或甜菜或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原料导向型厂、水果罐头厂运输成本较高工业接近消费市场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市场导向型产品不便长途运输或啤酒厂、加工厂运输成本较高工业电水厂或接近火电需消耗的量能源动力导向型炼铝厂厂工业动劳廉价接近大量劳动力导向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力的地方型工业伞、制鞋科育和近高等教技术导向型技术要求高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接技发达的地区工业表②社会效益世纪初我21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0世纪80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国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70世纪50—国防的需要:20 业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
③环境效益: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区位选择污染类型工业部门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常年盛污染空气水泥厂,酿造厂行风的下风向,季风区的垂直郊外污水排放口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印染厂,造纸厂,电污染水源镀厂,皮革厂污染水综合以上两条化工厂,炼油厂污染大气,源污染空气综合以上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要远离居固体废发电厂,钢铁厂污染空气,民区和农田弃物污染★考点44: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1.工业联系⑴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工厂之间存在产品与原料的联系⑵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2.工业集聚:集聚作用集聚位置①加强信息交流与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运量大的工业在港口和铁路枢纽附近集聚;消耗。
扩大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耗电量大的工业在大型水电站或火电站附模效益。
近集聚。
②共同利用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工业地域⑴工业地域形成原因:工业集聚页 4 第工业地域按形成分类⑵特点类型以生产工序的工业联系为基础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因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而集聚在一起,存在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也可能有规划建设的工业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地域⑶工业地域按性质分类★举例特点类型糕点厂、糖果厂面积小,发育程度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钢铁工业——鞍山、攀枝花、马鞍山面积大,发育程度高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石油化工——大庆、克拉玛依机械制造——汽车城湖北十堰工业分散4.原因表现发挥不同地①老工业区出现饱和状态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方的区位优厂,与其零部件生产厂可以分散布局③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势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厂 5.工业地域联系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条件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作用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结果 6.德国鲁尔区传统工业区综合整治措施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主要原因①调整工业结构②调①生产结构单一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①丰富的煤炭资源②离铁整工业布局③发展第降③世界性钢铁过剩④新技术革命的矿较近③充沛的水源④便三产业④优化环境冲击⑤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捷的交通⑤广阔的市场意大利新兴工业区7.独特的发展模式发展特点发展的主要条件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作企小业②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①以中①大批廉价劳力;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③交通运输方便;④经济高度开放;⑤政为主;②轻工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府的大力支持;⑥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为主;③生产过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