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那天去听了牟宗三的讲座,那感觉就像是闯进了一片深邃而神秘的思想森林。
刚进去的时候,其实心里还有点打鼓,牟宗三啊,那可是个学术大拿,他的思想会不会像那些高深莫测的天书一样,让我这个小老百姓云里雾里呢?结果讲座一开始,我就被他独特的讲述风格给吸引住了。
牟宗三先生讲起哲学来,那真不是干巴巴地念稿子或者是说些让人犯困的大道理。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长辈,把那些原本很抽象的哲学概念,一个个都变得活灵活现的。
比如说他讲到儒家思想里的“仁”,没有直接给我们一个教科书式的定义,而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情说起,像邻里之间互相帮忙啦,对家人的关爱啦。
这一下子就让我明白了,哦,原来这个“仁”不是什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就在咱们身边的点滴生活之中呢。
他在讲座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哲学的对比也特别有趣。
我感觉就像是在看一场思想界的武林大会,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各自亮出自己的绝招。
他一会儿说到孔子的智慧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中国人的心灵几千年;一会儿又说起西方哲学家像是一群充满探索精神的冒险家,在理性的海洋里破浪前行。
而且他不是简单地说谁好谁坏,而是把两者的优缺点分析得头头是道,让我这个对哲学半懂不懂的人,都开始思考起文化融合这个高大上的话题了。
我还特别佩服他的演讲状态。
牟宗三先生站在讲台上,那气场就像是一位智慧的灯塔守护者。
他的眼神里透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分享知识的执着。
他讲得激动的时候,手会在空中挥舞,就像要把那些思想直接塞到我们的脑袋里一样。
不过呢,讲座中也有一些让我这个小脑袋瓜有点跟不上的地方。
毕竟哲学这东西,太深奥了。
有时候他会突然蹦出一个特别专业的哲学术语,我就像在听外星语一样,得反应好一会儿。
但是这也不影响整体的感受,反而让我觉得哲学就像是一座永远也挖不完的宝藏,每一次新的困惑都是一次探索的机会。
听完这个讲座,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以前觉得哲学离自己十万八千里,现在却觉得它就在身边的每个角落。
理性与良知——康德与牟宗三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理性与良知——康德与牟宗三哲学思想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与意义理性与良知是哲学上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个人的理性表现出来的是他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而良知则表现出了他对于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判断。
康德和牟宗三分别代表了西方哲学和东方哲学的两个不同的视角,他们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情感秩序,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研究。
通过比较他们的哲学思想,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进一步加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2.研究目的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1)了解康德和牟宗三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深入探究他们的理性和良知观念的内涵,挖掘出其思想背后的核心思想和哲学意义。
(2)通过对他们的哲学思想的比较分析,得出他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从而揭示出东西方哲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角度,探究康德和牟宗三的哲学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所产生的重要作用、贡献以及可借鉴的价值。
3.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康德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对理性和良知的阐释。
分析康德的“自律”、“普遍性道德法则”等核心概念,进一步探究他对于理性和良知的观念和内涵,以及其在现代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2)研究牟宗三哲学思想的内涵和对理性和良知的阐释。
分析牟宗三的“大同”、“天下为公”等核心概念,进一步探究他对于理性和良知的观念和内涵,以及其在东方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3)比较康德和牟宗三的理性和良知观念,探究其相似和不同之处。
从哲学思想历史和内涵的角度,比较他们的思想体系、观念内涵、哲学地位等方面,揭示其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4)采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对两位思想家的哲学思想做出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尝试探究其思想对于当前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4.研究意义和结论预期通过深入研究康德和牟宗三的哲学思想,可以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哲学研究能力,同时也能促进中西方哲学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加深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从《四因说演讲录》和《圆善论》论牟宗三的道家诠释 (中国台湾)
从《四因说演讲录》和《圆善论》论牟宗三的道家诠释(中国台湾)作者:杜保瑞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3期[摘要]牟宗三在《四因说演讲录》一书中,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的哲学理论,来讨论中国的道家哲学,他牵强地认定,中国的道家是没有实体创生的意旨的,道家的道,是一个非实有以及非必然的理论模型。
他还认为,老子的“无”概念,虽然有动力因的意思,但却只是一个作用的姿态,因此并没有真正的形上学意义的创造性,只是一套境界型态的形上学,而不是一套实有型态的形上学。
其实,牟先生是把道家的工夫论命题,当作了形上学的命题在解读,因此导致了错解。
在《圆善论》中,牟先生又借由郭象的“迹本圆融”之说,来诠释庄子书中的儒家圣王帝尧的形象,这种做法,从儒家立场来说是可以的,但却是违反道家庄子立场的。
牟先生只是借非儒非道之郭象哲学,来建立儒家的哲学,并且曲解又贬抑道家哲学。
[关键词]牟宗三;郭象;道家;庄子;老子;《圆善论》;《四因说演讲录》Abstract:Mou Zongsan discusses Chinese Taoist philosophy based on Aristotle's theory of the four causes theory in his book The Four Causes Theory Lecture. He firmly believes that there is no intention of substancial creation in Chinese Taoism. He says that Chinese Taoism is a theoretical model that is non-reality and not a necessity. The point is that Laozi's concept of "nothing/Wu/无",although it has the meaning of motive cause, is only a gesture of action. Therefore, there is no real creation of metaphysical meaning,and it is just a “vision-form” metaphysics,rather than a “being-form” metaphysics. In fact, Mou Zongsan interpreted the Taoist practical thesis as a metaphysical thesis, which resulted in the wrong solution. In the book The Perfection of Goodness, Mr. Mou interprets the image of Emperor Yao, the holy king of Confucianism, in Zhuangzi's book by Guo Xiang's theory of "harmony in appearance and nature". It is possible to do so from the standpoint of Confucianism, but it is contrary to that of Taoist Zhuangzi. Therefore, Mr. Mou through neither Confucianism nor Taoism Guo Xiang philosophy, established Confucian philosophy he misinterpreted and suppressed Taoist philosophy.Key words: Mou Zong-san; Guo Xiang; Taoist; Zhuangzi; Lao-tzu; The Four Causes Theory Lecture; The Perfection of Goodness一前言牟宗三的道家詮释,可以说是他成就新儒家哲学的一个环节,亦即是借道家诠释而建构儒学新体系,过程中也借由对西方哲学诠释而定位中国哲学。
牟宗三哲学的问题及其解决探讨
牟宗三哲学的问题及其解决探讨摘要:牟宗三的哲学具有明确而具体的问题意识,即康德虽意在建构一种作为“超绝的形上学”的“道德的形上学”,但实际上只建构起道德哲学即“道德底形上学”,并最终“滑入”“道德的神学”。
针对康德哲学的局限,牟宗三建构起康德欲建构而未完成的“道德的形上学”,并由此而基于“哲学原型”的思考,阐发了“道德的形上学”作为“基本存有论”的作用。
上述问题及其解决的理路乃牟宗三哲学的义理骨干。
阐明这个义理骨干,有助于把握牟宗三庞大的哲学体系。
关键词:牟宗三/ 康德/ 道德的形上学/ 哲学原型/一、康德之“道德底形上学”与“道德神学”就终极目标来看,康德意在建构一种作为“超绝的形上学”的“道德的形上学”,即以“道德”为进路、基于“理性批判”而展开的超越经验的形上学。
因此,“研讨理性之能力”[1]575为其理论建构的前提。
关于“理性”,他认为人的理性具有统一性,但基于其不同功能可以分为“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前者指理性所具有的认识功能,后者指理性所具有的意志功能;前者的任务是认识对象的先天的最高原理,后者的任务是规定意志的最终目的。
因此,“实践理性”的重要任务是阐明道德的“绝对律令”。
按照康德的理解,经验领域的法则都是有条件的,而有条件的法则不可成为“绝对律令”,因此,只有超越经验的法则才可成为“绝对律令”。
鉴于此,他提出了三条“绝对律令”:其一,普遍性。
即,此类道德法则必须是普遍的。
他说:“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
”[2]73其二,目的性。
即,此类道德法则必须以人为目的。
他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2]81其三,意志自律。
即,此类道德法则是由有理性的人所制定的。
或者说,人不仅是道德的“守法者”,而且亦可为道德的“立法者”。
他说:“每个有理性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看作一个由于意志自由而可能的目的王国中的立法者。
大家|牟宗三:哲学智慧的开发(一)
⼤家|牟宗三:哲学智慧的开发(⼀)▍编者按:牟宗三,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新儒家代表⼈物之⼀。
《⽣命的学问》是牟先⽣于1949年后在各报刊所发表⽂章的辑录。
牟先⽣⾮常重视哲学智慧的开发,并从多⾓度分析和阐释了哲学智慧开发的意义。
在此⽂中,针对时代问题,先⽣对“有取之知”和“⽆取之知”进⾏了解析:有取于物是有取于物是“明他”,给我们,给我们以智慧。
⽆取之知(即绝对的超越所显之⽆以知识;⽆取于物是“明⼰(即⾃觉)”,给我们以智慧知)是⼀种⾃觉的真知,亦是最⾼的智慧。
哲学智慧开发的过程即是⼈类⾃觉的过程,需要从“有取”返归于“⽆取”,由“明他”⽽纯归于“明⼰”。
有取之知与⽆取之知⼈的⽣物⽣活,⼀⽅⾯是吃⾷物,⼀⽅⾯是消化⾷物。
吃是有取,消化是⽆取。
⼈的意识⽣活亦是⼀⽅是有取,⼀⽅是⽆取。
有取于物是“明他”,⽆取于物是“明⼰”。
明⼰即⾃觉也。
从学问⽅⾯说,明他是科学活动,给我们以知识;明⼰是哲学活动,不给我们以知识,⽽给我们以智慧。
⼈⽣“⾃觉的过程”即是哲学智慧的开发的过程。
是以⽼⼦说:“为学⽇益,为道⽇损。
”为学即是有取,故⽇益也。
为道即是⽆取,故⽈损也。
“损之⼜损,以⾄于⽆为”即表⽰从明他⽽纯归于明⼰也。
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个知就是⾃知之明,故此是⼀种智慧语。
《庄⼦·齐物论》篇载:“啮缺问乎王倪⽈:'⼦知物之所同是乎?’⽈:'吾恶乎知之。
’'⼦知⼦之所不知邪?’⽈:'吾恶乎知之。
’'然则物⽆知邪?’⽈:'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之。
庸讵知吾所谓知之⾮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知邪?’”你知道这个、那个吗?我全不知。
你知道你不知吗?我全不知。
我只是⼀个“⽆知”。
这个⽆知就是把⼀切“有取之知”停⽌⽽归于⼀个绝对之⽆知。
这个“⽆知”就是从不断的超越亦即是绝对的超越所显之⽆知。
⽽⽆知就是⼀种⾃觉之真知,亦是最⾼的智慧。
孟子讲演录(第九讲共十讲)——牟宗三
孟子讲演录(第九讲共十讲)——牟宗三孟子在《孟子?告子章句上》末提出“天爵”、“人爵”的问题。
“天爵”孟子又叫做“良贵”。
“贵于己者”就是良贵。
“人爵”是贵于人。
贵于旁人,非良贵也。
这在当时是新观念,这种观念一提出来就是永远的真理。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
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
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我们人间社会上,就着人类讲,有是属于天爵的,有是属于人爵的。
我们一般人只知道属于人这方面的。
“有天爵者”就是有属于天爵的东西。
甚么是属于天爵呢?仁义忠信,乐善不倦,这都属于天爵。
人爵是甚么意思呢?就是由旁人给你的爵位。
公卿大夫,这都是人爵。
爵位就代表一个社会地位,爵位越高,地位越高,所以它代表贵。
这是政治上的。
中国人算命看相看两种:一个是富,一个是贵。
看相算命的人不能看德,“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这属于德(virtue),是天爵。
看相只能看富贵,这方面有命存焉。
有命存焉,这就可以看相算命。
德不属于看相算命这个范围的。
德与富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假定照看相算命讲,孔夫子这个命不能算好。
所以,看相算命很势利的,讲势利,重现实。
那么,耶稣的命最坏。
所以,德方面不看相,不讲命的。
德是我自己所能掌握的,因为是我自己掌握的,所以不服从命的原则。
这就是所谓“天爵”,就是你的贵不是旁人赐给你的,是天赋予你的,自然有的。
这个“天”代表自然,不一定指上帝说。
中国人说“天”就是自然的意思。
这个“自然”之然在哪里?就在道德,就在你自己的道德,在你自己的仁义礼智的本心。
这个贵就叫做“天爵”,也叫做“良贵”。
孟子下文就说到“良贵”,“良贵”就是本有之贵,是每一个人自己所本有的,自己所能掌握得住的贵。
我自己要有就有,不要就失掉了。
这就是根据“操则存,舍则亡”那个意思来。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这个富贵属于福,可以看相算命。
为甚么富贵可以看相算命呢?因为这个大体是属于气。
这个不是迷信,这是可以看,可以算的。
算得准不准,那是另一回事。
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初探
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初探牟宗三(1880-1969)是中国20世纪思想界影响深远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风格鲜明、具有独特的政治哲学特色,对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历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初步探讨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从中找出5个例子加以论述,旨在通过这些具体例子,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认识牟宗三政治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一、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概括牟宗三主要的政治哲学思想关注点是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的关系。
在他的政治哲学中,他强调了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本体论地位,认为人类社会自我发展的根源来自人性的本质需求。
牟宗三对政治哲学的关注点包括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的关系。
在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中,他受到了康德的影响,因此在其思想中,“主体”是当时中国思想界少有的关注点,他认为人的本体是“统一的主体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个人与群体及国家的关系。
此外,牟宗三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不拘一格”,也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不固执地坚持某一种观点,而需要在阅读和理解他人之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一思想也经常被提及和被实践,并在今天依然有其实践和借鉴的价值。
二、案例1:牟宗三的国家主义在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中,国家主义的观点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认为,为了实现国家的和谐与统一,每一个人必须服从国家的绝对权威,进行有序的社会活动。
他认为,国家的和谐与统一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需要人们为之奋斗。
在这一点上,他与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如孔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进行了对话,超越了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想。
为了达到国家的和谐统一,牟宗三提出了一种“健康的国家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因为追求国家的利益而整体地追求了自己的利益。
他认为,一个健康的国家主义应当促进个人的发展,并使之成为现代国家的合格公民。
可以说,牟宗三的国家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而且在某些方面仍然有着广泛的借鉴价值。
论牟宗三的“哲学世界”——兼论相关研究的“跨界”问题
如果 说 “ 文化 意识 的 宇 宙 ” 之“ 宇 宙” 是 普
落 实到 人 类 的 具 体 文 化 创 造 上 来 说 , 必 有 其 “ 世界” 。每一 个 具体 的 “ 文化 意 识 ” “ 科学” 或 “ 哲学” 之显 发 , 都 是 相关 “ 宇宙” 中 的具 体 “ 世
界” 。
特 质及 彼 此 的 关 系。
关键词 : 牟宗三; 哲 学世 界 ; 实践 的 智 慧 学 ; 方 法 论 中图分类号 : B 2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1 — 5 0 1 9 ( 2 0 1 7 ) 0 2—0 0 1 6— 0 7
基金项 目: 2 0 1 1 年 度 国 家社 科 基 金 一般 项 目( 1 l B Z J 0 3 8 )
作者简介 : 白欲晓 , 南京大学哲学 系教授 , 哲学博士(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 。
自2 0世 纪 8 O年代 以来 , 牟 宗 三 的 思想 与 哲 学 获得 了广 泛 的研 究 , 也 产 生 了 重要 的理论 效应 。本 文将 通 过 对 牟 宗 三 “ 哲学世界 ” 的 描 述 和说 明 , 界划 牟 宗 三 思想 创 造 的 不 同论 域 并
金会 , 1 9 9 6年 , 第1 0 2—1 0 4页。
白欲 晓 : 论 牟 宗三 的 “ 哲 学世 界 ” —— 兼 论 相 关研 究 的“ 跨界 ” 问题
象, 不若 ‘ 宇宙 ’ 字 之 能涵 盖一 切 。 ” ①由此可 见 , 牟宗 三 使 用 “ 宇宙” 一 词 而 不用 “ 界” 或“ 世 界” , 显 然 是 认 为 儒 家 成 德 之 教 的 价 值 是 普 遍
宙” , 特指 依 据 孑 L 孟 儒 家 成 德 之 教 的 人 文 价 值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那天去听牟宗三的讲座,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只不过这风暴不是那种把人吹得晕头转向的狂风,而是那种轻轻撩拨你大脑神经的微风,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刚走进讲座现场,看到牟宗三先生往那台上一站,就感觉有一种学者的气场扑面而来。
那气场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东西,就像是你能从一个老工匠身上看到那种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和熟练,牟先生对自己的学问也是这样,透着一种胸有成竹的劲儿。
牟宗三先生讲的那些哲学思想,一开始我还真有点懵圈。
什么“良知坎陷”之类的概念,就像一群神秘的小怪兽在我眼前晃悠,我看得到它们,但是不太清楚它们到底是怎么个来头。
不过呢,随着先生慢慢深入地讲解,就像是给这些小怪兽逐个贴上了标签,我开始能摸到点门道了。
原来这些看似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就藏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只是我们平时没太注意去把它们挖出来。
先生说话的时候不紧不慢,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稳稳地开车,带着我们在思想的道路上溜达。
他时不时举个例子,就像是在路上看到了有意思的风景,指给我们看。
比如说讲到道德和知识的关系的时候,他举了一个古人在困境中做选择的例子,一下子就把那个抽象的关系给具体化了,就像把一团迷雾给吹散了,让我能清楚地看到里面的真相。
我发现听这个讲座就像是在玩一场高难度的解谜游戏。
牟宗三先生给出了一堆线索,这些线索一开始看起来七零八落的,但是当你把它们一点点拼凑起来的时候,一幅宏大的思想画卷就慢慢展开在眼前了。
而且这个过程还特别有趣,每解开一个小谜团,就像是在游戏里升级了一样,心里那叫一个美。
在讲座的过程中,我还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听众。
大家都特别专注,就像一群饿了很久的小动物突然看到了一堆美食,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有的还边听边点头,那脑袋点得就像小鸡啄米似的,估计是跟我一样,在某个瞬间突然被先生的一句话给点醒了。
讲座结束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刚刚从一个神秘的思想宝藏里探险出来。
虽然不敢说把牟宗三先生讲的所有东西都吃透了,但是就像是吃了一顿大餐,虽然有些菜的味道还需要慢慢回味,但肚子里已经是满满的收获了。
从《周易哲学演讲录》看牟宗三对儒家哲学的阐释
从《周易哲学演讲录》看牟宗三对儒家哲学的阐释
田致远
【期刊名称】《泰山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31)1
【摘要】<周易哲学演讲录>不仅是反映牟宗三后期易学思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
他通过周易哲学进而阐释整个儒家哲学的重要论著.本文从"纵贯而下的生命进路"、"尊乾法坤的道德实践"、"方向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协调--‘圆而神'与‘方以智'的和合"、"融贯中西的尝试--对康德道德哲学观念的摄化"等四个方面对牟宗三阐释儒
家哲学的有关思想作了梳理,并进而予以初步的评析.
【总页数】5页(P83-87)
【作者】田致远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61
【相关文献】
1.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研究的意义与路径 [J], 杨浩
2.《周易》对于儒家哲学当代重建的启示——关于“重写儒学史”与“儒学现代化版本”问题的思考 [J], 郭萍
3.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哲学思想研究 [J], 孙韬
4.牟宗三《周易哲学演讲录》哲学思想研究 [J], 孙韬;
5.《周易哲学演讲录》 [J], 张克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前几天去听了牟宗三的讲座,那感觉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思想的龙卷风,晕乎乎但又觉得超级过瘾。
刚走进讲座会场,就感觉气氛有点不一样。
牟宗三先生往那台上一坐,气场两米八。
我心里想,这老爷子肯定肚子里全是墨水,今天可算是来对地方了。
讲座一开始,牟宗三先生的声音就像有魔力一样。
他讲那些高深的哲学思想,什么道德的形而上学之类的。
我一开始就像听天书,脑袋里全是问号。
我瞅了瞅旁边的人,感觉他们也有点懵,心里就平衡了点。
牟宗三先生好像知道我们的难处,他开始举例子,就像把那些干巴巴的理论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
比如说他讲到儒家的道德观念,就用日常生活里孝顺父母的事儿来解释,这么一来,我好像有点摸着门道了。
我特别佩服牟宗三先生的一点是,他在台上讲得激情澎湃,眼睛里都闪着光。
你能感觉到他对这些思想那是真爱啊,就像一个孩子跟别人炫耀自己最心爱的玩具一样,他把那些哲学思想捧到我们面前,想让我们也看到其中的美妙。
而且他讲的内容特别有条理,就像他在我们脑袋里建了一个书架,一层一层地把那些思想摆放得整整齐齐。
虽然我这个书架可能有点简陋,还不能完全把他讲的东西都装下,但至少我知道哪些东西该放在哪一块儿了。
还有啊,讲座过程中的互动环节特别有趣。
有个哥们儿站起来问了个特刁钻的问题,我当时都替牟宗三先生捏把汗。
结果呢,牟宗三先生就像个武林高手,轻轻一招就化解了。
他的回答让那个哥们儿连连点头,我也在心里默默给先生点了个赞。
这时候我就想,这就是真正的大师啊,什么难题在他面前都不是事儿。
从这个讲座出来,我感觉自己像变了个人似的。
虽然不敢说一下子就成了哲学小达人,但至少看世界的眼光有点不一样了。
以前路过那些古旧的庙宇或者看到那些传统的礼仪,可能就觉得是些老掉牙的东西。
但现在经过牟宗三先生这么一讲,我好像能透过这些东西看到背后深厚的文化和哲学底蕴了。
就好像以前我看世界是黑白的,现在突然有了彩色滤镜一样。
总的来说,牟宗三先生的讲座就像一把钥匙,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哲学世界的新大门。
法帅丨牟宗三历史哲学探要
法帅丨牟宗三历史哲学探要摘要:以精神理念来探讨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牟宗三历史哲学的主要研究思路。
他认为,中国历史是“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综合的尽气之精神”的表现,西方历史是“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表现。
这是中国历史中没有产生科学、民主和宗教的根本原因。
中西历史的未来,在于中国“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和西方“分解的尽理之精神”的融合。
牟宗三的历史哲学在各方面有其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牟宗三;精神理念;坎陷;科学;民主一、基本理念现代史学理论研究业已证实,历史学不仅是一门史料考订性质的学问,同时还是一门带有阐释属性的学问,即“历史学是一门带有科学(实证)属性的解释学”。
然而,五四以来,史家进行的多是史料考订的工作,而于历史阐释却不甚在意。
对这种失于偏颇的学术风气,后来史学界曾有诸多的批评和反思。
牟宗三对这种忽视历史阐释的学风也曾批评道:“自‘五四’以来,治史专家多详于细事之考证,而不必能通观大体,得历史文化之真相”。
在这个历史阶段,史料考证成为风靡学界的研究工作,而历史阐释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由此,造成了对历史哲学研究的漠视。
究其原因,牟宗三认为,则是因为“今之治历史者,大都是把历史性的事理之事予以物化,因而不能了解其意义,因而亦不知其有理,甚至断言其无理,所以他们反对并轻视历史哲学”。
也就是说,在考证派的眼中,历史只是文献材料的累积,而不是有意义的历史事实。
其实,历史是在人的精神理念支配下的活动,由这些活动形成的历史无疑充满了意义,也只有通过人的精神理念,才能实现对这些活动的理解和把握。
对此,牟宗三说:“历史是集团生命的活动行程。
集团生命的活动,不论其自觉与否,均有一理念在后面支配。
理念就是他们活动的方向。
因此,了解历史是要通过‘理念’之实现来了解的。
”“就个人言,在实践中,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精神的生命,精神的生命含着一个‘精神的实体’。
此实体就是个人生命的一个‘本’。
就民族言,在实践中,一个民族的生命就是一个普遍的精神生命,此中含着一个普遍的精神实体。
从周易哲学演讲录》看牟宗三对儒家哲学的阐释
从《周易哲学演讲录》看牟宗三对儒家哲学的阐释0311247 田致远哲学系哲学专业【摘要】《周易哲学演讲录》不仅是反映牟宗三后期易学思想的代表作,而且也是他通过周易哲学进而阐释整个儒家哲学的重要论着。
本文从“纵贯而下的生命进路”、“尊乾法坤的道德实践”、“方向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协调——“圆而神”与‘方以智’的和合”、“融贯中西的尝试——对康德道德哲学观念的摄化”等四个方面对牟宗三阐释儒家哲学的有关内容作了梳理,并进而予以了初步的评析。
【关键字】道德的形上学超越而内在尊乾法坤道德自律【正文】《易传》作为儒家的玄思,表现出了儒家之理智的俊逸,对于了解儒家的道德形而上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周易哲学演讲录》是在牟宗三先生晚年于香港新亚研究所讲授“周易”课程的纪录的基础上润色而成的。
在本书中,牟宗三不仅阐释了“易”、“道”、“元、亨、利、贞”、“几”、“神”、“简易”以及“寂感”等《周易》中的重要概念,而且通过诠释《易传》的义理,牟宗三也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相比于他早年写的《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涵义》研究汉易象数、重视中国自然哲学的层面,牟宗三后期的易学思想更偏重于对于儒家道德的形上学之基本理论特质的阐释。
由于本书在大陆出版不久,其重要性还没有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
本文所做的,只是对牟宗三先生阐释儒家哲学的有关思想予以初步的梳理和评析。
我认为,此书关于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认为“宇宙秩序即是道德秩序”——《周易》代表了儒家的道德形上学。
下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梳理牟宗三的有关思想。
一、纵贯而下的生命进路牟宗三认为,《周易》、《中庸》代表了儒家体系中与孟子不同的一条生命进路。
“孟子坚主仁义内在于人心,可谓‘即心见性’,即就心来说性。
心就是具有仁、义、礼、智四端的心。
这一思路可称为‘道德的进路’(Moral approach) 。
中庸、易传代表的一路不从仁义内在的道德心讲,而是从天命、天道的下贯讲。
这一思路的开始已与孟子的不同,但是它的终结可与孟子一路的终结相会合。
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形上学:牟宗三易学思想研究
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形上学:牟宗三易学思想研究
曾海军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6
【摘要】牟宗三先生前期的易学专著《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致力于揭示一套中国式的自然哲学,后期的易学作品《周易哲学演讲录》则旨在阐发一种儒家式的道德形上学.从自然哲学到道德形上学的表现历程,正是理解牟先生易学思想的一条线索.
【总页数】10页(P43-52)
【作者】曾海军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哲学系,四川成都61006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可以超过但不可绕过的牟宗三哲学——读《牟宗三哲学研究:道德的形上学之可能》 [J], 聂民玉;胡素杰
2.从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看儒家生态伦理智慧 [J], 黄泰轲
3.灵知主义的中国幽灵——牟宗三道德形上学批判 [J], 杨万江
4.牟宗三哲学的问题及其解决——“道德的形上学”的义理骨干 [J], 程志华;史育华
5.析《周易时论合编》“时”的形上学意义——方孔炤易学思想研究 [J], 彭战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前几天去听了牟宗三的讲座,那可真是一场奇妙的思想之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时而恍然大悟,时而又有点晕头转向。
一走进讲座现场,就感觉被一种浓浓的学术氛围笼罩着。
牟宗三先生往那一站,还没开口呢,就有一种大师的气场。
等他开始讲,那一口抑扬顿挫的腔调,就像有一种魔力,把我这个原本对那些高深哲学有点犯怵的人,都给牢牢吸引住了。
牟宗三讲的那些东西,乍一听,感觉像是在听天书里的密码。
什么“良知坎陷”之类的概念,我一开始完全是懵圈的。
但是随着他一点点深入解释,就像在黑暗里慢慢亮起了一盏灯。
他能把那些深奥的哲学道理,和生活里的事儿联系起来,我就突然觉得,哟,哲学原来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东西啊。
比如说他讲到道德和知识的关系的时候,就举了我们平常做选择的例子,就好像在告诉我,其实这些高大上的哲学就在我每天纠结吃啥、做不做运动这些小事儿里藏着呢。
不过呢,这讲座也不是一路顺风顺水的“思想高速公路”。
中间有几段,牟宗三先生可能是太深入到那些复杂的逻辑里去了,我感觉自己就像走进了一个迷宫,怎么都找不到出口。
周围的人也都是一脸严肃,眉头紧锁,我猜他们也和我一样,在这个哲学迷宫里迷了路。
但是总体来说,这个讲座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
以前我看世界就像是戴着一副模糊的眼镜,听了讲座之后,感觉这眼镜擦了擦,一些东西变得清晰起来了。
我开始觉得,思考一些深层次的哲学问题,就像给大脑做一场健身操,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做完之后神清气爽。
牟宗三的讲座结束了,我走出会场的时候,满脑子还都是那些新奇的概念和深刻的思想。
我想,这可能就是一场好讲座的魅力吧,它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我的脑子里,说不定哪一天就会生根发芽,让我对这个世界又有了新的看法呢。
这讲座,真的是值了,就像发现了一个思想的宝藏,虽然还不能完全把宝藏都搬回家,但光是看看那些闪闪发光的宝贝,就已经觉得收获满满啦。
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憧憬(一)
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牟宗三对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憧憬(一)摘要: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伟大变革。
牟宗三明确地认识到: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重大主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在中西哲学的比较中,哲学地反省了以儒道释为主的中国哲学,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系与哲学家;认为中国哲学的重建必须哲学地建立,力倡中国哲学走一条自创系统,独立发展的道路,并坚信中国哲学所走的这条道路完全可以成为且代表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世界未来的哲学不应该由西方哲学来主宰,而应当是东西互放光亮,互相辉映,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关键词:牟宗三中国哲学哲学地重建哲学系哲学家世界未来哲学牟宗三提出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具有双重的背景和意义。
一方面是相对于中国二千多年的哲学传统来说的,另一方面则是与近现代西方哲学相比较,以近现代西方哲学为参照而说的。
相对于中国哲学的传统来说,中国哲学必须哲学地反省自身和哲学地重建,才会有进一步地发展;相对于近现代西方哲学来说,中国哲学必须哲学地建立起来,才能走向世界,与西方哲学进行对话,有未来的拓展。
因此,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是一场意义深远的伟大变革。
牟宗三明确地认识到哲学地重建中国哲学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重大课题及其重大意义,他哲学地反省了中国哲学,以及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界,自觉地担负起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的时代使命──牟视之为哲学家的“天职”。
(1)一、哲学地反省中国哲学牟宗三在他八十岁生日的宴庆上说:“从大学读书以来,六十年中只做一件事,即‘反省中国之文化生命,以重开中国哲学之途径。
’”(2)对牟宗三来说,反省中国的文化生命主要就是反省中国哲学。
反省中国哲学,必须以承认中国有哲学为前提。
在这一前提下,必须回答“什么是中国哲学”,必须弄清中国哲学的问题,必须分清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特质、重心及缺陷的区别,为哲学地建立中国哲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哲学在未来的拓展寻找合理的根据与丰富的资源,因此必须重写中国哲学史。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
牟宗三讲座观后感那天去听牟宗三的讲座,就像是误打误撞闯进了一片思想的神秘森林,有点晕乎,但又特别兴奋。
讲座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在心里犯嘀咕呢,这牟宗三是谁啊?听起来就很厉害的样子。
随着他开讲,我就被慢慢吸引住了。
牟宗三先生说话那叫一个有深度,感觉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种子,种在我的脑海里,然后开始生根发芽。
他讲的那些哲学思想,一开始真的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
但是他就像是个超级耐心的编织大师,一点一点地把那些概念、那些逻辑给捋顺了。
我当时就在想,这老爷子的脑子得是什么构造啊,怎么能装下这么复杂又深奥的东西。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他讲道德与自由的关系那一段。
以前我觉得道德就是那些规规矩矩的条条框框,什么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之类的,很简单直白。
但是牟宗三先生一讲,原来道德背后还藏着这么深层次的关于人性和自由的东西。
他就像是个探险家,带着我们在道德的深谷里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宝藏。
我听着听着,就开始反思自己以前那些幼稚的想法,就像突然发现自己以前一直把钻石当成玻璃珠子在玩一样。
而且牟宗三先生在讲座里举的例子也特别有意思。
不是那种干巴巴的、从书里硬抠出来的例子,而是特别贴近生活的。
就像他说到文化传承的时候,拿家里的老物件打比方。
他说文化就像家里传下来的老桌子,虽然看起来旧旧的,但是每一道划痕、每一个磨损的地方都承载着家族的记忆和历史。
我一听就明白了,原来文化传承是这么生动、这么具体的东西啊。
不过呢,这讲座也不是一点难度都没有。
有时候牟宗三先生说得太激动,或者可能是那些哲学概念实在是太绕了,我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车,突然旁边的车都加速跑了,我还在慢悠悠地换挡呢。
但是呢,这也不影响我对整个讲座的喜爱。
听完这个讲座,我感觉自己就像是被开了天眼一样。
看周围的世界都有点不一样了,以前觉得普普通通的事情,现在好像都能从牟宗三先生讲的那些哲学思想里找到新的解释。
比如说看到公园里的老人在下棋,就会想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他们对生活哲学的实践呢?总之呢,这个讲座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世界的新大门,让我这个小脑袋瓜开始尝试思考一些以前从来没想过的大问题了。
牟宗三先生会通中西重建哲学系统的意义
牟宗三先生会通中西重建哲学系统的意义
郭齐勇
【期刊名称】《《人文论丛》》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在中西哲学交流、互动的背景下产生的牟宗三哲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一个典范。
首先,牟先生的哲学论述是现代性的哲学论述,是对中西双方传统中主流哲学思潮的批判与重建;所反映的仍然是中西古今的文化与哲学之调适上遂的时代课题,是现代化挑战下的人与人性及中国人、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自觉性与自主性的问题。
其次,牟先生哲学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总页数】16页(P203-218)
【作者】郭齐勇
【作者单位】[1]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1
【相关文献】
1."通"的中国哲学——读牟宗三先生之《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J], 阎妍
2.论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的分判与会通思想 [J], 徐冰
3.牟宗三:中国人文精神的殉道者——读《人文讲习录:中西哲学的会通》 [J], 颜廷燕;
4.中西哲学会通何以可能——牟宗三《中西哲学会通十四讲》读后感 [J], 蒋国保
5.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与对康德哲学的融摄——评牟宗三先生会通中西哲学的导向[J], 黄见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研究的意义与路径摘要:哲学“演讲录”与哲学著书从形式上看有很大不同,这其中涉及思想的书写与言说的差异性问题。
以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的哲学“演讲录”为对象,力图从对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的研究中探究哲学思想,尤其是现代性背景之下的中国哲学的书写与言说的差异性,并通过对“演讲录”的研究,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体系作出相应的补充与梳理。
标签:牟宗三;哲学演讲录;意义;路径在哲学的形而上学活动中,事情、思想、语言与书写是四个必要的相互关联的方面,就其自身而言,事情和思想大概都不能以为是语言之内的,而书写则可以被认为是语言的延伸,而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则也可以被认为是书写的诠释。
在这里,我们先将书写与言说放在一起而不去讨论二者的分别与差异,言外有事,言外有思:言外之事有的可感、可思;言外之思又有的可想,但是它们并没有公共性,当然也就无法谈及其一般性了。
我们并不能认为个体性的言外之事、言外之思不具意义,而只是说在书写与言说的公共视阈之下没有意义,或者说它因其在逻辑上没有一般性,没有逻辑性,所以没有意义。
然而就事情、思想、语言、书写的相互关联而言,我们可以认为思想是对于事情的诠释,而语言与书写又是对于思想的表达,然后语言与书写又可以独立为事情,继而被思想所诠释,并再次展开“事—思—言”的螺旋结构。
一、思想的书写与言说语言与书写的关系,一方面书写可以被认为是语言的延伸,语言也可以被认为是书写的诠释,除此之外还具有很多差异性。
如果我们把语言与书写都算做是思想的表达或者对话的话,那么二者对话的语境、场与对话的对象也是不同的。
语言的对话要求言说者根据与听者之间关系上的亲疏与否,距离上的接近与远离,语境上的不同来选择、判断语言表述的方式,这其中涉及具体的言说对象与具体的语境。
而书写相对于言说而言则相对缺少具体的语境,也可以说相对于语言动态性的表述方式,书写对于的表达无疑是相对静态的。
但相对于语言言说对象的具体性与针对性,书写文本的对象却是更为广泛的。
读者可以在不受具体语境的限制下阅读文本,与思者进行对话,也可以在超越历史与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视阈上的融合、意向性的重构。
也就是说,相对于语言的表述,文本的可能性与界限无疑要更为广阔,但同样,言说的活泼性、在场性与针对性也是书写文本所不能比拟的。
在场的言说具有明确的意向性与旨趣,但同时给予讲述对象的想象空间较少,而思想的书写与文本却由于更少的受场与具体语境的限制,而基于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这其中,也许有其文本的意向性超越思想表述者本身意愿的情况,也可能会因此而引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误解与误读,但却也因此而无意之中为思想的发展与丰富增添新的内容与维度。
而之于中国哲学思想自身的书写与言说而言,这种书写与言说的转变无疑是更具历史性的,并更能体现出因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差异性与时代性的不同而产生的张力。
“‘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名词’是20世纪才出现的。
而作为‘现代学科’的中国哲学是仿照西方的学术标准和治学方法,笼罩在启蒙运动、理性主义、自然科学的影响之下”[1]。
与西方哲学相对应,传统中国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传统文化中以儒、释、道三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三家之中又以儒学最为主要、根本。
就儒学而言,在传统社会中的职责主要可分为二:一是为学,二是为道。
二者之中,又以对道的追求高于对于具体学问本身的追求,所以,传统中国哲学所讲、所述、所著的核心也都是道或围绕着道,而所学者也是道,所以,在传统中国哲学中为学与为道是不可分的。
又因为道本身的特殊性与神圣性,加之传统社会中官学对对“经”的重视,传统社会中对于哲学思想的言说与著书大多也都是以“注”或者“疏”为主的,即通过注疏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语录,即是老师讲课时学生所作的记录、整理。
所以大体而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著书写作与言传授业上来讲,其差异性是不大的,甚至也可以说是合一的。
然而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科学划分和逻辑的引入,中国哲学不得不按照西方的标准进行重新划分与梳理。
首先,就学科划分而言,传统中国哲学具有了现代学科的意义,它是与西方哲学相对而言的。
其次,就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质而言,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是中国的哲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特质。
再次,传统哲学中为道的层面、为教的层面,在现代学科的划分中已相对弱化,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现代性的学科划分借鉴了西方的科学划分,对于学的重视是高于对道的追求的。
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中国哲学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靠私塾、书院、家学、官学的维系。
那么,现代社会中维系、传承中国哲学的主力也就是在大学中讲授儒、释、道之学和中国思想的教书先生、教授了。
大学教育要求老师首先教授的是知识,而后才是知识背后所隐喻着的道。
所以,现代中国哲学思想的书写与言说也更具有时代性的特征:追求逻辑性与指向性,重视逻辑分析,内容相对独立,追求确定性,而相对于传统中国哲学而言则在“道”与“德”的追求上相对缺乏。
二、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研究的意义应该说无论是从西学东渐的角度,还是将其放到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来,看近代以来的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以及与之相应的德性缺失的问题都是无法避免的,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须经历的阵痛。
牟宗三以儒学为生命的学问,用“主体性”和“内在道德性”来融通整个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的中国哲学,用智的直觉以融通与判定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对整个中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直面西方客体性文化冲击带来的现代性危机,这种态度更是难能可贵。
牟宗三的哲学“演讲录”与其其他哲学著书有所不同,“哲学演讲录”大多是牟宗三作为传道授业的老师在课堂上的讲稿,或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记录的笔记或录音。
这就从形式上与其他哲学著书有着很大的不同,相对于牟氏其他哲学著书的尖刻难懂,对于哲学问题周密的逻辑推衍,“演讲录”大多是直接给出结论,凑过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直接地看出牟宗三最深层的问题意识,并通过“演讲录”中能看到许多牟宗三在其专业哲学著书中所未曾提及到的观点,而这也可以看做是对牟宗三整个哲学体系一个很好的补充与梳理。
三、“演讲录”研究的路径从形式上来看“演讲录”同著书有着明显的不同,演讲录从形式上来讲如前文所述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学生所做的记录或笔记。
这也就涉及两个问题:首先,根据场的不同(语境、情景省的不同)哲学家需要适当地改变对问题的言说方式、思想的表述方式。
其次,因为演讲录是学生所做的笔记,也就是作为记录着对演讲内容要作一定的取舍与整理,而这样的取舍整理是不能够做到完全客观的,它包含着记录者的主观意向。
相对而言专业的哲学著书则更重逻辑的严密性,能够不受语境的限制,能够更周密的诠释问题,并且,因为不受记录者的限制,能够更好的、更为完备的表述作者自身的思想。
但也正是因为书写与言说在方式上的差异而造成的限制,专业的哲学著书往往能够更好、更为完备的解释哲学问题、阐释问题,却未必能够很好地提出问题。
也可以说恰是因为著书因特重逻辑上的推演而放弃了很多闪光但却不够成熟的思想,很多在逻辑上不够完备的思想,而演讲录却能够更为直接地面对问题,直接针对问题给出答案,指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从此角度而言,演讲录也可以看做是专业哲学著书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并能够结合专业哲学著书看出哲学家针对某一问题更为明晰的想法,并且能够从中更为真实地看出学者思想转变的过程。
牟宗三在谈及自己的学思历程之时,曾将其整个学思历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大学时期《从周易方面研究中国之玄学与道德哲学》一书为第一阶段;《理则学》与《认识心之批判》为第二阶段;1949年以后为第三阶段。
这种划分方式无疑是带有浓重政治色彩的分法,单从其学思历程来肯,就学问之侧重不同,牟宗三的学术思想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30年代中期到4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牟宗三主要从事逻辑研究、知识论研究和康德哲学的研究,而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逻辑典范》、《认识新之批判》和后来的《理则学》。
50年代是牟宗三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牟宗三的理论重心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其出路的思考,并由“本中国的内圣之学以解决外王问题”为切入,写出了《历史哲学》、《道德的理想主义》与《政道与治道》三部著作,被合称为《新外王三书》。
60年代是牟宗三学术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这一时期其学术思想的重点在于梳理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教之以礼,并从中凸显出传统哲学中的内圣之学与心性之学。
这一时期牟宗三的主要代表性著作有《才性与玄理》、《心体与性体》、《名家与荀子》、《佛性与般若》、《从陆象山到刘蕺山》等。
70年代以后则是牟宗三学术思想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这一时期其学术思想的重心在于哲学的研究、比较中西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之间的融通与比较,并由此以彰显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哲学的意义与价值。
这一时期也是牟宗三学思圆融的时期,这一时期牟宗三的主要著作有《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现象与物自身》、《康德的道德哲学》、《康德译注》、《圆善论》等。
应该说上述对牟宗三哲学四个阶段的划分是根据牟宗三在不同时期的理论研究重心及其理研究倾向而言的,并无具体的时间限制,如《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一书的写作与出版要比《心体与性体》晚了十年,但从其研究所针对的问题以及思想研究的重心来看却是一致的,所以,我们认为二者从属于同一时期,而这样的特点,从演讲录上来看亦是如此。
所以,根据演讲录所讲述的内容及其所著述的时间,将其放入整个牟宗三的学思历程当中,及其各个学思阶段之中,并与其其他哲学著书进行同时期的、同问题的比较与研究也就相应的成为了一种应然与必须。
同牟宗三著作等身的哲学著书一样,牟宗三的演讲录也都有着极为明确的目的意识与问题意识。
所以,明确其每部演讲录所研究的问题及其问题意识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而将牟宗三的演讲录著作放入整个牟宗三的学思历程当中,并与其其他各个阶段思想所研究的问题与重心相结合,并由此引出牟宗三在其哲学演讲录中所隐含的真正的问题意识与目的之所在,从牟宗三的视阈中引发出当代社会之问题,并从中找寻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性原则,才是研究牟宗三哲学演讲录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1]刘笑敢.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