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师实践技能辅导:带下过多的辨证论治
带下过多的辩证施护
带下过多的辩证施护摘要】带下过多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
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
中医辨证分型为脾虚湿困型、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热毒蕴结。
本文以带下病的一般护理及各型的辩证施护进行阐述。
【关键词】带下辩证施护一般护理【中图分类号】R27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1-0345-02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沈氏女科辑要笺证·带下》描述:带下,女子生而就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如其太多,或五色稠杂及腥秽者,斯为病候。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对此类患者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重视中医辨证施护,取得了较好效果,患者在治愈率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先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护理1.1 生活起居: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或使用卫生垫,勤洗外阴,保持会阴清洁。
外阴瘙痒者,嘱其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抓伤皮肤。
清洗会阴部的用具清洁,专人专用,忌盆浴。
观察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及全身情况。
带下量增多,出现脓样、夹血、有恶臭时,应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1.2 饮食护理: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为宜。
忌食辛辣、油腻、煎烤之物。
1.3 情志护理:患者因患带下病而困惑,思想负担重,故应详细讲解本病发生、发展、转归和保健知识,消除其焦虑和不安;鼓励患者坚持治疗,以发生在患者身边的治愈病历来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做好心理疏导,使其情绪稳定,并能安心养病。
2.带下量多的辩证施护2.1 脾虚湿困型:症状:带下量多、色白如涕、质粘稠、无臭味、绵绵不断、四肢不温、精神疲倦、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腻、脉象缓弱。
施护原则: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施护:忌久居潮湿之地,注意下腹保暖。
思伤脾,忌思虑勿劳神过度,宜劳逸结合;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
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之食物为宜,如鱼、鸡、牛奶、豆浆等食物;可用山药、薏苡仁、莲子肉煮粥饮用,或用白果肉7枚、红枣20枚煮熟食用,每日一次,持续一月;推拿夹脊穴向下直到尾骨,反复推拿按摩直至发热,或用手撑鱼际于关元穴处反复环绕按摩至发热。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白淫【概述】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
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病因病理】1.相火亢盛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
【诊断要点】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
【辩证分型】1.相火亢盛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
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
苔薄,舌淡胖。
【分型治疗】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元参15克丹参12克云茯苓10克五味子9克远志9克当归9克麦冬10克天冬10克柏子仁9克黄芩9克山栀9克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五味子6克地骨皮9克炙甘草5克浮小麦30克红枣15克山栀12克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中成药】1.金樱子膏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火旺者。
【简便方】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
【其它疗法】【注意事项】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中医执业医师测试辅导;带下病
中医执业医师测试辅导;带下病
概述
带下病是指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腥臭,色泽异常,并伴有全身症状者,称‘带下病’,带下病症见从阴道流出白色液体,或经血漏下挟有白色液体,淋沥不断,质稀如水者,称之为“白带”,还有“黄带”、“黑带”“赤带”“青带”
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
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症状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期、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诊断
妇女阴道内流出的带下量多绵绵不断,或色、质、气味异常,带下病药物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可诊断为该病。
赤带与经间期出血,经漏;脓浊带下与阴疮排出的脓液,可通过妇科检查而鉴别。
如带下五色夹杂,如脓似血,奇臭难闻,当警惕癌变,应结合必要的检查以明确诊断。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带下病
治法
方药
风阳上扰
眩晕,遇烦劳郁怒而加重,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天麻钩藤饮
肝火上扰
头晕且痛,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肝泻火,清利湿热
龙胆泻肝汤
痰浊上蒙
眩晕,头重昏蒙,舌苔白腻,脉濡滑
燥痰祛湿,健脾和胃
半夏术天麻汤
气血亏虚
眩晕,动则加剧,唇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涕稀如蛋清,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缓。
温肺补气、疏风散寒。
温肺止流丹
脾气虚弱
倦怠懒言,食少腹胀,便溏尿清。舌质淡,舌苔白润,脉缓弱。
健脾益气,渗湿利窍。
补中益气汤
口疮
口疮★口疮分为实证(脾胃积热、心经火热)和虚证(心血不足、肾阴亏虚、脾肾阳虚)。
(一)实证
分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脾胃积热
每于过食煎炒辛辣而发,口疮多发于口颊唇部。
寒湿凝滞
经前数日或经期小腹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苔白腻,脉沉紧
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少腹逐瘀汤
湿热下注
经前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
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
气血虚弱
经后一二日或经期小腹隐隐作痛,舌质淡,脉细弱。
益气补血止痛。
圣愈汤
肝肾虚损
经行后一二日内小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
治法
方药
肺经热盛
涕黄而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发热,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芳香宣窍,祛风清热
苍耳子汤
胆经郁热
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口苦,咽干,目眩,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清胆泻热、行气通窍
中医助理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第一站精选试题(11)
带下病—带下过多1.脾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加减辨病:带下量多辩证:四肢倦怠,纳少便溏。
2.肾阳虚证—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加减辨病:带下量多辩证:腰酸如折,畏寒肢冷。
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阴,清热利湿—知柏地黄丸加减辨病:带下量多辩证:舌质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4.湿热下注证—清热利湿,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加减辨病:带下量多辩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加减辨病:带下量多辩证: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
胎漏、胎动不安1.肾虚证—补肾健脾,益气安胎—寿胎丸加党参、白术等辨病: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辩证:腰酸,腹痛,下坠,夜尿多,眼眶暗黑,脉沉细滑尺脉弱。
2.血热证—清热凉血,养血安胎—保阴煎或当归散加减辨病: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辩证:或腰酸,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气血虚弱证—补气养血,固肾安胎—胎元饮加减辨病: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辩证:小腹空坠而痛、腰酸、面色白,心悸气短,神疲肢倦,脉细弱略滑。
4.血瘀证—活血消癥,补肾安胎—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加减辨病:孕后常有腰酸腹痛下坠,阴道不时下血辩证:妊娠期跌仆闪挫,色暗红,或有瘀斑。
肺炎喘嗽常证:1.风寒闭肺证—辛温宣肺,化痰止咳—华盖散加减辨病:呛咳不爽辩证:恶寒发热,无汗,呼吸气急,痰白而稀,指纹浮红。
2.风热闭肺证—辛凉宣肺,清热化痰—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辨病:咳嗽气急辩证:发热恶风,痰稠黏或黄,高热烦躁,指纹紫滞。
3.痰热闭肺证—清热涤痰,开肺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辨病:发热烦躁,咳嗽喘促辩证:呼吸困难,气急鼻煽,喉间痰鸣。
4.毒热闭肺证—清热解毒,泻肺开闭—黄连解毒汤合三拗汤加减辨病:高热持续,咳嗽剧烈辩证:气急鼻煽,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如烟煤。
5.阴虚肺热证—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辨病:病程较长,干咳无痰辩证:低热盗汗,舌质红乏津,舌苔花剥、苔少或无苔。
医学知识之带下过多
带下过多带下过多(一)辨证论治1.肾虚带下[症状]带下量多,色白稀薄,淋漓不断,腰酸膝软,头晕目眩,小便频数,大便溏薄。
舌淡润,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肾益气,涩精止带。
[方剂应用]内补丸加减。
2.湿热下注[症状]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兼,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带。
[方剂应用]止带方加减。
3.脾虚湿盛[症状]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倦乏力,四肢不温,纳少便溏,两足跗肿,面色白。
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二)用药注意(新增内容)1.带下过多的治疗原则及注意事项(1)治疗原则:健脾、升阳、除湿为主,辅以疏肝固肾。
湿浊从阳化热,或从阴化寒,或蕴结成毒,根据体质及辨证,佐以清热、散寒、解毒之法。
(2)注意:由相关疾病引起带下过多,需妇科检查及防癌排查。
(三)健康指导(新增内容)注意保持外阴、内裤洁净,选用保妇康栓(泡沫剂)、消糜栓等置入阴道中,一日1次;洁尔阴泡腾洗液,外洗。
饮食清淡、易消化,不宜辛辣、生冷,油腻切忌饮酒。
[方剂应用]完带汤(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加减。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妇科带下证的中医辨证治疗
妇科带下证的中医辨证治疗妇科带下证,主要有黄带、白带、赤带等,其中带下色黄大多属于湿热,其治当清热燥湿……女子带下量多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
中医辨治妇科带下证,主要有黄带、白带、赤带等,其中带下色黄大多属于湿热,其治当清热燥湿;带下色赤常与血瘀有关,其治当活血理血;而带下色白既有生理现象者,又有病理病证者。
假若带下色白量少质稀,则为生理现象,不必治疗;假如带下色白量多,则为病理特征,必须进行治疗。
带下色白病变证机常与脾气虚弱有关,其治当健脾益气,燥湿止带。
扁豆山药汤对于治疗脾气虚弱所引起带下色白量多有明显治疗作用,若非带下色白量多则不宜用之。
如刘某,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已多年,其主要病证之一是带下量多色白,屡经中西药治疗,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辨证诊为脾气虚弱带下证,遂用扁豆山药汤治疗。
服药20余剂,其病证表现消除,至今已3年余,未再发作。
方药组成:扁豆24克,山药24克,苍术12克,白术24克,茯苓18克,车前子18克。
用法服法: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散剂,还可作丸剂。
汤剂制法是:将上述6味药置于砂锅内,加水约500毫升左右,煎煮约30分钟,取药汁去药渣,即可服用。
用药7天为1疗程,病轻者需服用1~2疗程,病重者需服用3~4疗程。
丸剂制法是:将上述6味药研为粉状,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丸,每日服用2次,用药7天为1疗程。
病轻者需服用2~3疗程,病重者需服用4~5疗程。
散剂制法是:将上药研为粉状,每次服用约10克,每日3次,服用疗程同丸剂。
作用特点:健脾燥湿,益气止带。
临床运用:脾虚带下证:带下色白,质稀量多,或阴部潮湿,或少腹不舒,或阴部瘙痒,或小腹胀痛,少气乏力,四肢倦怠,面色不荣,舌淡,苔薄白,脉弱。
加减用药:若带下量多明显者,加白果、芡实,以健脾固涩止带;若阴部瘙痒明显者,加花椒、地肤子,以温化止痒;若四肢乏力明显者,加人参、大枣,以益气补虚;若少腹拘急者,加桂枝、白芍,以温通缓急经脉;若头晕目眩者,加当归、川芎,以补血养血等。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带下过多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带下过多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带下病leucorrhea diseases带下过多profuse vaginal discharge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
3.1.2临床表现[1][4][8]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
3.1.3体征[3]具有各类阴道炎、或急慢性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局部体征。
妇科检查:①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②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腥臭味,阴道黏膜无明显异常。
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及外阴充血或红肿。
④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稀薄状,色淡黄,甚者可见脓血性白带,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严重者见浅表溃疡。
⑤急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伴外阴瘙痒及灼热疼痛。
⑥慢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性交后出血,或外阴瘙痒。
⑦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可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或脓性。
3.1.4辅助检查[1]3.1.4.1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清洁度,或明确炎症病原体。
3.1.4.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宫颈病变。
3.1.4.3电子阴道镜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以助了解阴道和宫颈病变。
3.2鉴别诊断[1][2][4][8]3.2.1排卵期出血带下赤色时应与排卵期出血相鉴别。
中医实践技能:最完整辨证论治要点总结!
中医实践技能:最完整辨证论治要点总结!医药考试培训,首选安卓教育!安卓教育是一家专业从事执业医师、执业药师、护士资格考试辅导的培训机构。
2016年最新临床类执业医师、执业中医、中西医课程及教材已经面市,各位考生可以从安卓教育全国各地分校处购买。
特别提醒的是安卓教育所有的课程均配有安卓教育的内部学习教材及掌上题库,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详情请咨询安卓教育总部或各地分校。
病名病机、病位、辨要、症型小结1感冒邪犯肺卫,肺失宣肃,卫表失和;辨表寒热,辨夹湿暑燥;六淫风邪为首;风寒束表荆防;风热犯表银翘;暑湿伤表新加香薷;气虚参苏;阴虚加减葳蕤。
2咳嗽邪犯于肺,肺气上逆;肺,肝脾肾;辨外/内咳嗽;因宿痰与火;六淫侵袭和脏腑功能失调;风寒止咳散/风热桑菊饮/风燥桑杏汤/痰浊二陈三子养亲/痰热桑白皮汤/肝火黄苓泻白代蛤/肺阴亏耗沙参麦冬。
3哮证痰阻气道,肺失宣降;肺,脾肾肝心;辨已发/未发;因宿痰根本;寒哮小青龙/热哮定喘汤/寒包热哮二陈三子养亲/风痰华盖散/虚哮平喘固本/肺脾气虚六君/肺肾两虚生脉地黄。
4喘证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肺肾出纳失常;肺和肾,肝脾有关;辨虚实;风寒麻黄汤/表寒里热麻杏石甘/痰热郁肺桑白皮/痰浊阻肺二陈汤/肺气郁闭五磨饮/肺气虚耗补肺玉屏散/肾虚不纳附桂六味。
5肺痨阴虚火旺,正气虚弱,感染痨虫,肺失宣降;肺,及脾肾;特点三性四大主症:传染慢虚弱性;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肺阴亏损月华丸/虚火灼肺百合固金汤/气阴耗伤保真汤/阴阳虚损补天大造丸。
6心悸心神失养,气血运行不畅;心,与脾肾肺肝;辨虚实,辨惊悸/怔忡;心虚胆怯安神定志/心血不足归脾汤/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心阳不振桂草龙牡/心血瘀阻桃红花/痰化扰心黄连温胆。
7胸痹心脉痹阻;心,肝脾肾;辨疼痛性质,辨气血阴阳气虚;辨气滞血瘀痰阻寒凝;心血瘀阻血府逐瘀/气滞心胸柴胡疏肝散/痰浊闭肺蒌薤半夏汤/寒凝心脉蒌薤白酒/心肾阴虚天王补心/气阴两虚人参养荣汤/心肾阳虚参附合右归。
中医妇科学:带下过多
中医妇科学:带下过多带下过多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臭气出现异常,伴全身及局部症状(外阴搔痒)。
脾虚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无臭气、绵绵而下。
症状面色晃白、神疲肢倦、腹胀纳呆、面浮肢肿、大便溏薄、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药完带汤(白术10克苍术10克山药10克人参10克茯苓10克薏仁10克甘草6克陈.皮10克柴胡7克芡实10克车前子10克荆芥穗7克白芍12克脾虚兼湿热带下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气。
治则健脾祛湿,清热止带方药易黄汤(黄柏10克山药10克白果8老人芡实20克车前子10克肾阳虚带下带下量多、色白透明如水状、质稀冷、无臭或腥臭,特点为终日淋漓不断。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腹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润、脉沈迟。
治则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内补丸阴虚挟湿带下量多、色黄白或赤白相间、质稠有臭气,特点为阴部搔痒、灼热干涩。
症状头晕耳鸣、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黄腻、脉细数。
治则滋肾益阴,清热利湿方药知柏地黄丸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相间、特点为质稠如豆渣状(霉菌性阴道炎),有特殊臭秽气,伴有阴痒。
症状口苦咽干、胸闷心烦、口腻纳呆、小腹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解毒杀虫方药止带方湿热下注兼肝经湿热带下外阴搔痒(特点),坐卧不安,带下量多、黄绿如脓,如泡沫状,有臭气。
治则清肝利湿止带方药龙胆泻肝汤湿热下注兼湿浊偏盛带下带下量多,色白如豆腐渣状或凝乳状,有臭气。
症状阴部、阴道搔痒,如虫形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药萆薢渗湿汤加苍朮、藿香热毒蕴结带下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间,或五色杂见或呈米泔状,质稠,有特殊臭秽气。
症状小腹疼痛,腰骶疼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阳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若脾虚湿郁化热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易黄汤(山前黄柏芡实果)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芪附子紫菀菟鹿肉,桑螵蛸潼白蒺藜肉苁蓉),精关不固用固经丸(龙牡三子苓蛸石)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丸+苦参黄连,湿浊偏渗-萆薢渗湿汤+苍藿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土茯苓薏仁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例题:1.“居经”、“避年”之说最早记载于:A《皇帝内经》 B《千金要方》 C《伤寒论》 D《脉经》2.在——中提出:女子不孕与“五不女”的先天生理缺陷有关A《傅青主女科》 B《黄帝内经》 C《经效产宝》 D《广嗣纪要》3.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是:A气血 B天癸 C 脏腑 D 胞宫4.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的奇经是:A冲脉 B任脉 C 带脉 D 督脉5.健康女性,一般初潮年龄为:A 10岁B 12岁C 14岁D 16岁参考答案1 D2 D3 A4 C5 C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2)虚寒:暖宫之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三、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加益母草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加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1号方 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2号方 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3号方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加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 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加党参、覆盆子、桑葚子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加续断、枸杞子 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加枸杞、桑葚子十一、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十二、胎气上逆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苓白汤十三、胎水肿满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去槟榔十四、妊娠肿胀1)脾虚: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五苓散 3)气滞:理气行水-天仙藤散十五、妊娠心烦 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 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 -竹沥汤 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十六、妊娠眩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安宫牛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经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二十、胎位不正1) 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 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 -八珍汤 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例题:1.来院就诊的24岁妊高征孕妇,对估计病情及决定处理方案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是a.全血黏度比值及血浆黏度比值b.测定血细胞比容c.眼底检查d.测定血谷-丙转氨酶值e.测定尿雌激素/肌酐值2.25岁初产妇,妊娠37周。
带下过多药方
带下过多药方土炒白术30克炒山药30克人参6克洒白芍15克酒车前子9克土炒苍术9克甘草3克陈皮1.5克黑荆芥穗1.5克柴胡1.8克本方常以沙参易人参,补气而不碍湿。
带下加减:1. 白芷具有升阳除湿,升清降浊作胀,临床常配入治带方中以奏效。
2. 脾虚湿甚,带稠,痰多,头重,形体肥胖,苔白腻者,加半夏、石菖蒲、白芥子以祛痰燥湿:3. 带多日久不止,舌苔不腻者,可加收涩止止带药,如芡实、莲须,乌贼骨、龙骨、牡蛎等。
4. 若证见带多色白,质清稀,腰痛肢冷为脾虚及肾,可酌加续断、鹿角霜、覆盆子、金樱子等温补肾阳,固涩止带之品。
5. 证兼少腹两侧疼痛,胁痛,乳胀,脉弦者,为脾虚肝乘之征,常可转化为肝热脾温,宜加川楝子、香附以疏肝;丹皮、鱼腥草以防肝郁化热。
1.若兼湿热,带下兼黄色者,宜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燥湿;2.兼有寒湿,小腹疼痛者,宜加肉桂、盐茴香以温经散寒止痛;3.腰膝酸软者,宜加杜仲、续断以补肾强腰;4.病久,白带如霜,可加鹿角胶以温肾涩带;5.日久病涉滑脱者,宜加龙骨、牡蛎以固涩止带。
1.脾损及肾,腰酸痛者加杜仲、巴戟天补肾强腰。
2. 胞宫失温,小腹冷痛,加艾叶、香附暖宫理气止痛。
3. 兼肾阳亏虚见带久质稀,加鹿角霜、补骨脂温肾固下。
4. 任带失固,滑脱不止加金樱子、乌贼骨收涩止带。
5. 中气不足,失于升举,气短下坠,加黄芪、升麻补气升提。
6. 脾虚失运,湿渗大肠,大便稀溏,加芡实、薏苡仁、炒扁豆利湿实大便。
7. 营血化源不足,心神失养,睡不佳,头晕心慌,加酸枣仁、煅龙牡安神敛带。
8. 兼气滞腹胀者加橘核、小茴香理气消胀。
9. 脘闷纳呆,呕痰多,带下粘腻,形体肥胖,属湿盛生痰,痰湿相合,加半夏、白芥子、石菖蒲化湿祛痰。
10. 若湿蕴有化热之象,见带下色黄质粘稠,或有臭气,但热不甚者,加鸡冠花、椿白皮清热利湿,或改用易黄汤(《傅青主女科》),药用山药、黄柏、车前子、芡实、白果。
1.若脾虚及肾者,可加用续断、杜仲、菟丝子温补肾阳,固任止带;2. 若带下日久,滑脱不止者,可加用芡实、龙骨、牡蛎、乌贼骨、金樱子等固涩止带。
女性“带下过多”的分型辨证及常用药物举例
女性“带下过多”的分型辨证及常用药物举例现代社会,随着生活、环境、饮食、情绪等多方面的影响,女性的妇科疾病发生率日益提高,如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等,而这些疾病很明显的症状就是白带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妇科疾病中的一类常见症状:“带下过多”。
“带下过多”的概念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过多”,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
西医学之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所致带下异常可参照本病治疗。
“带下过多”的分型辨证一、肾虚带下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而稀薄,质如水,终日淋漓不断;腰膝酸软,头晕目眩,小腹有冷感,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病因:肾阳虚。
治法:温肾益气、涩精止带。
常用药物:肾宝片、金蚧片、妇宝颗粒、七宝美髯丸等。
二、湿热下注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间,质黏稠,有臭气,或带下色白质黏如豆腐渣状,外阴瘙痒,可伴有小腹、腰骶疼痛;胸闷纳呆、口苦咽干、小便短赤。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因:肝郁化火、湿热内生。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止带。
常用药物:妇科千金片、妇炎康片、盆炎净胶囊、白带丸、二妙丸、抗宫炎片、杏香兔耳风片等。
三、脾虚湿盛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如涕如唾,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两足浮肿。
舌淡苔白或腻,脉缓弱。
病因:脾失运化。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常用药物:除湿止带片、妇科白带膏、参苓健脾胃颗粒、健脾丸等。
三种“带下过多”的对比分型肾虚带下湿热下注脾虚湿盛颜色白色黄或赤白相间色白或淡黄形态清晰水状质黏稠如豆腐渣状质稀薄,如涕如唾其他典型特征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加重外阴瘙痒,小腹、腰骶疼痛纳少便溏,两足浮肿常见疾病体质虚弱/雌激素服用过多(霉菌性)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滴虫性)阴道炎常用药物举例金蚧片妇炎康片妇科白带膏相关注意事项1.白带异常通常是妇科疾病的表征,相关的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都会引发白带的异常,所以在用药前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以确定疾病,在对因和对症治疗。
带下病中医诊疗常规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概述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
润滑阴道,为生理性带下。
若带下量过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腰酸,小腹疼痛者,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盛。
湿邪之来源有二:内虚多因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湿性重浊,下注乃至带下。
或因肾气虚弱,时其闭藏,伤及奇经带脉失约,滑脱于下,而成带下病。
外湿多因经期、产后不洁,或房事不节,或久坐湿地,久居湿室,乃到寒湿或湿邪毒热乘虚内侵,伤及任、带之经,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遂为带下。
西医诊断为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疾病及宫颈癌等,均可出现带下病的症状。
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证候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一、诊疗要点(一)、诊断依据1、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
质清稀或粘稠。
气味腥、臭、秽或秽浊。
2、伴腰部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或阴户灼热,或骚痒等症状。
3、舌体多虚胖,舌苔为白腻或黄腻,脉象多见滑、濡。
(二)、辨证要点(根据中医妇科第七版教材及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1、脾虚湿注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状,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脘闷纳呆,或大便溏薄等,舌苔白腻或薄白,舌体嫩胖舌边有齿痕,脉象缓弱或濡。
2、肾阳虚衰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异味,淋漓不断,腰部冷痛,小腹冷胀或坠痛,小便频数而情长,夜间尤甚,舌苔根部白腻,舌质淡,脉象沉迟,双尺尤著。
3、肾阴虚带下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味腥,或无明显异味,多见于绝经期后,要点内干涩,或灼热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症,舌苔少或薄黄,舌质红,脉象细数,左尺弱。
带下病中医诊疗中草药方剂应用与实践经验
带下病中医诊疗中草药方剂应用与实践经验作为一名幼儿相关工作多年经验的从业者,我深知幼儿健康的重要性。
在我国,中医药在幼儿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特别是在带下病的中医诊疗中,中草药方剂的应用与实践经验更是独具特色。
本文将结合我多年的工作经验,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带下病中医诊疗中草药方剂的应用与实践经验。
一、带下病的定义与分类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带下量增多、色黄、异味、质稠等症状。
根据病因和病机的不同,带下病可分为湿热下注、脾虚湿盛、肾阳虚寒等类型。
二、中草药方剂的应用1.湿热下注型带下病症状:带下量增多,色黄如脓,或呈泡沫状,异味腥臭,伴有腰酸背痛,小便黄赤等。
方剂应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等。
2.脾虚湿盛型带下病症状:带下量增多,色白或淡黄,质稀如水,伴有面色苍白,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
方剂应用:完带汤加减。
白术、山药、白芍、党参、扁豆、茯苓、泽泻等。
3.肾阳虚寒型带下病症状:带下量增多,色白,质清稀,伴有腰膝酸软,怕冷,小便清长等。
方剂应用:内补丸加减。
巴戟天、肉桂、附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等。
三、中草药方剂的实践经验1.注重辨证论治在应用中草药方剂治疗带下病时,一定要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灵活调整方剂成分。
例如,对于湿热下注型带下病,龙胆泻肝汤是基础方剂,但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适当加减,如热象明显者,可加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湿邪较重者,可加薏苡仁、茯苓等利湿药。
2.综合调理带下病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注意饮食调理、生活作息等方面。
在治疗期间,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劳累,增强体质。
3.长期坚持治疗带下病的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患者应树立信心,耐心坚持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注重预防带下病容易反复发作,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愈后,都要注重预防。
带下病中医诊疗中的治疗案例分享与解析
带下病中医诊疗中的治疗案例分享与解析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中医师,我积累了不少关于带下病的诊疗经验。
在此,我想与大家分享几个典型案例,以此为例,解析中医治疗带下病的原理和方法。
案例一:患者张女士,32岁,幼师。
就诊时主诉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伴有腰酸背痛,小便黄赤。
经检查,诊断为湿热下注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固涩止带。
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用龙胆草、栀子、黄芩、车前子、泽泻等。
同时,配合外用苦参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明显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稀,腰酸背痛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案例二:患者李女士,29岁,幼儿家庭教师。
就诊时主诉带下量少,色白,质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经检查,诊断为肾阳虚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温阳散寒,固涩止带。
选用右归丸加减,药用肉桂、附子、杜仲、巴戟天、熟地黄等。
同时,配合外用吴茱萸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逐渐增多,颜色变浅,质地变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症状明显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案例三:患者王女士,35岁,幼儿园园长。
就诊时主诉带下色白,质稀,伴有腹痛,月经不调。
经检查,诊断为寒湿困脾型带下病。
治疗方法:温中散寒,健脾止带。
选用理中丸加减,药用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等。
同时,配合外用良姜煎剂坐浴,每日两次。
治疗效果:服药一周后,带下量减少,颜色变浅,质地变稠,腹痛症状缓解。
继续治疗一周,月经逐渐恢复正常,诸症消失,病情痊愈。
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明确带下病的病因病机,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内外结合:中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达到标本同治的效果。
3.温阳散寒:对于寒湿困脾型带下病,应注重温中散寒,健脾止带。
4.清热利湿:对于湿热下注型带下病,应注重清热利湿,固涩止带。
5.调理气血:在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患者的气血,以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治疗带下病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内外结合,调理气血等方面,能够有效缓解带下病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中医助理执业医师实践技能:带下量多--脾虚证
朱某,女,42岁。
2009年1月16日初诊。
患者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细缓。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白浊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带下量多为主症,诊断为带下过多。
患者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薄,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细缓,辨证为脾虚证。
其病因病机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湿邪下注,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中医病症鉴别:白浊是指尿窍流出混浊如米泔样物的一种疾患,多随小便排出。
而带下过多,出自阴道。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带下量多。
中医证候诊断:脾虚证。
中医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方剂:完带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10g(另煎兑服)、白术12g、白芍12g、淮山药12g、苍术12g、
陈皮12g、柴胡9g、黑荆芥9g、车前子12g(包煎)、甘草6g
3剂,水煎服。
每日1剂,早晚分服。
传统中医药辩证治疗带下过多
传统中医药辩证治疗带下过多发表时间:2019-05-14T16:40:10.767Z 来源:《大众医学》2019年1期作者:张凤凤[导读] 阴道炎是妇产科患者最常见疾病,每年约有500~1000万女性罹患此病,而75%的妇女在一生中至少患病1次[1]。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凤凤摘要:阴道炎是妇产科患者最常见疾病,每年约有500~1000万女性罹患此病,而75%的妇女在一生中至少患病1次[1]。
阴道炎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因此在缺乏实验室确诊依据时,依据患者主诉和其他检查难以确诊。
西医对阴道炎的治疗手段有限,传统中医药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关注与重视。
寻求西医妇科疾病与中医带下过多的关系,为临床阴道炎的治疗寻求新的思路及诊断依据。
关键词:带下过多;妇科疾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R27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39-3768-(2019)-01-YS 带下过多,是指女子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本病与西医妇科疾病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性疾病及生殖器良性肿瘤引起的带下过多可相互参照。
《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傅青主女科·上卷》[2]云:“夫带下俱是湿症”。
中医认为带下病乃湿邪为患,湿邪黏腻,故带下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经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癥瘕等疾病。
带下过多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因此困扰着广大女性,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和心理健康。
《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杂病诸候》:“带下者,由劳伤过度、损动经血,致另体虚,受风冷,风冷入于胞络,搏其血之所成也。
冲脉、任脉为经络之海,任之为病,女子则带下。
”故带下病由脾阳虚、肾阳虚、阴虚夹湿、湿热下注和湿毒蕴结所致。
《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出:“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
”因此,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症: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病机概要: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湿邪下注,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为带下过多,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脾虚失运,则纳少便溏,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均为脾虚湿困之征。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
代表方剂:完带汤加减。
常用药物: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等。
2.肾阳虚证
主症: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暗,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病机概要: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精液滑脱而下,故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为肾之府,故肾虚则腰酸如折;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胞宫,故小腹冷痛;阳气不能外达,则畏寒肢冷,面色晦暗;肾阳虚不能上温脾阳,则大便溏薄;不能下暖膀胱,故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亦为肾阳虚之征。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代表方剂:内补丸加减。
常用药物:鹿茸、肉苁蓉、菟丝子、潼蒺藜、肉桂、制附子、黄芪、桑螵蛸、白蒺藜、紫菀等。
1 2 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