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

合集下载

常见病针灸处方

常见病针灸处方

散瘀穴
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止呕穴
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 劳宫、三阴交。
抽搐
1.百会、印堂、大椎; 2.合谷、太冲; 3.风府、曲池、涌泉;
运动系统辨病处方选穴
一.头颈上病症 (一)落枕 1.落枕穴。 2.天柱、后溪。 3.养老、悬钟。 4.大杼、肩外俞。 (二)颈肩肌筋膜炎 1.风寒:风池、百劳、风门、天宗、曲垣。 2.湿热:风池、肩井、肩外俞、后溪、支沟。 3.淤滞:天柱、曲垣、秉风、膈俞。 (三)肩关节周围炎 1.肩髃、肩贞、曲池、外关。 2.肩髃、肩賿、秉风、大杼、手三里。 3.条口透承山。 (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 1.听宫、颊车、下关、合谷。 2.下关、颊车、外关、太冲。 3.听宫、下关、足三里、阳陵泉。 (五)肱骨外上髁炎 1.肘賿、曲池、天井、手三里、外关。 2.阿是穴。 (六)腕管综合症 1.内关、大陵。 2.合谷、外劳宫、中渚 、外关。 3.十二井(手经)。 (七)桡骨茎突狭隘性腱鞘炎 1.列缺、合谷、手三里。 2.阳溪、偏历、阿是穴。 3.列缺或阿是穴。 (八)腱鞘囊肿 阿是穴。
痛经
1.气滞血瘀:气海、地机、太冲(加热疗) 2.寒湿凝滞:关元、归来、肾俞、三阴交。 3.肝肾不足:肾俞、肝俞、血海、三阴交、
太溪。 4.气血虚弱: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
三阴交。 5.中极、次賿---热疗法
(十四)产后宫缩痛 1. 关元、合谷;2.十七椎、腰阳关、三阴交(加热疗) (十五)产后乳少 1. 气虚血弱: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加热疗) 2. 肝郁气滞:太冲、内关、膻中、乳根(热疗)、少泽; 3. 对证选穴:膻中、乳根(热疗)膻中、少泽(热疗)。 (十六)产后血晕 1. 血虚气脱: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 寒凝血瘀:中极、阴交、三阴交、支沟、公孙。 (十七)产后腹痛 1. 血虚: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加热疗) 2. 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 3. 血瘀: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 (十八)绝经期综合征 辩证选穴: 1. 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2. 心血亏损: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3.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加热疗) 4. 痰气郁结:中脘、膻症

针灸方剂

针灸方剂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6g 桂枝4g 杏仁9g 炙甘草3g【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非寒表实证。

2.桂枝汤(《伤寒论》)【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9g 生姜9g 大枣4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组成】当归6g 苏木末6g 落得打6g 川芎2g 红花1.5g 乳香3g 没药3g三七3g 赤芍3g 陈皮3g 紫荆藤9g 地鳖虫9g【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4.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组成】桔梗9g 荆芥9g 紫菀9g 百部9g 白前9g 甘草3g 陈皮6g【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6.银翘散(《温病条辨》)【组成】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淡豆豉5g 牛蒡子6g【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7.桑菊饮(《温病条辨》)【组成】桑叶7.5g 菊花3g 杏仁6g 连翘5g 薄荷2.5g 桔梗6g 甘草2.5g苇根6g【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组成】麻黄5g 杏仁9g 石膏18g 甘草6g【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肺热壅肺证。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组成】柴胡9g 前胡9g 川芎9g 枳壳9g 羌活9g 独活9g 茯苓9g 桔梗9g 人参9g 甘草5g【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主治】气虚外感证。

10.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12g 厚朴24g 枳实12g 芒硝6g【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证。

11.麻子仁丸(《伤寒论》)【组成】麻子仁20g 芍药9g 枳实9g 大黄12g 厚朴9g 杏仁 10g【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1、牵正散【组成】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功用】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主治】中风面瘫。

【方歌】牵正散是杨家方,白附全蝎与僵蚕;服用少量热酒下,口眼窝斜定能康。

2、玉屏风散【组成】防风、黄芪各30g、白术60g【功用】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卫阳不固。

【方歌】玉屏风散最有灵,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益气固表止汗神。

3、补阳还五汤【组成】黄芪120g、当归尾60g、赤芍4.5g、地龙3g、川芎3g、桃红各3g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后遗症【方歌】补阳还五芎桃红,赤芍归尾加地龙;四两生芪为君药,补气活血经络通。

4、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12g、红花9g、当归9g、生地9g、川芎4.5g、赤芍6g、牛膝9g、桔梗4.5g、柴胡3g、枳壳6g、甘草3g【功用】活血祛淤,行气止痛。

【主治】。

胸中瘀血,血行不畅。

【方歌】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当归草赤芍;桔梗枳壳柴芎膝,血化下行免作劳。

5、镇肝熄风汤【组成】怀牛膝30g、赭石30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板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6g、生麦芽6g、茵陈6g、甘草4.5g【功用】镇肝熄风,滋阴潜阳【主治】阳亢风动【方歌】:镇肝熄风芍天冬,玄牡茵陈赭膝龙;龟板麦芽甘草楝,肝风内动有奇功。

6、天麻钩藤饮【组成】天麻18g、钩藤12g、石决明30g、山栀黄芩各9g、川牛膝12g、杜仲益母草桑寄生朱茯神各9g【功用】平肝熄风,清热安神。

【主治】肝阳偏亢,上窜内扰。

【方歌】天麻钩藤石决明,栀芩杜膝与寄生;夜藤茯神益母草,头痛眩晕失眠宁。

7、麻黄汤【组成】麻黄9g、桂枝6g、杏仁9g、甘草3g【功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8、桂枝汤:【组成】桂枝9g、芍药9g、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爱爱医资源-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00

爱爱医资源-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00

1.麻黄汤.(《伤寒论》).2.桂枝汤.(《伤寒论》).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桃红四物无地桃,陈(皮)苏(木)乳没鳖(虫)三,紫荆(藤)落得打。

4.小青龙汤.(《伤寒论》).5.止嗽散.(《医学心悟》).老橘荆桔部菀白前6.银翘散.(《温病条辨》).7.桑菊饮.(《温病条辨》).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0.大承气汤.(《伤寒论》).11.七厘散.(《良方集腋》).红朱麝血乳,冰片没药茶12.麻子仁丸.(《伤寒论》).1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陈芎“四逆”香附14.小柴胡汤.(《伤寒论》).15.涤痰汤.(《奇效良方》).16.虎潜丸.(《丹溪心法》).17.四逆散.(《伤寒论》).18.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19.痛泻要方.(《丹溪心法》).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21.白虎汤.(《伤寒论》).22.蠲痹汤.(《医学心悟》).23.清营汤.(《温病条辨》).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25.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27.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28.清胃散.(《脾胃论》).29.玉女煎.(《景岳全书》).30.白头翁汤.(《伤寒论》).31.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32.理中丸.(《伤寒论》).33.小建中汤.(《伤寒论》).34.四逆汤.(《伤寒论》).35.当归四逆汤.(《伤寒论》).36.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7.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8.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 39.生脉散.(《医学启源》).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42.归脾汤.(《正体类要》).43.炙甘草汤.(《伤寒论》).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决》). 45.左归丸.(《景岳全书》).46.大补阴丸.(《丹溪心法》).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48.肾气丸.(《金匮要略》).49.右归丸.(《景岳全书》).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51.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53.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54.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 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 57.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58.四神丸.(《内科摘要》).59.防风通圣散.(《宣明论方》).60.保和丸.(《丹溪心法》).61.温经汤.(《金匮要略》).62.越鞠丸.(《丹溪心法》).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66.旋覆代赭汤.(《伤寒论》).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 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72.牵正散.(《杨氏家藏方》). 73.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74.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75.天麻钩藤饮.(《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 76.大定风珠.(《温病条辨》).77.杏苏散.(《温病条辨》).78.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79.增液汤.(《温病条辨》).80.百合固金汤.(《慎斋遗书》).81.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2.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83.三仁汤.(《温病条辨》).84.五苓散.(《伤寒论》).85.真武汤.(《伤寒论》).86.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87.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老橘姜茯夏乌梅→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痰湿蕴肺之咳嗽、哮、喘88.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89.三子养亲汤.(《皆效方》录自《杂病广要》). 90.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91.益气聪明汤.(《证治准绳》).92.耳聋左慈丸.(《重订广温热论》).93.人参养荣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94.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95.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96.消风散.(《外科正宗》).97.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98.缩泉丸.(《校注妇人良方》).99.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100.吴茱萸汤.(《医宗金鉴》).。

针灸推拿主治四大经典方剂总结

针灸推拿主治四大经典方剂总结
、脉弦(去滓再煎)
右胁下疼痛拒按(胆 囊)
邪犯少阳,胆火上炎,枢机 不利
少阳病兼阳明腑实
和解少阳,调达枢机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桂枝加芍药汤
倍用芍药
脾阳不足,寒湿内盛
通阳益脾,活络止痛
四逆汤
四逆,脉沉者
心肾阳衰之寒厥证
回阳救逆
真武汤 小便不利(筋悌肉瞤)
肾阳虚衰,水气泛滥
温阳化气利水
黄连阿胶汤
心中烦、不得卧
夜热早凉
青蒿鳖甲汤
湿遏卫气 湿重热轻
身热不扬,湿温三禁:汗、 下、润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身热不扬
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 汤
邪阻膜原,湿浊偏盛
寒热往来,寒甚热微
雷士宣透膜原法
湿热中阻证 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王氏连朴饮
湿热蕴毒证
湿热酿痰,蒙 蔽心包
暑湿郁阻少阳
湿热蕴毒
咽喉肿痛 时清时昧 寒热似疟
甘露消毒丹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 丸或至宝丹
伤寒
方剂名
原文秒杀
病机
主治
桂枝汤
翕翕发热
营卫不和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麻黄汤
无汗
风寒外束,卫闭营郁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大青龙汤
重用麻黄,烦躁
外寒内热
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小青龙汤
汤已服,渴者
外寒里饮
解表化饮
五苓散
水入则吐——水逆证 表邪未解,膀胱气化不利 化气利水,兼解表邪
桃核承气汤 其人如狂,少腹急结
下焦蓄血证
肾阴亏虚,心火亢盛
滋补肾阴,清泄心火
猪苓汤 小便不利(筋悌肉瞤)
麻黄附子细辛 汤
脉沉者
四逆散

中医针灸处方

中医针灸处方

内科病症失眠:处方:神门内关百会安眠糖尿病:处方:以相应背俞穴为主.. 肺俞脾俞胃俞肾俞胃脘下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股外侧皮神经炎:处方:股外侧局部和足少阳胆经腧穴为主.. 风市环跳伏兔血海阿是穴三叉神经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四白下关地仓攒竹合谷太冲内庭泄泻: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癃闭: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 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尿失禁: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肾俞三阴交痢疾:处方:以大肠的募穴、下合穴为主.. 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黄疸:处方:胆俞阳陵泉阴陵泉至阳淋证: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阴陵泉水肿:处方:水分水道三焦俞委阳阴陵泉胁痛:处方: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腹痛:处方:以任脉和足阳明胃经腧穴为主..中脘足三里天枢关元坐骨神经痛:处方:以足太阳、足少阳经腧穴为主..⑴足太阳经型:环跳阳陵泉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⑵足少阳经型:环跳阳陵泉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眩晕:处方:以头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百会风池头维太阳悬钟震颤麻痹:处方: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阳陵泉胃痛: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梁丘呕吐:处方:中脘胃俞足三里内关胃下垂:处方:以任脉腧穴和脾、胃的背俞穴为主.. 中脘胃俞足三里脾俞气海百会咳嗽:处方: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列缺太渊呃逆: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膈俞内关中脘天突膻中足三里感冒:处方:风池大椎外关列缺合谷疟疾:处方:大椎陶道中渚间使后溪哮喘:处方: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孔最定喘丰隆癔病:处方:以手、足厥阴经腧穴为主..神门大陵内关期门心俞合谷太冲腰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为主..委中肾俞大肠俞腰三针腰阳关阿是穴脊中头痛: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配合循经远端取穴..⑴阳明头痛:印堂上星阳白攒竹透鱼腰及丝竹空合谷内庭⑵少阳头痛:太阳丝竹空角孙率谷风池外关足临泣⑶太阳头痛:天柱风池后溪申脉昆仑风池⑷厥阴头痛:百会通天太冲行间太溪涌泉⑸偏正头痛: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内庭外关足临泣⑹全头痛:百会印堂太阳头维阳白合谷风池外关面肌痉挛:处方: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合谷太冲面瘫: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低血压:处方:以足大阳经背俞穴为主..百会气海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癫病:处方:心俞神门俞原配穴法脾俞丰隆化痰痫病: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水沟长强鸠尾筋缩阳陵泉丰隆贫血:处方:以足太阳经背俞穴为主.. 气海血海膈俞心俞脾俞肾俞悬钟足三里嗜睡: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百会四神聪印堂丰隆足三里狂病:处方:以督脉、心包经腧穴为主.. 水沟大椎风池丰隆大陵劳宫痴呆:处方: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心悸:处方:以心经、心包经腧穴和相应俞募穴为主..神门内关通里心俞厥阴俞巨阙膻中高血压病:处方: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阳强:处方:以足厥阴肝经腧穴为主.. 大敦行间蠡沟侠溪三阴交阳痿: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关元肾俞三阴交阳三针中极男性不育症:处方:以任脉、足太阳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肾俞次髎秩边气海足三里瘿病:处方:以颈部和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瘿肿局部天突膻中合谷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单纯性肥胖症:处方:以足太阴、足阳明经腧穴为主..中脘天枢曲池上巨虚大横支沟丰隆阴陵泉三阴交水分内庭关元遗精:处方:以任脉、足太阳经腧穴为主..会阴次髎关元肾俞三阴交阳三针痿证:处方:以手、足阳明经穴和夹脊穴为主..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下肢;髀关伏兔足三里丰隆风市阳陵泉三阴交腰夹脊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末梢神经炎:处方:以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上肢:曲池合谷手三里外关八邪下肢:伏兔足三里丰隆环跳风市阳陵泉八风前列腺炎:处方:以足太阴脾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秩边阴陵泉白细胞减少症:处方;气海大椎脾俞肾俞膏育足三里中风:1中经络:处分:水沟或百会内关极泉尺泽委中足三里三阴交2中脏腑:处方:一督脉腧穴为主: 水沟素髎百会内关便秘:处方:以大肠的俞、募、下合穴为主..大肠俞天枢上巨虚照海支沟儿科病症处方:水沟中冲合谷太冲厌食:处方:以任脉、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中脘建里梁门足三里百日咳:处方:列缺肺俞风门丰隆遗尿:处方:以膀胱的俞、募穴为主.. 中极膀胱俞三阴交脑瘫: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大椎身柱风府四神聪悬钟阳陵泉疳证:处方: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妇科病症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处方:神门百会膻中太冲三阴交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大敦蠡沟太冲中极三阴交痛经:处方: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地机十七椎经验穴闭经:处方:关元三阴交天枢合谷肾俞月经不调:处方:关元三阴交血海崩漏:处方:以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三阴交血海膈俞或重灸隐白妊娠呕吐: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带下病:处方:带脉关元三阴交白环俞盆腔炎:处方:带脉中极次髎三阴交恶露不绝:处方:以任脉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恶露不下:处方:以任脉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关元气海地机三阴交子宫脱垂: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 百会气海关元维道三阴交产后乳少: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膻中乳根少泽足三里更年期综合征:处方:百会太溪关元肾俞三阴交不孕症:处方:关元大赫三阴交次髎秩边滞产:处方:膻中合谷三阴交至阴独阴胞衣不下:处方:以任脉腧穴为主..气海关元三阴交独阴胎位不正:处方:至阴太溪三阴交外科病症丹毒:处方:以皮损局部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合谷曲池血海委中阿是穴乳腺炎:处方:膻中乳根期门肩井疝气:处方:以足厥阴经腧穴为主.. 太冲大敦关元归来三阴交流行性腮腺炎:处方:以手足少阳、阳明经腧穴为主.. 翳风颊车合谷外关内庭足临泣阑尾炎:处方:以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阑尾穴上巨虚天枢曲池阿是穴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处方:关元膈俞足三里三阴交血海阳陵泉胆石症:处方:以胆的俞、募、下合穴为主.. 日月右期门右胆俞阳陵泉脱肛: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百会承山大肠俞痔疮: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会阳百会承山二白骨伤科病症扭伤:处方:以局部和邻近取穴为主..颈部:大椎天柱风池后溪肩部:肩髃肩髎臑俞肩贞肘部:曲池小海天井少海腕部:阳池阳溪阳谷外关大陵腰部:肾俞腰阳关腰眼委中髀部:环跳秩边居髎承扶膝部:膝眼鹤顶梁丘阳陵泉膝阳关踝部:解溪昆仑申脉照海丘墟外伤性截瘫:处方:以督脉和下肢三阳经腧穴为主..损伤脊柱上、下1~2个棘突的督脉穴及其夹脊穴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三阴交颈椎病:处方:以颈项局部取穴为主.. 大椎天柱后溪颈椎夹脊落枕:处方:大椎阿是穴落枕穴后溪悬钟肘劳:处方:以肘关节局部手阳明经腧穴为主.. 曲池肘髎手三里手五里阿是穴足跟痛: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腱鞘囊肿: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 囊肿局部阿是穴腱鞘炎:处方:以局部取穴为主.. 列缺合谷阳溪阿是穴肩周炎:以肩关节局部取穴为主处方:肩髃肩前肩贞肩三针阿是穴阳棱泉中平穴皮肤科病症神经性皮炎:处方:风池大椎曲池委中膈俞皮损局部带状疱疹:处方:支沟阴陵泉行间夹脊穴皮损局部荨麻疹:处方:以手阳明、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曲池合谷血海膈俞三阴交皮肤瘙痒症:处方:曲池风市血海膈俞斑秃:处方:以局部和肝、肾的背俞穴为主.. 脱发区百会通天大椎肝俞肾俞湿疹:处方:以皮损局部和足太阴经腧穴为主.. 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皮损局部疔疮:处方:以督脉腧穴为主.. 身柱灵台合谷委中痤疮:处方:以局部和手阳明腧穴为主:阳白颧髎大椎合谷曲池内庭五官科病症麦粒肿: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太阳二间内庭目赤肿痛: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瞳子髎太阳合谷太冲眼睑下垂:处方:以眼区局部取穴为主.. 攒竹丝竹空阳白三阴交视神经萎缩:处方:以眼区局部和足少阳经腧穴为主:球后睛明承泣风池太冲光明耳鸣、耳聋:处方:耳区局部和手、足少阳经腧穴为主: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中渚侠溪鼻炎:处方:以鼻腔局部和手阳明经腧穴为主:迎香鼻通印堂合谷牙痛:处方:以面颊局部和手、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颊车下关合谷二间内庭咽喉肿痛:处方:天容列缺照海合谷急性病症心绞痛:处方:以手厥阴心包经腧穴和相应郄穴、募穴为主:内关郄门阴郄巨阙膻中胆绞痛:处方:以足少阳胆经腧穴和相应募穴、背俞穴为主:中脘日月胆俞阳陵泉胆囊穴泌尿系绞痛:处方:以肾和膀胱的俞、募穴为主:中极京门肾俞膀胱俞三阴交。

中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医院临床科室针灸科常用方剂目录1.麻黄汤(《伤寒论》)【方药】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主治】外感风寒。

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治则】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2.桂枝汤(《伤寒论》)【方药】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主治】外感风寒。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本方不单可用于外感风寒的表虚证,对病后、产后、体弱而致营卫不和。

证见时发热自汗出,兼有微恶风寒等,都可酌情使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治则】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方药】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克川芎2克红花1.5克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克紫荆藤地鳖虫各9克【主治】活血止痛。

【治则】损伤瘀血,红肿疼痛4.小青龙汤(《伤寒论》)【方药】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治则】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5.止嗽散(《医学心悟》)【方药】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 (各二斤);甘草(炒)375g(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主治】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治则】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6.银翘散(《温病条辨》)【方药】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主治】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祛痰类】
1痰湿方:针泻双阴陵泉,丰隆。

2清气化痰方:泻天突和双尺泽,丰隆(配透天凉)寒哮方:针泻天突和针泻加上艾条灸双肺俞,风门。

【安神类】
1滋阴清火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

2清心滋阴血方:针泻双神门,针补双复溜三阴交。

3清心肝方:针泻双神门,行间(或太冲),风池。

【调胃肠类】
1和胃畅中方:针泻中脘,上脘和双间使。

足三里。

若用于中焦气机失调,方中上脘易下脘。

2和胃降逆方:针泻双内关,公孙。

3消积导滞方:针泻双天枢,足三里和阴陵泉。

(湿热甚者配透天凉)
4温中和胃方:针泻中脘(加艾条针上灸)上脘(加艾条针上灸),足三里,间使或内关穴。

5胃肠承气方:针泻中脘,下脘和双天枢,足三里。

,湿热者配透天凉。

【其它类】
1开窍醒脑方:针泻人中和双合谷配强刺激。

点刺十二井穴出血4如豆许。

2痛泻要方:针补双阴陵泉,泻双太冲。

3暖肝方:针泻加艾条针上灸双太冲和曲骨,艾灸双大敦穴。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整理版1快速无痛进针法,26号不锈钢针,酒精消毒无菌操作。

2、“龙眼泻,凤眼补”:术者与患者对面位置捻针,双手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龙眼,即为泻法;双手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其拇指与食指间所形成的空隙似凤眼,即为补法。

3、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则男女各有不同:因为男子背阳腹阴,女子背阴腹阳,所以以男左女右分补泻。

男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左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女子任督脉的补泻捻转方向同右侧半身腧穴捻转补泻方向。

4、捻转方向:因为均为向一个方向捻转,能起到滞针的作用而增强疗效。

5、补法:刺激力度较轻,捻转角度较小,捻补后不留针,不等针感消失即拔针;泻法: 刺激力度较重,捻转角度较大,捻补后需留针,等到针感消失方拔针。

6、烧山火与透天凉: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下按压(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温热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温补之功效;若烧山火用于温散寒邪,则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下按压,使之逐渐产生温热感。

透天凉:将针刺入腧穴应刺的深度,得气后,拇食二指向泻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均匀的适度适量向上提针(针身并未改变原来的深度),约0.5~1分钟后,其清凉感便可逐渐产生,具有清凉之功效;若透天凉用于滋阴清热,则拇食二指向补的方向紧搓,捏着针柄不动,然后指力向上提针,使之逐渐产生清凉感。

7、补泻时间及补泻的量:施用补法,得气后,连续捻补3~5分钟后拔针,即补法不留针。

施用泻法,需留针。

留针时间为20~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捻泻一次,每次捻泻约0.5~1分钟,如此可以捻泻2~4次。

当最后一次捻泻后须留针3~5分钟,待针感消失后方可拔针,若用补法配合烧山火,在连续捻补后即刻配用;若用泻法配合烧山火,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若用泻法配合透天凉,在留针期间捻泻后配用。

[VIP专享]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

[VIP专享]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 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 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 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落得打、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陈皮、地鳖虫、荆芥藤功用:活血止痛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 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5 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

6 银翘散《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7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8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9 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1、七厘散《良方集腋》:血竭、儿茶、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朱砂、冰片、麝香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12、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1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14、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
祖传针灸常用处方包括以下几种:
1. 腰痛方:针灸腰阳关穴、肾俞穴、命门穴等以缓解腰部
疼痛。

2. 月经不调方:针灸关元穴、气海穴、神阙穴等以调理月
经不调的症状。

3. 失眠方:针灸琳琅穴、神庭穴、心兑穴等以改善睡眠质量。

4. 高血压方:针灸合谷穴、太渊穴、内关穴等以降低血压。

5. 偏头痛方:针灸太阳穴、风池穴、风府穴等以缓解偏头痛症状。

6. 颈椎病方:针灸肩井穴、天柱穴、风池穴等以缓解颈椎病引起的疼痛和不适。

这些处方都是祖传的经验积累,并没有科学的验证,因此在进行针灸治疗时仍需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注意个体差异。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针灸科常用方剂1.麻黄汤:麻黄(去节)9g 桂枝6g 杏仁(去皮尖)6g 炙甘草3g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宜服之。

功用:发汗解表(为主),宣肺平喘(为辅)。

主治:外感风寒表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2.桂枝汤:桂枝9g 芍药(白芍)9g 甘草6g 生姜9g 大枣3枚方歌: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刊登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功用:解肌刊登,调和营卫。

(使邪从表而出)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3.活血止痛汤:当归苏木末落得打各6g 川芎2g 红花1.5g 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药陈皮各3g 紫荆藤地鳖虫各9g方歌:活血止痛汤归芎,乳没苏木土鳖红,七赤芍陈紫荆,落得打治跌损痛。

功用:活血止痛。

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麻黄去节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甘草炙6g 桂枝去皮9g 半夏9g 五味子6g方歌: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恶寒发热,无汗此为必备症状,胸痞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痛重,头面四肢浮肿(后三者为内饮旳症候),舌苔白滑,脉浮者。

5.止嗽散: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9g 甘草炒3g 陈皮去白6g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6.银翘散:连翘15g 银花15g 苦桔梗6g 薄荷6g 竹叶4g 生甘草5g 荆芥穗4g 淡豆豉5g 牛蒡子6g,鲜苇根汤煎。

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中医院常用方剂

中医院常用方剂

运行1号:当归15 川芎10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云苓15 穿山甲10(先煎)全虫10 蜈蚣2条鹿角胶10(烊化)淫羊霍10 川羌10 大活10 白芷10 伸筋草15 狗脊10 杜仲15 枸杞30 海风藤10 乌梢蛇10莪术10 骨碎补10 木香 6 甘草 6清热止痛汤:柴胡10 双花21 板蓝根21 龙胆草12 黄芩15 山栀10 丹皮15 紫草12 苡仁30 车前子12(包)川楝子12 元胡12 川芎10 白芷15 细辛 3 白芍21 甘草 6肺肾固本汤:生地18熟地18 黄芪15 党参12 枸杞12 五味子9山芋肉9丹参12当归12 桔梗12半夏9 川贝9炙紫苑9炙冬花9苏子9白术12 厚朴24鹅管石24 莱菔子12 云苓12甘草6安眠3号:当归12 白芍12 柴胡12 制首乌20 炒枣仁30 柏子仁12 菖蒲12 远志10 寸冬30 茯苓30 五味子12安眠4号:白术12 人参12 黄芪30 当归12 白芍12 炙甘草10 茯苓30 远志10 菖蒲12寸冬30 五味子12 炒枣仁30 柏子仁12开心饮:柴胡24 前胡15元胡20丹参30党参24 栝楼30 降香8 炙甘草61号洗药:伸筋草20透骨草20花椒10海桐皮20 桂枝10 生艾叶15 木香10 当归15 红花10 灵仙15 川芎10 白芷10 牛膝12 苏木15 五加皮15 松节15 乳香10没药10 (水煎外洗)2号洗药:双花20 公英20 地丁15 菊花10 黄柏10 黄芩10赤芍15连翘15 苦参15 土茯苓15 丹皮10 生大黄10黄芪20陈皮10甘草6(水煎外洗)骨元汤:生熟地各3肉苁蓉9补骨脂9 红参9(包)川断12 淫羊霍9当归9 制鳖甲9(包)制龟甲9(包)丹参30 独活9海桐皮15 海风藤15 全蝎 6 甘草 6腰康宁:桑寄生15 独活9 当归15川芎9桂枝9 丹参15牛膝9葛根15 白芍15全蝎9 地龙9 蜈蚣2条灵仙15 木瓜9元胡9狗脊15 川断15 杜仲9 黄芪20 党参15 白术15 甘草6利咽汤:双花24 连翘15黄芩15板蓝根21牛子15蝉衣9薄荷9 射干12玄参20 山豆根9 苡仁30 甘草6肺康宁:党参24 黄芪18 炒白术12云苓15 麦冬20 蛇舌草30半支莲30 苡仁10 贯众15 水蛭6(研冲)女贞子24 浙贝15 夏枯草18 蜈蚣2条(研冲)甘草6排石1号:地龙15 金钱草30 海金砂15(包)鸡内金12 郁金12 川牛膝15脾肾安1号:双花12 石苇30 木蝴蝶6 党参15 山药15 苡米30 白扁豆30 枸杞15 山芋肉6车前子5(单包)脾肾安3号:大黄12(后入)寸云18石苇30当归15黄芪12 党参15 山药15 枸杞15山芋肉6鸡血藤20砂仁6枳实9消痹0号:双花20蚤休20板蓝根20 知母15 丹皮20石斛12羌活15 川芎12 络石藤20 毕澄茄12消痹1号:苍术12黄柏12 独活20 防己15 车前草20 川牛膝20赤芍20 王不留15消痹2号:黄芪20双花20黄柏12 羌活15 独活20 川芎12 桂枝12川牛膝20 制川乌6消痹3号:葛根30双花20红藤20独活20 川断2 0狗脊20赤白芍各20水蛭6双花10川牛膝20消痹4号:双花20黄柏12 羌活15 独活20 川芎12猫眼草15土茯苓20川牛膝20 消痹5号:双花20黄柏12独活30川牛膝20桃仁12红花10板蓝根20猫爪草20补发饮:熟地21 首乌21 山芋肉15 茯苓15 泽泻9当归9川芎9丹参21 菟丝子15 女贞子15 旱莲草9 枸杞9侧柏叶12关节通利散:水蛭 3 赤白芍各9 当归9 黄柏9 川膝9 苍术9双花30 苡米30 萆解15 地龙12 五加皮9 车前子9(包)陈皮9莪术9甘草6关节洗药:当归9 防风15 灵仙15 透骨草15海桐皮15 苏木9川楝子9 桑皮9 姜黄9花粉 6 秦艽15 五加皮15 制川乌6制草乌 6 红花9蔓荆子15 白芷9羌活15骨康宁:熟地15 黄芪20 当归15 川芎9桂枝9丹参15 牛膝9鸡血藤15钩藤15白芥子9 全蝎9地龙9山甲9骨碎补15葛根15白芍15元胡9狗脊15补骨脂15淫羊霍15党参15白术15甘草61号强直汤:桑寄生15独活9当归15川芎9桂枝9葛根15补骨脂15地龙9老鹤草15全蝎9清风藤15 络石藤15 千年健9元胡9灵仙15狗脊15川断15白芍12杜仲9黄芪20牛膝9党参15白术15甘草62号强直汤:红花20 公英15 黄柏9丹皮9当归15川芎9桑皮15葛根15白芍12清风藤15千年健9老鹤草15络石藤15灵仙15秦艽9全蝎9地龙9元胡9狗脊15杜仲9补骨脂15牛膝9甘草6党参15炒白术15镇痛汤:石决明30白蒺藜12 炒栀子12 龙胆草12当归12川芎20羌活12 防风12 细辛10 白芷12 薄荷12 菊花12狼疮1号方:双花20 连翘20 蛇舌草20 丹皮20 紫草20 生地榆20 石斛12 赤芍20 何首乌20枸杞子15狼疮2号方:黄芪30双花20蚤休20 山芋肉12五味子10 茯苓20 猪苓20菟丝子20 覆盆子20活血消肿汤:当归15 川芎9桂枝9丹参15牛膝9土元6地龙9全蝎9 桃仁9红花9 黄芪20 云苓15 泽泻9元胡9灵仙15甘草3 (水煎服)补气活血饮:黄芪30 首乌24桃仁15川芎15鸡血藤30葛根30土元6生山楂24 水蛭3补气饮:黄芪30 党参24 麦冬30 丹参30檀香10砂仁6葛根24 菖蒲24 枣仁30炙甘草 6补阴饮:生地30 山芋肉10 山药15泽泻24 云苓24 丹皮15 柴胡24 枣仁30 焦炙子12凉血消风汤:双花21 土茯苓21 蛇舌草21 半枝莲21 山豆根15 苦参10 紫草12 茜草12槐米15 旱莲草12 乌梢蛇10 白鲜皮21 蝉蜕10 甘草10化痰消风汤:双花21土茯苓21 蛇舌草21桃仁10半枝莲21蝉蜕10紫草12茜草12旱莲草12槐米15乌梢蛇10 白鲜皮21甘草10山豆根15红花10三棱12 莪术12哮喘1号:炙麻黄9桂枝6干姜 6 细辛9半夏9五味子6 白芍24 冬花9紫苑9 徐长卿24 射干12 蚤休9 炒地龙15黄芩15 炒杏仁10 党参24甘草 6哮喘2号:炙麻黄9炒杏仁12生石膏21双花21黄芩21连翘12炙桑皮15射干12炒地龙12炒苏子15炙杷叶15 前胡12 浙贝15 苡仁30 徐长卿24 甘草6黄芪一号方:黄芪30麦冬15 五味子9元胡30 川芎15 葛根30水蛭 6 生甘草9 三七粉3(冲)冰片(冲)黄芪二号方:黄芪30麦冬30五味子9元胡20黄连12青蒿30常山9苦参30 生甘草15 三七粉3(冲)祛湿方:车前子15(包) 栀子12 赤芍12 黄柏12 川牛膝12云苓30泽泻12 丹皮12茵陈15祛痛Ⅰ号:桃仁12 川芎12 当归12 赤白芍各12 甘草 6 红花10 炙香附12祛痛Ⅱ号:黄芪30 桂枝12 白芍12 寄生12 当归12川芎12 羌活12 独活12治痿汤:人参12黄芪30 炙甘草10当归12 陈皮12 寸冬30 五味子12 黄柏8葛根20 苍术12升麻12 泽泻12 白术12组方1:桂枝9茯苓18 桃仁12赤芍15 丹皮12 黄芪30 牛膝15 乌药12组方2:双花30 土茯苓30野菊花30 生艾叶15川椒6黄柏15 芥穗9冰片3(化)组方3:丹参30 连翘24 双花30 元胡15 制乳香9 炙没药9 川芎9 车前子9(包)香附12组方4:浙贝30 牡蛎30元参12 鳖甲12 桃仁12 丹参30 川芎9组方5:太子参30 坤草30 黄芪30 茜草15 柴胡9 升麻6生龙骨30 生牡蛎30组方6:苍术9 半夏9 陈皮12 茯苓18 香附12 胆南星9当归15 川芎9组方7:熟地30 山药30 山芋肉鹿角胶12(烊化) 菟丝子24杜仲9肉桂6 附子6 组方8:山药30 川牛膝12 熟地30 山芋肉12 枸杞15 15 菟丝子24 鹿角胶12(烊化)丹皮12组方9:太子参30 当归15 熟地30白芍18 黄芪30白术15 川芎9香附12心痛宁:人参9(包)天冬30 麦冬30 五味子9 黄芪30 元胡30 当归15 黄连9 郁金15 川芎15 陆路通20 羌活12 海风藤30 柏子仁15 炒枣仁30 三七粉3(冲)清眩方1-5号:钩藤30 炒黄芩12 菊花15 牛膝15 生熟地各20 炒地龙 6 生龙骨30 枸杞12舒胸1-5号:丹参30 赤芍12 黄芪30 寄生15 枸杞12 炒枣仁30 元胡12 甘草6心胃丹1-5号:党参12 苍术9 茯苓12 炒栀子9 杭芍18 砂仁9 元胡12 甘草 6养心方1-5号:当归15 川芎12 茯苓神各12 党参12 炒枣仁30 柏子仁12 黄精12 砂仁9甘草 6肠炎汤:党参30 白术12 云苓15 陈皮12 白芍15 防风10黄连9 木香10 甘草6调肝方:柴胡12 云苓30 当归12白术12白芍12 郁金12调更方:仙灵脾15 仙茅9巴戟天12当归12知母12黄柏10八味平喘汤:板蓝根30 贯众30 公英30 桑皮30 苏子15葶苈子15丹参30 川芎9 安肺方:柴胡15黄芩9生石膏30 桃仁9 红花9六味方:黄芪30 防风9白术15 女贞子30枸杞子15 补骨脂15化积方:生黄芪30 炒白术15云苓20 清半夏12蛇舌草30蜈蚣2条猫爪草12补骨脂15砂仁10炒三仙各10 黄连12 党参20 陈皮12 甘草6止血散:生地20 丹皮30仙鹤草45 藕节45 女贞子20 旱莲草30 白茅根30 茜草15三七粉3(冲)益血方:菟丝子30 枸杞子30 鸡血藤20 当归12 阿胶(烊化)清肝散:丹皮12栀子12当归9 白芍15 柴胡9白术9云苓9薄荷6青皮12香附9 生麦芽60 甘草6清心安神汤:黄连9 枳实12 竹茹12陈皮9半夏9云苓30 炙甘草6祛风方(外用):仙灵脾30 巴戟天12补骨脂30 鹿含草30 生艾叶15 川椒15祛毒方(外用):苦参30黄柏12赤芍12土茯苓30 白头翁30冰片(包)地肤子15白鲜皮15 枯矾12促卵泡Ⅰ号:生地15 地骨皮15白芍15女贞子15旱莲草15 山芋肉18砂仁9麦冬15甘草6清润止咳汤:桑叶12 炒杏仁9川浙贝各12北沙参15山栀12淡豆豉9知母12炙百部12炙杷叶12苏梗15砂仁12甘草6解毒利咽汤:双花30 连翘15 淡豆豉10 芥穗9牛子10薄荷9(后入)桔梗10 芦根15 黄芩12 公英30 板蓝根20 山栀12 炒麦芽15 川芎6甘草6生津养肺汤:北沙参15 麦冬15玉竹12花粉15炒扁豆30 桑皮15百合15川贝12炙百部12炙杷叶12桔梗9炒杏仁9佛手15双花30生地15 苏梗15太子参15 射干12 甘草6培土生津汤:党参24 白术15 云苓15 生黄芪20 白前12炙百部12桔梗9青皮12紫苑12荆芥9砂仁12知母12射干12当归15莱菔子15浙贝12远志6甘草6止咳固表汤:白前12炙百部12桔梗10紫苑12陈皮10荆芥6细辛3生黄芪12白术10双花30知母15射干12炒杏仁9炒苏子12枳壳12甘草6芪冬益肺汤:生黄芪18白术12 防风6太子参20麦冬15桑皮15桔梗9当归15 炒杏仁9川浙贝各12 知母12射干12 佛手15苏子梗12 百合15 甘草6公英30清宣平喘汤:口果6炙麻黄6黄芩12清下6桑皮15 冬花12炒苏子15炒杏仁9射干12炒地龙12徐长卿15蝉衣12川浙贝各12桔梗9炒白芥子12双花30 苏梗15甘草6舒脉汤:黄芪30 夏枯草30土元9当归15赤芍15丹参15 桑寄生15元参15海藻15橘核15僵蚕15牡蛎30水蛭9地龙9半夏9活血通脉饮:赤芍60 丹参30 川芎15当归15怀膝15双花30土茯苓60清营消瘀汤:丹皮30双花90 赤芍60 生大黄15(后入)当归30 红花30 甘草15芒硝9(冲)丹参通脉汤:丹参30赤芍30鸡血藤30当归30郁金15 川膝15川芎15黄芪30 桑寄生30荣脉汤:黄芪90 党参30丹参30郁金15怀膝15葛根30生山楂30 海藻15水蛭10地龙12山芋肉12激活1号方:当归15川芎9牛膝15防己30赤芍12丹参15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淫羊霍9白芷9羌活9独活9桃仁9 鹿角胶9(烊化)红花9 伸筋草9桂枝9木香6甘草6激活2方:当归15川芎9牛膝15防己30赤芍12丹参15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淫羊霍9羌活9独活9白芷9鹿角胶9(烊化)乌梢蛇9木香6甘草6川草乌各9健脾利湿汤:苍术15党参21茯苓21白扁豆12白术15 丹参18山药15苡米30砂仁6赤芍15陆路通21甘草9消炎消肿2号:败酱30公英15地丁9双花30连翘12丹参15赤芍12丹皮9猪苓15泽泻12羌活9车前子12(包)独活9白芷9大黄9山甲9(先煎)防己30木香6甘草6牛膝15止咳化痰汤:炙麻黄9杏仁9桃仁9半夏12川贝9浙贝9当归12丹参12双花24 连翘9 厚朴6栝楼30黄芩12芦根18桔梗12 苏子9 莱菔子12 甘草3康复1号: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 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 淫羊藿9羌活9独活9 白芷9鹿角胶9(烊化)杜仲9枸杞30 骨碎补9 木香6甘草 6康复2号:当归15 川芎9 牛膝15 防己30 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山甲9(先煎)全蝎9(先煎)蜈蚣2条伸筋草9 淫羊藿9羌活9独活9 白芷9鹿角胶9(烊化)乌稍蛇9海风藤9 木香6甘草 6消炎消肿1号:当归15川芎15 牛膝15防己30赤芍12 丹参15 茯苓15山甲9(先煎)土元9 黄柏9知母9猪苓15泽泻12 桃仁9红花9羌活9独活9白芷9伸筋草9车前子12(包)木香6甘草 6清毒饮:双花30 公英30 地丁15黄芩9黄柏9 山栀9生地15丹皮15丹参15紫草15皂刺9白芷9双土饮:双花30土茯苓30 炒槐米15生地21丹皮15赤芍21紫草15连翘15板蓝根21蛇舌草21黄芩15消风饮:荆芥9防风9牛子9生地15 丹皮15当归9连翘15苦参9生石膏21大胡麻9地肤子9蝉衣9苍术9甘草6祛风饮:荆芥9防风9当归15生地15白芍15川芎15白蒺藜9黄芪15首乌21蝉衣9僵蚕9地肤子21化斑饮:柴胡15当归9 川芎9赤芍15桃仁9红花9坤草9姜黄9白术9茯苓9香附9僵蚕9桑叶15清肺止咳化痰汤:双花30 连翘15 黄芩12 半夏9 徐长卿9 射干9 苏子6苏梗6炙桑白皮9 紫苑12 冬花15 炙麻黄9 杏仁9 白果 6 甘草 3 沙参9通肺止喘化痰汤:生麻黄炙麻黄杏仁9苏子6苏梗6炙桑白皮9 前胡9辛夷9(包)鹅不食草9川芎9 白芷9 丹参12 炙远志9 薄荷6 (后入)甘草6玉竹9乌头1号方:首乌30 当归30 生黄芪30 黑芝麻30 熟地30 川芎15 天麻12 (先煎)羌活12五子益气汤:生黄芪30 菟丝子30 覆盆子15 五味子9 车前子 6 枸杞子24 沙苑子15 益智仁15运行2号:当归尾15 川芎10 牛膝15 赤芍12 防己30 丹参15 云苓15 穿山甲10(先煎)全虫10 蜈蚣2条鹿角胶10(烊化)淫羊霍10 川芎10 大活10 白芷10杜仲10 枸杞10 骨碎补10 伸筋草15 木香10 甘草 6白癜饮:熟地15 首乌15沙苑子15 补骨脂10 旱莲草10枸杞子10 白蒺藜15 浮萍10 苍耳子10当归10 川芎10 白芷10 甘草 6 豨签草15退疣饮:麻黄 6 苡米30 大青叶15 板蓝根15 紫草15 马齿苋30蛇舌草20 黄芪20 芥穗10红花15香附15 三棱10 连翘15 双花15 甘草 6 舒郁方:丹皮12 栀子10 柴胡10 当归15 赤芍12 茯苓15 豆豉6 生龙牡各30 炒枣仁30 炙甘草 6心悸1号:黄连9 虎杖20 人参9(包)生地30 当归20 白芍15 知母15柏子仁15 炒枣仁30 紫石英30 三七粉3(冲)心悸2号:人参9(包)天冬30 麦冬30 五味子9 黄芪30 元胡30当归15 黄连9 甘松30 郁金15川芎15柏子仁15 炒枣仁30三七粉3(冲)心悸3号:柴胡15 枳壳15 香附15郁金15元胡30甘松30人参9(包)黄连9 三七粉3(冲)退热合剂:黄芩15 白芍18 柴胡24 葛根24 生石膏24 肉桂 3 羌活12 白芷15 双花21 连翘15 苡仁30 丹皮15 甘草 6 板蓝根24 玄参20补肾强骨汤:熟地15骨碎补10 鹿含草10 怀牛膝15 淫羊霍10狗脊10杜仲10 川断12 五加皮15保胃汤:葛根15 木香10 藿香10 党参15 白术12 云苓15 甘草 6 平肝化痰汤:天麻15 半夏9 白术15 茯苓30 泽泻30 牡蛎30 僵蚕10浙贝母12葛根30清热化痰汤:双花21连翘15 黄芩15 板蓝根18 炙桑皮15 炙杷叶15前胡15 浙贝15 全瓜蒌21 鱼腥草18 苡仁30 甘草 6天麻方:天麻12 黄芪30 红花15 女贞子15 三七粉3(冲)小儿化湿汤:陈皮 3 苍白术各 6 泽泻 6 云苓9滑石12 炒莱菔子9焦槟榔9鸡内金15 生地 6 丹皮 6 黄芩9四妙活血汤:双花30 地丁30 公英30 元参15 当归15 黄芪15 生地15丹参15 怀膝15 连翘12 漏芦12 防己12 黄芩12 黄柏12 乳香 3 没药 3 贯众15 红花9补肾活血汤:熟地30 当归15 桑寄生30 丹参30 续断15 红花12 鸡血藤15故脂15 川藤15 茯苓15 白术9 陈皮 6 仙灵脾12 狗脊15健脾消痰饮:党参9 柴胡9 清半夏12丹参12炒黄芩9干姜 6 厚朴6连翘9 浙贝9 苍术9 白蔻9公英18 焦栀子9 云苓12 炒枳壳9苏叶 6调律方1—5:童参12 炙甘草12 麦冬15生地20 阿胶(化)炒枣仁30 寄生30 枸杞12滋肾清肝汤:银花21 连翘15 黄柏9知母9 女贞子12 旱莲草12 云参12柴胡9 当归12 黄芩9 陈皮9 云苓12 甘草9湿热方:胆草9 黄芩9 山栀9 柴胡9 生地15 丹皮15当归9 双花30土茯苓30 泽泻9 [甘草6] 车前子15(包)从阴引阳汤:生麻黄9 桂枝15 当归12 白芍9 生地15 何首乌30 怀牛膝30乌梢蛇12 制山甲9 炙鳖甲9(先煎)蜈蚣2条蛇衣3莪术12 霜桑叶15 紫草30 银花30土茯苓21甘草9排石2号方:地龙15 金钱草30 海金沙15(包)鸡内金12 郁金15 川牛膝15 穿山甲12 (先煎)皂刺15清热消痤汤:双花21 公英21黄芩15 山栀10 生地15 丹皮15 苡仁30 大贝12 半夏10 夏枯草12 菊花15 赤芍15 枇杷叶12皂刺12 甘草 6咽炎1号方:生地12 丹皮9 玄参30牛子9 薄荷9射干12 黄芩12 桔梗 6 知母9 甘草 3止咳化痰汤:炙麻黄9杏仁9 桃仁9半夏12 川贝9 浙贝9当归12丹参12双花24 连翘9黄芩12芦根18 厚朴6栝楼30 莱菔子12 甘草 3 桔梗12苏子9益气活血通脉汤:黄芪30 黄精15 当归15川芎15 丹参15 陆路通18 地龙10 党参15 怀膝12 桃仁10 陈皮10 夏枯草12 炙甘草10解郁安神汤:柴胡9 枳实12 当归9川芎9 生地15 川牛膝15桃仁12 红花9 桔梗9 赤芍15 甘草 6养阴安神汤:生地20 知母15 百合30 白芍15 黄柏9 泽泻15女贞子15 磁石20 合欢皮30 夜交藤30颈康宁:葛根15 钩藤15 鸡血藤15 当归15 川芎9 桂枝9 丹参15 牛膝9 全蝎9 地龙9 蜈蚣(2条)元胡9灵仙15 黄芪20 姜黄9桑寄生15 木瓜9 党参15白术15 甘草 6清热止痛汤:柴胡10双花21 板蓝根21 龙胆草12黄芪15 山栀10 丹皮15 紫草12 苡仁30 白芷15 元胡12 白芍21 车前子(包)12 川芎10 川楝子12 甘草6细辛 3除癣止痒洗剂:藿香21 生大黄21黄精21明矾21生百部21川椒21 苦参21 白鲜皮21调血方:党参30炙甘草 6 炙黄芪30 炒白术12炙升麻10陈皮12调经方:枸杞子12川牛膝12 杜仲12 肉桂 6 当归12 炙甘草 6 熟地15炙香附12胃炎方:党参15 半夏9 黄连9黄芪10干姜 6 陈皮12 云苓15 枳壳12甘草 6。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00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落得打、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陈皮、地鳖虫、荆芥藤功用:活血止痛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小青龙汤《伤寒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

6、银翘散《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7、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9、败毒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1、七厘散《良方集腋》:血竭、儿茶、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朱砂、冰片、麝香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12、麻子仁丸《伤寒论》: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13、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14、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和解少阳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

1.麻黄汤【出处】《伤寒论》【功用】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组成】麻黄三两,去节(6克)、桂枝二两,去皮(4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9克)、甘草炙一两(3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本方常用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高热、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

此时,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而在表之风寒得解,诸证悉除。

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作用,所以是方中的君药,并用来作为方名。

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

本证之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黄、桂枝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

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杏,又能缓和麻、桂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

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透营分之邪,所以柯琴评麻黄汤曰:“此为开表逐邪发汗之峻剂也。

”【方歌】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出处】《伤寒论》【组成】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

【方解】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芍药为臣,益阴敛营。

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

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

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

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

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

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

针灸科常用方剂

针灸科常用方剂

一、解表剂1、麻黄汤《伤寒论》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干妈贵姓)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2、桂枝汤《伤寒论》方歌: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方歌: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4、小青龙汤《伤寒论》方歌: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组成: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5、止嗽散《医学心悟》方歌: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组成: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6、银翘散《温病条辨》方歌: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7、桑菊饮《温病条辨》方歌: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8、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功用: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9、败毒散方歌: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组成: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二、泻下剂1、大承气汤方歌: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①阳明腑实证;②热结旁流证;③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36种针灸常用配方(纯干货)

36种针灸常用配方(纯干货)

36种针灸常用配方(纯干货)展开全文1.大椎、曲池、合谷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

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

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

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

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

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

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

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

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

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

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

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

针灸科常用中药方剂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4.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5.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6.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7.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8.麻杏石甘汤仲景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温热煮无过。

9.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0.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11.温脾汤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文通寒积振脾阳。

12.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杏仁芍,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高。

13.济川煎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此方宗。

14.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

15.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內攻并外攘。

16.蒿芩清胆汤蒿芩清胆夏竹茹,碧玉赤苓枳陈辅,清胆利湿又和胃,少阳湿热痰浊阻。

17.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18.逍遥散逍遥散中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疏肝养血又健脾,肝郁血虚脾气弱。

19.痛泻药方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与实脾。

20.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栆与人参,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21.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清热生津止渴烦,气分热盛四大证,益气生津人参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针灸科常用方剂1、XX《伤寒论》:XX、XX、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2、XX《伤寒论》:XX、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3、活血止痛汤《伤科大成》:当归、苏木、落得打、川芎、红花、乳香、没药、三七、炒赤芍、XX、地鳖虫、XXXX功用:活血止痛主治:损伤瘀血,红肿疼痛。

4、XX《伤寒论》: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芍药、五味子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5、止嗽散《医学心悟》:桔梗、荆芥、紫苑、百部、白前、甘草、陈皮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主治:风邪犯肺证。

6、xx《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xx 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

7、xx《温病条辨》: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苦桔梗、生甘草、苇根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8、xx 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XX、杏仁、甘草、石膏功用:XX 表,清肺平喘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

9、败毒散《xxxx和剂局方》: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功用:散寒祛湿,益气解表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

10、大xx《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2.热结旁流证;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11、xx散《良方集腋》:血竭、儿茶、制乳香、制没药、红花、朱砂、冰片、麝香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筋断骨折,瘀血肿痛;刀伤出血,无名肿毒,烧伤烫伤。

12、麻子xx《伤寒论》: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功用:润肠泄热,行气通便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13 、xx 疏肝散《xx》: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功用: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

14、xxxx《伤寒论》: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半夏、生姜、大枣功用:xx主治:1.伤寒少阳证;2.热入血室证;3.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15 、涤痰汤《奇效良方》: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橘红、石菖蒲、人参、竹茹、甘草功用:豁痰清热,利气补虚主治:XX,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

16、虎潜丸《xxxx 和剂局方》:陈皮、虎骨、干姜、白芍、锁阳、黄柏、知母、熟地黄、龟板功用: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主治:肝肾不足,XX 热。

17、四逆散《伤寒论》:甘草、枳实、XX、芍药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主治:1.xx逆证;2.肝脾气xx。

18、逍遥散《xxxx和剂局方》: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煨姜、薄荷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19、痛泻要方《xx》:白术、白芍药、XX、防风、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治:脾虚肝旺之痛泻。

20、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21、xxxx《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功用:清热xx主治:气分热盛证。

22、蠲痹汤《医学心悟》:羌活、独活、桂心、秦艽、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功用:祛祛风胜湿,散寒通络主治: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

23、清营汤《温病条辨》:犀角、生地黄、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功用:清营解毒,透热xx主治:热入营分证。

24、犀角地黄汤《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犀角、生地黄、芍药、牡丹皮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主治:热入血分证。

25、凉隔散《xxxx 和剂局方》:川大黄、朴硝、甘草、山栀子仁、薄荷、黄芩、连翘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泻下主治:xx 二焦邪郁生热证。

26、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生地黄、XX、生甘草、淡竹叶功用:清心利水xx主治:心经火热证。

27、xx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木通、生地黄、柴胡、生甘草、车前子、当归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主治:1.肝胆实火上炎证;2.肝经湿热下注证。

28、清胃散《脾胃散》: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XX、升麻功用:清胃凉血主治:胃火牙痛。

29、玉女煎《xx》:石膏、熟地、XX、知母、XX功用:清胃热,滋肾阴主治:胃热xx。

30、xxxx《伤寒论》:xx、xx、xx、xx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毒痢疾。

31、xx鳖甲汤《温病条辨》:xx、鳖甲、细生地、知母、xx功用:xx 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32、理中丸《伤寒论》:人参、干姜、甘草、白术功用:xx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33、xx中汤《伤寒论》:XX、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主治:XXXX,肝脾不和证。

34、四逆汤《xxxx和剂局方》:甘草、干姜、附子功用:xx 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35、四君子汤《伤寒论》: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功用:xx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36、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主治:血虚寒厥证。

37、参苓xx《xxxx 和剂局方》:莲子肉、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白扁豆、白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功用:xx 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

38、补中xx《内外伤辨惑沦》:黄芪、甘草、人参、当归、橘皮、升麻、柴胡、白术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1.脾虚气陷证;2.气虚发热证。

39、生脉散《医学启源》:五味子、人参、xx功用:xx津,敛xx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

40、玉屏风散《医方类聚》:防风、黄芪、白术功用:xx 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

41、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

42、归脾汤《正体类要》: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芪、远志、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甘草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2.脾不统血证。

43、炙甘草汤《伤寒论》:甘草、生姜、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功用:益气滋阴,xx 复脉主治: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2.虚劳肺痿。

44、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熟地黄、山萸肉、干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功用:滋补肝肾主治:脾肾xx。

45、xx《xx》:熟地、山药、枸杞、山茱萸、川牛膝、鹿角胶、龟板胶、菟丝子功用: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主治:真阴不足证。

46、大补阴丸《xx》:熟地黄、龟板、XX、知母功用:滋阴降火主治:XX 火旺证。

47、一贯煎《续名医类案》:北沙参、麦冬、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当归功用:滋阴疏肝主治:肝肾亏虚,肝气郁滞证。

48、肾气丸《金匮要略》: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功用:补肾助阳主治:肾阳不足证。

49、右归丸《xx》: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制附子功用:xx 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证。

50、地黄饮子《圣济总录》: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远志、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生姜、大枣、薄荷功用: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

51、天王补心xx《校注妇人良方》: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子,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功用;滋阴清热,养血xx主治:xx 血少,神志不安证52、酸枣仁汤《金匮要略》: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

功用:养血XX,清热除烦。

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53、xxxx丸《内外伤辨惑论》:xx, xx,炙甘草,生地黄,当归。

功用:镇心安神,养血清热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54、xxxx《温病条辨》:牛黄,郁金,犀角,黄连,朱砂,梅片,麝香,真珠,山栀子,雄黄,黄芩。

功用:清热解毒,开窍醒神主治:邪热内陷心包证55、紫雪丹《苏恭方》录自《外台秘要》:黄金,寒水石,石膏,磁石,滑石,玄参,羚羊角,犀角,升麻,沉香,丁香,青木香,麝香、朴硝、硝石、朱砂、甘草。

功用:清热开窍,息风止痉主治:温热病,热闭心包,热盛动风证56、苏合香丸《广济方》录自《外台秘要》:白术,光明砂,麝香,诃梨勒皮,香附,沉香,青木香,丁香,安息香,白檀香,荜茇,犀角,熏陆香,苏合香,龙脑香。

功用: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主治:寒闭证57、真人养脏汤《xxxx 和剂局方》: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甘草,白芍,木香,诃子,罂粟壳功用:涩肠固脱,xx 肾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58、四神丸《内科摘要》:吴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补骨脂功用: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主治:脾肾阳虚泻59、防风xx《xx 论方》:麻黄,荆芥,防风,薄荷,大黄,芒硝,滑石,栀子,石膏,黄芩,连翘,桔梗,当归,川芎,白芍,白术,甘草。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主治:风热雍盛,表里俱实证60、保和丸《xx》: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功用:消食和胃主治:食滞胃脘证61、xx《金匮要略》: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功用: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淤血阻滞证62、xx《xx》: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

功用:行气xx主治:六郁证63、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主治:梅核气64、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紫苏子,半夏,当归,甘草,前胡,厚朴,肉桂,陈皮功用: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65、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白果,麻黄,苏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黄芩,半夏。

功用:宣降肺气,清热化痰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66、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人参,生姜,代赭石,甘草,半夏,大枣。

功用;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67、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

功用: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瘀血证68、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

功用;补气,活血,通络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69、小蓟饮子《济生方》录自《玉机微义》:生地黄,小蓟,滑石,木通,蒲黄,藕节,淡竹叶,当归,栀子,甘草功用: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主治:热结下焦之热淋血淋70、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薄荷,川芎,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甘草。

功用;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71、小活络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川乌、制草乌、乳香、没药、地龙、胆南星功用:舒筋活络,散风止痛主治:风湿痹痛,麻木不仁,四肢瘦痛,半身不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