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董豫赣 Yugan DONG
读后感 当代建筑与思潮
一.作者简介:董豫赣董豫赣,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著名建筑师、建筑评论家,人称“老董”,是《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曾获清华大学光华二等奖获,北京工业大学1998年度教学优秀奖。
已建成的建筑有清水会馆2003.3-2006.9、红堡2003.3-2006.9、上海青浦镇港监站设计2003、水边宅2002等。
出版了《极少主义》,《文学将杀死建筑》,《败壁与废墟》等书籍。
近年来迷恋造园,相关作品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建筑艺术年鉴》,为此新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通选课,从几年前三十余人的清冷小课发展为百余人的拥挤大课。
二.内容概要《名家通识讲座书系:现当代建筑十五讲》由作者在北京大学开课近十年、广受欢迎的通选课讲稿整理而成。
全书将重点集中在梳理西方现代建筑发生、发展的脉络上,结合同时期西方其他艺术的发展线索,对第一代四位现代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加以探讨,并考察他们的思想在西方当代建筑中的主要影响与不同表现,最终落实到对中国现当代建筑的现状与西方同时期建筑差距与差异的反思,从而提出中国当代建筑的地域性与国际化问题。
史论结合,辅以众多建筑作品的赏析,图文并茂,是一本很好的现当代建筑史入门书。
三.本文特点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作者对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的有很深刻的理解。
他把对书中文字的理解融会到对建筑的诠释当中。
在书中曾引用于过《巴黎圣母院》的一段话“艺术家随心所欲地建造主教堂。
不再神秘、神话和规则,有的是奇思妙想和一时兴起。
只要神父安排了大堂和祭祀,别的事他就管不着了。
四壁是艺术家的天下。
建筑这本书不再属于僧侣、宗教、罗马;它属于想象、诗歌、人民。
那个时代写在石头上的思想享有的特权,完全可以与今天的出版自由相比拟。
这是建筑的自由。
”作者用这段话表达了他对教堂的看法,他认为只有在教堂作为宗教避难所的情况下,艺术家才可以在这里自由地表达思想,无论是世俗的生活,还是辛辣的讽刺。
董豫赣对溪山庭的介绍
董豫赣对溪山庭的介绍董豫赣是中国著名的园林设计师,其作品被广泛应用于景观园林、公园、城市规划等领域。
其中,其设计的溪山庭更是备受瞩目。
溪山庭是董豫赣设计的一种新型中式园林风格,其以自然生态和文化内涵为主题,通过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景观设计,营造出一种极具古典美感和现代气息的园林场所。
首先,董豫赣的溪山庭的特点在于其追求自然生态。
园林中的经典元素如水、石、植被被精华地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自然而又协调的景观。
其中,溪流是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董豫赣采用雕石垂泉的手法来打造独特的景观。
在布局上,溪山庭通常采用“U”形或“S”形布局,随意穿插着苔石和小桥,形成了一种如画的意境。
其次,董豫赣注重文化内涵。
溪山庭作为中国的一种传统园林风格,自然少不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董豫赣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视觉效果,展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园林中,通常会出现很多拱桥、精雕细琢的石桥、石头牌坊等构建物。
这些构建物不仅起到了美化作用,还寓意着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最后,溪山庭更注重现代审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董豫赣深谙现代审美和传统文化相互结合的必要性,因此在其设计的溪山庭中,经典元素被运用得十分灵活自如。
同时,董豫赣在建筑材料上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如天然石材、自然木材等,以保证建筑的大自然感和生态化。
作为时代的精神象征,董豫赣的溪山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
总的来说,董豫赣设计的溪山庭具有自然生态、文化内涵和现代审美三个方面的特点。
其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是一件极具艺术感和生态性的作品。
期待着董豫赣能够继续发挥创意,创造出更多如溪山庭一般的作品,让世界感受到中国园林的独特魅力。
清水会馆(最佳建筑奖提名)
清水会馆[最佳建筑奖提名]清水会馆提名人:王明贤提名理由:以砖的语言,建造了具有形而上意义的住所,展示了建筑空间的魅力。
在疯狂的拜金主义浪潮中,清水会馆的出现是个奇迹。
它既简单纯粹,又有很丰富的内容。
通过对普通的、常见的砖这种材料的研究,营造出一种建筑的美。
在秩序感很强的空间中加入生活,使房子变得更有趣。
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使人们对材质、对建筑、对空间有了新的认识。
建筑师简介:董豫赣董豫赣,1967年生人。
先后就读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依次就职于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因年幼淘学,家境贫寒,及长时方知书中天地之大之妙。
然沉迷于专业,便无意于其他。
在中国美术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因无意参加取得学位必须的英语六级考试,未获博士学位。
为教师,亦为建筑师。
专职为教师十二载,著有专著两本,分别为《极少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2003年3月第一版,9月重印)、《文学将杀死建筑》(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07年4月第一版,11月重印);在《建筑师》、《时代建筑》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
辅业为建筑师二十载,盖房子三幢,分别为“水边宅”(1999年~2002年设计,2003年建成,位于河北遵化)、“祝宅”(2003年~2006年设计,2007年建成,北京)、“清水会馆”(2003年~2006年设计,2007年建成,北京)。
“水边宅”入选2002年上海双年展,“清水会馆”入选2008年德国“活的中国园林展”并做专题演讲。
从早年对西方建筑理论及空间的痴迷,到如今致力于中国园林理论与设计的研究,“清水会馆”成为转向的重要契机。
作品简介:“清水会馆”的设计与我当时同时展开的博士论文《动境·意境·化境》是相互交替的两件事情,一者为建筑意理的追究,一者为建筑意象的实现,一者为心,一者为手。
至于心从中国山水里所察觉出的关于“对仗”的意理,相对于西方古典主义的“对称”,它将有能力对“不对称”进行评价——而“不对称”正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试图宣扬却无力评价的意象,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规定的“反对为上”的意理标准,因为要求将差异性意象并置将直接导致“不对称”的结果,它所暗示的“因借”标准不但可以导向计成在《园冶》里的核心——借景,还以其“因借性”区别于建筑学传统的“自明性”,它不再将设计寄托在建筑本体上,而是要假借一切周遭景物相反相成、相得益彰。
建筑大师与中国 董豫赣
最先把建筑与政治挂上钩的是斯大林。他主张建筑物应具备社会主义形象,可惜俄国的社会主义是史无前例的,找不到可资参考的社会主义建筑形象。马克思尽管对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形式有过精辟的阐述,却难以套用到具体建筑上。为有别于帝国主义,强调民族形式,前苏联把沙皇帝俄时代的建筑形式视为民族的社会主义形式。赫鲁晓夫纠正了这一点,通过简化建筑形式而避免了巨大的形式主义浪费,并渐渐使建筑创作远离政治。正是这个时候,在中国开始了对梁的批判。一九五三年梁的大屋顶被认为是“再次向党反扑,搞资本主义复辟”,栖于中南海大屋顶下的某些人把标志着封建王朝的大屋顶认定是资本主义复辟,又把赫鲁晓夫时期的苏式建筑形式当成是中国社会主义建筑形象,这无疑是双重的荒谬。那是个错把荒谬当奇迹的时代,那是个创造了一大批这种奇迹的时代。如今各大部院的老主楼就是这种奇迹的石头史书。到后来苏联老大哥成了苏修,由于国内经济的崩溃,无力对业已耸立的大批苏修式的建筑形象进行修正。再后来一切皆纳人阶级斗争的主题中。
赖特确是本世纪最具天才及个性的大师。活了九十二岁的赖特拥有七十二年的建筑生涯,几十种著作及论文集,四百余件建成作品,使他成为大师中的大师。他为考夫曼设计的流水别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的近百年世界名建筑中排列首位,成为现代建筑的经典。
赖特早期建筑受过日本建筑的影响,在其著名的有机建筑理论中曾引用过老子的一句话:“当其无,有室之用。”这两件事实使得赖特一举赢得具有强烈民族自尊或自卑的两类中国建筑师的青睬。自尊者获得间接的印证,自卑者得以强心。
“中国的官僚们”从不曾给予过此前梁思成那一代或此后“夺回古都风貌”时期的中国建筑师如贝万分之一的权力与信任,就算对贝聿铭自己的建筑生涯来说,恐怕在香山设计上获得的权力也是罕见的。贝断然拒绝了共和国为他提供在紫禁城周围的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场地而自择了香山这块敏感地带,“官僚们”同意了;贝仅仅为给饭店里一个小型水泥广场增姿而提出将云南石林的二百三十吨尖柱形岩石横穿大半个中国运到香山,中方的两位官员也首肯了。贝在卢浮宫扩建工程模型遭致反对时,曾特制了足尺模型以消除敌意。而在香山饭店,从构思到设计到模型制作竟是在连中国的主管官员也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完成的。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俞孔坚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立——俞孔坚∙作者:佚名来源:景观中国 2010年11月03日浏览: 1179∙俞孔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人物简介:俞孔坚先生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回国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
现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城市和景观设计、生态规划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其主持的城市与景观的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国内外设计大奖,8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设计大奖,其中包括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杰出设计奖(Award of Excellence);两度获得世界建筑节世界最佳景观奖(World’s Best Landscape)(2009,2010);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2004)。
曾获国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3)、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2005)。
出版著作17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促成了景观设计师成为国家正式认定的职业,并推动了景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确立。
尊敬的周校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今天,百年燕园秋色正浓,这里,北大学术殿堂里,高朋满座,来自中国和世界的专业领袖们千里迢迢,汇聚于此,在堂堂百年学府里庆祝一个幼小学院的诞生,我的心情非常激动。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在今天得以成立,得益于任彦申和闵维方两位书记,和陈佳洱、许智宏及周其凤三位校长,长达13年的细心呵护和培育;得益于北京大学各个部门众多领导和老师的热情支持和积极推动。
我要代表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全体师生感谢他们,正是因为有他们不懈的支持和悉心的培育,才使得我们今天能够把建筑与景观设计两个学科发展到今天,并最终整合在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学院,建立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从第一天开始,北京大学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的发展,就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
从十年前,我有幸代表北京大学在香港亲手接受陈囯钜校董为北京大学建筑中心的创立捐赠的第一张支票开始,到前天晚上,王和平先生让我讲出其对北大支持的最大数目,这十多年来,北大的建筑与景观设计学科受到许许多多在座和没有在座的人士的关怀和慷慨支持。
起点终点修炼_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_许晓东
DESIGNER人物01 28层半亩园设计(南宁) 采访:许晓东Starting Point & Endpoint & Advancement 起点 终点 修炼——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董豫赣 自认为好为人师,被合作者评价为“愿意帮助一切在建筑学上需要帮助的人”,近年来醉心于中国园林研究的董豫赣,在谈及自己的建筑历程时,颇有点名士派——以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从容应对一切过程里的所得与不足。
几乎是以一种无知而畏缩的心态,含混地进入建筑学这个领域,之前既无建筑学的深思熟虑,更谈不上抉择专业的犹豫;本科虽涉险毕业,但有几门主科不及格,虽没能得到专业信心,但也担保了在建筑学专业上的空白状况,以至于在第一个实践项目受挫时,清晰地意识到这是自己能力不足,直接促成了继续学习的念头。
清华学成,因为在设计院有过面临机会但缺乏能力的尴尬,相对于职业的实践机会,他更关心面对机会的能力培养。
“直到现在,我都是假借教学来自学我曾缺失的科目”,他将自己定义为学者——自觉的学习者。
刚开始教书时,一次为系办公室设计家具的机会,给了他一个突如其来的家具设计起点,这使他有个切入建筑的及物起点,而回避了什么是建筑的抽象问题。
介入其间,才能忘记建筑起点与终点的尴尬问题。
对于近年来醉心的中国园林研究,他不认为是自己建筑设计的新起点——它们或许真是两个专业,基于中国园林所牵涉到中国文化广袤无边的深度与广度,“我要么绝望它难以看见终点,要么享受它不再需要焦虑起点与终点的问题,我愿意选择后者里的从容。
”对于近期完成的项目,“我愿意在其间,尝试修炼以前建筑里意欲建筑与景物之间构成意境而不得的功力。
”01董豫赣 初,懵懂学建筑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虽有数门功课不合格而侥幸毕业;次于清华大学师从张复合教授研习近代建筑,虽因论文之事推迟半年亦能履冰而过;后于中国美院师从王国梁教授钻研中国园林,却因英国语言的不过,虽毕业而未获博士学位。
空间·感知·想象
1 入口:山与墙那日下午,在微园的对谈,李兴钢议及微园的入口山面,语多赞誉,立面两幅山墙,在几组卧石之后,一高一低,一黑一白,李兴钢以为,卧石虽巨,尚不足以形成山势,背景中的黑白两幅坡顶山面,为微园的建筑外观,勾勒出城市视角的山形背景。
沿着这条山墙如山的如画观法,我大致还能接续—葛明以青砖履面的山墙,高耸而色深,以粉壁而白的山面,低缓而色浅,葛明利用砖墙包裹的空腔,使得南部高深的山面,稍凸于北部的远白山面,若按从城市进入微园的常规视角,这两片如山的黑白山面,大抵就还符合近高远低、近深远浅这两项形色的如画观法,这是我在贝聿铭的苏博假山里,也曾发现过的立面观法,但我对这类立面如画的观法,颇感踌躇。
数月前,与葛明一起闲谈时,朱涛也曾议及微园入口的这处山面,语气咄咄,葛明当时正在批判以民俗材料堆叠地域表象的当下风尚,朱涛质疑葛明以青砖履面的这截山墙做法,或也有类似嫌疑,葛明辩驳道,他并非要将这座山墙装扮为讨巧的地域性模样,或是针对朱涛保留原有厂房记忆的建议,葛明认为,他以青砖履面,恰恰是要让它看起来不太像厂房。
一方面,我支持葛明的态度,我也以为,对任何改造,都不加判断地选择保留,只是无能空间想象的手法俗套;另一方面,沿着朱涛的批判线索,我也以为,葛明这种青砖履面的材料做法,若仅是不想让它看起来像什么,就还欠缺抵抗材料俗套的必要力度,若能准确表明它们意欲何为的指向,才能绕开材料表态的低级趣味。
两年前,微园的外观,刚现雏形,葛明约我与童明同观,我一边惊讶微园比之于之前如园的空间进步,一边与童明对他刚以青砖履完的这截山墙外观,都很有些口诽舌谤,葛明当日的辩解,转向空间内部,他说,未来两个展厅分别是黑厅白厅,而未来两个庭,也计划设计为黑庭白庭,后来,在我三番五次的工地骚扰下,他似乎不再迷恋从材料上描述黑白,而沉湎于相石为庭的置石狂热里,此刻,我才意识到,那处山墙立面的两段黑白处理,大概既非山墙如山的如画思考,亦非对抗厂房记忆的消解手段,很可能,它们只是葛明当初以黑白材料处理空间类型的外观残余。
董豫赣宅间造园艺术中的画境与化境
董豫赣(1967-)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先在北京工业大学任教五年,后被张永和教授聘至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教书至今。
近年来其迷恋造园,并在北京大学除开设“现当代建筑赏析”大课之外,另开一门“中国古典园林赏析”,这正能满足其教书与造园两种陈旧不一的癖好[1]。
董豫赣的造园活动涵盖从几十平米的膝园,一百来平米的君山小院,十余亩地的红砖美术庭园。
作为中国当代少有的拥有建筑师背景的造园家,董豫赣的园林经营与建筑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中国新一代的宅间园林艺术。
董豫赣说:“中国园林的智慧是且造且化,以‘匠’造,且以‘意’化。
”[2]这种对意境化的向往是中国艺术文化中一直以来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董豫赣的造园作品中的意境化可概括体现为园林艺术中的“画境”与“化境”。
以其所著《玖章造园》在教学相长中实现其对中国传统园林的造法与画境文化的研究,并通过造园实践实现其艺术化与生活化的园林表现。
一、“董式”园林艺术中的画境(一)画艺术之境董豫赣在进行造园实践中一直遵循造园要有“眼前之景”,这也正是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于中国园林中抽离出的核心。
同时童寯在《画论》中指出,造园与绘画同理,经营位置,疏密对比,高下参差,曲折尽致,使得园林之景更具有如画之境,这样的“画境”是使得场景画面要能“入画”,同时也要具有“画意”或者说是“画境”,寻求“眼前有景”成为赏园和造园中的关键点。
一直以来无论是私家园林或是皇家园林,其规模之大而层次颇多以形成“庭园深深深几许”,更具“画境”。
但当代城市用地除却公园外似乎无法实现私家园林景观,大多人对于山水田园诗意的向往,都被置于自家有限用地的阳台上或是小区内的景观之中。
“膝园”(如图1)是董豫赣所建真正置于城市之中的宅间园林,位于两座十七层公寓塔楼之间的屋顶平台上,通过将植物与花格景墙之间建立联系,使得视觉视线上移,将杂乱无章的其余之物置于植物之后。
花格景墙离房入景“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从而“达画之变也”。
起点 终点 修炼——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董豫赣
起点终点修炼——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董豫赣许晓东
【期刊名称】《设计家》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自认为好为人师,被合作者评价为"愿意帮助一切在建筑学上需要帮助的人",近年来醉心于中国园林研究的董豫赣,在谈及自己的建筑历程时,颇有点名士派——以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从容应对一切过程里的所得与不足。
【总页数】8页(P18-25)
【作者】许晓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
【相关文献】
1.HIMSS 7级是终点也是起点——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院长助理、信息中心主任刘帆 [J], 刘华
2.潜心经济学术研究展现潮人智慧风采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余淼杰 [J], 张丽纯
3.潜心经济学术研究展现潮人智慧风采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余淼杰 [J], 张丽纯
4.马克思主义学院王保贤副教授获聘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J], 康楠
5.流动在城市绿地——访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和 [J], 钟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现代建筑中追寻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本质与内涵
从现代建筑中追寻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作者:梁楠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10期摘要:建筑是人类从古至今历经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过程,所展现于地平线上的一种巨大的空间形态。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传统是不能丢掉的。
在中国建筑界追寻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历程中,建筑师都自传统园林汲取养分,对传统园林文化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通过探索和发现传统建筑形式上所具有的设计和艺术的精髓,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再灌入现代化的新鲜血液,力求打开当代建筑的新篇章。
关键词:传统园林手法现代建筑园林化建筑现代建筑的中国园林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化的全方位挑战,传统文化正慢慢从我们身边消失,因为现代人热衷于现代化建设。
董豫赣是一名青年建筑师,他说:“古典园林中有太多的历史积淀的东西,可以让我们不断汲取养分。
”中国人最理想的建筑形态其实就是传统园林,它承载祖辈人对自然、建筑、人类的认识和理解。
最重要的是,在现代化给人们舒适的生活环境的今天,怎样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是建筑师要考虑所有问题的根源。
我们的思路是让现代建筑和谐地立于传统文化的环境中。
譬如通过建筑形式上的“形神兼备”;建筑中各个元素的协调,色彩、体量及材料等;提取传统建筑所特有的符号;有时也可采取完全对比的手法,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
目的都是使现代建筑立足于传统文化环境中。
一、代表性符号的“移植”在古建筑中找到具有代表性的“视觉印象”为元素符号,再将这些元素移花接木到现代建筑设计之中。
这样在不影响整体的情况下,又可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
怎样将这些元素“移植”,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屋顶上的元素符号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例如:在现代建筑的屋顶和檐口,可以使用一些传统屋顶造型及屋顶装饰符号:起翘的屋檐,有琉璃瓦的檐口等,作为装点。
(二)传统园林中门、窗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建筑中为了达到拓展空间感的效果,可以使用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的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
北大城规 、景观设计学考研出题老师介绍,研究生导师介绍
育明教育·北京大学地理学(景观设计学)考研攻略俞孔坚主要学术思想脉络1 景观十年的宏观背景过去10年,中国的GDP增加了约12万亿,城市化人口增长近10%;而与此同时,耕地减少了250万公顷;在这10年中,我们看到高速公路在中国大地上蔓延,到2007年底,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的行车族享受四通八达的畅快的同时,我们却看到广大的土地被破碎,乡土社区被分离,自然过程和生物流被切割;2006年5月,三峡大坝浇筑完毕,这标志着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完工,除了建成世界最大的大坝外,中国还有世界上最多的水坝,共计2.5万多座,中国地表水系统发生了毁灭性的改变,大量河流死去;1998年中国经历了20世纪最大的一次洪水,于是,在此后的10年里,我们看到的是百年一遇,五百年一遇的防洪堤牢牢锁住了长江、黄河、珠江和漫长的海岸线;随之,我们又看到长江的白暨豚消失了,太湖蓝藻泛滥了,洞庭湖的鱼大片死亡……;这10年里,全球气候变暖的阴影笼罩整个世界,并越来越令人毛骨悚然;作为对干旱缺水的应对,我们看到南水北调工程在延伸,不久,将成为中国大地上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横跨南北。
从1999年昆明世博会开始,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城市的美化运动可谓此起彼伏,我们看到因此而出现的超尺度的公共建筑和市政建设,大马路和大广场,创造了这个时代中国式的城市景观;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发表,由此,景观巨变的洪流从水、路网络和城市,蔓延到广大乡村和大地;而就在此时,发生在四川的汶川大地震,使山川毁容、城市毁灭、道路断绝,恐怖的景观埋葬了8万生命。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大地景观的巨变,五千年未尝有过。
景观是社会形态的反映,是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整体意识形态在大地上的烙印。
从这些大地景观格局与过程的巨变中我们也看到,我们始终在学习、在觉醒、在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在领悟生存的真谛。
地形、场所及场景小岞美术馆(一期)设计实践解读
辛塞波XIN Saibo地形、场所及场景小咋美术馆(一期)设计实践解读Topography,Place and SettingReading the Design of Xiaozuo Art Museum(Phase I)摘要建筑师董豫赣的作品始终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传统园林意向的品质,传统园林的图景性文化又一次为小咋美术馆的创作提供了感知世界的方式。
文章以现象学的维度对作品进行阐述.在"地形""场所""场景“的视野下理论性地审视小咋美术馆的造园意趣所在。
然而,这种独特的景观和建筑思想语言是否具备承载现代观念结构和技术文明的全面性,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小炸美术馆;地形;场所.场景.景观.建筑;造园;现象学ABSTRACT Architect Dong Yugan's works are always more or less characterized by the intentions of traditional garden.In creati n g the Xiaozuo Art Museum,the visual culture of traditional gardens once again provides the way to perceive the world.Reading through the dimension of phenomenology the article offers a theoretical review of the interest of the Xiaozuo Art Museu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topography",u place"ancTsetting". However,the issue at hand worth exploring is whether or not this unique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language is of the comprehensiveness of modem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techn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 Xiaozuo Art Museum;Topography; Place;Setting;Landscape;Architecture;Gardening; Phe n ome n ology中图分类号:TU-86(257);TU2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84X(2019)02-0100-0082时代建筑Time+Architecture2019/2101项目概况名称:小昨美术馆(一期)地点福建省惠安县小昨镇原功能:厂房现功能展览.餐饮.休闲建筑规模占地面积6667nr.建筑面积4422.81nr设计/建成时间:2017年4月设计.2017年7月建成项目建筑师:董豫赣驻场建筑师:杜波.朱曦.钱亮业主方泉州市大港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设单位:福建省江海辉建设工程有限公司Name:Xiaozuo Art Museum(Phase I)Location:Xiaozuo Town,Hui'an County,Fujian ProvinceOriginal function:FactoryCurrent function:Exhibition,Catering,LeisureBuilding size(area):Floor area6,667m'.building area4422.81m; Design/Completion:Designed in2017.4,builted in2017.7Project architect:Dong YuganReside n t architect:Du Bo.Zhu Xi.Qian LiangOwners:Dagangwan Culture Communication Co.,Ltd.Quanzhou Construction units:Jianghaihui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td.FujianI•小咋美术馆远眺2.小炸美术馆总平面图3小咋美术馆模型草图4•改造前的工业过滤池5•小雌美术馆场景1.Overlooking the Xiaozuo Art Museum2.General plan of the Xiaozuo Art Museum3.Sketch modelof the Xiaozuo Art Museum4.The industrial filter pool before renovation5.The setting of the Xiaozuo Art Museum董豫赣的作品始终不同程度地彰显着传统园林意向的品质,材料.建造、地形、场景.皆或隐或显地隐含着对于物性的旨趣和筑造的培育.又仿佛在不可名状力量的驱使下,以令人惊叹的方式聚集为充满自然天趣的"诗意栖居"体格小雌美术馆是董豫赣近来新作,新建的靠近湖边的拱洞山林.改造后的坡顶展厅以及屋顶长廊,南向的休闲庭院共同构筑了整个庭园的基本形态(图2)从远处鸟瞰•小咋美术馆升起的塔楼、断开的屋顶、新建的山林以及建筑之间的空地与总体上的水平相伴而生(图丨),景观和建筑在明确限定和不明确限定的要素之间进行着对比和互补的调节。
砖结构,古老又奇妙~
砖结构,古老又奇妙~砖建筑之美,还原它原有的美这些神奇的建筑没有千篇一律,没有琐碎繁杂,只是单纯的玩构成,简单到一个小细节让你流连忘返,惊叹到从技术到艺术的转变是一种重生,工业性的砖建筑不再是一块砖,它所表现出的是朴素雅致、返璞归真它所折射出的是一种生机和活力。
下面我们列举了10个案例,这些项目让砖重回大众视野。
01红砖美术馆由北京大学建筑研究中心教授董豫赣担纲,采用红色砖块作为基本建筑元素,努力在建造砌筑过程中不切割、尽量保证每一块砖体的完整性,从而构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打造出一座于生长于喧嚣之外、怀拥有别样园林的当代美术馆。
原有的简陋大棚,建筑师把入口廊道作为灰空间,使得内外得以柔和过度。
大门是一扇自动开合的钢化玻璃门,犹如一面镜子,与红砖墙面形成强烈对比。
进入内部是一个方形大厅,套着下沉的圆形发布厅,有种古希腊剧场的意向,给人神圣而肃穆的基调。
外部的园林融入了古典造园手法,是个散步和思考的好去处02Long An住宅该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越南传统建筑,共有3个独立的空间和坡屋顶。
设计师将屋顶分为两部分,并有一个庭院,最大限度地提高通风效率;两条走廊连接屋顶,形成了一个庭院和一堵高墙,创造连续的功能空间,这些空间的边界是根据光的不同强度来划定的。
进入房子首先遇到的是由空心陶制砖砌成的前院,砖可以吸收雨水并减少地板上热量的累积。
有一个缓冲空间,它创造了从庭院到客厅、餐厅和卧室之间的光线转换。
建筑墙壁上有许多孔,这些多孔的作用是为房子内部带来微风。
▼屋顶03聋哑儿童图书馆在非洲孩子们也有自己的图书馆,这家位于穆因加地区的某儿童学校图书馆全部用原木搭造,很原生态。
它是利用当地的土,制成的压缩砖,为聋哑儿童们打造出一个图书馆。
馆里的窗户可以完全打开,迎接当地山区壮丽的景色。
此外建筑还利用高屋顶的空间,挂起了一张大吊床,小孩子可以躺在上面阅读。
学校未来还会根据地形,慢慢建设出操场和院落。
04Saint Bernard教堂在阿根廷科尔多瓦省东部,宽阔的南美大草原上,一座以当地守护神Saint Bernard为名的小教堂静静耸立在树林之中。
地形、地景与场景耳里庭客舍
地形、地景与场景耳里庭客舍
董豫赣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以山居场景为理想的中国园林,无论遭遇任何地形,都试图重塑符合山水栖居要求的理想场景.这类场景,既不同于古典景观独立于建筑之外的地景,也不同于当代景观所迷恋的拟生态的地形,中国造园的核心是——将不同地景与不同建筑媾和为不同的山居场景.
【总页数】8页(P76-83)
【作者】董豫赣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6(256);TU247.4;TU986.4
【相关文献】
1.金融街(和平)中心(融景华庭、融景铭邸) [J],
2.三维地形场景局部高精度地形快速更新方法 [J], 刘浩;曹巍
3.构园寓情于景设景赋予画意——谈中国多景园的规划设计手法和茶庭设计 [J], 李正;忻一平
4.浅论服装实用英语中的场景对话特点——评《服装实用英语——情景对话与场景模拟》 [J], 廖丽琴
5.服装实用英语场景对话特点分析——评《服装实用英语——情景对话与场景模拟(第2版)》 [J], 黄英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里找寻当代建筑之路——以董豫赣、王澍的思考与实践为例
在宋代山水画的意境里找寻当代建筑之路——以董豫赣、王
澍的思考与实践为例
胡康榆;李天依;翟辉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2
【摘要】文章梳理宋代山水绘画历史文化背景、画法表现特征、意境思想表达,结合董豫赣、王澍两位文人建筑师从宋代山水绘画中所获得的启发而进行的思考和实践,从观察、身体、局部、经验、四个维度,探寻当代建筑之路,提出历史是一种设计资源的主张.
【总页数】3页(P180-182)
【作者】胡康榆;李天依;翟辉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昆明理工
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云南边疆地区新农村建设及思考——以麻栗坡县董干镇八里坪村为例 [J], 何廷
明
2.“一带一路”建设上的电视外交实践——以大型跨国体验报道《丝绸之路万里行》为例 [J], 李晓林;史鹏飞;
3.电视外交:“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国际传播实践——以大型跨国体验报道《丝绸
之路万里行》为例 [J], 李晓林;史鹏飞
4.在沉思和体验之间——董豫赣造园实践试析 [J], 辛塞波
5."民艺的传承与创新"综合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考
——以赣传统手工纸为例 [J], 杜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随形制器_北京红砖美术馆设计
以“随物成器,巧在其中”为韵,白居易在《大巧若拙赋》里, 将中国文人因借自然的巧匠之意,带入到器物制作的匠造之中,他 将器物制造分为两步:审忖物象与匠意匹配。
以木匠的择木制器为例,木材向天笔直而近地弯曲的曲直物象, 实乃天成,而工匠有造栋梁与车轮之意,遂以车轮之曲与栋梁之直 匹配木之先天曲直,其间,审忖物象的要旨是“因物不改”—它 并没有改变树木有曲有直的先在性特点;匠意匹配的结果是“事半 功倍”—它假借了木材那一半自然天成的曲直天工。
夹层平面
046 建筑学报 2013 \ 02 作品 Works
3
01
10m
3 美术馆北部外景(摄影:万露) 4 东入口玄关(摄影:董豫赣) 5 美术馆主入口(摄影:万露)
4
北立面 南立面
5
01
10m
ARCHITECTURAL JOURNAL 047
6 7
剖面
048 建筑学报 2013 \ 02 作品 Works
01
10m
8 9
01
10m
6 美术馆门厅内小方厅展墙通缝(摄影:万露) 7 美术馆夹层(摄影:黄居正) 8 美术馆后庭倒斗式洞口(摄影:万露) 9 小教庭西端十字壁(摄影:万露)
ARCHITECTURAL JOURNAL 049
1 美术馆外墙改造 作为改造项目,大棚立面现状均布 6m 高洞口,美术馆的匠造意
向,却是封闭的展墙及照耀展墙的匀光。形同折屏的墙体折线,在 洞口内穿行转折,它未曾改动原有洞口,却得到双倍的展墙,以及 三角形内的良好顶光。
2 美术馆主门厅改造 作为装修报批的项目,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空间突围 —往
地下挖与往顶上扩。体积的技术性增加引入了对先在性经验的场 景—圆形发布厅的下沉,虽作为下行报告厅的巨大楼梯平台,却 也媾和了希腊剧场的意向,剧场的意向继而改观了其东面踏步的错 落高差,它们能用以人群散座;抬高到人视高度的小方厅,也能视 为上行夹层的楼梯平台,其功能实则是小型展厅,而一圈展墙底下 脱开地面的一条通缝,则来源于对展览场景的未来想象:在内部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董豫赣Yugan DONG董豫赣YuganDONG时间:2010-11-1615:50:13来源:作者:YuganDONG副教授董豫赣,男,1967年生,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缤纷》、《图像建筑》、《建筑业导报》杂志编委会成员。
一、教育背景与工作经历1991年—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建筑学学士1991年~1992年—辽宁锦西市建筑设计院1992年~1993年—北京泛华工程公司199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工学硕士1996年~2001年—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讲师1999年5月~8月—《中国合作新报》专栏作者2001年9月~12月—中央电视台第10套节目“建筑人物”专栏策划2001年~2003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讲师2003年—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建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至今2004年5月~6月—中国美术学院访问教学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设计艺术学博士2005(因英语未过六级,学位没拿着)二、著作成就2.1专著目录《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文学将杀死建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2007年11月重印《极少主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2003年9月重印独立主编“青年建筑师‘从’丛书”,目前已出版三本:1.董豫赣著《从家具建筑到半宅半园》,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2.童明著《从童话到神话》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3.不王昀著《从风景到风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与童明、葛明合编“与会”以及“与会”丛书,已出版:《园林与建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2.2学术论文董豫赣.眼睛•镜子•照相机[J].文景,2010,4:66-71.董豫赣.从冯纪忠的何陋轩谈起[J].新观察,2010,5:18-22.董豫赣.隅角之诗[J].城市•空间•设计,2010,5:108-113.董豫赣.相关自然的几种自然观[J].艺术评论,2010,5:62-71.董豫赣.层出不穷[J].时代建筑,2009,5:140-145.董豫赣.捕风捉影[J].时代建筑,2009,4:112-116.董豫赣.触类旁通[J].时代建筑,2009,3:112-117.董豫赣.位置经营[J].时代建筑,2009,2:110-115.董豫赣.相反相成[J].时代建筑,2009,1:41-46.董豫赣.空间迷惘[J].时代建筑,2008,6:36-41.董豫赣.模棱两可[J].时代建筑,2008,6:78-83.董豫赣.活的中国园林[J].文景,2008,10:42-51.董豫赣.浑然天成[J].时代建筑,2008,5:134-139.董豫赣.出神入化[J].时代建筑,2008,4:101-105.董豫赣.类同还是型异[J].时代建筑,2008,3:90.董豫赣.同时空间[J].建筑师,2007,12:5-14.董豫赣.建筑漫步[J].建筑师,2007,10:5-11.董豫赣.预言与寓言[J].时代建筑,2007,9:60-65.董豫赣.虚问题[J].时代建筑,2007,5:52-53.董豫赣.小说中的时间[J].青年文学,2007,06:95-98.董豫赣.与人合作[J].时代建筑,2007,2:42-53.董豫赣.建筑物体[J].建筑师,2007,2:30-36.董豫赣.层出不穷[J].DOMUS,2006,10:54-61.董豫赣.时间六像[J].建筑业导报,2006,5:84-98.董豫赣.出神入化[J].新设计,2006,6:15-21.董豫赣.稀释中式[J].时代建筑,2006,5:28-35.董豫赣.身体与控制[J].今日先锋,2005,8:31-39.董豫赣.境心相遇[J].三联生活周刊,2005,9:34-36.董豫赣.旁敲侧击——建筑的它治性[J].建筑业导报,2005,1:60-62.董豫赣.触类旁通[J].文景,2005,7:88-92.董豫赣.文学将杀死建筑[J].文景,2005,8:80-84.董豫赣.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中的穹隆[J].文景,2004,10:80-85.董豫赣.园林里的高瞻远瞩[J].三联生活周刊,2004,300期特刊赠送:12-15.董豫赣.园林里的委曲求全[J].三联生活周刊,2004,300期特刊赠送:16-17.董豫赣.白色住宅与玻璃住宅[J].缤纷,2004,5:18.董豫赣.透视空间[J].建筑师,2003,10:32-41.董豫赣.涪水沱园:正在开始的大地艺术[J].北京现代商报•时代地产周刊,2003-5-16:E2-E3.董豫赣.秩序是[J].建筑师,2003,4:91-94.董豫赣.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J].文景,2003,4:74-80.董豫赣.为谁设计[J].时代建筑,2002,11:31-35.董豫赣.最后的乡愁[J].文景,2002,8:78-83.董豫赣.包豪斯理念[J].文景,2002,5:23-29.董豫赣.六个递延的视域断片[J].新潮,2002,5:77-78.董豫赣.抽象与具象——天子大酒店杂谈[J].a+d,2001,12:64-66.董豫赣.批判的厚度[J].新潮,2001,7:30.董豫赣.材料的光辉[J].建筑师,2001,3:78-81.董豫赣.光影游戏的迷宫[J].时尚家居,2001,1:26.董豫赣.隙间[J].时代建筑,2000,6:57-59.董豫赣.神话[J].今日先锋,2000,1:42-47.董豫赣.魔方住宅——建筑初步教学实践[J].建筑师,1999,12.董豫赣.景观编织[J].装饰,1999,8:17-19.董豫赣.光之凝固体——廊香教堂[N].中国合作新报,1999-7-5.董豫赣.范思沃斯住宅[N].中国合作新报,1999-5-26.董豫赣.流水别墅[N].中国合作新报,1999-5-12.董豫赣.在浴场里[N].中国合作新报,1999-5-5;董豫赣.边非缘[J].方法,1999,2:54-57.董豫赣.空旷的运动[J].建筑师,1998,10:57-64.董豫赣.双关的双宅[J].装饰,1998,10:15-18.董豫赣.大师与中国[J].读书,1998,2:72-77.董豫赣.墙[J].建筑师,1995,6:23-27.三、会议报告2010年5月—“隅角之诗”,中国美术学院2010年5月—“方塔园”研讨会,上海方塔园2009年8月—“身体与建筑——得体与本体”,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2008年11月—“国际化背景下特色的中国园林”,同济大学建筑学院2008年11月—“园林研究”,南京大学建筑学院2008年8月—“现象学与建筑学研讨会”,苏州2008年6月—“活的中国园林”,德国德累斯顿2008年5月—“空间迷惘”,苏州建筑与现象学研讨会2007年11月—“中国古典园林”系列讲座,云南理工大学2007年8月—“设计与园林”研讨会,南京2007年8月—“园林与建筑”、“相反相成•对仗•经营位置”,南京2006年11月—《建筑师》“清水会馆”研讨会,北京2006年10月—“动境•意境•化境”,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6月—“建筑物体”,东南大学建筑系2006年3月—“时间六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10月—《时尚家居》关于“品质生活”研讨会,北京2005年9月—译林出版社《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学者品评会,北京2005年8月—《三联生活周刊》“物质审美主义分子下的中国式别墅”,北京2005年4月—“象山三望”研讨会,杭州2005年4月—“动境”,四川大学2004年5月—与王澍、王欣、葛明、周凌“五人讲座”,苏州大学2003年12月—“建筑基本问题”,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12月—“文学与建筑”,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10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中国美术学院访问教学2003年3月—“视觉的分析”,东南大学访问教学2003年8月—北京绿化隔离带第二期研讨会,北京2003年8月—北京绿化隔离带第一期研讨会,北京2003年7月—“建筑的实验:本土的可能”,北京2003年1月—国际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2002年4月—“可能的建筑”,南京大学2002年3月—“问题”,北京林业大学2002年2月—“从半岛出发”,北京2002年1月—二十一世纪建筑新视点”研讨会,北京2002年1月—“国外建筑设计潮流:极少主义”,“二十一世纪建筑新视点”研讨会2000年11月—“可能墙”,云南理工大学2000年11月—“帘空间”,中国戏曲学院2000年11月—“安藤忠雄及其他”,北京工业大学四、参与项目2008年8月—“建筑与现象学”,苏州城市展览馆2008年6月—“活的中国园林”,ChineseGardensForLiving,德国德累斯顿2006年~2008年—膝园(已建成)2003年~2006年—清水会馆(已建成)2003年~2006年—祝宅(已建成)2002年—水边宅(已建成)2002年11月—“都市营造”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2002年9月—“建筑、实验、人、伦理、空间”,天津美术学院2001年5月—梁思成纪念展,中国美术馆2001年3月—“中国房子”5人展,上海顶层画廊1999年—家具建筑——作家住宅(方案设计)1999年6月—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作品展,北京国际会议中心1999年—中国实验家具艺术展,北京焦应奇艺术中心1998年—大地窖Ⅰ、大地窖Ⅱ(方案设计)相关新闻董豫赣YuganD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