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测试数据分析经验
软件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讲解
软件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讲解1. 引言为了保证软件的高质量和可靠性,进行软件性能测试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讲解软件性能测试的意义和方法,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方法。
2. 软件性能测试的意义软件性能测试是评估软件在特定环境下的性能表现的过程。
它可以检测软件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各项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并发用户数、吞吐量等,以确保软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系统规格。
3. 软件性能测试方法3.1 负载测试负载测试是软件性能测试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模拟用户实际使用软件时的负载情况,检测软件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表现。
可以使用工具模拟多个用户同时访问系统,并观察系统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
3.2 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一种集中进行负载测试的方法,它通过增加并发用户数、请求频率等方式来测试软件的性能极限。
它可以帮助确定软件在极端负载条件下的表现,并找出系统容量的极限。
3.3 性能测试性能测试是对系统性能进行全面评估的方法,它包括负载测试和压力测试。
性能测试可以帮助发现软件在实际使用中的性能问题,并提供改进的方向。
3.4 可扩展性测试可扩展性测试是评估软件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可扩展性的方法。
它可以检测软件在负载增加时的性能变化情况,并确定软件在不同硬件配置下的扩展性能力。
4. 软件性能数据分析方法4.1 响应时间分析响应时间是衡量软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软件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响应时间进行分析,可以评估软件的性能瓶颈,并确定性能优化的方向。
4.2 吞吐量分析吞吐量是指软件在单位时间内处理请求的数量。
通过对软件在不同负载下的吞吐量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软件的处理能力,并优化系统的性能。
4.3 并发用户数分析并发用户数是指同时访问系统的用户数量。
通过对软件在不同并发用户数下的性能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系统的并发能力,并评估系统的稳定性。
4.4 资源利用率分析资源利用率分析可以评估软件在不同负载条件下对计算资源的利用情况。
通过对CPU、内存、网络带宽等指标的分析,可以确定软件的资源占用情况,并进行性能优化。
机械工程中的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
机械工程中的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引言机械工程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基础,而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则是评估和提升机械设备性能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实验设计、测试方法、数据采集与处理、分析与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机械工程中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和技术。
一、实验设计任何一项机械性能测试都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的目的是明确测试目标、确定测试内容和参数,并合理安排测试方案。
常见的实验设计方法有正交试验设计、全因素试验设计和响应面试验设计等。
根据具体的测试目标和条件,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方法可以提高测试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测试方法性能测试的测试方法包括静态测试和动态测试。
静态测试是用于测试机械设备在固定状态下的性能指标,如负载能力、刚度等。
而动态测试则是模拟机械设备在运行状态下的工作条件进行测试,如振动、噪音等。
对于不同类型的机械设备,需要选择不同的测试方法,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合理的测试。
三、数据采集与处理性能测试需要采集大量的实验数据,而数据采集与处理是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
数据采集的方法包括传感器测量和现场观察等。
在采集数据时,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而数据处理则包括数据筛选、数据清洗和数据整理等工作。
通过有效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可以得到真实、可靠的测试数据。
四、数据分析与应用数据分析是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的核心环节,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取对机械设备性能的深入理解。
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信号处理和多元分析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获取机械设备在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性能指标,预测机械设备的寿命和故障概率,优化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工艺。
同时,数据分析还可以用于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和预警,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结论机械工程中的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在提升机械设备性能、优化设计和工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科学的测试方法、有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以及深入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可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测试结果,并为机械工程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科学依据。
测试工程师的心得体会分享测试经验与教训
测试工程师的心得体会分享测试经验与教训测试工程师的心得体会:分享测试经验与教训在软件开发领域,测试工程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职责是确保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并通过测试和调试来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测试工程师,我通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愿意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测试方法与策略1.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在测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测试方法非常重要。
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安全测试等。
根据项目需求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法是有效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的关键。
2.制定全面的测试计划测试计划是测试工作的基础。
在制定测试计划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的需求、目标和资源情况。
合理的测试计划能够帮助测试工程师更好地组织测试活动,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注重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是测试工作的核心。
设计高质量的测试用例能够覆盖各种情况,有效发现潜在问题。
在设计测试用例时,应该注重测试覆盖率和边界条件,以提高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二部分:测试工作中的经验教训1.细心排查异常在测试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异常情况。
作为测试工程师,我们需要具备一种细心的精神,仔细排查每一个异常,并及时记录、上报和解决。
一次次的小问题积累起来,可能会导致系统发生严重故障。
2.合理利用测试工具在测试工作中,合理利用测试工具可以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
例如,自动化测试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执行重复的测试任务,减少人为差错。
但是,工具虽好,也需要谨慎使用,避免过度依赖。
3.加强与开发团队的沟通测试工程师和开发团队的紧密合作非常重要。
及早和开发人员沟通,共同讨论问题,能够更快地解决潜在的缺陷。
同时,及时向开发人员反馈问题,有助于提高开发质量。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以下是我在测试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案例,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测试工程师的心得体会。
案例名称:系统性能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在某个项目的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系统的性能问题。
如何进行性能测试测试与分析
如何进行性能测试测试与分析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性能测试是重要的一环。
它可以验证系统的性能是否满足需求,是系统上线前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性能测试包括负载、压力、容量、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在进行性能测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测试环境的准备测试环境的准备是性能测试的关键。
测试环境应该尽可能地接近生产环境才能更好地预测系统的行为。
测试环境的硬件、软件、网络等要与生产环境一致。
测试环境的构建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硬件设备准备测试环境的硬件设备要与生产环境一致,包括CPU、内存、磁盘、网络等方面。
测试环境的硬件可以根据系统的预估负载来确定,从而确保测试环境与生产环境的相似度。
2.软件环境准备测试环境中的软件要与生产环境保持一致,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等方面。
在进行性能测试时要确保软件版本和配置都与生产环境一致。
3.测试数据准备测试数据在性能测试中非常重要。
测试数据应尽可能的符合实际业务场景,包括用户的请求数据、响应数据等。
测试数据的数量和规模要符合实际负载情况。
二、性能测试的基本流程性能测试的基本流程包括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容量测试和稳定性测试。
其中,1.负载测试:是在不同的负载情况下测量系统的性能。
通过多种负载情况的测试,可以确定系统的最大负载容量。
2.压力测试:是在高负载的情况下,测试系统的性能表现。
这可以用来确定系统对于超出承受能力的情况下的表现情况。
3.容量测试:是确定系统能够处理多大的请求量,以及资源的利用情况。
通过测试模拟大规模的请求和负载情况下的系统表现来找到最佳的容量方案。
4.稳定性测试:是在长时间的负载下,测量系统的稳定性。
这可以用来确定系统在比较固定的负载下的表现情况。
三、性能测试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性能测试之后,需要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在性能测试中,主要统计和分析的数据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错误率等方面。
1.响应时间响应时间是衡量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风机性能测试实验报告心得
风机性能测试实验报告心得引言风机作为一种常见的动力机械设备,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都具有广泛应用。
其性能测试是评估风机效果和优化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通过对一次风机性能测试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一些心得和经验,并对实验的优化工作提出了建议。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试风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参数,包括风量、压力、效率等,以评估风机的性能指标,并为进一步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依据。
实验过程一、实验前准备:1. 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试验风机和测量仪器,并检查其工作状态和准确性。
2. 清理实验场地,确保环境整洁且无干扰因素。
二、实验参数设置:1. 根据实验要求,确定风机控制工况和测试工况的参数。
2. 按照参数设置,对风机进行调整和校准,确保其工作在稳定状态。
三、实验数据采集:1. 依次进行各项测试,记录风机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包括转速、电流、压力差等。
2. 采集数据时要保证准确性和一致性,可进行多次重复测试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1.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筛选,筛除异常数据和干扰因素。
2.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风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参数,如风量、效率等。
3. 绘制图表,清晰展示实验结果,分析数据间的趋势和关系。
五、实验总结与讨论:1. 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风机性能的特点和规律。
2. 对实验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 结合实际应用需求,探讨风机性能优化的措施和方法。
实验心得通过本次风机性能测试实验,我深刻认识到了以下几点:一、仪器选择和校准的重要性:在实验前,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对于保证数据准确性非常重要。
而仪器的准确性则需要经过校准和调试,确保其工作正常。
只有准确的仪器才能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避免测试结果的误差。
二、数据采集的仔细和耐心:实验中,数据采集需要仔细和耐心,尤其是对于风机参数的连续监测。
经常检查仪器状态、记录数据间隔、排除外界干扰等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
结合大数据的性能测试数据分析方法
结合大数据的性能测试数据分析方法大数据的性能测试是指通过对大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测试和评估,以了解其性能指标和瓶颈,从而优化系统性能。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理解性能测试数据,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方法和技术来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
我们可以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性能测试数据进行分析。
统计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变异情况和相关性,从而判断性能测试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例如,我们可以计算性能指标的平均值、方差和标准差,以及通过回归分析来判断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对性能测试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数据可视化可以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图表、图形或动画,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分析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折线图、柱状图或散点图来展示性能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或者使用热力图来展示不同参数对性能指标的影响。
我们还可以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性能测试数据。
机器学习是一种通过训练模型来自动发现模式和规律,从而实现数据分析和预测的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聚类算法将性能测试数据分为不同的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的特点和规律;或者使用分类算法来预测系统性能在不同配置下的表现。
我们可以利用异常检测技术来发现性能测试数据中的异常情况。
异常检测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系统性能的异常和故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和优化。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机器学习模型或规则引擎来检测性能测试数据中的异常点、异常模式或异常行为。
为了更好地分析和管理性能测试数据,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和工具。
大数据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存储、处理和分析海量的性能测试数据,提供高效的计算和查询能力。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Hadoop、Spark和Elasticsearch等工具来构建大数据平台,并利用它们提供的分布式计算和数据分析功能来处理性能测试数据。
综上所述,结合大数据的性能测试数据分析方法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数据可视化技术、机器学习算法、异常检测技术和大数据平台来对性能测试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处理。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性能测试结果分析性能测试是一种评估软件系统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的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使用场景和负载条件,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和负载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系统的性能。
性能测试的结果是评估系统的关键指标,并提供了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的依据。
在进行性能测试后,我们需要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以获取系统的性能数据并解读这些数据。
以下是对性能测试结果的分析和解读的一般步骤:1.确定关键指标: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关键指标,这些指标与系统性能有关。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资源利用率等。
根据系统的性质和要求,选择适当的指标。
2. 数据整理和清洗:对测试结果进行整理和清洗,去除异常数据和噪声数据,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这一步骤通常涉及使用数据分析工具,如Excel、Python等。
3.统计指标分析:使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分析。
对于持续型变量,可以计算平均值、中位数、最大值、最小值等。
对于分类型变量,可以计算百分比、频数等。
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系统的性能状况,如平均响应时间、最大并发用户数等。
4.与标准值比较:将得到的性能指标与预先设定的标准值进行对比。
标准值可以是已经存在的相似系统的性能指标,也可以是业务需求和用户期望的指标。
通过与标准值比较,可以判断系统性能是否符合预期,并找出存在的性能问题。
5.瓶颈分析:根据测试结果,找出系统的性能瓶颈点。
性能瓶颈是指限制系统性能提升的原因,可能是硬件资源受限、软件设计问题、数据库访问延迟等。
通过分析性能瓶颈,可以确定问题的根源并优化系统性能。
6.建议和优化措施:根据测试结果和瓶颈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优化措施。
这些建议和措施可以包括硬件升级、软件优化、网络优化等。
通过实施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之,在性能测试结果分析中,我们需要将测试数据整理和清洗,并使用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分析。
通过与标准值比较,找出系统的性能瓶颈并提出改进建议。
软件测试报告性能测试数据分析与建议
软件测试报告性能测试数据分析与建议软件测试报告:性能测试数据分析与建议一、测试背景在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性能测试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篇测试报告将对于某款软件的性能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旨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指导,以便在软件的优化和改进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
二、测试方法在本次性能测试中,采用了以下的测试方法:1. 负载测试:通过模拟用户的实际使用情况,对软件在不同负载下的性能进行评估和测试。
2. 压力测试:通过逐渐增加用户数量或者对系统进行异常操作的方式,对软件在极端负载情况下的表现进行测试和分析。
三、测试环境和工具在本次性能测试中,使用了以下的测试环境和工具:1. 硬件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 2016- 处理器:************************- 内存:16GB2. 软件环境:- 软件版本:软件版本号- 数据库:MySQL 8.0- Web服务器:Apache Tomcat 9.0- 浏览器:Google Chrome3. 测试工具:- 性能测试工具:Apache JMeter四、测试结果分析基于以上的测试方法和测试环境,我们得到了如下的性能测试结果。
1. 负载测试结果:在不同负载下的测试结果如下表所示:| 负载 | 平均响应时间(ms) | 通过率(%) ||------|----------------|------------|| 100 | 500 | 99.5 || 200 | 800 | 98.2 || 300 | 1200 | 95.6 || 400 | 1500 | 93.2 |根据上表可见,在不同负载下的平均响应时间逐渐增加,通过率逐渐下降。
这表明在高负载情况下,软件的性能表现较差,用户可能会遇到较长的等待时间和一定的操作延迟。
2. 压力测试结果:在极端负载情况下的测试结果如下图所示:[压力测试结果图示]从上图可以看出,在压力测试阶段出现了一些错误响应,并且在负载达到峰值时发生了系统崩溃的情况。
软件性能测试数据分析方法与性能瓶颈定位
软件性能测试数据分析方法与性能瓶颈定位软件性能测试是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帮助开发团队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并且找出潜在的性能瓶颈问题。
在进行软件性能测试过程中,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性能瓶颈的定位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软件性能测试数据分析方法,并讨论如何定位性能瓶颈问题。
一、软件性能测试数据分析方法1. 基准测试分析:基准测试是一种以确定性能度量方面的基准值为目标的性能测试。
在进行基准测试后,应该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便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常用的基准测试分析方法包括:平均响应时间分析、标准差分析、吞吐量分析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确定系统性能状况。
2. 载荷测试分析:载荷测试是指对系统进行压力测试,以评估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在进行载荷测试后,需要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查看系统在不同负载级别下的性能指标变化。
常用的载荷测试分析方法包括:并发用户数分析、吞吐量分析、错误率分析等。
通过这些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找出系统在高负载下出现的性能问题。
3. 性能指标分析:在软件性能测试中,一些基本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对于评估系统性能非常重要。
通过对这些性能指标的分析,可以帮助发现系统性能的瓶颈,进而进行优化。
常用的性能指标分析方法包括:分位数分析、负载分析、资源利用率分析等。
二、性能瓶颈的定位软件系统的性能瓶颈是指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原因。
在软件性能测试过程中,定位性能瓶颈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明确了性能瓶颈的位置,才能针对性地进行性能优化。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性能瓶颈定位方法:1. 基于响应时间的定位:响应时间是用户感知软件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系统的响应时间进行分析,可以定位到导致响应时间延长的关键路径。
这些关键路径可能是数据库查询、网络传输、计算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优化这些关键路径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2. 基于资源利用率的定位:在进行性能测试时,要监控系统资源的利用率,包括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磁盘IO等。
性能测试问题总结
性能测试问题总结在软件开发和系统优化的过程中,性能测试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性能测试,我们可以发现系统在处理大量用户请求、高并发场景以及复杂业务逻辑时可能出现的性能瓶颈和问题。
然而,在进行性能测试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问题。
接下来,我将对常见的性能测试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测试环境问题1、硬件配置不一致在性能测试中,如果测试环境的硬件配置与生产环境存在较大差异,那么测试结果的参考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例如,生产环境使用的是高性能服务器,而测试环境使用的是配置较低的服务器,可能导致测试结果显示系统性能良好,但在实际生产环境中却出现性能瓶颈。
2、网络环境差异网络环境的不同也会对性能测试结果产生影响。
测试环境中的网络带宽、延迟和丢包率等参数可能与生产环境不同,从而导致测试结果无法真实反映系统在实际网络环境中的性能表现。
3、软件版本不一致测试环境中使用的软件版本与生产环境不一致,可能会引入一些未知的差异。
例如,数据库版本、中间件版本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性能表现的差异。
二、测试脚本问题1、脚本逻辑错误性能测试脚本的逻辑如果存在错误,可能会导致测试结果不准确。
例如,没有正确模拟用户的操作流程,或者在脚本中存在重复请求、遗漏关键步骤等问题。
2、参数化不合理在性能测试中,常常需要对一些数据进行参数化,以模拟真实的用户场景。
如果参数化不合理,例如参数取值范围不合理、参数分布不均匀等,可能会导致测试结果无法反映真实的系统性能。
3、关联和断言设置不当脚本中的关联和断言设置不当,可能会导致测试失败或者测试结果不准确。
例如,关联没有正确获取到动态数据,断言设置过于严格或宽松。
三、测试数据问题1、数据量不足如果测试数据量不足,无法模拟真实的业务场景,可能会导致系统在处理大量数据时出现性能问题。
2、数据分布不合理测试数据的分布如果不合理,例如某些数据类型出现的频率过高或过低,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3、数据质量问题测试数据中存在错误、重复或不完整的数据,可能会导致系统在处理数据时出现异常,从而影响性能测试结果。
纳米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
纳米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与数据分析纳米材料是一类具有尺寸在纳米级范围内的材料,其具有较大比表面积和高比表面活性的特点,因此在材料科学领域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了解纳米材料的性能是进行材料设计与应用的基础,而性能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是获得准确可靠的性能参数的关键步骤。
一、纳米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1. 结构性能测试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包括晶体结构、晶格常数以及表面形貌等方面。
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
XRD用于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TEM和SEM可观察到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纳米尺度下的微观结构。
2. 纳米颗粒尺寸测试纳米材料的尺寸是决定其性能的重要参数之一。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动态光散射(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DLS通过分析光在纳米颗粒表面散射的强度变化来测定颗粒的大小分布,TEM则通过直接观察样品中颗粒的形貌和大小来评估纳米颗粒的尺寸。
3. 成分分析纳米材料的成分分析有助于了解其化学组成以及杂质元素的存在。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能谱分析(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原子吸收光谱(AAS)。
这些方法可以确定纳米材料中各个元素的含量和化学状态。
4. 热稳定性测试纳米材料的热稳定性对其应用和储存具有重要意义。
热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是常用的测试方法。
TGA可以测定纳米材料在升温过程中的质量变化,确定其热稳定性。
DSC可以测量纳米材料在升温/降温过程中的热流量变化,进一步分析材料的热性能。
二、纳米材料性能数据的分析1. 基本数据分析对于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测试数据,可以通过处理原始数据得到有意义的结果。
例如,利用XRD数据可以确定材料的晶体结构和晶格常数,利用TEM和SEM图像可以测量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
2. 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纳米材料性能数据分析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多个样品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获得更可靠的数据。
数据库性能测试案例分析
数据库性能测试案例分析随着数据库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库性能测试成为了评估数据库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数据库性能测试案例,探讨数据库性能测试的方法和策略,并总结测试结果以提供参考。
1. 测试背景介绍在介绍具体的数据库性能测试案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测试的背景。
这个案例涉及一个大型电商平台的数据库系统,其核心功能包括商品管理、订单管理、会员管理等。
由于用户量和数据量的不断增加,该数据库系统的性能开始出现瓶颈,导致用户体验下降和系统响应时间延长。
2. 测试目标和指标数据库性能测试的目标是通过模拟实际的负载情况,评估数据库系统在处理大量并发请求时的性能表现。
为了实现测试目标,我们需要定义一些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和并发用户数等。
这些指标能够全面评估数据库系统的性能状况,并为后续的优化提供依据。
3. 测试环境搭建在开始性能测试之前,我们需要搭建测试环境。
该案例中,我们选择使用开源的数据库系统MySQL,并在多个服务器上部署了数据库服务和应用服务。
测试环境中模拟了实际的网络、硬件和软件配置,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 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设计是数据库性能测试的核心步骤之一。
在该案例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测试用例,涵盖了不同的业务场景和负载情况。
具体而言,我们模拟了不同规模的用户并发访问、大量数据插入和查询操作等。
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测试用例,我们可以充分评估数据库系统在各种情况下的性能表现。
5. 测试执行和数据收集测试执行阶段是真正运行测试用例并收集测试数据的过程。
在该案例中,我们通过自动化测试工具来执行测试用例,并实时监测系统的性能指标。
同时,我们还收集了数据库系统的日志文件和系统资源使用情况,以便后续的性能分析和瓶颈定位。
6. 测试结果分析在完成测试执行和数据收集后,我们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通过对响应时间、吞吐量和并发用户数等指标的综合评估,我们可以确定数据库系统的性能状况。
风电场并网性能测试的数据质量分析与改进方法
风电场并网性能测试的数据质量分析与改进方法风电场的并网性能测试是评估其运行状态和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测试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对风电场并网性能测试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并采取改进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风电场并网性能测试数据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
数据质量分析首先,我们需要对风电场并网性能测试的数据质量进行分析。
常见的数据质量问题包括:1. 数据采集不准确:风电场测试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采集设备故障或者误差较大的情况,导致采集到的数据不准确。
2. 数据缺失:有时由于设备故障或者其他原因,部分数据可能无法采集到,导致数据缺失,影响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 数据异常:风电场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异常情况,如风速突变、设备故障等,这些异常数据会影响整体数据的准确性。
4. 数据一致性:在多个测试点或者多个时间段进行测试时,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可能存在问题,需要进行一致性分析和验证。
改进方法针对以上数据质量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法:1. 完善数据采集设备:确保风电场测试所用的数据采集设备准确可靠,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及时更新设备以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2. 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及时备份测试数据,避免因设备故障或其他原因导致数据丢失,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3. 异常数据处理:针对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数据,建立相应的处理机制,及时识别和剔除异常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4. 数据验证与校正: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验证和校正,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避免因数据错误导致的测试结果偏差。
5. 规范测试流程:建立规范的测试流程和操作规范,统一测试参数和采集方法,减少人为因素对数据的影响,提高数据的可靠性。
结语风电场并网性能测试的数据质量直接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需要重视数据质量分析与改进工作。
通过完善数据采集设备、建立数据备份与恢复机制、处理异常数据等方法,可以提高风电场并网性能测试数据的质量,为风电场的运行和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性能测试中的监控和数据分析方法
性能测试中的监控和数据分析方法性能测试是软件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旨在评估系统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表现和稳定性。
在进行性能测试时,监控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有效应用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评估系统的性能,并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性能测试中常用的监控和数据分析方法。
一、监控方法1. 实时监控实时监控是指通过使用性能监控工具,实时收集系统的关键指标数据,以了解系统当前的性能情况。
监控对象可以包括服务器的硬件指标、操作系统的性能指标以及应用程序的性能指标等。
通过实时监控,我们可以快速获得系统的实时状态,并及时发现性能瓶颈和异常情况。
2. 日志监控日志监控是指通过分析系统生成的日志文件,从中提取关键指标数据,以了解系统的性能情况。
在性能测试过程中,系统会生成大量的日志信息,包括请求的响应时间、错误信息等。
通过对日志的监控和分析,我们可以全面了解系统的性能表现,并发现潜在的问题。
二、数据分析方法1. 数据采集在性能测试过程中,我们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包括系统的负载情况、响应时间、吞吐量等指标。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使用性能测试工具和监控工具来实现,将收集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或者文件中,以便后续进行数据分析和报告生成。
2. 数据清洗与处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通常会存在一些异常值或者噪声数据,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处理。
数据清洗的目的是去除异常值和噪声数据,使得数据更加准确和可靠。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求平均值、求标准差等操作,从而得到更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3.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数据分析是指通过使用统计学和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趋势分析、归因分析、聚类分析等。
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比如使用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形式展示数据分析结果,便于人们更直观地理解和解读数据。
4. 数据报告数据报告是性能测试的最终成果之一,可以通过报告的方式将性能测试的结果和分析结论进行总结和呈现。
混动汽车的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
混动汽车的性能测试与数据分析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汽车科技的不断进步,混合动力汽车(Hybrid Electric Vehicle,HEV)作为一种环保、高效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如何准确评估混动汽车的性能以及分析相应的数据,对于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论述混动汽车的性能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
一、混动汽车性能测试方法混动汽车性能测试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燃料经济性测试、动力测试、尾气排放测试等。
1. 燃料经济性测试燃料经济性测试是评估混动汽车燃油消耗和综合工况下的续航里程的重要方法。
常用的测试方法有标准化燃料消耗测试(Fuel Economy Test,FET)和路试测试。
标准化燃料消耗测试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通过模拟不同行驶情况,包括市区、高速公路和综合工况,来评估车辆在不同工况下的燃料经济性能。
测试数据对比可以直观地反映混动汽车性能的优势和劣势。
路试测试是在实际道路条件下进行的,通过在不同路段上真实驾驶车辆,记录燃料消耗量和续航里程,并进行数据分析。
这种方法更加接近实际使用情况,能够更精准地评估混动汽车的燃料经济性能。
2. 动力测试混动汽车的动力测试通常包括加速、制动和爬坡等方面的考核。
加速测试可以评估车辆的动力输出和加速性能,制动测试可以评估制动系统的响应和制动力度,爬坡测试可以评估车辆在坡道上的表现。
动力测试可以根据车辆的实际驾驶情况进行,通过在规定路段上设置测试点,记录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客观地评估混动汽车的动力性能。
3. 尾气排放测试混动汽车的尾气排放测试主要是评估车辆的环境友好性。
这项测试通常包括测量车辆在实际行驶过程中的尾气成分和浓度,如CO(一氧化碳)、HC(碳氢化合物)、NOx(氮氧化物)等。
尾气排放测试通常在专门的测试室或者实际道路条件下进行,通过使用专用的尾气测量设备和方法,获取尾气排放数据,并与相关的环保标准进行对比,以评估混动汽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
软件测试中的性能指标和报告分析
软件测试中的性能指标和报告分析在软件开发和测试过程中,性能测试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对软件进行性能测试,可以评估其在不同负载下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响应时间等方面的表现。
本文将介绍软件测试中常用的性能指标和报告分析方法。
一、性能指标1. 响应时间:指系统响应用户请求所需的时间。
响应时间越短,表示系统的响应速度越快,用户体验越好。
2. 吞吐量:指单位时间内系统处理的请求数量。
吞吐量越高,表示系统的处理能力越强。
3. 并发用户数:指同时操作系统的用户数量。
并发用户数越高,表示系统的并发处理能力越强。
4. 资源利用率:指在给定负载下,系统所使用的资源的比例。
包括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和网络带宽利用率等。
5. 错误率:指在一定周期内系统所发生的错误数量。
错误率越低,表示系统的稳定性越高。
6. 可靠性:指系统在长时间运行下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通过测试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可以评估系统面对高负载和异常情况的表现。
二、报告分析1. 搜集数据:在进行性能测试时,需要搜集相关数据,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等指标的数据。
可以使用性能测试工具来自动搜集数据,也可以手动记录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使用图表和统计方法来展示数据的趋势和差异。
例如,可以通过绘制折线图或柱状图来展示不同负载下的响应时间和吞吐量的变化。
3. 结果解释: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解释系统在性能测试中的表现。
可以对不同性能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解释,找出性能问题的根本原因。
4. 性能改进建议:基于结果解释,提出性能改进的建议。
例如,如果系统的响应时间较长,可以优化代码或增加服务器的处理能力。
5. 报告撰写:根据数据分析和解释结果,撰写性能测试报告。
报告应具备整洁美观的排版,包括引言、测试目的和方法、测试结果和分析、问题解决建议等内容。
可以使用表格或图表来展示数据和分析结果,提高报告的可读性。
三、总结通过对软件测试中的性能指标和报告分析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评估和改进软件的性能问题。
软件测试中的典型性能指标分析
软件测试中的典型性能指标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应用程序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为了确保软件的高品质和稳定性,软件测试也显得格外重要。
其中,性能测试是软件测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用来评估程序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工作表现。
在软件开发完毕之后,通过性能测试可以发现程序存在的问题,提高软件质量,保障程序运行的效率。
在性能测试中,有一些典型的性能指标需要评估,下文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响应时间(Response Time)响应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性能指标,指的是当用户在程序界面上发起请求时,程序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给出相应的反馈。
用户在使用软件时,会对响应时间非常敏感,因为迅速响应的程序能够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
而当响应时间延长时,用户可能会失去耐心,关闭程序或者尝试其他解决方案。
因此,软件测试中必须对响应时间进行充分的测试和评测。
一般来说,在测试过程中,我们会根据系统的不同负载条件下,评估响应时间的变化情况。
2. 吞吐量(Throughput)吞吐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处理的事务或请求数量。
在面对高并发请求时,吞吐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
在软件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模拟高并发请求,评估系统处理事务或请求时的吞吐量。
评估吞吐量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负载条件,进行多次测试和数据分析。
3. 并发用户数(Concurrent Users)并发用户数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使用系统的用户数量。
在软件开发中,程序需要同时支持多个用户的访问,因此并发用户数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需要模拟多个用户同时访问系统,并评估系统的性能表现,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及时处理请求成功率等。
如果系统处理并发用户时出现了性能问题,我们需要及时地识别问题所在,并进行调整,以保证软件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4. 负载测试负载测试是性能测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负载测试是指将系统置于高负载的状态下进行测试,以评估系统的性能表现。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
性能测试分析报告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软件系统的性能对于企业的业务运营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性能测试成为了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本次性能测试旨在评估系统名称在不同负载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发现潜在的性能瓶颈,并提出优化建议。
二、测试目标本次性能测试的主要目标包括:1、评估系统在预期负载下的响应时间,确保满足业务需求。
2、确定系统的最大并发用户数和吞吐量,为系统容量规划提供依据。
3、检测系统在高负载下的稳定性,观察是否存在内存泄漏、CPU使用率过高等问题。
三、测试环境1、硬件环境服务器:服务器型号,CPU 型号,内存容量,存储类型及容量客户端:客户端型号,CPU 型号,内存容量2、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服务器端操作系统名称及版本,客户端操作系统名称及版本数据库:数据库名称及版本中间件:中间件名称及版本3、网络环境网络带宽:带宽大小网络延迟:平均延迟时间四、测试工具本次性能测试使用了以下工具:1、性能测试工具名称:用于模拟并发用户请求和性能数据采集。
2、监控工具名称:用于实时监控服务器的资源使用情况,如 CPU 使用率、内存使用率、磁盘 I/O 等。
五、测试场景设计根据系统的业务特点和用户行为,设计了以下测试场景:1、登录场景并发用户数:具体并发用户数操作步骤: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登录按钮。
2、数据查询场景并发用户数:具体并发用户数操作步骤:输入查询条件,点击查询按钮,查看查询结果。
3、数据录入场景并发用户数:具体并发用户数操作步骤:填写数据表单,点击保存按钮。
六、测试执行情况1、测试用例执行情况共执行了测试用例数量个测试用例,其中成功用例数量个成功,失败用例数量个失败。
失败用例的主要原因是失败原因说明。
2、测试数据收集情况在测试过程中,收集了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使用率等性能数据。
响应时间包括平均响应时间、最小响应时间和最大响应时间。
吞吐量以每秒处理的事务数(TPS)或每秒请求数(RPS)来衡量。
如何分析jmeter性能测试数据
如何分析jmeter性能测试数据
1、jmeter插件
通过逐步增加线程数,观察平均响应时间和TPS,随着线程数的增加,TPS很难上升,平均响应时间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基本可以说明已经达到压⼒机的瓶颈,记下此时的线程数,在压测时,单台压⼒机最⼤线程数不宜超过该线程数,否则压测结果中,TPS和平均响应时间不准,压测结果不准确。
1)Error%:确认是否允许错误的发⽣或者错误率允许在多⼤的范围内;
2)Throughput:吞吐量每秒请求的数⼤于并发数,则可以慢慢的往上⾯增加;若在压测的机器性能很好的情况下,出现吞吐量⼩于并发数,说明并发数不能再增加了,可以慢慢的往下减,找到最佳的并发数;
3)压测结束,登陆相应的web服务器查看CPU等性能指标,进⾏数据的分析;
4)最⼤的tps:不断的增加并发数,加到tps达到⼀定值开始出现下降,那么那个值就是最⼤的tps。
5)最⼤的并发数:最⼤的并发数和最⼤的tps是不同的概率,⼀般不断增加并发数,达到⼀个值后,服务器出现请求超时,则可认为该值为最⼤的并发数。
6)压测过程出现性能瓶颈,若压⼒机任务管理器查看到的cpu、⽹络和cpu都正常,未达到90%以上,则可以说明服务器有问题,压⼒机没有问题。
7)影响性能考虑点包括:数据库、应⽤程序、中间件(tomact、Nginx)、⽹络和操作系统等⽅⾯
性能测试的分析⽅法-----------
⾃底向上:通过监控硬件及操作系统性能指标(CPU、内存、磁盘、⽹络等硬件资源的性能)来分析性能问题(配置、程序等)。
因为⽤户请求最终是由计算机硬件设备来完成的。
⾃顶向下:通过⽣成负载来观察被测试的系统性能,⽐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然后从请求起点由外及⾥⼀层⼀层分析。
数据分析与测试如何利用数据提升测试效果
数据分析与测试如何利用数据提升测试效果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分析在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测试领域也不例外。
数据分析与测试的结合,可以帮助测试团队更加高效地发现问题、优化测试策略,并提升测试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利用数据分析来提升测试效果。
一、数据收集与整理测试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的测试数据,包括测试用例执行结果、软件运行情况、用户反馈等。
这些数据需要经过清洗、整理、分类等处理,以便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工作。
同时,还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保证后续的分析结果可靠。
二、异常检测与问题定位通过对收集到的测试数据进行异常检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测试团队及时发现软件中的问题,并定位和分类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异常值分析来发现软件中的崩溃问题;通过趋势分析来发现系统资源消耗异常的情况等。
通过及时发现和定位问题,测试团队可以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并改进测试策略。
三、测试覆盖率分析测试覆盖率是衡量测试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测试覆盖率进行数据分析,可以确定测试用例的执行情况和覆盖范围,从而帮助测试团队发现测试盲区,及时补充测试用例,提高测试覆盖率。
同时,还可以根据测试覆盖率数据对测试用例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测试效果。
四、缺陷与缺陷分析测试过程中,会发现各种各样的缺陷。
通过对缺陷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测试团队找出缺陷发生的规律和原因,进一步改进测试策略。
例如,可以通过对缺陷的发生频率、发生模式等进行分析,找出导致缺陷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缺陷的发生。
五、性能测试数据分析对于需要进行性能测试的系统,通过对性能测试数据的分析,可以有效评估系统的性能指标,如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通过对性能数据进行分析,测试团队可以发现系统的性能瓶颈,并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同时,还可以通过分析不同负载下的性能数据,优化测试策略,确保系统在各种负载下都能正常运行。
六、用户行为分析用户的反馈是测试过程中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性能测试数据分析经验我以为福建移动BOSS系统做的一个小规模的性能测试为例,谈谈我在数据分析中的一些经验。
测试用例,模式如下图。
一台Linux模拟Browser(简称browser)向主机SUN发 HTTP请求,SUN上启动Apache Web Server将请求交给FCGI程序。
FCGI程序作为TE节点CC1(简称fcgi)的客户进程发起TE 事务,经GT1名字服务向CC2 (简称svr_cc)发送一个分支,CC2 上服务嵌套经GT1名字服务向ACCTFZ(在HP上,简称svr_ac)发送一个分支。
测试3种压力情况,即10browser/10fcgi/5svr_cc服务进程/2svr_ac服务进程,20browser/20fcgi /10svr_cc服务进程/2svr_ac服务进程,30browser/20fcgi/10svr_cc服务进程/2svr_ac服务进程。
一.记录数据。
各个部分的应用程序在程序中关键地方记录时间,精确到微秒(毫秒也可以),并按一定格式写入日志文件。
这样可以并计算相同应用相临时间点之间的平均时间差(编程序分析日志文件或用excel导入)。
有了时间差,才能分析出整个系统性能的瓶颈(处理慢的环节)。
下面给出一个fcgi进程(也是TE客户端进程)的日志文件片段。
[19:21:32.628.512] begin_tpbegin[19:21:32.628.833] end_tpbegin[19:21:32.628.944] begin_tpsetbranch[19:21:32.629.053] end_tpsetbranch[19:21:32.629.487] begin_tpcall[19:21:37.102.996] end_tpcall[19:21:37.103.806] begin_tpcommit[19:21:37.432.253] end_tpcommit[19:21:40.405.345] begin_tpbegin[19:21:40.405.532] end_tpbegin[19:21:40.405.639] begin_tpsetbranch[19:21:40.405.742] end_tpsetbranch[19:21:40.406.175] begin_tpcall[19:21:46.732.888] end_tpcall[19:21:46.733.650] begin_tpcommit[19:21:46.832.538] end_tpcommit第一个字段是时间点时间,第二个字段是该时间点描述串,两个字段用空格间隔。
从这个文件可以看出,fcgi进程是循环处理业务的。
begin_tpbegin处开始一笔业务,begin_tpcall和end_tpcall之间是TE_tpcall()发起请求到收到应答的时间,begin_tpbegin和end_tpbegin之间是TE_tpcommit()发起提交到收到提交应答的时间。
而end_tpcommit到 begin_tpcall是fcgi进程从一笔业务结束到开始下一笔业务的时间,在这里也就是fcgi进程从Web Server获取HTTP请求的时间。
从这种格式的原始数据文件可以编程序计算出相临时间点之间的时间差,并可以计算出所有交易的平均时间差。
也可以用excel打开这种格式的原始数据文件,按空格分隔各列,读入excel后就可以使用excel提供的函数(入SEC()函数从hh:mm:ss时间格式换算成秒)和公式计算时间差和平均值,以及产生图表等等。
事实证明excel的功能是十分强大和方便的。
二.误差的判断和排除。
根据原始数据统计出的3种压力情况下fcgi各点时间如下。
10_10_5_2(ms) 20_20_10_2(ms) 30_20_10_2(ms)TPC(笔/秒) 2.16967 2.28571 2.21911fcgi receive fromfcgi 343 931 1676tpcall 4096 76148067tpcommit 176 204205total_fcgi 4615 87499731比较10_10_5_2和20_20_10_2,由于20_20_10_2在SUN主机上启动fcgi进程和svr_cc服务进程数都比 10_10_5_2多,SUN上的压力也较大,因此receive from fcgi的时间也较大是合理的。
比较20_20_10_2和30_20_10_2,2在SUN主机上,压力没有变化,仅是有HTTP 请求的排队(因为 browser进程比fcgi进程多),SUN上的压力应基本一样,而receive from fcgi的时间有较大的差别是不合理的。
考虑到在测30_20_10_2并发时有失败业务,怀疑可能由于browser上加给web Server过大造成失败。
这次性能测试主要测试系统正常(业务正常,压力情况是预计压力情况)时的系统情况,而在有业务失败时往往有些前端进程工作不正常,不能对后台造成预期的压力,这时取平均值可能会造成较大误差。
拿出其中任一个FCGI进程的原始数据,比较其在20_20_10_2和30_20_10_2两种压力下的receive from fcgi的时间数据,并用excel产生图表,入下图。
比较上面两个图表可以发现,20_20_10_2时各时间点基本都平均分布在1.5秒之内,仅有极少数几个点在1.5秒之外,且最大不超过4秒,由此可以认为对这些值取平均值的误差是可以接受的。
而30_20_10_2时在测试开始阶段(800笔之前)和结束阶段(4500笔之后)的时间点明显高于中间阶段的时间点,这应该是由于压力大时在测试开始阶段30个browser 进程没有很快把压力压向fcgi(压力小时也有这种情况,但时间会小的多),这样造成30个browser进程也不是在相近时间内结束,在结束阶段只有少数browser进程仍没有完成,这时的系统压力变小,fcgi进程等待HTTP请求时间也变长。
在30_20_10_2时这种非正常压力时间段很长并且数据差距很大,这时取全部时间段内的数值的平均值必然带来误差。
从上图可以看到,应该取800笔到4500之间系统稳定时的数据作为有效数据。
注意其他环节的进程的时间统计也需要按这一笔数范围作为有效数据。
经过修正后的全部数据见下表。
数据基本正常。
10_10_5_2(ms) 20_20_10_2(ms) 30_20_10_2(ms)TPC(笔/秒) 2.16967 2.285712.21911browser 4609 8750 13519fcgi receive fromfcgi 343 931 954tpcall 4096 76148575tpcommit 176 204202total_fcgi 4615 87499731svr_cc receive fromTE 4 16 18service_before_tpcall 1346 34014201tpcall 927 927598service_after_tpcall 38 4553total_svr_cc 2315 43894870waiting&receive fromTE 289 267 555service636 611 418经验:有时取平均值会有较大的误差,尤其是测试不完全正常的情况。
这时需要仔细分析原始数据,排除造成误差的数据,以系统稳定(正常)时的数据作为有效数据。
这里excel图表功能是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
三.数据分析。
从业务流程中可以想象,fcgi端的TE_tpcall()时间似乎应该大致等于或略大于(网络传输时间等等)svr_cc上服务总的时间加上排队时间,而排队时间应该这样线性计算:前端并发数/服务端并发数*服务端服务单笔总的平均时间。
但上表的实际数据是TE_tpcall()时间小于svr_cc上服务总的时间!类似的,browser端的时间和fcgi上fcgi进程处理时间也有这种现象,只是相差很小。
这是因为实际情况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SUN主机上即有客户端cc1(包括FCGI)节点也有服务端cc2节点的进程和TE核心运行。
如果cc1上只有一个fcgi进程(TE客户端进程)串行发起业务,我们可以认为fcgi端的TE_tpcall()时间似乎应该大致等于或略大于(网络传输时间等等)svr_cc上服务总的时间。
而当cc1上有多个fcgi进程(TE客户端进程)并发发起业务时,在处理一笔服务业务逻辑的时间段内,SUN上的 CPU时间还会分给其他客户进程以及TE核心(处理其他事务),这样在客户端并发情况下,每笔业务的服务端处理时间实际上包含一部分其他笔业务(客户进程和TE核心)的处理时间里。
而所有的业务都是如此,最终TE_tpcall()平均时间小于svr_cc上服务总的平均时间。
在cc1进程和cc2进程的关系中,由于他们在一台主机上,并且cc1进程不在少数,因此上述两个时间差别也较大。
而在browser和cc1的关系中,可以排除客户端进程的处理(因为在另外一台机器上)对服务端的影响,而只有TE核心并行处理多个交易对单笔服务处理时间的影响。
在测试环境下,服务业务处理时间是主要时间,TE处理时间相对很小,因此上述两个时间差别也非常小。
经验:在多前端并发情况下,前端等待服务端应答时间和服务端处理时间不是线性比例关系,会比预期线性比例关系算出的时间小。
具体差别和测试环境配置有关系。
客户端和服务端分开在不同的机器上会更接近线性比例关系。
四.平均值以外的东西。
对测试原始数据取平均值可以对整个系统的性能有一个了解,但有时只看平均值会遗漏一些同样有价值的东西。
取30_20_10_2测试中任一个svr_cc服务进程的原始数据,用excel读入,计算每笔service_before_tpcall时间(该服务的主要业务逻辑时间,也是整个开户业务中最耗时间的环节),并制作service_before_tpcall时间随笔数变化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服务业务逻辑随数据库中记录数的变化规律,这显然是平均值无法体现的。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业务逻辑时间的平均分布随笔数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该业务逻辑时间和数据库中记录数有关(因为开户是插入操作,应该是该业务逻辑时间的平均分布随数据库记录数的增加而增加),在这种大型OLTP系统中,这种处理时间和数据库记录数有较大关系的现象是不好的。
一般是因为数据库索引设置问题,需要调整数据库索引。
至于最后几十笔的时间急剧减小,是因为在最后几十笔时有些前端应用已经完成,对于后台的压力减小,服务处理时间自然减小,并且越到后来运行的前端应用越少,服务处理时间也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