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浙江卷文言文真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要求] 能阅读、分析鉴赏浅易的古代诗文。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息的筛选
6.文章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一、(20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

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

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刺察之科,以绳治之。

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

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

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

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
..之。

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

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

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

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
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

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

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

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

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

”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

今为令于,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

于令也,得人矣。

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第一步整体把握
1.全文共5段,可划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的大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划分为两大层:第一层(1~3段),指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现象并用古今对比的法分析其中原因(该层也可分为两层:先摆出社会现象,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第二层(4~5段),点明为丁琰写送序的原因和目的。

2.本文要谈的中心话题是什么?作者在这个话题上持怎样的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心话题: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

作者观点:作者认为,当今社会缺少贤守贤令的原因在于没有像古代那样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如果能够推行庠序、师友、赏罚之法,就能培养足够的人才,选拔出真正的贤守贤令。

第二步真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答案 B
解析诬:欺骗。

试题评点该题所选四个实词,“堪”为120个常用实词之一;“诬”“御”“平”虽常见,但其义项并不常见,都需要用代入法结合语境判定。

“诬”解释为“诬蔑”属以今释古,从技巧上容易判断,但仍需放入语境中验证。

该题难度不大。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
耻师焉 D.⎩⎨⎧
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
不吾与 答案 B
解析 A 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将要。

B 项都表示句中停顿。

C 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

D 项代词/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试题评点 该题所选四个虚词,除“之”外,其余三个相对较冷,近几年卷很少涉及,重现率不高。

“也”作为语助词,都用于句中,表停顿,很容易判断。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赏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答案 C
解析 C 项表述不当。

原文说有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这是“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

试题评点 这道题又回到了“赏析”重点上来。

四个选项分别“赏析”作者的见解、情感态度及行文特点,卷特色鲜明。

不过,该题设误点仍放在“原因”上,“学校又重不足”于文无据。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答案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篇容,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

其次,要抓住一些标志词,如本文中的“也”“则”“者”“而”等。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试题评点做该题可先借助语言标志“也”“者”,可先行断开;再根据“闻与见焉者少”与“闻与见之博者”对称特点,又能断开两处。

容易断错的可能在“而从之”处,从文意看,此处应解释为“从他那里”,后面紧承“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则顺理成章。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奚重而不更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2)为什么如此重却不改变呢?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倒装句。

(1)“有劳于求”“密于法”是介宾短语后置句;“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尽;“患”,忧虑;整个句子又是一个反问句。

(2)“奚”表反问;“更”是动词,改变。

试题评点该题所译两句全为反问句,一长一短,考查的重点是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

多义词“胜”“患”“重”“更”须在语境中确定其义项;“劳于求”“密于法”是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提前;“岂……哉”是固定的反问句。

第三步模拟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患:担心
B.其为致.天下之材致:招致
C.其为道岂不约.且明约:约束
D.信.于此信:讲信用
答案 C
解析约:简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卒亦未见焉.盘盘焉,囷囷焉. B.⎩⎨⎧ 则数更法以.御之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 C.⎩⎨⎧ 盖古人之.有庠有序不知东方之.
既白 D.⎩⎨⎧
则皆得行其.教其.
闻道也固先乎吾 答案 C
解析 C 项均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A 项句末语气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B 项连词,表目的/表承接。

D 项代词,他们的/代词,他。

3.翻译下列句子。

(1)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难道是因为现在与古代相距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办法吗?
(2)请求我写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

解析 (1)“去”,距离;“卒”,终于;“岂……哉”,反问句式。

(2)“莫之与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太守和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离得最近又特别重要,这是不言而喻的。

我曾经评价当今的太守和县令,存在着千里连成一个州郡却没有一个贤良太守的现象,也存在着百里形成一个县却没有一个贤良县令的现象。

致使天子和大臣时常忧虑这种现象,于是委派奉守制度法令的官吏,去加强对太守和县令的考核与监察,用来约束惩治他们。

有的被降职,有的被罢免,在地上一个又接一个。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下达诏书,选定朝臣,让他们分别荐举自己所了解的人才去担任太守或县令。

每次被举荐的人都有姓名,我看到这些人的名字,然后推求考察那些人的资质品行确实能够胜任的人,到最后也一直没有见到过。

被举荐的人已经是这样了,那么从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人中,暗暗揣摩那些人中有谁真该被荐举,最终也一直没
有见到过。

我还担心自己愚昧又地位低下,所闻与所见太少,不足以了解天下的人才,于是向贤明而又享有名声与地位、所闻所见也广博的人请教。

向他询问他所了解的那些人有谁真该被荐举,可也最终一直没有见到过。

这难道真是天下人原本就可以欺骗,而上天压根就没在当今降生人才吗?
假使天子与大臣担忧天下的弊端,就多次更改法令来防备这些弊端。

法令一天比一天密,可是弊端一天比一天多。

难道是因为现在与古代相距太远,治理天下最终没有办法吗?大概古人有学校教育,有老师朋友交往,有主管的官吏来评定,奖赏和处罚从乡里开始,最终普及到天下,作为教育普及到这种程度。

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就都能够施行他们的教化;只要是可塑之才,就都能够成为优良的人才,所以古代的贤人就多。

贤人多,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都有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有合适的人任命)吗?他的为政之道难道不是简约明确的吗?他招致天下的人才难道不多吗?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才,制度法令上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现今,学校、师友、赏罚的法令与古代都不同了,掌握圣人之道的士人,想在乡里、在天下推行并加以教化,却没有道路。

人愚钝,就愚昧!可以通过教化使之变得贤能,可是最终又有谁能教化他们呢?所以今天的贤人少。

贤人少,那么从公卿大夫到掌管牛羊、仓库等地位低下的官员的选拔,常常不能找到合适的人,难道只是太守、县令(找不到合适的人)吗?因此搜求人才没有得不到的,制度法令一天比一天密,却不能用来把天下治理好,原因都是出自这些罢了。

唉!为什么如此重却不改变呢?
姑人丁琰在南城辅佐县令,南城政治安定。

我向那里的县令了解,县令说:“是因为丁琰辅佐我。

”我又向县里的人了解,县里的人没有不乐于谈论他的。

现在他在任县令,是上面的人知道丁琰的才能才举荐任用他。

从县令这个角度看,得到了适合的人才。

假使丁君能够用对待这里百姓的心去就任,被这里的百姓信任,能不被那里的百姓信任吗?
请求我写文章的很多,我都拒绝没有给他们写。

唯独丁君去赴官登程,没有求我写文章,但是我乐于写出自己曾经的观点来送给他,以此表示我推重丁君,并且以此勉励他,并且勉励天下所有做官的人。

二、(2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欧阳行文集序
[唐]贻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

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

年十岁,里中无爱者。

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

逮风月清晖,或暮而尚留,窅①不能释,不自知所由,盖其性所多.也。

未甚识文字,随人而.问章句,忽有一言契于心,移日自得,长吟高啸,不知其所止也。

父母不识其志,每尝谓里人曰:“此男子未知其指如,
要恐不为汩没②之饥氓也。

未知为吉凶邪?”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皆贺之曰:“此若
家之宝也,奈虑之过欤!”自此遂日日知书,伏.圣人之教,慕恺悌之化,达君臣父子之节,
忠孝之际,唯恐不及。

操笔属.词,其言秀而多思,率人所未言者,君道之容易,由是振发
..于乡里之间。

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至之日,比.君为芝英。

每有一作,屡加赏进。

游娱燕飨,必召同席。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

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侍郎愈、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

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

精于理,故言多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君于.贻言旧故之分,于外氏为一家。

故其属文之名为予伯舅所著者,有《孝子传》,有
《城县尉厅壁记》,有《与居书》,皆可征.于集。

故予冲幼
..之岁,即拜君于外家之门。

大和中,予为团练副使日,其子价自南安抵,进君之旧文共十编,首尾凡若干首,泣拜请序。

予诺其命矣,而词竟.未就。

价微有文,又早死。

大中六年,予又为观察使,令访其裔,因获其曰澥。

不可使欧阳氏之文遂绝其所传也,为题其序,亦以卒
..后嗣之愿云。

注①窅(yǎo):怅惘。

②汩没:沦落。

③欧:通“瓯”。

第一步整体把握
1.这篇序言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的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2段),主要叙述了欧阳行一生的主要经历和文章特点;第二部分(第3段),点明了作序的缘由和目的。

2.作者作序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序言为欧阳行立传。

②介绍欧阳行的文章特点,使欧阳行的文章不断绝。

③完成欧阳行后人的嘱托。

④表达对欧阳行的敬仰、追念之情。

第二步真题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盖其性所多.也多:超过
B.由是振发
..于乡里之间振发:显扬
C.宜其司.当代文柄司:职掌
D.皆可征.
于集 征:验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

“多”应为“称赞、喜欢”的意思。

试题评点 该题考查实词,重在考查它们在语境中的意义。

所选四个实词均不是最常见到的,“司”的义项见于教材《谏太宗十思疏》;双音节词语“振发”可用代入法检验;“征”有“验证、证明”之意,可联系成语“信而有征”。

“多”是难点,它本是形容词,放在“所”字后用作动词,结合前面流连于美景的句意,可判断解释为“超过”有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随人而.问章句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B.⎩⎨⎧
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C.⎩⎨⎧ 君于.贻孙言旧故之分于.
其身也,则耻师焉 D.⎩⎨⎧
亦以.卒后嗣之愿云而彭祖乃今以.
久特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而、者、于、以”四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 项“而”,第一个表承接关系;第二个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

B 项“者”,第一个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是“者”的定语;第二个是代词,“……的人”。

C 项“于”,均为介词,对。

D 项“以”,第一个是连词,用来;第二个是介词,凭借。

试题评点 2014年考查虚词,命题思路与前些年一致,难度不大。

四个虚词中,“而”“于”“以”都是高频虚词,“者”是卷首次考查,与2013年考“也”一脉相承,表现出对18个虚词中生冷虚词的关注。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叙述欧阳行的成长历程,评定其文章特点,最后交代为文集作序的缘由,有借作序为其立传之意。

读此可知欧阳行为人为文之一斑。

B.欧阳行年少时酷爱山水与读书,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父母也为他的将来忧心忡忡,但他天资聪颖,文笔超群,终于成为最著名的文士。

C.欧阳行写文章语词清秀,思维敏捷,能言人所未言,说理精辟,立论密详尽,擅长抒
情,叙事委婉曲折,是愈、观等人的同道。

D.作者痛惜欧阳行英年早逝,未能充分施展才干,又叹其身后萧条寥落,将敬仰、追念故人的深情寓于叙事、议论之中,颇能感人。

答案 B
解析以偏概全。

选项“尽管乡人都不喜欢他”中的“都”太绝对化了,因为也有“乡人有览事多而熟于闻见者”而“皆贺之”。

试题评点该题与2013年一样,侧重于赏析。

四个选项分别从行文思路、人物形象及表达式角度赏析,虽说是“赏析”,但设误点仍放在以偏概全上。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答案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整篇文章的领会。

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文章容。

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

如文段中的两个“矣”后面要断开,虚词“且”前面要断开。

根据主语不同句子就不同的原则,断开其他句子,如“君”“常公”“时人”。

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试题评点该题考查断句,与2013年相比难度稍小,只要抓住名词性主语(两个“君”字,一个“常公”,一个“时人”)及两个助词“矣”、一个句首词“且”字,差不多就可断出了。

容易断错的地在开头两句,从文意看,“谦德”指谦逊的美德,“动不逾节”理解为“行动不逾越礼节”。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此若家之宝也,奈虑之过欤!(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呢!
(2)(他)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状语后置句、判断句。

(1)“若”是代词,你,你们;“奈”是副词,表示疑问,相当于“为什么”;“此若家之宝也”是判断句。

(2)“诱”是动词,诱导,引导;“进”是动词,进取;“推拔”是近义词连用,推举选拔;“推拔于寒素中”是状语后置句。

试题评点该题所选句子一为述句,一为反问句,且全为叙事性句子,与2013年选
偏重议论的句子不同,故难度稍有降低。

考查重点在词语、固定结构和特殊句式上。

第三步模拟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操笔属.词属:写作
B.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比:比如
C.寻而陆相贽知.贡举知:职掌
D.故予冲幼
..之岁冲幼:幼小
答案 B
解析比:比作。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伏.圣人之教伏:通“服”,信服
B.洎.君并数百岁杰出泊:等到
C.而词竟.未就竟:竟然
D.亦以卒.后嗣之愿云卒:完成
答案 C
解析竟:最终。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男子未知其指如,要恐不为汩没之饥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儿子不知道他心志怎样,怕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吧。

(要点:指、氓、大意对)
(2)欧阳行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

(要点:“达于”中的“于”、且、大意对)
参考译文
欧阳君出生在闽地乡下。

还是幼童时,就不跟其他小孩子亲近玩耍,行走坐立常常自己独处。

十多岁时,在乡里没有关系好的朋友。

每当看见河边山畔有一点点风景可以观赏,心就独自欢喜,常常手拿一本书,流连于风景而忘了回家。

遇到月明风清之景,有时很晚了还会留在那里,心怅惘不能释怀,自己却不知道原因,大概他的本性就喜欢山水吧。

不怎么懂文章时,跟随别人去问文章字句,忽然有一句话非常合乎他的心,很长时间心感到很得意,长吟高啸,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停下来。

他的父母不了解他的心,常常对乡里人说:“这儿子不知道他心志怎样,怕不会成为沦落的饥民吧。

不知道他这样是好事还是坏事呢?”乡人
中有知道事情多见闻广的人,都来祝贺他们说:“这是你们家的宝贝啊,为什么要如此担心
呢!”欧阳行从此就天天读书,信服圣人的教导,敬仰和乐平易的教化,通晓君臣父子之间的礼节,对于忠于君主孝敬长辈这些事情,唯恐达不到圣人的要求。

提笔写文章,言辞秀美,才思敏捷,一般人们说不出来的,他写起来却很容易,从此名声在乡里显扬。

建中、贞元年间,他的文章兴起,名声更加显扬,瓯闽一带,人们不知道还有别的文人。

恰逢原来的丞相常衮来做的观察使,他在文章面名望很高,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

常公到之后,把欧阳行比作芝英。

每逢他有文章问世,就屡次加以赞赏激励。

游玩宴饮,一定会招来欧阳行同席。

欧阳行更加谦让有礼,一举一动绝不会失礼。

常公对他的了解,随着时间更深入了。

欧阳行的名声逐渐在江淮一带响亮起来,并且都传到京城去了。

当时的人认为常公善于识别真正的人才。

不久,宰相陆贽职掌科举考试,搜罗天下文章,录取士人之多,之前没有人能跟他相比,所以欧阳君的名字自然也在榜中。

经常跟欧阳君文道相同、才能不相上下的,有侍郎愈、校书观,等到把欧阳君并入几百年来的杰出人物中,人们到现在才信服。

欧阳君的文章新奇,没有什么沿袭的东西,才能不曾乏困过。

他精于事理,所以文章大多密详尽;切合于感情,所以叙述事情非常详尽:应当让他职掌当下的文坛,来改变文风。

他忽然去世了,上天多么无情啊!
欧阳君对我说过亲朋故旧的情分,首推我的外祖父一家。

所以他写的文章之中,为我的伯舅所写的有《孝子传》,有《城县尉厅壁记》,有《与居书》,皆可从文集里得到验证。

所以我在幼年时,就在外祖父家拜见过欧阳君。

大和年间,我做团练副使时,他的儿子欧阳价从南安来到,献上欧阳君的旧文一共十编,从头到尾有很多篇,哭泣叩拜请求我为他写一篇序言。

我已经答应他的要求了,但文章终究没写完。

欧阳价没有文名,又早就死去。

大中六年,我又做观察使,让人查访他的后人,于是找到了他的子欧阳澥。

不能让欧阳君的文章就断绝在他的传人身上,于是为他的文集题写序言,也用来完成他后人的心愿。

三、(201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太平州学记
(宋)孝祥
学,古也。

庙于学以祀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

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

及冬,则.有边
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

侯下车
..,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

饥者饱,坏者筑。

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

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

侯语教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晖、滨中撤而新之。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