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基础学习知识笔画运笔

合集下载

行书基本笔画笔顺大全

行书基本笔画笔顺大全

行书基本笔画笔顺大全
摘要:
1.行书的概念与特点
2.行书的基本笔画
3.行书的笔顺规则
4.学习行书的意义与方法
正文:
一、行书的概念与特点
行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起源于汉朝,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行书以其笔画流畅、结构简化、书写便捷的特点,成为书法艺术中极富实用性和观赏性的一种书体。

行书的名字,来源于其字形行云流水、自然流畅,仿佛行云流水一般。

二、行书的基本笔画
行书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折、点等。

这些基本笔画在行书中有着不同的形态和变化,是构成行书字形的基础。

三、行书的笔顺规则
行书的笔顺规则是指书写行书时,笔画的先后顺序。

掌握正确的笔顺规则,不仅能使书写更加流畅,还能使字形更加美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书笔顺规则:
1.先横后竖:如“十”、“士”等字。

2.先竖后横:如“井”、“一”等字。

3.从上到下:如“口”、“田”等字。

4.从左到右:如“木”、“月”等字。

5.先外后内:如“国”、“回”等字。

6.先内后外:如“方”、“闰”等字。

四、学习行书的意义与方法
学习行书不仅能提高个人的书法技巧,还能培养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为了更好地学习行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熟悉基本笔画和笔顺规则,掌握行书的基本要素。

2.多读多临摹名家行书作品,吸收其艺术精华。

3.多练习,将学到的技法运用到实际书写中。

4.请教专业人士,获取指导和建议。

总之,行书作为中国书法的一种重要书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硬笔行书运笔方法

硬笔行书运笔方法

硬笔行书运笔方法引言概述:硬笔行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它注重笔画的力度和结构,运笔方法对于书写的质量和美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硬笔行书运笔方法的五个大点,包括正确握笔姿势、控制笔画力度、运用转折处、注重笔画结构和注意笔尖运动。

正文内容:1. 正确握笔姿势1.1 确保手指放松:握笔时,手指应自然弯曲,不要过度用力,保持轻松的状态。

1.2 手指的位置:将笔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用拇指稳定笔身。

食指和中指的关节应稍微弯曲,以便控制笔的运动。

1.3 控制笔尖的角度:笔尖与纸张的接触角度应适中,不要过于倾斜或垂直。

2. 控制笔画力度2.1 用力的变化:硬笔行书强调笔画的变化,可以通过控制笔尖的用力来实现。

在书写直线时,用力均匀;在书写曲线时,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用力,以突出曲线的变化。

2.2 注意用力的平稳过渡:不要突然改变用力,应该平稳地过渡,以保持笔画的连贯性和平衡感。

2.3 练习用力的掌握: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用力的变化,使笔画更加准确、流畅。

3. 运用转折处3.1 强调转折处的变化:转折处是行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角度的转换,使之更加流畅自然。

3.2 注意转折处的力度控制:在转折处,应该适当加强或减弱用力,以突出笔画的变化和转折的角度。

3.3 练习转折处的书写: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不同类型转折处的书写方法,提高书写的技巧和美感。

4. 注重笔画结构4.1 确保笔画的连贯性:硬笔行书要求笔画之间的连贯性,不要出现断笔或断续的情况。

4.2 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笔画的粗细变化可以增加书写的韵律感和美感,应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笔画的粗细。

4.3 练习笔画的结构: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类型笔画的结构和书写方法,使之更加准确、流畅。

5. 注意笔尖运动5.1 确保笔尖的稳定:笔尖应该保持稳定的状态,不要抖动或晃动。

5.2 控制笔尖的速度:笔尖的速度应该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

5.3 练习笔尖的运动:通过不断地练习,掌握笔尖的运动规律和速度控制,使之更加准确、流畅。

行书书法口诀要领

行书书法口诀要领

行书书法口诀要领行书的口诀如下:1.笔画口诀。

楷中有动,点画飘逸;笔势连贯,起伏有状;相互照应,行云流水;横竖撇捺,活动有备。

2.字形口诀。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似楷非楷,似草非草;结构如楷,贵在灵动;字形大小,一切随需。

3.笔法口诀。

起笔回锋,也可露锋;提按用笔,笔画鲜活;顿挫笔法,赋予生命;绞转自如,方出线质。

4.用腕口诀。

行笔之要,贵在用腕;腕部要活,字才灵动;僵硬用腕,点画就呆;腕部力量,均在使转。

5.章法口诀。

行书美感,全在布局;字间有距,行间有空;大小疏密,出意即可;精心安排,计白当黑。

行书结构特点:1.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4.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行书的口诀如下: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行书字体最多姿,用笔八法需记清。

横平竖直重心稳,疏密匀称结构精。

点画呼应贵活泼,穿插揖让要有情。

项背分明多变化,运笔轻盈忌僵硬。

行书运笔发力技巧

行书运笔发力技巧

行书运笔发力技巧
1. 嘿,你知道行书运笔发力技巧里的轻重变化有多重要吗?就像音乐里的节奏一样!比如写“一”字,起笔轻,中间略重,收笔再轻,这样字就有了节奏感。

2. 哎呀呀,行书的笔画转折可不能马虎呀!这就好比开车拐弯,得稳稳当当的。

像写“口”字,转折处发力要恰到好处,不然字可就不精神啦。

3. 嘿,别小看了运笔的速度哦!这就跟跑步似的,快有快的激情,慢有慢的韵味。

写个“之”字,撇捺的速度变化会让字生动起来呢。

4. 哇塞,行书的连贯发力就像是舞蹈的流畅动作呀!比如连续写几个“木”字,笔画之间的衔接发力要自然,才能像跳舞一样优美。

5. 嘿,你想想,提笔的技巧不就像是放风筝收线一样嘛!该提的时候果断提,才能写出好看的字。

像写“心”字的钩,提笔的感觉就很关键。

6. 哎呀呀,发力的方向那可是决定字的姿态呀!这就好像给人摆造型,方向对了才好看。

比如写个“十”字,横竖的发力方向得准。

7. 嘿,行书里的顿笔发力就像是给字加点力量感呢!好比打拳的时候那一停顿的力度。

写“中”字的竖,顿笔一下字就更有精神了。

8. 哇哦,运笔的力度掌握好了,写出来的字就跟有了魔法一样!这绝对是行书的一大秘密武器呀!
我的观点是:行书运笔发力技巧真是太神奇了,掌握好了就能让字变得超级棒!。

行书书法:行书笔画结构图解教程

行书书法:行书笔画结构图解教程

行书书法:行书笔画结构图解教程第一部分:基础笔画的写法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

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更多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更多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更多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更多例字: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更多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行书用笔方法12条

行书用笔方法12条

行书用笔方法12条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

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

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1.用毫得当。

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

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

当然,这并不绝对,喜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作书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锋、或用锋尖,只要掌握得当,做到梁《评书帖》中所要求的那样:“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

”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

字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毫太过,则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1.用毫得当。

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

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

当然,这并不绝对,喜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作书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锋、或用锋尖,只要掌握得当,做到梁《评书帖》中所要求的那样:“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

”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

字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毫太过,则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2.行笔迟速得宜。

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

因而,行书行笔之迟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论,更不可以加速急书为是,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

清人《书法秘诀》中提出:“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

” 2.行笔迟速得宜。

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

因而,行书行笔之迟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论,更不可以加速急书为是,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

|书法知识|行书基本笔画的写法:横、竖、撇、捺、折、钩、点

|书法知识|行书基本笔画的写法:横、竖、撇、捺、折、钩、点

|书法知识|行书基本笔画的写法:横、竖、撇、捺、折、钩、点鸿默轩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行书脱胎于隶书,萌生于东汉而成形于魏晋,至东晋趋于成熟。

苏东坡说:“楷如立,行如行,草如走。

”张怀也说:“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兼草者谓之行草.”行书较楷书简约、流畅,较草书易识、易学,实用。

王羲之行书是行书的极至,他被称为书圣,作品《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行书名家百出,行书风格多样、个性丰富。

行书分类大致可归纳为三大系:1、二王行书,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后继者如米芾、赵孟頫等皆是大家;2、颜行,由颜真卿所创,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

它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

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

3、魏行,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

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等。

行书个性风格各异,其基本笔画乃至笔法有共通的规律,这里我们选择王羲之的《兰亭序》来学习。

行书的基本笔画的写法:横、竖、撇、捺、折、钩、点1、横,与楷书的要求一样,以掌握细腰长横写法为主。

主要掌握两种类型的横,一种是类楷写法的长横,如“亭”字的第一横。

另一种是或下笔或收笔出锋的横,如“昔”字的第二横。

这是重点要掌握的,行书中出现特别多。

如图1。

2、竖,如图2(A回锋收笔的,如“间”,B顿笔出锋的,如“慨”C 露锋的,如“年”)竖笔在左的要收笔;3、撇,如图3-1、图3-2(A露锋出锋的长撇,如“舍”“少”“为”,B回锋的撇,如图“盛”“和”,C顿笔提起的如“老”);4、捺,如图4(A类楷的捺,如图“永”,B平拖回收的捺,如“舍”,C反捺如“殊”);5、折,如图5(A方折,如“曲”,B圆折,如“为”,C特殊的折,如“和”);6、钩,如图6(A如类楷的如“九”,B拖钩如“静”,C蟹爪钩,如“殊”);7、点,如图7-1、图7-2(A单点如图“亭”“宇”“领”;多点相连的如“流”“清”“无”“于”)您热爱中国书画吗?您对中国名家书画作品收藏感兴趣吗?请关注“风采书画院”公众号吧!本平台与《风采》杂志,中国央视网、中国新闻网、北方时报网、新都市报等多家媒体合作,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艺术,宣传推荐名家作品。

行书笔画方法技巧

行书笔画方法技巧

行书笔画方法技巧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风格,以其豪放、流畅的笔画而著称。

行书的笔画方法和技巧是学习行书的基础,下面将逐步介绍行书的笔画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行书的书写技巧。

行书作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风格,追求独特的笔意和线条,给人一种大胆、奔放的视觉效果。

要掌握行书的笔画方法和技巧,需要对行书的特点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技巧。

一、行书的特点行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豪放自如:行书注重用笔的自由发挥,强调笔画的放松和流畅,不拘泥于规矩。

2. 线条流动:行书的线条具有流畅的美感,每一笔都要有起伏和变化。

3. 点画结合:行书中点画的运用非常重要,能够使字迹更加生动,增加层次感。

4. 特殊笔画:行书中有一些特殊的笔画,例如提纲、勾连、折笔等,需要熟练掌握。

二、行书的笔画方法和技巧1. 持笔方法:行书的笔画需要掌握笔的握持方法,一般来说,以掌握笔的中部为宜,要求手握轻松、放松、自如。

2. 用笔力度:行书中的笔画力度要求有变化,通过控制笔的力度,使字迹有起伏和流动感。

3. 主次分明:行书的笔画中,要区分主体和次要部分,主体要用力,次要部分要轻柔。

4. 点画的运用:点画在行书中非常重要,通过点画的运用,能够使字迹更加生动有力,增加行书的艺术效果。

5. 提纲勾连:行书中的提纲和勾连是特殊的笔画形式,需要进行训练,掌握提纲和勾连的规则和技巧。

6. 折笔的运用:行书中的折笔是一种常用的手法,通过折笔的运用,能够使字迹更加有力和美观。

以“山”字为例,行书的书写步骤如下:1. 先写出“山”的横折部分,以豪放自如的笔势,从左向右以自然的曲线往下写,注意用力和力度的变化。

2. 再写“山”的中部和下部,这部分需要注意点画的运用,用点画的方法强调山峰和山脚的线条,增加艺术效果。

3. 最后写“山”的右侧部分,可以用折笔的方法,将笔画在上升到山脊的位置后折回,再从右向左书写出山的形状。

毛笔行书各笔画写法22条要领!值得收藏

毛笔行书各笔画写法22条要领!值得收藏

⽑笔⾏书各笔画写法22条要领!值得收藏第⼀讲右点的写法写法要领:右点不宜写长,要圆润饱满、坚定肯切,忌⽤枯笔。

第⼆讲左点的写法写法要领:左点⼀般露锋⼊笔形体稍长,和其它笔画有连绵之态流畅飘逸第三讲短横的写法写法要领:短横轻起微驻,不可锋芒毕露,长短粗细,视情⽽定。

第四讲中横的写法写法要领:中横笔画稍粗、雄强有⼒,起笔藏锋露锋视情⽽定,切忌软弱⽆⼒。

第五讲长横的写法写法领:长横曲全字王笔,不可写得过短,也不可过于粗笨,收纵屈⾠视情⽽定,笔画⾛向务求准确。

第六讲垂露竖的写法写法要领:垂露竖收笔缩锋,不可外垂锋芒,虽有时与悬竖混⽤,但下列字者,忌⽤悬针。

第七讲垂露竖的写法写法要领:凡竖笔在庄时必⽤垂露,在中、在右时要视字⽽定,下列所举例字绝不可使⽤是针。

第⼋讲悬针竖的写法写法要领:甚针竖亦曲锥画沙。

要求中锋⾏笔,万毫齐发,收笔出锋切勿倾斜。

第九讲短撇的写法写法要领:短撇的位置、形态往往是全字乃⾄全篇的准绳,写此笔宜迅捷有⼒,⼒达笔端,马虎不得。

第⼗讲中撇的写法写法要领:中撇在左时,要较为粗重,收笔是否出锋,视情⽽定。

⾏书的中撇,往往驻笔收锋。

第⼗⼀讲长撇的写法写法要领:长撇忌粗,不可⼒弱⾝弯,亦不可⾏笔过长,更不可⼀笔甩出,要收纵有度,伸展得法。

第⼗⼆讲竖钩撇的写法写法要领:光竖后撇加钩,谓之竖钩撒,即为竖。

起笔取横势,此为竖钧撇起笔的关键。

第⼗三讲直捺的写法写法要领:直捺起笔藏锋,锋芒不可外露。

直捺在⾏书中多被反捺、点笔所代,所以写法与变化颇⽽复杂第⼗四讲平捺的写法写法要领:平捺起笔往往和前笔相连,不宜粗重,中锋⾏笔,⼀波三折,形如⽔波之状第⼗五讲竖钩的写法写法要领:⾝长者均不宜过于粗重,挑钩处稍有⼒度,并注意钩⾝指向。

有直挑平挑之别、出笔收笔之分第⼗六讲弯钩的写法写法要领:弯钩应纤巧俊秀,内舍道劲,⼋⾯齐备,圆润丰满,出钩须以平势,忌挑⽽向⾥。

第⼗七讲横折钩的写法写法要领:⾏笔峻挺,切勿粗重侧笔环抱以取势。

王羲之行书基础笔法25项大全,建议初学者收藏!

王羲之行书基础笔法25项大全,建议初学者收藏!

王羲之行书基础笔法25项大全,建议初学者收藏!要想学好二王笔法,必须从王羲之作品中的基本笔画开始练习,包括基本笔画衍生出的一些笔法。

没点死磕细抠的功夫,你还真写不好。

不信来试试?总结如下,大家可以根据特点有重点地练习,哪个不会练哪个。

(一)横法(1)顺锋横“示”、“再”的上横为顺锋横。

顺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提笔折锋右下;向左回锋收笔。

(2)逆锋横“甚”、“不”二字的横为逆风横。

搭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折锋右下;向左回锋收笔。

(3)下折横“二”、“百”二字的上横为下折横。

顺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稍顿;折笔向左下出锋收笔。

(4)上挑横“未”“来”二字的下横为上挑横:逆锋起笔;中锋右行;至尽处折锋向左上提笔出锋收笔。

(二)竖法(1)悬针竖“平”、“军”二字的中竖为悬针竖。

逆锋起笔;转笔向下中锋行笔;边提边慢慢出锋收笔,力至笔尖。

(2)左上挑竖“同”字左竖与“报”字右竖为左上挑竖。

顺锋起笔;中锋向下行笔;至尽处向左上微微挑起。

(3)右上挑竖“快”字左竖与“取”字右竖为右上挑竖。

逆锋起笔;铺毫向下中锋收笔;至尽处稍停,转笔向右上挑出。

(三)撇法(1)短撇“近”、“白”二字上撇为短撇。

逆锋起笔;转笔向右下;顿笔后转笔向左下行;边行边提,快速撇出。

(2)斜撇“次”、“降”二字之撇为出锋斜撇。

顺锋起笔;中锋向左下行;边行边提,渐渐撇出,力至撇尖。

(3)竖撇“月”、“胜”二字之撇为竖撇。

顺锋起笔;中锋下行;快至尽处稍向左行,调整笔锋向左上用力撇出。

(四)捺法(1)平捺“迟”、“莲”二字之捺为平捺。

逆锋起笔;折锋向下微顿,向右下徐徐行笔;顿笔蓄势;乘势向右边行边提笔出锋。

(2)斜捺“奉”、“天”二字之捺为斜捺。

顺锋起笔,与撇尖接;中锋向右下行笔;至尽处稍提,出锋收笔。

(3)带钩捺“塞”、“墓”二字之捺为带钩捺,顺锋起笔;向右中锋行笔;至尽处稍提,转锋向左出锋收笔。

(五)点法(1)斜点“忘”、“信”二字上点为藏锋斜点。

行书基本笔画技法大全(动态图),太全面了!

行书基本笔画技法大全(动态图),太全面了!

行书基本笔画技法大全(动态图),太全面了!
1

行书写横,起笔和收笔多显露在外,起笔承上,收笔启下,而且有长短、俯仰之别,尤其是数横并列时,更应求变化,不可雷同。

2

行书写竖宜略带曲势,或向左倾,或向右斜,或取弓形,或向或背。

尤其长竖不可过直,过直则失势。

3

行书写撇贵险而劲,笔锋向左斜出,曲直有致,收笔或出锋,或牵丝回带求向右回顾之势,而不可作油滑飘忽之状,否则僵死曲线一根,毫无力度美感可言。

4

行书作捺也宜一波而三折,其势或开张或收缩,具有很大的可朔性。

捺画一般与撇画同时出现,呈对称之势,其处理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5

楷书的钩变化很多,行书的钩变化则更加丰富。

有的作钩不明显,有的夸大处理,婀娜多姿,活泼生动。

6

如鞭之策物,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快捷有力作提之法。

7

行书的折有圆转、方折,圆转书写较快,运用较多。

而有的则方中有圆,圆中有方。

8

行书写点贵在沉着而有份量,同时又要富于变化,随
灵活而不呆滞,精到而不毛糙,字异形,因势而用之。

行书运笔的27种方法

行书运笔的27种方法

《行书运笔的27种方法》等行书运笔的27种方法行书15种笔法行书的结体问题书法执笔法《习字入门》之行书(7图)习字入门《行书》(7图)行书运笔的27种方法1、中锋笔尖运行的轨迹在笔画的正中点,特点是点画厚实圆满。

2、偏锋侧锋特点形方单薄。

3、藏锋笔画运行将终时,将笔尖往复逆收,使笔锋势发而不露。

4、露锋笔画运行将终时,按笔后逐渐提笔出锋,锋尖渐离纸面,在纸上留下剑尖和刀斜口似的墨迹,也就是锋芒毕露。

5、落笔笔刚刚向下按压着纸,多为运笔之始。

6、收笔一笔画或一字完成时,笔锋要离纸而去,多是运笔之末。

7、顿笔按笔于纸上,又稍加上下运动,势如敲钉入木。

8、蹲笔按笔向下如顿笔,但用力较轻,有如蜻蜓点水,人之轻轻下蹲。

9、提笔拔笔高起,但不离纸,使写出的笔画轻细。

10、按笔将笔用力压下,使写出来的笔画粗重,与顿笔,蹲笔不同之处是不含轻微的上下运势。

11、方笔下笔时笔尖朝笔画相反的方向运动,即竖画横下笔,横画竖下笔。

收笔时,逆去逆收,笔画留在纸上呈方形。

12、圆笔运笔时,笔杆垂直,笔毫平铺纸上,万毫齐力,笔画呈圆形。

13、过笔笔锋由此到彼,提笔直道而行,不曲不折,亦称走笔。

14、顺笔从上向下,从左向右行笔。

15、逆笔与顺笔方向相反。

16、留笔行笔终末嘎然煞住,不使飘忽,不顿,不蹲。

17、折笔笔锋随棱角写出而带方角的点画,称为折笔,即所谓“折似成方”。

18、转笔笔势随圆势圆转回旋,写出不带棱角的点划,称为转法,即所谓“转以成圆”,古称此为围法。

19、回笔去左而返右,去下而返上,用半圆形转返提离叫回笔。

20、衄笔笔向与回笔相同,亦是转返,只是回笔用圆转法,衄笔是逆向拉回,缩而不折,势如蜗牛入壳。

21、抢笔悬空作一折笔,然后迅速落纸,也就是悬空摇掷而落,即虚抢。

22、峻笔行笔快而有力。

23、涩笔行笔慢而有力,笔势艰涩,如以锥画沙,泥路推车。

24、挫笔笔顿后稍提,使之转动微离顿处,多用于点画之转角处,笔势慢且涩,壮似错齿。

行书入门字帖:结体运笔方法技巧

行书入门字帖:结体运笔方法技巧

行书入门字帖:结体运笔方法技巧
行书入门字帖的结体运笔方法技巧包括以下方面:
1. 圆笔中锋:行书中的笔画应保持一定的圆润感,同时注重中锋运笔,使笔画更加流畅自然。

2. 方圆辉映:在结体上,要注意笔画之间的方圆交替,增强字体的变化美感和韵律感。

3. 纵放得势:行书运笔应有纵放之势,使字体显得生动活泼、气势磅礴。

4. 横宕取妍:在行书中,横画应有一定的倾斜度,使字体更具美感。

5. 大小间布:行书中的字形大小应有所变化,增强字体的层次感和动感。

6. 四面辐射:行书中的每个字都应有一定的向外辐射感,使字体更具张力。

7. 主次和谐:在行书中,要注意主次分明,使字体更加和谐统一。

8. 虚实结合:在运笔过程中,要注意笔画的虚实结合,使字体更加有立体感和深度感。

9. 浓淡交替:行书中要注意运用墨色变化,使字体更具韵味和艺术感。

这些是行书入门字帖结体运笔的一些方法技巧,通过不断练习和领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行书的书写技巧,提高书法水平。

行书硬笔书法基本笔画的写法

行书硬笔书法基本笔画的写法

行书硬笔书法基本笔画的写法
行书和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两种不同风格。

行书是草
书的一种,速度较快,笔画流畅,具有一定的书写连贯性。

硬笔书
法则是使用硬笔(如钢笔)进行书写,笔画较为工整,结构较为严谨。

下面我将从行书和硬笔书法的基本笔画分别进行介绍。

行书基本笔画的写法包括横、竖、撇、捺、提、点等。

横画是
由左向右书写的笔画,要求平直匀称;竖画是由上至下书写的笔画,要求端正挺拔;撇是由左上至右下书写的斜线,要求舒缓有力;捺
是由左下至右上书写的斜线,要求稳健有力;提是由上至下再向右
下方书写的斜线,要求秀丽有力;点是用于书写圆形或者作为书写
的起始和结束点。

这些基本笔画是行书书法中最基础的笔画,书写
时要求用笔有力,运势流畅,整体书写要求有韵律和节奏感。

硬笔书法的基本笔画包括横、竖、撇、捺、提、点等,与行书
相似,但由于硬笔书法使用的是硬笔,所以在书写时要求更加工整,结构更加严谨。

横画要求平直匀称,竖画要求端正挺拔,撇、捺、
提要求稳健有力,点要求圆润匀称。

硬笔书法在书写时需要更加注
重每一笔的起承转合,要求每一笔都要准确到位,整体布局要求严
谨有序。

总的来说,行书和硬笔书法的基本笔画写法都是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和钻研才能掌握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时要保持笔画的连贯性和韵律感,同时也要注重每一笔的准确性和工整度。

希望以上的介绍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行书的起笔和收笔规律,一学就会

行书的起笔和收笔规律,一学就会

行书的起笔和收笔规律,一学就会
岐黄名家经方
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收藏岐黄名家经方学习
行书的起笔和收笔规律练习
方笔起:笔锋斜切,然后带笔形成方角,方法同楷书,但行笔略快。

尖笔起:顺锋轻入,渐渐加重,速度由快到慢。

引子起:引子是承接上一笔的收笔而来,要同上一笔保持意连。

尖锋逆起,方向与笔画形成角度,接着斜切并带笔。

连笔:连笔是行书不同于楷书之处,写这类笔要考虑上下的一气呵成。

把两笔或多笔当成一个整体来写。

做到意在笔先,上一笔还未写完就要想好下一笔。

藏锋收:方法同楷书。

带钩收:方法类似楷书的横钩,但要饱满。

笔画写完后,向下一笔的方向带钩出锋收笔,与下一笔形成映带关系,笔断意连。

连收:两笔直接笔不断。

先保证上一笔的收笔完整,再连到下一笔,下一笔的起笔也要到位。

颜楷经典《多宝塔碑》19节课程,从入门到精通。

行书书法技巧大全

行书书法技巧大全

行书书法技巧大全行书是中国书法中一种飘逸自如的书写方式,具有流畅、舒展、富有节奏感的特点。

以下是行书书法技巧大全:一、基本笔画:1. 橫:横笔要平稳、整齐,有力而不张扬,长度要与竖笔成比例。

2. 竖:竖笔要利落、精神,顶部一定具有瞻顶的特点,底部略带尾巴。

3. 提:提笔要快,不要拖泥带水,要自然、流畅。

4. 撇:撇笔起首以快为宜,后渐慢,末尾以清楚为重。

5. 捺:捺笔起首一定要迅猛,以充满力度为好。

二、运笔技巧:1. 运笔应该以“悬、转、提、降”为准则,从而达到流畅自如的效果。

2. 行书运笔应该以灵动自然为宜,若僵硬拘束,就失去了行书的特点。

3. 行笔时千万不要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了书写的质量,要注重笔势的艺术性。

三、组字技巧:1. 行书组字要充分考虑字形、字意、字体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能出现单调、失衡的情况。

2. 组字时要注重字与字之间的平衡感和谐感,以及整体的美感和规范性。

3. 组字时应注意字形之间的连结,特别是在涉及到曲线部分时,要注重字与字之间的衔接。

四、抒情技巧:1. 行书要强调书写的艺术性和抒情性,要求在书写时要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

2. 行书在书写时应注意掌握笔墨、中断、起承转合等技巧手段,以表现出情感的充沛和逼真。

3. 行书不但要突出书写的艺术性,还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达到表达、传递信息的目的。

以上是行书书法技巧大全,行书是一种充满艺术感和抒情性的书写方式,在书写中需要强调笔墨的流畅性和自然灵动性,注重技巧手段的运用和抒情性的表达,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书写的规范性、美感和艺术性。

行书笔法15种

行书笔法15种

行书笔法15种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发展演变出来的字体,因此在笔法上与楷书大体相同,只是起收、提按、转折、疾驰等方面更丰富,更有变化。

(一)起笔:1、顺锋起笔:起笔时,笔尖顺着笔画的方向入纸,起笔露锋,显得轻灵生动。

2、逆风起笔:笔锋入纸的方向与笔画方向相反,为了加强笔力。

(二)收笔:1、回锋收笔:一笔写到终了时,把笔锋收回,“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好处是:前后呼应,含蓄沉实。

2、空收:笔锋露在这一笔画的末端,不回锋,在空中收笔。

这种收笔在行书中运用较多。

(三)提笔:指一笔中的提笔。

起笔后,把笔稍稍提起,笔锋并未离开纸面,出现较细的点画。

(四)顿笔:顿笔与提笔相反,把笔用力按下,使笔毫展开,出现粗重有力的点,就叫顿笔。

顿笔与提笔是相对的,又是相互联系的,一笔之中有提有按,有细有粗,显得变化生动。

(五)按笔:指在垂直方向上,向下用力用笔的动作。

比较:“提笔”轻;“按笔”稍重;“顿笔”重。

(六)挫笔:笔在运行中,突然停止改变方向的动作。

一般至转角处,先顿笔之后,然后把笔略提,使笔锋转动、微离顿处,从而变换方向。

顿笔和挫笔是互相连接的两个动作。

挫笔要有分寸,过分则脱节,不及则牵拘。

(七)过笔:笔在运行中,提笔直道运行,不曲不折,其势如箭离弦,急速有力,流畅自然。

(八)转笔:用笔写出圆转没有棱角的笔画。

(九)折笔:折笔与转笔相对而言,多用于方笔。

向右运行的横画,起笔时先向左上方而落,随即折而下顿,再向右运行至末端,稍提即向右下顿笔,接着折笔往左回收。

竖画及斜画以此类推。

折笔还多用于转折之处。

(十)圆笔:用笔写出圆劲而没有棱角的点画。

这种笔画锋芒少露,骨力内含。

它是用裹锋、转笔的方法写出来的,给人以含蓄秀劲之感。

(十一)方笔:用笔写出方整有棱角的点画。

用逆锋、顿笔的方法,骨力外拓,给人以方整险劲之感。

(十二)抢笔:笔锋在落纸之前盘空作折势的动作。

抢笔虚、折笔实。

笔湿用抢笔,笔干用折笔。

(十三)驻笔:驻笔指在行笔中暂时停住的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带锋横:发笔处承上一笔的出锋搭势后转笔写成横画,所以又称“搭锋”,变化在发笔处。

下凹横:未字两横都有下凹之势,尖锋入纸后笔向下拉后再向上斜行,使线条呈下凹状。

轻重横:尖锋入纸后,笔右行时用力由轻至重,收笔回锋。

行书第一章第三单元:竖曲头竖:最后一笔竖画在笔尖入纸后,利用腕力向左稍弯后再向右迂回行笔,故此竖头有曲折。

悬针竖:竖画之悬针,笔锋逆入后,调整至中锋则顺势直下,出锋处提笔空收,使锋尖能尖锐,饱满,不能飘浮。

弧竖:最后一竖,势向右凹,形成弧曲使整个字更显风神。

垂露竖:起笔逆入后,着力下行,收笔时笔锋回入画中,使头部圆润,如露珠下垂。

并列横:数横并列有轻重,长短,仰覆之变化。

重轻横:此横画行笔逆入后,立即铺毫重按,然后右行时,由重转轻,收笔处略重回锋。

短竖:人字旁左竖,行笔短促,力量稍重,使右旁点画虽少仍是稳固。

反笔竖:此长竖起笔处作由右向左的反方向,以示与其他畅字用笔之不同。

开叉竖:羲之写兰亭用的是鼠须硬毫,故偶有开叉,此笔不必强求,也无法强求,应顺其自然。

相向竖:左右两竖作相互对峙,相互包围之势,使能相互呼应,名曰相向。

并列竖:数竖并列,在起笔方向,长短,粗细等方面都有变化,使参差不齐,变化复杂。

带钩竖:行书用笔动荡感极强,此竖画至出钩处向右上钩出,既不作悬针,亦不作垂露。

露锋竖:作字左竖露锋入纸,作弯势下竖,收笔回锋。

相背竖:左右两竖都有内凹之势,作背靠背状,名曰相背。

行书第一章第四单元:撇、挑平撇:第一笔属平撇,笔锋逆入后向左平的撇出,线条饱满而出锋锐利。

斜撇:用笔取逆后,笔锋向左斜出,势微曲,壮健有力,力送锋尖,沉稳不飘。

长曲撇:此撇长而微弯,其势先直后向左撇出,极为醒目。

短撇:此短撇短而有力,如鸟啄木。

尖锋撇:此撇尖锋入纸后,迅即铺毫,然略弯撇出,头尾都尖,中间厚重。

兰叶撇:此长撇,入锋略重后即向左下行笔,其间由重转轻,由轻转重后很快撇出,飘逸如兰叶。

回锋撇:在撇至出锋处,忽作收笔,使头呈圆形,力聚于中,十分厚重,含蓄。

曲头撇:左撇头呈弯曲,其形折,出锋处上钩。

曲折撇:此撇长而中间有曲折,可见行笔之波动出锋处又戛然而止,回笔收锋,很含蓄。

弧撇:此撇起笔逆入后,竖直而下即向左推出,出锋尖利,中间有很大弧曲,此撇线条浑厚。

带钩撇:此撇由重至轻,至出锋处突然折锋钩出,出钩处稍作发力。

反撇:此撇呈反势,接出钩的牵丝,笔由下向上反手作平撇,转折处的轻重不易掌撑,难度很大。

开叉撇:此撇出锋处笔锋开叉,行笔重而出撇快,笔又硬,故偶然开叉,不必故意为之。

并列撇:三撇并列,方向和轻重都不雷同,不使刻板。

回锋挑:和字左挑,实是两笔,先行笔向左下折锋,由原路向右上挑出,是先回锋再上挑,使蓄力更足,力感更强。

短挑:挑法用力在起笔处,得力在出锋处故应快速有力,短而不松。

垂头挑:女字上挑起笔时,笔由下向上,有一牵丝露出,故其头下垂。

长挑:或字下挑长而有曲,出锋处与撇相呼应。

行书第一章第五单元:钩、折竖钩:先作竖画,至出钩处,锋略上提,使得力得势后向左钩出。

心钩:尖锋入纸后,向右下方作弧形行笔,渐行渐重,至出钩处最重,出钩时作顿挫,得势后向左上顺势钩出,此钩宜稍长。

戈钩:笔锋逆入后,引笔作斜势下行,中间微弯但不能太弯,至出锋处蹲锋得势上钩。

竖弯钩:竖弯后向右横画,渐行渐重,在出锋处,先蹲处得势,迅速向上略外倾地钩出,钩很厚重。

背抛钩:即风字右边的横折右斜钩,此笔宜笔势带侧,用腕力打弯,顺势斜出,使钩饱满有力。

蟹爪钩:逆锋入纸后先写竖画,至出钩时将笔向左平推,然后再向上钩出,形似蟹爪,此笔是王书的特色。

圆曲钩:最后一笔,接横画后,顺势竖下,由轻至重,其势弯圆,再顺势出钩,极为自然。

横折竖钩:月字右半,先写横画,折后写竖画,其势微弯,顿后上钩。

横钩:长横至折角处,提笔后重按,调正笔锋后向左钩出。

下垂钩:此钩的特点是出钩时,笔顺势下垂出锋,与圆曲钩略同。

回锋藏钩:最后一笔原是竖弯钩然此处并不钩出,而似写一横出锋处回笔将锋藏入画中。

平钩:最后一笔也是竖钩,然此钩是向左平推而出,有托住上部之意。

横折:横画行笔至转弯处,作提按圆折直下,转折不露圭角。

竖折:先作竖画,至转折处作顿挫提按,折锋向右,如写横画,收笔回锋。

左斜折:最后二笔,逆锋入纸后,向左微斜而下,转折后向右作点画。

右斜折:横画行笔至转折后,向内微斜而行,然后出钩,其折圆浑。

行书第一章第六单元:捺平捺:逆锋入纸后,即向右行笔,一波三折,顿后将锋平出,此捺势甚0平。

斜捺:尖锋入纸后,即铺毫重按,向右下行笔,顿后出锋,此捺势斜甚有力感。

回锋捺:此捺与平捺相似,然行笔轻重有变,出锋处并不捺出,而是回笔将锋收入画内。

带钩捺:最后一笔是长捺,出锋时笔略向下带出,有一小钩。

长点捺:最后一笔以长点代捺,笔由轻而重,再回锋收笔,头是圆形。

隼尾捺:最后一笔如捺如点,笔在中间作一顿挫,突然笔出锋,露出锋尖,如鹰隼之尾。

反捺:此捺作反势,逆锋入纸后,笔向上凸起铺毫,然后向右下行笔,出锋处笔又内拗而出,其形与一般捺相反,也需有高度的行笔技巧。

短捺:最后一笔逆入后速行向右下迅笔,稍作提按即回锋收笔,行笔短促有力,但捺的动作已全部完成。

重捺:最后一捺为与上两笔相衬,故行笔特重,中间提按也不明显,出锋时突然将笔提出,略露锋尖。

波折捺:此捺行笔时起伏波折,收笔回锋。

曲头捺:起笔处行笔曲折,然后再波折作捺,捺势圆润,锋也作收。

兰叶捺:此捺行笔势甚平稳,惟头尾轻,中间略重,也似兰叶写法。

平头捺:此捺亦很有特色,其头齐平,也显稳重,然行笔较难掌撑。

弧弯捺:捺的变化极多,可轻可重,可长可短,出锋可露可不露,此捺用笔圆润,势成弧弯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一)横联横:‘目、言’中间两横形断势连,短而有力‘坐、无’两横都有牵丝相连,上横短下横长。

横联竖:‘地’横画收笔处笔上翻连着写竖,有牵丝露出,‘古’横竖笔热不连,‘林’于横画收笔时带着写竖,‘清’第三横收笔处上挑写竖。

横联钩:‘茂’横后连写戈钩,‘将’长横收笔时将笔从原线内回至中间写竖钩。

‘长’长横后顺势写竖钩,‘宇’横后将笔上翻,从右方直接写竖钩。

横联撇:‘者’横后顺笔连着写撇,其撇不出锋。

‘左’横的上挑反笔向左撇出,其撇出锋。

‘俯’横后收笔处反笔写撇,‘天’横画挑出写长撇,势连笔不连。

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二)横联点:‘岁’中间横后连写三点,‘领’中页字上横收笔时笔从原路回锋至中间写点。

‘年’字第二横后也以此法写点,此连法外形不露,不见牵丝,‘迹’横与点有牵丝相连。

竖联竖:‘曲’两竖的起笔变化明显,‘其’两竖都是从左起笔,左竖低右竖高,‘修、形’两竖起收笔完备,写得都很果断有力。

竖联横:‘至’竖后上挑写横,‘此’左竖连着写横,‘固’左竖与上横都各自起笔,其形断,‘内’竖画后回笔向上接写上横。

竖联点:‘信’左竖上挑,凌空取势,抛笔写点,‘崇’最后中间短竖后写左右点,‘外’长竖后写长点,其形在连与不连间,‘视’中示字的点附于竖上。

点联点:‘於’上点顺势接写下点,一向左一向右,‘之’上点向左,左点上挑,‘初’两点相交,一尖一圆,一轻一重,‘察’中间竖钩后挑出左点,再遥与右点。

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三)点联横:‘弦’斜点带写横画,‘亭’上点重,横画长,‘云’点与横之间相距较远,此字点画少,故意将字写长。

‘詠’点与横之间距离近,点重横轻。

点联竖:‘期’左点上挑接写月字的左竖,‘怏’的竖心是先写左右点,再写长竖。

‘湍’的三点水上挑写山字的中间一竖,‘仰’将上短撇写成横点,然后竖下。

点联撇:‘以’点后遥写一撇,距离拉长,字形即扁,‘少’平点后上挑调正笔锋后顺势写长撇,‘为’字上两点后将笔上翻,以反笔写撇,‘盛’最后两笔是点后写撇,其势较顺。

撇联点:‘短’撇重点轻,字较稳固,‘楔’最后是撇轻点重,因点所处位置不同,此处点重,也使字稳固,‘叙’撇斜点平,利于下部点画安排,‘或’撇开后笔呈抛物线状,写出最后一点。

点画联系(四)撇联横:撇画多数出锋,与横画在形上的联系较难,顺其势而不必一定以牵丝相连,如‘竹、九、託’字,而‘茂’字将左撇回锋向上连写横画,是极活泼的用笔。

撇联竖:‘俛’单人旁,撇竖不相连,形断意连,‘初’撇开轻而挺,竖重而稳,‘虚’字下部丘撇后回锋向上写竖,形也不连,‘斯’斤字旁上撇重而斜竖画亦重,在字中为最重两笔,很突出。

撇联捺:‘水’撇捺相连,取势自然,‘合’字撇捺特长,很是潇洒,‘之’撇的出锋处接着写捺,撇由重转轻,捺由轻转重,‘浪’撇轻而捺重,撇短而捺长。

结体变化(一)大小:‘揽’左小右大,有以小附大之态,‘丝’左右绞丝点画相同而一大一小,形态不同,‘暎’左小右大,是以小衬大,‘宙’的宝盖极大,反觉得很稳重。

疏密:‘叙’左密右疏,相互协调,‘录’字右旁上疏下密,‘抱’字相向之势,中间疏,‘极’左密右疏,使字不感闷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