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朝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情况

商朝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情况青铜器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金属器物,是商朝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殷墟商朝人制造青铜器的原料来源是铜和锡。
在我国古代,最早发现锡矿的地方是云南,因此,考古学家推测股墟青铜艺人铸造青铜器用的锡是从云南运来的。
河南产铜,因此,股墟青铜艺人制作青铜器用的铜很可能是就地取材。
铸造青铜器的第一步是人工选择铜磺。
股墟青铜艺人用的是自然铜和氧化铜。
安阳股墟遗址曾出土孔雀石。
这种孔雀石即是氧化铜的一种,是用来炼铜的铜磺。
股墟青铜艺人只要对孔雀石进行人工挑选,然后放在炉中冶炼就可以了。
冶铜用的炼锅是一种陶器,被形象地称为“将军盔”。
冶炼时,青铜艺人将铜磺和木炭放入炼锅内,铜就会熔为液体流出,成为粗铜。
粗铜并不能制作出精美的青铜器,青铜艺人还要将粗铜提炼为较纯的铜,然后把锡加在铜中,使铜成为锡铜合金。
他们根据青铜器所需要的硬度不同来掌握铜和锡所占的比例。
考古学家的测定结果显示:青铜礼器的含锡量是10%-20%;戈头的含锡量是20%;刀的含锡量是15%;镞的含锡量是17%。
含锡量越多,青铜器的硬度就越大。
因此,锐利的工具、武器等加锡多,一般器皿加锡少。
原料制作完成后,青铜艺人就正式开始铸造青铜器了。
他们铸铜用的模型是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合范组合而成的陶范。
有的陶范中间还填以实模,有出气孔。
铸造时,他们只要把合金熔液注入范中就可以了。
青铜器上面的花纹和铭文都是从陶范上印过去的,所以也是铸成的。
青铜器基本成型之后,股墟青铜艺人就要对其进行最后装饰。
刚从陶范中取出的青铜器往往很粗糙,他们用较细的砂轮进行打磨,使其变得光滑。
殷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武器和工具、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器以及一些其他器物。
青铜武器和工具包括缝纫用的针、锥,钻甲骨用的钻,掘地用的铲形器,作为武器的斧、钺、刀、戈、刺兵、矢镞等。
盛食器包括作为煮肉用的鼎、煮饭用的鬲、蒸饭用的、盛食物用的簋、切割肉类用的匕。
酒器包括温酒或饮酒用的爵、角、觚、盃、觯、尊、量、瓶、觥、方彝等。
夏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

夏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青铜艺术
•
青铜:
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还加入少量的铅。
青铜中的铜,系指红铜,质地比较柔软,铸成工具或器具不太适用,而加入锡变成青灰色,所以叫青铜,质地坚硬,制造出来的工具,使用比较合适,制成的器具也相当美观。
•
•
商周青铜艺术:
商周饕餮纹拓片:
•
•
青铜艺术:
意义: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成都平原——“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青铜面具像、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与掉蜡法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就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就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先容如次: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
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凡就是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地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地内,待铜液冷却后,祛除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1)、制模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类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
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外形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利便。
一般说来:外形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外形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瞧,陶范最为常见。
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她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相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由于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
对于布局严密谨慎、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拟稿尔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制范亦要选用与制备适当的泥料。
其主要成分就是泥土与砂。
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
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削减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与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永劫间的浸润,使之定性。
工艺美术鉴赏

工艺美术鉴赏一.名词解释(1)陶范法: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采用合范法,即为后世称为陶范法的铸造工艺。
用陶范法铸造的青铜器会留下工艺痕迹,与其后用失蜡法制造的青铜器不同。
所以知道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特点,有助于辨别伪器。
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使用一次,青铜器上会留下一些工艺痕迹,这是陶范法的特点。
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因工艺的原因,一定会有以下几种痕迹:器壁薄厚不匀,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铸痕,范与范合拢处的花纹部位有错位现象,耳、足、鉴内残存有红或灰色的范土,很结实,用指甲抠不掉;腹、底部位会有排列较有规律的垫片。
(2)分铸法:在制作复杂造型的青铜器时,古人还采用了分铸法作为基本工艺原则,获得复杂的器形。
或者先铸器身,再在上合范浇注附件(如兽头、柱等);或者先铸得附件(如鼎的耳、足等),再在浇注器身的时候铸界成一体。
著名的四羊尊(湖南宁乡出土)就是使用了分铸法才铸成的。
先铸附件后铸器身成为分铸法的主流,新郑彝器和战国时期的鼎、壶等类多半是这样铸成的。
运用简单的工艺原则成功地解决复杂的工艺问题,执简御繁,平凡的劳动中显现出独具的匠心,这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
(3)失蜡法: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
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
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
(4)金银平脱: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器物装饰技法。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金银平脱技术是由最早出现于商代的金银箔贴花技术发展而来,经由战国、汉代较长时期的发展,到了唐代,这一工艺已得到创造性的运用,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器物装饰技法,对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后世相关装饰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
商朝的青铜器的工艺

商朝的青铜器的工艺
商朝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代表作,工艺高超。
主要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铸造:首先在细腻的陶钢模具上雕刻出要制作的器物的形状,然后将熔化的青铜液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
2. 精炼:在铸造过程中,对青铜原料进行精炼,去除杂质,保证铜质纯净。
3. 凿琢:青铜器铸造好后,还需要雕刻、凿琢。
雕刻一般使用刀、锥等工具进行,凿琢则是利用凿子和锤子进行。
4. 焊接:有些复杂的器物需要将多个部分焊接在一起,使用铜丝和锡焊接,以增加器物的强度和稳固性。
5. 敲打调音:一些乐器类的青铜器需要进行敲打调音的工艺,以确保发出正确的音色。
6. 表面装饰:商朝的青铜器经常在表面雕刻纹饰,常见的纹饰有神兽、人物、凤纹、龙纹等,装饰着器物,增添美感。
总的来说,商朝的青铜器工艺高超,体现出古代中国文明的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
商周时期制造青铜器的方法

商周时期制造青铜器的方法
商周时期的制造青铜器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1、取铜矿石:
这一步是取得原材料,铜矿石是商周时期用来制造青铜器的主要原材料,当时有采矿、炼铜获取铜矿石。
蒙古族、唐朝时期等地有开采铜
矿石的记载。
2、熔融铜矿石:
这一步指用火加热铜矿石,使之融化。
熔融铜矿时,要先用火烧大的
铜块,以便用于淬火,然后再把小块的铜矿石放进火中熔融。
3、浇铸:
当铜矿石完全融化后,就可以进行浇铸。
在这一步中,会制作出需要
的铸件形状,铸件会经过研磨处理以使表面光洁。
4、淬火:
在铸造好的铜件完成之后,还要进行淬火处理,以使其变得更加坚固。
这一步需要将铜件先放入炉内,然后慢慢加热,使铜件中的氢气完全
排出,并且形成金属组织层次细致的结构。
5、表面处理:
最后一步就是对青铜器表面的处理,常用的有拋光、打蜡、透蜡等方法,达到不同的青铜器效果。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掉蜡法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先容如次: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
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凡是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地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地内,待铜液冷却后,祛除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1). 制模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类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
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外形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利便。
一般说来:外形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外形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
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他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相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由于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
对于布局严密谨慎、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拟稿尔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
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
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
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削减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永劫间的浸润,使之定性。
商代社会中的青铜器

商代社会中的青铜器商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同时也是青铜时代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作为社会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商代社会中的青铜器的制作、用途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青铜器的制作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主要包括铸造、打磨和装饰三个步骤。
首先是铸造,铸造青铜器需要精湛的冶炼技术和高温熔炼工艺。
青铜器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和锡,其中铜的冶炼需要高温烧炼铜矿石,而铸造青铜器则需要将熔融的金属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加工。
其次是打磨,打磨是为了使青铜器表面更加光滑,提高器物的观赏性和使用性。
最后是装饰,商代青铜器的装饰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铭文、纹饰、凿刻等多种方式,这些装饰不仅是为了美化器物,更是为了凸显其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商代青铜器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礼器、生活器物和武器三个方面。
首先是礼器,商代青铜器在仪式和礼仪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鼎、彝、簋等礼器是商代贵族举行祭祀活动时不可或缺的器物,它们承载着宗族的情感和对祖先的敬仰。
其次是生活器物,商代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用途,比如壶、罍、盉等生活器物可以用来盛放水、酒等,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最后是武器,商代青铜器还包括一些武器和防具,比如刀、戈、铠甲等,这些器物在当时的战争和军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代青铜器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成为了贵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贵族们通过拥有精美的青铜器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也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来体现自己的财富和实力。
其次是社会信仰和宗教活动的载体。
商代青铜器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青铜器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祈祷平安,青铜器成为了连接人与神的桥梁,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最后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记载。
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纹饰不仅是装饰和美化器物的手段,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记载,这些青铜器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为今人了解商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周的先民,采用范铸法铸造出了许许多多青铜器,在学界没有争议。
采用范铸法的工艺概念,是在陶模上夯制泥范,在学界似乎也没有争议。
明显有争议的问题在于,模是什么样的模?是整体雕塑的模?还是分型制作的模?整体模在商代有没有这种雕塑技术?分型制模又是怎样分型?纹饰是怎样制作的?是制作在模面还是制作在范面?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对商周青铜器范铸工艺的研究中,并没有共识。
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由于表面纹饰多是凸起较高亦较为复杂,因此被看作是较高的艺术品。
其纹饰的制作技术,也被看作是具有高超绘画或雕塑技艺的人制作的。
包括笔者在内,并无人否认这些青铜器为精美的艺术品。
但问题在于,商周时期的范铸工匠,真的都具有雕塑与绘画的高超艺术技能吗? 为了探索商早期至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方法,以及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制作技术, 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们断绪对商早期斝、商晚期鼎、簋及西周早期尊做了范铸模拟实验,共历时两年。
制作模具数十个,制作泥范数百块。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范铸模拟实验的概念性问题,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澄清当时的工艺技术,以及工艺技术与铸件的关系,不是为复制出一模一样的青铜器。
这就意味着范铸模拟实验必须从零开始,不能用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当模翻制。
如果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翻制,不论采用何种工艺进行铸造,都属于复制,即使我们铸得与出土原件一模一样,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这是因为,器物的型是商周的先民创造的,我们没有经过原始的造型,无从认识商周先民是怎么一步步制作出模的型,也就无从了解先民的造型思想,后面翻范的工艺就更没有实际的意义。
这样翻制的纹饰,亦是商周先民的创造,我们又没有经过纹饰创造的制作过程,将同样解释不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
所以,这种实验充其量只是属于复制性质,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商周范铸工艺中的问题。
为了探索商周的范铸工艺,我们不在出土实物上拓模,完全从零开始设计器物的几何形状,采用当时具备的工艺技术,从制作原始模【1】开始,经翻阴模、翻阳模到夯制泥范及在范面手工制作纹饰,直至浇铸出青铜器。
通过采用了商周普通人完全可以顺利操作的工序,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造型过程,并成功地铸制出了商早期斝、晚期鼎、圈足簋以及西周早期尊、方座簋。
关于铸造鼎、簋、尊的具体工艺过程,将都会有各自专题的相应模拟实验报告发表出来。
本文中,笔者只就商周范铸工艺中的制模工艺原理,以及范面的纹饰制作工艺进行简单地论述,主要是把具体工艺以外的一些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
1制模工艺 2纹饰技术 3讨论问题 通过范铸模拟实验,我们较顺利地铸造出了商早期斝、商晚期鼎与簋,以及西周早期尊及方座簋,同时也认识到了几个问题。
可以说,如果不是从零开始做范铸模拟实验,则很难想到这些问题。
下面就我们遇到的问题及新的认识,分别进行讨论。
3.1制模问题 制模应是范铸工艺的第一道工序。
在商代,完全有可能采用青铜器的实物当模翻范,但总需要有第一个,总会有个从零开始制作模具的工艺过程。
只要从零开始制模,就涉及到模具怎么造型的问题。
提到模具的造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雕塑。
我们在做以上范铸模拟实验的制模工艺时,首先考虑到3000多年前商代的铸造工匠,是否都具有高超的泥雕塑技能?经研究发现,西汉武帝时期的石雕群尚且形象模糊十分抽象,商代的雕塑水平更是不足以支持制模时十分具象的造型。
因此,认为商代青铜器的模不是采用雕塑的工艺造型,而应是采用了机械的工艺造型。
所以,我们采用了人人都容易操作的机械式造型方法,很容易就将斝、鼎、簋、尊的原始模胎刮出来了。
研究生用泥料刮模胎时,一个个模胎都约半小时就可顺利制作完成。
而后面的工序,如制作原始模、翻阴模、翻阳模及翻范等,不需要专门的培训,一般人都可以直接下手进行操作。
其工艺都十分简单。
笔者认为,这样的制模翻范工艺,才应是上古先民在创造青铜器时的主流工艺。
3.2脱模问题 脱模问题是指范从模上脱开的问题,这里不是指拔模斜度的问题,是专指陶模与泥范之间的粘连问题。
通过这次的范铸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在陶模表面不涂抹任何脱模剂的前提下,泥料在陶模上翻成泥范后,可十分顺利地将泥范从陶模上脱开,不存在泥范被粘连在陶模表面的问题。
我们在翻制泥范时,在同一个陶模上连续翻出十几块泥范的情况下,也未见到有泥范被粘在陶模上脱不下来。
模拟实验总共翻过数百块范,并没有出现过泥料被粘现象。
由此看来,上古的先民在陶模上翻范时,不需要在模表面涂抹脱模剂。
在侯马出土众多的陶模上,可以看到许多模表面涂有一成黑色。
作为考古依据,多数人认同这一黑层为脱模剂,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有一个现象却无法解释,即所涂的黑色皆在高处,凹处却基本没有黑色。
图6为侯马白店铸铜遗址出土圆环模的模坯,可清楚看到,模坯的表面涂了一层黑色,这种现象在侯马出土的陶模中较为普遍。
这个圆环模坯的纹饰高处都被抹成了黑色,凹处基本都呈现了泥料的本色。
如果将黑色认成脱模剂,就存在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
在翻范的过程中,模面低凹的部位为夹角,是最容易将泥料夹死之处,也是最容易粘泥之处,但模坯的低凹处却没有涂抹黑色,这从脱模剂的角度是讲不通的。
显然,侯马的先民在模坯上涂黑色,并不是为了翻范后能顺利脱模,因陶模根本就不粘泥料,这也是我们的范铸模拟实验证明了的事实。
在侯马出土其它的陶模表面,情况基本也都如此。
所以,模坯上涂的黑色层不应是脱模剂。
笔者认为,可能是为提高对比度,以便于刻制纹饰时看得清楚。
3.3范面的纹饰制作问题 我们在范面制作纹饰时,不论是挖塑泥料还是堆塑泥条,都大有反复操作的余地。
如果哪里作的不合格,完全可以将范面不合格处复员,再反复地进行修改。
所以,一般人都可以顺利进行操作。
只是需要当范面的纹饰制作好待阴干,用一块较软泥料拓出纹饰的拓片,从而检验范面纹饰制作得是否合乎要求。
如果发现局部纹饰有问题,还可以再刷水将范面浸湿后再行修改,我们就经过了这样的修改操作。
摘要中提到,作为考古依据,在殷墟的铸铜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鼎模”。
其模的厚度不大,正面凸背面凹,背面有人的手指按压的痕迹。
从这些手指痕迹看,应是用软泥料在阴模或范面拓出来的,可以肯定不是雕塑而成。
在图7中,左边为殷墟出土的“鼎模”,此模表面到处都是夯型面,包括鼎口沿的残缺部位都属于完整的夯型面,并不是断面,说明此模的型是一次性用软泥料在阴模或范面拓出来的型。
如果在商晚期的模上没有纹饰,此模就只能是在范表面拓出来的了。
翻模的作用本是为了翻范,而看此模的型,既无完整的几何形状,亦无分型面,又无足够的厚度,且口沿的泥料不到位,根本不可能翻出规整的泥范。
其作用,应与图4中泥拓片的作用相同。
因此笔者认为,殷墟出土的这个“鼎模”,应该不是翻范用的模,很可能是一个检验泥范表面纹饰的拓片。
在图7的右边,为殷墟出土的“铭文范”,作为考古依据,很容易被看成是先制作好的铭文范,再将此范嵌在器物范面或泥芯表面浇铸出铭文。
但是,如果将其认作“铭文范”,就存在明显的问题。
可看到此范的字即为阴文又是正字,一周也不规整。
如果按照这个“铭文范”浇铸,铸后会在青铜器上还原成阳文又会成为反字,铭文一周还会出现不规整的边框。
在殷墟出土众多的青铜器铭文中,却少见到阳的铭文,整篇的反字也少见到,更不见铭文有一周如此不规整的边框。
我们在制作铭文时,是先用泥条粘贴在泥芯上成反字,待阴干后再用较软的泥料将字拓出来,在拓片上可直观地看到正字及字形,因拓出的泥拓片与铸件是一样的阴槽,铭文制作得有无问题一目了然。
如果有错误,因为还没有烧成陶质,尚可以修改。
其实铭文的制作工艺,本就与铜器表面的阴槽纹饰一样的制作方法。
因为铭文与阴槽纹饰都是凹槽,不一样的只是形状。
所以,我们也采用了与上述鼎纹饰的拓片一样的方法,来检验铭文的制作效果。
通过范铸模拟实验可以说明,完全有必要在制作好铭文后,用软泥拓出泥的拓片看看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殷墟出土的这个“铭文范”,很有可能也是个看效果的拓片。
3.4 青铜器斜翘角纹饰的制作问题 在商晚期至西周的青铜器表面,常能看到一些斜翘角的纹饰。
由于斜翘角纹饰的背后与器表面之间有空间,如果从一般正常翻范后的拔模过程看,斜翘角处不可能从模上脱范。
鱼国墓出土的方座簋,其座的四个面都有斜翘角纹饰,在斜翘角纹饰的背后,有披缝的痕迹,这痕迹很象“嵌范”后流下的铸造披缝,因此出现了“嵌范”的观点,即将这种认为无法翻范的斜翘角部位单另制作成纹饰范,再嵌入到整块的器物范中,来实现斜翘角纹饰与器的整铸工艺。
图8为我们模拟实验制作的尊,是刚浇铸完10分钟后打开范块的铸造毛坯。
白色箭头所指之处,可看到斜翘角纹饰完整,在上图的左边立面的陶范断面中,可看到并没有嵌入纹饰范。
在下图中可看到两个面的完整斜翘角纹饰。
通过这次的范铸模拟实验操作,可说明青铜器上斜翘角纹饰的制作,完全没有必要采用复杂的嵌范工艺,可在泥范表面直接制作,其工艺十分简单,只需要制作一个与斜翘角纹饰几何形状一样的工具,或铜质或骨质或玉质甚至竹木都行,从范面的相应部位斜着扎进范内,再原样退出来,就会在范面形成一个锥形的斜孔,孔内即是弯曲光滑的斜翘角纹饰的空腔。
但是,在用工具扎入范面时,由于局部受力,使得范面被挤压之处出现裂纹。
泥范经阴干、焙烧成陶范并浇铸成器后,范面斜翘角纹饰的空腔就会被灌入的铜料还原成了斜翘角纹饰。
但由于范面有裂纹,浇铸后就会在斜翘角纹饰的背后留下裂纹的痕迹,这很可能就是鱼国墓方座簋斜翘角纹饰背后存在“嵌范痕迹”的原因。
后经清理范料,可看到我们铸出的斜翘角纹饰背后,与鱼国墓出土方座簋的斜翘角纹饰背后一样,也都存在“嵌范痕迹”。
当然,在范面完全可以将扎裂的缝隙修整好,这样铸出的纹饰背后就不会留下“嵌范痕迹”。
我们没修整范面,就是为铸出“嵌范痕迹”以说明工艺。
通过范铸模拟实验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上这种斜翘角纹饰的制作工艺,很可能是在范面直接扎出来的,其工艺技术的操作,远比范面一般纹饰的制作工艺操作简单。
在范面扎出一个斜翘角纹饰的全过程,如果看着钟表操作,只需要约30秒的时间,是商周一般的范铸工匠都能十分容易掌握的技术。
由于工艺如此简单,应该不会有“嵌范”工艺思想的空间存在。
3.5 是不懂雕塑的先民创造了商周的青铜艺术 我们制作模具的工艺,采用的是机械式的造型方法,先刮出模胎,经阴干后切割及组装成原始模,就可以翻阴模再翻阳模。
我们采用刮板造型制模,是考虑到范铸工艺应是从更为古老的制陶工艺演变而来,而陶车技术几乎是遍天下的成熟技术,其工艺思想在夏代前就早已成型。
这样的制模、制范方法,适宜于当时广大的普通劳动者操作。
采用这种机械式造型,不需要懂雕塑,一般范铸工匠都可以顺利地造型。
如果是制作方型鼎的模,其制作工艺更为简单,连刮模胎的工序都不需要,可直接制作原始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