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朝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情况
商朝青铜器铸造的基本情况青铜器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金属器物,是商朝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殷墟商朝人制造青铜器的原料来源是铜和锡。
在我国古代,最早发现锡矿的地方是云南,因此,考古学家推测股墟青铜艺人铸造青铜器用的锡是从云南运来的。
河南产铜,因此,股墟青铜艺人制作青铜器用的铜很可能是就地取材。
铸造青铜器的第一步是人工选择铜磺。
股墟青铜艺人用的是自然铜和氧化铜。
安阳股墟遗址曾出土孔雀石。
这种孔雀石即是氧化铜的一种,是用来炼铜的铜磺。
股墟青铜艺人只要对孔雀石进行人工挑选,然后放在炉中冶炼就可以了。
冶铜用的炼锅是一种陶器,被形象地称为“将军盔”。
冶炼时,青铜艺人将铜磺和木炭放入炼锅内,铜就会熔为液体流出,成为粗铜。
粗铜并不能制作出精美的青铜器,青铜艺人还要将粗铜提炼为较纯的铜,然后把锡加在铜中,使铜成为锡铜合金。
他们根据青铜器所需要的硬度不同来掌握铜和锡所占的比例。
考古学家的测定结果显示:青铜礼器的含锡量是10%-20%;戈头的含锡量是20%;刀的含锡量是15%;镞的含锡量是17%。
含锡量越多,青铜器的硬度就越大。
因此,锐利的工具、武器等加锡多,一般器皿加锡少。
原料制作完成后,青铜艺人就正式开始铸造青铜器了。
他们铸铜用的模型是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合范组合而成的陶范。
有的陶范中间还填以实模,有出气孔。
铸造时,他们只要把合金熔液注入范中就可以了。
青铜器上面的花纹和铭文都是从陶范上印过去的,所以也是铸成的。
青铜器基本成型之后,股墟青铜艺人就要对其进行最后装饰。
刚从陶范中取出的青铜器往往很粗糙,他们用较细的砂轮进行打磨,使其变得光滑。
殷墟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武器和工具、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器以及一些其他器物。
青铜武器和工具包括缝纫用的针、锥,钻甲骨用的钻,掘地用的铲形器,作为武器的斧、钺、刀、戈、刺兵、矢镞等。
盛食器包括作为煮肉用的鼎、煮饭用的鬲、蒸饭用的、盛食物用的簋、切割肉类用的匕。
酒器包括温酒或饮酒用的爵、角、觚、盃、觯、尊、量、瓶、觥、方彝等。
夏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
夏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青铜艺术
•
青铜:
是指铜与锡的合金,还加入少量的铅。
青铜中的铜,系指红铜,质地比较柔软,铸成工具或器具不太适用,而加入锡变成青灰色,所以叫青铜,质地坚硬,制造出来的工具,使用比较合适,制成的器具也相当美观。
•
•
商周青铜艺术:
商周饕餮纹拓片:
•
•
青铜艺术:
意义: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国力的盛衰,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青铜器出现在原始社会末期,夏朝时增多,商朝是灿烂时代,西周时用于祭祀。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成都平原——“三星堆”青铜文化代表:青铜面具像、大型青铜立人像、青铜神树。
•。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与掉蜡法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就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就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先容如次: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
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凡就是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地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地内,待铜液冷却后,祛除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1)、制模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类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
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外形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利便。
一般说来:外形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外形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瞧,陶范最为常见。
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她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相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由于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
对于布局严密谨慎、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拟稿尔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制范亦要选用与制备适当的泥料。
其主要成分就是泥土与砂。
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
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削减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与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永劫间的浸润,使之定性。
工艺美术鉴赏
工艺美术鉴赏一.名词解释(1)陶范法: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采用合范法,即为后世称为陶范法的铸造工艺。
用陶范法铸造的青铜器会留下工艺痕迹,与其后用失蜡法制造的青铜器不同。
所以知道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特点,有助于辨别伪器。
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使用一次,青铜器上会留下一些工艺痕迹,这是陶范法的特点。
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因工艺的原因,一定会有以下几种痕迹:器壁薄厚不匀,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铸痕,范与范合拢处的花纹部位有错位现象,耳、足、鉴内残存有红或灰色的范土,很结实,用指甲抠不掉;腹、底部位会有排列较有规律的垫片。
(2)分铸法:在制作复杂造型的青铜器时,古人还采用了分铸法作为基本工艺原则,获得复杂的器形。
或者先铸器身,再在上合范浇注附件(如兽头、柱等);或者先铸得附件(如鼎的耳、足等),再在浇注器身的时候铸界成一体。
著名的四羊尊(湖南宁乡出土)就是使用了分铸法才铸成的。
先铸附件后铸器身成为分铸法的主流,新郑彝器和战国时期的鼎、壶等类多半是这样铸成的。
运用简单的工艺原则成功地解决复杂的工艺问题,执简御繁,平凡的劳动中显现出独具的匠心,这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创造。
(3)失蜡法:中国失蜡铸造技术原理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代中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失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
做法是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
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
再往内浇灌熔液,便铸成器物。
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失蜡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时代是在公元前五世纪。
(4)金银平脱:金银平脱是一种将髹漆与金属镶嵌相结合的工艺技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器物装饰技法。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金银平脱技术是由最早出现于商代的金银箔贴花技术发展而来,经由战国、汉代较长时期的发展,到了唐代,这一工艺已得到创造性的运用,成为极具时代特点的器物装饰技法,对后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后世相关装饰工艺产生了很大影响。
商朝的青铜器的工艺
商朝的青铜器的工艺
商朝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的代表作,工艺高超。
主要工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铸造:首先在细腻的陶钢模具上雕刻出要制作的器物的形状,然后将熔化的青铜液倒入模具中进行铸造。
2. 精炼:在铸造过程中,对青铜原料进行精炼,去除杂质,保证铜质纯净。
3. 凿琢:青铜器铸造好后,还需要雕刻、凿琢。
雕刻一般使用刀、锥等工具进行,凿琢则是利用凿子和锤子进行。
4. 焊接:有些复杂的器物需要将多个部分焊接在一起,使用铜丝和锡焊接,以增加器物的强度和稳固性。
5. 敲打调音:一些乐器类的青铜器需要进行敲打调音的工艺,以确保发出正确的音色。
6. 表面装饰:商朝的青铜器经常在表面雕刻纹饰,常见的纹饰有神兽、人物、凤纹、龙纹等,装饰着器物,增添美感。
总的来说,商朝的青铜器工艺高超,体现出古代中国文明的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
商周时期制造青铜器的方法
商周时期制造青铜器的方法
商周时期的制造青铜器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步骤:
1、取铜矿石:
这一步是取得原材料,铜矿石是商周时期用来制造青铜器的主要原材料,当时有采矿、炼铜获取铜矿石。
蒙古族、唐朝时期等地有开采铜
矿石的记载。
2、熔融铜矿石:
这一步指用火加热铜矿石,使之融化。
熔融铜矿时,要先用火烧大的
铜块,以便用于淬火,然后再把小块的铜矿石放进火中熔融。
3、浇铸:
当铜矿石完全融化后,就可以进行浇铸。
在这一步中,会制作出需要
的铸件形状,铸件会经过研磨处理以使表面光洁。
4、淬火:
在铸造好的铜件完成之后,还要进行淬火处理,以使其变得更加坚固。
这一步需要将铜件先放入炉内,然后慢慢加热,使铜件中的氢气完全
排出,并且形成金属组织层次细致的结构。
5、表面处理:
最后一步就是对青铜器表面的处理,常用的有拋光、打蜡、透蜡等方法,达到不同的青铜器效果。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块范法和掉蜡法一.块范法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时代最先采用的,是应用最广的青铜器铸造法。
此方法简单先容如次:以铸造容器为例,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
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亦称作模或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凡是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地即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最后将溶化的铜液注入此空地内,待铜液冷却后,祛除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一.块范法铸造的具体过程与浑铸法(1). 制模模亦称为“母范”,原料可选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类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
具体选用何钟质料要视铸件的几何外形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利便。
一般说来:外形细长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外形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以便拨塑。
从出土发掘来看,陶范最为常见。
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烧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他有机物,并掌握好调配泥料时的含水量,使之有较低的收缩率与相宜的透气性,以便在塑成后避免由于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陶模的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
泥模在塑成后,应该使其在室温中逐渐干燥,纹饰要在其干成适当的硬度时雕刻。
对于布局严密谨慎、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拟稿尔后再进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
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只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2).制范制范亦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
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
一般说来,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则含砂量多些,颗粒较粗。
且在二者之中还拌有植物质,比如草木屑,以削减收缩,利于透气性。
范的泥土备制须极细致,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适当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还有经过较永劫间的浸润,使之定性。
商代社会中的青铜器
商代社会中的青铜器商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同时也是青铜时代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作为社会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的重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商代社会中的青铜器的制作、用途和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青铜器的制作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主要包括铸造、打磨和装饰三个步骤。
首先是铸造,铸造青铜器需要精湛的冶炼技术和高温熔炼工艺。
青铜器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和锡,其中铜的冶炼需要高温烧炼铜矿石,而铸造青铜器则需要将熔融的金属倒入模具中,待其冷却凝固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加工。
其次是打磨,打磨是为了使青铜器表面更加光滑,提高器物的观赏性和使用性。
最后是装饰,商代青铜器的装饰非常丰富,主要包括铭文、纹饰、凿刻等多种方式,这些装饰不仅是为了美化器物,更是为了凸显其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商代青铜器的用途非常广泛,主要包括礼器、生活器物和武器三个方面。
首先是礼器,商代青铜器在仪式和礼仪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比如鼎、彝、簋等礼器是商代贵族举行祭祀活动时不可或缺的器物,它们承载着宗族的情感和对祖先的敬仰。
其次是生活器物,商代青铜器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用途,比如壶、罍、盉等生活器物可以用来盛放水、酒等,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
最后是武器,商代青铜器还包括一些武器和防具,比如刀、戈、铠甲等,这些器物在当时的战争和军事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商代青铜器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是政治权力的象征。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成为了贵族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贵族们通过拥有精美的青铜器来展示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同时也通过青铜器的制作和使用来体现自己的财富和实力。
其次是社会信仰和宗教活动的载体。
商代青铜器在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青铜器来祭祀祖先、祈求丰收和祈祷平安,青铜器成为了连接人与神的桥梁,具有了神圣的意义。
最后是文化传承和历史记载。
商代青铜器上的铭文和纹饰不仅是装饰和美化器物的手段,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记载,这些青铜器成为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见证和文化遗产,为今人了解商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你可别小瞧了这些青铜器,那可都是老祖宗们智慧的结晶呐!商周时期啊,青铜器那可是相当重要的存在,就好比现在的高科技产品一样。
那时候的工匠们,就像是一群神奇的魔法师,能把普通的铜矿石变成精美绝伦的青铜器。
他们首先得找到合适的铜矿石,这就像是厨师要找到新鲜的食材一样。
然后呢,把矿石进行冶炼,把铜从矿石里提炼出来,这可是个技术活,火候啥的都得掌握得恰到好处。
接下来就是铸造啦!这就好像是盖房子,得有个框架。
工匠们会用泥土或者其他材料做成模具,把液态的铜水倒进去。
想象一下,那滚烫的铜水在模具里流淌,慢慢冷却凝固,多神奇啊!还有一种方法叫失蜡法,就更有意思了。
就好像是做蛋糕的时候用的模具,先做一个蜡做的模型,然后在外面裹上一层泥土,加热之后蜡融化流走了,留下的空间就是青铜器的形状啦。
这多巧妙啊!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可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活儿,那更是一种艺术创作呢!工匠们在上面雕刻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有的是神秘的神兽,有的是漂亮的花草。
这些图案可不仅仅是为了好看,它们还蕴含着当时人们的信仰和文化呢。
你想想,那时候没有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全靠工匠们一双手,一点一点地打造出来这些青铜器。
这得需要多大的耐心和技艺啊!而且啊,这些青铜器历经几千年的时光,还能完好地保存到现在,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咱们现在看到的那些商周青铜器,那可都是无价之宝啊。
它们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那个遥远时代的辉煌和灿烂。
我们能从它们身上感受到老祖宗们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多么让人惊叹和自豪的事情啊!所以啊,咱们可不能小看了这些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它们可是咱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呢!我们要好好地保护它们,传承它们,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它们的魅力。
你说是不是呢?。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的巅峰时期。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工艺、纹饰和形态上都体现出了高度的艺术性和技术水平。
首先,在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中,首先需要准备好合适的矿石和煅烧炉。
在这个时期,锡青铜开始普遍应用,将铜和锡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熔化,使得青铜材料具备了更好的物理性能,如硬度、耐磨、弹性等。
其次,铸造工艺中的制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制作模具的过程中,往往采用“失蜡法”。
具体步骤是:首先,用蜜蜡雕刻出铸造零件的形状,然后将蜡模迅速浸入陶浆中,使其表面涂覆上一层厚度适中的陶浆;待陶浆完全干燥后,烘烤蜡模,使其内部热胀冷缩,从而使蜡模在陶浆中留下了一个空腔;最后,将焙烧后的陶浆放入高温炉中烧结,形成坚硬的陶瓷模具,然后将蜡融化掉,空腔留下。
然后,进行熔铜与浇注过程。
制作好的陶瓷模具通过戎装铸铜器的工人进入铸造工序。
首先将熔化好的铜液倒入大型的铸铜坑里,然后用徒手方式或采用干雨法、失蜡法等方式将铜液浇灌入模具中。
这个过程需要快速,并且要考虑到合适的铸造温度和金属流动速度,以避免铜液凝固不完整或漏铜等问题。
青铜器在铸造之后,还需要进行修整和雕刻。
铜器铸造完后,一般有很多毛刺和铜浆,需要采用琢、削、磨、打磨等方式将其修整至光滑精美,并消除气孔等缺陷。
同时,青铜器上还常常雕刻神话传说、崇拜巫术的动物纹饰等,展示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发展。
最后,青铜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工艺后,还需要进行酸洗和抛光等工序。
酸洗是为了去除铜器表面的氧化物,使其恢复亮度和光泽。
抛光是为了使铜器表面更加光滑,增强观赏性。
这个过程需要特殊工具和技术,并且非常仔细,以避免对青铜器造成损伤。
总的来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工艺经历了多个步骤,包括矿石准备、模具制作、熔铸浇注、修整雕刻和抛光等。
这些工艺都需要熟练的工人和高超的技术,才能制作出精美的青铜器。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时代的艺术载体,更是我国青铜器文化的瑰宝。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法
商周青铜器的铸造法玉儒于成1.铸造辨伪商周时代的青铜器,极大部分是用陶范法铸成的,后代未知此法,作伪者只能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
由于当时作伪的人,只讲究器手的外形,还不知道古人铸造的原理的方法,因此,特别青铜器是否用陶范法铸造,对于确定青铜器的真伪,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这里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对商周青铜器铸造方法的全过程,要有确切的了解。
后代伪器的铸造方法和古代用陶范法铸造完全不同,因而伪器所呈现的铸造现象也不相同。
观察是否用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主要方法,是的看青铜器是否有块范对合的痕迹,即是事有“线”,了就是看应该合范处是否留有对合的范痕。
在商周时代,任何一件青铜容器,它的块范拼合的痕迹都有一定规格,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也会有所改变,而任何一件块范铸造的青铜器,要想在拼合的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高手,也难免做到天衣无缝。
有的器纹饰不多,表层互助组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攸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
但是用蜡模法伪造的青铜器,表面较精细,少数甚至可以达到与陶范法铸造的效果差不多。
失蜡法能铸造各种开头和有特殊装饰的器,不需要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早期伪造的青铜器是没有任何痕迹后。
后期的失蜡法是在模上贴蜡片,所贴蜡片不合缝,铸成后所显示痕迹,甚至倒使人误认为范线。
贴蜡的方法是先塑模,在模上紧贴一层蜡,其存度是待铸青铜器的厚度,在蜡上刻花纹并经修饰,蜡片也可以模印后贴上去,再逐层涂上细泥,在蜡片分块的以合处,会产生微小的不接合或错位的条痕,这一情况在青铜器上的范痕是凹陷的。
新铸之器一般的重于原器,这是通常伪器或仿制品埋藏在地下2000多年而经过长期文化腐蚀是不同的。
经过数千年缓慢腐蚀的青铜器,因为发氧量,使表面略有膨胀,比重下降,而伪铸品没有这一过程,就显得较重。
另一方面,伪器的蜡模制造都略厚于原器,仿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型也未能如原器壁之薄,这是一个先天的毛病,因而伪铸之器一般都厚于原器,以上两方面因素叠加起来,伪品就明显地重于原器了。
商周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
商周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1. 青铜器的背景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那个让人一提就觉得古老又神秘的青铜器。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可真是个宝贝,不仅在当时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是古代工艺的一大奇迹。
想象一下,那些闪闪发光的青铜器,简直就像是古代的“高大上”!不过,制作这些器物可不是随随便便的,背后有着一套复杂而有趣的铸造方法。
1.1 失蜡法说到铸造,咱们不得不提“失蜡法”。
这是一种古老而巧妙的技术,简单来说,就是先用蜡做出想要的器形,再用泥土包裹住,最后加热让蜡融化。
嘿,蜡没了,泥壳里就留下了一个空心的模具,然后把熔化的青铜倒进去,等它冷却,拿掉泥壳,一件漂亮的青铜器就出炉了。
想想那个场景,简直像是魔法表演,令人惊叹不已!有点像现在的手工艺,虽然费时费力,但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1.2 模具铸造除了失蜡法,还有一种叫做“模具铸造”的方法。
这个方法就像是用硅胶模具做蛋糕,先制作好一对模具,再把青铜液体倒进去,等它冷却,取出就大功告成了。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效率高,能量产。
不过,模具的制作可是要讲究的,得精雕细琢,才能保证铸造出来的器物有个好模样。
想象一下,如果模具做得粗糙,出来的青铜器可就会让人失望透顶了。
2. 青铜器的铸造技巧铸造青铜器可不仅仅是把青铜液体倒进模具那么简单,里面还有不少小技巧呢!比如,铸造师傅们在熔化青铜的时候,一定要掌握好温度,这样才能让青铜完全融合,避免出现气泡和裂纹。
你想啊,铸造的时候如果温度控制不好,出来的器物就像打了折扣,难以让人满意。
就像做饭一样,火候掌握得好,菜肴才好吃,反之则可能“惨不忍睹”!2.1 合金的运用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青铜的成分。
商周时期的青铜一般是铜和锡的合金。
锡的加入,不仅让青铜更坚固,还能改变它的颜色,哇,这样一来,青铜器的外观可就丰富多彩了!就像现在的彩妆,添加一点色彩,整个人都活泼了起来。
这样一来,青铜器不仅实用,还能彰显主人的品位,简直是“文艺范”十足啊!2.2 装饰工艺青铜器的表面可不止是光溜溜的,很多时候,铸造师傅还会在器物上雕刻花纹,或者使用镶嵌的工艺。
商朝的青铜器的工艺特点
商朝的青铜器的工艺特点
商朝青铜器工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使用铸造法制造青铜器:商朝青铜器大多采用铸造法制造,首先以粘土为原型制作模具,然后再用泥土模具浇铸青铜液态金属制成器物,最后将模具敲掉,再将器物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以使青铜器的外观更加平滑、光洁。
2. 注重器形的设计和装饰:商朝青铜器器形设计精美,体现了艺术的审美追求。
青铜器还装饰着各种图案和纹饰,如人物、动物、花卉、几何图案等,这些图案和纹饰通常是通过浮雕或凹雕的方式加工而成。
3. 采用合金化技术制造青铜器:商代青铜器在制造过程中采用了合金化技术,即在铜和锡的基础上加入其他金属,如铅、鎏金等,使青铜器的质量和功能得到提升。
4. 重视器物的实用性:商代青铜器虽然在形式和装饰上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但在实用性方面也同样得到了重视。
商代青铜器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如酒器、鼎、镬等,可以用于储存食物和食材,烹调等多种场合。
总之,商代青铜器具有精美的形式、独特的纹饰和图案、工艺精湛等特点,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制作史上的重要阶段,为后世的青铜器制作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
础。
商周时期鼎的工艺特色
商周时期鼎的工艺特色
商周时期的鼎是一种典型的青铜器,具有以下工艺特色:
1. 青铜浇铸技术:商周时期的鼎使用青铜材料制作,这种材料由铜和少量的锡或其他合金元素组成。
青铜浇铸技术成为古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的主要工艺,具有高温度、高熔融性和较低韧性的特点,使得鼎的制作更加坚固耐用。
2. 装饰工艺:商周时期的鼎通常装饰有各种图案和纹饰,如兽面、云纹、雷纹、神兽纹等。
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崇拜文化。
3. 铸造工艺:商周时期的鼎采用铸造工艺制作,通常包括模具制作、熔炼、浇铸、修磨等工序。
其中,制作精良的模具是铸造工艺的关键,能够确保鼎体形状和纹饰的准确复制。
4. 器形设计:商周时期的鼎一般呈三足扁圆形或方形,上部有两个或三个耳。
这种设计不仅具有实用性,能够稳固地放置在火炉上,还具有象征性,代表着古代王权和权力。
5. 晚期的鼎还具有奇异装饰的特色,如猎人与猎物、战士战象、与神秘生物等的复杂纹饰,表现了商周时期社会的丰富想象力和美学追求。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是一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青铜器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原料选取、熔炼、铸造和加工等环节。
以下是关于这些环节的详细介绍:1.原料选取:青铜器主要由铜和锡两种金属合金组成。
其中,铜数量约占75%-85%,锡数量约占15%-25%。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青铜器,制造者需要选择纯净的铜和锡矿石作为原料。
2.熔炼:首先,制造者将铜矿石和锡矿石放入熔炉中,加入一定量的木炭或木材作为还原剂。
然后,熔炉通过高温使矿石熔化,使铜和锡溶解在一起形成合金。
这个过程称为熔炼。
熔炼后的合金被称为青铜。
3.铸造:铸造是将熔化后的青铜倒入预先制作好的砂型中,使其冷却凝固形成铜器的过程。
砂型是由特殊的砂土和粘结剂制成的。
铸造需要高度技巧和经验,因为熔化的青铜必须快速倒入砂型中,以便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精确的铜器形状。
铸造过程中还需要及时去除气泡和其他杂质,以确保铜器的质量。
4.加工:铸造完成后,青铜器需要清理和加工,以展现出更加精美的外观。
这一步骤包括切割、打磨、抛光、雕刻等工艺。
另外,一些较大的青铜器可能需要焊接和装饰附加件。
需要指出的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铸造是由专门的青铜器铸造工匠完成的。
这些工匠掌握着高度的技能和经验,并且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来不断提高他们的工艺水平。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贵族礼器和权力象征。
青铜器铸造的技术和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境地,表现出了当时中国的先进文化和工艺水平。
同时,青铜器也成为了对商周时期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考古证据。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商周的先民,采用范铸法铸造出了许许多多青铜器,在学界没有争议。
采用范铸法的工艺概念,是在陶模上夯制泥范,在学界似乎也没有争议。
明显有争议的问题在于,模是什么样的模?是整体雕塑的模?还是分型制作的模?整体模在商代有没有这种雕塑技术?分型制模又是怎样分型?纹饰是怎样制作的?是制作在模面还是制作在范面?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对商周青铜器范铸工艺的研究中,并没有共识。
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由于表面纹饰多是凸起较高亦较为复杂,因此被看作是较高的艺术品。
其纹饰的制作技术,也被看作是具有高超绘画或雕塑技艺的人制作的。
包括笔者在内,并无人否认这些青铜器为精美的艺术品。
但问题在于,商周时期的范铸工匠,真的都具有雕塑与绘画的高超艺术技能吗?为了探索商早期至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方法,以及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制作技术, 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们断绪对商早期斝、商晚期鼎、簋及西周早期尊做了范铸模拟实验,共历时两年。
制作模具数十个,制作泥范数百块。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范铸模拟实验的概念性问题,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澄清当时的工艺技术,以及工艺技术与铸件的关系,不是为复制出一模一样的青铜器。
这就意味着范铸模拟实验必须从零开始,不能用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当模翻制。
如果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翻制,不论采用何种工艺进行铸造,都属于复制,即使我们铸得与出土原件一模一样,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这是因为,器物的型是商周的先民创造的,我们没有经过原始的造型,无从认识商周先民是怎么一步步制作出模的型,也就无从了解先民的造型思想,后面翻范的工艺就更没有实际的意义。
这样翻制的纹饰,亦是商周先民的创造,我们又没有经过纹饰创造的制作过程,将同样解释不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
所以,这种实验充其量只是属于复制性质,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商周范铸工艺中的问题。
为了探索商周的范铸工艺,我们不在出土实物上拓模,完全从零开始设计器物的几何形状,采用当时具备的工艺技术,从制作原始模【1】开始,经翻阴模、翻阳模到夯制泥范及在范面手工制作纹饰,直至浇铸出青铜器。
铸造青铜器的方法
铸造青铜器的方法铸造青铜器的方法主要包括范铸法、失蜡法、分铸法和焊接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青铜器铸造。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几种铸造方法。
一、范铸法范铸法,又称块范法或土范法,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是整个青铜时代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
范铸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制模:首先需要制作青铜器的模型,模型在铸造工艺上也称为模或母范。
模型的制作材料可以选用陶、木、竹、骨、石等,具体选用何种材料要根据铸件的几何形状和纹饰雕刻的方便程度来决定。
2.制作范块:根据模型的大小和外表纹饰的复杂程度,将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
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
3.制作内范:此外还要用泥土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
4.套合范块:将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即为型腔,其间隔为欲铸器物的厚度。
5.熔炼铜液:将铜矿石熔炼成铜液,铜液的熔点在700~900之间。
青铜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具有优良的铸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
6.浇注铜液:将熔炼好的铜液注入范块中的型腔,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即得欲铸器物。
二、失蜡法失蜡法,又称熔蜡法或火蜡法,是一种较古老的青铜器铸造方法。
失蜡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制作蜡模:用蜡制作青铜器的模型,称为蜡模。
蜡模的制作要求精细,需要准确地表现器物的形状和纹饰。
2.制壳:将蜡模浸入泥浆中,反复浸涂,形成一层厚厚的泥壳。
然后在泥壳上涂上耐火材料,以增加壳的强度和耐火性。
3.熔化蜡模:将带有泥壳的蜡模放入炉中加热,使蜡模熔化流失,留下中空的泥壳。
4.灌注铜液:将熔炼好的铜液注入中空的泥壳中,待铜液冷却后,打破泥壳,即得到青铜器。
三、分铸法分铸法是一种将青铜器的各个部分分别铸造,然后再组装成整体的方法。
分铸法的主要步骤如下:1.制作分型模:根据青铜器的形状和结构,制作各个部分的分型模。
2.分别铸造:将分型模分别进行铸造,得到青铜器的各个部分。
青铜器铸造法
从模上翻范块是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要求必须有很高的技艺。对于像刀、戈、镞等较简单的实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够应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与上述的器物的简单制作相比,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就显得复杂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确了外范的数量及分布状况。现简单地将其制法介绍如下:第一步骤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贴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压紧以求紧密不松散。接下来是做内壁。内壁的做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为内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第二种方法用于大型器物,是将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内部为模型制出内芯,并使脱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上器耳;最后一种是利用外范制芯。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一次浑铸”或是“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的。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后的铸件还要经过锤击、锯挫、錾凿等多道工序来进行修整,以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当一件光润整齐的青铜制品出现时,才算制造完毕。
其实失蜡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见于文献的记载比较晚。有关熔模法的最早记载是宋人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引郑虔《会粹》中的说法:唐初铸开元通宝,(欧阳)询初进呈“”,自文德皇后在“样”上掐一甲迹,因此钱上留有掐痕。“”是蜡的古写,“样”其实就是蜡模。但有些文献中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认为钱上所留的痕迹是凸痕。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最早叙述了失蜡法的工艺过程。明代的宋濂等人所撰写的《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还有“出蜡局提举司”,即有专司铜器铸造的部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万钧钟的失蜡铸造工艺并践中创造了分铸法。分铸法是先将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浇铸成,再将小的铸件嵌放在器的主体范上加以固定,与待铸青铜器固定部件或活动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间杂用范料隔开。这样,先铸的部件和器体就能固定或套铸在一起了。但有的器物铸造不是这样的,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骤,即先铸器体,再合铸附件或附饰。这种将分铸好的器身和耳、足等附件联接起来的方法就称为焊接法,其实焊接法是分铸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有时也称分铸焊接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周时期青铜器是如何铸造的? 商周的先民,采用范铸法铸造出了许许多多青铜器,在学界没有争议。
采用范铸法的工艺概念,是在陶模上夯制泥范,在学界似乎也没有争议。
明显有争议的问题在于,模是什么样的模?是整体雕塑的模?还是分型制作的模?整体模在商代有没有这种雕塑技术?分型制模又是怎样分型?纹饰是怎样制作的?是制作在模面还是制作在范面?这些问题到目前为止,在对商周青铜器范铸工艺的研究中,并没有共识。
商代早期至西周早期的青铜器,由于表面纹饰多是凸起较高亦较为复杂,因此被看作是较高的艺术品。
其纹饰的制作技术,也被看作是具有高超绘画或雕塑技艺的人制作的。
包括笔者在内,并无人否认这些青铜器为精美的艺术品。
但问题在于,商周时期的范铸工匠,真的都具有雕塑与绘画的高超艺术技能吗? 为了探索商早期至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方法,以及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制作技术, 2007年4月-2009年4月,我们断绪对商早期斝、商晚期鼎、簋及西周早期尊做了范铸模拟实验,共历时两年。
制作模具数十个,制作泥范数百块。
在这里,首先需要明确范铸模拟实验的概念性问题,模拟实验的目的,是为澄清当时的工艺技术,以及工艺技术与铸件的关系,不是为复制出一模一样的青铜器。
这就意味着范铸模拟实验必须从零开始,不能用出土的商周青铜器当模翻制。
如果我们在出土的青铜器表面翻制,不论采用何种工艺进行铸造,都属于复制,即使我们铸得与出土原件一模一样,也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这是因为,器物的型是商周的先民创造的,我们没有经过原始的造型,无从认识商周先民是怎么一步步制作出模的型,也就无从了解先民的造型思想,后面翻范的工艺就更没有实际的意义。
这样翻制的纹饰,亦是商周先民的创造,我们又没有经过纹饰创造的制作过程,将同样解释不了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工艺。
所以,这种实验充其量只是属于复制性质,不能从根本上说明商周范铸工艺中的问题。
为了探索商周的范铸工艺,我们不在出土实物上拓模,完全从零开始设计器物的几何形状,采用当时具备的工艺技术,从制作原始模【1】开始,经翻阴模、翻阳模到夯制泥范及在范面手工制作纹饰,直至浇铸出青铜器。
通过采用了商周普通人完全可以顺利操作的工序,我们经历了从无到有的造型过程,并成功地铸制出了商早期斝、晚期鼎、圈足簋以及西周早期尊、方座簋。
关于铸造鼎、簋、尊的具体工艺过程,将都会有各自专题的相应模拟实验报告发表出来。
本文中,笔者只就商周范铸工艺中的制模工艺原理,以及范面的纹饰制作工艺进行简单地论述,主要是把具体工艺以外的一些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
1制模工艺 2纹饰技术 3讨论问题 通过范铸模拟实验,我们较顺利地铸造出了商早期斝、商晚期鼎与簋,以及西周早期尊及方座簋,同时也认识到了几个问题。
可以说,如果不是从零开始做范铸模拟实验,则很难想到这些问题。
下面就我们遇到的问题及新的认识,分别进行讨论。
3.1制模问题 制模应是范铸工艺的第一道工序。
在商代,完全有可能采用青铜器的实物当模翻范,但总需要有第一个,总会有个从零开始制作模具的工艺过程。
只要从零开始制模,就涉及到模具怎么造型的问题。
提到模具的造型,人们很容易联想到雕塑。
我们在做以上范铸模拟实验的制模工艺时,首先考虑到3000多年前商代的铸造工匠,是否都具有高超的泥雕塑技能?经研究发现,西汉武帝时期的石雕群尚且形象模糊十分抽象,商代的雕塑水平更是不足以支持制模时十分具象的造型。
因此,认为商代青铜器的模不是采用雕塑的工艺造型,而应是采用了机械的工艺造型。
所以,我们采用了人人都容易操作的机械式造型方法,很容易就将斝、鼎、簋、尊的原始模胎刮出来了。
研究生用泥料刮模胎时,一个个模胎都约半小时就可顺利制作完成。
而后面的工序,如制作原始模、翻阴模、翻阳模及翻范等,不需要专门的培训,一般人都可以直接下手进行操作。
其工艺都十分简单。
笔者认为,这样的制模翻范工艺,才应是上古先民在创造青铜器时的主流工艺。
3.2脱模问题 脱模问题是指范从模上脱开的问题,这里不是指拔模斜度的问题,是专指陶模与泥范之间的粘连问题。
通过这次的范铸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在陶模表面不涂抹任何脱模剂的前提下,泥料在陶模上翻成泥范后,可十分顺利地将泥范从陶模上脱开,不存在泥范被粘连在陶模表面的问题。
我们在翻制泥范时,在同一个陶模上连续翻出十几块泥范的情况下,也未见到有泥范被粘在陶模上脱不下来。
模拟实验总共翻过数百块范,并没有出现过泥料被粘现象。
由此看来,上古的先民在陶模上翻范时,不需要在模表面涂抹脱模剂。
在侯马出土众多的陶模上,可以看到许多模表面涂有一成黑色。
作为考古依据,多数人认同这一黑层为脱模剂,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
但是,有一个现象却无法解释,即所涂的黑色皆在高处,凹处却基本没有黑色。
图6为侯马白店铸铜遗址出土圆环模的模坯,可清楚看到,模坯的表面涂了一层黑色,这种现象在侯马出土的陶模中较为普遍。
这个圆环模坯的纹饰高处都被抹成了黑色,凹处基本都呈现了泥料的本色。
如果将黑色认成脱模剂,就存在一个无法解释的问题。
在翻范的过程中,模面低凹的部位为夹角,是最容易将泥料夹死之处,也是最容易粘泥之处,但模坯的低凹处却没有涂抹黑色,这从脱模剂的角度是讲不通的。
显然,侯马的先民在模坯上涂黑色,并不是为了翻范后能顺利脱模,因陶模根本就不粘泥料,这也是我们的范铸模拟实验证明了的事实。
在侯马出土其它的陶模表面,情况基本也都如此。
所以,模坯上涂的黑色层不应是脱模剂。
笔者认为,可能是为提高对比度,以便于刻制纹饰时看得清楚。
3.3范面的纹饰制作问题 我们在范面制作纹饰时,不论是挖塑泥料还是堆塑泥条,都大有反复操作的余地。
如果哪里作的不合格,完全可以将范面不合格处复员,再反复地进行修改。
所以,一般人都可以顺利进行操作。
只是需要当范面的纹饰制作好待阴干,用一块较软泥料拓出纹饰的拓片,从而检验范面纹饰制作得是否合乎要求。
如果发现局部纹饰有问题,还可以再刷水将范面浸湿后再行修改,我们就经过了这样的修改操作。
摘要中提到,作为考古依据,在殷墟的铸铜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鼎模”。
其模的厚度不大,正面凸背面凹,背面有人的手指按压的痕迹。
从这些手指痕迹看,应是用软泥料在阴模或范面拓出来的,可以肯定不是雕塑而成。
在图7中,左边为殷墟出土的“鼎模”,此模表面到处都是夯型面,包括鼎口沿的残缺部位都属于完整的夯型面,并不是断面,说明此模的型是一次性用软泥料在阴模或范面拓出来的型。
如果在商晚期的模上没有纹饰,此模就只能是在范表面拓出来的了。
翻模的作用本是为了翻范,而看此模的型,既无完整的几何形状,亦无分型面,又无足够的厚度,且口沿的泥料不到位,根本不可能翻出规整的泥范。
其作用,应与图4中泥拓片的作用相同。
因此笔者认为,殷墟出土的这个“鼎模”,应该不是翻范用的模,很可能是一个检验泥范表面纹饰的拓片。
在图7的右边,为殷墟出土的“铭文范”,作为考古依据,很容易被看成是先制作好的铭文范,再将此范嵌在器物范面或泥芯表面浇铸出铭文。
但是,如果将其认作“铭文范”,就存在明显的问题。
可看到此范的字即为阴文又是正字,一周也不规整。
如果按照这个“铭文范”浇铸,铸后会在青铜器上还原成阳文又会成为反字,铭文一周还会出现不规整的边框。
在殷墟出土众多的青铜器铭文中,却少见到阳的铭文,整篇的反字也少见到,更不见铭文有一周如此不规整的边框。
我们在制作铭文时,是先用泥条粘贴在泥芯上成反字,待阴干后再用较软的泥料将字拓出来,在拓片上可直观地看到正字及字形,因拓出的泥拓片与铸件是一样的阴槽,铭文制作得有无问题一目了然。
如果有错误,因为还没有烧成陶质,尚可以修改。
其实铭文的制作工艺,本就与铜器表面的阴槽纹饰一样的制作方法。
因为铭文与阴槽纹饰都是凹槽,不一样的只是形状。
所以,我们也采用了与上述鼎纹饰的拓片一样的方法,来检验铭文的制作效果。
通过范铸模拟实验可以说明,完全有必要在制作好铭文后,用软泥拓出泥的拓片看看效果。
因此笔者认为,殷墟出土的这个“铭文范”,很有可能也是个看效果的拓片。
3.4 青铜器斜翘角纹饰的制作问题 在商晚期至西周的青铜器表面,常能看到一些斜翘角的纹饰。
由于斜翘角纹饰的背后与器表面之间有空间,如果从一般正常翻范后的拔模过程看,斜翘角处不可能从模上脱范。
鱼国墓出土的方座簋,其座的四个面都有斜翘角纹饰,在斜翘角纹饰的背后,有披缝的痕迹,这痕迹很象“嵌范”后流下的铸造披缝,因此出现了“嵌范”的观点,即将这种认为无法翻范的斜翘角部位单另制作成纹饰范,再嵌入到整块的器物范中,来实现斜翘角纹饰与器的整铸工艺。
图8为我们模拟实验制作的尊,是刚浇铸完10分钟后打开范块的铸造毛坯。
白色箭头所指之处,可看到斜翘角纹饰完整,在上图的左边立面的陶范断面中,可看到并没有嵌入纹饰范。
在下图中可看到两个面的完整斜翘角纹饰。
通过这次的范铸模拟实验操作,可说明青铜器上斜翘角纹饰的制作,完全没有必要采用复杂的嵌范工艺,可在泥范表面直接制作,其工艺十分简单,只需要制作一个与斜翘角纹饰几何形状一样的工具,或铜质或骨质或玉质甚至竹木都行,从范面的相应部位斜着扎进范内,再原样退出来,就会在范面形成一个锥形的斜孔,孔内即是弯曲光滑的斜翘角纹饰的空腔。
但是,在用工具扎入范面时,由于局部受力,使得范面被挤压之处出现裂纹。
泥范经阴干、焙烧成陶范并浇铸成器后,范面斜翘角纹饰的空腔就会被灌入的铜料还原成了斜翘角纹饰。
但由于范面有裂纹,浇铸后就会在斜翘角纹饰的背后留下裂纹的痕迹,这很可能就是鱼国墓方座簋斜翘角纹饰背后存在“嵌范痕迹”的原因。
后经清理范料,可看到我们铸出的斜翘角纹饰背后,与鱼国墓出土方座簋的斜翘角纹饰背后一样,也都存在“嵌范痕迹”。
当然,在范面完全可以将扎裂的缝隙修整好,这样铸出的纹饰背后就不会留下“嵌范痕迹”。
我们没修整范面,就是为铸出“嵌范痕迹”以说明工艺。
通过范铸模拟实验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上这种斜翘角纹饰的制作工艺,很可能是在范面直接扎出来的,其工艺技术的操作,远比范面一般纹饰的制作工艺操作简单。
在范面扎出一个斜翘角纹饰的全过程,如果看着钟表操作,只需要约30秒的时间,是商周一般的范铸工匠都能十分容易掌握的技术。
由于工艺如此简单,应该不会有“嵌范”工艺思想的空间存在。
3.5 是不懂雕塑的先民创造了商周的青铜艺术 我们制作模具的工艺,采用的是机械式的造型方法,先刮出模胎,经阴干后切割及组装成原始模,就可以翻阴模再翻阳模。
我们采用刮板造型制模,是考虑到范铸工艺应是从更为古老的制陶工艺演变而来,而陶车技术几乎是遍天下的成熟技术,其工艺思想在夏代前就早已成型。
这样的制模、制范方法,适宜于当时广大的普通劳动者操作。
采用这种机械式造型,不需要懂雕塑,一般范铸工匠都可以顺利地造型。
如果是制作方型鼎的模,其制作工艺更为简单,连刮模胎的工序都不需要,可直接制作原始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