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生物竞赛动物学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进化顺序比较(共54张PPT)

合集下载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皮肤、运动器官、消化器官

脊椎动物胚胎发育、皮肤、运动器官、消化器官

肩带:一般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主要骨块为肩胛骨、锁骨、乌喙骨 软骨鱼类:软骨棒 硬骨鱼类:肩带与头骨愈合 四足类:肩带不与头骨和脊柱相连,两栖类肩带为固胸型和弧胸 型;乌喙骨在哺乳类退化;鸟类锁骨V型;奔跑型动物 无锁骨 腰带:四足类三块:髂骨、坐骨、耻骨 因是承重的功能,结构稳定并永远与脊柱相连;随进化出现孔洞
爬行类
眶蝶骨 额 泪 眶上骨 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骨化完全; 鳞骨颧突 骨骨 鼻 鳞骨 头骨为高颅型;自接型;单枕髁;具颞窝(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 骨 顶骨
窝,与眼窝愈合;龟鳖类为无颞窝型)
上枕骨
鸟 类
侧 头骨高颅型,且高度愈合,骨片轻,内有蜂窝状小腔;双颞窝(与眼窝 鼓骨 面 上颌骨颧突 颧骨 鼓泡 合),次生腭不完整;单枕髁 前颌骨
横突
带骨(肩带和腰带)和附肢骨(偶鳍和四肢骨)
肋骨
脊柱、肋骨及胸骨
脊 椎 动 物 脊 椎 骨 椎管
脉管
椎体的类型与椎间关节
双凹型 鱼、低等有尾类、低等爬行动物
后凹型
有尾类(蝾螈)、少数爬行类
前凹型
无尾类和爬行类
异凹型
即马鞍型;鸟类
双平型
哺乳类
脊 柱
脊椎骨产生顺序: 脊柱进化: 圆口类 鱼 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 类
哺乳类: 高度分化,结构机能无明显变化
体腔和系膜
体腔:中胚层侧板中间的空腔 鱼类--两栖类及绝大多数爬行类:围心腔1和胸腹腔1 鳄类和鸟类: 围心腔1、胸腔2、腹腔1(以结缔组织的斜隔分开) 哺乳类: 围心腔1、胸腔2、腹腔1(肌肉质的横膈 )
系膜:在体腔的背腹位置,为两层的腹膜 背系膜,腹系膜(因两侧体腔在腹部打通而大部分退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1.主轴骨骼鱼类:脊柱分躯椎(附有肋骨,保护内脏器官)和尾椎(运动用)两部。

两栖类;脊柱分·化为一块颈椎、七块躯椎和——块骶椎,尾椎则愈合为一块尾杆骨。

爬行类:脊柱分化为颈椎、胸腰椎、骶椎及尾椎。

鸟类:脊柱的颈椎较多,而胸椎互相愈合,腰椎、骶椎及部分尾椎与腰带合成复合的骶部,尾椎最后为一块尾综骨。

图5—19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比较Ⅰ蛙肺Ⅱ晰蜴肺Ⅲ人肺的一部分1、终端细支气管2、呼吸细支气管3、肺泡管4、肺泡哺乳类:脊柱分颈椎、胸椎、腰椎、骶椎和尾椎五部。

2.头骨:脊椎动物的头骨,在软骨鱼类只有软骨颅,硬骨鱼才变为硬骨,加以真皮形成的骨骼参加在内,头骨数目可多到180余块。

以后随着进化,合并和消失等方式,到哺乳类减到35块,到人类只留28块。

3.附肢骨:肢带(肩带和腰带)和肢骨是连动器官的支柱,依照动物生活状况而起变化。

鱼类:肩带和腰带都不与脊柱相接,末端为鳍条,成为胸鳍和腹鳍。

两栖类:肩带在腹中线上与胸骨相接,包括喙骨、前喙骨、肩胛骨和上肩胛骨。

前肢由肱骨、尺骨、桡骨、腕骨、掌骨和指骨构成。

腰带与脊柱相接,由髂骨、坐骨及耻骨组成。

后肢由股骨、胫腓骨、附骨、跖骨及趾骨组成。

哺乳类:腰带组成骨盆。

肩带中的肩胛骨更为发达。

锁骨变化多。

肢骨的基本情况未变,唯腕骨数目减少。

二、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消化系统观察液浸标本,比较五类动物消化器官的口裂和口腔、消化管的各部分及消化腺。

三、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呼吸系统(图5—19)鱼类:呼吸器官为鳃,受鳃弓和鳃条支持,鳃前隔的两面具有许多行平行褶皱的鳃瓣。

内中有很多微血管,颜色鲜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图5-20 脊椎动物心脏比较两栖类:幼体仍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但肺的构造简单,还得依靠皮肤帮助呼吸。

爬行类:终生用肺呼吸,但肺结构尚较简单。

鸟类:适应飞行,除肺外,尚有与肺相通的气囊、构成双重呼吸。

生物竞赛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进化顺序比较

生物竞赛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进化顺序比较

植物性神经:

分为交感和付交感两种,支配动物内脏的生理机能, 是不随意神经(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神经节 付交感神经:脑和脊髓后部的部分神经和付交感神 经节(脏器附近) 交感与付交感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
感觉器官

听觉:圆口类仅有内耳,两栖、爬行有中耳(内 耳 结构逐渐完善)鸟类、哺乳类有外耳(内 耳 结构逐渐完善、哺乳有耳蜗) 视觉:眼是胚胎期间脑室向外突出的产物基本结 构 变化不大,但调节方法各不相同 鱼类:镰状突调节晶体与视网膜之间距离 两栖类:开始有眼睑、瞬膜
消失
消失
消失
消失
第二对鳃 第一对鳃 颈动脉弓 颈动脉弓 颈动脉弓 颈动脉弓 动脉 动脉
第四对动脉 弓
第五对动脉 弓 第六对动脉 弓
第三对鳃 第二对 动脉 鳃动脉
第四对鳃 第三对 动脉 鳃动脉
体动脉弓 体动脉弓 右体动脉 左体动脉弓 弓
消失 消失 消失 肺动脉 消失 肺动脉
第五对鳃 第四对鳃 肺皮动脉 肺动脉 动脉 动脉

从同型齿——异型齿 由多生齿——再生齿 由端生齿(或侧生齿)——槽生齿 由数量多而不定——数量少而恒定 咽
水生咽部有鳃 陆生胚胎时也有鳃裂、以后演变成支

气室、扁桃体、甲状旁腺、胸腺等
食道和胃

文昌鱼和无颌类无食道与胃的分化 鱼类开始出现胃(与颌的出现,捕食能 力加强有关) 鸟类有嗉囊、腺胃、肌胃之分,反刍类 有4个胃(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原始脊椎动物只有肠上皮产生酶、以后 发展到胃(如胃蛋白酶)只有哺乳类从 口腔的唾液腺产生酶
方骨
关节骨 耳柱骨 舌骨 消失、剩 余 舌喉和气 管的软骨
砧骨
锤骨 镫骨 舌骨 部分变 成支持

高中生物奥赛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高中生物奥赛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第二节 骨骼系统
• 鸟类 颈长,颈椎数目增多,椎体马鞍型, 使颈部极为灵活。最后一个胸椎、全部 腰椎和荐椎愈合为一个综合荐椎,和腰 带相接 • 哺乳类 脊柱分为5区,颈椎数目比较恒 定,为7枚,其余区域的数目变化较大
第二节 骨骼系统
肋骨 • 硬骨鱼的肋骨为单头式。现代两栖类的 肋骨退化,有尾两栖类的肋骨为双头式。 爬行类的颈、胸、腰椎皆具肋骨,颈肋 为双头式,胸肋为单头式。鸟类的5个区 域都有肋骨,双头式,椎肋段和胸肋段 全为硬骨。兽类的椎肋为硬骨,胸肋为 软骨;有真肋、假肋和浮肋之分
第四章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
• 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
第一节 皮肤及其衍生物
一、皮肤的结构和机能 • 脊椎动物的皮肤包括表皮和真皮。表皮为复层 上皮组织,由胚胎的外胚层而来;真皮是结缔 组织,主要由中胚层而来。表皮衍生物包括表 皮外骨骼和腺体。真皮衍生物包括骨质鳞、鳍 条、爬行类的骨板、鹿科的实角等
第一节 皮肤及其衍生物

圆鳞
• 由真皮演变而成的骨质鳞。鳞片光滑,略呈 圆形,前端倾斜插入真皮内,后端游离,前 后鳞片彼此作覆瓦状排列于表皮的下面。由 于游离的一端圆滑,故称圆鳞。鳞片终生不 更换,可随鱼鳞的增长而长大,上面具有宽 窄不一的同心圆环纹,即为年轮。多数鱼体 两侧各有1条纵行的侧线管(特殊的感觉器 官),埋在皮肤内,它借许多穿过侧线鳞上 的侧线孔和外界相通,能察知低频率的振动, 判断水波动态和水流的方向。具有圆鳞的鲤、 鲫体侧各有侧线鳞1行。
• 爬行类表皮明显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 有了特化的角质鳞片或盾片;表皮腺体缺少, 仅有少量分布在大腿基部内侧,蜕皮现象明显, 表皮衍生物出现了爪。真皮较薄富有色素细胞, 有些种类还有真皮骨板 • 鸟类表皮薄、松、软干,有羽的地方,角质层 很薄;在无羽的腿、脚部有角质鳞、距、爪、 喙部的角质鞘,鸟类的皮肤衍生物主要为羽。 真皮薄,没有真皮衍生物,尾脂腺是唯一的皮 肤腺

12-13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和机能的演化-83页PPT文档资料

12-13脊椎动物机体结构和机能的演化-83页PPT文档资料

动 物
鱼纲(Pisces)
脊椎动物亚门
两栖纲(Amphibra)
爬行纲(Reptilia)
鸟纲(Aves)
哺乳纲(Mammala)
基本分类
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于幼体尾部,成体消失, 尾索动物 有鳃裂。如海鞘。
亚门
头索动物 脊索和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身保留,咽鳃裂明 亚门 显。如文昌鱼。
脊椎动物 脊索仅见于胚胎或幼体期,以后由脊柱取代。 亚门
具肌节、有奇鳍、肛后尾、闭管式循环系统,其胚胎 发育和三个胚层的分化也与脊椎动物相似。 B.比脊椎动物原始的特征 无头、无骨骼、无心脏、排泄器官为肾管。 C.比无脊椎动物进化的特征 躯体两侧有一对腹褶,为脊椎动物成对附肢的雏形。
脊椎动物亚门
主要特征:
★头部显著,有发达的感受器,故称有头类 ★背神经管分化为脑和脊髓 ★咽鳃裂见于胚胎期或成年期 ★有两对附肢,是运动器官
脊椎动物,根据不同地层中所发现的化石,以及比较解 剖学和胚胎学方面的研究结果,都可以推断它们是由无脊椎 动物进化而来的。但由于缺少坚硬内骨骼的动物不易形成化 石保存在地层中,所以至今未能找到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 之间的过渡类型的化石证据。幸运的是,文昌鱼不论在生活 习性、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等方面,都是既具有 某些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又具有某些脊椎动物特征的雏形, 因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过渡类型,填补了两者之间的空白, 成为整个生物进化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桥梁”。
东方蝾螈
大鲵 墨西哥无肺蝾螈
竖琴蛙 棘胸蛙
黄 色 毒 蛙 绿树蛙
产婆蟾(助产蟾)
花背蟾蜍
美洲蟾蜍
加德纳岛的塞舌蛙
念珠状卵带
爬行纲——适应于陆生的脊椎动物
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总结PPT课件

脊椎动物总结PPT课件

两栖类:喉气管室(短),有声带。
爬行类:气管、支气管长 ,无声带。 鸟类: 骨环,有鸣管在分叉处,具鸣肌。 兽类:喉头复杂化,声带在喉部。
六、循环系统(一)心脏 文昌鱼:无(腹大动脉) 圆口类: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 鱼类:软骨鱼: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圆锥; 硬骨鱼: 一心室、一心房,静脉窦,动脉球。 两栖类:二心房一心室,静脉窦,动脉圆锥。 爬行类:二心房一心室(有隔膜),静脉窦退化。 鸟类、兽类:二心房二心室。
椎骨类型: 爬行类,大多前凹; 鸟类,异凹型(马鞍型);
哺乳类,双平型。
鸟类愈合荐骨、尾综骨;
2、带骨
肩带
腰带
单一软骨棒
单一软骨棒
一组坚硬骨骼
一对无名骨 一组坚硬骨骼
腰带由游离
与荐椎相连;
爬行类、哺乳类为封闭式骨盆,鸟类为开放式骨盆。 3、附肢 水生动物偶鳍 五趾型附肢(四足动物)有很大差异,但基本构造一致。
循环方式:鱼类:单循环;两栖爬行类:不完全的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完全 的双循环
(二)动脉
由多
少(静脉:vein,V;动脉:artery; A)
原始种类:胚胎期一般具6对动脉弓。 一 鱼类
软骨鱼有五对入鳃动脉、四对出鳃动脉,分别代表胚胎期的第二至六动脉弓的入鳃部分和 第三至六对动脉弓的出鳃部分。 硬骨鱼有四对入鳃和出鳃动脉,胚胎期的一、二动脉弓退化。以鳔呼吸的种类,鳔动脉由 第六对动脉弓发出,同源于陆生脊椎动物的肺动脉。
• 1 圆口纲:胚胎期前肾,成体中肾;盲鳗终身前肾。 • 2 鱼纲: • 软骨鱼: • 硬骨鱼: • • • • 3 4 5 6 两栖纲: 爬行纲: 鸟纲: 哺乳纲:
中肾, 无膀胱, 中肾, 具输尿管膀胱, 中肾, 后肾, 后肾, 后肾, 具泄殖腔膀胱, 具尿囊膀胱, 无膀胱, 具尿囊膀胱,

2020高考生物脊椎动物学(共59张PPT)

2020高考生物脊椎动物学(共59张PPT)

结构特点
衍生物
圆口纲 柔软、光滑无鳞 角质齿
皮肤腺 单细胞粘液腺
鱼 纲 表、真、皮下
鳞片,色素细 单细胞粘液腺 胞
两栖纲 裸露轻微角质化 真 皮 鳞
多细胞腺体丰 富
爬行纲 表皮完全角质化,色素细胞 ,爪,干燥,缺乏腺
真皮薄
鳞片

鸟 纲 薄松软干
羽毛、角质鳞、仅具尾脂腺 角质喙、距
哺乳纲 表、真、皮下均 角,爪,指甲,4 种皮肤腺
与生殖腺直接相连 无
2、两栖纲
四肢 尾
皮肤 头骨 椎体 肋骨 胸骨 中耳 眼睑 习性
无足目 退化 有,短小 裸露;有骨鳞残余 发达,似爬行类 双凹型 有
无 穴居,体内受精
有尾目 弱小
有,发达 裸露
边缘不完整 双凹或后凹
无或短 很不发达(1块)
无或有
水栖
无尾目 发达
无 裸露;角质化
边缘完整 前凹或后凹
胎生
胎盘

无真正胎盘 有真正胎盘
育儿袋



乳头

在育儿袋内

泄殖腔
有 无(留有遗迹)

体温 26-35℃ 33-35℃
37℃
牙齿



子宫与阴道 左右分离 左右分离, 阴道左右合并, 阴道前部合并 子宫左右有不 同程度的合并
四、脊椎动物比较解剖
(一).皮肤及衍生物 (二). 骨骼系统 (三). 肌肉系统 (四) .消化系统 (五). 呼吸系统 (六).循环系统 (七).排泄系统 (八).生殖系统 (九).神经与感官
脊椎动物学
一、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1、脊索:原始骨骼。 意义: 2、背神经管: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 • 尾索动物: • 头索动物: • 高等种类: 3、鳃裂:咽部两侧,成对的裂缝.

脊椎动物PPT课件

脊椎动物PPT课件

• 鱼形超纲(Pisces)
– 无颌纲(Agnatha)
鳃呼吸 无羊膜 变温 卵生
– 盾皮纲(Placodermi)
– 软骨鱼纲(Chondrichthyes)
– 棘鱼纲(Acanthodii)
–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 四足超纲(Tetrapoda)
– 两栖纲(Amphibia) 肺呼吸
--最早发现于早寒武世澄江 动物群中
–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的时代 – 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 – 新生代:哺乳动物时代,
鸟类、硬骨鱼类全面发展
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比较
1-无脊索动物, 2-脊索动物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一)脊索动物门(Chordata) 2、分类:三个亚门: – 尾索动物亚门(Urochordata) – 头索动物亚门(Cephalo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5、爬行纲(Reptilia)
4)恐龙:是爬行纲双孔亚纲的蜥臀目和鸟臀 目的俗称,而不是生物分类单元 命名时可称龙,而不能称恐龙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5、爬行纲(Reptilia) 5)起源:由两栖动物的一支演化过来 • 过渡型化石:早二叠世的蜥螈(现置两栖纲)
– 爬行纲(Reptilia)
有羊膜
– 鸟纲(Aves)
恒温
– 哺乳纲(Mammalia)
胎生
七、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
二)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3、鱼形动物(Pisces)
1)一般特征 – 身体纺锤形、流线型 – 不具五趾肢骨,但发育鳍 – 全部水生、冷血、鳃呼吸 – Cambrian-Recent,现代全盛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演化

一、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骨骼观察经制备好的骨骼标本,了解其特点。

◆鱼类脊柱的分化程度很低,脊椎只有躯椎(trunk vertebra)和尾椎(caudalvertebra)两种。

◆躯椎附有肋骨(lib),尾椎特具脉弓,容易区分。

◆鱼类特有的双凹形(amphicoelous)椎体。

鱼类成对的附肢骨骼没有和脊柱发生联系,这是其骨骼系统的特点之一两栖类◆分颈椎(cervical vertebra)、躯干椎(trunk vertebra)、荐椎(sacral vertebra)和尾椎(cauda vertebra)。

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脊椎动物的特征。

◆颈椎1枚,又称为寰椎(atlas)◆躯干椎7-200枚,12-16枚(有尾两栖类),无尾两栖类最少为7枚,无肋骨。

◆椎体多为前凹型或后凹型。

少为双凹型。

◆荐椎1枚。

◆尾椎在无尾类中为1枚爬行类出现了枢椎、2枚荐椎。

寰椎与头骨的枕骨髁作关节,能与头骨一起在枢椎的齿状突上转动,从而使头部有了更大的灵活性。

与两栖动物的比较:两栖动物:颈椎(1枚)+体椎+荐椎(1枚)+尾椎爬行动物:颈椎(2枚)+胸椎+腰椎+荐椎(2枚)+尾椎有发达的肋骨,一部分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形成羊膜动物特有的胸廓(throax),它与保护内脏器官和加强呼吸作用的机能密切相关蛇类不具有胸骨,其肋骨具较大的活动性,并借助皮肤肌支配腹鳞,以完成特殊的运动方式肩带有十字形上胸骨(而非胸骨的组成部分)四肢与身体长轴呈横出的直角相交,肩臼浅小。

故爬行动物在停息或爬动时都保持着腹部贴地的姿态。

鸟类☐鸟类的脊柱可分5区,即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颈长,颈椎数目较多。

颈椎的特点是活动性很大,其椎体呈马鞍型,称为异凹型椎体。

这种类型的椎体是鸟类所特有的,椎间关节活动性极大,鸟头能转动180°,某些鸮形目的鸟头甚至能转动270°。

☐胸椎5~6枚。

借硬骨质的肋骨与胸骨联结,构成牢固的胸廓。

生物竞赛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进化顺序比较

生物竞赛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进化顺序比较
从两栖类起肩带的软骨性硬骨为肩胛骨,乌喙 骨,前乌喙骨,后由锁骨(膜性骨)代替前乌 喙骨。肩带不与中轴直接相连、而是通过肌肉 和韧带连于脊椎
鸟类适应飞翔肩带有较大变化(V型)
哺乳类以肩胛骨为主
腰带(变化较小)
软骨鱼为软骨棒、硬骨鱼为无名骨 鱼类的腰带不与脊椎相连(无荐椎的分化)
陆生需支持体系:从两栖类开始均由软骨 性硬骨的坐、耻、髂骨组成、与荐椎直接 相连
而不同于脊椎)冻胶状真皮、
单细胞腺;
圆口类:皮肤裸露、多层上皮组成表皮、
真皮薄、单细胞腺;
鱼 类:表皮真皮均为多层上皮,无角
质化,有单、多细胞腺;
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化程度低,富有多
细胞腺体,真皮加厚;
爬行类:角质化程度明显,缺少腺体,真皮
较薄,被角质鳞片或真皮骨板;
鸟 类:皮肤薄,缺乏腺体,角质层薄,被
从两栖类开始有唾液腺、从哺乳 类有口腔消化,牙齿由外、中胚 层形成与软骨鱼盾鳞同源。
牙齿的进化趋势(鸟类无齿)
从同型齿——异型齿 由多生齿——再生齿 由端生齿(或侧生齿)——槽生齿 由数量多而不定——数量少而恒定
咽 水生咽部有鳃 陆生胚胎时也有鳃裂、以后演变成支 气室、扁桃体、甲状旁腺、胸腺等
和功能分化明显,出现四肢肌肉 从爬行类开始产生肋间肌如皮肤肌 鸟类与飞翔的肌肉发达、有提板肌和鸣肌 哺乳类具膈肌、皮肌发达
五、消化
功能:摄取、分解和吸收营养物质 消化作用有3种: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 的(分泌纤维素酶)
消化系统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道
口腔:从鱼类开始有颌器、有真 正的牙齿、从哺乳类开始有肉质 唇、异形齿
真皮 薄→厚(鸟是例外)
外骨骼:无→真皮鳞→裸露→被角质鳞、 角质楯(外)骨板(中)→羽、毛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pptx

脊椎动物的比较解剖.pptx
四、比较各个系统:横向的比较 一)皮肤及其衍生物 1. 皮肤结构: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皮下组织——中胚层 衍生物:表皮:所有腺体,所有角质外骨骼 真皮:鱼类骨质鳞片,鳍条,骨板 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盾鳞
2. 比较:文昌鱼:为单层柱状上皮,内有单细胞腺和感觉细胞,外有一层表皮分泌的角质 层。真皮由胶状结缔组织组成。 圆口类: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组成,最表层的细胞也是具有核的活细胞,细胞间有 单细胞腺。真皮为有规则排列的结缔组织,内含胶元纤维和弹性纤维 脊椎动物:多层表皮和真皮 水生腺体为单细胞(极少数多细胞腺体) 两栖类和陆生的腺体为多细胞 鱼类:表皮和真皮都为多层细胞组成,以单细胞腺体为主,包含少数多细胞腺,腺 体多为黏液腺。
内鼻孔出现、双枕髁、鳃弓的演变和退化 上颌骨与脑颅愈合,上颌的方骨与下颌的关节骨连接为自接型 爬行类:完整的次生腭(鳄类)将口腔与鼻腔分开,使内鼻孔后移 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
颞窝出现(鳄类完整双颞窝,鸟类双颞窝) 鸟类:高度愈合、双颞窝(与眼窝合)、耳柱骨、自接型、高颅型、单枕髁 哺乳类:合颞窝(与眼窝合)、直接型、高颅型、双枕髁
二、原索动物: 1. 尾索动物:退行性变态,在几小时至 1 天的时间内 : 海鞘的变化:自由游泳——固着 尾部脊索——消失,尾被吸收 背神经管——实心神经节 咽鳃裂——数目增加 雌雄同体、开管式循环
2. 头索动物:名称的由来; 其结构的进步性、原始性和特化性;
三、脊椎动物胚胎发育和各胚层的分化(对照教材图示自己看,重点) 文昌鱼的发育:囊胚-原肠胚-神经胚 三胚层的出现 中胚层形成的问题(不同动物的形成方式) 中胚层的分化、其他胚层的分化
脊椎动物各系统的比较
一、脊索动物三大特征: 1. 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之间的关系; 2. 进化的几个大事件,即几大里程碑; 3. 动物总数和各纲动物数量; 4. 脊索动物的进化过程: 棘皮动物—原始无头类——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 ——原始有头类——原始无颌类 ——原始有颌类——水生的鱼类 ——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两栖类 ——空中和陆地生活的鸟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皮 薄→厚(鸟是例外)
外骨骼:无→真皮鳞→裸露→被角质鳞、 角质楯(外)骨板(中)→羽、毛
三、骨骼
软骨:圆口类、软骨鱼、高等动 物的胚胎和成体部分骨骼
硬骨:软骨性硬骨、膜性硬骨
组成
中轴骨骼 头骨 脊柱、肋骨和胸骨
附肢骨 肩带、上肢骨 腰带、下肢骨
进化趋势 软骨→硬骨 骨片数目多→少
表皮角质化的羽,真皮薄,皮肤与
肌肉联结不紧;
哺乳类:表皮和真皮厚,表皮角质层
发达,富有腺体,表皮衍生
物有毛、角、爪、蹄、甲
等,功能多。
洞 角:真表皮共同衍生 实 角:真皮骨化
变化趋势
表皮 单层细胞为多层细胞 不角质化→轻微角质化→高度角质化
腺体 由单细胞腺→多细胞腺 表皮→陷入真皮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进化顺序 比较
一、外形
水生 纺锤形 鳍(偶鳍从鱼类出现)
陆生 颈出现 五趾型附肢 中耳、外耳、眼脸、瞬膜、嘴形(与取食有 关、肉质唇) 肛后尾:退化趋势 陆生脊椎动物重新入水后,体型似鱼(次生现象)
二、皮肤及其衍生物
表皮:外胚层 真皮:中胚层
比较
文昌鱼:单层柱状上皮(与无脊椎相同
食道和胃
文昌鱼和无颌类无食道与胃的分化 鱼类开始出现胃(与颌的出现,捕食能
力加强有关) 鸟类有嗉囊、腺胃、肌胃之分,反刍类
有4个胃(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原始脊椎动物只有肠上皮产生酶、以后
发展到胃(如胃蛋白酶)只有哺乳类从 口腔的唾液腺产生酶

文昌鱼、无颌类、鱼类的肠无明显分化 两栖类开始有大、小肠之分 爬行类开始出现盲肠 鸟类直肠短 哺乳类肠分化最明显(小肠:十二指肠、
鱼类是体椎、爬行、鸟类、哺乳类胸椎 与肋骨相连,两栖类退化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胸骨 从爬行类开始有胸廓(由胸椎、肋骨、胸
骨组成) 鸟类有龙骨突
带骨和肢骨
偶鳍从鱼类开始 两栖类开始有成对附肢 肩带:软骨鱼是环形软骨棒 硬骨鱼为6块骨片(肩胛骨,乌喙骨,上乌喙 骨,匙骨,上匙骨,下匙骨)。肩带与头骨相 连(头的活动受到限制、而心脏得到保护)
从两栖类起肩带的软骨性硬骨为肩胛骨,乌喙 骨,前乌喙骨,后由锁骨(膜性骨)代替前乌 喙骨。肩带不与中轴直接相连、而是通过肌肉 和韧带连于脊椎
鸟类适应飞翔肩带有较大变化(V型)
哺乳类以肩胛骨为主
腰带(变化较小)
软骨鱼为软骨棒、硬骨鱼为无名骨 鱼类的腰带不与脊椎相连(无荐椎的分化)
陆生需支持体系:从两栖类开始均由软骨 性硬骨的坐、耻、髂骨组成、与荐椎直接 相连
颌弓与脑颅的连接方式
双接式:麦氏软骨和舌颌软骨与 脑颅相连
舌接式:舌颌软骨与脑颅相连 自接式:麦氏软骨和舌颌软骨都
不与脑颅相连
脊柱
椎骨的类型 双凹型:鱼类、低等两栖和爬行类 前凹型或后凹型:部分两栖类、爬行类 异凹型——鸟类 双平型——哺乳类
椎体的分化
文昌鱼:脊索
圆口类:脊索、有神经弧雏形
鱼 类:躯干椎、尾椎
两栖类:颈椎(一枚)、躯干椎、荐椎(一枚)、
尾椎
爬行类:颈、胸、腰、荐、尾
鸟 类:颈椎数目多、胸、腰、荐、尾多愈

哺乳类:哺乳类颈椎7枚。颈、胸、腰、尾
第一颈椎(寰椎)从两栖类出现
第二颈椎(枢椎)从爬行类开出现
肋骨和胸骨
鱼类有肋骨、两栖类有胸骨、爬行类开 始有胸廓;
鸟类为开放性骨盆 哺乳类三块骨愈合(坐、耻、髂骨)
前、后肢骨
鱼类:基鳍骨、辐鳍骨以后与鳍相比变 成多支点杠杆运动
从两栖类开始基本结构一致——五趾形 附肢(穴居的蚓螈、蛇退化)
鸟类前肢演化成翼、后肢有跗跖骨、趾 骨等
哺乳类四肢移到腹侧、鲸变成鳍、蝙蝠 前肢变成翼
四、肌肉
体肌:横纹肌(骨骼肌、随意肌) 脏肌:平滑肌(不随意肌)心肌 圆口类、鱼类基本保持原始分节现象 从两栖类开始,分节现象逐渐消失,形态
空肠、回肠组成,大肠:结肠、直肠组 成)
泄殖腔孔
软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的单孔类只有泄殖腔
圆口类、硬骨鱼、哺乳类有尿殖孔和肛门
消化腺
文昌鱼、圆口类还没有突起的消 化腺
鱼是肝、胰脏未分开 两栖类开始有突起的肝、胰脏,
有口腔腺、无消化作用 哺乳类开始有口腔消化(物理、
化学)
六、呼吸
水生:鳃,陆生:肺 鳃:位于咽部(鳃裂是脊索动物三大特征之一) 胚胎是于原肠前部内、外相对陷入打通。
(上颌)腭方 软骨
(下颌)麦氏 软骨
第二对 舌颌软骨
(舌弓) 其他舌软骨
第1~5对鳃
第三~七对

(鳃弓)
(软骨)
硬骨 鱼
方骨
关节 骨
舌颌 骨
舌骨
鳃弓
(硬 骨)
两栖类
方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关节骨
耳柱骨 舌骨
大部分退 化
舌喉和气 管的软骨
爬行及鸟 类
方骨
关节骨
耳柱骨
舌骨 消失、剩
余 舌喉和气 管的软骨
哺乳类
砧骨
锤骨
镫骨 舌骨 部分变 成支持
膜性硬骨退化消失
骨片连接 不紧密→紧密→愈合
较大的变形以适应生活方式
头骨
保护脑与头部感觉器官 脑颅:圆口类与软骨鱼为软骨性脑颅、
从硬骨鱼开始不同程度的硬骨化、并加 入膜性硬骨; 咽颅:围绕消化道前端、起保护和支持 咽、舌、鳃的作用。
原始种类为7对咽弓,演变情况见表
咽弓
软骨鱼
第一对 (颌弓)
而不同于脊椎)冻胶状真皮、
单细胞腺;
圆口类:皮肤裸露、多层上皮组成表皮、
真皮薄、单细胞腺;
鱼 类:表皮真皮均为多层上皮,无角
质化,有单、多细胞腺;
两栖类:皮肤裸露,角质化程度低,富有多
细胞腺体,真皮加厚;
爬行类:角质化程度明显,缺少腺体,真皮
较薄,被角质鳞片或真皮骨板;
鸟 类:皮肤薄,缺乏腺体,角质层薄,被
和功能分化明显,出现四肢肌肉 从爬行类开始产生肋间肌如皮肤肌 鸟类与飞翔的肌肉发达、有提板肌和鸣肌 哺乳类具膈肌、皮肌发达
五、消化
功能:摄取、分解和吸收营养物质 消化作用有3种:物理的,化学的,微生物 的(分泌纤维素酶)
消化系统 消化道 消化腺
消化道
口腔:从鱼类开始有颌器、有真 正的牙齿、从哺乳类开始有肉质 唇、异形齿
从两栖类开始有唾液腺、从哺乳 类有口腔消化,牙齿由外、中胚 层形成与软骨鱼盾鳞同源。
牙齿的进化趋势(鸟类无齿)
从同型齿——异型齿 由多生齿——再生齿 由端生齿(或侧生齿)——槽生齿 由数量多而不定——数量少而恒定
咽 水生咽部有鳃 陆生胚胎时也有鳃裂、以后演变成支 气室、扁桃体、甲状旁腺、胸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