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英文题名 Route Choice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s "Going out" 关键词文化产业; 走出去; 路径选择; 英文关键词 Culture industry; Going out; Route choice; 中文摘要文化产业对一国发展的重要性被越来越

多的国家所重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的文化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把本国的文化影响力扩展到世界

各地,并借助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推动了本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积极地“走出去”,参与到世界文化产业分工的链条中,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开始了

“出海”的实践。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既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理论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文化产业“走出去”进行理论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是解决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即哪些企业需要走出去,走到哪里,采用什么方式走出去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国

内外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走出

去”的实际情况,分别分析了文化产业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合作三种路径,并从企业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商业模式问题。研究发现,

我国文化产业缺乏规模经济、文化市场的竞争无序、文化企业对国际市... 英

文摘要 As culture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the best momentum,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dustry is paid greater attention b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Complyi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ny cultural companies are going aboard to explore larger market. They are spreading the culture of their nations to the world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with the help of culture soft power.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China s cultural industry is "going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1 第1

章导论 12-18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4 1.2 研究方法14 1.3 篇章结构 14-15 1.4 概念界定 15-

17 1.4.1 文化产业 15-16 1.4.2 "走出去" 16-17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7-18 第2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18-30 2.1 理论回顾 18-21 2.1.1 赶超理论

18 2.1.2 比较优势理论 18-19 2.1.3 国家

竞争优势理论 19-20 2.1.4 产业内贸易及偏好相似理论 20-

21 2.2 文献综述 21-30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1-

24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4-28 2.2.3 文献

评论 28-30 第3章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路径分析 30-37 3.1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现状分析 30-34 3.1.1 文化产品和服

务出口的现状及特点 30-32 3.1.2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制

约因素 32-34 3.2 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路径选择 34-

37 3.2.1 目标市场的选择 34-35 3.2.2 出

口项目的选择 35-36 3.2.3 出口的渠道选择 36-37 第4章

我国文化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路径分析 37-42 4.1 我国文化产业对外

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37-40 4.1.1 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

现状及特点 37-39 4.1.2 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因素39-40 4.2 我国文化产业对外投资的路径选择 40-

42 4.2.1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40 4.2.2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

40 4.2.3 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取向 40-42 第5章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路径分析 42-49 5.1 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现状

42-44 5.2 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路径选择 44-

49 5.2.1 合作项目的选择 44-46 5.2.2 合作领域的选择 46-49 第6章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商业运作模式分析 49-54 6.1 一个案例:韩剧《大长今》的商业运作模式 49-

51 6.1.1 文化产品的价值链 49-50 6.1.2 《大长今》价值链的形成和商业运作 50-51 6.2 我国文化产业商业运作模式的探讨 51-54 6.2.1 文化产品的品牌化生产

52 6.2.2 营销手段的多元化 52 6.2.3 价值链的开发和完善 52-53 6.2.4 拓宽融资渠道 53-54 第7章结论和展望 54-55 参考文献 55-59 致谢 59-60 3.2.3 出口的渠道选择 36-37 第4章我国文化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路径分析 37-

42 4.1 我国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37-

40 4.1.1 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37-

39 4.1.2 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因素 39-

40 4.2 我国文化产业对外投资的路径选择 40-

42 4.2.1 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

40 4.2.2 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选择

40 4.2.3 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取向 40-42 第5章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合作路径分析 42-49 5.1 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现状

42-44 5.2 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合作的路径选择 44-

49 5.2.1 合作项目的选择 44-46 5.2.2 合作领域的选择 46-49 第6章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商业运作模式分析 49-54 6.1 一个案例:韩剧《大长今》的商业运作模式 49-

51 6.1.1 文化产品的价值链 49-50 6.1.2 《大长今》价值链的形成和商业运作 50-51 6.2 我国文化产业商业运作模式的探讨 51-54 6.2.1 文化产品的品牌化生产

52 6.2.2 营销手段的多元化 52 6.2.3 价值链的开发和完善 52-53 6.2.4 拓宽融资渠道 53-54 第7章结论和展望 54-55 参考文献 55-59 致谢 59-60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韩国;“文化立国”;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启示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其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增强一国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亚洲地区,韩国首先确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努力开发本国文化软实力资源,通过提升文化力提升软实力,进而提升国家综合国力。 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朴正熙政府为代表的韩国军政府以高度集中的管理方式,试图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现代化的力量,因此政府集中全力扶持传统文化的发展,但扶持内容只限于所谓的“高级艺术”。1986年全斗焕政府在韩国第六个经济发展五年计划当中,提出“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同步化”这一重要的政策目标,为“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90年卢泰愚政府颁布了《文化发展十年规划》,提出“文化要面向全体国民”的政策理念;1993年金泳三政府出台的“文化繁荣五年计划”将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为重要目标之一。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金大中政府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紧急援助,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展开了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改革与治理。在这个过程中,韩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文化产业蕴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决定通过大力挖掘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振兴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文化立国”。1998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包括《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在内的“文化立国”纲领性法规,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全面统领和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文化产业已经一跃成为韩国国内继制造业之后第二大支柱产业。 韩国从“文化立国”战略确立伊始就坚持走海外市场路线。“文化立国”战略实施后,韩国文化产品迅速在海外市场打开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强国,并且形成了在东亚地区风靡的“韩流”现象。同时,韩国制造业也乘势而上,将一种富有创造力、注重设计的新文化理念逐渐渗透到各个产业,制造业通过自主研发开发适合不同地区人的不同产品、利用明星效应来刺激消费,并在政府的大力扶植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等手段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三星、LG以及现代汽车等著名公司已经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韩国也逐渐摆脱以往的“制造型”国家形象,开始向“韩国创造”过渡。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相对于韩国较为发达的文化产业,我国还处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有必要通过借鉴韩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适合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文化产业国际竞争的需要。一、改革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目前来看,我国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核心依旧是分行业管理,是一种较为松散的混合性组织架构的制度框架。我国应设立统一的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制定发展预算等。同时,应在各地分别设立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的下属机构,负责管理本地的文化产业事务和落实文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现状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现状 发布时间:2008-11-06 来源: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一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基本情况 1 、近年来宣传文化系统有关部门积极实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战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成果 (1)积极开拓境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商演、商展市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杂技、武术、京剧、芭蕾舞、民乐、交响乐、地方戏剧、木偶、文物展览、工艺品展览纷纷通过商业渠道走向国际文化市场,市场遍及世界各大洲,主要集中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及港澳台地区。经过多年的市场锤炼,杂技、文物已成为我国对外开展商演、商展的拳头产品,在境外及港澳台地区拥有了大批的消费者。据文化部统计,2006年我国在境外的商业演出共计35257场次、演出收入7954.9万元。在开拓国际演展市场中,涌现出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已经形成覆盖演出策划、营销、媒体宣传、演出制作等环节、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文化产业公司,2004年4月转企改制以来,共向海外派出演出项目290余个,在全球近60个国家地区演出21000多场,现场观众超过2800万人次。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坚持市场导向,以产业化运营模式,努力创作、生产符合境外市场需求的杂技产品,积极开拓境外商业演出。2005年境外商演995场,2006年达到1637场。 (2)广播影视产品出口成果显著。中央电视台第4、第9两个频道通过与境外媒体的合作,有效进入美、英、法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实现完整频道有效落地。中央电台、电视台及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电台、电视台自行制作或与境外电台、电视台联合制作大量节目和电视剧,并通过交易、交换等形式将节目输出到海外(主要是欧美、东南亚、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一些国有、民营节目制作公司每年也生产制作部分影视剧并销往海外。据广电总局统计,2006年我国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出口总额为1.69亿元人民币,当年进口总额为3.37亿元,逆差1.68亿元。电影方面,各电影制片单位积极拓展海外市场,2006年境外销售影片204部,境外销售收入(含票房收入)19.10亿元,当年我国以分账和买断进口的影片总计50部,票房收入11.78亿元,单从电影院线发行放映看,2006年我国电影进出口为顺差。 (3)出版物的对外贸易有了新的进展。积极开展版权贸易,每年转让图书版权2000余种,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由图书版权贸易逆差高峰时的15∶1降低到2006年的6∶1。出版物实物出口的总量逐年增加,1998年开始对出版物实物出口实行统计时,当年输出量是498.9万份,共1231.69万美元,到2005年输出量则达到807.59万份,共3498.19万美元。出版物出口渠道也不断多元化,从最初的国有单位独家经营,现在已过渡到民营、外资企业一起参与。驻外新闻出版机构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部分开始进入良性运转阶段。尤其在发行领域,已经在北美、欧洲、亚洲一些国家设立了多个中文书店或图书进出口分支机构,已成为我国出版行业“走出去”的“桥头堡”。 2 、近年来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摸索出一些有效途径,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1)政府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工作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多年以来,文化产品“走出去”一直是我国对外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对外文化演展、电视频道落地,还是电视节目、影视剧、图书报刊的出口,都是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2)借助多种渠道实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工作。文化系统积极鼓励扶持各类艺术品种通过民间商业渠道开展文化交流,近年通过民间渠道派往境外的商业性演出和展览团组迅速增加。新闻出版系统利用全国现有的30多家图书进出口公司、出版社以及民营书店、网上书店扩大书报刊出口,占领海外中文书刊市场。各部门充分发挥展会平台的作用,使其成为“走出去”的助推器,在境外的各种艺术节展上,中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越来越强,境内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文博会展活动越办越好,海外影响逐步扩大。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李康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李康化 提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国际文化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应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却由于价值冲突、文化霸权、文化贸易逆差等因素而使得我国的文化产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迟迟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路。本文重点阐述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机遇与挑战,并针对这些现实指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同时具备?送出去?与?拿进来?的思想,通过正确的战略与途径,才能实现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树立中国文化的良好国际形象,扩大其世界影响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国际化文化霸权文化贸易逆差 近年来,各国政府持续重视本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问题,加上新技术载体的出现和普及以及新型供应商的崛起,全球文化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其增长率为全球GDP实际增长率的两倍。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国都创出了一些代表性的文化产品,例如美国的好莱坞电影、英国的音乐和舞台剧、法国的电影、日本的动漫游戏、韩国的网络游戏和影视剧等都成为本国的文化旗舰产品。美国的输入产出模型显示,文化产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与传统产业相比更加显著,文化产业带来的GDP产值和就业数量都高于前者。其中,高技术含量的文化产业增长潜力最强劲。1 但是,在各国政府大张旗鼓地推进本国文化国际化的过程中,拥有五千年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中国却似乎是遇到了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中的瓶颈,遭遇到了价值冲突、文化霸权、文化贸易逆差等因素的困扰,虽然偶尔在国际上有些小打小闹的成就,但始终缺少一个核心的发展力量,进而没有一个整体的发展态势。 一、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中遭遇的问题 1、外部问题: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的威胁 1《推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报告中的几大亮点,https://www.360docs.net/doc/4a12102173.html,/info_16671.htm,2008-5-20。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与消费情况分析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消费能力持续增长,近几年年将达到亿元左右规模;随着中国按照承诺逐步开放文化产业,国外文化产业集团将可能以技术与内容的多重优势进入国内市场,并在国内文化市场占据一定份额;国内文化产业集团化发展趋势加快。 文化消费需求旺盛;文化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各项文化事业和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文化市场秩序明显好转;音像制品产业管理力度加大;各地文化建设投资力度加大,文化建设进入均衡快速发展阶段。 但是,我国文化产业无序与低水平竞争一直持续,面对内外挑战缺少持续发展动力。文化产品内容趋同性严重,部分地区经营秩序不规范;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垄断行为依然严重。 不过,近几年来,文化产业改革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文化产品的市场空间将达到亿元; 即使如此,产业行业仍较大受到宏观面影响,缺乏企业性行为能动性;中国文化产业也将直面来自国际文化产业巨头的挑战,缺少安全稳定性。 我国的文化市场已有"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条件迅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正在被迅速释放;另一方面,各种新型文化产业门类不断产生,文化产业结构性变化频繁。但是现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文化产业还处在一种低水平供求平衡和非对称结构性矛盾的状况之中。 从需求方面说,2000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49美元,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准的恩格尔系数也降至50%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8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是4998元,其中被列入统计的,与文化相关的旅游、娱乐和耐用消费品、教育、文化服务、通讯等项消费总计949元,占到可支配收入约19%。按照我国目前大约有4亿城镇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大约有379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253元,人均消费支出中通讯和文教娱乐类支出280元,总计达到2520亿元。这样算下来,我国与文化相关的消费需求应该在6000至6500亿之间(6314亿元)。 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而且目前还处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因此,存在的根本性问题还是体制性的。任何国家的产业政策的基点都是两个,即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更何况我国的文化产业是生存和成长于一个更为特殊的环境中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今天对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的认识,以及依此制定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合理性,将影响着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并还会进一步影响我国整个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中国动漫行业现状及消费水平分析 动漫产业,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

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_顾乃华

我国主要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顾乃华1,夏杰长2 (1.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 要:在廓清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由3个模块、12个竞争面、14个竞争 力评价点共同组成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模型,比较了北京、上海、 广州、深圳、厦门、长沙、武汉、苏州、天津等9个城市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现状。最后,文章根据波特 的/钻石模型0,分析了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要点所在。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因子分析;钻石模型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7)12-0052-06 收稿日期:2007-09-1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0(06BJY090)、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服务经济理论前沿与中国服务业发展0、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006JS YJ02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顾乃华(1977-),男,江苏响水人,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博士后,主要从事服务经济与管理研究;夏杰长(1964-),男,湖南新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财政税收与服务经济研究。 一、引言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的创造为核心,通过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组织,大规模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济形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综合实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特别地,对于提升城市竞争力而言,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为重要的筹码之一。城市是人口的聚集,也是产业的聚集,城市的竞争和发展最终还是要通过产业来实现。但到底哪个产业最终决定着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控制转化有效资源的能力,以及抢占、控制市场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能力,会随着区位以及经济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在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0时代,由于城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日益提高等因素,城市在发展传统工业方面几乎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那些靠耗能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城市的地位在逐渐下降,面临的产业转型压力越来越大。和传统工业相比,文化产业无论是发展内涵、发展脉络还是产出的社会效应,都有其特殊的产业个性。总体来看,文化产业各行业都具有高收入弹性、高增值、强辐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特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更弱,受环境承载力的约束更低。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创造大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形成日益扩大的文化市场,而且,文化产业还是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为其他产业提供可观的附加值。并且,文化产业还有助于一个国家(城市)对外传播自己的价值观、提升自身形象以及争取广泛的认同和合作。正因为如此,文化产业非常适宜在大城市充当/服务经济0的主导产业。 事实上,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正迅速从边 第12期总第194期 商 业 经 济 与 管 理No.12Vol.194 2007年12月JOURNA L OF BUSINESS EC ONOMICS Dec.2007

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收稿日期]2013-03-07 [作者简介]杨萍, 女,新疆伊犁州党校,正县级组织员。唐旻星,男,新疆伊犁州党校学报编辑部。伊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浅析 杨萍唐旻星 (中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党校新疆伊宁市835000) [内容提要]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国民经济中的“朝阳产业”。伊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伊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壮大伊犁文化产业的规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应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方面狠下功夫。 [关键词]文化产业伊犁战略布局 [D O I 编码]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3.02.03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3)02-0014-03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促进伊犁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地区综合实力、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综合考虑伊犁城乡发展空间布局,统筹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文化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构成分工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格局。 一、“一城”———文化产业中心城市伊宁市 以优化和提升文化创意、商务旅游、影视创作、休闲餐饮、文化娱乐功能为主,强化“塞外江南、西域古都”文化品牌,把伊宁市建设成为文化西联东出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聚集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化服务中心城市和综合性文化产业功能区。 1.增强历史文化名城底蕴。 进一步发掘城市文化资源,适当恢复历史古迹、“老字号”店铺等,推进文化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展现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贯彻“保护为 主、 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加强伊宁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和保护,加强遗址、文物古迹、古民居的维修保护力度。 2.彰显“ 塞外江南”文化休闲功能。重点统筹规划、适度开发好伊犁河,合理布局建设河道两岸和沿河文化设施,开辟水上旅游路线,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娱乐等产业,突出城市特色文化休闲娱乐功能,扩大“塞外江南”品牌效应。对市区及周边湿地、河流、水系资源进行综合保护开发,构建城市沿河生态圈,打造体现“塞外江南”特色的生态公园、园林景观。 3.加速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整合提升民俗一条街的文化内涵,重点结合汉人街商圈改造建设,集中打造古玩字画交易市场,发展民族民间工艺品、土特产品、特色餐饮、歌舞娱乐等规模经营场所。结合伊宁市新区建设和打造百万人口规划、以高起点、大视野、前瞻思维统筹规划文化事业和产业,高起点规划建设文化特色示范街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等,加快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4.增强产业辐射能力。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化运作,策划举办和承办全疆乃至全国重大文化体育活动和赛事,搭建伊犁文化对外交流合作、 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不断增强首府文化发展活力。建立文化2013年第2期No.22013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14·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势。陈少峰教授指出,基于过去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积累和最近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未来5年中,中国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10大趋势。 第1个趋势,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体完成,文化市场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包括电视台和体育事业的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2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出现120家左右的文化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将在境内外上市,并在上市之后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第3个趋势,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它将持续成为主流的文化产业,并且在青少年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的推动下,从上市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占领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的核心产业门类。电信企业成为媒体企业,文化娱乐内容增值服务将占据电信企业(含移动)70%以上的利润,IT企业必须成为文化产业企业才能摆脱制造业的低端形态。 第4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产业将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严重冲击。对应这种格局,一些传统媒体企业和娱乐企业将逐步转型,

形成一种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新格局。 第5个趋势,活动经济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快速和传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活动经济的各种形态,包括会议、展览、展示、选秀、培训、商务交流、体育赛事、庙会、节庆等活动将持续繁荣与活跃,并将带动休闲旅游和城市经济的其它消费。 第6个趋势,文化内容产业将出现大繁荣,并且与传媒和分销渠道相结合,形成单一企业同时经营内容和渠道的格局。由此内容产业驱动的产业链的经营,也将打造出一批市值过亿元的文化上市企业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7个趋势,打造和深化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成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流形态,其中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这些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是全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园,并且与艺术家园区、创意产品展示区和文化街区等区别开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在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的过程中,各地也将出现一些利用文化产业名义的圈地运动,各级政府都需要及时规范文化产业集聚园的拿地和用地标准。 第8个趋势,中国文化走出去将取得积极效果,特别是有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开展境外媒体、企业和文化娱乐项目的并购,文化内容产品的出口将逐渐加大。不过,短期内的文化内容贸易逆差还难以全面改观。 第9个趋势,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具有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范文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深厚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景观资源。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中的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以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都把文化产业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纷纷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扶持文化发展的文化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文化产业占据着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在世界上形成了一种强势文化,构成了对世界的控制力量。最具代表性的应属美国的文化产业。美国政府实行文化全球化战略,形成了一种文化巨无霸,从各个方面构成了一种强势文化和话语霸权而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这种国际环境下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虽然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产业有所发展,但真正得到重视、得到快速发展应是在21世纪。而且一些重要的文化政策法规也是在新的世纪颁布的。2000年,在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我国第一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使用了“文化产业”这一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重要会议内容中政府都会提到文化产业,并把它上升为一种国策。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文化产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就各个城市来说。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璀璨的中华文化。但由于各个地方的民族风情、地理情况、历史资源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各个城市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发展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川是一个自然资源大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如四川的宜宾市在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生态学会旅游专业委员会和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08中国文化生态旅游高峰论坛上被评选为“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宜宾市有世界级风景名胜区2处、国家“aaaa”级风景名胜区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湿地公园2处。 再如山东的临沂,众所周知,临沂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所以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临沂市政府就在一点上大做文章,发展红色旅游。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这里诞生了与井岗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沂蒙精神。近年来临沂市先后将孟良崮战役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山东省政府旧址等36处红色旅游景点命名为沂蒙精神教育基地,并对全市100多处红色景点进行了重新整合规划,使全市红色景点形成完整统一的旅游网。临沂市主打沂蒙品牌的产品现在已达到600多个,涉及食品、工艺品、文化用品、旅游

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2010年第6期(总第233期)学术论坛 ACADE M I C FORUM NO.6,2010 (Cum ulatively NO.233) 近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及其评价研究综述 傅利平,宋俊生,邓晶,何兰萍 [摘 要]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文化产业竞争力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整理有关文献,文章从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及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对近几年来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分析。 [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作者简介]傅利平,天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 300072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6-0168-04 根据关键词 文化产业和 文化产业竞争力,我们搜索了从2003年到2009年有关文化产业竞争力的2000余篇文献,同时参考了2000年到2005年有关文化产业的著作和论文集,以这些文献为基础进行整理分析。在这些资料中,对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论述的有69篇,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只有17篇。可见,尽管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但是关于文化产业竞争力尤其是具体评价方法的文献资料还相对缺乏。 一、如何理解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国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不同的学者在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定义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学术会议中,大家对于基本概念的界定仍然存在不同的理解。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根据竞争力的概念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徐萍参照竞争力学说,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定义为:文化产品的生产企业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掌握文化资源、开发核心产品、迅速占据市场以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能力[1]。与此类似,顾乃华、夏杰长综合了波特和W EF、I M D对竞争力的理解来定义文化产业竞争力,并将文化产业竞争力概括为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前者反映当前文化产业表现出来的经营效率和占据市场的能力,后者反映文化产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花建将竞争力分为微观竞争力、中观竞争力和宏观竞争力三大层次,文化产业作为从中观层次理解的产业竞争力,不仅表现为市场竞争中现实的生产力,还表现为可预见的未来的发展潜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和七大内容[3]。依据这一概念,文化产业竞争力可界定为:在一定市场环境下,文化企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文化资源高效配置和转换,不断地对文化产品进行创新,提升其价值的能力;在国际或国内开拓、占据文化市场并以此来获取利润的能力;也是文化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 卿立新引用了花建提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四大能力,提出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既有与一般产业相同的共性,也有它作用于社会伦理、国家凝聚力、文化普及程度、国际影响等而具有的特殊性[4]。 王颖从产业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两个方面解释文化产业竞争力,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国文化企业通过生产和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持续获取利润的能力,并指出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为两部分,即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5]。 赵彦云等人强调文化创造力作用,指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容包括文化内容的竞争力和文化产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C08023) 168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 内容速览] :当前我国衍生品市场存在规模大而品种少、需求大而本土市场浅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等困境,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以确保衍生品市场的稳健发展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及主流发展模式的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提出在模式选择上应该采用一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以诱发性制度变迁为辅的混合模式;在发展路径方面,应该遵循“市场制度安排决定发展路径”的一般性思路;而在监管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点。我国经济发展对衍生工具的巨大需求,以及国际衍生品市场高度繁荣造成的严峻态势,使得发展模式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核心命题,确立一种适宜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突围”的关键。因此,关于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从市场的发展成熟度来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市场规模也比较大。因此国内学者关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外汇衍生产品上,利率和债券衍 生品的相关 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权益类衍生品的相关研究则非常少。 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基础条件,Fratzscher (2006)

指出,一国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么,标的资产的市场流动性, 稳健的会计、税收及监管标准,以及成熟的市场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指标。韩立岩、王允贵(2009)对Fratzscher 所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条件仍然不成熟,大多处于尚未开始或者是正在建设的过程中。张维、王平、熊熊(2007)从制 度经济学的角度总结了海外股指期货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条件,认为主要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完善的市场交易与风险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方面。 陈晗(2008 )指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演进模式:强制性演进模式和诱致性演进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衍生品的出现完全是自发的,政府从未有意识地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甚至法律常常成为衍生品发展的障碍。发达市场更倾向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以美、英为代表,而新兴市场更偏向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为代表。强制性变迁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印度都是较为明显的失败案例,韩国和新加坡金融衍生品 市场则因为政府的介入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韩立岩、王允贵(2009)则将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模式归 结为三类:一是自然演进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外汇衍生品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外汇避险保值需求自然产生的;二是被动发展模式,如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的外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文化产业发展十大趋势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深入地分析了中国文化产业的走势。陈少峰教授指出,基于过去十年中国文化产业的积累和最近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未来5年中,中国文化产业将呈现以下10大趋势。 第1个趋势,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整体完成,文化市场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平台,包括电视台和体育事业的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之一,也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2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中国将出现120家左右的文化上市企业,这些企业将在境内外上市,并在上市之后开展各种形式的企业并购和资源整合。文化产业将逐步成为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 第3个趋势,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它将持续成为主流的文化产业,并且在青少年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的推动下,从上市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衡量,数字文化产业将在未来五年内成为占领文化产业半壁江山的核心产业门类。电信企业成为媒体企业,文化娱乐内容增值服务将占据电信企业(含移动)70%以上的利润,IT企业必须成为文化产业企业才能摆脱制造业的低端形态。 第4个趋势,与此相对应,传统文化产业将受到数字文化产业的严重冲击。对应这种格局,一些传统媒体企业和娱乐企业将逐步转型,形成一种全媒体、跨地域经营的新格局。 第5个趋势,活动经济将成为文化旅游产业的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一些经济发展快速和传统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活动经济的各种形态,包括

会议、展览、展示、选秀、培训、商务交流、体育赛事、庙会、节庆等活动将持续繁荣与活跃,并将带动休闲旅游和城市经济的其它消费。 第6个趋势,文化内容产业将出现大繁荣,并且与传媒和分销渠道相结合,形成单一企业同时经营内容和渠道的格局。由此内容产业驱动的产业链的经营,也将打造出一批市值过亿元的文化上市企业的龙头企业集团。 第7个趋势,打造和深化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成为城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流形态,其中将出现一批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这些优秀的文化产业集聚园将是全产业链形态的产业集聚园,并且与艺术家园区、创意产品展示区和文化街区等区别开来,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效益。在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的过程中,各地也将出现一些利用文化产业名义的圈地运动,各级政府都需要及时规范文化产业集聚园的拿地和用地标准。 第8个趋势,中国文化走出去将取得积极效果,特别是有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将开展境外媒体、企业和文化娱乐项目的并购,文化内容产品的出口将逐渐加大。不过,短期内的文化内容贸易逆差还难以全面改观。 第9个趋势,文化产业的经营人才将受到普遍重视,特别是具有商业能力又精通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复合型人才,以及精通全媒体和全产业链经营的人才将存在较大的缺口,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将成为文化产业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 第10个趋势,随着生活审美化和应用美学的需求,商业模式将替代创意或者产品。一方面将出现设计产业的大商机,特别是结合提升制造业的需求,设计产业和时尚产业的结合将对各地文化产业带动本地产业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做出重要贡献。另一方面,技术+文化+品牌+时尚潮流,以及由此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路径选择 英文题名 Route Choice of Chinese Culture Industry s "Going out" 关键词文化产业; 走出去; 路径选择; 英文关键词 Culture industry; Going out; Route choice; 中文摘要文化产业对一国发展的重要性被越来越 多的国家所重视,全球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的文化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把本国的文化影响力扩展到世界 各地,并借助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推动了本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在文化产业国际化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积极地“走出去”,参与到世界文化产业分工的链条中,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我国文化产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开始了 “出海”的实践。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既缺乏实践经验也缺乏理论指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文化产业“走出去”进行理论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化产业“走出去”的关键是解决如何“走出去”的问题, 即哪些企业需要走出去,走到哪里,采用什么方式走出去的问题。本文在总结国 内外理论和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文化产业“走出 去”的实际情况,分别分析了文化产业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合作三种路径,并从企业角度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商业模式问题。研究发现, 我国文化产业缺乏规模经济、文化市场的竞争无序、文化企业对国际市... 英 文摘要 As culture industry is experiencing the best momentum,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e industry is paid greater attention by more and more countries. Complying with economic globalization, many cultural companies are going aboard to explore larger market. They are spreading the culture of their nations to the world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 with the help of culture soft power.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China s cultural industry is "going 中文摘要 8-10 ABSTRACT 10-11 第1 章导论 12-18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4 1.2 研究方法14 1.3 篇章结构 14-15 1.4 概念界定 15- 17 1.4.1 文化产业 15-16 1.4.2 "走出去" 16-17 1.5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7-18 第2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18-30 2.1 理论回顾 18-21 2.1.1 赶超理论 18 2.1.2 比较优势理论 18-19 2.1.3 国家 竞争优势理论 19-20 2.1.4 产业内贸易及偏好相似理论 20- 21 2.2 文献综述 21-30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1- 24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4-28 2.2.3 文献 评论 28-30 第3章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路径分析 30-37 3.1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现状分析 30-34 3.1.1 文化产品和服 务出口的现状及特点 30-32 3.1.2 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制 约因素 32-34 3.2 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路径选择 34- 37 3.2.1 目标市场的选择 34-35 3.2.2 出 口项目的选择 35-36 3.2.3 出口的渠道选择 36-37 第4章 我国文化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路径分析 37-42 4.1 我国文化产业对外 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37-40 4.1.1 文化产业对外直接投资的

最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文化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发展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吸纳就业,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精神产品。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因此,必须从加强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培育龙头、搭建平台等多方面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体制;品牌;产业园区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路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二)产业布局趋于合理,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目前,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围绕发展创意产业、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民族特色等思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在东部,积极构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文化产业带。在中部,在弘扬晋商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上做文章,促进演艺业、影视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西部的云南走以地域性民族文化为内涵、以文化旅游为主线、以品牌运作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路径,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综合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相同,呈现东高西低的区域不平衡发展态势。从文化产业单位数量、从业人数的地区分布

看,东部地区分别占全部的66%和69%;从实现的增加值看,东部占74%,中西部占26%。同时,部分地区还存在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如,盲目发展动漫游戏业等,缺少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四)产业外向度有所提升,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近年来,我国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文化企业通过提升竞争力加大产品服务出口力度,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自主知识产权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在扭转文化贸易方面初显成效。2007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版权贸易结构逐年改善,图书版权进出口贸易逆差从2002年的9:1缩小到2007年的5:1。境外演出收入大大提高,有的节目已接近或达到国际演艺产品的价格水平。但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状况依然存在。文化贸易逆差严重,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口和出口比例约是10:1,对欧美国家甚至达100:1。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国文化产业的管理在许多地区不同程度存在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政企不分等问题。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建立统一高效的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管理分散,文化市场多头执法。以音像业管理为例,其进口产品的内容审查、发行和市场管理、出版和复制分别由文化、广电、出版三个部门管理。由于国有事业单位改革不到位,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或健全,一些更名改制的集团仍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编号: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完成人: 班级:2010-02 学制: 4 年 专业:工商管理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04-04 目录

摘要 (1) 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1)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1)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1) (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2) 二、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一)文化市场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不完善 (3) (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3) (三)对外文化贸易交流不够 (4) 三、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策略 (5) (一)建立健康有序的的文化市场 (5) (二)深度挖掘我国文化产业个性特征 (5) (三)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流 (7) 四、结论 (8) 参考文献 (8) Abstract (9)

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摘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在全球蔓延和发展起来,且以迅猛之势发展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支柱。本文在探讨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整体实力偏弱、缺乏核心竞争力、集约化不高和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快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策略,以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创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在全球蔓延和发展起来,且以迅猛之势发展成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的产业支柱。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有发展,但产业化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将文化产业置于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当代世界经济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近十几年来,文化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富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码技术发展最紧密结合的产业,并且反过来影响和改变着传统文化产业的面貌。把握全球文化产业发展趋势,针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有效方法,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一、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首个《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 (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一,整体实力偏弱。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国门打开,东方、西方的文化产品蜂拥而至,这为丰富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做出很大贡献,但也对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80后、90后中的不少人在日本动漫的影响下成长起来,日本动漫在中国拥有大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