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

合集下载

胃息肉的诊断标准

胃息肉的诊断标准

胃息肉的诊断标准胃息肉是指黏膜下或黏膜表面出现的良性病变,通常是由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等因素引起的。

胃息肉通常在内镜检查时被发现,但并非所有的息肉都需要治疗。

对于胃息肉的诊断,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和治疗方案。

一、内镜检查1. 胃息肉的形态:内镜检查时需要观察息肉的大小、形状、表面光滑度等特征。

2. 胃息肉的数量:需要确定患者是否有单个或多发性息肉。

3. 胃息肉的位置:息肉的位置也需要被记录,以确定治疗方案。

二、组织学检查1. 组织学类型: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息肉的类型,如非典型增生、腺瘤、异型增生等。

2. 组织学分级:根据组织学结构和细胞学异型性等特征进行分级,以确定治疗方案。

三、影像学检查1. 腹部B超或CT检查:用于评估息肉的大小、位置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 腹部MRI检查:对于大型息肉或有合并症的患者,可以进行MRI检查以获取更为详细的影像信息。

四、临床症状1. 消化道出血:是否有反复出现的黑便、便血等症状。

2. 腹痛不适:是否有反复发作的腹痛不适感。

3. 恶心呕吐:是否有反复发作的恶心呕吐等症状。

五、幽门螺杆菌感染1. 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胃息肉患者,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如果阳性则需要进行根除治疗。

六、并发症评估1. 息肉出血:判断息肉是否存在出血风险。

2. 息肉变性:判断息肉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

七、治疗方案根据以上诊断标准进行评估后,可以确定是否需要治疗以及治疗方案。

对于小型、无症状的息肉,可以选择观察不治疗;对于大型、有出血风险或癌变可能的息肉,则需要考虑手术切除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等治疗方式。

在诊断胃息肉时,需要综合考虑内镜检查、组织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临床症状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同时,定期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监测息肉的变化和发展情况。

胃部息肉病理报告

胃部息肉病理报告

胃部息肉病理报告摘要本文所述为一例胃部息肉病理报告。

通过病理组织学的分析和鉴定,确定该胃部息肉为良性息肉,并对其病理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引言胃部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良性病变,主要由胃内黏膜组织的增生引起。

它通常以黏膜表面上突出的肿瘤样结构呈息肉状,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上腹部疼痛和胃肠道出血等症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影响。

了解胃部息肉的病理特征对于确诊和治疗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病例描述病人信息•年龄:56岁•性别:男性•主要症状:上腹部不适病理检查该病例通过胃镜检查发现胃部肿物,随后送至病理科进行进一步的组织学分析。

组织学表现病理学观察发现,该胃部息肉位于贲门区,大小约为0.8cm × 0.6cm × 0.5cm。

切面呈光滑的黏膜样结构,并且表面凹凸不平。

微观描述光镜下观察,该息肉主要由不同类型的细胞组成,包括上皮细胞、腺体细胞和纤维组织。

上皮细胞排列紧密,形成腺体结构。

腺体管腔中充满了黏液样物质,并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

纤维组织以及少量血管可见。

免疫组化染色为了进一步确认该胃部息肉的类型,我们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显示,该息肉呈阴性表达CK20和CK7,并且CD34染色显示少量血管。

诊断结果综合病理组织学的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我们最终对该胃部息肉的病理诊断为: - 胃部良性息肉 - 组织学类型:腺瘤型息肉讨论胃部良性息肉是常见的内窥镜检查所发现的病变之一。

其典型的病理特征是上皮细胞和腺体组织的增生,形成息肉样突起。

这种类型的息肉通常在消化道黏膜上形成,尺寸较小且常见于老年人。

虽然大多数胃部息肉为良性病变,但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可能发展为胃癌。

因此,对于发现的胃部息肉,及时进行病理学的鉴定和诊断十分重要。

对于胃部良性息肉,一般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而是通过内窥镜切除术进行治疗。

通过完整切除息肉,可以避免其进一步发展和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并且,对于切除的息肉组织应进行病理学的进一步分析,以确保完整切除并排查是否存在癌变的可能。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

胃息肉病理报告
患者信息:
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45岁就诊日期,2021年10月15日。

临床诊断:
1. 胃息肉。

2. 胃疼痛。

病理所见:
镜下可见胃黏膜上有一大小约0.5cm的息肉状突起,表面光滑,呈蓝红色,质地较软,未见明显溃疡或出血。

HE染色示息肉内部血管丰富,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

免疫组化染色示,CD34(+)、CD117(-)、DOG-1(-)、S-100(-)、Desmin(-)、SMA(-)、Ki-67(<1%),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符合胃黏膜上间质瘤的病理特征。

诊断意见:
1. 胃息肉,腺瘤样息肉,良性。

2. 胃黏膜上间质瘤,低度恶性潜能。

讨论:
胃息肉是指黏膜上局限性突起的病变,可以是良性的腺瘤样息肉,也可以是低度恶性潜能的间质瘤。

本例患者镜下所见息肉状突起表面光滑,呈蓝红色,质地较软,未见明显溃疡或出血,符合腺瘤样息肉的特征。

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示息肉内部血管丰富,未见明显炎症细胞浸润,同时Ki-67标记指数低于1%,结合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符合胃黏膜上间质瘤的病理特征。

因此,诊断为胃息肉,腺瘤样息肉,良性,同时伴有胃黏膜上间质瘤,低度恶性潜能。

结论:
患者所见胃息肉为腺瘤样息肉,良性,但同时伴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胃黏膜上间
质瘤,需要密切随访观察。

建议患者定期复查,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及时就医治疗,以防止病情恶化。

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16预防与治疗·专家门诊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王伯军胃息肉,就是长在胃里的隆起物,是起源于胃黏膜层,向胃腔内生长,突起于胃黏膜表面的乳头状组织。

胃息肉较为常见,在无症状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 ,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为1%~3%。

一般生长较为缓慢,大小不一,小的1~2毫米,大的2~3厘米,可单个亦可多发,最多可有上百枚。

胃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它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癌变率高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厘米、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那么,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呢?目前,发生胃息肉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据研究,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

有些息肉病因明确,如Peutz-Jegher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呈错构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多为腺瘤性息肉,极易癌变,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其中约40%的病例息肉完全消退。

因此,对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治疗,然后根据息肉消退情况再作相应处理。

3.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反流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促进胃泌素分泌,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4.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近年来报告长期(指连续服药1年以上)服用质子泵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者在胃底长出多发性的小息肉病例也逐渐增多。

胃息肉治疗方案

胃息肉治疗方案

胃息肉治疗方案1. 胃息肉的定义和类型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部隆起形成的肿块,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腺瘤性息肉:由于胃黏膜腺体增生而形成的息肉,可分为炎性腺瘤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和腺瘤息肉等不同类型。

2.内襞上皮性息肉:由胃黏膜上皮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3.异位胃黏膜性息肉:由于异位胃黏膜的存在而形成的息肉,常见的异位胃黏膜有食道黏膜、肠黏膜和胃底黏膜等。

4.浆液囊肿性息肉:由于胃黏膜浆液囊肿形成的息肉。

2. 胃息肉治疗原则胃息肉的治疗目标是彻底切除或控制其生长,防止恶变和症状的加重。

治疗方案应依据息肉的类型、大小、数量、位置、症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一般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彻底切除:对于可切除的息肉,应采取手术、内镜下切除或腔内微创手术等方法进行切除,以确保肿块完全去除,减少复发的可能。

2.监测复发:对于具有复发倾向的胃息肉,应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再次出现的肿块。

3.症状缓解:针对引起症状的胃息肉,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消化道支持治疗等方法进行症状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恶性变异预防:对于具有恶性变异的胃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应密切关注其变异的情况,必要时采取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进行处理。

3. 胃息肉治疗方法3.1 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通常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胃息肉。

内镜下切除包括以下几种技术:•切除术:将胃息肉直接切除,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止血(如电凝、钳夹等)。

•假扩张术:通过将气体灌入胃腔,使胃黏膜平面上抬,方便切除胃息肉。

•热凝术:利用高频电凝或氩气凝固来切除胃息肉。

•冷冻疗法:使用液态氮或其他冷冻装置,冷冻胃息肉并切除。

•激光烧灼术:采用激光烧灼来切除胃息肉。

3.2 药物治疗胃息肉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炎症、减少胃酸分泌和控制胃息肉生长。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用于减少胃酸的分泌,保护胃黏膜。

•抗生素:用于控制胃息肉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

那么,胃息肉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

首先,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息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幽门螺杆菌能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炎症反应。

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这种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比如共用餐具、食用不洁食物等,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胃息肉。

例如,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酸分泌。

胃酸分泌减少可能导致胃内环境改变,胃泌素水平升高,从而刺激胃黏膜增生,形成息肉。

遗传因素在胃息肉的发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胃息肉或其他胃肠道疾病,那么个体患胃息肉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这可能与遗传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有关。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胃息肉形成的常见诱因之一。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会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

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此外,长期饮酒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

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可能导致胃黏膜增生,形成息肉。

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胃息肉的常见原因。

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炎症持续存在,会刺激胃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

内分泌因素也可能与胃息肉的形成有关。

例如,一些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生长和修复,从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的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失调,增加胃息肉的发病机会。

年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逐渐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从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胃息肉

胃息肉
可见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无蒂,多数直径在0.5~之间,少数直径大于2cm.腺瘤性息肉颜色往往较周围黏膜红,而增生性息肉则与周围黏膜相似。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行治疗。
线检查X 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对诊断胃息肉有一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用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3)激光法:将激光器产生的高能量激光,经内镜活检孔导入的光导纤维照射病变部位,通过光能转变的热能,使其组织蛋白凝固、变性破坏而达到治疗目的。多用于宽蒂或无蒂息肉的治疗。目前多采用Nd:
激光,功率可根据息肉大小选用,一般为50~70W 不等,操作时光导纤维头端距离病灶左右,每次照射0.5~1s,时间过长可致穿孔,应予注意。较大息肉可分期多次治疗。另外亦可用激光治疗,其特点为对病灶周围组织损伤小,穿透深度浅。激光对准病灶后应迅速进行照射,以免胃蠕动损伤周围组织。
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8)酒精注射法:内镜下用无水酒精围绕息肉基底部一圈作点式注射,每点0.5ml,见白色丘状隆起为度。一般只用于广基息肉的治疗。
抗Hp 治疗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Hp 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感染后,其中约40%病例息肉完全消退。因此,对于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行Hp 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Hp 治疗,然后根据息肉的消退情况再作相应的处理。

胃息肉治疗方案

胃息肉治疗方案

胃息肉治疗方案摘要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肿瘤病变,可能会引发消化道出血、溃疡和恶变等严重并发症。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胃息肉的病因、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探讨了常见的胃息肉治疗方案,包括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并对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优缺点进行了详细介绍。

1. 胃息肉的病因和病理特点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的良性病变,其病因与遗传、饮食、环境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胃息肉类型包括息肉状胃炎、颗粒状息肉、息肉样腺瘤等。

不同类型的胃息肉在病理特点上也有所不同。

2.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胃息肉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上腹疼痛、消化不良、呕吐、黑便等。

有些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内镜检查中发现。

3. 胃息肉的诊断胃息肉的诊断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

内镜检查可观察到胃黏膜上的息肉病变,通过活检可明确病理类型。

4. 胃息肉的治疗方案4.1 内镜下治疗内镜下治疗是目前常用的胃息肉治疗方法之一,主要包括切除、电凝和消融等。

内镜下切除是将胃息肉与黏膜分离并切除的方法,适用于直径较小的息肉。

电凝是利用电热加热或高频电流杀死胃息肉细胞,常用于颗粒状息肉的治疗。

消融是通过冷冻或热蒸汽等方式破坏胃息肉组织,适用于较大的息肉。

4.2 手术治疗对于直径较大的息肉或出血、溃疡、恶变等严重并发症的胃息肉,手术治疗是更有效的选择。

手术治疗包括开腹手术和腔镜手术两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4.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具有刺激性活性的胃息肉,如胃酸分泌过多的胃息肉。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酸剂和抗生素等。

药物治疗适合直径较小、无明显症状的胃息肉。

5. 治疗方案的选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取决于胃息肉的类型、大小、位置、临床表现和患者的整体状况。

对于直径较小、无症状的胃息肉,内镜下治疗和药物治疗是较为合适的选择。

对于直径较大、临床表现明显的胃息肉,手术治疗可能更为有效。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结论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肿瘤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需根据胃息肉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

治疗胃息肉的最佳方法

治疗胃息肉的最佳方法

治疗胃息肉的最佳方法
胃息肉是胃黏膜上的良性病变,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和手术治疗。

1. 药物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胃息肉,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和预防病变进展。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胃酸分泌,减少息肉的刺激和炎症反应。

另外,还可以使用抗生素药物,如替硝唑和克林霉素等,用于治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息肉。

2. 内镜治疗:对于较大、具有出血风险或可疑恶性变的息肉,可以采用内镜切除术进行治疗。

内镜切除术通过内镜将切除器械送入胃腔,直接切除息肉或进行电凝止血。

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剥除术(EMR)和内镜下微创手术(ESD),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切除息肉并减少复发风险。

3.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合并恶性变的息肉,或者内镜治疗失败的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通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将整个病变的胃部切除,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确保完全切除病变。

总之,治疗胃息肉的最佳方法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对于大部分小型胃息肉,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是较为常用的方法,而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大型胃息肉或合并恶性变的情况。

对于任何治疗方法,患者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胃息肉手术流程

胃息肉手术流程

胃息肉手术流程胃息肉是指发生在胃黏膜表面的良性肿瘤,虽然多数胃息肉是良性的,但有可能发生恶变,因此一旦发现胃息肉,通常需要手术切除。

下面是一般的胃息肉手术流程。

首先,病人进行手术前准备。

医生会询问病人关于胃息肉的病史和相关症状,进行身体检查以了解病人的整体健康状况。

如果病人有其他严重的疾病,他们可能需要进行某些额外的检查或治疗,以确保安全地进行手术。

手术当天,病人进入手术室,接受麻醉。

一般来说,胃息肉手术可以采用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

腹腔镜手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微创手术,它通过腹壁上的小切口,引进腹腔镜和其他微创手术器械进行操作。

开放手术则是传统的手术方式,需要切开腹部进行手术。

在手术中,医生会定位到胃息肉的具体位置。

对于小型的胃息肉,医生可能只需要切除胃息肉本身。

但对于较大的息肉,也可能需要切除附近的胃黏膜组织和淋巴结,以防止息肉再生或恶变。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专用的手术器械进行切除。

在腹腔镜手术中,医生会将腹腔镜插入腹部,观察胃部并进行操作。

在开放手术中,医生会直接进入腹部进行手术。

切除了因息肉而受影响的组织后,医生会进行缝合和止血,以确保手术区域的安全和稳定。

手术结束后,病人会逐渐苏醒并转入恢复室。

在恢复室中,医护人员会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并给予相应的镇痛药物。

一般情况下,病人在手术后的24小时内可以饮食。

术后,病人需要休息,并进行一定的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医嘱,如禁止食用刺激性食物、忌烟戒酒等。

病人还需要定期复诊,以确保切除的息肉没有再生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总的来说,胃息肉手术是一项常规的外科手术,取决于胃息肉的大小和严重程度,可以选择腹腔镜手术或开放手术。

通过手术切除胃息肉,可以预防胃息肉的恶变,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术后,病人需遵循医嘱,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康复。

胃息肉护理诊断与措施

胃息肉护理诊断与措施

胃息肉护理诊断与措施胃息肉概述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突起的良性肿瘤,它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

胃息肉的常见类型包括炎性息肉、息肉样腺瘤、错构瘤等。

胃息肉通常是无症状的,但一些大型息肉可能会引起胃腔狭窄或出血等并发症。

对于已经确诊为胃息肉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制定合理的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诊断与措施护理诊断1. 饮食与液体摄入不足•护理诊断描述:由于胃息肉的存在,患者可能出现饮食和液体摄入不足的情况。

•相关因素:–恶心和呕吐症状。

–烧心和胃酸倒流。

–胃腔狭窄导致食物难以通过。

•期望结果:–患者的饮食和液体摄入量达到正常水平。

•护理措施:–鼓励患者分次进食,每次饮食量不宜过多,以减轻胃的负担。

–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流质饮食、软食或半流质饮食。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和酒精。

–鼓励患者多饮清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量。

2. 胃腔出血风险•护理诊断描述:胃息肉可能引起胃腔出血,患者存在出血风险。

•相关因素:–恶性息肉的存在。

–口服抗凝药物的使用。

•期望结果:–减少或避免胃腔出血的发生。

•护理措施:–监测患者的黏膜出血迹象,如黑便或呕血。

–注意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包括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

–避免给予患者可能导致胃腔出血的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物。

–如有必要,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如胃黏膜上皮修复剂或内镜下止血。

3. 情绪困扰•护理诊断描述:胃息肉的存在可能引起患者的情绪困扰,如焦虑、抑郁等。

•相关因素:–对疾病的不了解和恐惧。

–对治疗过程的担忧。

•期望结果:–患者能够积极面对疾病,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

•护理措施:–向患者详细解释胃息肉的性质、病程和治疗方法,帮助其了解疾病。

–倾听患者的情绪抒发,提供情感支持。

–建议患者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和心理辅导,提高心理抗压能力。

总结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胃息肉为何切除掉还会复发

胃息肉为何切除掉还会复发

胃息肉为何切除掉还会复发胃息肉是指胃黏膜长出的小肿块,通常情况下是良性的。

大多数人患有胃息肉时并不会有任何症状,因此很难意识到自己患有这种疾病。

如果胃息肉长大或者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例如出血或者形成了溃疡,就需要及时治疗了。

目前,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手术方法是内窥镜下切除,但有时候即便进行了切除手术,胃息肉还是会复发,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

引起胃息肉复发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是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和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因此在手术后应该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

还有可能与遗传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讨论。

首先来说说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

大多数患有胃息肉的患者都是饮食不规律,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抽烟喝酒,平时生活压力过大等等。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胃黏膜的刺激是很大的,长期下来就会引发胃息肉的生长和复发。

手术后患者应该注意避免这些刺激性的食物,不宜过热过冷,不要吃得太饱,不要熬夜等等,这样才能避免胃息肉的复发。

其次是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也是导致胃息肉复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果家族中有人曾患有胃息肉,那么自己患上的可能性会更高一些。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更加重视自己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及时排查、治疗患病。

再者是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息肉常见的原因之一,它是可以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胃息肉甚至导致胃癌的致病因素。

而且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增加胃息肉复发的风险。

患者术后通常需要通过药物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减少胃息肉复发的风险。

还有一些其他原因可能导致胃息肉的复发,例如手术切除不彻底、手术时伤及邻近组织等等,这些都有可能成为胃息肉复发的诱因。

患者在手术后需要做好术后检查和复查,确保息肉被完全切除,以减少复发的风险。

在面对胃息肉复发的情况下,我们需要主动采取措施,避免它的再次发生。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不要过劳累,可以进行适当的运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胃息肉分型标准

胃息肉分型标准

胃息肉分型标准
一、大小
根据胃息肉的大小,可以分为小型息肉、中型息肉和大型息肉。

小型息肉直径通常小于5毫米,中型息肉直径在5-10毫米之间,大型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

二、形态
胃息肉的形态可以分为隆起型、凹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是指息肉凸出表面,凹陷型是指息肉表面凹陷,平坦型是指息肉表面平坦无变化。

三、数目
胃息肉的数目可以是单个或多个。

单个息肉通常较大,多个息肉可能是小型的。

四、组织学类型
根据组织学类型,胃息肉可以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化生性息肉等。

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癌变的可能,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和治疗。

五、恶性程度
胃息肉的恶性程度可以根据其组织学特征分为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

低度恶性通常指癌细胞分化良好,恶性程度较低;中度恶性指癌细胞分化较差,恶性程度较高;高度恶性指癌细胞分化极差,恶性程度极高。

对于具有恶性特征的胃息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总之,胃息肉的分型标准对于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胃息肉的大小、形态、数目、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的评估,可以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并评估预后。

胃息肉健康教育

胃息肉健康教育

胃息肉健康教育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指胃黏膜上长出的一种良性肿瘤。

它通常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主要表现为胃内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小肉样突起,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胃息肉的症状通常是不明显的,可能会引起轻微的腹痛、腹胀或消化不良等不适感。

在一些情况下,胃息肉可能会出现糜烂或出血,导致黑便或呕血的症状。

为了保护我们的胃部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和处理措施:
1. 均衡饮食:保持饮食的均衡,增加蔬菜、水果和谷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2. 合理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不进食,适量多餐,每餐吃饭不宜过饱。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所以要尽量戒烟限酒。

4.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胃息肉的重要性是无法低估的,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如内镜检查等,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胃息肉。

5. 合理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并遵医嘱使用药物,防止药物对胃部黏膜的刺激。

胃息肉并不一定是恶性的,但它可以作为胃癌的前期病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它的存在。

如果发现有胃部不适或不明原因的消化问题,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总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是预防和处理胃息肉的重要方法。

胃息肉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保护好我们的胃部,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它的发生。

治疗胃息肉的最佳方法

治疗胃息肉的最佳方法

治疗胃息肉的最佳方法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的良性肿瘤,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甚至出血。

对于患有胃息肉的患者来说,及时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针对胃息肉,有哪些最佳的治疗方法呢?
首先,对于小型的胃息肉,可以采取观察治疗。

一般来说,小于1厘米的胃息肉往往是良性的,不需要立即进行治疗。

医生会建议患者定期复查,观察息肉的生长情况,如果没有明显变化,通常不需要进行治疗。

其次,内窥镜下的息肉切除术是治疗胃息肉的有效方法。

对于较大或形状不规则的息肉,内窥镜下的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通过内窥镜,医生可以直接观察到息肉的情况,并进行切除。

这种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对于一些较大的息肉来说,内窥镜下的切除术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此外,微创手术也是治疗胃息肉的一种选择。

对于一些较大、较深的息肉,以及有出血倾向的息肉,微创手术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恢复时间,对于一些
需要及时治疗的患者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最后,对于那些恶性变化的息肉,手术切除是必不可少的治疗方式。

如果息肉经过活检发现是恶性的,那么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选择。

在手术中,医生会尽可能切除所有的异常组织,以确保患者的健康。

总的来说,治疗胃息肉的最佳方法取决于息肉的大小、形状、位置以及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患者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同时,定期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息肉的生长情况得到及时监测。

希望患有胃息肉的患者能够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的生活。

关于胃息肉的那些事

关于胃息肉的那些事

健康博览2022/1127□文/王艳婕河南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突起的乳头状肉,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他原因而手术时意外发现的。

胃息肉诊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胃镜检查确定是否为胃息肉;另一方面就是在发现胃息肉之后进行胃息肉性质的确认,通过病理检测判断是普通的炎症性息肉,还是腺瘤性息肉,甚至是其他的恶性疾病。

一般来说,息肉可以分为三类:●炎症性息肉,主要是各种炎症导致的细胞增生。

●增生性的息肉,这种情况主要是长期的胃酸刺激、胆汁刺激引起的。

●腺瘤样息肉,其原因有很多,要注意的是它有癌变的趋势,可能会发展为腺癌。

胃黏膜在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刺激下,会使胃上皮细胞过度增生,从而导致胃息肉的形成,特别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胃息肉还有可能是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引起的。

另外胆汁反流、遗传、环境等因素也会引起胃息肉,但是最常见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胃息肉发病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多伴有胃酸缺乏或胃酸低下,因此常可出现上腹部轻微疼痛与不适、恶心、厌食、消化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症状。

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者,可发生间歇性与持续性出血,出血多者有继发性贫血表现。

贲门部息肉患者,时有吞咽阻挡感;幽门管息肉患者,如果息肉较大,阻塞于幽门管或息肉样胃窦黏膜滑入十二指肠,则可出现幽门梗阻症状,腹痛腹胀加重伴呕吐。

息肉有溃疡或癌变时可出现黑便和呕血。

胃息肉的治疗需根据息肉部位、大小选择具体处理方式。

大部分息肉可以做内镜下电灼或者圈套切除,甚至楔形切除。

比较大的息肉、发生在特殊部位、发生梗阻,甚至有癌变者通常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如做胃部分甚至是全胃切除手术。

由于胃息肉发病原因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酸缺乏、胃炎慢性病史有关,所以在外科治疗的同时,通常也给予内科治疗辅助,比如PPI(质子泵抑制剂)、黏膜保护剂等。

一般情况下,发现胃息肉可以在内镜下治疗,较小的息肉(直径在0.5厘米以下),可以采取氩离子束凝固术;如果直径在0.5~1厘米之间,这时候可以采取胃镜下胃息肉黏膜切除术;如果息肉大于2厘米,可以采取胃镜下的黏膜剥离术治疗息肉。

胃息肉科普讲座

胃息肉科普讲座
对于无症状且良性的息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生可能建议定 期观察。
定期胃镜检查可以监测息肉是否有变化。
胃息肉的治疗 内镜下切除
对于较大的或有恶变风险的息肉,通常建议 内镜下切除。
这种方法安全有效,且恢复较快。
胃息肉的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可以减少 息肉形成。
抗酸药物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帮助。
一些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胃出血或阻塞。
胃息肉的症状 严重情况
在少数情况下,胃息肉可能发展为胃癌。
定期检查和监测是预防恶变的重要措施。
胃息肉的症状
检查方式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超声内镜等 。
胃镜不仅可以诊断胃息肉,还可以在检查过 程中进行切除。
如何诊断胃息肉?
如何诊断胃息肉?
胃镜检查
胃镜是最常用的诊断工具,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情 况。
在胃镜过程中,医生可以获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 检查。
如何诊断胃息肉? 影像学检查
如CT或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辅助诊断。
这些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息肉的大小和数量。
如何诊断胃息肉? 病理检查
对活检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可以确定息肉的类型。
病理分析对于判断息肉的恶变风险至关重要。
胃息肉的治疗
胃息肉的治疗 观察和随访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多种胃肠疾病。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胃息肉?
如何预防胃息肉? 饮食调整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
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护胃粘膜的健康。
如何预防胃息肉? 定期体检
特别是有家族史或胃病史的人,定期进行胃镜检 查。
早期发现息肉可以大大降低恶变风险。
如何预防胃息肉? 改善生活方式

胃息肉讲课PPT课件

胃息肉讲课PPT课件

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方法
早期诊断:通过提高公众对胃息肉的认识,实现早期发现和治疗,从而降低癌变风险。
精准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术后护理:提供科学合理的术后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随访观察: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患者的健康状 况。
精准诊断和治疗: 探索更准确、安 全、有效的诊断 和治疗方法,提 高治愈率和生活 质量。
个体化治疗: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提高 治疗效果。
病因研究:深入 探讨胃息肉的病 因和发病机制, 为预防和治疗提 供科学依据。
诊疗技术的发展趋势
诊疗技术:内窥镜技术 发展趋势:无创、无痛、无痕诊疗 诊疗技术:基因检测技术 发展趋势:早期筛查、精准诊断
分类: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 病因: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生活习惯等 症状:上腹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胃息肉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慢性炎症、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胃息肉的形成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如局部炎症刺激、基因突变、细胞增生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
术后护理
定期复查:术后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复发或转移情况。
饮食调整:术后需遵循少量多餐、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原则,避免进食刺激性食 物。
生活方式改善: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过度焦虑和抑郁。
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避免过度摄入刺激性食物,尽量选择易消化的食物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胃息肉 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胃息肉的生长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等

胃息肉的原因

胃息肉的原因

胃息肉的原因1. 胃息肉的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长出的良性肿瘤样病变,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疣状突起,可以单个或多个同时出现。

胃息肉分为息肉性胃炎、黏膜下息肉和上皮境息肉,根据组织学表现可分为增生性、异型性和腺瘤性等类型。

2. 胃息肉的原因胃息肉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胃息肉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有些胃息肉与基因突变有关。

例如,家族性大肠息肉症等疾病中波尔基特氏综合征患者的息肉易发生恶变,这与基因突变导致的肠道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有关。

长期胃炎长期胃炎是胃息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胃病等都与胃息肉发生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息肉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能引起胃粘膜炎症,导致黏膜血管扩张、组织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对胃酸的分泌减少,胃内pH升高,导致幽门螺杆菌滋生,从而增加了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也与胃息肉的发生有关。

过多摄入腌制、熏制食品、过烫的食物等刺激性食物会导致胃黏膜充血和炎症,间接导致胃息肉的发生。

胃息肉综合征胃息肉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多发性或大面积的胃息肉,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3. 胃息肉的分类根据胃息肉的组织学表现,胃息肉可以分为增生性、异型性和腺瘤性等类型。

•增生性胃息肉:主要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通常为小于5mm的息肉。

•异型性胃息肉:由柱状上皮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细胞,可能是癌前病变。

•腺瘤性胃息肉:含有腺体结构和异型细胞,存在患恶变为胃癌的风险。

4.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胃息肉的临床表现通常与其大小、数量及位置有关。

一般来说,小的息肉常无症状,而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果胃息肉出血或发生恶变,患者还可能出现黑便、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5. 胃息肉的诊断和治疗诊断胃息肉的诊断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组织活检,以确定胃息肉的类型和良恶性。

胃息肉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胃息肉的症状与治疗方法

胃息肉的症状与治疗方法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出现的良性肿瘤,它通常是无症状的,但也可能引起一些不适。

本文将介绍胃息肉的症状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症状1.胃部不适:胃息肉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包括胀气、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是轻度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加重。

2.消化道出血:一些胃息肉可以引起消化道出血,这是胃息肉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会出现黑便或便血的症状。

3.贫血:由于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过多,患者可能会出现贫血的症状,如乏力、头晕等。

4.腹痛:在一些情况下,胃息肉可能会导致腹痛,特别是当胃息肉发生幽门梗阻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腹痛。

二、治疗方法1.观察治疗:对于小型、无症状的胃息肉,医生通常会选择观察治疗。

这意味着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息肉的大小和变化。

如果息肉没有增大或出现恶变的趋势,通常不需要其他治疗。

2.内镜切除术:对于大型或有症状的胃息肉,内镜切除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该手术通过内镜将息肉切除,可以有效地去除胃息肉,同时也能进行组织检查以排除恶性变化的可能性。

3.微创手术:对于一些较大或有高度恶变风险的胃息肉,可能需要进行微创手术。

这包括胃镜下肿瘤切除术、腔镜手术等。

这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但需要更专业的技术和设备。

4.放射治疗: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作为一种替代方案。

放射治疗使用高能射线照射胃息肉,以达到收缩或消除胃息肉的效果。

5.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用于胃息肉的治疗。

例如,贴敷药物或口服药物可以帮助减少息肉的大小或减轻相关症状。

总结: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肿瘤,大多数情况下是无症状的。

然而,一些胃息肉可能会引起胃部不适、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治疗方法包括观察治疗、内镜切除术、微创手术、放射治疗和药物治疗。

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息肉的大小和病理类型来确定,患者应尽早就医,寻求专业的诊断和治疗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urcot综合征又名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 其特征为家族性多发性结肠腺瘤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非 常罕见,男女均可患病,发病年龄为2-84岁,平均17岁,年轻人多见。
Cowden综合征又称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疾病
黑斑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 syndrome)
治疗内镜
消化道病变内镜下治疗的发展:
● 活检咬除
高频电凝切除法 激光及微波灼除法
● 息肉切除
尼龙丝结扎法
● 内镜粘膜切除术 EMR
氩离子凝固法等
●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
● SMT的内镜切除 ESE(黏膜下挖除) EFR(消化道全层切除)
胃息肉的分型
腺瘤性息肉
占胃息肉的 10%-25%
其发生率随年龄而增长 ,男性比女性多见( 2:1 ) , 好发于胃窦部
多数为广基无蒂的扁平腺瘤 ,或蒂粗而短 ,较少为有
蒂,或呈乳头状( 绒毛状 ) 组织学分类( 按 WHO 分型 )
管状 乳头状( 绒毛状 )
管状绒毛状混合型
常伴有明显的肠化和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癌变率很高 , 达 10%-20% ,其中尤以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一般 当息肉的直径超过 2 厘米时需警惕恶变。
胃息肉的分型
非肿瘤性息肉
胃息肉
肿瘤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错构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
管状腺瘤 绒毛状腺瘤 混合型
恶变机会不高 很高的恶变倾向
● 炎性息肉无恶变倾向; ● 错构瘤性很少发生癌变。 ● 增生性( 再生性 )息肉由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及固有腺体组成 ,细胞分
化良好 ,有时伴有间质增生和排列紊乱的平滑肌束 ,这种息肉一般可 发生多个 ,但很少发生肠化 ,癌变率较低 ,仅 1% 左右。但增生性息 肉长大后可发生局部异型增生( 腺瘤性变 ) ,恶变几率会较前升高。
穿孔
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的并发症
灼伤
电切时,若电极或电切圈套器安放位置不 当,或圈套器附近有导电的粘液,或息肉 较长倒挂,均可引起电流分流灼伤附近正 常黏膜组织。电灼伤一般仅表现为浅表溃 疡,偶可造成贯穿性电灼伤甚至穿孔,应 予以重视。
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的并发症
溃疡 息肉摘除后,切断面为坏死凝固物,形成的溃疡 多数在2~4周内愈合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禁忌症
1. 患者体质差,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耐受内镜检查、 治疗者; 2. 有出血倾向,出、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或凝血 酶原时间延长,经治疗无法纠正者; 3. 息肉基底部过大,一般指胃息肉基底>2cm或大肠息肉 基底>1.5cm者; 4. 息肉型癌已浸润恶化者; 5. 已安装心脏起搏器或置入金属瓣膜者(相对禁忌); 6. 糖尿病患者,无论血糖是否正常,都应列为相对禁忌 (愈合能力差); 7. 患者及家属不合作者。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术前准备
• 全身状况准备: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全身慢性病的患者, 术前测血压、心电图等,给予相应治疗,平素服用抗凝血 药的患者待凝血药停用1周后才可进行手术。
• 胃镜前准备:禁食水,胃镜前服利多卡因胶浆,可达到咽部 局麻和清除胃内泡沫的作用
• 警惕低血糖、脱水等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术前准备
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良性疾病。
黑斑息肉综合征本身并无特异性症状,患者常以反复发作的腹 痛、腹胀、便血或皮肤黑斑等原因来就诊,可根据其皮肤粘膜色 素斑、胃肠道多发息肉及家族史这三大临床特点而得到诊断。
黑斑息肉综合征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 不一的息肉,严重者从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 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息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 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成簇。发病初期可无明显症状。
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四项、肝功能及心电图 内镜观察可以大致判断范围包括长度,宽度及深度. 活检可以帮助确定性质. 超声内镜是术前准确判断早期消化道肿瘤最有效的 方法. 借助高分辨率的腔内超声探头可以精确地显示 肿瘤浸润的深度和累及的层次. 对于病变仅累及黏膜 层以及局限于黏膜下层上1/3 层内可以采用微创切除 治疗.
其他 高频电切治疗贲门息肉时,可发生左侧膈肌痉挛,
并在心电图上出现心肌缺血性改变,此可能为高频 电流影响膈神经以及局部高温传至心脏所致,所以 贲门区息肉电切时须小心,必要时予心电监护。
胃息肉切除术后随访
单个腺瘤性息肉切除,术后第1年随访复查一次, 如检查阴性者则每3年随访复查一次。
多个腺瘤切除或腺瘤大于20mm伴有不典型增生, 则3~6个月随访复查一次,阴性则为1年随访复查 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则改为3年随访复查一次, 随访复查时间不少于15年。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适应症
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息肉大小、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 果全面考虑。 1. 无严重慢性疾病,能耐受内镜检查及治疗者; 2. 消化道单发或多发性息肉,息肉大小能被不同 口径的电凝电切圈套器套取者,息肉直径一般应<2cm; 3. 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浸润型者;多发性息肉数目在30 个以内; 4. 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癌可适用于内镜下摘除。
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的并发症
内镜息肉切除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内镜医师 检查操作手法的熟练程度有明显关系,因此行内 镜下息肉切除的内镜医师需要有丰富的内镜诊断 操作经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以出血最为多见, 其次为消化道穿孔。
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的并发症 出血
在手术操作过程中或手术后均可发生出血。
内镜下息肉治疗术后的并发症
选用适当的电流波及不同的输出功率(一般15--20W电凝、电切)
高频电圈套肠道息肉摘除
内镜下息肉高频电凝切除术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方法
氩离子束凝固术( APC):原理为高频输出电极使流经电 极末端2 ~ 10mm处的氩气离子化, 氩离子束可导电, 使其 流向组织而产生治疗作用。具有以下优点: ① 操作无需 接触组织,不会引起粘连,大面积迅速止血②适用范围较 广,一次性切除率高③凝固深度的自限性,一般不超过3 mm,不会出现穿孔。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予治疗,不可避免地出现癌变, 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ra bibliotek胃肠息肉诊治原则 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经内镜切除是胃肠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
● 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 ● 多数为一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 定期随访 ● 可发现息肉复发 ● 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STER(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
常用器械介绍
微波、激光、冷冻及高频电切除、氩气刀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不足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还是高频电切除及氩气刀
高频电发生器
●高频电流(频率大于300kHZ)通过人体可产生热效应, ●使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能达到对息肉的切割及止血, ●高频电流无神经效应,故对心肌人体无害。 ●高频电发生器可产生电凝、电切和凝切混合三种电流 ●使用高频电切除胃肠道息肉时,应根据息肉不同情况具体

谢谢!
胃息肉的分型
• Morson的组织分类:分为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 化生性四类。
•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 • 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 、扁
平息肉 • 根据息肉所处位置:分为食管息肉、胃息肉,其中以胃
最为常见。 • 根据息肉大小:0.5cm以内为微型,0.5~2.0cm为小型,
胃息肉的分型
胃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 息肉越大, 癌变率越高 ●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
变率较高;
Gardn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 其特征为结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这3个特征 。属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征结肠息肉的恶变率很高,男女发病率相似。
胃息肉的内镜治疗
内容
胃息肉的简介 内镜下治疗适应症和禁忌症 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方法 术后并发症
术后随访
胃息肉的简介
胃息肉是指胃肠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凸起到腔内而 形成的过度生长的组织,其大体表现、组织结构和 生物学特性可各不相同。
发病原因很多:主要与家族遗传因素、炎症及其它 慢性刺激、种族、饮食成分(高脂肪、高动物蛋白、 低纤维素)等因素有关。
2.0~3.0cm为大型,3.0~5.0cm为特大型,不仅能反映息 肉的良恶性的可能性,同时判断内镜切除的可能性及难度。
胃息肉的分型
山田分型: 山田将胃内隆起性病变按其形态的不同,不论其性质分为四型, I型:呈丘状,隆起的起始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界限; Ⅱ型:呈半球状,隆起的起始部有明确的界限; Ⅲ型:蒂隆起的起始部略小,形成亚蒂; Ⅳ型:有蒂,隆起的起始部有明显的蒂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