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的形成和治疗方法
胃息肉 病情说明指导书
胃息肉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胃息肉概述胃息肉(gastric polyp)是指起源于胃上皮层并向胃腔内突出的有蒂或无蒂的隆起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
患者大多数无明显症状,有时可表现为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疼痛、烧心等上消化道非特异性症状。
胃息肉是否会癌变与组织分型、瘤体的大小等有关,部分分型有较高癌变风险。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胃镜下摘除等治疗措施。
英文名称:gastric polyp。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胃痛。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是。
遗传性:可能与遗传有关。
发病部位:胃。
常见症状:上腹部胀满、恶心、呕吐、疼痛、烧心、乏力。
主要病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质子泵抑制剂的长期使用、慢性胃炎、遗传因素、饮食因素、心理因素。
检查项目:血常规、便常规、大便潜血检测、纤维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黏膜活检、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Hp-UBT)、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消化道肿瘤标志物检测。
重要提醒:本病有发生癌变可能,出现胃息肉相关症状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慢性胃炎患者,以及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息肉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尽早就诊。
临床分类:1、国内广泛应用的是以组织学分类为基础的分类方法,可分为:(1)增生性息肉:以胃窦部及胃体下部居多。
好发于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炎者。
多单发且较小(<1cm),有时可见充血、糜烂。
(2)炎症性息肉:胃黏膜炎症可呈现结节样改变。
(3)错构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在组织学上表现为正常成熟的黏膜成分呈不规则生长,黏液细胞增生,腺窝呈囊性扩张,平滑肌纤维束从黏膜肌层向表层呈放射状分割正常胃腺体。
(4)肿瘤性息肉:胃腺瘤最常见,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患者,约占全部胃息肉的10%,好发于胃窦或胃体的中下部。
值得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可根据病理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0%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癌,需要早期切除。
胃息肉的治疗方法(2)
胃息⾁的治疗⽅法(2)
胃息⾁的临床表现
本病早期或⽆并发症时多⽆临床症状。
有症状时常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呕吐。
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多表现为粪潜⾎试验阳性或⿊便,呕⾎较为少见。
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可脱⼊幽门管或⼗⼆指肠,⽽出现幽门梗阻。
⽣长于贲门附近的息⾁可有吞咽困难。
治疗胃息⾁的偏⽅
1、偏⽅⼀
附⼦6克、⾁桂4克、⼲姜10克、苍术10克、厚朴6克、⽩芍15克、红花10克、元胡12克、枳壳10克、⽶壳4克、吴茱萸10克、黄芪12克⽤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筛成粉,分成4克1包,每次1包,⼀天两次。
2、偏⽅⼆
冰糖50-100克、⽩酒适量⽤法:将⽩酒倒⼊冰糖中点燃⾄冰糖溶化后吹灭。
3、偏⽅三
每天早晨锅⾥放⽔,加三⽚姜,⼋个红枣,⼩⽕煮开⼋分钟,冲⼊到打⼀个⽣鸡蛋的碗⾥,空腹喝,它会在你的胃⾥形成⼀层保护膜,慢慢修复你的胃,喝⼏天就会感觉胃舒服了,坚持喝,多年的胃病就会好。
胃息⾁的检查⽅法
1.实验室检查
合并黏膜糜烂或胃溃疡者,多表现为粪潜⾎实验阳性或⿊便。
2.其他检查
(1)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黏膜表⾯圆形或椭圆形隆起样病变,少数呈分叶状,有蒂或⽆蒂,多数直径在0.5~1.0厘⽶之间,少数直径⼤于2厘⽶。
腺瘤性息⾁颜⾊往往较周围黏膜红,⽽增⽣性息⾁则与周围黏膜相似。
内镜直视下活检及组织学检查可明确其性质及类型,同时可进⾏治疗。
(2)X线钡餐检查表现为充盈缺损,该法对诊断胃息⾁有⼀定价值,但其发现率低于胃镜,适⽤于内镜检查有禁忌证者。
胃息肉的最佳治疗方法
胃息肉的最佳治疗方法胃息肉是指胃粘膜表面长出突起的乳头状肉,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它原因而手术时意外发现的。
那么,对于这么诡异的疾病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和一起了解下吧!胃息肉的病因: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 腺瘤性息肉系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皿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最佳西医治疗方法:一、内镜治疗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主要有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及氩离子凝固法等。
内镜治疗息肉方法简便,损伤小,费用低,多数为1次性治疗,少数需分次切除。
通过内镜定期随访,还可发现息肉复发,并给予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
1、高频电凝切除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其原理是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组织凝固、坏死而达到切除息肉的目的。
一般电流频率在300kHz以上,输出功率为30~80W。
术前应尽量抽吸胃内液体,小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首选前端球形的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电凝灼除。
使用电热活检钳时,应先将其头部咬持轻轻提拉后灼除/对于有蒂及大于0.5cm的无蒂息肉应尽量选择圈套器切除,但也可用球形电凝器或电热活检钳分次灼除。
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
16预防与治疗·专家门诊你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王伯军胃息肉,就是长在胃里的隆起物,是起源于胃黏膜层,向胃腔内生长,突起于胃黏膜表面的乳头状组织。
胃息肉较为常见,在无症状人中的发生率低于1% ,在中老年人中发生率为1%~3%。
一般生长较为缓慢,大小不一,小的1~2毫米,大的2~3厘米,可单个亦可多发,最多可有上百枚。
胃息肉有一定的癌变率,它主要分为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癌变率高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厘米、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者恶变率更高。
那么,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呢?目前,发生胃息肉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据研究,胃息肉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基因变异与胃息肉的形成息息相关。
有些息肉病因明确,如Peutz-Jeghers综合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呈错构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多为腺瘤性息肉,极易癌变,也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能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刺激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
近年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增生性息肉的发生密切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增生性息肉患者在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后,其中约40%的病例息肉完全消退。
因此,对增生性息肉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时应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若阳性则应行根除治疗,然后根据息肉消退情况再作相应处理。
3.胆汁反流十二指肠反流液含有胆酸、胰酶,反流入胃内可损伤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炎症性增生,导致胃息肉产生;同时,大量反流液使胃内pH值升高,促进胃泌素分泌,导致增生性息肉产生。
4.抑酸药长期服用抑酸药可导致高胃泌素血症,可促进胃腺体囊状扩张,形成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多与服用该药密切相关,部分该类患者停用抑酸药后胃底腺息肉可消失。
近年来报告长期(指连续服药1年以上)服用质子泵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者在胃底长出多发性的小息肉病例也逐渐增多。
胃息肉治疗方案
胃息肉治疗方案1. 胃息肉的定义和类型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局部隆起形成的肿块,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腺瘤性息肉:由于胃黏膜腺体增生而形成的息肉,可分为炎性腺瘤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和腺瘤息肉等不同类型。
2.内襞上皮性息肉:由胃黏膜上皮增生而形成的息肉。
3.异位胃黏膜性息肉:由于异位胃黏膜的存在而形成的息肉,常见的异位胃黏膜有食道黏膜、肠黏膜和胃底黏膜等。
4.浆液囊肿性息肉:由于胃黏膜浆液囊肿形成的息肉。
2. 胃息肉治疗原则胃息肉的治疗目标是彻底切除或控制其生长,防止恶变和症状的加重。
治疗方案应依据息肉的类型、大小、数量、位置、症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一般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彻底切除:对于可切除的息肉,应采取手术、内镜下切除或腔内微创手术等方法进行切除,以确保肿块完全去除,减少复发的可能。
2.监测复发:对于具有复发倾向的胃息肉,应定期进行内镜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再次出现的肿块。
3.症状缓解:针对引起症状的胃息肉,可以采取药物治疗、消化道支持治疗等方法进行症状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恶性变异预防:对于具有恶性变异的胃息肉(如腺瘤性息肉),应密切关注其变异的情况,必要时采取手术或其他治疗手段进行处理。
3. 胃息肉治疗方法3.1 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是治疗胃息肉的主要方法之一,通常适用于直径小于2cm的胃息肉。
内镜下切除包括以下几种技术:•切除术:将胃息肉直接切除,并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止血(如电凝、钳夹等)。
•假扩张术:通过将气体灌入胃腔,使胃黏膜平面上抬,方便切除胃息肉。
•热凝术:利用高频电凝或氩气凝固来切除胃息肉。
•冷冻疗法:使用液态氮或其他冷冻装置,冷冻胃息肉并切除。
•激光烧灼术:采用激光烧灼来切除胃息肉。
3.2 药物治疗胃息肉的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炎症、减少胃酸分泌和控制胃息肉生长。
常用的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用于减少胃酸的分泌,保护胃黏膜。
•抗生素:用于控制胃息肉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胃息肉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
那么,胃息肉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这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到多个方面。
首先,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导致胃息肉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幽门螺杆菌能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炎症反应。
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胃黏膜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这种感染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比如共用餐具、食用不洁食物等,都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胃息肉。
例如,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酸分泌。
胃酸分泌减少可能导致胃内环境改变,胃泌素水平升高,从而刺激胃黏膜增生,形成息肉。
遗传因素在胃息肉的发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如果家族中有亲属患有胃息肉或其他胃肠道疾病,那么个体患胃息肉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这可能与遗传基因的突变或遗传易感性有关。
不良的饮食习惯是胃息肉形成的常见诱因之一。
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会导致胃肠道负担加重,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
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此外,长期饮酒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
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可能导致胃黏膜增生,形成息肉。
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也是胃息肉的常见原因。
比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炎症持续存在,会刺激胃黏膜过度增生,形成息肉。
内分泌因素也可能与胃息肉的形成有关。
例如,一些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生长和修复,从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心理因素对胃肠道的健康也有着重要影响。
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失调,增加胃息肉的发病机会。
年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修复能力逐渐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损伤,从而增加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胃息肉的的健康教育
胃息肉的的健康教育
《胃息肉:了解病因、预防与治疗》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形成的小出血灶,它通常是由于胃黏膜受损后出现的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溃疡和肉芽生长所导致的。
胃息肉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胃部不适、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胃息肉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胃部长期受到刺激、胃酸分泌异常等。
此外,饮食不规律、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也可能引发胃息肉。
因此,预防胃息肉的关键在于培养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饮酒少吸烟,保持心情愉快,定期进行体检,对于预防胃息肉都是有益的。
一旦发现胃息肉,是需要及时进行治疗的。
通常情况下,通过内窥镜检查可采取刮取、电凝、冷冻和激光治疗等方法对息肉进行切除,治愈率较高。
对于大型息肉或良性病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药物治疗,饮食宜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胃部舒适。
总之,了解胃息肉的预防与治疗非常重要。
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胃息肉并寻求合理治疗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同时,定期进行内窥镜检查是高危人群预防胃息肉的重要手段。
希望每个人都能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及时预防和治疗胃息肉,保持健康的胃部环境。
胃息肉的危害及治疗方案
胃息肉的危害及治疗方案发布时间:2022-06-06T07:55:18.485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2月3期作者:黄朝春[导读]胃息肉的危害及治疗方案黄朝春(盐源县龙塘镇卫生院;四川盐源615700)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呈现高效率、高节奏的特点,一些人暴饮暴食,许多消化内疾病出现,如食道炎、十二指肠炎幽门螺旋杆菌、胃肠息肉等,这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消化道是息肉生存的地方,胃息肉在中老年比较常见,一般情况下不会引发什么症状,人们很难察觉到,少数会出现梗阻或出血的情况。
为提升生活质量,人们要充分了解胃息肉的定义、危害、治疗方案。
一、胃息肉的定义胃息肉通常长在人体粘膜表面上,是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患者一般是有慢性胃部炎症的人,他们胃部的细胞会快速增长,胃息肉由此产生。
胃息肉是良性肿瘤的一种,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的病人一般有家族遗传史,息肉的体积较大,属于良性胃肿瘤的一种,会伴有明显的异型增生,发生癌变的几率很大。
增生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低,息肉虽然有多种类型,但它是能够预防的,在所有类型中,患者可能会患有腺癌,当这种疾病出现后肝脏会自动合成胆汁和胆固醇,结肠中粪便的含量会增加,这会减少乳腺癌的发生概率。
胃息肉有不同的分类,从部位角度来说,胃息肉包括直肠息肉、结肠息肉、胃息肉,结肠息肉属于家族性的遗传病,发生恶变的几率很大。
从性质的角度上来看,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前者容易发生恶变。
二、胃息肉的危害一般来说,胃息肉很小,不到1cm,此时它是增生性息肉,是良性的,但当胃息肉的直径大于3cm时,发生癌变的几率会高达70%以上,患者的消化道会有出血、腹痛、消化不良等不适症状。
腺瘤性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很高,但它能够被预防,当出现黑便、恶心、上腹不适等症状时,患者要及时去医院检查。
腺瘤性息肉癌变发生率高达20%—30%。
增生性息肉排列较为紊乱,腺体之间缝隙较大,会有不成熟的细胞,发生癌变的几率最小,只有0.4%。
胃部息肉是什么胃部息肉的形成原因及临床表现
文章导读
胃部息肉,是一种在胃部长出的多余的肿物,一般都是位于胃粘膜的表面上。
胃部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不用担心病变,但是它的存在仍会给人带来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吞咽困难等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及时进行治疗。
胃息肉大多是由于胃部感染或损伤而引起的,治疗方法也有很多,比如说高频电凝切除法、微波灼除法、激光法等,也可以直接通过手术将其摘除。
另外为了防止癌变,胃息肉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同时自己也要进行自我保健。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胃息肉这种疾病的相关知识!
胃部息肉
1.什么是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粘膜上局限隆起的良性病变,多是由胃粘膜异常增生而来的。
胃息肉最常见于胃的胃窦和胃底部分。
2.胃息肉形成原因?
胃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仍不清楚,根据对息肉的研究初步提示:胃炎性或增生性息肉多是由于胃内感染和损伤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如胃窦息肉多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后息肉可治愈;而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可能是由于外界或环境因素改变而导致多个基因改变而产生。
3.胃息肉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无症状,约半数病人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因其他原因检查时意外发现。
一些患者会出现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引起出血)等,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体位改变后症状可缓解。
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
胃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如上腹不适,反酸,烧心等。
胃息肉可无阳性体征,伴有出血者可以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
胃息肉健康教育
胃息肉健康教育
胃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指胃黏膜上长出的一种良性肿瘤。
它通常是由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的,主要表现为胃内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小肉样突起,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
胃息肉的症状通常是不明显的,可能会引起轻微的腹痛、腹胀或消化不良等不适感。
在一些情况下,胃息肉可能会出现糜烂或出血,导致黑便或呕血的症状。
为了保护我们的胃部健康,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和处理措施:
1. 均衡饮食:保持饮食的均衡,增加蔬菜、水果和谷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
2. 合理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长时间不进食,适量多餐,每餐吃饭不宜过饱。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会增加胃息肉的发生风险,所以要尽量戒烟限酒。
4.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胃息肉的重要性是无法低估的,定期进行胃部检查,如内镜检查等,可以及早发现和治疗胃息肉。
5. 合理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并遵医嘱使用药物,防止药物对胃部黏膜的刺激。
胃息肉并不一定是恶性的,但它可以作为胃癌的前期病变,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它的存在。
如果发现有胃部不适或不明原因的消化问题,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总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是预防和处理胃息肉的重要方法。
胃息肉虽然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只要我们有意识地保护好我们的胃部,就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它的发生。
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处理
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处理消化道是息肉的好发部位,多发于中老年人。
息肉很少引起症状,较少产生出血和梗阻,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发现的。
70年代后,X线、B超以及内窥镜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增加,发现率>10%,对胃肠道息肉的诊断和处理,逐渐成为了消化内镜医师的临床日常工作。
胃肠道息肉(Polyps)是指在胃肠道粘膜局限性增生形成的隆起肿物,从发生部位上分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息肉;形态上分为:广基(Sessile)和带蒂(Pedunculated);组织学上分为:炎性(Inflammatory)或假性息肉(Pseudo-adenoma)、增生性(Hyperplastic)、腺瘤性(Adenomatous)、错构瘤性(Hamartomatous)等。
1 胃息肉1.1 分类多发于中年,发病率0.6%~10%,一般位于胃窦和胃体部,也可发生在胃底或其它部位,通常是单个,也可是多个,广基或带蒂,息肉直径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但大多<2 cm。
内镜下肉眼胃息肉形态学分类常用日本山田法[1],分为4型(图1)。
I型最多见,息肉形态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90°,色泽与周围黏膜相似或稍红;II型息肉呈无蒂半球形,息肉隆起与胃黏膜间角<90°,表面较红,中央可见凹陷;III型息肉无蒂,表面不规则,呈菜花样、山脉状或棒状,息肉与黏膜间角<90°,好发于窦部幽门区;IV型息肉有蒂,长短不一,表面光滑,可有糜烂或颗粒状。
IV型息肉的癌变率高达25.7%。
胃息肉病理组织学分3类:(1)炎性假性息肉,炎症反应致黏膜上皮再生,组织学结构为血管和纤维细胞,伴大量炎性细胞侵润;(2)增生性息肉,约占所有胃息肉中的75%,是炎症反应引起以腺体增生形成的粘膜结节,直径一般<1 cm,较大的息肉则有蒂,多伴有胃酸缺乏、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
治疗胃息肉,先搞清这5点胃息肉被认为是癌前病变,尤其是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
因此,及时发现、积极治疗胃息肉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胃息肉指胃黏膜上皮发生的局限性病变,向胃腔内突出隆起。
胃镜下胃息肉呈球形、半球形、卵圆形、丘形或手指状突起,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同,伴糜烂或充血者颜色发红、暗淡或呈草莓样。
以胃窦部多见,其次为贲门及胃体部,单发多见。
有学者依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底腺息肉及错构瘤性息肉。
其发生于胃窦、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以胃窦部最多。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反酸、烧心等,随着电子胃镜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恶变率也逐渐升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胃息肉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胃息肉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期应用PPI、胆汁反流、基因遗传环境及其他因素(吸烟、饮食习惯等)存在一定相关性。
1. Hp感染与胃息肉胃息肉的发生是由胃黏膜在长期慢性炎性反应的刺激下,胃上皮细胞的过度再生造成的。
胃炎发生常见于Hp感染,Hp刺激胃黏膜引起胃上皮细胞和胃小凹上皮细胞分裂和增生,使胃黏膜增厚;另外,Hp感染同时刺激胃泌素分泌,对细胞的增生也起一定的促进作用,上皮增生发起后首先侵入到黏膜固有层,然后向上生长,形成息肉。
胃上皮细胞在有Hp 感染的情况下生长速度加快,而根除Hp后其生长速度可恢复正常,抗Hp治疗能有效抑制息肉生长,并能预防其电切治疗后的复发。
积极根除Hp对于胃息肉的治疗、预防胃癌的发生还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 PPI与胃息肉胃息肉的发生也见于反流性食管炎或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其发生与长期应用强胃酸作用的PPI密切相关,PPI致使H+-K+-ATP酶失去活性从而产生抑酸作用,致体内产生持久的低酸环境及高胃泌素血症,尤其是可使胃底腺息肉的发病率增加,其可能与胃黏膜表面上皮的损伤修复有关。
胃息肉
胃息肉的分型
胃腺瘤性息肉容易癌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 息肉越大, 癌变率越高 ● 息肉数目越多,癌变率越高; ● 息肉的病理类型中腺瘤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 带蒂的腺瘤样息肉癌变率较低,而广基腺瘤样息肉癌
变率较高;
Gardn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肠息肉综合征, 其特征为结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和软组织肿瘤这3个特征 。属常 染色体显性遗传,本征结肠息肉的恶变率很高,男女发病率相似。
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良性疾病。
黑斑息肉综合征本身并无特异性症状,患者常以反复发作的腹 痛、腹胀、便血或皮肤黑斑等原因来就诊,可根据其皮肤粘膜色 素斑、胃肠道多发息肉及家族史这三大临床特点而得到诊断。
黑斑息肉综合征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 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 不一的息肉,严重者从口腔一直到直肠肛管均可发生息肉, 息肉数量可达数千个。息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不等, 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成簇。发病初期可无明显症状。
STER(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
常用器械介绍
微波、激光、冷冻及高频电切除、氩气刀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及不足 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还是高频电切除及氩气刀
高频电发生器
●高频电流(频率大于300kHZ)通过人体可产生热效应, ●使组织凝固、坏死,从而能达到对息肉的切割及止血, ●高频电流无神经效应,故对心肌人体无害。 ●高频电发生器可产生电凝、电切和凝切混合三种电流 ●使用高频电切除胃肠道息肉时,应根据息肉不同情况具体
胃息肉的分型
• Morson的组织分类:分为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 化生性四类。
• 根据息肉数目:分为多个与单发。 • 根据有蒂或无蒂:分为有蒂型、亚蒂型(广基型) 、扁
胃息肉科普讲座
定期胃镜检查可以监测息肉是否有变化。
胃息肉的治疗 内镜下切除
对于较大的或有恶变风险的息肉,通常建议 内镜下切除。
这种方法安全有效,且恢复较快。
胃息肉的治疗 药物治疗
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药物治疗可以减少 息肉形成。
抗酸药物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有帮助。
一些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胃出血或阻塞。
胃息肉的症状 严重情况
在少数情况下,胃息肉可能发展为胃癌。
定期检查和监测是预防恶变的重要措施。
胃息肉的症状
检查方式
常用的检查方法包括胃镜检查、超声内镜等 。
胃镜不仅可以诊断胃息肉,还可以在检查过 程中进行切除。
如何诊断胃息肉?
如何诊断胃息肉?
胃镜检查
胃镜是最常用的诊断工具,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情 况。
在胃镜过程中,医生可以获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 检查。
如何诊断胃息肉? 影像学检查
如CT或超声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辅助诊断。
这些检查主要用于评估息肉的大小和数量。
如何诊断胃息肉? 病理检查
对活检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可以确定息肉的类型。
病理分析对于判断息肉的恶变风险至关重要。
胃息肉的治疗
胃息肉的治疗 观察和随访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预防多种胃肠疾病。
谢谢观看
如何预防胃息肉?
如何预防胃息肉? 饮食调整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 。
均衡饮食有助于维护胃粘膜的健康。
如何预防胃息肉? 定期体检
特别是有家族史或胃病史的人,定期进行胃镜检 查。
早期发现息肉可以大大降低恶变风险。
如何预防胃息肉? 改善生活方式
胃息肉的原因
胃息肉的原因1. 胃息肉的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上长出的良性肿瘤样病变,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疣状突起,可以单个或多个同时出现。
胃息肉分为息肉性胃炎、黏膜下息肉和上皮境息肉,根据组织学表现可分为增生性、异型性和腺瘤性等类型。
2. 胃息肉的原因胃息肉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胃息肉的发生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发现,有些胃息肉与基因突变有关。
例如,家族性大肠息肉症等疾病中波尔基特氏综合征患者的息肉易发生恶变,这与基因突变导致的肠道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有关。
长期胃炎长期胃炎是胃息肉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慢性胃病等都与胃息肉发生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息肉形成的常见原因之一。
幽门螺杆菌能引起胃粘膜炎症,导致黏膜血管扩张、组织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萎缩性胃炎胃粘膜对胃酸的分泌减少,胃内pH升高,导致幽门螺杆菌滋生,从而增加了胃息肉的发生几率。
饮食因素饮食因素也与胃息肉的发生有关。
过多摄入腌制、熏制食品、过烫的食物等刺激性食物会导致胃黏膜充血和炎症,间接导致胃息肉的发生。
胃息肉综合征胃息肉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家族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多发性或大面积的胃息肉,其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
3. 胃息肉的分类根据胃息肉的组织学表现,胃息肉可以分为增生性、异型性和腺瘤性等类型。
•增生性胃息肉:主要由胃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形成,通常为小于5mm的息肉。
•异型性胃息肉:由柱状上皮细胞增生并出现异型细胞,可能是癌前病变。
•腺瘤性胃息肉:含有腺体结构和异型细胞,存在患恶变为胃癌的风险。
4. 胃息肉的临床表现胃息肉的临床表现通常与其大小、数量及位置有关。
一般来说,小的息肉常无症状,而大的息肉可能引起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如果胃息肉出血或发生恶变,患者还可能出现黑便、贫血、食欲减退等症状。
5. 胃息肉的诊断和治疗诊断胃息肉的诊断通常通过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组织活检,以确定胃息肉的类型和良恶性。
胃息肉
胃息肉文章目录*一、胃息肉的概述*二、胃息肉的典型症状*三、胃息肉的病因病机*四、胃息肉的检查诊断鉴别方法*五、胃息肉的并发症*六、胃息肉的防治方案胃息肉的概述1、定义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一般都是在胃肠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手术时偶然发现。
“息肉”这一名称通常只表示肉眼所观察到的隆起物。
2、别称无。
3、发病部位胃部。
4、传染性无传染性。
5、高发人群所有人群。
6、科室消化内科。
胃息肉的典型症状1、胃息肉的典型症状上腹隐痛,腹胀,不适,少数可出现恶心,呕吐,合并糜烂或溃疡者可有上消化道出血,多表现为粪潜血试验阳性或黑便,呕血少见,位于幽门部的带蒂息肉,可脱入幽门管或十二指肠,而出现幽门梗阻的表现,息肉生长于贲门附近时可有吞咽困难。
2、胃息肉的分类 2.1、增生性息肉此型息肉约占胃息肉的75%~90%,是炎性黏膜增生形成的息肉样物,并非真正的肿瘤。
息肉较小,一般直径小于1.5cm,呈圆形或橄榄形,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可伴有糜烂。
组织学上可见增生的胃小凹上皮和增生的固有层腺体,上皮分化良好,核分裂象少见,固有层见炎性细胞浸润,部分息肉伴有肠化生。
少数增生性息肉可发生异型增生或腺瘤性变而产生恶变,但其癌变率一般不超过1%~2%。
2.2、腺瘤性息肉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良性胃肿瘤,约占胃息肉的10%~25%。
一般体积较大,呈球形或半球形,多数无蒂,表面光滑,少数呈扁平状、条状或分叶状。
组织学上主要由表面上皮、小凹上皮和腺体增生形成。
上皮分化不成熟,核分裂象多见,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及混合型腺瘤,常伴有明显肠化生和异型增生。
息肉间质为疏松结缔组织,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黏膜肌层无明显增生,肌纤维无分散现象。
本型息肉癌变率高,可达30%~58.3%,尤其瘤体直径大于2cm、绒毛状腺瘤、异型增生Ⅲ度者恶变率更高。
胃息肉的病因病机目前病因不明。
胃息肉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凸入胃内的隆起性病变。
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呢
为什么会长胃息肉呢
胃息肉其实是指我们胃肠粘膜上长出来的一个小肉粒,一般来说,息肉都是良性的,但是,胃息肉会导致腹痛、腹胀等症状,所以有胃息肉的患者应该及时治疗。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的胃里为什么会长息肉?其实,这个问题的没有标准答案,只
能从一些方面去解释。
1、饮食因素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者发生率较高。
而吃蔬菜及维生素C多者较低。
北美、西欧多见,南亚地区少见,可能与这样的饮食习惯有关。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15%,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高脂肪膳食能增加肠道中的胆酸,胆酸与细菌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发生率提高。
2、炎性刺激
直肠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引起肠黏膜上的息肉状肉芽肿。
如慢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氏病等。
因为直肠长期炎症,溃疡面的中央还存有水肿充血的黏膜区,周围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逐渐收缩,使残留的黏膜突起,表面呈息肉状;或溃疡而肉芽组织增生凸起,而后邻近黏膜生长,将
其覆盖形成息肉,这种病理变化多见于炎性息肉。
3、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我们的胃里为什么会长息肉,其实隔阂我们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息息相关。
我们现在面临这么大的生存压力,所以作息习惯不规律,饮食习惯也不规律,才会导致胃部疾病的发生。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胃息肉的形成和治疗方法
导语:胃息肉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们很多人的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在尽力的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依据我们自身的身体状况
胃息肉的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们很多人的一个大问题,很多人都在尽力的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方法的选择一定要依据我们自身的身体状况来出发,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治愈效果,可以体现到一些权威的医院进行一些检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胃息肉的形成及治疗方法吧。
一.穴位疗法
揉内关:内关穴位于手腕正中,距离腕横纹约三横指(三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在两筋之间取穴。
用拇指揉按,定位转圈36次,两手交替进行,疼痛发作时可增至200次。
点按足三里:足三里穴位于膝盖边际下三寸(相当于四个手指并拢的宽度),在胫骨和腓骨之间。
以两手拇指端部点按足三里穴,平时36次,痛时可揉200次左右,手法可略重。
揉按腹部:两手交叉,男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
以肚脐为中心揉按腹部画太极图,顺时针36圈,逆时针36圈;此法可止痛消胀,增进食欲。
二.1.精神胜利法
胃痛发作时一定要稳住。
努力忍住疼痛,镇定地坐在椅子上,然后缓慢地调息,慢慢把气吸到不能再吸,然后再慢慢吐气,如此反复10到20分钟左右,疼痛就减轻或停止。
2.放松腹部
胃痛的时候,尽量把皮带松开,这样可以保障胃气流通顺畅,让腹部舒服一点。
经常胃痛的人,平常尽量穿舒适宽松的衣服,以避免腹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