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归鹿门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
一、《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三、《夜归鹿门山歌 / 夜归鹿门歌》作者介绍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
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全诗赏析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全诗赏析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全诗赏析
全诗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原文及译文
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
唐代: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
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赏析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释: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忽然,仿佛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公曾隐居的地方,也到了我现在的栖身之地。
如门的山岩、松间的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者独自来去,与这美妙的大自然融为一体。
赏析: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2022古诗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注释
2022古诗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注释
学好语文就一定要学习好古诗,古诗的韵味值得我们好好遨游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孟浩然的古诗《夜归鹿门歌》。
下面是由店铺给大家整理的“2022古诗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注释”,内容仅供参看,欢迎大家阅读。
2022古诗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注释
原文: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翻译:
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注释:
鹿门:山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
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
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
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
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
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
古诗夜归鹿门山歌翻译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全文如下: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鉴赏】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是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他的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孟浩然的家在襄阳城南郊外,位于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叫“南园”或“涧南园”。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名浩,以字行,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曾隐居鹿门山。
开元十六年(728),至长安应试,落第回乡。
开元十七年至二十年,漫游吴越等地。
二十五年,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不久即辞归养病。
二十八年,友人王昌龄自岭南赦还,相见欢饮,食鲜疾发而卒,年五十二。
两《唐书》有传。
孟浩然可谓一生布衣,过的虽是隐居与漫游生活,但并未忘情仕进。
他和王维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并称“王孟”。
许《彦周诗话》云:“孟浩然、王摩诘诗,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他的诗风格冲淡清幽,但“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唐音癸签》卷五引《吟谱》)。
尤工五言诗,谢榛云:“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
”(《四溟诗话》卷二)现存诗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传世。
【原文】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 [1] ,渔梁渡头争渡喧 [2] 。
人随沙岸向江村 [3]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4] ,忽到庞公栖隐处 [5] 。
岩扉松径长寂寥 [6] ,唯有幽人自来去 [7] 。
【注释】[1]山寺:指鹿门寺。
[2]渔梁:当作“鱼梁”。
《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
”[3]岸:一作“路”,一作“道”。
[4]开烟树:一作“烟中树”。
[5]庞公:即庞德公,东汉襄阳隐士,避世隐于鹿门山。
[6]岩扉:石门。
[7]幽人:隐逸之士。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解读】诗题“鹿门”下,一本有“山”字,一本有“寺”字。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
《清一统志•湖北•襄阳府》:“鹿门山在襄阳县东南三十里。
《襄阳记》:‘鹿门山旧名苏岭山,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遂以庙名山也。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翻译及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翻译及赏析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全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诗文解释: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词语解释:昼已昏:天已黄昏。
渔梁: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
鹿门:山名,在襄阳。
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岩扉:岩洞的门。
幽人:隐士。
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指。
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夜归鹿门”。
分句赏析:第1句: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赏析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赏析夜归鹿门歌⑴山寺钟鸣昼已昏⑵,渔梁渡头争渡喧⑶。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⑷。
岩扉松径长寂寥⑸,惟有幽人自来去⑹。
词句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白话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背景】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整体赏析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孟浩然写鹿门的诗
孟浩然写鹿门的诗《夜归鹿门山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衍生注释:1. “渔梁”:指鱼梁洲,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 “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曾隐居鹿门山。
3. “幽人”:隐居之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二、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傍晚的画面。
白天的喧嚣与夜晚鹿门山的寂寥形成鲜明对比。
开头写山寺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头人们争着渡河的喧闹场景,好一幅人间烟火图。
然后诗人笔锋一转,说自己也乘舟归向鹿门山。
到了鹿门山,月光下烟雾缭绕的树木像是被打开了一样,忽然就到了庞德公的隐居之处。
最后那岩扉松径的寂寥,只有诗人自己在其中来来去去,一种超凡脱俗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就好像我们在热闹的集市中穿梭,然后突然走进了一片宁静的森林,那种反差让人震撼。
三、作者介绍:孟浩然,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他一生未曾入仕,隐居在襄阳附近。
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光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诗风清淡自然,与王维并称“王孟”。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去探寻一处古村落。
白天的时候,那村子里游客很多,孩子们在嬉闹,村民们在摆摊卖特产,热闹非凡,就像诗中的“渔梁渡头争渡喧”。
傍晚时分,游客们逐渐散去,我独自走向村子后面的小山。
月光洒下,周围安静极了,只有我自己的脚步声。
这时候我突然就理解了孟浩然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那种感觉,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在幽径中独自往来的人。
《登鹿门山怀古》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一、衍生注释:1. “江岘”:江边的小山。
2. “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3. “芝术”:灵芝和白术等药材。
唐诗鉴赏(夜归鹿门山歌)
唐诗鉴赏(夜归鹿门山歌)七言古诗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3.岩扉:石洞的门。
4.幽人:幽居之人,指隐士,这里指作者自己。
【赏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
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
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生活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诗用纯白描手法,写江村晚景,历历如在目前。
胡应麟《诗薮》评论说: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赏析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孟浩然诗鉴赏: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
据《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此诗描述了诗人从山附近的涧南园家中,夜归鹿门隐居别墅时一路所见的情景,表达了他悠闲自适的归隐心情。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阳人也。
..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风已远”的诗句。
这两句是写“夜归鹿门”一路所见的景物。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
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夜归鹿门歌》解析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有人自来去。
语译:
山寺传来了报时的晚钟声,原来天色已渐渐向黄昏;沔水边,渔梁渡口声喧喧,晚归的人们争着上渡船。
渡船到了比彼岸,村民们踏着岸沙回江村;(岸沙铺向了远处,人影浸入了暝色,)我也乘舟归去,独自归向隐居的鹿门。
月出了,(人静了,)清辉驱散了昏霭,照临着山上的丛丛树林;我信步徐行,不觉来到了乡贤庞德公的旧隐处。
月光照耀着壁立相向的山岩,这是隐者天然的门户;月光照彻了两边延展的松树,这是信步往复的天然径路;山林历经了多少岁月的山河,却依旧一切寂寥如初。
唯有那离群索居的幽人脚步,传响在月光下,空山中。
赏析:
本诗抒写企慕古贤,遁世无闷的幽洁情怀。
以“余亦乘舟归鹿门”为中枢,前以今日众人之“争”、“喧”,反衬“我”;后以古之贤者的“长寂寥”影借“我”,结出“幽人自来去”主旨,收合全篇。
“幽”是全诗的主色调,诗人不仅以今人、古人来反衬正衬我之幽独,更以黄昏、月出的景色转换来渲染色氛,月照深山,树色朦胧,岩扉松径,阗无声响,画出了与“渔梁渡头争渡喧”的人间世截然不同的幽深的山景,却也因众人与“我”同舟共济,而使这人间世与出世间有一种隔不断的联系,所以全诗幽而不冷,这也是浩然隐逸诗的共同特点,与王维后期隐逸诗如《辋川绝句》之幽冷寂灭颇有不同。
这固然因为他的性格本狷介疏狂,却也与他早卒于开元二十八年,未像王维那样经历天宝之世才俊之士濒于绝望的心境,以及破碎一代唐人幻梦的“安史之乱”有关。
9。
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夜归鹿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夜归鹿门。
整体开篇二句写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第三联,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雾竟消,树影清晰。
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士。
《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
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隐迹今尚存,高邈已远的诗句。
最后二句,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夜归鹿门山歌译文
夜归鹿门山歌译文《夜归鹿门山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一二句写渔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的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笔法顺畅,语调平和,语言质朴,结构自然,笔墨省净,点染疏豁,情感真挚。
一、作品原文夜归鹿门山歌⑴山寺钟鸣昼已昏⑵,渔梁渡头争渡喧⑶。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⑷。
鹿门月照开烟树⑸,忽到庞公栖隐处⑹。
岩扉松径长寂寥⑺,惟有幽人自来去⑻。
二、注释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⑵钟鸣:一作“鸣钟”[9-10]。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余:我。
⑸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⑹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⑺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⑻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三、白话译文韵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一片喧闹的声音。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的月光使山树显现出来,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清冷的山岩路寂静的林间道,唯有隐居的人在此飘逸来去。
散译天色已近黄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也乘着小舟返回鹿门山。
皎洁的月光照映着鹿门山,山树一片迷朦。
《夜归鹿门歌》 讲义
《夜归鹿门歌》讲义一、诗歌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孟浩然生在盛唐时期,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文人的出路多以科举入仕为主,但孟浩然的求仕之路并不顺遂。
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与迷茫后,他选择了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这种人生经历和心态的转变,在《夜归鹿门歌》中都有所体现。
二、诗歌原文与译文原文: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回荡山谷,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走向江村,我也乘着小船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光照亮了朦胧的树影,不知不觉就到了庞德公隐居的地方。
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三、诗歌赏析1、首联“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这两句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场景。
山寺的钟声在黄昏时分响起,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而渔梁渡头人们争渡的喧闹场景,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一静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既展现了山寺的清幽,也表现了世俗的纷扰。
2、颔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前一句写众人归家的情景,后一句写诗人自己归鹿门。
“人随”与“余亦”相对,显示出诗人与世俗之人的不同选择。
众人走向热闹的江村,而诗人却独自前往幽静的鹿门,表现出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3、颈联“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在月光的照耀下,鹿门山的烟雾缭绕的树木显得格外清晰。
诗人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庞德公的栖隐之处。
这里用“忽到”一词,增添了一种意外和惊喜之感,仿佛诗人在追寻中突然找到了心灵的归宿。
庞德公是东汉时期的一位隐士,诗人以其为榜样,表明自己的归隐之志。
4、尾联“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山岩的门扉和松间的小路一直都寂静冷清,只有诗人这个幽居之人独自来来去去。
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鹿门山的幽静和诗人的孤独,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这种孤独和幽静的享受,体现了他超脱尘世的心境。
《夜归鹿门歌》原文及翻译
《夜归⿅门歌》原⽂及翻译 《夜归⿅门歌》是唐代诗⼈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夜归⿅门⼭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的隐逸情怀。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夜归⿅门歌》原⽂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夜归⿅门歌》原⽂ ⼭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归⿅门。
⿅门⽉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来去。
《夜归⿅门歌》翻译/译⽂ ⼭寺⾥的钟声响起,天⾊已经昏暗,渔梁渡⼝⼈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沿着沙岸向江村⾛去,我乘着⼩⾈返回⿅门。
⿅门⼭的⽉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
岩⽳的⼭门及松间的⼩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来来去去。
《夜归⿅门歌》注释 ⑴⿅门:⼭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门⼭,从此⿅门⼭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中。
《⽔经注·沔⽔》中记载:“襄阳城东沔⽔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隐居⿅门⼭。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门⼭采药,⼀去不回。
⑸岩扉:⽯门。
⑹幽⼈:隐居者,诗⼈⾃称。
《夜归⿅门歌》赏析/鉴赏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奈的情怀。
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显然,这⾸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门,读来颇象⼀则随笔素描的⼭⽔⼩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落黄昏到⽉悬夜空,从汉江⾈⾏到⿅门⼭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然的隐逸道路。
诗⼈以谈⼼的语调,⾃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内⼼的体验和感受,动⼈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形象,形成⼀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前⼈说孟浩然诗“⽓象清远,⼼悰孤寂”,⽽“出语洒落,洗脱凡近”(《唐⾳癸签》引徐献忠语)。
这⾸七古倒很能代表这些特点。
夜归鹿门山歌夜原文及赏析
夜归鹿门山歌夜原文及赏析夜归鹿门山歌 / 夜原文及赏析夜归鹿门山歌夜孟浩然〔唐代〕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译文及注释译文:黄昏时喧寺的钟声在喧谷中回响,渔梁岸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喧在月光映照下喧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喧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注释:鹿门:喧名,在襄阳。
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喧。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拒绝后,携妻登鹿门喧采药,一去不回。
岩扉:指喧岩相对如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赏析这是一首写景抒怀诗。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洒暮十分喧闹,并以此衬托衬托诗人沉静和洒脱超俗出胸怀。
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出归途。
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庞鹿门山出情景,表现出尽逸出情趣和意境。
最后两句写庞公尽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诗人恬淡超脱出尽士形象跃然纸上。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写诗人傍晚江行出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出古寺传来了报时出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出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出喧闹,首句表现出是安宁静谧出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出比照,这是远离人寰出禅境与喧杂纷扰出尘世出比照。
第二联,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写自己回到鹿门。
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出具体补述。
两种归途展现两样不同出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出尽逸志趣和不慕荣利出淡泊情怀。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47首《夜归鹿门歌》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47首《夜归鹿门歌》一、原文《夜归鹿门歌》唐代 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二、重点词汇解析•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昼,白天;昏,黄昏。
•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喧:吵闹。
•余:我。
•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
•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岩扉:石门。
•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三、原文的现代文直译黄昏时山寺的钟声在山谷中回响,渔梁渡口处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走过去,我也乘坐一叶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在月光映照下山树渐渐显现出来,好似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之地。
相对的山岩和松间小路幽幽静静,只有隐居的人在此来来去去。
四、原文的现代文意译在黄昏的钟声中,我乘舟归向鹿门山,渔梁渡口的喧闹与我无关。
月光下,树木从烟雾中显现,我仿佛突然来到了庞德公的隐居之地。
在岩扉和松径之间,只有我这样一个隐者独自往来,享受着这份宁静与孤独。
五、赏析(一)作者介绍孟浩然 (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浩,字浩然。
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
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
曾隐居鹿门山,生了六子。
诗与王维并称“王孟”。
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二)写作背景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
此诗当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
(三)诗歌意象与主旨诗歌意象:山寺、钟声、黄昏、渔梁渡、沙岸、江村、鹿门、明月、烟树、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幽人。
这些意象组成了“夜归鹿门”及隐居生活的整个“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夜归鹿门歌翻译赏析
《夜归鹿门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孟浩然。
古诗词全文如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前言】
《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整首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上个场景着眼于钟鸣、争渡、向江村、归鹿门等人物的动态描绘,下个场景侧重于月照、岩扉、松径等静态刻画,先动后静,以动衬静,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表现诗人恬静的心境,同时在清闲脱俗的隐逸情趣中也隐寓着孤寂无奈的情绪。
全诗笔法顺畅,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注释】
⑴鹿门:山名,在襄阳。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⑵昼已昏:天色已黄昏。
⑶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
《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
”喧:吵闹。
⑷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
荆州刺史刘表请他
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
⑸岩扉:石门。
⑹幽人:隐居者,诗人自称。
【翻译】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鉴赏】
这首诗一题《夜归鹿门山歌》。
据《襄阳记》载:“鹿门山旧名苏岭山。
建武中,襄阳侯习郁立神祠于山,刻二石鹿夹神庙道口,俗因谓之鹿门庙,后以庙名为山名,并为地名也。
”孟浩然四十岁后,一度隐居于此。
因此他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这首诗就是如此。
首二句即写傍晚江行见闻,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
这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
三、四句就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恬然自得。
五、六句是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朦胧的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诗人陶醉了。
忽然,很快地,仿佛在不
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
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
末二句便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
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
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孤独一人寂寞地生活着。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
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