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 讲、大气圈的组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

合集下载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鲁教版 必修1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沂南第一中学 姚希华教学设计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沂南第一中学姚希华【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3、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解释相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读课本35-36页文字部分和图2-2-2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通过观看视频视频——沂南第一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活动,并观察整点气温变化曲线图,使学生体会阴天的日较差比晴天的小,诱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兴趣;3、通过动画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使学生直观的了解、理解大气的保温原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通过对大气环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观看“格陵兰岛冰川融化”视频。

教师提问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与哪些因素相关?设疑导入。

〈二〉预习交流多媒体显示:1、低层大气成分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其中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固体杂质各有什么作用?2、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3、根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大气可分为几层?各层的气温变化有何特点?教师板书:大气——组成学生活动:小组内交流,并展示预习情况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重点掌握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2、点拨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

3、点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读法。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讲精练】鲁教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精讲精练】鲁教版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能量来源:__太__阳__辐__射____。 (2)直接热源:地面__长__波__辐__射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__吸__收____、__反__射____和散射。
(4)受热过程
A太阳短 波辐射
―――透 射―过 到―大 地―气 面――→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2)如今的大气成分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在短时期内不会有明显的变化。但人 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①成分比例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加剧了温室效应。 ②成分的变化:主要是氯氟碳化物的出现及其比例的增加,破坏了臭氧层。还有排 放的酸性气体增加,产生了酸雨现象。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名师点睛] 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 紫外线的伤害,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配LJ版)
该层中的___臭__氧___吸收太阳紫外线 人类生存环境的

天然屏障;利于高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
空飞行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少,气流平稳
C 高层 大气密度极小
大气
距地面远,受地球引力小
电离层能反射 __无__线__电__短__波____, 对无线电通信有
重要作用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气象现象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圈的组成: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 大气层的结构:温度、压力、密度。

3. 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2.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结构特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对大气圈的认识。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大气层的结构,帮助学生理解。

3. 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气象现象。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示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大气圈的组成:分别介绍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让学生了解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 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分析温度、压力、密度在大气层中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大气层的结构特点。

4. 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详细阐述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过程,使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机制。

5.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实际气象现象,如温室效应、全球变暖等,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拓展:1. 探讨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的影响,如臭氧层的作用、温室效应等。

2. 介绍大气层对航空、气象观测等方面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2. 强调大气层对地球生态和人类活动的重要性。

八、课后作业:1. 绘制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层的特点。

九、教学反思:1. 分析课堂教学效果,观察学生对大气圈知识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热力状况》教学设计

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A 随髙度增加而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多云雨雾雪。

B 随髙度增加而运动显著有利于臭氧层保护作用C随髙度增加先后80-500千米有若干对短波无线电通信有重要影响《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热力状况》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教学重点】大气的垂宜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保温作用【教学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基础知识自主学习1.组成主要作用干洁空气N3 OC CO C OS水汽和固体杂质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和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3)各层特点:-IOO-80-604() .20 O 20 40 60蛊划C气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和 ___________ 吸收,使大气增温。

(3)过程In —“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戢,其中大部分射向地而,称为 ____________ -J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 还给地而,在一窪程度上补偿了地而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3. 结论: _________ 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 _________ 是低层大气的主要热源。

重点难点合作探究1 •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请举例说明。

2. 为什么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3・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点练习学以致用右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 1. 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2. 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 【层顶部B. H 层底部C ・II 层中部D ・III 层知识点二:大气的受热过程基础知识自主学习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__ 三种方式。

[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精品教案

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教学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能运用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说明大气各层厚度、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过程与方法:通过“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阅读和绘制,提高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绘图的能力。

通过观看微课,绘制并能叙述大气受热过程。

能够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习和培养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视频图片导入通过临沂社会热点“雾霾围城”及“临沂市长被环保部约谈”的相关图片、视频导入本节课主题大气。

从学生熟悉的图片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预习交流(有备而来舍我其谁)预习展示问题:1.将低层大气的组成与其主要成分的作用进行连线2.画出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温度变化曲线3.列表比较垂直分层各层的主要特征学生活动:1.三人上黑板展示预习成果2.分小组讨论统一修正答案3.学生互查,指出问题教师点拨:1.屏幕显示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并点拨强调臭氧、二氧化碳、水汽的作用。

2.引导学生思考大气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并举例说明。

3.结合学生易错点,重点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气温变化决定大气运动的形式,进而决定了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三〉互动探究(合作学习互助解疑)互动探究(一)承转过渡:我们将目光转移到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对流层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讨论:1、不同纬度对流层高度有何变化,为什么?2、对流层气温一定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吗?教师点拨:强调读图方法,关注横纵坐标。

简单拓展逆温的知识,回扣导入部分“雾霾”。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利用实验和模型,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地理环境的探究兴趣;(2)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能量转化。

2. 教学难点:(1)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机制。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气象卫星图像,了解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 实验法: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大气层的能量转化;3. 讲授法:讲解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4.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1. 教学课件:制作关于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课件;2. 实验器材:透明塑料薄膜、热水、温度计等;3. 气象卫星图像:收集相关的大气圈图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气象卫星图像,引导学生观察大气圈的层次结构;(2)提问:同学们对大气圈有什么了解?引出本课主题。

2. 讲授新课(1)讲解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2)介绍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化。

3. 实验演示(1)进行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温度变化;(2)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理解大气层的能量转化过程。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大气层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大气层的作用。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气圈的组成、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1)绘制大气圈的层次结构图;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完成后续的教学任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小结:大气的根本热源是:太阳辐射
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画图】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示意图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课本,思考回答。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学生绘制示意图的过程,使其明确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大气的热量来源。
承转: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正是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的存在,白天地表温度才不至于升高到人类无法承受的程度。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会是怎样的情况?(课件重新演示月球与地球比较上绘制示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阅读图,指导读图的方法,同时小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承转:那么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被地面全部吸收吗?
2、大气增温(大地暖大气)
教师解释: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加上地面反射,最后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约占47%。
【画图】引导学生共同完成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探究活动四】——话题大讨论
第一组:为什么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要低些?
第二组:为什么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要温暖些?
第三组: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第四组: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教师适当的点拨和提示
结合幻灯片和课本插图思考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结束了高中地理学习中难点最为集中的一个章节《从宇宙看地球》的学习,进入本章内容的学习后,学生觉得离生活近了很多,难度降低了。在知识储备上,这些学生并没有学习大气原理的经验,但是他们有很多生活的体验,这就为学习本部分内容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但限于水平,多数同学对生活现象及变化的理解只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另一方面,学生对本部分的学习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不同生活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方面知识体系。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_课件1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大气圈与天气、气候-大气圈的组成、结构与大气的受热过程_课件1
解析: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很少。此实验中底部放土的玻璃 箱内气温高,说明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答案:D
6.下图为昼夜太阳辐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 B 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D 表示
辐射。
(2)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
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强度
答案:① ② ③ 小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完成第 1~2 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
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
寒。”
说的是大气垂直分层中哪一层的特点?( )
A.Ⅰ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增加,气温
降低
B.Ⅱ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4.关于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解析:第 3 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绝大部分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大 气增温。因此,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第 4 题,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主要体现在大气的逆辐射作用。 答案:3.A 4.D
探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原理 问题导引
每年冬季我国北方农民用人造烟雾的方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
结合材料探究:
(1)在晚秋和初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提示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 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和初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 冻。

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1 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 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2. 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 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预习课本P35-P37 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 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一、大气的组成1. 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 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2. 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教案

大气的组成结构、及受热过程一、课标分析课标: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活动建议:利用身边可以找到的材料和温度计,做一次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课标分析:大气的组成及结构在课标中没有提及,但它是我们理解大气圈的基础。

大气的组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贯彻生活化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课改精神,应结合生活,对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讲解,为后面的大气知识打好基础。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应用形象的图片和表格对大气的受热过程进行讲解和总结。

二、教材分析此部分内容鲁教版教材分为两目,运用饼状图对大气的组成成分进行呈现,用“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配以文字对大气的垂直分层进行讲解。

未涉及的内容有:酸雨,大气温室效应和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

第二目“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两幅图,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和大气保温作用示意图,设计了一个温室保温原理的活动,文字内容关于大气吸收作用比较详尽,对散射,反射没有提及。

三、学情分析181班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浓厚,但积极性难以保持,本节内容中的大气受热过较难,需要结合生活,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通过阅读教材图文,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和分层结构,并能说出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点。

2、通过观看图片和理解课堂讲解,能区分大气削弱作用中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过程与方法:3、通过材料分析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温变化的原因,培养根据图文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表达信息的能力。

4、理解太阳受热过程知识的学习,能理解温室原理,并能对大气保温作用、大棚技术、地膜覆盖等现象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大气组成成分的学习,认识到保护大气环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难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六、教学思路1、简洁导入—自学教材完成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思考大气成分改变对地球的影响2、小组讨论对流层和平流层的气温变化原理—大气的削弱作用讲解——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原理运用——练习巩固教学过程:【导入】师:在家里,父母是同学们的保护伞;在学校里,学校是同学们的保护伞。

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学指导)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鲁教版)(教学指导)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7讲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一、大气圈的组成及受热过程1.大气圈的组成及作用大气成分作用干洁空气N2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O2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CO2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调节地表温度O3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保护作用水汽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地面和大气温度固体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分层气温垂直变化大气运动状况与人类的关系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有保护作用高层大气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80~500 km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3.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①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直接来源:B 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②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地面增温。

(3)两大地理意义①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和散射作用。

②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二、热力环流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具体如下图所示: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影响风的三种力方向大小对风的影响风速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始终与风向垂直大小随纬度增加而增不影响风速的北半球向右偏,南偏向力加,赤道上为零大小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摩擦力始终与风向相反大小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下垫面越粗糙,起伏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越小使风速减小与其他两力共同作用,使风向斜穿等压线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高空风近地面风图示(北半球)受力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微点1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热源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吸收的热量主要为长波辐射,对短波辐射吸收很少。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60f i U r i f 教学参考■M H B I B2021 年第 3 期.t:课堂教学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王龙(山东省沂南第一中学,山东沂南)_、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 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从地球圈 层看地表环境”第一节“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中的重 难点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之后,学习“大气的运动”和“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之前的 核心部分。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看似 很少,但是其难度非同一般,其中太阳辐射的波长范 围、吸收特点,以及物体的温度与辐射波长的关系等 都需要做很好的铺垫。

对于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材以 热量在太阳、地球、大气间的传递过程为线索,阐明了 两个问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 作用。

教材注重原理分析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把 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与玻璃温室、玻璃阳台作对比分 析,寻求二者的差异,让学生学会对比分析问题;运用 保温作用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能较好地落实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以王老师的研学之地——西北地区为背景素材,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其研学过程遇到的地理现 象,认知西北地区的大气环境特征,理解大气受热过 程(区域认知);通过学习大气受热过程,能够从整体 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认识地理环境,运用大气受热过程 的原理,分析某地温差大小及其相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成因(综合思维);通过西北大环线的研学之旅,充分 认识地理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 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人地协调观);通过研学、模拟温 室大棚的实验,培养野外实践及实验探究能力,树立 科学的探究意识(地理实践力)。

四、 教学重、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自然和生活中的现象。

五、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 步知识,在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已了解了太 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节内容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 下了基础。

鲁教版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鲁教版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

鲁教版大气受热过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板书】:大气受热过程(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研究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讲本节课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

(2)能说出大气的热源,并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具体受热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重点的确立依据:弄清楚大气的热源,学好大气的受热过程能为后面知识的研究做好铺垫,对后面的教学活动有促进感化。

因此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的确立依据:由于材对大气组成成分和作用作了删减,知识跨度大,讲解时需要适当的补充,高一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讲解时难度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将大气的受热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的难易水平,以及学生的特点和各方面的本领(学生的读图本领和分析问题本领等)仍需加强锻炼。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到启发式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比力分析法等并结合本校五环四维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活动,达到教学方针。

XXX说学法:高一的学生要开始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对于相对较简单的知识点我采用自主研究法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同时还运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团结协作。

(五)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分):研究新课(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学生自主研究阅读教材,进行归纳总结,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作用,并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鲁教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1.大气圈的组成(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2.(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密度及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

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1.辐射与波长(1)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就波长而言:A为________辐射,B、C为________辐射。

2.受热过程3.结论:A是大气热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方法指导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典例导入 1.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疑难剖析1.受热过程2.(1)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能够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故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较大时,大气保温作用较强。

如下面两例: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考纲要求: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1)理解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

(3)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考情分析:
1.以“神舟七号”发射或人类探月工程为背景材料,考查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对人类的影响。

2.以某些自然现象切人,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课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温度变化规律
正常情况下,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但在下垫面性质、季节、气象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些变化。

对流层温度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气温直减率的变化
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气温直减率可能会小于0。

6℃或者大于0.6℃,如下图所示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2.逆温现象的产生
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即下冷上热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称为“逆温”。

按成因分,逆温主要有四种类型:
(1)辐射逆温。

如图为辐射逆温的产生、消失过程。

图a为正常气温垂直分布情形;在晴朗无云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很快,贴近地面的气层也随之降温。

离地面愈近,降温愈快;离地面愈远,降温愈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b);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最强(图c);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便逐渐自下而上地消失(图d、e)。

辐射逆温厚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在大陆上常年都可出现。

以冬季最强。

冬季夜长,逆温层较厚,消失较慢。

(2)平流逆温。

主要是由于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形成的,如冬半年,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受大气运动的影响,海上暖空气平流到同纬度大陆上常出现此种逆温。

(3)锋面逆温。

在锋面上,如果冷暖空气的温度差异比较
显著,由于暖空气位于锋面之上,而冷空气位于锋面之下,也
会产生明显的逆温现象。

如右图。

(4)地形逆温。

常发生于谷地和盆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
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被抬升,产生逆
温。

如美国洛杉矶市因周围三面环山,每年约有200多天出现
逆温现象。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
影响。

由于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
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面,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等),并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到交通等方面。

课时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三、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和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规律
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主要由大气得到热量(地面辐射)和失去热量(大气辐射)的差值决定。

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对流层)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如图所示。

(1)太阳辐射
最强时为当地地方时12时。

(2)地面辐射
当地时间1-2时时,地面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大于地面损失的辐射热量,地面热量盈余,地面温度仍在升高。

当地大约午后l时左右,地面热量由盈余转为亏损的时刻,地面温度为一天中最高值
(3)大气温度
当地大约午后2时左右,地面已经通过辐射、对流等方式把热量传给大气,此时气温达到最高值。

随后,太阳辐射继续减弱,地面热量持续亏损,地面温度不断降低,气温随之也不断下降。

至日出后,地面热量由亏损转为盈余的时刻,地面温度达到最低值,气温也随后达到最低值。

因此,气温最低值总是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规律
同样的道理,由于地面吸收、储存、传递热量的原因,气温在—年中的最高、最低值,也并不出现在辐射最强、最弱的月份,而是有所滞后,具体如下表:
3.全球气温水平分布规律
(1)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太阳辐射是地面热量的根本来源,并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但是受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影响,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2)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

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气温变化和缓。

(3)北半球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同一纬度的陆地与海洋,热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冷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4)7月份,世界最热的地方是北纬20ºN~30ºN大陆上的沙漠地区,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炎热中心;1月份,西伯利亚是全球的寒冷中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南极大陆上。

四、气温影响因素分析
(1)太阳辐射:主导因素。

判断一个地区气温高低,要“三看”:一看其纬度位置(决定太阳高度角大小);二看所处季节 (比较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差异);三看大气密度和
天气状况(影响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强弱)。

(2)大气环流:如北半球受偏北风影响一气温低;受偏南风影响一气温高。

(3)地面状况:海陆位置、沿海洋流、地势高低、迎(背)风坡等因素。

(4)人类活动:森林、水库、城市等因素。

2.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的判断及原因分析
(1)大陆与海洋: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大。

原因是大陆热容量小,白天和夏季增温快,夜晚和冬季增温慢,海洋相反。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原因是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朗夜晚高。

(3)低纬与中纬: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

原因是中纬地区四季变化明显,低纬地区终年高温。

年较差最小在赤道洋大气的受热过程
[经典例题2]读“某地某日气温随高度和时间变化统计资料(单位:℃) 回答(1)~(2)
(1)该地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分别是()
A.每天的“时和5时
B.近地面大气获得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和最少时
C.地面辐射出现最高值和最低值时
D.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强和最弱时
(2)下列时间段该地近地面空气质量较差的是()
A.20时一次日5时 B.8时~1l时
C.11时一14时 D.14时~20时
课时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五、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能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根本来源,大气的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其过程包括:(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大气吸收,绝大部分可透过大气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起剑保温作用。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随堂巩固
1.(2009·上海高考)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

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

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 )
读图,完成2—3题。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
A.地面辐射 B.太阳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大气的反射作用——D
C.大气的吸收作用——B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4.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示各项内容中,由于 (填写代表
的英文字母)的存在,使大气具有“温室效应”(保
温效应)。

(2)请阐述地质历史上大气“温室效应”在地表
环境形成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