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 最后一课
初中语文《最后一课》
可 一 一 安 静 跟 日 晨
是 天 切 安 的 星 的 一
那 , 偏 静 , 期 早 样
最使我 吃惊的, 后边几 排玫向 空着的 板凳上 坐着发 些镇上 的人。
如 能 条 难 分 法 到 出 来
果 把 出 学 词 从 尾
我 那 名 的 用 头 说
……
然后他 呆在那 儿,头 靠着墙 壁,话 也不说, 只向我 们做了 一个手 势……
《最后一课》这一短篇小
说,以沦陷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 学校被迫改教德文的事为题材, 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 师韩麦尔先生的典型形象,反映 了法国人民深厚的一读:
zhuà n
qídǎo
duó
wǎn chà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 不同?
平时“我”会迟到 会遭老师的责骂 平时老师穿戴一 般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 和地叫“我”“快坐 好”,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 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 漂亮礼服。
感悟· 探究
根据图画复述课文,体会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 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 的共同特点。
可是我 还能管 住自己, 急忙向 学校跑 去。
都德
新中国的成立
都德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爱国主义感情; 分析故事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 感情;
背景 字词 互动交流 感悟探究 小结.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篡 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 · 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 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 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 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 洛林。 1870年 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 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 “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 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 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 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 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初中语文七年级《最后一课》优秀教学设计
《最后一课》[整体设想]:《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说将普法战争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浓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创造了短篇小说艺术的典范,为世界人民广泛传诵。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第二课时着重探讨小说的艺术特色,本课为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教学方法]:概括法讨论与点拨法[教学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普通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发表感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
二、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法国十九世纪著名小说家。
28岁的时候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
《最后一课》是他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篇小说写于1873年,当时正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时期,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地区。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2、本文的体裁为短篇小说,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案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3)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学时数: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著名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
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捂(wǔ) 戒(jiè) 凳(dèng) 郝(hǎo) 叟(sǒu) 膝(xī)诧(chà) 惩(chéng) 赚(zhuàn) 钥(yào) 匙(shi) 藤(téng)祈(qí) 祷(dǎo) 哽(gěng) 挟(xié) 懊(ào) 皱(zhòu)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
诧异:觉得十分奇怪。
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最后一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最后⼀课》讲述的是在普法战争中被普鲁⼠强⾏割让的⼀所乡村⼩学在上着告别⾃⼰母语的最后⼀堂课,通过⼀个孩⼦的眼光来展现整个沦陷区的屈辱和对⾃⼰故⼟的深切的思念。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6课《最后⼀课》课⽂原⽂ 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很怕韩麦尔先⽣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个字也说不上来。
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天⽓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后边草地上,普鲁⼠兵正在操练。
这些景象,⽐分词⽤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近两年来,我们的⼀切坏消息都是从那⾥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思量:“⼜出了什么事啦?” 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场上跑过,就向我喊:“⽤不着那么快呀,孩⼦,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不接下⽓地赶到韩麦尔先⽣的⼩院⼦⾥。
平常⽇⼦,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家怕吵捂着⽿朵⼤声背书啦……还有⽼师拿着⼤铁戒尺在桌⼦上紧敲着,“静⼀点,静⼀点……” 我本来打算趁那⼀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天,⼀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的早晨⼀样。
我从开着的窗⼦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的铁戒尺。
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家的⾯⾛进静悄悄的教室。
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多么慌! 可是⼀点⼉也没有什么。
韩麦尔先⽣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弗郎⼠,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 我⼀纵⾝跨过板凳就坐下。
我的⼼稍微平静了⼀点⼉,我才注意到,我们的⽼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丝帽。
这套⾐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才穿戴。
精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案:最后一课中人物形象分析
题目:《最后一课》中人物形象分析《最后一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课文,作为中学生,我们在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需要在理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分析。
因此,本文将分析《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
一、小学生——郭老师的学生在《最后一课》中,小学生们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深刻。
他们是一些看似天真无邪的小可爱,却需要背负着膨大的学业压力,一遍又一遍地背书、背诗、默写文章,仿佛这是他们的全部人生。
而在这样的结构下,许多小学生被推向了心理的边缘,因为他们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无趣而繁重的学习方式,这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作者反对教育的腐败现象。
鲁迅先生描绘了他们的形象,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小学生的真实生活,同时也让我们思考了解一个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模式的弊端。
因此,小学生的形象塑造在文章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郭老师在《最后一课》中,郭老师是小学生们学习的主要导师。
他是一位省级教育家,德艺双馨,他的教学方式很灵活,教过的学生都能学到知识。
他的形象并非眼前所见,而是需要通过这个故事的时间和空间K线才能真正理解。
鲁迅通过小学生的眼睛描述了郭老师的形象,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父亲在故事的结尾,最让人心酸的当属小学生的父亲。
他是一个顽固的人,同样骄傲和自豪,却无法领悟到人生的重要意义。
他并不的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学习,更不想让他们学习无用的知识。
他有着狭隘和固执的视角,无法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他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再上黑暗的教育,狠心地让儿子逃学。
《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形象十分深刻,每一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不同的思想倾向,这为我们理解故事提供了深刻的线索。
通过对小学生、郭老师、父亲等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鲁迅先生的思想和他对教育政策的批判,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7篇)《最后一课》的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学常识。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体现思想感情,进而深而体会本文中心。
3、了解本文结构。
【教学重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最后一课》是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曲,对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是这首交响曲的主旋律,本文对郝叟、镇长、邮递员以及班上学生的描写则起到了配合主旋律的作用。
对于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心理、服饰的描写以及对布告牌、金龟子、鸽子等的细节刻画,都是爱国主义的音符。
这些音符组成一首悲惨的爱国主义乐曲。
二、自己掌握文学常识,生难字,看预习提示并了解时代背景宛转、诧异、懊悔、祈祷、气氛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它是以普法战争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这篇小说却别出心裁,既没有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把沦陷区人民对祖国的眷念、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最后一课中。
三、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四、熟悉本课结构1、第一部分(1~6)交代背景,为下文作铺垫。
描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2、第二部分(7~23)情节的发展,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感情。
⑴ 小弗郎士来到学校,发现今天上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呢?这说明了什么?平时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气氛。
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部编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
韩麦尔先生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
“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他们为了多赚 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本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 活儿。我呢,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 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 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漠。通过小伙计的双眼,我们不仅看到了酒客和酒店老板 的麻木和冷漠,还看到了这种麻木和冷漠给儿童带来的影 响。
总结
第一人称“我”,既能带给读者亲切真实的阅读感受, 又能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儿童的口吻,以儿童的所见所闻为线索组织全文,使作 品风格带有儿童的天真稚拙,而且还丰富了主题表达。
镇上的人
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 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 了。
最使我吃惊的是,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 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其中有郝叟老 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 递员,还有些旁的人。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平时没有忧患意识,国家已 灭亡才觉醒 。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 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自觉自省
儿童视角的作用:
使主题内涵更加丰富与深刻。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对入侵者的叛逆与反抗
连儿童都能有这样的勇敢和觉醒,更何况是成人呢?
儿童视角的作用:
第一人称“我”
第一人称“我”的作用:
带给读者亲切真实的阅读感受。
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
最后一课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10篇最后一课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篇一情节人物形象上课前(1—10)小弗郎士上课时(11—23)韩麦尔先生下课时(24—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重点〗要点1〖难点〗〖教学过程〗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表现了什么?二、阅读11至23段讨论:1、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2、小弗郎士没能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为什么小弗郎士这次听讲全都懂?明确: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见课后练习三、四)三、朗读最后一个部分讨论1、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明确: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效果分析
效果分析——《最后一课》济南育秀中学王赛课后续写要求: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请用第一人称进行续写。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立足文本,合理想象,站在小弗郎士的角度,写出了一篇篇充满家国情怀的续文。
以下为部分学生的写作片段。
续写《最后一课》张程惠下课了,我看到韩麦尔先生无力地挥了挥手,哦,他一定很难过吧,可我又何尝不是呢?离开学校时,我回头看着我的学校,透过玻璃,我仍能看到黑板上的那几个漂亮的大字“法兰西万岁”。
我看到韩麦尔先生坐在教室后面的椅子上,良久,他起身,擦掉了那几个字。
路过镇公所,公告牌周围已经没几个人了。
想到之前的告示,我不由地走近了。
公告牌上有几张纸,有些已经折了,还有的应该是刚贴上去的,还很平整。
我找到了那张下令教德语的公告,认真读了一遍,却发现没多少能读懂的,断断续续地拼下来,也只能明白大概说了什么事儿。
小镇上的人们应该也是这样吧,唉,可怜的人们啊,活了大半辈子,却连自己的语言都一知半解。
我多么希望我能把这篇公告顺顺当当地看下来,能原原本本地知道它的意思。
想到这里,我又想起韩麦尔先生,他大概是这个小镇上唯一能完全读懂公告的人吧,可他马上就要永远离开这里了。
不过也好,在那些可以说法语的地方,也许他还能好受点。
再看看这些公告,现在还都是法语,估计再过几天就都变成德语的了。
到那时,我可就连一丁点儿都读不懂了。
继续向前走,早上普鲁士兵操练的地方已经没什么人了,哦,那些坏家伙,拜他们所赐,我可能这辈子都读不懂法语了。
加快脚步,我立刻离开了这个地方开玩笑,我怎么可能呆在坏家伙呆过的地方!路过森林,我听到了鸟儿的歌声,婉转动听。
要在平时,我肯定会停下来听一会儿的。
可是现在,我甚至觉得这还没那条分词用法有趣,我还不会呢,我又悲伤起来。
我的最后一课啊!我跑了起来,一路飞奔回家,打开我的课本,一个字一个字认真地读了起来。
时间一点点过去,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
我实在太困了,趴在桌上睡着了。
《最后一课》读后感8篇
《最后一课》读后感8篇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锻炼写作技巧,优质的读后感,让人对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更深入的理解,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最后一课》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1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这篇课文中,我曾三次称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这句似乎很平常的话语,却反映了我对先生的深刻的忏悔,从而揭示了韩麦尔先生的复杂而又崇高的内心世界。
文中当小弗郎士走进静悄悄的教室,听先生用有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讲最后一课的时候,他心里万分难过。
他为从前没有好好学习,随便旷课而懊悔。
此时,他不但不觉得课本、语法、历史讨厌,反而觉得像是老朋友。
想到先生马上就要离开了,再也见到他了,他在不觉中忘记了先生的惩罚,忘记了挨的戒尺,现在,他只觉得先生可怜。
韩麦尔先生的确是个值得可怜的人,作为一个法国人,一个法国教师却不能上法语课,先生的心理是多么的难受啊!就要离开四十年来一直生活工作过的可爱的学校,离开他的小院子,他的学生,离开那些擦光了,磨损了的用了多年的课桌和椅子,离开了已经长高了的胡桃树和他亲手栽的紫藤这些叫他怎么不伤心呢!怎么不让人感到可怜呢?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然而它又是伟大的人。
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他郑重地穿上平日不穿的漂亮的礼服,表示他对市区国土的敬意。
在讲授这最后一课时,他耐心地讲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部交给他的学生,表到了他对祖国语言的无限热爱。
当听到教堂的钟声,听到普鲁士兵收操的号声,他站立起来,脸色惨白。
最后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法兰西万岁的大字。
我们从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看到他对祖国无限的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切齿的恨。
课文正是通过对难忘的最后一课的描写,刻画了一个令人钦佩的可怜而又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
《最后一课》读后感篇2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主人公小弟幼士的性格给读者的印象是极其深刻的。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教学反思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上完这堂课后,我想起于漪老师在谈到语文有效教学是说:“教怎样的课文,达到怎样的目标,要减头绪,要削枝强干,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确,这篇课文篇幅长,头绪多,怎么处理教材,化繁为简,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着实考验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
现在就我执教后的感受略写一二: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有没有把握好开端即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
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中澎湃的爱国主义热情和课文相得益彰。
它反映的主题和课文是契合的,且诗的语言最易感染打动人心、拨动听众心弦,激起共鸣。
导入新课我朗诵这首诗,声情并茂的朗诵成为这堂课最好的开场白,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事实证明这样安排独具匠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我从题目入手,还原进课文中“我的最后一堂”作为切入点,通过不同词语的重读引领学生理解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接着转对小弗郞士,韩麦尔的形象分析,融情于文本感悟爱国之情作为教学重点引领学生准确合理的解读文本,发现亮点,收获亮点,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不足和遗憾之处:1、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课堂里留给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并不多。
2、关于第三段分号的使用,可作为一个教学亮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
3、对于小弗朗士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还有些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4、对于韩麦尔先生的人物形象处理局限于可怜的人、可敬的人,放的还不够开。
它还可以是什么样的人,学生个性化阅读体会要充分体现。
5、对于几处细节,赏析之后能回过头来再次阅读,三次阅读,他们会有与上一次更深的感受。
比如22段,14段,2、3两段等等,但是这样的话教学时间就可能会不够,这是一个矛盾点。
6、读了王君老师等名师们对课程的解读,突然发现语文课真的有太多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的东西,教什么?怎么教?……语文教学博大精深,自己虽然教学数年,其实只是算一个刚刚入门的语文人罢了……优于昨天的自己,就是真正的幸福。
初中语文教学教法新探——以《最后一课》为例
初中语文教学教法新探——以《最后一课》为例【关键词】语文教学教法《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课文,这篇小说最出彩亦是最重要的莫过于它的爱国主义思想价值。
依靠教师的分析,学生感受和把握这一思想价值是不难的,但教学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文章撼人心魄、发人深省,其令人奋发的爱国主义主旨却只能得到肤浅的体会。
为了深化主旨,让文章巨大的思想正能量尽情释放,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没有更有效、更深入的教学方法呢?笔者作了几点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运用归纳法这篇小说始终将笔墨的重心凝注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这一对师生身上,而展现他们精神风骨的语句和情节分散于“最后一课”的全过程。
归纳法就是将这些作者精心设置的语句和情节概括呈现出来,用拟小标题的方式,使人物的熠熠光辉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现。
所以,学生对课文预习成熟后,教师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对表现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的语句和情节进行归纳。
如归纳表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语句和情节时,笔者采取了以下步骤:1.自行选认。
要求学生将自认为能表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圈点出来,并给每一处内容拟一个小标题。
2.互通有无,辨伪去妄。
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能在第一环节中归纳全面,这一环节可让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启发,全面概括。
经过讨论,学生总结出10处表现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内容,概括如下:①“礼服纪念”;②“沉痛揭晓”(指韩麦尔先生向孩子们点明这是“最后一课”);③“神圣责备”;④“讴歌母语”;⑤“借喻寄意”;⑥“苦心设计”(圆体字的内容):⑦“悉心授课”;⑧“恋恋不舍(家园、校园)”;⑨“惨痛告别”;⑩“以笔抒心”。
事实证明,使用了这种教法,课堂紧张而又活泼,学生先凝神白读圈点,继而争相讨论,彼此辩难,后冥思佳句,形象拟题。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都发挥到了极致,课堂的学习气氛十分浓厚。
二、运用模拟表演法模拟表演法即在课堂上选择课文涉及的特定场景和人物言行情态,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人教初中语文七下《最后一课》-(八)
7.最后一课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结构特征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心理、细节描写, 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突出中心;3.理解并体会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能力目标:1、通过人物的语言, 行动, 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
领会这种写法并学习运用, 激发想象力, 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本文通过设疑铺垫、前后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的方法。
2.把握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与值观目标:通过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分析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原因, 分析塑造小弗郎士这个形象的意义。
2.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 动作, 神态的分析, 深刻体会他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和方法:1.诵读法2.探究法教学准备: 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爱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爱国的故事很多很多, 下面请同学讲述一个爱国主题的小故事。
在学生讲述完后顺利导入新课。
1.走进都德:都德(1840~1897), 法国19世纪的著名小说家, 毕生从事创作, 写过一百多篇小说。
他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以后, 都德应征入伍, 后来曾以战争生活为题材, 创作了不少短篇作品, 有《柏林之围》《最后一课》等。
《最后一课》是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
2.走进普法战争:1870年, 普鲁士入侵法国, 爆发了普法战争。
但由于法国政府在战争失败后与普鲁士签订和约, 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普鲁士。
普鲁士政府占领后, 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 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 下了一道命令, 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 不准再教法语。
所以小说里的主人公小弗郎士, 他就不能在学校里再学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小说里的老师韩麦尔先生, 他就不能再在阿尔萨斯这个地方的学校里, 教自己的法国语言了!因而这篇文章的题目呢叫做《最后一课》。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第6课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自学课文、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一、目标导学同学们,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
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加以体会吧。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
2、扫清字词障碍,积累词语。
3、朗读课文,理清情节结构。
4、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检查自学成果:(1)、作家作品简介(老师可作适当的补充、强化)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背景: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2)、正音、解词:(学生写在黑板上的字词由学生自己解决)郝hǎo叟sǒu懊ào悔字帖tiè诧异chà钥匙yào shi强qiǎng迫踱duó来踱去哽咽gěng yè祈祷qídǎo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最后一课_课件1
思考:
“最后一课”是在一种怎样的特定历 史背景下上的?试从课本中搜集相关信息。
课文中哪些语句暗示了这样的背景?
相关时代背景
1870—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在 战争中惨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 给普鲁士。亡国之恨激起法国人民强烈 的爱国热情。
对入侵的敌人—— 刻骨的仇恨 感情 对沦亡的祖国—— 无比的痛心
对苦难的同胞—— 充满无限深情
“监狱”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为什么“亡了国 当了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 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 和封锁。 “钥匙”——法国语言。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标志,牢 记祖国语言,内心的爱国热情就永远不 会熄灭,就会为争取国家的独立、民族 的解放而斗争。
结构提纲
一、开端(1—6):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
二、发展(7—23):最后一课的情景
①(7 — 10)上课前异乎寻常的情景(气氛、学生、老师、板凳) ②(11—16)韩麦尔先生宣布是最后一课时小弗郎士的悔恨
语法课(总结悲剧原因、赞美法语) ③(17—23) 习字课(精心设计字帖)
历史课(赫叟老头)
最后一课
法 都德
学习目标
一、熟悉故事情节; 二、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爱国主题; 三、揣摩一种学习小说的方法。
从音、形、义三方面分析下列词语,注意突出重 点,不必面面俱到。
liang
xié
征发 思量 挟
qí
gě结构提 纲,复述故事(交代清楚故 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 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小弗郎士: 心理描写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下册《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1、听说同学们见多识广,我们一起看一看这是哪个国家的语言?哪一位同学知道它们的意思?其实,这三个国家的语言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爱祖国!
2、假设有一天我们不能学汉语了,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但140年前,在一个淳朴的法国小镇,一个看似普通的课堂里,一位悲壮的爱国者,一群懵懂无知的孩子,却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向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最后一课》,作者都德。
课
后
反
思
本课最大的收获,是在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打破常规,从三个关键词“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入手,让学生有针性、有目的性的走进文本。对于文本的处理,有时老师把课文当成一个例子,固然没错,但如果能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又会是另一种境界。
我们在学习中总是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有时放不开,在本课的预习上,把字词、作家作品、文章的感知都放给了学生,从课堂生成的效果来看,学生掌握的很好,这也是本课的一点收获吧。
勉强(qiǎng)惩罚(chéng)
颤抖(chàn)气氛(fēn)
祈祷(qí)难堪(kān)
字帖(tiè)挟持(xié)
教师根据预设的内容进行指导、点评。
作家作品识记内容:
都德法国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zhā》,长篇小说《小东西》,著名短篇小说集《月曜yào故事集》。
字词读音:
勉强(qiǎng)
气氛(fēn)
联系“汉语书写”大赛
“拯救汉语”行动
2、老师总结:这就如《最后一课》作者都德告诉我们的一样:(板书勾画)
这样的民族还会灭亡吗?
(板书:钥匙形状)
3、我们的耳边仿佛又听到了140年前,在那个淳朴的法国小镇那祈祷和平、幸福的钟声……
初中语文臧克家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语文《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臧克家及其写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最后一课》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臧克家及其写作背景。
2. 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一些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学习语文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臧克家及其写作背景。
2. 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课》,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对其进行积累。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 各小组汇报探讨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四、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
2.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学习语文的认识和体会。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强调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2. 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 写一篇关于学习语文的体会文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培养。
同时,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加练习和运用。
总的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初中语文教学教法新探——以《最后一课》为例
给学生 , 让学生对表现人物性格 、 精神 、 品
质 的语 句 和 情 节 进 行 归 纳 。 如 归 纳 表 现
韩麦尔 先生爱 国主义思想 的语 句和情节
时, 笔者采 取了以下步骤 : 1 . 自行选认 。 要求学生将 自认 为能表 现韩麦 尔先生爱 国主义思想 的内容 圈点 出来 , 并 给每一处 内容拟一个小标题。
补 充法即对作者 未写到 的人 物在 一 定情境下 的表现 、 反应 加以想象 , 要求学 生进行合理 、 具体 、 生动的补充 。 笔者提出
“ 讴歌 母语 ” ; ⑤“ 借 喻寄 意” ; ⑥“ 苦心设 《 最后一课 》 是人教版初 中语 文七年
级下册 的课 文 ,这篇小说 最 出彩亦是 最 重要 的莫 过于 它的爱 国主义思 想价 值 。 依靠教 师的分析 ,学 生感受和把握 这一 思想价值是不难 的 , 但教学效果往往大打
此 景下 的 “ 沉痛 ” 心情 。
三、 运 用 补 充 法
【 中图分类号 】 G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3 ) 0 6 B 一
0 0 46 ~02
义思想的内容 , 概括如下 : ①“ 礼服纪念” ;
②“ 沉痛揭晓” ( 指韩麦尔先生 向孩子们点 明这 是 “ 最 后一课 ” ) ; ③“ 神 圣责备 ” ; ④
的人 物 , 并结合 “ 最后 一课 ” 的特定背景 , 深入揣摩人 物的言行情态 ,将 其表演 出 来, 更能切身体会其 中的情感。模拟表演 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 ① 明确要求 , 提醒要
韩麦尔先生和小弗 郎士这一对师生身上 , 而展现他们 精神风 骨的语句 和情 节分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 第二年 ( 1871 年)。1870年 爆发了普法战争,普军入侵法 国,对法国人民来说,战争就 属于反侵略的性质。 在祖国危急的关头,爱国主义热潮高 涨。都德也应征入伍,战争生活给予他新 的创作源泉,人民反侵略的精神给予他强 烈的感染,这使他写出了著名的爱国主义 的短篇作品《最后一课》。
问题研讨
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 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 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 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韩麦尔先生的 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的形象 高大了。
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 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 不回头 ,为什么?
问题探讨 如何理解小说第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 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
“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 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可是那 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总”和“偏”可否去掉?
•不可。 •“总”说明喧闹的一贯性; •“偏”表示异乎寻常。
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 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
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 中体现。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 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 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 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 时的心情。
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 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 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 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 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 • 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 • 这是多么惨痛和可悲的事啊!……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 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灭绝一个民族,最好 的方法就是灭绝它的 语言!
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要完全征服中国, 就必须使中国人成为“愚民”,其关键就在于学校教育。因此日 军在军事进攻的同时,就有针对性地破坏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 首先,对中国的学校、图书馆等文教机关,采取轰炸、劫掠、 关闭、限制等种种手段进行打击。日军所到之处,对中国的文教 机关进行疯狂破坏。日军侵占东北地区之后,下令所有学校一律 停办。其次,屠杀与迫害爱国抗日的师生,削弱师资力量。1932 年我国东北地区尚有中小学教师24000余人,到1933年只剩下 16000 余人,其余8000多人受到逮捕或杀害。中国的师资力量受 到严重地削弱。再次,掠夺、焚毁文化典籍和进步书籍、教科书, 为推行奴化教育进一步扫清障碍。据伪满文教部档案记载,仅 1932年3至7月,日军在东北就焚书650余万册。 日本对中国的文教事业的摧残与破坏,是对中华文明的一场 空前浩劫,同时也为其推行奴化教育政策奠定基础。
什么原因使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 的变化?
•由于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深深眷念。 •由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 痛心情和爱国氛围的感染、影响。
你认为小弗郎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试结合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分析)?
(3)找出描写其他主要人物的语 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的有关 语句。
外貌描写
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 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 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 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 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 要作用。
文章结构
文章线索小说以小弗郎士 的见闻感受和心理活动 为线索:
(开端)
第一层:上学路上(1—6)
第二层:上课之前(7—10)
(发展)
第三层:上课经过(11—24)
(高潮) (结局)
第四层:宣布下课(25—30)
(2)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 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说说分别表 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产生了 学好祖国语言的责任感。
“我这些课本,语法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表现了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感情被唤起, 开始认识到祖国语言和历史的重要。
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 易,挺容易。
表现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 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 动力,与老师的思想感情已经沟通。
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 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
语言描写
用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 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 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
难舍。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社会环境:“普鲁士兵正在操练”等
交待背景。 反映小弗郎士的幼稚、纯真。 渲染一种悲剧气氛。
•“我”:小弗朗士。 •不是都德。因为这是小说,人 物是虚构的。 •这种第一人称的写法能给读者 亲切和真实的感受。
小弗郎士为什么称韩麦尔先生先生为 “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马上就要失去讲授法语的 权利,阿尔萨斯人马上就要失去国土, 他内心惨痛,令人同情。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 “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 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 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 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 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 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 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惨白”是先生极其悲痛愤慨的心情。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 说……
怎样理解老师的表情(神态)?
• 表现对国土沦丧的极端痛苦。
动作描写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 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怎样理解老师的举止?书写“法兰 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 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 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 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
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现了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 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无忧无虑 不想上课
感觉出事 感到诧异
难过、懊悔
忘不了祖 国语言、 热爱祖国
痛恨 敌人
细心听讲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 么变化?
•上课前,害怕提问,决定逃学。 •到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肃静,感到 诧异。 •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 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 荒疏学习而悔恨。
突出了最后一堂课的意义,渲染了浓烈的爱国气氛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 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 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 桌子上紧敲,“静一点, 老师 静一点“……平时,我 迟到,韩麦尔先生却温和地叫 我快坐好。 迟到,会遭到韩麦尔 老师穿……打……戴……(和 先生的责骂。 平时不一样)
“我”是谁? 是不是作者都德?为什么? 为什么塑造一个“我”?
“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 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 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 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
比喻
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 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打开监狱大门指使人民获得自由
只要不忘记自己的祖国语言,保持强烈的 爱国心,就一定能赶走侵略者。
gĕng
哽 hǎo sǒu 郝叟
w ăn
宛转
关于小说
人物(描写)
小说的 三要素
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故事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阅读文章 感知内容
(1)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小说的 主要人物。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 作用。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 的人呢(试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 神态、动作来分析) ?
朗读、分析7-10段,填写下表。 学 校 气氛 不 平 常 学生 的 现 象
平日上课 最后一课
对比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 一切偏安安静静地,整个 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 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 街上也能听到。 肃气氛。 上课前,开课桌, 关课桌,捂着耳 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经都在 自己的座位上了。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 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柏林”指代什么? 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指代普鲁士政府。因为柏林是普鲁士 的首都。 •“借代”的修辞方法。
上页
返回
下页
“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 “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 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这些语句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 用? 反复,强调阿尔萨斯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 起,表明了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比喻,生动形象地表明了祖国和家乡在人民心 目中的地位。
• 祖国必胜的信念;国土沦丧的痛苦;对侵略者的 愤恨……
动作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
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 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 语言 —— 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 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 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并以此唤起 人们的爱国热情。
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为了纪念 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 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 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 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 情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