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合集下载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通用3篇)国史大纲篇1《国史大纲》是钱穆先生于民国二十八年六月完成的一部通史性著作,此书以传统社会价值作为其立场,符合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全书共有八编,四十六章,从虞夏时期一直写到民国时期。

因其写作之初,是将其作为一部教材来编写,所以力求简要。

虽然具体细节虽展开不够充分,并且其中有些地方也值得商榷,但其论点皆切中时代之要害,可谓入木三分,很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

所以凡读史者莫不应通读此文章,借以培养自身的历史思维以及历史情怀。

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

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国史大纲》心得体会

《国史大纲》心得体会

《国史大纲》心得体会首先,《国史大纲》对中国历史的分期与命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傅斯年将中国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变革形成、衰退崛起、创新、动荡复苏和稳定昌盛。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重要事件,傅斯年通过对这些时期的梳理和分析,使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其背后的原因。

这种分期方式不仅使历史更具有条理性,也便于我们对历史事件进行分类和深入研究。

其次,傅斯年在《国史大纲》中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于每个时期涌现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傅斯年都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解读,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帝制时,傅斯年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的优缺点,并对历史上的帝王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这种深入思考和客观评价的方式,使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

此外,《国史大纲》还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和争议进行了探讨,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社会制度时,傅斯年对封建社会的性质和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就封建社会的起源问题进行了讨论。

对于一些历史问题的研究,傅斯年展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给人一种严谨而深入的感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交流,我不仅对这些历史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历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有了更多的认识。

最后,傅斯年在《国史大纲》中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梳理和总结,使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宏观、全面的认识。

傅斯年将中国历史的发展看作是一个不断起伏、前进的历史进程,他指出中国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从变革到衰退,再到崛起和复苏。

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傅斯年试图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使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综上所述,《国史大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阅读该书,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和重要事件,也对历史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思考方式有了更多的认识。

《国史大纲》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我相信它将对我继续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作为一部大成之作《国史大纲》还普遍地包含了钱穆先生很多卓越的历史思想,此文将主要就其“文化史观”作一初步认知。

关于《国史大纲》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国史大纲》读后感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读书报告国史大纲范文

读书报告国史大纲范文

读书报告国史大纲范文国史大纲是一本总结了中国历史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书籍,它以清晰而简明的方式概括了中国自古至今的发展脉络。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国史大纲的总结和感悟。

国史大纲以“远古”为起点,从夏、商、周三代开始,逐渐展开了中国历史的图景。

它详细描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

例如,它介绍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秦朝一统天下的壮丽景象,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以及明朝的辉煌和清朝的衰落等。

阅读国史大纲之后,我对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和重要事件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我意识到中国历史是一个连贯的整体,每个时期都对后面的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契机;唐朝的开放时代为后世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国史大纲还提到了重大事件,如黄巾起义、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等,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此外,国史大纲还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

例如,我了解到夏朝的启蒙者禹、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秦始皇、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和清顺治皇帝等。

这些人物以不同的方式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功绩和思想在国史大纲中得以呈现,从而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对中国历史的演变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它让我认识到中国历史是一个悠久而复杂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国史大纲也给我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机会,启发我思考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认同。

总之,国史大纲是一本对中国历史进行全面概括的重要工具书。

它通过清晰的叙述和简洁的语言,帮助读者把握中国历史的整体脉络。

阅读国史大纲后,我对中国历史的时间顺序、重要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将对我的历史学习和文化认知产生深远的影响。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5篇篇一: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嘹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

.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家世贫苦,幼时丧父,中学毕业即无力求学,以自学名家。

原任中小学教师,1930年后执教于高等学府,历任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武汉大学、华西大学、江南大学等校教授,创办香港新亚书院。

其代表著作有:《刘向歆父子年谱》、《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政学私言》、《朱子新学案》、《中国学术通义》、《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等。

著者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

著者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近代史学诸流派在政治制度、学术思想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研究的结论大体上是:在政治上,秦以来的历史是专制黑暗的历史;在文化上,秦汉以后两千年,文化思想停滞不前,没有进步,或把当前的病态归罪于孔子、老子;在社会经济上,中国秦汉以后的社会经济是落后的。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国史大纲》读后感1这本书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与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不同。

说起历史教科书是怎么样的,大家恐怕都不会陌生。

以分阶段的社会进化史为纵线,阶级斗争为轴线,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条目虽然清晰,但文字干枯发涩,千篇一律。

然后我们学生就死记硬背,不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

这根本不是学历史,这是把意识形态强行灌输到人们的潜意识中去。

这样死记硬背却没有对历史的反思,即使将整本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也不知道中国是怎样形成,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落后下去的。

像义和团运动那部分,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对于书的结构,钱穆先生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路,从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梳理社会的变化。

经济是基础,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样的论述在宏观层面还可以,但到了微观层面就容易纠缠不清。

仅就政治制度的演化来说,在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经济基础变动不大,但政治制度却有了不少的变化,书中把它归结为这样一条线索,秦之前家国不分,王室即是政权,大臣皆为天子私臣;秦至唐是王室政权逐渐分开的过程,王室高高在上,丞相作为朝廷领袖是政权的最高行政长官,门下执行中书封驳,读后颇有点君主立宪的错觉;从宋开始君主集权加剧,但丞相仍然是公认的领袖,直到明太祖出私心废宰相直领六部,王室和政权又合二为一,所以先生才会借助顾炎武说出“我朝政事崩坏皆从太祖废宰相始”的话来。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通用)(全文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通用)(全文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通用)(全文5篇)第一篇:《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通用)《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史大纲》读后感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在这里,我想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史大纲》,作者钱穆。

钱穆老先生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钱老写过很多关于历史的书,我都喜欢看。

其中尤其喜欢看钱老的《国史大纲》。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从书中感受到钱老对祖国的强烈的热爱。

大师对祖国的热爱跃然纸上!《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

当我翻开《国史大纲》这本书时,仿佛被带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历史上的伟人们共同经历了那些风起云涌的岁月。

《国史大纲》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更是一部对中华文明的深入挖掘和解读。

作者钱穆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中华历史的厚重与深远。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都仿佛有了生命,它们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史实,而是充满了情感和智慧的故事。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所震撼。

从远古的夏商周到清末民初,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多少的辉煌与沉沦,多少的悲欢离合。

在历史的洪流中,有那些为了国家民族而英勇奋斗的英雄们,也有那些为了理想信念而不惜牺牲生命的志士们。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我们今天宝贵的财富和精神的支柱。

同时,通过阅读《国史大纲》,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历史的无情和现实的沉重。

在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必然的走向和结局,而每一个人的命运也都被历史的车轮所牵引。

历史的残酷和无情,使我们更加珍惜当下和思考未来。

总的来说,《国史大纲》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历史著作。

它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更可以启迪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一)《国史大纲》是一本简要的中国通史,它与我们以前所用的教科书有很大的不同。

以前所用的历史教科书,大家都不会很陌生,它依据历史的发展,分阶段地从政治辐射到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虽然将所有的事件内容表达得很清晰明了,但总是千篇一律,文字枯涩。

而我们总是只能将一些冰冷冷的事件从历史长河中抽出来死记硬背,我们也不能质疑书本,没有独立思考,这根本不是在学历史,而是把这种意识形态强行塞到我们脑中。

这种没有对历史的反思,我想,把课本上的东西记得再熟,我们也不能了解中国怎么样兴盛起来,又怎么样落后下去。

像义和团运动,书上只说这场运动是如何爱国,如何轰轰烈烈,一点没提那些团民是如何愚昧,如何残忍。

爱国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不能理性对待就容易变成民粹主义,只知帝国主义罪恶,不知我们怎么给了帝国主义罪恶的口实。

而在《国史纲要》这本书的序言中钱穆先生就已经指出了,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也是他撰写此书的主旨。

该书有简有繁,概述了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重点描写了各朝的经济、政治制度及思想状况,重点的重点是以上的种种造成的影响。

整本书都突出了他深入理解本民族传统与文化的个性与特性的主张。

这本书写出了中国曾经的强盛和病态。

和强盛一样,《国史大纲》一书也特别突出了中国历史上的种种弊病,包括政治、经济、思想等等方面的某些病态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如书中提到的中唐以后中央与地方统治上的冲突与弊端等。

在全书的序言中,先生也说的很清楚,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全盘否定,以为整个中国封建史就是黑暗专制的代名词,没有任何光明可言;一种是全盘美化,以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国史大纲》优秀读后感1凡读一本书,亦是在读一个人,读此书之作者为人为学之道。

史书也不例外,这就和“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

”同理,《春秋》与孔子其人有脱不开的关系。

故欲对《国史大纲》的意义有更为深的理解,必然要对钱穆其人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此下凡列与其有关钱穆之故事以增进读者的理解。

在民国文化革新时期,当胡适学派反对“崇古”与“迷信”,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上古史作存疑与否定态度时,钱穆等人立表异议,说“余任上古史课,若亦疑古,将无可言”。

他在《国史大纲》一书中也说道:“今求创建新的古史观,则对近人极端之怀疑论,也应稍加修正。

”钱先生后来坦率地表明自己不同于古史辨派的一味疑古而是在求真的基础上提出新说:“······而余则疑《尧典》,疑《禹贡》,疑《易传》,疑老子出庄周后,所疑皆超于颉刚。

然窃愿以考古名,不愿以疑古名。

疑与信皆须考,余与颉刚,精神意气,仍同一线,实无大异。

”而对于《国史大纲》的创作背景我们也需要明白。

当抗战爆发之时,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此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而中国于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钱穆的最坏打算没有发生。

所以说钱穆先生著《国史大纲》更多的是在考量历史对于国人的价值。

近年来,牟经济发展之思维甚嚣尘上,历史这样一个极具魅力的学科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以至于误解。

有鉴于现实与历史之间碰撞,通过阅读史书,这是在其中寻找自己的答案。

凡读史者,先排除其中被迫读历史者,即使有志于历史学科的人也对于历史抱有不正确之思想。

读《国史大纲》有感范文

读《国史大纲》有感范文

的。

在大家学习历史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国史大纲”的信息,不过很少有人真正去阅读它。

不过,在我最近的一次读书经历中,我选择了读《国史大纲》,并且我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收获。

我要说一句话,那就是《国史大纲》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历史读物。

它从最早的中国历史,一直到新中国的创和发展,刻画了中国的历史长河。

作为一名历史学生,我深知了解历史的重要性。

而《国史大纲》作为一本全面,系统,深入的历史书籍,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在阅读《国史大纲》的过程中,我发现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对于那些不被历史书籍所提及的人物,事件的介绍。

例如,对于那些历史上的忠臣义士,我们习惯于认为他们都是非常英勇无畏,毫不畏惧的。

但是,《国史大纲》则为我们呈现了这些人物生平的种种细节,让我们对于历史人物有了更为立体,真实的认识。

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知识。

在读到《国史大纲》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对于很多历史课本中所没有的事件,细节和人物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例如,我们知道关于项羽刻石,伏波山之战,古田会议等等历史事件,但《国史大纲》则深入挖掘了这些事件背后的真实故事和更广泛的历史背景,使我对于历史事件有了一个更加整体,深入的认识。

《国史大纲》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也非常精练和清晰易懂。

它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历史的繁琐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在读的过程中,我很快就能够将新的内容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认识。

我还要提到《国史大纲》对于历史文化的阐述。

历史是一道经年累月不变的流水带,一直流淌到现今,而文化则是这个流水中的风景。

《国史大纲》的大量篇幅也着重阐述了这些历史文化的演变和重要性。

比如中华传统思想,儒教道教,佛教思想等等,都在《国史大纲》中得到了详细的介绍。

它深刻描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历程,不少的历史石经和碑文中都镌刻了极富启迪性的历史文化魂,正是这些历史文化的遗产成就了今天的中国特色文化。

回想起阅读《国史大纲》的这段时光,我深深地被其震撼。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读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梭于中国历史长河的奇妙旅行。

这可不是那种在书本上干巴巴地罗列事件和人物的历史书,而是一部充满了鲜活气息,能让你真切感受到历史心跳的著作。

在书中,钱穆先生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走进了中国历史的深处。

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史料,而是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将历史的脉络清晰地展现在我的眼前。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唐朝的讲述。

唐朝,那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比辉煌的时代。

钱穆先生笔下的唐朝,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繁荣与开放。

唐朝的长安城,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有穿着华丽丝绸的达官贵人,也有穿着粗布麻衣的平民百姓。

街边的店铺琳琅满目,卖什么的都有。

有卖香喷喷的胡饼的,那胡饼烤得金黄酥脆,老远就能闻到香味,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还有卖各种精美的瓷器和丝绸的,那瓷器上的花纹简直巧夺天工,丝绸更是光滑细腻,仿佛能在上面滑滑梯。

城中心的朱雀大街,那更是宽阔得不得了。

据说能并排走几十辆马车呢!每逢节假日,街上就会张灯结彩,热闹得像过年一样。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是来看杂耍表演的,那些艺人能把手里的刀枪棍棒耍得呼呼生风,让人忍不住拍手叫好;有的是来逛庙会的,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吃和小玩意儿,让人挑花了眼。

唐朝的文化也是极其繁荣。

诗人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多,而且个个才华横溢。

李白,那个被称为“诗仙”的家伙,他的诗简直就是天马行空,豪放不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得多自信多洒脱才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啊!还有杜甫,他被称为“诗圣”,他的诗总是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真的让人感动不已。

唐朝的女子也是活得相当精彩。

她们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束缚在深闺之中,而是可以自由地出门逛街、参加社交活动。

她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化着精致的妆容,展现出自己的美丽和自信。

2024年《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个人书评范文

2024年《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个人书评范文

2024年《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个人书评范文《国史大纲》是一部以中国历史为主题的巨著,以其系统性、严密性和权威性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我在2024年读完这本书后,深有感触,获益匪浅。

本篇书评将从几个方面来述说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本书的系统性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国史大纲》将中国历史分为了许多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无论是古代的夏、商、周,还是近代的清朝、民国,每个时期都有详实的史料和具体的解读。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历史的了解不再停留在了表层,而是能够深入到各个历史时期,掌握其特点、变迁和影响。

从一个宏观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历史,能够更好地认知过去,更有助于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其次,本书的严密性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为客观的判断。

《国史大纲》不仅对历史背景和事件进行了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其原因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多角度分析,我开始明白每个事件背后的种种因素,了解不同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这种客观性的判断让我从主观情感中解放出来,不再为某些历史事件盲目代言或排斥,而是能够理性地分析和评价。

第三,本书的权威性使我对中国历史研究有了更多的信心。

《国史大纲》是久负盛名的中国历史权威之作,它的产生离不开大量权威史料的支撑和经过多个历史学家的共同研究。

阅读这本书,我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严谨性和深度,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充满信心。

不管是以后从事历史研究的道路,还是作为一位普通读者,我都能够依靠这样一部权威的著作,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国历史。

第四,本书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的热情。

阅读《国史大纲》的过程并不容易,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事件与年表,需要耐心和时间去消化吸收。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我对历史研究的兴趣。

相反,通过阅读这部书,我对中国历史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对历史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开始主动去寻找其他的历史资料,深入探索历史的细节和背后的故事。

最后,本书让我对国家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国史大纲读后感国史大纲读后感(一)孙述鹏《国史大纲》是一部简要的中国通史,用大学教科书的体例写成。

内容包括自上古三代以迄20世纪中叶之中国历史的演变发展,尤其是经济与社会、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的状况及其相互影响。

全书力求通贯,便于读者明了治乱盛衰的原因和国家民族生命精神之所寄。

本书成于艰苦的抗战年代,作者的忧患之情跃然纸上,对学生积极抗战,增强民族凝聚力起了积极作用。

著者钱穆(1895.7.30-1990.8.30)是著名的国学大师,江苏无锡人,原名恩,字宾四,民元改名穆。

先生毕生著书70余种,约1400万字,在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的通论方面,多有创获,尤其在先秦学术史、秦汉史、两汉经学、宋明理学、近世思想史等领域,造诣甚深。

《国史大纲》的《引论》甚为重要,表达了著者的文化观、历史观与方法论。

他指出,研究历史,撰写中国通史的目的在于:(1)能将我国民族以往文化演进的真相明白示人,为一般有志认识中国已往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种种演变的人们提供所必要的知识。

(2)应能在旧史统贯中映照出现今中国种种复杂难解的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的人所必备参考。

前者在于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的源泉,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于消极地指出民族最近病痛的征候,为改进当前方案所本。

这是钱穆撰写此书的主旨。

著者以独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时代的变迁,如战国学术思想的变动,秦汉政治制度的变动,三国魏晋社会经济的变动等。

钱穆的通史研究在立论的标准上反对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识为依据,主张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个性与特性。

他又以整体与动态的方法,把国史看作是一不断变动的历程。

他认为,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是发展变化着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综观国史,政治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封建(分封)统一到郡县的统一(这在秦汉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组成的政府演变为士人政府这自西汉中叶以后到东汉完成),由士族门第再度变为科举竞选(这在隋唐两代完成),考试和选举成为维持中国历代政府纲纪的两大骨干。

话题作文 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 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

国史大纲读后感读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之旅。

这可不是我在夸张,真的是感触良多。

在这本书中,钱穆先生用他那深厚的史学功底和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画卷。

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秦汉的大一统;从魏晋南北朝的纷争与融合,到隋唐的盛世繁华;从宋元明清的更替兴衰,到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每一个时期都像是一部精彩的大戏,让人目不暇接。

就拿唐朝来说吧,以前我对唐朝的了解,无非就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还有唐诗的辉煌。

但在《国史大纲》里,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唐朝。

唐朝的开放与包容,那可真是让人惊叹。

长安城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一堂,有西域来的商人,带着稀奇古怪的珍宝;有日本的遣唐使,一心学习唐朝的文化和制度。

那时候的长安城,夜晚灯火通明,街市上热闹非凡,各种美食的香气弥漫在空中。

想象一下,穿着华丽衣裳的女子们结伴而行,笑声如银铃般清脆;街边的小贩们卖力地吆喝着,推销着自己的商品;文人墨客们在酒肆里高谈阔论,吟诗作对。

这种繁华景象,真的是让人向往。

而且唐朝的文化也是极其繁荣。

诗歌就不用说了,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情画意,每一位诗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还有那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无一不是达到了一个巅峰。

颜真卿的楷书,刚正有力;吴道子的画作,栩栩如生;李龟年的歌声,余音绕梁。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了唐朝文化的魅力。

再说说宋朝吧,以前总觉得宋朝老是被周边的国家欺负,挺憋屈的。

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宋朝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也是相当了不起的。

宋朝的商业十分发达,城市里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不间断。

那时候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纸币“交子”了,这在当时可是非常先进的。

而且宋朝的科技也有很大的进步,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指南针在航海中的应用,让宋朝的贸易能够走向更远的地方。

文化方面,宋朝的词也是别具一格,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每一首词都能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

话题作文国史大纲总论读后感(4篇)第一篇:《国史大纲》读后感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辉煌灿烂的历史很感兴趣,通过国史纲要这门课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了满足我个人在这方面的需求我读了《国史纲要》这本书,下面我来总结一下读这本书的感受:当我开始读这本书我发现《中国史纲》这本书确实很形象地描写了当代历史,更进一步地通过经济、文化、制度等几个方面来写,我后来才了解这本书本来是作为高中及小学历史教科书而写,但遗憾地是其中只有上古篇完成,就作为一本教科书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

而且我发现老师上课内容有些观点及史实也来自于《中国史纲》,所以这本书很重要,也很有用。

说起《国史纲要》,便不得不说钱穆,以及当时的背景。

1937年抗日爆发,钱穆仓促地从北平逃离至西南大后方,教学多年来的大量教材悉数失散,时中国面临国家存亡时节,钱穆有感于中国国运飘渺,尽管他本身相信抗战中国会赢得胜利,但也对中国的命运抱持最坏的打算。

钱穆在云南乡下的偏僻之处,写下国史大纲,他是抱着中国人写中国最后一本史书的心情而著,盼若中国不幸败战覆亡,至少留给后人一本中国史书,让后人知道中国的历史及文明成就,激励后人复兴中国之心。

钱穆先生对历史的温情、敬佩与冷静无一不在本书中有所体现。

钱穆先生没有讲一些历史上官场的尔虞我诈方面的内容,没有披露意识形态的桎梏,没有帝王将相的奇闻轶事浮于纸上,而是重点讲解了中国文化方面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精辟的见解,同时他又不忘提醒后人如何对待和研究中国历史。

从夏商周文明的探索,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文化的繁荣,到秦朝一统天下建立封建专制帝国影响,到唐朝外交、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兴等等下来,贯穿整个历史的主线是文化。

对于历史的更多的是敬意与冷静,而不是偏激与失之偏颇。

如今事实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盛行,国人数典忘祖,对自己古代灿烂的文化与优良传统的不自信,认为外国的才是好的,才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本土文化受到了很不公正的待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史大纲》读后感_《国史大纲》读书心得五篇《国史大纲》读后感1平常我喜欢看书,上大学时去的最多的地方除了篮球场、自习室和实验室就是图书馆。

几乎每个星期我都会去一趟图书馆。

如果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很忙,长时间不看书,心里就会不踏实,总觉得缺点什么。

我喜欢广泛地看书:从《春秋左氏传》的动辄火拼到《铁凝散文集》的细腻描写宛如细水长流,从《金属材料学》的宽泛讲述到《固体物理》的严谨推导,从《老人与海》的硬汉形象到《飞鸟集》的恬淡老人,从《诛仙》中张小凡的执着到《梦里花落知多少》中三毛的哭泣,书籍一直陪我走过了大学四年,从来不离不弃。

《国史大纲》是让人尊敬的,因为她有一个让人尊敬的作者。

钱老在《国史大纲》的序言里说,编写该书的背景为抗战时期北大、清华等大学都迁入昆明成立西南联大,钱老任教于西南联大,苦于没有合适的给学生讲历史的教材,于是在战火中编写了该书,历时数载。

如此认真写书的作者现今社会不多。

而钱老只上过小学,但博学笃志,终成大家。

只钱穆的名字就足以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国史大纲》是让人温暖的。

整本书大师对祖国的热爱一直温暖着看书的人。

打开书序言就可以看到“当信任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

我喜欢看历史类的书籍,对历史的要有“温情”是我第一次听说。

我们接受的高等教育要求我们要像旁观者一样看待历史,看历史不应该带有感情。

《国史大纲》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历史,这对于喜欢尝试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相当具有诱惑的。

《国史大纲》是让人兴奋的。

继续往书后翻看,钱老没有让人失望。

钱老写到中国的思想家孔子比西方的思想家苏格拉底等人早几百年。

常常听到中国比西方国家落后,对于自信越来越少的中华民族人民而言,看到这页几行字无疑是让人兴奋的!骄傲的!《国史大纲》是发人深省的。

接着看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汉唐详细的税制,农民需要缴纳包括徭、赋、役等多种税,最高时可以达到三分之一,低的时候也有十六分之一。

对比现今政府取消农民的举措,令人称赞!我们还可以看到历史不一定就严格按照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划分。

我们一直的印象是中国有长达两千年多年的封建社会,其实不然。

因为到了汉朝权力机关已经由之前的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转为丞相代表的士人阶级组成的政府和皇帝代表的贵族一起统治。

丞相对皇帝负责,皇帝如果不称职也会受到弹劾。

王莽走向政治舞台中心就是很好例子。

到了隋朝的科举制度使选拔人才也有了公开客观的标准。

这表明中国已不再是君主专制,而封建社会的标准是皇帝代表的贵族统治形式的君主专制。

因此不能认为中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这点可以推广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

《国史大纲》是简练的。

我看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那也是一本好书。

也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来看待历史。

在视角方面可能《国史大纲》逊于《万历十五年》,但是在用词方面后者远逊于前者。

中国汉字的美在《国史大纲》中体现得淋漓精致。

《国史大纲》是完整的。

就像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一样,《国史大纲》也有瑕疵。

该书在关于民族方面有些偏激,在阅读时需要特别注意。

但是这些掩盖不了大师的魅力,恰恰显示出大师不是神一样不可靠近,他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具有感情的人。

《国史大纲》读后感2最近读钱穆先生著作《国史大纲》,时时击掌而起,拍案叫绝。

先生此书成于抗战烽火狼烟四起之时,真可谓生于忧患之际。

当此之时,国家百孔,无一完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渐渐凋零,西方自由民主之思想横流中外,旧有的文化被视为洪水猛兽,一时之间人人喊打,口号激烈如鲁迅之“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者随处可见,此时的中国文化可以说是进入五代之后又一黑暗时期,而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整如黑暗之中的指路明灯,清晨的钟,傍晚的鼓一般,让人振聋发聩,如梦初醒。

《国史大纲》开篇四句如下:1、当知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上以上的国民,应对本国以往之历史略有所知。

2、所谓对本国历史略有所知者,必随附一种对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3、所谓对本国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本国历史抱有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正处于以往历史的最高点,而将我们自身的种种罪恶与问题一切推诿与古人。

4、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钱穆先生这些话可谓之针砭时弊,有感而发。

当人对自身处于深深的自我怀疑时,人就开始怨怼自我,视养我育我的这片土壤为尘世间最肮脏之所,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文化视为最丑陋的文化,而全然不顾这土壤上的民族和文化以往的辉煌。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钱穆先生何以要在这著作上加上这四句话?因为在他的时代中,人们早已经不相信自己的文化了,“打倒孔家店”成了嘴边的用语,“线装书扔厕所”成了身体的行为。

爱之深,方责之切,当睿智如胡适先生高唱着“全盘西化”的口号,当斗士如鲁迅喊着“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我们还能期待那群未曾读书识字的农民知道这个简单的道理吗?是以这看似简单易懂,可有可无的话,其中却蕴含着先生深深的无奈无力之感。

先生此书,脉络清晰的分析了中国的历史,从夏商周三代的部族演变发展到春秋的华夷之辨,从战国的贵族没落到两汉的士人阶层兴起。

先生旁征博引,用简单的语言和严谨的考据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读者眼前。

不同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所提倡的客观,先生认为史学是人的史学,不能做号称客观的“无人”历史研究。

史学一定要联系现实,但又不能急于联系现实,以免沦落为政治的口号。

是以先生此书,看似在慢慢时间长河之中毫无主角,但通读之后我们又能感受到隐藏在这些文字之下的“士人阶层”便是这段历史的主角。

有人批判先生此书是走精英主义路线,忽视了历史长河之中的农民,但我觉得中国的历史自古便是一种精英参与的历史,无论是察举制度,九品中正制亦或科举制,无一不是从天下元元中挑选出一批精英共建天下。

在时间长河最前端的我们,为何要以现在的目光去衡量古时呢?先生是一个学者,学者本身就应该以公正的角度来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难道非要看着每次农民起义造成的累累伤痕说着正是如此伤痕让中国民族进步吗?从前的教科书告诉我,农民起义都是正义的。

但我从没有思考过,正义的事就一定是对的吗?正义的事一定对社会是有利的吗?不,虽然我们都想给自己一个肯定的回答,但事实上我们都明白,每一次的农民起义对于神州大地都是一次伤害。

秦末,三国,五胡十六国,五代十国,太平天国哪一次的农名起义农民收获了果实?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真相也许残酷,但只有真相才能避免下一次的伤害。

历史记载的是人的事,是以历史记载的往往都是人和事。

每个人的行为都有其目的性和动力,每件事的背后都有其原因,愿钱穆先生的这本著作,让我们可以透过历史的滚滚烟尘,得到我们心中的答案。

《国史大纲》读后感3一腔热忱的挑读一本繁体版的国史,还不是白话文,有那么一瞬间自己都觉得自己好神气儿。

其实好多字不认识,没关系度娘来帮忙,好多句子超级干涩不懂,百度度娘劈里啪啦,开始就继续,知道多少算多少吧!先理一理年代表“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列,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其实这些早都记不住了,一点点的看,刚好理一理朝代的顺序。

书上每个时期每个朝代都有个帝系表,差不多每一年都有详细的事迹记载,尚书为最早的史书,有缺失,春秋为最早的编年史,然后有春秋,再有左传,以记载列国会盟与战争为主,再接着有史记,以人物为中心再有汉书,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正史。

自己看的最乱的是春秋与战国,一会这个兴起一会那个灭亡一会又是吞并,愣是没理出来个头绪。

愚昧的以为春秋有五霸,原来还有那么多的诸侯国。

看到了国家的形成。

赶着最后的两个小时去成博看了“秦蜀青铜展”。

进入馆里第一眼看到的墙上四个象形文字“宅兹中国",它出自何尊铭文,铭文记述了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而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中国”这个词的最早的来源,是这片华夏大地的名字。

“中”字旌旗招展,“国”字长戈护疆,那一刻感叹不已,感叹汉字的如此神奇,也在刹那会想看书时中国是如何凝聚而成的。

由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其实今天是为了回答问题才正经八本去查了何为“封建”,是分封管理的一种社会制度,我以前理解的就是压迫、残暴的代名词,还有指的旧思想,愚钝“封建老脑筋”“封建迷信”。

现在这词在我这里是老词新解,虽然它其实一直在那里。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成语特别多,“围魏救赵、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朝秦暮楚、睚眦必报、烽火戏诸侯。

”好多好多,有的是战略部署,有的是隐忍为再次崛起、有的是人物性格、有的也是时局所迫。

历史的遗留以各种姿态存在,不止于物,哈哈,呜呼再叹:“中国文化,精深博大,中国成语,乾坤雾里!”没有点历史文化你是听不懂滴,乖乖的好好学习国史吧。

学术在上古时期,仅仅是贵族阶级所特有的,即祭礼。

巡狩、封禅都为古帝王的大礼,宗庙的“宰”和掌礼的“相”都是主持这些名分的人。

颂词、祈祷文、誓书的保存便形成了历史。

宗庙祝史兼掌占星气侯,使民间依时耕稼。

随着周天子的衰败,史官流散到诸列国,得以学术的扩散,祭礼带有宗教意味与政治作用,,宗、政、学三者可以说为混为一体。

坠落的过程中知礼的、有学问的在下位,而不知礼的,无学问的却高居上层(晕,当时这个想把这个不明白的点当作问题问了,结果搞忘了),问什么问这样呢?只能尴尬的理解字面意思,总之,王官之学流散民间,造就了百家学说的开端。

最开端无疑是儒学,渐渐百家争鸣。

以前惭愧,啥也不懂,感觉这次看书,只看了小小的小三分之一,在我心中法家地位凸显,不得不说秦统一,商鞅功劳大,“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完成了统治阶层的第一次集权,有了中国第一次版图。

真的可以看出中国不愧是文明古国,不陈腐、求突破,当时有先进思想的贤士碰到了伯乐,都得到了重用,公子小白和管仲,秦王和范雎等,战国四公子养门客,有才能的如若毛遂自荐,都可有一番作为的,自古以来乱世出英雄的。

以前读历史,百般不愿意,现在重新学起,兴趣渐浓,看两页,听一天。

开车、上班,只要有空闲就喜马拉雅,听春秋、听战国,还怂恿女儿听听山海经。

不服老不行,记不住人、记不住时间,但是事情经过还可一,就是谁家谁谁打了另一家谁谁,然后怎么破的僵局,肯定是白话好理解一些。

收获颇丰,比如以前只知乐羊子妻剪布劝学,不知乐羊也是魏国一战将,痛饮亲儿子的肉羹汤,含恨攻占中山国。

当时战局的残暴,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