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运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教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下面仅就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三方面谈谈教育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顺应发展历史,明确教师角色中国自古就受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比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和“为人师表";也有荀子的内外因在教育中的决定作用,即自我努力和社会环境在教育中起决定作用。
在建国后,我国教育心理学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949~1958年的改造时期,2。
1959~1966年的发展时期,3.1966~1976年的停滞时期,4.1977至今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语文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字音,字形,句子,文章这样简单。
而教师的角色也不是单纯的教书先生,随着社会的进步,教师的角色也越来越丰富,如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等等.想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教育能力。
其中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教育能力包括教育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具备活跃的思维力和良好的组织能力更是重中之重。
“语文”即口头语和书面语的总称。
“语"即口头语,就是说,教师说话必须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才能把最不易理解的问题用最精炼的语言以最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这才是语文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而“文”即书面语,其内涵就是书写文章,做文章就是要有活跃的思维,才能贯通古今中外之名人轶事;才能动情于一花一草,一沙一石;才能写得出优美细腻而不是艰涩难懂的好文章.教师并不是威严而高高在上的,他和学生是平等的。
但是这并不是说教师不能在学生之间有威信.威信是指教师所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
只要能在学生中间树立威信的老师,就是一名成功的老师。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及措施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及措施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愈发紧迫。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教学、教育环境等问题的一门学科,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探讨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及相应的措施。
二、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价值1.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学校心理咨询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准确的诊断。
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心理测量等手段,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为制定相应的心理咨询方案提供客观的依据。
2.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与矫正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学校心理咨询师提供科学的心理干预与矫正方案。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正和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改变不良的心理习惯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支持和指导。
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帮助学校心理咨询师设计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4.为学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教育心理学可以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科学的心理学依据,为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支持。
通过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提高学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措施1.加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学校应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提升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使心理咨询师掌握最新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和心理咨询技巧,提高其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诊断和干预能力。
2.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制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制,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论文
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论文课堂教学应合理运用学生的心理,对课堂的违纪行为作出最小干预、言语干预、反复提醒、咎由自取递进的模式干预,营造一个理想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还教师一个轻松的心情。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论文篇一《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摘要:课堂教学应合理运用学生的心理,对课堂的违纪行为作出最小干预、言语干预、反复提醒、咎由自取递进的模式干预,营造一个理想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还教师一个轻松的心情。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学;运用对一个教师来说,他的主要活动是上课,是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而在职业类学校,教师们所接触到的学生大部分是一些所谓的“问题生”,有的成绩不佳,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有的非常有个性,能把青春期的叛逆性发挥到极致,所以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教师来说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并不完全是困难的事。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这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
如果教师能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和学生们约法三章,接下来的工作便能顺利很多。
约定的内容可以是:上课迟到进来要喊报告;作业要独立完成,按时上交;上实验课的时候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涉及用电安全、学校财务损坏等问题时,一定听从教师指挥,否则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等。
与学生达成协议,教师首先要遵循三条原则:首先,课堂规则的数目不宜过多;第二,课堂规则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有意义的,公正的;第三,对规则要有清晰的解释,并明确教给学生。
在确立相应规则时也可以让学生共同来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我相信这样的做法对以后的执行工作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一些优秀教师给了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参与制定课堂规则,但教师们要始终明白自己才是最终的领导者与决定者。
他们确定了这些规则并要求学生去执行。
教育学家认为,遵循课堂规则和程序可以算作学生的第二天性。
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许多方面。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波动,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管理课堂,更好地处理教育工作中的各种教育难题。
心理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为中小学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好的教育资源。
1.2 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在中小学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教学设计中。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教学更加有效果。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和学习能力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
心理学在师生关系中的应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力。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促进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
在未来,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心理学对教育教学的启示将会促进教育教学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2. 正文2.1 心理学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浅谈教学心理学在语文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教学心理学在语文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摘要:教学心理学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效率,对优化语文教育教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将教学心理学应用到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教师教授学生科学记忆方法。
第三,教师重视学生知识的迁移。
第四,教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动机。
关键词:教学心理学;语文;教学教学心理学是研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
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从教学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它的理论不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而人们也将它的理论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中学生正处于青年期。
他们具有自己的独特的心理特点。
关注他们的心理特点,并在将教学心理学的理论运用到语文教育教学管理中,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将教学心理学的理论同语文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关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认知、智力、思维方式都具有自己的特点。
[1]在这一时期,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他们渴望获得老师、家长以及同学的肯定。
因此,这一特点有时候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学习,以便获得他们的肯定和表扬。
另一方面,他们也具有比较强的叛逆性。
如果教师逼他们去学习,他们的叛逆性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感。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表现中获得“荣誉”。
这可以转换为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
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晓之以理,而不是一味逼学生去学习语文。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对语文教师产生叛逆心理,进而厌恶语文学习。
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教授学生科学记忆方法教学心理学中的记忆理论可以有效帮助受教育者掌握所学知识。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工作中的应用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而这也让我们对于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有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应用一、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可以说优秀的教师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学者。
当下,很多教师为了达到具体的教学目标,将大量精力和时间用于研究本课程的专业领域,以此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当然是值得鼓励的事。
但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也需要对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只有正确认识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教师才能适时调整教育教学方式,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二、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育心理问题及相关现状学生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许多学生教育工作者如班主任(中小学)或辅导员(大学以上)都感觉学生工作难做,这是当前存在的现实。
小学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生理上发育还不成熟,心理上也不太成熟或是说处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个性特征不明显,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能力相对中学生都比较弱。
所以说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心理学知识,懂得合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将教育心理学具体理论恰到好处地应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应用策略1.充分发挥关爱心理的作用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关爱心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努力学习并遵守纪律,将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这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心情等方面给予关注,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难处和疑惑。
教师的关爱一方面能够消除影响学习的不良因素,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从而激发其学习自主性。
面临的就业等现实问题,使学生背负着一定的压力,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他们需要教师的关注与帮助。
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中小学生正处在心理敏感期,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能力不断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更科学、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在知识黏贴度不高的知识点,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效果。
而在知识内容较难、抽象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直观化教学、具体化教学等方式,使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
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中融入游戏元素,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调整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每个孩子的发展规律和需求都不尽相同。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教育教学策略。
在这一方面,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解析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从而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除了教学方法和策略,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教育环境的营造上。
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
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借鉴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合理的教育环境设计和管理,为学生创造积极的学习情境,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协作氛围,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积极鼓励、及时反馈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它能为教师提供更科学、更系统的教育教学思路和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策略,改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中小学教师有必要不断学习心理学理论,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也需要不断增强心理素质,更好地理解和关爱学生,为其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精选3篇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精选篇一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关注的是人类的优点、强项和积极情绪,以提高个体的幸福感、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在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积极的教育态度。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他们的教育态度和情绪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心态和乐观情绪,教师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培养自己的乐观情绪,并通过正向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第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情绪。
第三,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对学习成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持久性。
教师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原理,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观。
第四,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反馈。
学习指导和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积极的学习指导和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成长。
教师可以借鉴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反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努力,鼓励学生改善不足,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认可和奖励。
最后,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是人类成功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素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可以结合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技巧,开展一些社交技能和情绪管理的训练,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语文老师学一点心理学,掌握一点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可以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更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现在不少学生语文水平低下,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对语文不感兴趣。
培养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而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掌握、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促进学习兴趣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一是要有明确而强有力的学习动机;二是有赖于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三是有赖于认识与情感联系的不断加深。
近几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创造这几个基本条件,做了一些努力,例如:每讲一课,都把目的、任务交代清楚,激发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强烈愿望,并且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所谓间接兴趣,就是对活动最后结果的兴趣);运用生动的语言,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引起思考;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接受新事物,并且依据学习结果的反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所谓学习结果的反馈,是指让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以强化有益的动机)。
由于我做了这些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普遍有了提高。
指导学生去记忆语文知识,也需要学一点心理学。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
离开了记忆,便谈不上知识的获取、巩固和转化为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以文言文的背诵为例,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和原则,我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曾采取过以下几种方式:一种是要求学生边读边试着背诵。
除了篇幅较短的诗文外,一般均要求学生学一段试背一段,学完全篇再全文背诵。
由于提出了明确的识记要求,学生在学过一段课文之后,便大大提高了识记的效率。
这样做,还能排除记忆中的干扰,有利于消除前摄抑制或倒摄抑制的影响。
所谓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以后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而倒摄抑制则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起干扰作用。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学应用摘要:课堂教学应合理运用学生的心理,对课堂的违纪行为作出最小干预、言语干预、反复提醒、咎由自取递进的模式干预,营造一个理想的课堂环境,给学生一个宽松的课堂,还教师一个轻松的心情。
关键词:课堂教学;心理学;运用对一个教师来说,他的主要活动是上课,是和学生们进行交流,而在职业类学校,教师们所接触到的学生大部分是一些所谓的“问题生”,有的成绩不佳,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有的非常有个性,能把青春期的叛逆性发挥到极致,所以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对教师来说是一件斗智斗勇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要让学生听从教师的安排与指挥,并不完全是困难的事。
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这在课堂教学中同样适用。
如果教师能在开学的第一节课就和学生们约法三章,接下来的工作便能顺利很多。
约定的内容可以是:上课迟到进来要喊报告;作业要独立完成,按时上交;上实验课的时候要听从指导教师的安排,尤其是在涉及用电安全、学校财务损坏等问题时,一定听从教师指挥,否则要承担相应的后果等。
与学生达成协议,教师首先要遵循三条原则:首先,课堂规则的数目不宜过多;第二,课堂规则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是有意义的,公正的;第三,对规则要有清晰的解释,并明确教给学生。
在确立相应规则时也可以让学生共同来参与,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我相信这样的做法对以后的执行工作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一些优秀教师给了学生主动权,让他们参与制定课堂规则,但教师们要始终明白自己才是最终的领导者与决定者。
他们确定了这些规则并要求学生去执行。
教育学家认为,遵循课堂规则和程序可以算作学生的第二天性。
但对于相当一部分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这个第二天性是非常薄弱的甚至是不具备的,所以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处理相应问题。
但是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可以通过分层次的方法来进行。
教师始终要遵循一个宗旨,即尊重学生。
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懂得保护学生应有的权利,尊重他们的人格以及自尊心,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处理方法,以下是我整理的一些处理方法:一、最小干预法最小干预原则:即有效但不中断正常的教学活动。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心理学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既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增强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下文结合心理学理论,探究该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心理学理论可以帮助教师有效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授课手法,力求把握学习者的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安排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正确引导学习者,使之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可以采用记忆特定技术,帮助学习者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数学概念;可以采用反馈信息,加强学习者的学习能力。
其次,心理学理论还可以帮助教师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指导,使学生凭借良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了解学科基本要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模式,从而有效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数学学习成绩。
例如,在课堂上可以采取适当的技巧,借助实验与集体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穿针引线”的方式,利用生活实例把抽象数学知识进行联系,以增强学习效果;可以在考试中使用考核技巧,创设真实的考题,借助大量的练习,以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
综上所述,心理学理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学习者学习技能的提升,更好地实现数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数学教师也要尽量利用心理学理论,积极创设多样化的教学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真正实现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和有趣性。
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一门学科,它关注人们是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知识的。
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认知心理学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知心理学强调“活动性学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学习,与教材进行联系和互动,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认知心理学还提出了“多重表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语言、图像、符号等多种方式呈现。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语言、图像等多种表征方式,以便更好地传达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认知心理学还强调“前后文联系”。
研究表明,学生在记忆和理解知识时,往往需要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情境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规律的学科,它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对于中小学教育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发展心理学提出了“适应”的概念。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个体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
在中小学教育中,老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环境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挑战。
发展心理学关注“自我认知”的发展。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自我认知能力逐渐得到提升,意识到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并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学习和行为。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管理自己。
发展心理学还关注“情感与社会化”的发展。
研究表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和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摘要] 从教学思维角度出发,以心理学教学实际应用为主要目的,提出在实践教学过程,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完成好角色的变换,将心理学知识合理有效地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
[关键词] 心理学课堂实践整合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人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起着桥梁纽带的作用。
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时候是慈母,有的时候是严师,有的时候又是朋友,教师除了扮演好上述的各种角色,还必须是心理医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把握学生心理,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帮助学生消除负面、消极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改变态度,师生共同营造一个愉快而融洽的人际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
一、教师良好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新的时代,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
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而是要教师多渠道、多方面接触学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背景,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也不尽相同。
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区分问题的原因。
对一些错误的问题,要加以冷静的分析和引导,对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提前预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矫正,通过各种心理咨询方法给学生以心理安慰和指导。
所以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将教育心理学知识同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整合在一起,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合理运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和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课下多与他们交流,交换意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也能使教学计划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及措施
浅谈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价值及措施1. 引言1.1 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为学生群体是一个容易受到各种心理问题困扰的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可能会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困扰等各种心理困扰。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干预,就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干预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提升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对于学校的发展和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教育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幸福感,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不仅关乎个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乎整个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1.2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心理咨询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心理调适的方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教育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心理评估工具和方法。
心理咨询师可以借助这些工具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教育心理学还为心理咨询师提供了多种心理咨询技巧和方法。
通过培训和实践,心理咨询师可以掌握有效的咨询技巧,如倾听、同理、反馈等,从而更好地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促进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
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咨询中的应用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只有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心理咨询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不断提升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中的应用水平,我们能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推动学生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浅谈心理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浅谈心理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心理效应的运用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建立正面情绪和情感氛围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和团队合作。
具体的运用方法包括积极正面的语言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以及组织合作性学习等。
在未来,进一步完善心理效应的运用策略,可以为日常教学活动带来更显著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了解心理效应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能够更好地引导教学实践,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关键词】学习心理效应, 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积极性, 建立正面情绪, 提高学习效率, 促进师生关系, 团队合作, 应用价值, 运用策略, 思考总结,心理效应。
1. 引言1.1 学习心理效应的重要性学习心理效应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习心理效应是指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反应和作用,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变化。
这些心理效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
通过深入理解和运用学习心理效应,教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
1.2 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心理效应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心理效应还可以帮助建立正面的情绪和情感氛围,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成绩。
通过关注和运用心理效应,教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建立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学习氛围。
深入探讨心理效应的具体运用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充分认识和运用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作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心理效应的充分理解和应用,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 正文2.1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日常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浅谈心理学在当前教务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在当前教务管理中的应用摘要将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运用在学校的教务管理工作中,不仅能有效的疏导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得到学生的信任,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心理素质。
关键词心理学教务管理教育质量在当前的社会中,学校的教务管理已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其中蕴含多个序列、多个层次、并且许多因素的一个动态的过程。
尤其现在的学生已不再是封闭在象牙塔内苦读的学子,他们与这个社会的联系交往已经非常紧密,自主性和独立性都已经非常的强,而当他们的生活中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不再是教师们的一两句劝告就可解决的了。
一、提高教务管理人员心理素质(一)准确定位自身角色。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学校间办学水平的竞争也是越演越烈,从而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相互之间社会地位、收入等的加大,致使教务管理人员们心理的紧迫感和焦虑感也越来越严重。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务管理人员加强对自身的角色的准确定位,来正确的认识这些不平衡的心理因素。
首先,教务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服务者,为学校的教学服务。
服务于学校领导,收集整体教学第一线的信息,帮助校领导做出最适宜的决策;服务于教师,尽可能的满足教师们对教学的一切需要;服务于学生,为学生们提高一切生活上、学业上的帮助,同时掌握必要的法律法规、熟悉学校的教学资源的情况,能够及时、准确、完善的为学校师生提供服务。
其次,教务管理人员也是引导者,在平常的工作中,应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精神,把教务管理的工作和学生们结合起来,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动向,生活、学习的状态等,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予以帮助,疏导他们的心理矛盾,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再者,教务管理人员也是一个协调者,教务管理人员不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人员,除了一般的管理知识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公共关系学、一定的学术能力等,因为他要协调管理的不只是教务工作,还有学院之间、师生之间、师师之间的关系,化解他们的矛盾,维持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学效应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应用摘要:新课改更关注学生的喜怒哀乐和情感体验,聚焦学生的个性养成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掌握科学的心理学效应知识,关注学生的尊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去组织课堂教学,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开发小学生的智力,促进小学生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教师根据自己的小学语文实际教学经验,对心理学效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中的实施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心理学效应;优化课堂一、前言心理学效应是指师生相互交往的心理互动对课堂教学活动与效果的影响和作用,它是一种规律性的心理现象。
心理科学告诉我们,心理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面对机遇和挑战,有意识地按照心理学效应的启示来组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堂学习,是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
二、语文教师善于运用心理学效应,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保持在课堂上,而且要上好语文课,仅凭教材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懂得心理学,充分利用好心理学效应,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才能促进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巧用“共生效应”,让合作更有效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
心理学界把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受“共生效应”的启示,我引导学生在“共生”中学习,在合作中“共生”,从而营造有利于学习潜能开发的心理环境和精神氛围,达到语文水平整体优化的效果,因此,建立语文学习的“共生圈”(合作小组)是极为有效的途径。
我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15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建立“学习共生圈”。
在“共生圈”的合作互动中,完成相关任务,让优秀生充分发挥帮、带作用,使后进生燃起学习欲望,克服畏难心理、除去羞涩感,彼此相互弥补、借鉴、启发、点拨,从而促使学生群体在“共生圈”内得到共同发展。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的运用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的运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其目标是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为教学和学生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在小学阶段,教育心理学的运用尤为重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制定适应学生需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了教育心理学在小学阶段的运用。
第一,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小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师需要了解这些个体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育心理学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个别测验、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学习动机等因素,为教师量身定制教学策略和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
第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重要因素,对学业成功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可以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价值观等因素,帮助教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场景和情境,设计有挑战性和意义的任务,提供适当的奖励和反馈,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精神。
第三,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势。
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如测验、观察和访谈,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潜在优势,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优势。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第四,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认知技能。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策略和认知技能发展的关键时期。
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思维方法。
通过教授学习技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目标的设定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读死 , 活读 书把死书读活 。 ” 为了教 学生读
好 书 .教 师仅仅 有课 本的知识远远不 够 ,
1 、 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 , 要和学 生进行 消极 的情 感 , 从 而使学生 以积 极的态度推 有效 的心 理沟通。 有效 的心理 沟通 是教 师成 功教 学 的 前提 和保 证 , 教 师要 了解 学生 在学 习过
学 习热 情和兴 趣。
这 样 ,才能 在教学过 程 中真正做 到 因材
多少年来 , 人们思想 中根深蒂 固的思 旌 教 、 有 的放 矢。
3 .教学过 程中完美 的心 理教 学方法 融是 增进 师生感情 的最 佳途径 。 正确 、 耐 的演绎 和运 用是教育好学 生的有效途径 。 现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 明 : 当教 师的
现 代 教育 的发展 ,时代赋 予 了教 师更 艰
个有效 途 径就是 要 关心爱 护学 生何一 个远 离父
神 。更要 求教 师要从学 生心理 的 角度认 首先 要有爱心 , “ 没有 爱就没有 教育 ” 。从 态 ,通过 各种 渠道认识 每一个 学 生 的不 母 、 家庭 , 来校 读 书的 学 生 . 他 们 在 生活 同之处 ,不能笼 统地 把所有 的教 育对 象 上 、 学 习上 、 精 神 上都特 别渴 望得到 关怀
还 应该懂得心理 学。 教 师及 时掌握学生 的 心 理动 态 , 抓住 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 育的 长期效 果非常关键。 2 . 教 师对学 生情 况有全局 的把握 , 是 教 育好学 生的先决条件 俄 国教 育学 家乌 申斯 基说 : “ 如果 教 育者 想从各方 面去 教育一个人 ,那 么 , 这
巨 的历史 任务 和使命 。 以教育心 理学 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金坪中学郁胜男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通过近半年的专业心理学培训,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
让我对教师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心理咨询师的责任是助人自助。
教师的责任不是同样教人自教吗.下面我就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的结合过程具体谈谈。
一、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的重要基础。
正确的教学态度是教学过程的核心内容。
因为一个老师即使能力再强,如果学生不喜欢,不信服,同样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教师在学生面前扮演者两种角色,一种是教师。
一种是朋友。
如何协调这两种角色间的关系很重要。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尊重,积极关注的态度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教学目标如何建立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
新课改提倡建立三维目标正是为了积极有效的让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知识,提高个人素质,发展健全人格的有效目标。
但这是远期目标,教师如何让每一堂课的近期目标做到积极有效可行就非常重要了。
如何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知,有所悟,才是一堂有效课堂的关键。
在建立教学目标少不了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教学目标是积极的,2教学目标是有效的目标。
3.教学目标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如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方法的运用等等。
4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双方比较适宜的,学生不会茫然不知,教师不会空洞重复。
5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
6教学目标的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必须统一。
7教学目标是可以评估效果的。
三、开展目标教育动机是激发人们去行动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因素。
如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内因和外因的同时刺激,内因,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的社会需求,而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他的抱负水平以及成功对他的意义有关,自尊水平高的学生对学习动机更强烈一些。
所以提高学生的自尊水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由“苦学”转为“乐学”。
这样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上去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可以带他们认识课堂外的世界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如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在生活中,在科技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神奇的数学现象等等,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
这样更能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
自发学习。
四、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优秀的学生并不是教师的担心对象,相反学困生才是教师担心,关注的焦点,每个班级都有一部分学困生被同学挤压,被老师忽视。
我曾经做了一次调查,通过谈话,发现学困生个性大多自卑或偏激,他们认为别人因为他的成绩差就看不起他,因此而内心痛苦,无法摆脱这一现状,于是寄情与网络,在虚拟世界寻找精神寄托。
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打架斗殴,赌博,盗窃等恶性行为的产生,由此可以学生的不良行为,与家庭和教师的不正确的对待是分不开的。
其实这些学生和大部分学生一样。
同意有进取心,渴望成绩优秀,渴望同学的尊重,老师的关注欣赏。
但他们大多是因为在小学阶段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成绩落后,进了初中阶段学习压力增大,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点加大,导致他们跟不上大部分同学的脚步,采取逃避的方式,从而对学科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因素是决定学习者能否取得理想成绩的重要因素。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
如何增强学生自信心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积极关注他的优点,如有的同学记忆力好,有的同学动手能力强等等。
2帮助其制定短期有效的目标,设定难度较小的任务让其完成。
3帮助其寻找相近的比较对象,让其产生竞争意识。
4开“小灶”。
因为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若用同样的教学方式,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利用课余时间给其指导点拨,让他们感到自己被关注而不是忽视,比教会他几道题的效果会更好。
比起同龄人他们更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们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对于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我们也应该积极关注。
在鼓励过程中激发起上进心,让后进生看到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一文不明,这样后进生的自信心有增强的空间。
五、教学中的阻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难题,作为教师可能会因为社会希望其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学校和家长更希望提高成绩。
而产生矛盾,做为一名教师要很好的平衡这个天平。
如何平衡是我们所面临的新问题。
在本人看来,素质教育上去了,成绩自然会跟着上去,两者并不冲突。
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产生的阻抗。
学生为什么会有抵抗情绪,我们不仅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同时也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
阻抗现象主要在后进生身上体现,他们用异常行为,语言,企图引起别人的注意。
大多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极度不平衡的时期,该时期的青少年对父母,老师,都会产生一定逆反情绪。
这一时期是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期或者危险期。
做为教师更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这种现象是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正确处理。
首先教师不仅要自己具有过硬的知识基础。
更应该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如普通心理学,通过它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以便对心理学这个学科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和把握。
发展心理学。
各门学科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的。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知道每个年龄阶段典型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个体差异等。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是研究学生学习的问题,研究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
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助于教师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知识也是非常有用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地补充一些提高自身素养的心理学知识。
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不仅对于教师的教学有意义,对于教师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中学生的思维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思维的敏锐性、不成熟性、可训练性。
敏锐性主要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主要包括:记忆力强、反应速度快、思维的角度新。
这为中学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好处,对学生思维的形成也极为有利。
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因势利导。
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且知识匮乏,身理、心理发育还不完善决定了他们思维的不成熟性。
中学教师应要着重注意学生思维的不成熟性这方面的特点从而进行教学活动。
而思维的不成熟性主要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思维层次不高、思维的片面和不系统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学生思维的无目的性。
无目的的思维即思维混乱,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探索才能总结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老师讲的公式定理学生都能记住并进行难度不大的课堂练习,但是碰到难度大,综合性强的题目时,学生便无从下手,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层次不高,这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克服的问题。
学生思维片面和不系统性主要是学生所学知识的不系统性不全面导致的,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熟练程度不同以及知识盲点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中学生思维的组织性、条理性差,思维的逻辑性差。
教师应注意学生这方面的思维培养和训练。
所以,中学生的思维通过知识学习的完整和深化,通过实践的不断加强,以及教师的不断科学引导,完全可以不断发展和提高,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的最大潜能。
六、合理的评价对于学生的课业有及时,准确的评价,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而是让学生从教师的反馈中探索自我。
综合上述教师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不断改进,才能真正意义上称为为人师者。
具体如何思考,借一个专家的的话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上好每一节课,取得学生的信任中学生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害怕的心态,认为进入中学后数学的知识将会变的非常复杂,从而产生担心、甚至恐惧的心理。
而教师就要及时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态。
引导学生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心理上真正认为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
学生对数学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中学新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运用启发教学,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由于中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较小学而言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内容较为抽象,方法更为灵活。
所以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分析问题,形成“立体思维”意识,拓宽思维的广度。
所以要引导学生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其次引导学生由概念判断、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
3、学生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地位”,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正确的提问,提出的问题要要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并能针对问题发表意见,无论对情况的了解多少。
这样整个课堂的气氛就被活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4、注重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难以理解的问题,他们想获得这些知识,好奇又心强,但同时他们的自尊心更强,很要面子,所以经常表现出一种胆怯的心理,害怕自己提问的不恰当挨老师的批评,也怕被同学取笑。
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想办法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
在教学中要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都按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极采用科学的手段促使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正确提问,在提问中受益, 在提问中得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