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精选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5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巩固辅导第二十六篇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材《语文》第一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古文,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中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和场景,表达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诗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
难点:对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对诗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古装剧片段,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对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查阅,解决自己的疑惑。
3. 课堂讲解(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解释生僻字词的含义,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与课文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难点知识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荆轲刺秦王》一、情景引入荆轲刺秦王二、自主学习课文阅读生僻字词查阅三、课堂讲解课文结构分析课文表现手法讲解课文深层含义解析四、例题讲解例题分析例题解答五、随堂练习问题解答深度解读七、课堂小结重点知识小结难点知识提醒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概括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2.5 《荆轲刺秦王》 同步练习 Word版含答案.doc

5 荆轲刺秦王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jiǎn)燕.国(yàn)拜谒.(yè)涕.泣(tì)B.骨髓.(suǐ)袒.护(tǎn)顷.刻(qǐnɡ)衣冠.(guàn)C.切.齿(qiē)慷慨.(kǎi)目眩.(xuàn)叱.责(chì)D.兴.兵(xīng)蛮.夷(mán)惶.急(huáng)箕.踞(jī)解析:A项,“燕”应读“yān”;B项,“冠”应读“guān”;C项,“切”应读“qiè”。
答案:D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白天黑夜。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陵:被欺侮。
C.以试人,血濡缕..濡缕:沾湿衣缕。
D.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宽容、原谅。
解析:A项,“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
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告别。
B.恐惧不敢自陈.陈:陈述。
C.比诸侯之列.列:行列。
D.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最终。
解析:D项,“卒”通“猝”,突然。
答案:D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图穷而.匕首见③乃以.手共搏之④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A.①②不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解析: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顺承。
③④句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凭借,翻译为“用”。
答案:C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
②人不敢与忤.视忤:迎着目光看。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被:表被动关系。
④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⑤给贡职.如郡县职,职任,职责。
⑥乃欲以生劫.之劫:强迫,威逼。
⑦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感谢。
2020年高中语文人教版考点巩固提升必修1课件:5 荆轲刺秦王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佳作赏析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佳作赏析
《荆轲刺秦王》的悲剧色彩 《荆轲刺秦王》充满了悲剧色彩。一开始,樊於期为报自身“日 夜切齿拊心”之仇,毅然自刎,献出了太子和荆轲所急需的头颅。易 水诀别的场面充满悲壮色彩,送别者白衣白冠,高渐离击筑,荆轲悲 歌,“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也无不暗示着荆轲有去无回的结局。 经过这一重重的烘托、铺垫,最终上演了图穷匕见、绕柱逐秦王的 一幕,让人看到荆轲悲剧形象的完成。这些都在文章前边做了铺垫, 因此文章始终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 荆轲的悲剧是以弱对强的悲剧,实际上也是时代的悲剧。结束长 达数百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实现大一统,已是历史大趋势,而 执行这一历史使命的恰恰是拥有雄图大略又极端残暴的秦王嬴政。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佳作赏析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 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局已定。
荆轲是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他喜欢读书击剑,喜 欢结交名人勇士。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当初燕王为了讨 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 前232年逃回燕国。燕太子丹为了刺杀秦王,先找到智勇双全的燕 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 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这一 刺杀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结构图解 审美鉴赏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佳作赏析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 点评:①易水诀别场面的描写烘托了悲壮、凄怆的氛围,有力地 彰显了荆轲重义轻生的侠士性格和英雄气概,使荆轲的形象活灵活 现、生动感人,颇富立体感。我们掩卷而思,其人物和场面犹在眼 前。 ②作者首先抓住特点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如对送行者的描写, 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然后,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有点 有面,“既祖,取道”略写,慷慨悲歌详写,太子、宾客、高渐离等在场 人物都顾及,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 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有条不紊;“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用景物描写 来烘托气氛。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1 第2单元 5 荆轲刺秦王(35页)

刚烈忠义、 善于辞令,有勇 有谋、果敢机智、 视死如归的侠义 之士的形象。
根据老师的方法,你能分析一下太子丹、 樊无期等人的性格特征吗?同学们课下分 组分析总结。
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 行动?
如何评价荆轲刺秦王
历史对荆轲刺秦的评议 ‚虽无壮士节(刺秦王未成) ,与世亦殊伦(与社 会上一般人不同) ‛——左思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这个人虽然死了, 但千年后人们还会念及他的好。 )——陶潜 ‚江湖侠骨‛——龚自珍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北宋苏洵 ‚轲不足道也‛——南宋鲍彪 ‚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朱熹 你怎么看?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 白衣冠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 白衣冠 荆轲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 3.顾及全面 白衣冠 荆轲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 3.顾及全面 白衣冠 荆轲 其他人物
场面描写
1.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 3.顾及全面 4.结合写景 白衣冠 荆轲 其他人物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栩栩如生地刻 画了人物形象。
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 荆轲的英雄形象。
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 荆轲的英雄形象。 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 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 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 “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 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 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 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 轲的威武壮烈。
文
开端 行刺缘起 1-2 章 发展 刺前准备 3-9 结 高潮 廷刺秦王 10-17 结局 行刺失败 18
人教版-语文-高一-课后巩固5.荆轲刺秦王

课后巩固检查我的基础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人不敢与忤.视()(2)而右手揕.其胸()(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4)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5)使工以药淬.之()答案:(1)wǔ(2)zhèn (3)fǔ(4)chénɡ(5)cuì2.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请辞决矣()(4)秦王还柱走()答案:(1)“说”通“悦”(2)“陵”通“凌”(3)“决”通“诀”(4)“还”通“环”3.指出下列句中词语活用类型并解释。
(1)函封之()(2)太子迟之()(3)群臣怪之()答案:(1)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2)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3)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攻城略.地()(2)略.无慕艳意()(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4)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答案:(1)夺占(2)丝毫(3)谋划(4)大致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2)君既若见.录()(3)乃遂私见.樊於期()(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答案:(1)接见(2)我(3)会见(4)被6.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则秦未可亲.也古:_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_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眼泪;鼻涕。
(2)亲近;父母,亲人。
(4)处境困难;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5讲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教学目标1.了解刘向及《战国策》有关知识;2.积累文言知识;3.把握荆轲及太子丹的人物形象。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1.刘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成帝即位后,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
还撰有《说苑》《新序》,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等。
刘向的散文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
【荆轲刺秦王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中国古代用竹片或木片记事著书,成编的叫做策。
西汉刘向将其编定为三十三篇,并为之命名。
】3.写作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字词汇总字音樊於(wū)期血濡(rú)缕(lǚ)督亢(kàng)被八创(chuāng)夏无且(jū)提(dǐ)变徵(zhǐ)目眩(xuàn)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
卒起不意卒,通“猝”。
词语活用(1)进兵北略地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
(4)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
(5)使使以闻大王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2021年高中语文 荆轲刺秦王巩固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巩固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拜谒()督亢()戮没()淬火()忤视()拊心()瞋目()箕踞()目眩()创伤()收盛()揕之()濡缕()变徵()厚遗()二、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还柱而走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反通返,回来。
2.还通环,环绕。
3.说通悦,高兴。
4.振通震,恐惧。
5.卒通猝,突然。
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特殊用法及解释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⑨进兵北略地()⑨其人居远未来()⑩群臣怪之()答案:①函(用匣子)名当状②前(上前)名当动③朝服(穿起上朝的衣服)名当动④迟(认为……迟缓)意动用法⑤闻(使……听到)使动⑦亲(亲近)形当动⑧衣冠(穿衣戴帽)名当动⑨北(向北)名当状10其人居远(远方)11群臣怪之(认为……奇怪)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古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今义:贫穷古义:________________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3.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古义:________________4.持千金之资币物今义:货币古义:________________5.愿大王少假借之今义:假装借给古义:________________6.秦王还柱而走今义:步行古义:________________7.诸郎中执兵今义:称中医医生古义:________________8.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今义:提起古义:________________9.断其左股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古义:________________10.左右既前,斩荆轲今义:左边右边古义:________________答案:1.走投无路;2.眼泪;3.袒露一只臂膀;4.礼品;5.宽容、原谅;6.跑;7.宫廷的侍卫;8.掷击;9.大腿;10.近臣。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语文第2单元第5课-荆轲刺秦

战国形势
◎公元前344年魏
惠王称王,是七雄
中第一个称王的。
◎公元前230年秦
灭韩
◎公元前225年秦
灭魏
◎公元前222年楚
◎公元前458年韩、赵、魏三家 赵燕灭亡
分晋,标志着战国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221年 秦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灭齐统一天下
整体把握
1、课文插图
樊 於 期 自 刎
廷 刺 秦 王
(7)断其左股
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震慑。
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
2、解释下列红色字体的词
微太子言 假如没有 今行而无信 信物 诚能得樊将军首 果真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因为 今闻购将军之首 悬赏 今太子迟之 认为慢
终已不顾 回头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赠送
愿举国为内臣 全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
(2)持千金之货币物 币:(古义)礼品; (今义)货币。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贫穷。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诸郎中执兵
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古义)投击; (今义)拿着。
背景简介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产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当时,秦于公元 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 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 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起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 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 逃回燕国。想派刺客去劫持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 “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 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 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教案5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4、(6段)=〉配备副手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强暴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15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梳理:荆轲刺秦王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梳理:荆轲刺秦王假期,最终还是到了掰着手指头就能数完的日子。
现在的你,是处于认识新伙伴的欣喜中?对高中生活的期待中?还是依旧沉浸在假期的惬意中无法自拔?一起来看那看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单元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1.进兵北略地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3.函封之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动词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2.皆白衣冠以送之3.乃朝服,设九宾使动用法1.使使以闻大王2.使毕使于前3.自引而起,绝袖意动用法1.太子迟之2.群臣怪之四、文言句式: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省略句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2.欲与 ( 之 ) 俱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介宾短语后置1.常痛于骨髓2.给贡职如郡县3.燕王拜送于庭定语后置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五、重点实虚词1、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发尽上指冠头发2、故故遣将守关者特意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缘故鲰生说我……故听之所以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交,老交情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登上轲自知事不就成功故人具鸡黍老,旧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如果真的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的确,确实4、度度我至军中,君乃入估计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气度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荆轲顾笑武阳回头大行不顾细谨顾忌,考虑6.为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为之奈何对付,处理乃为装遣荆轲准备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7.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六、固定用法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3. 荆轲有所待( 有……的)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1教案第二单元第五课《荆轲刺秦王》

课前预习一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提高翻译能力。
二一、走近《战国策》《战国策》,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了解背景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则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涉及成语1、切齿拊心:形容痛恨到极点。
2、一去不复返:去了以后,再也不回来了。
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
3、图穷匕见: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4、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古代五声之一,读zhǐ)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三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骨髓.()燕.()国揕.()胸偏袒.()匕.()首淬.()火濡.()缕忤.()视瞋.()目鄙.()人倚.()柱收盛.()箕.( )踞.( )以骂 樊於.期( ) 切齿拊.( )心 长侍.( )足下 被八创.( ) 厚遗.( ) 蒙嘉 以药囊提.( )轲 夏无且.( ) 目眩.( )良久 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5荆轲刺秦王新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1、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2、查找资料,研究分析古人对荆轲的各种评价;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不畏强暴,勇敢坚忍的精神2、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教学难点】用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评价荆轲刺秦的历史【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串讲法【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文章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为了捍卫自己的国家安全,不惜牺牲自己性命的英雄——荆轲的形象。
文章对荆轲行刺前的精心准备做了较详细的叙述,对行刺的过程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教学设想】1.本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拟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确定教学思路,设计导读提问,同时对文章剪裁、记叙与描写的综合运用作适当提示。
2.在疏通词句和讲读的基础上,开展评述或辩论。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出示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问:诗中的壮士是指谁?分析诗的意思,引出本文故事——荆轲刺秦王。
(板书课题)简介荆卿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2.5荆轲刺秦王新(1)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汇及句式。
2.欣赏和借鉴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略荆轲等人的品德,多角度探讨荆轲刺秦王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本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2、难点: 多角度评价荆轲这一历史人物。
三、教学时数:三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语:《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
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 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 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 228年破赵( 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 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par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 226年破燕,公元前 222年灭燕。
课文分析: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1),尽收其地,进兵北略(2)地,至燕南界。
占领南部边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3)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4),则虽欲长侍(5)足下,早晚经常侍奉卿: 对人的尊称。
旦暮: 形容时间短。
岂可得哉? ”荆卿曰: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
今行而无又怎么能不用说也要请求行动空手前去没有微同非信,则秦未可亲也(7)。
夫今樊将军(8),秦王购之 (以)金千斤,凭信之物没有办法接近秦王的购取他的头亲: 亲近,接近。
语文人教版必修1 2-5《荆轲刺秦王》 精品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基本语法现象,疏通课文内容,理清叙事脉络,对先秦古文简朴的叙事风格有初步体会。
2、感受荆轲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一诺千金、蹈死不顾、义薄云天的性格,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
wJxYNmJssM3、感受文学作品中崇高的悲剧美,使学生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心灵震撼,引发较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教学重点】1、梳理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叙事脉络,并从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1、诵读感知法2、讲解法3、自主合作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人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了,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势单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
大家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个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一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wJxYNmJssM二、文学常识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
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
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
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wJxYNmJssM2、刘向其人:约-77年至-6年,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
汉初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治《春秋谷梁传》。
曾校阅皇家藏书,撰成《别录》,为我国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含知识点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课设计(含知识点)课文太子丹惧怕,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贫寒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辈之意,愿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堪称深矣。
父亲母亲宗族,皆为戮没。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何如?”樊将军仰天叹气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能够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何如?”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而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存心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昼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既已,无能为力,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以试人 , 血濡缕 , 人无不立死者。
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猛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
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将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疑其有悔过,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心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天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来宾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零。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大方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管。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精选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5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巩固辅导第二十六篇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王惊,自引而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B、秦伯说,与郑人盟秦王必说见臣C、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D、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不起意尽失其度②卒皆夜惊恐③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④轲自知事不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②群臣侍殿上者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名句默写,不正确的项是( )A、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D、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氓》)【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各项中的每组句子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洎牧以谗诛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暴霜露C、秦人不暇自哀函谷举D、多于南亩之农夫输来其间【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虢叔死焉君何患焉B、若属皆且为所虏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因击沛公于坐公见人被暴害,因恬然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今人有大功而击之【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全部正确的的一项是( )A、①当(应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②用(因为)心一也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糊涂)矣B、①余嘉(赞赏)其能行古道②缘(沿着)染溪,斫榛莽③盖(用在句首,表推测大概)失强援,不能独完C、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②苏子愀然,正襟危(端正)坐③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D、①直走咸阳(趋)②士大夫之族(家族)③使秦复爱(爱护)六国之人【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句中划线词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B、轲自知事不就C、泣孤舟之嫠妇D、侣鱼虾而友麋鹿【答案】:【解析】:第9题【填空题】文学常识填空。
《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______历史著作,初名______,经过汉代______整理编辑,始定名《战国策》,全书共______篇。
【答案】:【解析】:第10题【问答题】读《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段的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第11题【语言表达】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答案】:【解析】:第12题【语言表达】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答案】:【解析】:第13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下面句子出自《论语》,对其断句有误的一项(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C、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D、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下面划线词语含义错误的一项是( )A、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B、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诚:只是C、秦武阳色变振恐振:通“震”D、秦王方还柱走还:环绕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很有谋略。
到了秦国后,厚遗蒙嘉,这是他刺秦计划中的重要一环,让秦王宠臣引荐自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B、荆轲镇定自若。
秦武阳在秦廷的怯懦反常表现,一方面与自己“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视”形成纵向对比,另一方面又与现场的荆轲形成横向对比,衬托出了荆轲高大英武的形象。
C、荆轲义刺强秦。
群臣们大惊失色,尽失其度;秦王危机四伏,“环柱而走”,他在惊慌失措拨不出剑来时只能用手与荆轲搏斗。
D、荆轲殒身不恤。
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在被斩断了左腿、身上遭受八处刀伤后还倚柱而笑、箕踞而骂,充分诠释了不畏强暴、英勇献身的大无畏侠士精神。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函封,燕王拜送书于庭,使使以闻大王②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答案】:【解析】:第14题【文言文阅读】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高渐离以筑击始皇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
十月而拔蓟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
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①。
”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②,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徬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③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④。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
血食,享受祭祀。
②庸保:帮工,伙计。
庸,同“佣”。
③家丈人:东家,主人。
④矐其目:弄瞎他的眼睛。
矐,熏瞎。
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益发兵诣赵益:增加。
B、秦王必解解:懈怠。
C、窃言是非窃:暗地里。
D、举筑朴秦皇帝朴:撞击。
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B、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C、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D、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当年十月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留在身边击筑。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②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答案】:【解析】:第15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函:盒子。
B、北蛮夷之鄙人鄙人:粗鲁、地位低下的人。
C、自引而起,绝袖绝:断绝,挣断。
D、剑坚,故不可立拔坚:坚固、锋利。
选出与“秦王还柱而走”中的“还”用法不同的一项( )A、秦武阳色变振恐B、轲既取图奉之C、图穷而匕首见D、使工以药淬之下面各句中的“兵”字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左右欲兵之B、不得持尺兵C、不及召下兵D、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述文中第一段中的“顾”“笑”“前”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