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鸭传染性浆膜炎特征

鸭传染性浆膜炎特征

鸭传染性浆膜炎特征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氏杆菌病,是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最急性病例常无任何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病例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嗜眠,缩颈,喙抵地面,两脚软弱,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

眼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常使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

鼻孔中也流出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

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部膨胀,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的症状,如摇头、点头或背脖,两肢伸直呈角弓反张状态。

进而出现全身痉挛性抽搐,很快死亡。

也有的病例出现跗关节肿胀,跛行,伏卧不起。

主要病变是浆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气囊壁的炎症为主。

病程较长的病例,炎性渗出物机化呈干酪样,形成典型的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或气囊炎。

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 养鸭技术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 养鸭技术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养鸭技术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巴氏杆菌病、新鸭病或鸭败血病,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侵害雏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引起雏鸭纤维素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

该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引起死亡、体重减轻和淘汰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方法。

鸭传染性浆膜炎对鸭群的危害极大,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对该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是防治此病的重要工作,诊断时可依据其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的病理变化,并结合实验室检查来进行确诊,在治疗前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避免了盲目用药的出现,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1、发病特点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

主要危害的群体为雏鸭,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以养鸭造成严重的危害。

主要症状是引起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关节炎,使得鸭群的死淘率增加,饲料转化率降低。

该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较为寒冷的季节多发。

该病与养殖环境以及卫生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饲养条件较差,环境卫生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差等,极易引发此病。

另外,如果饲养管理不到位,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化时,没有做好鸭舍内温度的调控工作,使得温度忽高忽低,饲料中的营养物质不够充足和全面等也会引起鸭患传染性浆膜炎。

2、流行病学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触性、慢性或急性败血性的传染性疾病,1~8周龄的雏鸭为易感群体。

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其中以2~3周龄的发病率最高,8周龄以上的雏鸭则很少感染此病,成年鸭罕见发病,但是可以带菌成为传染源。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的发病率高,并且各个品种的鸭都可以感染此病。

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由呼吸道或者伤口感染,也可以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与诊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与诊治

2021年第2期 27养殖世界·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无明显季节性,冬春季节较多发,主要发于2~5周龄的雏鸭,成年鸭较少发病。

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

鸭舍密度过大、不通风透气、低温潮湿和日粮中缺乏维生素等都是该病的诱因。

一、临床症状临床上该病前期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缩头垂翅,排黄绿色恶臭稀粪,眼鼻流出黏液性和浆液性分泌物,眼周围的羽毛粘连,有“眼睛鸭”之称;后期病鸭腿脚软弱呈“犬坐姿势”或“游泳状划动”,共济失调,出现角弓反张、头颈向身体的右侧弯转90度呈S形、转圈、痉挛抽搐等神经症状;少数病鸭出现呼吸困难、跗关节肿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最急性病鸭无明显临床症状,突然死亡。

耐过的病鸭饲料报酬率低,生产发育缓慢,成为“僵鸭”。

二、预防措施做好该病的防控,应该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在加强饲养管理和提高鸭群抗病能力的基础上,做好疫苗免疫工作,同时加强生物安全和检疫工作。

1.加强饲养管理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模式,投喂全价饲料,保障鸭群营养均衡和饮水充足。

2.搞好环境卫生 做好鸭舍的环境卫生,确保通风透气,控制好鸭舍的温度和湿度。

3.做好消毒工作 每周用0.5%的福尔马林和1%~2%的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液对鸭舍及周边环境进行2~3次消毒,注意消毒药的轮换使用。

4.接种疫苗免疫 目前,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主要有灭活油乳剂疫苗和弱毒灭活疫苗2种,一般选择在7日龄首次免疫,3周龄加强免疫。

该病易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所以也可用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多价蜂胶复合佐剂二联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在做好鸭传染性浆膜炎免疫的同时,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鸭瘟和传染性喉气管炎防疫,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委托当地有资质的兽医实验室进行抗体效价评估,抗体水平不合格的及时进行补免。

5.健全检疫制度 尽量采用自繁自养模式,如需引进,需到正规种禽场引入,并进行相关疫病的抗体和病原学检测,隔离饲养30天或45天,待确认健康后方可合群饲养。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摘要】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常见的家禽传染病,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

本文介绍了该疾病的定义和流行情况,以及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等相关内容。

针对该疾病的防治工作需要加强,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提高养殖者和兽医的预防意识。

控制疫情传播对于减少损失和维护家禽养殖业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工作,加强合作,共同为防止疫情传播做出努力。

【关键词】鸭传染性浆膜炎、流行病学、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防治措施、疫情控制、防治工作、监测、管理、预防意识1. 引言1.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定义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传染性的家禽疾病。

该病主要影响鸭群,尤其是年幼的鸭隻更容易感染。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传染性非常强,病死率较高,一旦发生疫情往往会对鸭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体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是一种病毒颗粒,主要通过飞沫、气溶胶传播。

病毒一旦侵入鸭体内,可在呼吸道黏膜内繁殖,引起呼吸道黏膜炎症和浆膜渗出,表现为黏液性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和污染水源传播等。

加强鸭舍卫生、定期消毒、增强鸭的免疫力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今后我们需要重视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工作,提高养殖者和兽医的预防意识,加强监测和管理工作,控制疫情传播,保障鸭的健康和生产。

1.2 疾病流行情况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鸭群中。

该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发生,尤其在东南亚地区和欧洲国家较为常见。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鸭传染性浆膜炎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禽类死亡,给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和鸭群的密集化养殖,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情况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一些养鸭数量庞大、管理松懈的地区,疫情易发易传播。

传染源的广泛性和传播途径的多样性,使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鸭传染性浆膜炎(Duck infectious serositis, DIS)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全身性疾病,又称鸭感染性浆膜炎、鸭急性浆膜炎等。

该病主要通过空气滴播、直接接触、共同饮水或食物感染而传播,目前已成为全世界鸭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本文将从流行病学特点、病原学鉴别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对鸭传染性浆膜炎进行全面介绍。

一、流行病学特点1. 病原学特点: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DHSV)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病原体,属于牛痘病毒属。

该病毒核糖核酸(RNA)含量约为2.3×10^6分子/100μl,能够在零下70度的条件下存活1年以上,因此易在环境中存活。

2. 发病季节:鸭传染性浆膜炎多发生在秋冬季节,气温较低、湿度大的环境会对该病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3. 传播途径: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分泌物和气溶胶进行传播。

被污染的水和饲料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4. 主要宿主:主要感染对象为鸭类,尤其是家禽鸭,卫生条件较差的鸭群易受感染。

5. 地理分布: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具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特点。

二、病原学鉴别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主要病原体是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但在临床表现上与其他鸭传染病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需要进行鉴别。

1. 与鸭病毒性肝炎的鉴别:鸭传染性浆膜炎与鸭病毒性肝炎都是由病毒引起的,但二者临床表现不同。

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和腹部肿胀,而鸭病毒性肝炎则主要表现为黄疸和肝脏病变。

通过对鸭传染性浆膜炎与其他鸭传染病的鉴别,有助于及时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防止疾病的扩散。

三、防治措施1.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清洁鸭舍和饮水器、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病毒在环境中的传播。

2. 加强饲养管理:避免饮水污染,保持饲料卫生,减少鸭之间的接触,避免交叉感染。

3. 疫苗接种:采用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鸭群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率。

鸭(鹅)传染性浆膜炎诊治要点

鸭(鹅)传染性浆膜炎诊治要点

发病鸭纤维素性心包炎病变
发病鸭脾脏肿大,表面斑驳呈大理石状
发病鹅纤维素性气囊炎病变
发病鹅纤维素性气囊炎病变
发病鹅肺部发炎、水肿
发病鹅输尿管发炎,有白色纤维素性阻塞物
发病鸭输尿管发炎,有白色纤维素性阻塞物
发病鸭脑膜充血、出血病变
发病鹅胰腺发炎、充血、出血
(1)、10%氟苯尼考,加料饲喂,连用5~7天。 (2)、10%盐酸洛美沙星,加料饲喂,连用5~7天。
(3)、地美硝唑,加料饲喂,连用5~7天。
(4)、10%硫酸安普霉素,加料饲喂,连用5~7天。
(5)、严重病禽可肌注10%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2天。或肌注头孢曲松钠,按 每千克体重20mg,每天1次,连用2天。
鸭(鹅)传染性浆膜炎诊治要点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由于本 病常常导致大批幼鸭发病、死亡以及生长迟缓、饲料报酬下降,且本病较难扑灭,可在发病鸭场持 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因此,被认为是造成养鸭业经济损失最严重的疫病之一。
一、流行特点:
发病鹅运动失调,两腿无力
发病鸭有运动失调,两腿无力、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周龄以上鸭发生本病有特征性、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病变
发病鸭肝脏表面有一层白色纤维素性半透明膜
发病鹅肝脏表面有一层白色纤维素性半透明膜
发病鸭纤维素性肝周炎
发病鹅纤维素性肝周炎
发病鹅纤维素性心包炎病变
发病鹅纤维素性心包炎病变
四、防制:
1、改善饲养条件:注意通风、干燥、防寒以及调整饲养密度,地面育雏要勤换垫料。采用全进全 出制度,便于消毒和防止交叉感染。
2、免疫接种:由于本病血清型较多,高的免疫力。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作者:徐佳来源:《家禽科学》2024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4)02-0078-04近年来,我国肉鸭养殖业快速发展,肉鸭产品的需求量增多,对肉鸭健康安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传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阶段肉鸭养殖的需求,对于大部分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需要及时创新,改变传统养殖理念。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巴氏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故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病或新鸭病,该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在幼雏中高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对肉鸭健康、肉鸭产品质量和肉鸭养殖产业造成严重的损害。

因此,养殖人员应加强对该疾病的诊断,力求更早、更准确;同时制定更加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降低发病率和传染率,为肉鸭群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1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多发于1月内的鸭群,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潮湿寒冷的深冬、早春季节最为频繁。

天气寒冷时,幼雏的免疫力较低,极易感染该疾病,并常常引发其它并发症。

该病主要是通过鸭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也可以通过皮肤表面的破损处感染,特别是鸭群密度过大、空气流通不畅和养殖场卫生环境较差时,该病的传播速度更快。

鸭传染性浆膜炎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但在发病初期有一定的症状,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就可以有效控制病情传播,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发病初期,鸭精神不振、嗜睡、卧地不起,颈部紧缩,双腿发软,眼角出现大量分泌物和粘液,眼周羽毛脱落,皮肤暴露。

鸭食欲不振,采食量降低,消化系統受到影响,摄入的饲料不能及时消化吸收,出现粥样粪便,腹泻不止,最后由于营养不良导致体型瘦弱,精神萎靡[1]。

同时,部分出现打喷嚏、咳嗽的呼吸道症状,与风寒较为相似,养殖人员应进行仔细辨别和确认。

病情加重后,出现较为严重的神经紊乱,全身肌肉痉挛,点头和摇头频繁,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和采食,甚至有的背部拱起、腹部肿胀,出现角弓反张,非常容易受到惊吓,应激死亡。

一例雏鸭发生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分析

一例雏鸭发生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分析
2 临床 症状
患鸭精神不振 、 萎靡 ; 采食量下降或不食 ; 腿软不愿走 动, 个别鸭频死前 出现神经症状如头颈左右摆动或震颤 ; 眼分泌物增多, 明显打湿眼圈周围羽毛; 粪便稀薄呈黄绿 色或黄白色。
3 剖 检变 化
注: S为敏 感 ; I 断与用药措施 通过以上流行病学调查 、 临床症状 、 剖检变化 、 实验室 检验诊断为鸭疫里氏杆菌病。为及时控制该病的流行和 发生 , 首先应改善鸭舍卫生条件 , 保持鸡舍干燥 、 防寒 、 降 低饲养密度 , 保持空气新鲜, 饲喂优质全价饲料 , 同时做好 鸭场的消毒 。对大群鸭使用氟苯尼考拌料 , 禽 多维饮水 。 对出现症状病鸭可使用头孢噻肟注射治疗 。连用 3 ~ 5 d ,
4 实 验室 检查
4 . 1 细 菌 学诊 断
4 . 1 . 1 抹片镜检 取病变的心包与肝脏病灶组织直接涂片 , 分别革兰氏 染色及瑞 氏染色镜检。结果呈革 兰氏阴性中间钝圆、 两端 稍尖小杆菌 , 瑞 氏染色结果呈两极浓染 。 4 . 1 . 2 细菌分离培养 无菌采取发病初期病鸭的脑及心血 , 分别接种于T S A 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 , 分别置于蜡烛罐及普通有氧 环境 3 7 ℃培养 2 4 h 。观察菌落生长特点 , 并染色镜检。在
按 常规方法进行糖发酵试验 、 靛基质试验 、 H s 试验 、
甲基 红试验 、 触酶试验 、 过氧化氢 酶试验 、 尿 素酶试验 。
生化结果表 明该菌不发酵葡萄糖 、 果糖 、 麦芽糖 、 乳糖 、 半
进行有效的疫苗接种是预防控制该病发生的有效措 施 。目前国内已研制出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蜂胶灭活多
基 本治 愈 , 直 到现 在未 见 复发 。说 明实 际应 用和 试验 结果 基本 一 致 。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汇报人:2023-12-05•疾病概述•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疾病防治策略•治疗方案•预防措施•案例分析01疾病概述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症状危害030201疾病定义分布多发于冬春季节,但全年均可发生。

季节性易感动物疾病分布与流行病原传播途径细菌毒力病原学特征0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和鼻孔有分泌物,呼吸困难,腹泻等。

病鸭呈犬坐姿势,不愿走动,行动迟缓,眼睑肿胀,流泪,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母鸭产蛋量下降,蛋壳质量变差。

临床症状病鸭的脑膜和脑组织充血、出血和水肿。

肺部和支气管充血、出血和水肿,以及纤维素性胸膜炎和心包炎。

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肝、脾、心包、气囊等器官表面覆盖一层淡黄色渗出物。

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采集病鸭的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以确定病原菌的存在。

临床诊断根据病鸭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

鉴别诊断与其他类似的疾病进行鉴别,如鸭瘟、鸭霍乱等。

诊断方法03疾病防治策略接种时机接种方法疫苗种类疫苗接种预防治疗药物预防和治疗卫生消毒隔离措施监测和报告生物安全措施04治疗方案抗菌药物治疗药物治疗01用药途径02注意事项03中药方剂用药途径注意事项中药治疗免疫增强治疗增强免疫力注意事项05预防措施定期消毒和防疫隔离和净化对疑似感染病例及时隔离和治疗,防止疾病扩散。

对病死鸭子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毒传播。

提高免疫力0102030406案例分析诊断防治案例一:诊断与防治实践案例二:疫苗接种效果评估疫苗选择接种方案效果评估1 2 3中药选择治疗方法疗效观察案例三:中药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疗效观察THANK YOU。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和防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和防治

动物生产 592023.10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和防治陈元龙1,张德有2(1.长春市九台区东湖街道办事处综合服务中心,吉林 长春 130500;2.长春市九台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吉林 长春 130500)1 临床症状根据疾病发生情况,鸭传染性浆膜炎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患急性型病鸭无明显症状,短时间内会直接死亡,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患亚急性型病鸭发病后表现为精神不振,采食量下降,扎堆;排出白色或黄绿色水样便,腥臭味严重;并伴有呼吸道症状,如打喷嚏、咳嗽;眼鼻有分泌物,会粘连邻近部位羽毛,还会堵住鼻孔,导致呼吸困难;部分病鸭还会出现颈部震颤、角弓反张等神经病变症状。

慢性型多由亚急性转化而来,多见于育肥期,病程长,多表现为精神抑郁,食欲减退,离群嗜睡。

有的病鸭对外界变化敏感,受惊鸣叫。

病鸭感病影响生长发育,致使饲料转化率低,严重损害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2 剖检变化急性死亡剖检无明显变化。

鸭传染性浆膜炎典型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器官浆膜表面附着一层纤维素样假膜,尤其在肝脏、心脏、脾脏、气囊和脑部症状明显。

肝脏肿大,表面纤维素样假膜易剥离。

心包液增多,心包膜上有灰白色或黄色纤维素渗出物。

脾脏肿大,呈紫黑色大理石状,表面有纤维素样假膜,红髓白髓结构模糊。

气囊浑浊、增厚,表面不均匀的分布着纤维素渗出物,极少部分病鸭气囊可见干酪样渗出物。

脑部水肿脑膜增厚,纤维素样渗出物将病死鸭的脑组织和脑膜粘连在一起。

少部分病死鸭有输卵管炎,淤积大量干酪样物质。

3 实验室诊断在无菌的情况下,采集病死鸭的肝、心、脾、脑部组织送往实验室检查。

在巧克力平板和血平板上接种采集的组织,培养后发现巧克力平板上有直径2~3毫米、圆形、光滑的灰白色菌落,血平板上菌落直径1.5毫米、边缘整齐、中间凸起、无溶血环。

挑起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和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浓染大小不一的革兰阴性杆菌。

4 防治措施4.1 治疗措施对病死鸭和病重鸭进行无害化处理,将患病鸭隔离饲养,对鸭舍进行消毒通风。

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
隆林 县新 州 镇 某养 鸭 户从 外 引进一 批

层 半 透 明 状 灰 白 色 的 纤 维素 性 膜 , 症 ,肝 表面 有 时可 见 出血 斑点 ,剖 检 所 见与 鸭传 染 性浆 膜 炎十 分相似 ,但 肠 杆菌病 在 病程 后期 解 剖时 ,由于 大
1 0 0 0只 7日龄 雏 鸭 ,2 6日发 现 雏 鸭 容 易剥 离 。
另 有 病 鸭 呈 阵 发 性 痉 挛 ,头 颈 歪斜 , 上 生 长 的 半 透 明光 滑 型 菌 落 制 作 涂 1 4日龄二 免 ,可获 得 良好 的免疫 保护 不 时甩 头 ,偶 有惊 恐 ,不 断呜 叫 ,当 片 ,革 兰 氏染 色 ,均 为 阴性 ,镜 检可 效 果 。此 外 ,做好 消 毒隔 离 工作 ,降
料 中添 加 0 . 0 5 % 的 磺胺 喹 嗯啉 饲喂 , 黄 色胶 冻样 分 泌物 ,直 肠 处可 见 白色 实验室诊断 ,诊断此起疫情为鸭传染 连用2 d 后 ,虽 病 情 有 所缓 和 ,但 效 或浅绿色稀粪 , 可见纤维素性脑膜炎 、 性 浆 膜炎 。 果 不 佳 ,遂 向兽 医部 门报告 ,笔者 接 脑膜 充血 出血 ,或胫 趾 关节 及跗 关 节 到 疫情报 告前往诊 治 。 ( 二 )临床 症状 多数 病鸭表 现精 神 萎靡 、闭 目嗜 睡 、缩头 垂 翅或 嘴抵
肿胀 ,切 开见 关节 液 增 多。
( 五 )药物 治疗 根 据 药敏试 验在
每 1 0 0 0 k g饲料 中拌 入 强力霉 素粉
2 0 0 g投 喂 , 并 按 4 0 0 k g水 +1 5 0g
( 四 )实验 室诊 断
1 . 病 料 染 色镜 检 。取 心 血 和 肝 大 肠 金 ( 硫酸 安普 霉 素可 溶性 粉 )兑 和 电解 质 ,鸭 舍场 地 每天 用百 毒 杀喷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鸭传染性浆膜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是一种由鸭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高传染性疾病。

此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且不受季节的限制,一般在秋冬季发病率较高。

在我国,特别是在江苏、浙江、福建等南方鸭养殖区,此病的发生率非常高,给养殖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因鸭疱疹病毒属于病毒学上的Iridoviridae病毒亚科、脊索病毒科,为一种大型、双链DNA病毒。

此病只限于家禽中的鸭类。

它主要通过鸭的呼吸道、消化道、泪囊等途径进行传播。

主要传染途径:1)空气传播2)食物、饮水传播3)亲喂传播4)虫媒传播等。

临床表现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表现各异,病变程度和病毒株型有关。

患鸟早期无明显症状,但在2~3天后,病鸭出现呆立、脱水、无精神、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发热、四肢无力、鸭舌或芽并咽、水肿、鸭里脊肌或全身肌肉无力等现象,食管黏膜呈残片状或呈桥样物,靠近喉咙端的白颊神经受累后,鸭的一侧咀嚼肌、眼部肌肉和面部会有麻痹症状,消化道和呼吸道均有黏液性分泌物和出血现象。

病鸭经过一段时间开始死亡,死亡率高达50%以上。

诊断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主要根据病鸭的病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常用的检测方法有:1)病鸭病理变化特点2)病鸭血清抗体检测3)病源体分离与鉴别4)病毒核酸的检测等。

同时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疫苗接种情况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综合诊断。

防治措施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预防、消毒、隔离和及时免疫等。

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鸭舍卫生环境的清洁,增强鸭的免疫力,禁止饲养有寄生虫或其他病毒的活禽。

2)消毒:对污染过的圈舍、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3)隔离:接触过感染的鸭应该被及时隔离,以免扩散感染。

4)免疫:应在防疫期内及时接种疫苗,且要避免接触异种禽类,以免交叉感染。

总之,对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我们更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地切断传染途径和消除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提高鸭群免疫力,从而避免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

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典型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疫巴氏杆菌病、鸭败血症等,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病最早发生于美国纽约的长岛,其后在英国、加拿大、前苏联、澳大利亚等国也有发生。

在我国,首次报道本病的发现是1982年,以前各养鸭大省均有发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甚高。

本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痢、共济失调和抽搐。

病变特点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

该病发病率高达80%以上,死亡率在5%~75%之间,严重阻碍了我国养鸭业的发展。

由于农户在饲养鸭的过程中,卫生条件、管理及预防不到位,鸭传染性浆膜炎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现将一典型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情况介绍如下,以供养鸭户能够了解和防止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

1 发病情况2005年9月23日,山东省博兴县庞家镇杨集村三个养殖户从北京某孵化厂引进北京雏鸭6000只,在10月6日开始突然发病,每天死亡20只以上,养殖户开始怀疑是大肠杆菌感染,对鸭群使用硫酸庆大霉素饮水,连饮2d不见效,所以养殖户带了几只病鸭到县畜牧局化验室做实验室诊断。

2 临床症状病鸭精神沉郁、嗜睡、倦怠,食欲减少甚至废绝;有轻度的呼吸道症状,眼与鼻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腹泻,肛门粘有稀粪,呈淡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部分雏鸭腹部肿胀;不愿走动或跟不上群,运动失调,转圈或倒退运动,呈犬坐姿势;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痉挛性点头或抽搐,有的头向后仰,有的颈部弯转90º,就地打转,有的仰卧作划水状或角弓反张,尾部轻轻摇摆,不久抽搐而死。

3 剖检变化最明显的眼观病变是纤维性渗出物,它可波及全身浆膜面、心包膜、肝脏表面以及气囊。

具体表现为全身浆膜均覆盖有纤维性渗出物,尤以心包腔内和肝脏表现最明显,呈明显的纤维性心包炎、心包积液、肝周炎、肝肿大,质脆,被膜增厚,呈明显的纤维性气囊炎、肠炎,鼻窦中有脓性渗出物。

第十九鸭传染性浆膜炎

第十九鸭传染性浆膜炎

图3 鸭疫里默氏菌病鸭缩颈、拱背。
图4 鸭疫里默氏菌感染 鸭显示神经症状。
图5 鸭疫里默氏菌病鸭 感染鸭显示神经症状,
头颈歪斜,站立不稳。
(四)病理变化
最明显的剖检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 气囊炎和脑膜炎,脾脏肿大、呈斑驳样。
慢性感染病鸭,在屠宰去毛后可见局部肿胀,表 面粗糙、颜色发暗,切开后见皮下组织出血、有多 量渗出液。
(五)鉴别诊断
根据该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结合流 行病学特点,一般可初步诊断。
本病在临床诊断上应注意与雏鸭大肠杆菌病、 衣原体感染相区别。
– 根据在麦康凯琼脂上能否生长可将本病和大肠杆菌病 区别开
– 而衣原体在人工培养基上不生长。
对本病可用如下实验室诊断方法:
1. 荧光抗体技术 取病死鸭肝脏、脾脏或脑 组织触片,丙酮固定,然后用直接或间接免 疫荧光抗体技术进行检测,可见组织触片中 的菌体周边荧光着染,中央稍暗。细菌呈散 在分布或成族排列。
鸭传染性浆膜炎 (Infectious serositis of duck)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李氏杆菌病,原名鸭 疫巴氏杆菌病,是家鸭、火鸡和多种禽类的一种急 性和慢性传染病。
临诊表现为困倦,眼与鼻孔有分泌物、绿色下 痢、共济失调和抽搐。慢性病例为斜颈,病变特点 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干酪性输卵 管炎和脑膜炎。
– 雏鸭在4-7日龄接种鸭疫李氏杆菌油乳剂灭 活苗或蜂胶佐剂灭活苗,肉鸭免疫力可维持 到上市
本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均很高,特别是商品肉 鸭场,可引起雏鸭大批死亡或感染鸭生长发育缓慢、 淘汰率增加。
(一)病原
病原为鸭疫李氏杆菌 瑞氏染色两极着色稍深 目前已报道该菌共有21个血清型
图1 鸭疫里默氏菌革兰氏染色照片G - ,短小杆菌, 单个、成双或呈短链状排列,1250×。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鸭传染性浆膜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一种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感染家禽类动物,尤其是鸭子和鹅,引起高死亡率和经济损失。

针对这一严重的动物传染病,我们需要了解其流行病学鉴别与防治措施,以便及时防范和治疗。

一、流行病学鉴别1. 病原学特征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DVH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属于了诱导体RNA病毒科,亚科是疱疹病毒亚科,属于非洲香猪传染性浆膜炎病毒的同一亚科。

该病毒对环境温度和干燥敏感,但对常规的消毒药物并不敏感。

2. 传播途径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通过经口途径传播。

感染禽类的食物、饮水和环境是主要传播途径,而接触感染动物体液、排泄物等也容易导致传播。

昆虫叮咬和患病鸟类本身也是传播途径之一。

3. 流行病学特征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流行于鸭子和鹅类鸟类之中,尤其在生长密集的养殖场中易发生。

这一疾病容易引发高死亡率,对禽类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

鸭传染性浆膜炎不仅具有高度接触性,还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

4. 临床症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嗜睡、呼吸困难、发红的皮肤和腹部、腹部轻压疼痛以及绿色粪便等。

有些患病禽类在临死前还会出现抽风、倒地、呼吸困难等症状。

二、防治措施1. 疫苗预防目前,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预防主要依靠疫苗预防。

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可以建立充分的免疫屏障,减少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定期对禽类进行疫苗接种,可以有效降低疫情的发生率和传播速度。

2. 坚持消毒由于病毒对环境温度和干燥敏感,因此要保持环境的干净和干燥,定期做好养殖房的卫生和消毒。

对禽舍、笼子、饮水器等鸭场设施进行消毒,减少病毒在环境中的存活,是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关键。

3. 强化饲养管理在饲养过程中,要加强饲料和饮水的卫生管理,保证饲料和饮水的卫生安全。

对于禽类的生产管理,要杜绝交叉感染,避免患病禽类与健康禽类的接触,避免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该病主要通过鸭体液和排泄物传播,引起鸭群中的大规模感染和死亡。

在养殖鸭类中,该病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给鸭类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主要通过接触、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等途径传播。

当鸭接触到感染病毒的水源或食物时,便很容易感染上该病毒。

受感染的鸭类还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排出病毒,感染其他鸭类。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传播速度非常快,造成鸭群的大规模感染和死亡。

在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中,需注意与禽流感、鸭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进行鉴别。

禽流感是一种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而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引起短期内大规模的死亡,且表现为眼部充血、口腔和咽喉部炎症等不同于禽流感的症状。

鸭病毒性肝炎主要引起肝脏病变,而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表现为眼部和口腔的炎症症状。

要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鉴别,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在防治方面,首先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鸭舍的清洁卫生,防止鸭舍内空气的污染和交叉感染。

要注意饲料和饮水的卫生,避免饲料和水源受到污染。

定期对鸭群进行检查,一旦发现症状异常,应立即进行隔离和治疗。

要加强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的传播。

同时还可以通过疫苗接种等方式提高鸭类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一种严重的鸭类传染病,给鸭类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要加强对该病的研究和防治,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情的传播,减少病情对养殖业的危害。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和养殖户的共同努力,能够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鸭传染性浆膜炎,保障鸭类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中兽医禽病辩证论治之鸭传染性浆膜炎

中兽医禽病辩证论治之鸭传染性浆膜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中兽医辩证论治
四、预防治疗
(1)预防 (A)预防改善卫生条件,注意舍内通风、干燥、防寒、 降低饲养密度、减少应激;定期消毒,进行预防性投药。(B)疫苗预防,目前国内常用 的疫苗有油乳剂灭活苗、铝胶灭活苗和弱毒活菌苗三种,疫苗对预防此病有比较可靠的 效果。 (2)治疗 治疗本病常无温病的卫气营血传变规律,临床上以发热、抽搐、神昏为主证, 病位在心肝,以热证、实证为主。故本病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熄风止惊,豁痰开 窍”。以山西农谷鑫达中兽药研究所团队研制的治疗所使用的清热解毒方剂——“浆膜I 号”中药口服液及“浆膜一号”中药散,从现代药理学看多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行瘀活 血,清肝利胆,可促进炎症消退,渗出吸收,胆汁疏通,所以临床上对鸭传染性浆膜炎 治疗的疗效确切;病发炎症严重禽群可配合使用氟苯及磺胺等化药。预防还是关键, “未病先防”是中兽医理论的重要观点,中药除了治疗作用以外,又有预防的效果,因 此可以从饲养管理入手,通过添加中药“肝脾双健”来增强鸭的体质;同时使用疫苗来 预防疾病发生。总之,防治此病不可仅仅考虑一个方面,要从整体出发,通观全局,考 虑每个环节,才能确保鸭群的健康成长,才能有最好的经济效益。
2020 中兽医禽病辩证论治之 鸭传染性浆膜炎
叶雄强(

广州市昊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中兽医辩证论治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鸭的一种慢性或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以纤维 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输卵管炎和脑膜炎等为病变特征。
本病通过呼吸道及伤口(脚蹼)感染,也可经种蛋垂直传播。一年四 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多发。肉鸭一般从2周龄左右开始发病,3~4周 龄死亡较多,35日龄后的鸭较少发病,死亡率为10%~70%。本病主要侵害 雏鸭,也可侵害雏鹅、雏火鸡以及野鸡等雏禽。 一、病因病机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病学鉴别及防治措施鸭传染性浆膜炎(Duck Infectious Serositis,简称DICS)是由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Duck Infectious Serositis Virus,简称DISV)引起的一种家禽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鸭宝宝死亡率高,浆膜炎症严重,羽毛蓬松,食欲减退等症状。

为了防止和控制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流行,需要进行流行病学鉴别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流行病学鉴别1. 病原学鉴别:通过病毒学检测和血清学检测,可确定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毒是否存在。

常用的病毒学检测方法有PCR、RT-PCR和电镜检测等;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凝集试验和中和试验等。

2. 流行病学调查:根据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情况,调查病群和非病群鸭的饲养环境、饲养管理和防疫措施等,以确定病原的传播途径和高风险区域。

3. 病原学分离与鉴定:采集病死鸭宝宝的组织和血清样品,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确定其特征与相关病原相比较,从而进行鉴别和确认。

4. 流行病学规律分析:通过对疫情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了解疫情的时空分布,发现疫情的传播规律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科学的控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防治措施1. 饲养管理:加强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和鸭舍的通风换气,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避免饮水的污染,以减少疫原的传播和感染风险。

2. 疫苗防控:根据病毒株的变异情况和流行趋势,选择相应的疫苗进行鸭宝宝的免疫,提高其免疫力,减少感染和发病率。

3. 消毒措施:对鸭舍、用具、器械等进行定期的清洁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病原体和病毒。

4. 突发事件处理:一旦发现鸭群中出现异常死亡、浆膜炎症凸出和食欲减退等症状,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确诊病种,并根据病情进行治疗,避免疫情的扩散和传播。

5. 加强监测和报告: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加强对鸭疫情的监测,及时报告疫情动态,以便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鉴别诊断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

本菌现有21个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间无或少交叉保护,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病变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结膜炎、关节炎为特征。

养鸭场一旦传入本病,病原即在发病鸭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且难以扑灭,是当前危害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流行病学诊断: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低温、阴雨潮湿的季节较为多见,尤以冬春季为甚。

各品种鸭均易感,1-8周龄鸭多发,其中以2-3周龄的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

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与应激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卫生条件差、饲养密度过大、饲料营养不均衡、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更易造成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临床诊断
1、最急性病例未见明显症状便突然死亡。

2、急性病例主要表现为嗜睡、缩颈、软脚、食欲下降,下痢,粪便稀薄呈白色或淡绿色。

眼的周围有湿润的分泌物黏着,故有“眼镜鸭”之称。

鼻孔常流出浆液或黏液性分泌物。

部分病例出现神经症状,如头颈震颤、转圈、不停的摇头、点头、阵发性痉挛,向上仰望、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不久抽搐而死。

还有的病例出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跗关节肿胀等症状。

病程一般为1-3天。

3、4-7周龄鸭病程1周或以上,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困倦,少食或不食,下痢,腿软、伏卧或呈犬坐姿势,间有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摇头摆尾、前仰后翻、翻倒后仰卧、两腿在空中划动,呈游泳状,不易翻转,惊叫,头颈歪斜,转圈或倒退等神经症状。

病程1周以上。

病理诊断
最急性病不出现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

最特征的病理变化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尤以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和纤维素性气囊炎(三炎)最明显。

1、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心包膜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内填充淡黄色纤维素快,病程较长时可见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

2、肝周炎,肝肿明显大于正常,肝呈橙红色或土黄色,质脆,胆囊肿大;肝脏表面覆盖有一层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病程较长时渗出物呈干酪样不易剥离。

3、气囊炎,气囊壁增厚,浑浊,不透明,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时渗出物可机化而与胸壁粘连,有时个别病例腹腔积液。

4、脾脏略肿大,呈斑驳状,表现有灰白色坏死斑点,表面附着纤维素性假模。

5、部分病例肠道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表面有黄色胶东样分泌物,直肠处可见白色或浅绿色稀粪。

6、患鸭有神经症状时,可见纤维素性脑膜炎,脑膜充血出血。

7、慢性病例还见有坏死性皮炎和关节炎。

鉴别诊断
临诊上对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应注意与大肠杆菌病、鸭衣原体病、雏番鸭“花肝病”、鸭沙门氏菌病、鸭流感、鸭副粘病毒病、鸭病毒性肝炎、鸭霍乱、曲霉菌病、小鸭副伤寒、鸭瘟等相区别。

1、与大肠杆菌病的鉴别诊断患病鸭群发生本病时,常有60%以上的病群同时混合感染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病变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变非常相似。

大肠杆菌病剖检时有特殊臭味,病鸭心脏和肝脏表面附着的渗出物较厚,一般为干酪样(凝乳状),色较重,不易剥离,肝脏肿大呈铜绿色。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病鸭心脏和肝脏表面附着的渗出物较薄,一般较湿润,色淡。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鸭表现头颈震颤、歪斜等神经症状,而大肠杆菌病不表现神经症状。

2、与鸭衣原体病的鉴别诊断鸭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亲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病理变化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变非常相似。

鸭衣原体病粪便呈黄绿色水样,气味恶臭,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鸭常排白色黏稠样粪便。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鸭表现头颈震颤、歪斜等神经症状,而鸭衣原体病不表现神经症状。

3、与雏番鸭“花肝病”的鉴别诊断雏番鸭“花肝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对雏番鸭有着较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一种传染病。

病程较长的“花肝病”病鸭表现的心包炎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有相似之处,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还表现肝周炎和气囊炎,雏番鸭“花肝病”则没有肝周炎和气囊炎的变化。

‚流行病学方面,雏番鸭“花肝病”发生于7-35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和雏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多发生于1-8周龄各品种鸭。

4、与鸭沙门氏菌病的鉴别诊断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鸭常排白色黏稠样粪便,而鸭沙门氏菌病的病鸭常排绿色或浅绿色水样粪便或黑褐色糊状粪便。

‚二者病程较长后均可引起鸭喘气、消瘦和神经症状,但剖检时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可见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而鸭沙门氏菌病的病鸭偶见心包炎,以肝脏呈古铜色、表面的灰白色小坏死点及盲肠肿胀、内有干酪样物质形成的栓子为特征。

5、与鸭流感的鉴别诊断鸭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其中由H5亚型病毒引起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

其表现的神经症状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有相似之处。

鸭流感表现心冠脂肪、心肌出血;胰腺出血、表面有大量针尖大小的白色坏死点或透明样液化灶等,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病变完全不同。

‚鸭流感发生于各日龄的鸭,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多发生于1-8周龄各品种鸭。

6、与鸭副黏病毒病的鉴别诊断鸭副黏病毒病是由禽I型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
染病,病鸭表现扭头、转圈或歪脖等神经症状,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相似。

鸭副黏病毒病表现胰腺的轻微出血或白色坏死点,腺胃黏膜脱落和腺胃乳头轻微出血,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完全不同。

7、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鉴别诊断多数鸭病毒性肝炎的病鸭在临死前表现的神经症状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有相似之处。

但二者的病变完全不同,肝炎病鸭的肝脏明显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稍黄,肝脏表面有明显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有时可见有条状或刷状出血带,没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肿大。

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表现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可以此鉴别。

8、与鸭霍乱鹅鉴别诊断鸭霍乱常发生于较大日龄的中雏鸭和成年鸭,剖检的主要特征是心冠沟脂肪布满小出血点,肝脏有针尖大小的黄白色坏死灶。

9、与曲霉菌病的鉴别诊断曲霉菌病常发生于梅雨季节,由饲料霉败变质引起,更换饲料后即见减少。

病鸭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

剖检见肺和气囊有特征性真菌性病灶。

10、与小鸭副伤寒的鉴别诊断小鸭副伤寒见于2周龄内的雏鸭,主要特征是严重下痢,眼有浆液脓性结膜炎。

剖检见肝有细小的灰黄色坏死点,肠粘膜水肿、充血及点状出血。

11、与鸭瘟的鉴别诊断鸭瘟发生于小鸭和大鸭,病死率较高。

临床上见肿头、流泪,两脚发软,严重绿色下痢,泄殖腔水肿、充血和出血。

剖检见腺胃黏膜有出血斑点,肠粘膜充血、出血,肝有大小不一的灰黄白色坏死灶,坏死灶中有小出血点,或坏死点周围有环状出血带。

药物治疗
多种抗生素如阿米卡星、头孢塞呋钠、复方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为了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治疗时不同疗程要选用不同的抗菌药,避免使用单一抗菌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