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汉魏洛阳故城沿革与形制演变初探
汉魏洛阳故城沿革与形制演变初探钱国祥.关键词:汉魏洛阳故城城市沿革形制演变洛阳,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都城之一。
自有史记载的夏、商、周1以来,一直到宋、金,中国历史上有十几个朝代先后在这里正式建都或作为陪都,其都城的历史达1000多年。
因此在古洛河之阳、邙山之南,古代先人为我们先后留下了五座重要的都城遗址,即夏代的二里头、商代早期都城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洛阳城等遗址。
这些城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汉魏洛阳城,位于五座城址中间(图1),城址历史悠久,经历朝代众多,使用时间最长,经过多次修筑、废毁、再改建,城市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是了解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与发展变.作者简介:1961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
1983年获历史学学士,同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先后参加过北京琉璃河西周墓地、汉魏洛阳故城等地的考古发掘工作。
1994年任汉魏洛阳故城队队长,主持该城考古勘察与发掘,现为副研究员,撰写发掘报告及论文十余篇,主要代表作有《汉魏洛阳故城城垣试掘》、《汉魏洛阳故城金墉城址发掘简报》、《汉魏洛阳城出土瓦当的分期与研究》等。
化的重要城址。
因此,通过借用历史文献结合最新考古材料,对这座城址沿革历史与形制演变进行探索与研究,是笔者的初步尝试。
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洛阳市区东约15公里,城址最大时面积近100平方公里。
该城曾是我国古代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等朝代的王都或国都。
而关于这个城址的历史,最早则始建于西周,其间经过了东周、秦、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的修建与使用,最晚废弃在唐初,使用了约1600年。
一、西周时期的城址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对该城址汉魏时期大城城墙进行发掘解剖时,发现该城墙是由多个时期分别夯打而成,最早的城墙夯土始建于西周,这无疑是一项重要收获。
经过对考古材料进一步整理研究,确认被叠压在汉魏洛阳城下的西周城址形制略为东西长方形,位于汉晋时期洛阳城的中段2(图2)。
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从古代的都城到现代的文化旅游胜地,洛阳经历了许多风雨岁月,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与社会进步。
本文将从洛阳的建城初衷、历史风云、文化瑰宝、城市规划等方面,探索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
一、建城初衷洛阳作为古代的都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
据记载,洛阳最早建设于公元前207年,当时西汉王朝为了推动中原地区的统一,决定在洛阳设立都城,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统治。
洛阳地处黄河流域中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这也成为了建设都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历史风云洛阳历史上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的时期。
在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无数政治家、文化名流和商贾前来。
在这一时期,洛阳出现了无数重要事件和名人。
比如著名的《三国演义》中,洛阳就是曹操的都城,而董卓的辟阳台更是洛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随着历史的演进,洛阳逐渐衰落,城市的中心地位逐渐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直到北魏时期,洛阳再次成为都城,这一时期的洛阳又迎来了一次繁荣期。
北魏时期的洛阳规模宏大,格局宏阔,留下了众多的建筑和文化遗迹。
然而,历史的车轮继续滚动,洛阳再次经历了动荡和变迁。
在唐宋时期,洛阳逐渐失去了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位,文化中心也转移到了其他城市。
洛阳虽然重新崛起为省会城市,但由于历史原因,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三、文化瑰宝洛阳的历史变迁与城市发展离不开它的文化瑰宝。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著名的白马寺就坐落在洛阳,白马寺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佛教圣地。
洛阳还有著名的龙门石窟,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造像石窟之一,被誉为"东方雕刻艺术的瑰宝"。
此外,洛阳还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庙宇、古迹和博物馆,如洛阳博物馆、关林等,这些都是洛阳丰富的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四、城市规划洛阳的城市发展也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
洛阳城市发展史
提出我国城市的起源是以城镇体系的全体面貌在 短时期内大量涌现的,并且在体系中逐渐稳定发展 完善从而自我实现的。
汉魏洛阳复原示意图
• 汉魏洛阳城是在西周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上曾是西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等几个朝代的国都所在,故称之为“汉魏洛阳故城”。东汉洛阳 宫殿分南宫和北宫其中还包括皇家花园,宫殿周边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三公 衙门和贵族住宅区。260年后曹魏建都洛阳,宫殿的位置都被改建在一条南北 总线纵线之上,同时还确立了宫城在都城之中居北居中的布局形式。 北魏洛阳城内有东西横街和南北纵街,八条宽广的大道,他们组成规整的棋 盘式道路网。横贯一条宽约40多米的东西大街,将全城分成南北两部分。宽 42米,纵深近15里的铜驼街,是全城中心大道和中轴线,两侧集中布置重要 的中央官署,永宁寺就在街的西侧。这种以中央大道为东西和南北轴线的规 划,既能四通八达,也突出了宫城对全城空间的总揽地位,布局严谨规整, 从而为后世都城建设所效仿。孝文帝在迁都洛阳六年后去世,他的儿子宣武 帝即位后,在洛阳城的外围新著了郭城。此时的洛阳城已有了比东汉大得多 的规模,城市由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部分组成,以宫城居中,还有了整齐 划一的里坊区,按里坊制度布局与管理郭城,是北魏洛阳城的创举,这也是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第一次有计划的把都城居民有计划的规划管理。北魏 洛阳城的形制和布局,和两汉以来的都城相比,出现了划时代的变革,为隋 代的大兴城、唐代的长安城和洛阳城开创了先例。那时的北魏洛阳城已是世 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百万,车水马龙,一片繁华兴盛。就北魏洛阳城的规 模而言,长宽达十公里,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如此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 前的,在全球范围上来说也是近代以前规模最大的城市。无怪乎当时南朝使 节来到洛阳时赞叹“衣冠士族,尽在中原!”。
洛阳历史
洛阳历史洛阳历史,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商代和西周时期。
洛阳位于中国的河南省,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多次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
以下是关于洛阳历史的一些概要,供您参考。
1.古代洛阳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
商代时期,洛阳是商文化的一部分,是商代的一个重要都城之一。
在西周时期,洛阳成为了西周王室的都城之一,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周时期,洛阳拥有宏伟的宫殿、庙宇和城墙,是一座繁荣的古都。
2.东汉洛阳在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东汉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东汉洛阳以宏伟的洛阳宫为中心,城市规划完善,建筑壮观,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东汉时期,洛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和科学家,如班固、蔡伦、张衡等,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洛阳曹魏时期在三国时期,曹魏建立了都城洛阳,并将其设为国都。
曹魏时期,洛阳经济繁荣,城市建设不断发展。
洛阳成为了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化名士。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传入和传播中心之一,佛教文化在洛阳得以传承和发展。
洛阳还建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园林,形成了独特的曹魏时期的文化风貌。
4.洛阳晋朝时期在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晋朝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建筑风格多样,形成了独特的晋代文化风貌。
晋朝时期,洛阳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地,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如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对中国古代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洛阳还是佛教的中心,佛教文化在洛阳得到了繁荣发展,众多的佛寺和佛塔建立于此,如白马寺、龙门石窟等,成为了佛教艺术和文化的瑰宝。
5.洛阳北魏时期在北魏时期,洛阳成为了北魏王朝的都城,也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北魏时期,洛阳城市规划进一步发展,城墙更加宏伟,宫殿、庙宇、园林等建筑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地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南岸。
它北靠邙山,南对伊阙,东屏嵩岳,西依崤函,四面群山环绕,中为狭长盆地,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
洛阳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最多的都城。
洛阳,是雄踞东方,文明古国的古都,是中华文化的读本。
洛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夏商时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知道,早在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洛阳已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
在市区发现有多处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
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
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
斟鄩打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夏代洛阳城位置商朝时期的都城有两座,分别称为“东亳”,“西亳”,即现存的郑州商城和洛阳商城。
商都西亳同样也位于偃师县,建于洛水北岸,坐北朝南。
考古勘探、发掘揭示出偃师商城遗址分为早期小城和晚期大城。
早期小城四面中部各辟一门,小城中部偏南置宫城,小城西南部为府库建筑区遗址。
晚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的,与此同时在宫城东北部修建了新的府库建筑群。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二、周朝时期商王朝为周王朝所取代,周武王灭商后,都城丰、镐均位于今日陕西西安西北,早毁于西周末犬戎入侵之际。
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灭商而建的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地区建立了“成周”。
“成周”建成之后,都城镐京改称“宗周”,“成周”与“宗周”同时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
及东周平王东迁,乃正式奠都于此,“成周”更名“王城。
后因年久废弃,汉代又建河南县城于其上,原貌遂湮没难寻。
洛阳的古今交响:从古都到现代城市
洛阳的古今交响:从古都到现代城市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从古代到现代,洛阳经历了繁荣辉煌和起伏转折的历程,展现了古今交响的魅力。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中,洛阳曾经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东汉时期,洛阳是当时中国的首府,被誉为“三都之尊”。
在洛阳的历史长河中,曾有无数名人聚集于此,包括司马迁、贾谊、杜甫等。
这些文化名人的出现,使得洛阳成为古代文化的中心,文化氛围浓厚。
古代的洛阳城以其庞大的规模和雄伟的建筑而闻名。
如今的洛阳城已不复当年的辉煌,但依然能从保存完好的文物和建筑中窥见当年的风采。
白马寺、龙门石窟、洛阳博物馆等文化遗迹,无不展现出洛阳古代的繁华。
在白马寺中,可以看到中国佛教历史的重要遗址,为人们了解佛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而龙门石窟则集雕塑、壁画和碑刻于一体,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洛阳博物馆中珍藏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其中包括珐琅器、青铜器、陶瓷等,无不体现了古代洛阳的繁荣。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洛阳从古都逐渐转变为现代城市。
现代的洛阳经济蓬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特别是近年来,洛阳以其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导,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洛阳的发展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人才,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经济方面的发展,洛阳也注重城市文化的建设。
洛阳国际石雕艺术博览园、嵩山少林寺武僧团、洛阳花灯艺术等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居民和游客的文化生活。
洛阳还致力于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通过推广文化旅游、开展国际交流等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感受洛阳的魅力。
当代的洛阳城市建设也赋予了古都新的面貌。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充分融入了现代元素,同时保留了一些古代建筑风格。
洛阳的街道宽敞整洁,公园和花坛点缀其间,空气清新。
城市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人文设施和便民服务,使居民生活更加便捷。
洛阳的古今交响体现在城市的变迁和文化的传承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河南洛阳的历史及文化
河南洛阳的历史及文化河南洛阳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中原腹地,距离省会郑州不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洛阳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瑰宝。
在近代以来,洛阳也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美丽的风景和城市建设成果,成为全球瞩目的旅游胜地和现代化城市。
1. 洛阳的历史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多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周朝时期,洛阳就成为了周王朝的都城,并保持了600多年的历史。
在汉朝时期,洛阳成为了西汉王朝的都城,并开始经历了宏大的城市建设计划,其中著名的是洛阳洛阳城垣和金銮宫等重要建筑。
此后,洛阳先后成为了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朝代的都城。
至唐朝时期,洛阳成为全国重要的文教中心和经济中心,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科学家。
宋朝时期,洛阳是河南地区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并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明清时期,洛阳呈现出了现代化城市的模样,到了近代以来,洛阳也开始跟随全国其他城市一起走向现代化。
2. 洛阳的文化洛阳的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洛阳古都文化。
这种文化包括了洛阳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是一种集中表达中原文化核心的表现形式。
洛阳古都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洛阳的古建筑。
洛阳的古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其中代表性的有洛阳城垣、白马寺、龙门石窟、都司祠等等。
此外,洛阳还有很多著名的文化景点,如王门古道、关林景区、滦口古镇等等。
这些景点展示了洛阳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
3. 洛阳的现代化建设近年来,洛阳在保护、传承与创新古都文化的同时,也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洛阳进行了广泛的城市规划和开发,建设了许多新型城区、商业街区和政务中心。
同时,洛阳也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完成了城市绿化的建设工作,成为了生态城市的典范。
此外,洛阳还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境内外的战略合作,为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洛阳几朝古都历史
洛阳几朝古都历史洛阳,古称洛邑,曾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自东周时期起,洛阳就开始扮演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角色,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都城之一。
在接下来的1500字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洛阳几朝古都的历史,揭开这座城市丰富多彩的过往。
周朝时期,洛阳是东周的都城,被誉为“九州中央,帝王之都”。
这一时期的洛阳城规划严谨,宫殿楼阁层出不穷,城内街道宽敞整洁。
周文王、周武王等帝王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和朝会,确立了周朝的统治地位。
在这个时期,洛阳成为了华夏文明的中心,承载着周朝兴盛的辉煌。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朝在洛阳建都,这一时期被誉为“洛阳中兴”。
汉武帝修建了大型宫殿和恢宏的城墙,将洛阳打造成为华夏文明的象征。
在汉朝的统治下,洛阳成为了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文人学士前来求学和创作。
著名的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和文学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隋唐时期,洛阳再次成为了中国的都城,被誉为“三朝故都”。
隋文帝、唐太宗等帝王相继在这里举行盛大的朝会和庆典,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时期,洛阳的规划更加宏大,大明宫、洛阳城和封丘帝陵等众多建筑物均彰显出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富丽。
宋元明清时期,洛阳虽不再是统治中心,但依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宋代的洛阳古城、元代的洛阳古庙、明代的洛阳古桥、清代的洛阳古塔等都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代表,展示了城市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这些历史痕迹中,人们可以感受到洛阳几朝古都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积淀,领略到这座城市悠久而深刻的底蕴。
综上所述,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的都城,凝聚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展示了华夏文明的辉煌与繁荣。
从周朝到清代,洛阳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变迁,留下了众多宏伟的建筑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考和文化传承。
今天的洛阳,依然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城市,传承着古都的光荣传统,为人们展示着古代文明的瑰宝。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地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
,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综述城历史沿革与变迁位于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南岸。
它北靠邙山,南对伊阙,东屏嵩岳,西依崤函,四面群山环绕,中为狭长盆地,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又称洛邑、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
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最多的都城。
,是雄踞东方,文明古国的古都,是中华文化的读本。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夏商时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知道,早在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发展到新石器时代,已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
在市区发现有多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
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
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偃师二里头村。
斟鄩打开了为都之先河,奠定了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夏代城位置商朝时期的都城有两座,分别称为“东亳”,“西亳”,即现存的商城和商城。
商都西亳同样也位于偃师县,建于洛水北岸,坐北朝南。
考古勘探、发掘揭示出偃师商城遗址分为早期小城和晚期大城。
早期小城四面中部各辟一门,小城中部偏南置宫城,小城西南部为府库建筑区遗址。
晚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的,与此同时在宫城东北部修建了新的府库建筑群。
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二、周朝时期商王朝为周王朝所取代,周武王灭商后,都城丰、镐均位于今日西北,早毁于西周末犬戎入侵之际。
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灭商而建的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天下之中”的地区建立了“成周”。
“成周”建成之后,都城镐京改称“宗周”,“成周”与“宗周”同时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
及东周平王东迁,乃正式奠都于此,“成周”更名“王城。
后因年久废弃,汉代又建县城于其上,原貌遂湮没难寻。
但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
古都洛阳:穿越华夏千年文明古都洛阳位于中国中部,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曾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洛阳拥有悠久的历史,自秦朝建都洛阳以来,历经多个朝代的兴衰,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都城之一。
在古代,洛阳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夏朝,当时它是夏王朝的都城之一。
在随后的封建时代,洛阳曾是多个朝代的都城,如西周、秦、西汉、东汉、魏晋、北魏、东魏和唐等。
这些朝代的统治者在洛阳修建了许多宏伟的建筑和宫殿,形成了庞大的都城。
这些建筑包括洛阳宫殿、京城城墙、洛阳城垣等,它们体现了华夏文明的辉煌。
洛阳不仅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文化的重要交流中心。
由于多个朝代的统治和文化交融,洛阳发展出了独特的洛阳文化。
洛阳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互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在诗词、音乐、书法和绘画等艺术方面。
洛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帝王陵墓和皇家陵寝所在地,如洛阳龙门石窟、洛阳九龙山、白马寺和少室山等。
洛阳的历史和文化还体现在其众多的古迹和博物馆中。
洛阳博物馆是中国重要的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洛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洛阳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龙门石窟,是中国最大的岩洞艺术宝库之一,保存有丰富的佛教石刻和壁画。
如今的洛阳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城市,但它仍然保留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游客们可以在洛阳感受到中国古代文明的魅力,可以欣赏到宏伟的古建筑和艺术品,可以了解到华夏文明的演变和发展。
洛阳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它让我们穿越回华夏千年文明的起源,感受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古都洛阳承载着中国千年的文明和历史,它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节点。
通过游览洛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洛阳是一个生动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中国的辉煌历史和文化瑰宝是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传承的。
历史古迹千年古都洛阳
历史古迹千年古都洛阳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古迹。
自西周初建以来,洛阳历史上走过了几千年的时光,见证了中国各个朝代的兴衰和变迁。
本文将介绍洛阳的历史、古迹和文化,带您一起领略这座千年古都的魅力。
1. 历史概述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70年的商朝中晚期。
在之后的多个朝代中,洛阳都是重要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特别是东汉时期,洛阳成为了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都”。
2. 洛阳古城洛阳古城是洛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洛阳古迹的集中地。
古城建筑主要有皇宫、城墙和市区。
皇宫是统治者的居所,包括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展现了古代王朝的盛世。
城墙是古城的防护设施,曾经有高耸的城墙环绕着整个洛阳。
市区则是商业和生活的中心,留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道。
3.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市南郊白马寺附近。
它始建于北魏时期,延续到唐代,历经几百年的时间。
这里保存着大量雕刻精美的佛像和石刻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辉煌成就。
4. 白马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历史上的重要寺庙,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中国佛教人士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
寺内有大量的佛像和佛教经文,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机会。
5. 洛阳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是一个集文物收藏、研究和展览于一体的大型博物馆,位于洛阳市中心。
馆内陈列了大量古代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青铜器、陶瓷、石刻等,向游客展示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文化。
6. 洛阳文化洛阳古都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包括文学、艺术、建筑和传统节日等。
洛阳的文学名人众多,有诗人杜牧和李白等。
艺术方面,洛阳瓷器和织锦制品都享有盛誉。
洛阳的建筑风格主要是古代建筑和佛教寺庙,以大气磅礴和精美细腻著称。
此外,洛阳的传统节日如洛阳牡丹花会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洛阳用它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2024年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范文
《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研究》篇一一、引言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其城市空间演变承载了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变迁。
自周朝至清末,洛阳城市空间历经了多个朝代的兴衰更替,不仅体现了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独特风格,更在中华民族文化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洛阳都城的空间演变过程,通过文献研究、历史地图与考古发现等多重证据进行深度解析。
二、洛阳城市发展概述自公元前16世纪西周建立后,洛阳成为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经历了多个朝代、多种因素影响,如战争、灾害、政策调整等,使洛阳的城市空间得以发展壮大,亦产生了空间形态的变化。
具体的发展阶段可以归纳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及唐宋时期等。
三、古代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阶段分析(一)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洛阳城市的布局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其空间结构主要受当时政治、军事及社会生活等因素影响,以宫殿区为核心,居住区、市场区等环绕分布。
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色彩。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洛阳城市空间开始出现较大规模的扩张。
宫殿区、居住区、市场区等更加明确,同时出现了商业街区、市井等新空间形态。
此外,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洛阳成为重要的商贸城市,商业活动日益繁荣。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城市空间经历了较大的调整和变化。
由于战乱频繁,城市遭受了严重破坏。
然而,这一时期的洛阳在文化传承上却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佛教文化的传入与兴盛,使得城市空间中出现了许多寺庙建筑。
(四)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洛阳城市空间演变的又一高峰期。
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洛阳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功能分区更加明确。
在宫殿区之外,出现了大量的居民区、商业街区以及园林等休闲娱乐场所。
此外,城市的道路交通系统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四、影响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因素分析(一)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洛阳都城空间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洛阳历史介绍演讲稿
洛阳历史介绍演讲稿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洛阳的历史介绍。
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它曾是古代中国的六朝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洛阳的历史沿革、文化遗产以及对世界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洛阳的历史沿革。
洛阳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古都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商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洛阳先后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600多年,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洛阳曾是东周的首都,汉、魏、晋、隋、唐等朝代的都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洛阳,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建筑、古文化遗址,这些都是洛阳历史的见证。
其次,洛阳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
在洛阳,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古代建筑,如白马寺、洛阳老城区、龙门石窟等,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展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此外,洛阳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洛阳民俗文化、洛阳民间艺术等,这些都是洛阳文化的瑰宝。
最后,洛阳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对世界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古代,洛阳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洛阳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等,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灿烂。
同时,洛阳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而言之,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份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识洛阳,让洛阳的历史文化更加辉煌灿烂。
谢谢大家!。
洛阳古都的历史沿革
洛阳古都的历史沿革洛阳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其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代。
洛阳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见证了中国历史的许多重要时刻,是中国文化的宝库。
在1200字左右的篇幅里,我们可以简单探讨洛阳古都的历史沿革,并突出其中几个重要的时期。
古代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连接南北的重要通道。
商代时期,洛阳作为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取得了较大的繁荣,成为当时中原地区的重要都城。
商朝灭亡后,周文王建立了周朝,洛阳成为周朝的东都。
随着时间的推移,洛阳开始逐渐衰落,而到战国时期,洛阳被秦国所统一,成为秦朝的都城。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国都迁到了咸阳,洛阳失去了它作为首都的地位。
在秦朝灭亡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洛阳重新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
东汉时期,洛阳开创了安定太平的统一时代,国力强盛,洛阳成为了繁华的经济、文化中心。
著名的司马迁、班固等历史学家就在这个时期写就了许多重要的史书。
然而,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和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洛阳逐渐衰落。
三国时期,洛阳成为了魏国的都城,魏国三位相继的曹操、曹丕和曹叡,都居住在洛阳,这一时期的洛阳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城市,成为了政治斗争和学术研究的中心。
洛阳成为了佛教的发源地之一,寺庙林立,佛教文化在这里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隋朝时期,洛阳重新成为了中国的都城。
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重建了洛阳城,并修建了世界奇迹之一的大运河。
大运河的通航使得洛阳成为了交通和商业中心,繁荣程度再度提升。
然而,隋炀帝的荒淫腐败导致了隋朝的衰落,洛阳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唐朝时期,洛阳再度繁荣。
唐太宗李世民将洛阳作为东都,推行了众多的改革措施。
洛阳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三家诸葛、王羲之、刘晏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名人都在洛阳活动和研究。
洛阳的士人墨客、文化艺术的繁荣给当时的洛阳增添了重要的文化底蕴。
然而,随着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和藩镇割据,洛阳的经济和文化逐渐衰落。
宋代时期,洛阳被辽朝、金朝所统治,成为了边疆重镇,其重要性大不如前。
洛阳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底蕴
洛阳的历史沿革与文化底蕴洛阳是中国历史上有着久远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有着赫赫战功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这座文化古城曾经是多个王朝的首都,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从洛阳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底蕴两个方面来讲述这座城市的魅力。
一、历史沿革洛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留下了很多遗存,如纽约洛载人、崛起文化等。
尤其是纽约洛载人遗存的发现,可以证明早在5000年前,当地人民已经开始在这里定居生活。
到了商朝时期,洛阳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而在周朝时期,作为鲁国的都城,洛阳更加繁荣昌盛。
随后,秦朝统一了天下,把洛阳列为郡治之一,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的地位。
汉朝以后,洛阳不仅成为了政治中心,也成为了文化中心。
唐朝时期,洛阳素有“东都洛阳”的美称,这个时期许多著名的文化人物相继涌现,如杜牧、白居易、柳宗元等,他们的诗词、散文至今仍在人们口中留存。
而北宋时期,洛阳成为了陕西、河南、山西、四川四省的通商重镇,繁荣度更是达到了巅峰。
但是,最辉煌的时期也意味着即将走向瓦解。
明朝期间,因为庙堂之乱、战乱等因素,曾一度遭遇滑铁卢,逐渐萎靡不振。
而在清朝时期,洛阳在城市规划和文化事业上再一次得到了重视,逐渐恢复了昔日的风光。
二、文化底蕴洛阳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泉源之一,不少历代优秀的文化名人都与洛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这里,有许多文化与历史的遗址,每一个遗址背后都有着鲜明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
首先,洛阳有三大名胜古迹,建筑风格各异、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意义重大。
白马寺、龙门石窟、关林八景等,都堪称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成为了永久的历史见证。
其次,洛阳还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和文化名人,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卓越的贡献。
如著名诗人杜牧、李白、白居易等都是洛阳人,他们的诗歌作品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感和思考,戏剧家关汉卿、小说家曹雪芹等多位文化名人也在这里留下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历史文化名城洛阳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洛阳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洛阳曾是13个朝代的都城,留下了许多重要文化遗迹和历史名胜,是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绝佳去处。
1. 历史洛阳作为一个历史古城,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的商朝晚期,是尧舜时期的大城。
自汉武帝时期起,洛阳地区先后成为了12个朝代的都城,包括东汉、魏晋、北魏、后周、北宋等历史悠久的朝代。
在这些朝代中,洛阳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文化中心。
这些历史的痕迹无处不在,在古城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
2. 文化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帝王、名士、文化名人相关的文化,如“洛阳纸贵”、“洛书”、“洛阳铲刀”、“洛阳扇子”、“洛阳餐食”、“洛阳花灯”、“洛阳瓷器”等。
其中,洛阳纸是洛阳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因其质地良好,纹路清晰,制作精细而赢得了世人的好评。
洛阳纸曾走出国门,成为一种中国文化的象征。
此外,洛阳的传统工艺品包括瓷器、琉璃、织锦等也有着深入人心的关注和热爱,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名胜古迹洛阳古城的历史和文化遗迹众多,古城区内的白马寺、东都汉墓、龙门石窟、关林庙、大峪金谷等文化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这些景点不仅有着较高的文化价值,也展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
白马寺,位于古城区白马寺街,曾是东汉高僧佛图澜的隐居之地。
寺内崇高的塔、石刻、壁画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佛教文化艺术宫殿。
东都汉墓,是洛阳唐诗宋词中经常提到的“七个皇城一百零八座坟”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墓葬的代表。
龙门石窟,则是全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有着2500年的历史。
石窟中有许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佛像和浮雕石刻,是中国古代艺术瑰宝。
总之,洛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遗产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洛阳的历史与文化
洛阳的历史与文化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誉为“九朝古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它地处中原腹地,自古就是军事重镇和文化中心。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洛阳逐渐成为了一座集文化、历史和经济于一体的城市。
一、历史文化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近几千年来,洛阳经历了战争、盛衰兴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
特别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洛阳是极为重要的城市之一,其地位和影响力与长安相当。
汉朝时期,洛阳曾是汉中央王朝的都城。
在东汉时期,曹操率军攻取洛阳,定都洛阳,此后洛阳成为三国时期曹魏的都城。
此时,洛阳开始成为文化中心,如班固的《汉书》、《后汉书》、魏晋风度派曹植的诗篇,都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隋唐时期,洛阳扮演了重要的历史角色。
隋朝派遣郑国公杨素到洛阳设立京兆府,从而开启了洛阳的第二次鼎盛。
此后唐朝时期,洛阳一度成为了唐王朝的首都,地位和影响力有了巨大提升。
在这一时期,洛阳的文化达到了顶峰,形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汉唐文化”。
在宋辽金元时期, 洛阳逐渐衰落,沦为边疆村落,但依然能在文化上保持一定的影响力,在旅游业也有着极高的价值。
二、文化遗产洛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而著名,它是中国十大古都之一,也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胜区之一。
在这里,旅客们可以感受到沉淀了上千年人文历史的独特气息。
1. 王城历史公园王城历史公园位于湖南路与涧西路交叉口,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是一个新修的历史文化公园。
景点包括了历代帝王王陵遗址公园、洛阳博物馆、牡丹园等。
2. 白马寺白马寺位于洛阳市区东南约达6公里处法门寺路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白马寺始建于东晋时期,相传佛经在东海涌上,坐着一白马,所以称“白马寺”。
3. 龙门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伊滨区境内,与欧洲的瓦特沃特利和埃及的金字塔、王陵、壁画并称世界四大艺术宝库。
龙门石窟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之一,它有着深厚的雕刻艺术和佛教文化。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洛阳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
通过地图,了解河南省洛阳市从古到今的历史变迁洛阳市,地处河南省西部。
洛阳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先后有多个王朝在此建都。
原始社会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
洛阳范围内的黄河两岸、伊、洛、瀍、涧等河流地域上,分布着诸多氏族部落。
原始社会时期的地图夏朝时期,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河洛地区属于豫州之地,也是夏王朝立国和活动地域,太康、仲康、帝桀皆以斟鄩为都。
夏朝时期的地图商朝时期,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就在西亳建都,建立了商朝。
商朝时期的地图西周时期,武王伐纣,灭了殷商,一开始是在洛阳营建立了国都。
西周时期的地图春秋时期,周平王在公元前770年,将都城迁往到洛邑,历史上称为东周,开启了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的地图战国时期,洛阳是周天子的都城,天下处于诸侯纷争的时代。
战国时期的地图秦朝时期,在秦国统一六国前,秦庄襄王就在洛阳设置了三川郡,郡治设在成周城。
秦朝时期的地图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一开始定都洛阳,后来迁往了长安,将三川郡改为河南郡,郡治设置在洛阳。
境内管辖有洛阳、河南、偃师、缑氏、平、平阴、新成、榖成、巩、荥阳、新郑、中牟、开封等22个县,隶属于司隶部管辖。
西汉时期的地图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定都在洛阳,并将洛阳改为雒阳,河南郡改为河南尹,隶属于司隶校尉部。
东汉时期的地图三国时期,曹魏的魏文帝曹丕将都城定在洛阳,又将雒阳改成洛阳,隶属于司州管辖。
三国时期的地图西晋时期,司马氏建立了晋,取代了曹魏政权,仍定都于在洛阳,隶属于司州管辖。
西晋时期的地图南北朝,北魏时期,孝文帝亲政后,他力排众议,声称南伐,实际上是将都城迁到了洛阳。
南北朝,北魏时期的地图隋朝时期,隋炀帝将都城迁往洛阳,改洛州为豫州,后又改为河南郡,后来又恢复设置洛州,管辖有河南、洛阳、偃师、缑氏、阌乡、桃林、陕、熊耳、渑池、新安、巩、宜阳、寿安、陆浑、伊阙、兴泰、嵩阳、阳城等18个县。
隋朝时期的地图唐朝时期,将天下设为十道,洛阳属于河南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行走在历史上的文明古城——综述洛阳城历史沿革与变迁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黄河中游南岸。
它北靠邙山,南对伊阙,东屏嵩岳,西依崤函,四面群山环绕,中为狭长盆地,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洛阳又称洛邑、雒阳、东都、东京、神都、洛京、京洛、洛都。
洛阳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最多的都城。
洛阳,是雄踞东方,文明古国的古都,是中华文化的读本。
洛阳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一、夏商时期近年来的考古发现知道,早在五万年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
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洛阳已成为人类的重要活动地区之一。
在市区发现有多处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的遗址。
夏代太康为王时,赶走了在洛阳居住的一个部落斟鄩族,定都斟鄩。
斟鄩为城名,其遗址在今洛阳偃师二里头村。
斟鄩打开了洛阳为都之先河,奠定了洛阳在七大古都中为都年代最早之地位。
夏代洛阳城位置商朝时期的都城有两座,分别称为“东亳”,“西亳”,即现存的郑州商城和洛阳商城。
商都西亳同样也位于偃师县,建于洛水北岸,坐北朝南。
考古勘探、发掘揭示出偃师商城遗址分为早期小城和晚期大城。
早期小城四面中部各辟一门,小城中部偏南置宫城,小城西南部为府库建筑区遗址。
晚期大城是在早期小城基础之上扩建而成的,与此同时在宫城东北部修建了新的府库建筑群。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商城遗址平面示意图二、周朝时期商王朝为周王朝所取代,周武王灭商后,都城丰、镐均位于今日陕西西安西北,早毁于西周末犬戎入侵之际。
夏商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灭商而建的周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天下之中”的洛阳地区建立了“成周”。
“成周”建成之后,都城镐京改称“宗周”,“成周”与“宗周”同时作为西周王朝的都城。
及东周平王东迁,乃正式奠都于此,“成周”更名“王城。
后因年久废弃,汉代又建河南县城于其上,原貌遂湮没难寻。
但据《逸周书·作雒解》记载:成周“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可见成周的范围不小。
从华夏地理的角度来说,洛阳恰好位于“天下之中”,即“五岳四渎”的核心位置。
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国家的都城刚好位于其控制区域的核心,不仅体现了对周围领土控制的优势,也表现出一种居中而治的象征性意义。
而此后的封建王朝,统治者多选择洛阳为都,从这一时期开始,洛阳作为国家的核心,也成为华夏文明的传播及发展的源头。
东周王城图三、汉魏时期战国时,始有雒阳之名。
洛河古时名雒水,其位居雒水之北,“水北为阳”,故名雒阳。
此名既为地理区域名亦为城名,一直沿用。
秦朝时,五行学说盛行,秦始皇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认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因此改雒阳为洛阳。
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因汉尚火德,复名雒阳。
三国时魏以魏为土行,“水得土而乃流,土得水而柔”,改为“洛阳”,后世沿用至今,唯明朝光宗朱常洛为讳“洛”字改“洛”为“雒”。
秦、西汉之间,城市的发展,是封建经济繁荣的标志。
当时虽以长安为首都,关中为根据地,在洛阳却建了许多宫殿、武库为前哨据点,借以控制全国,所以洛阳仍不失为中原一大都会。
西汉初为了选择都城,曾有一番争论。
结果是以洛阳的地理形势不如长安的险要,因而没有被选为都城。
这里只设了个河南郡,虽是一郡,而治所却仍然是一个大商业都会。
在西汉末年灼战乱中,洛阳也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至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复国时的根据地在南阳,因长安已残破,便在洛阳原成周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修筑建都。
这个时期的洛阳都城,继承了我国汉长安那种以宫室为中心,南北轴线的布局手法,并对以后魏邺城的规划建设起了很大影响。
东汉洛阳城平面图公元220年至264年,曹魏王朝建立。
曹王认为洛阳地理条件好,又建都于此。
在汉之故址重建新殿,在城北大营园圃—芳林园。
传五主,计46年。
以后司马炎代魏自立为西晋,传三主,都在此建都,续有兴建。
到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又遭长期战乱兵炙,这座都城又再次被毁。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迁都洛阳。
在汉、晋洛阳城基础上加以扩建。
汉魏宏伟的洛阳城就在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后又遭受到严重的破坏。
西魏都长安,东魏在孝静帝天平元年(公元534年)由洛阳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
北魏洛阳城布局特点是宫城居于城之中央偏北。
宫城南门外的铜驼街是宽广的一条御道,直通宣阳门。
道两旁均为中央机构和社搜、祖庙等重要处所。
以这条御道为骨干建置东西、南北端直的街道。
街道两旁则是方三百步的里,共有二百二十座里卿。
这是百姓以及达官贵族居住的地方。
商业则另有区划。
商业集中的大市、小市、马市和四通市都在城外,靠近河流和水渠,并在大道之旁,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的活动都是便利的。
北魏洛阳想象平面图四、隋唐时期隋唐时代的洛阳与长安称为“两京”,即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
隋唐两代的东都洛阳,并未建立在汉魏故城旧址,而是建在西周王城附近。
东都洛阳城周两万七千六百余公尺,约计六十里余。
城址西距王城五里,东距汉魏故城十七里余。
也就是位于谷水之东,渡水从北向南流经城的西部,洛水从西向东横穿城内。
隋唐东都洛阳远较王城规模宏大。
城墙南北长约六至七公里,东西宽约七公里左右,达到了洛阳城市发展的顶峰。
洛、渡两水流经城中。
西苑是洛阳城的一个延伸部分,是保卫东都的军事要地,谷水又在苑中流入洛水。
洛、渡、谷三水都从洛阳穿过。
隋唐之后洛阳虽仍有发展,但始终无法达到同隋唐时期相比的高度。
而隋唐时期的洛阳城成为现今古都洛阳城市整体的基础。
仁寿四年(604年),隋太子杨广称帝,即隋炀帝。
袭北周之制,以洛阳为陪都,称“东京”。
隋炀帝对东京进行大规模营建称“东都”,并迁都洛阳。
与此同时,隋炀帝以百万民工凿通以洛阳为中心,南达杭州,北至涿郡,举世闻名、世界最长的南北大运河,把江淮河海四大水系沟通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内河航运系统,江南、山东、河北的量十五字可以通过水运经黄河进入洛阳,使洛阳城的地位更趋重要。
隋洛阳城为唐代继续使用,洛阳城基本格局与前无大变动。
唐初建洛阳宫,公元657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徙居洛阳,封洛阳为“东都”。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洛阳号为神都。
武则天当政时期的神都洛阳,达到了洛阳历史上的发展顶峰。
洛阳城整个城址以洛水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宽北窄,略呈正方形。
宫城在郭城的西北隅,宫城北面有圆壁、暇仪两小城。
宫城南面的应天门,东宫附于宫城的东南角。
隋唐洛阳城平面图五、“五代”时期五代时,后梁、后唐、后晋均以洛阳为都,后汉、后周、北宋、金为陪都。
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
公元909年一923年,朱温废唐自立在开封即位后,又建都洛阳计15年,叫后梁。
公元923一936年五代的后唐也在洛阳建都13年。
六、宋元以后由于战乱的催残,时代的变迁,五代以后,这座古都名城逐渐衰落,由全国政治中心沦为一个地区性的城市。
特别是宋金以后,千载都城,雄伟宫阔,均已扫地。
现在的老城是宋金年代在隋唐城的东市周围旧城建起来的,明清重新作了修复,呈四方形(1。
8平方公里)。
七、近现代时期1912年,民国建立,废河南府,设河洛道,道尹公置驻洛阳,辖洛阳、偃师等19县。
1923年,河南省长公署迁于洛阳,洛阳成为河南省会。
1932,日军进攻上海,国民党政府定洛阳为行都,并一度迁洛办公。
1939年秋,河南省政府再次迁洛,洛阳第二次成为河南省会。
1948年,洛阳解放,析洛阳县城区置市。
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成立。
1949年12月,洛阳市人民民主政府改称洛阳市人民政府。
1954年,洛阳市升格为河南省直辖市。
1955年,洛阳县撤销,一部分并入洛阳市,其余部分划入偃师、孟津等县。
1956年,建成洛阳市老城区、西工区和郊区,次年成立瀍河区。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新成立吉利区。
1983年新安、孟津、偃师改隶洛阳市,洛阳所辖登封市划归郑州市管辖。
1986年,洛阳地区撤销,洛宁、宜阳、嵩县、栾川、汝阳、伊川改属洛阳市。
1993年,偃师县改为偃师市。
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洛阳郊区更名为洛龙区。
八、结语13个封建王朝的入主,15次地名变迁,洛阳的历史变迁,是一部洛阳的兴衰史,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兴衰演变的缩影。
正如司马光所云:“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参考文献】[1]古都洛阳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彭子伊,《城市规划》[2]洛阳历史地理研究,陈代光,《地域研究与开发》,1988年12月第7卷第1期[3]从考古发现看洛阳东周王城的城市布局,聂晓雨,《中原文物》,2010年第3期[4]古城洛阳之历史地名变迁,《地名溯源》[5]九朝故都考古述略,吴戈、张剑,《中原文物》,1983年第4期[6]洛阳,从汉魏至隋唐的变迁,曹尔琴,《唐都学刊》,1986年第1期[7]洛阳古都地理景观变迁研究,姚亦锋、陶潇男,《中国名城》,201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