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民间风俗介绍

合集下载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和深厚的民俗文化。

这些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洛阳历史文化的珍视,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本文将介绍洛阳的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并探讨其保护措施与意义。

一、洛阳的传统节庆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节庆之一是洛阳牡丹花会。

每年春季,洛阳市内的洛阳牡丹园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展。

这是一个集观赏、表演和交流于一体的活动,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牡丹花会,洛阳的其他传统节庆如洛阳灯会、洛阳丝绸之路节等也各具特色,成为洛阳民众喜爱的盛会。

二、洛阳的民俗文化洛阳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包括了洛阳人民的节日习俗、民间传统技艺与手工艺品等。

比如,洛阳的传统婚俗以婚礼等形式延续至今,洛阳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也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洛阳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洛阳铜器、剪纸、漆器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凝聚了洛阳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洛阳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的保护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涉及到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也包括对相关场所的保护与提升。

为了保护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洛阳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首先,加强对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和推广。

其次,加强对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技艺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加强对相关场所的管理和保护,修缮传统建筑,提升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洛阳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的意义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洛阳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是洛阳的独特标识和品牌,保护好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有助于提升洛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洛阳的婚嫁习俗

洛阳的婚嫁习俗

洛阳的婚嫁习俗洛阳的婚嫁习俗洛阳婚嫁习俗沿袭《礼记》所定的"六礼"(问名、纳彩、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程序。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洛阳婚嫁习俗逐渐废弃,但洛阳婚嫁习俗的基本程序一直沿袭至今。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建都史达千年之久,是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所以以洛阳为中心的婚嫁习俗随社会的发展传到全国各地。

洛阳的婚嫁习俗大致如下:(一)议婚在豫西洛阳,通常为男方家人找到媒人,让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向女方家介绍男方的基本条件和经济状况。

女方家感到满意后,女方父母到男方"相家",婚事大致同意后,媒人和双方家长要在男家设宴,宴席上男女两家郑重交换男女生辰八字庚贴后,举杯庆祝,永结姻亲,不可变异。

(二)订婚即古代的纳吉和纳征。

男家卜的吉兆后遣媒人至女家互换婚帖。

首先交换"庚贴",此外,男方还要给女方送聘礼,所赠聘礼洛阳俗称"四色礼",多为女方所用衣物及点心食品等。

女方赠笔墨、文具、折扇给男方,意盼婿成才。

(三)成婚通常要经过下帖、过礼、送嫁装、迎娶等过程。

下帖。

又叫"送好"。

就是双方到了结婚年龄后,男方要请人择个结婚吉日(俗称"好"),再将择定的吉日(好)写在"书上",把吉日告诉给女方,让其准备婚嫁事宜。

女方同意,便可接下聘书。

洛阳人婚期常选择"黄道吉日"或农历的三、六、九日。

过礼。

结婚前半月或十日,男方须给女方送彩礼,礼品有衣料、鞋袜、套装、化妆品、首饰及肉类、点心、面食等。

备嫁妆。

准备嫁妆是女方在婚前的主要事项,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嫁妆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新娘以后在夫家的地位。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女方,准备的嫁妆丰厚齐全,经济状况差的则由男方准备妥当后在结婚前抬往女家,结婚当日再作嫁妆抬回。

也有男方出钱让女方购买等情况。

洛阳的特色

洛阳的特色

洛阳的特色
洛阳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城市,其特色涵盖了美食、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洛阳的特色:
1.洛阳水席:洛阳水席是洛阳的传统名菜之一,以其汤水丰富、菜品多样、制作精细而著名。

水席的菜肴包括肉类、海鲜、蔬菜等,搭配各种汤羹和主食,让人大饱口福。

2.洛阳牡丹:洛阳是中国的牡丹之都,牡丹是洛阳的市花。

这里的牡丹品种繁多,色彩艳丽,被誉为“花中之王”。

每年春季,洛阳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展,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3.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之一,也是洛阳的标志性景点。

它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

4.白马寺:白马寺是洛阳的著名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

它建于东汉时期,经过多次修缮,成为了一个集寺庙、园林、古建筑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5.老街:洛阳的老街是洛阳历史文化的缩影,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

在老街上,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洛阳小吃,购买各种特色商品,感受古老的文化氛围。

6.洛阳铲:洛阳铲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工具之一,因为最早出现于洛阳而得名。

它是考古发掘中用来钻探地层和土质的一种工具,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明之一。

总之,洛阳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许多独特的
特色和景点。

无论是品尝美食还是探寻文化历史,都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洛阳民俗

洛阳民俗

蝶恋花小云肩
锻地如意云头纹 十七片柳叶大云 肩锻地四合如意锈花大云肩小脚妇女清小脚女人
三寸金莲
绣花鞋
古代美眉靴
“给人穿小鞋”
这句俗语的来历
小鞋
给人穿小鞋的意思是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 利用职权寻机置人于死地。
从南唐到清末1000多年来,我国汉族妇女 一直沿袭这缠脚的陋习把脚缠成弓形,美 其名曰“三寸金莲”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种织布机织也的布,满足了生活需要和获取了生活的美丽。
纺车: 俗称纺花工具,有轮可摇转,以转动纺 ,最初用手摇轮又改进用脚
蹬,并使机轮同时运转,生产力提高很高。
化妆盒
婚俗厅: 婚俗,是男女结婚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洛阳民间的婚姻礼
仪大抵沿袭周代。礼纪所规定的六礼:问各、纳彩、纳吉、纳征、清 亲、迎亲。在旧时,婚姻裙作为家庭的大事,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讲究的男女生辰八字相合、门当户对。洞房的摆设则以双数 为主,并巾有大红喜字,房内要挂喜帐、贴窗花、置长明灯,订上要 布置亲被褥,洒上红枣、花生、栗子、桂圆等物。这反映了人们对婚 姻的严肃态度,表达了对亲人夫妻恩爱, 喜纳福。早生子,美满婚姻 的祝福。婚俗厅陈列的是清代人结婚的场面和洞房陈高。含羞的新娘、 憨厚的新郎和笑容不得满面的傧相、顽童,重现了一个庞大隆重的拜 堂场面。洞房内古色古香,鸳鸯缎被、刺绣香枕光彩夺目,加上一侧 手执各种乐器的民间乐师,那种欢天喜地的娶亲场景又重现在游客的 面前。寿俗厅是一个复原后的寿堂。寿帐、寿屏、寿星、寿星、寿桃, 装饰古朴,庄严肃穆。老寿星寿眉高扬,笑口常开。贺礼者彬彬有礼, 叩头祝福。众亲友欢聚一团,愿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气氛溢满 寿堂。
洛阳民俗博物馆现有刺绣、信俗、寿俗、婚俗、民间工艺、皮影和

洛阳的风土人情

洛阳的风土人情

洛阳的风土人情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因此也
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

1. 洛阳的美食:洛阳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如胡辣汤、豆腐脑、肉夹馍、水席等,其中洛阳水席是当地的代表性菜肴之一。

2. 洛阳的民俗:洛阳的民俗活动丰富,如社火、舞龙、舞狮、高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是古老的传统民
俗活动之一。

3. 洛阳的戏曲:洛阳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豫剧、曲剧、二夹弦等,其中洛阳曲剧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
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4. 洛阳的古迹:洛阳有着众多的古迹和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天子驾六等,这些古迹见证了洛阳的历史和文化。

5. 洛阳的民风:洛阳的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注重礼仪,尊重传
统文化和习俗。

6. 洛阳的节日:洛阳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

总的来说,洛阳的风土人情融合了历史、文化、美食、民俗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河南洛阳特产美食风俗介绍

河南洛阳特产美食风俗介绍

河南洛阳特产美食风俗介绍1河南洛阳气候:洛阳地理条件优越。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年平均气温14.2`,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之腹地”之称。

特别适合牡丹花生长,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有诗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河南洛阳特产:唐三彩:唐三彩是著名河南特产之一,是我国唐代釉陶工艺中的生活用具和宫廷的陈设及装饰品,并作为达官贵人的随葬品。

因以黄、绿、白三种为主色彩、始产于唐代,故称唐三彩,。

洛阳唐三彩仿品,品种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逼真,釉色艳丽夺目,是高贵典雅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杜康酒:据史书记载,杜康是夏代用粮食酿酒的鼻祖,洛阳酿造杜康酒的泉水清冽碧透,味甘质纯,并采取“香泥窖封,低温入池,长期发酵,精心勾兑”等先进工艺制成。

三国曹操曾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

黄河澄泥砚:澄泥砚与我国端砚、歙砚、洮砚起名,唐宋时期为贡品,历来为书画名家、文人雅士青睐。

沉积的优质黄河澄泥,添加多种药品并用名贵种草眼熏蒸,制出的澄泥砚泽若美玉,巧夺天工,贮墨不耗,积墨不腐,东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放在案头赏心悦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使用和收藏价值。

洛阳宫灯: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为庆贺天下重归一统,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以飨群臣,“宫灯”之名,即由此而来。

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其中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极具地方特色。

青铜器:洛阳青铜器制造业历史悠久,始于夏代,盛于西周。

自1973年以来,洛阳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厂,复制了数千件仿古青铜器,主要有马踏飞燕、犀牛、醉邪、方彝、车马俑、人物俑、奔马、各种酒器、刀、剑等。

洛阳民间风俗介绍

洛阳民间风俗介绍

洛阳尔雅风俗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

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洛阳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休闲城市。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

洛阳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那么,他的民俗风情正如苏东坡所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一、民间语言——洛阳方言进到洛阳城内,不看其人,先闻其声。

降声调的发音,似曾相识的词语,都让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也被称为“雅言”。

南宋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

”现今,洛阳市区内老城区、洛龙区主要以洛阳方言为主。

其中,老城区作为老洛阳的象征和标志,洛阳方言更是地道。

试想一下,漫步在老城区的东西大街,感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体悟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听着地道的古城方言,就好像穿越世纪,回到历史。

洛阳方言有着“洛阳味”。

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洛阳方言中的土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确在洛阳风俗习惯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是对洛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乐一乐:嚷ver=最近丝跟着=几个人一起古壮---蹲下 qin qiao--辣椒qin qiao--辣椒居球:足球虽然洛阳方言正在被逐渐同化,但来到洛阳城,与街边的老人聊聊天,与没有店牌的古老商铺老板对上几句话,你马上就能听出洛阳方言的意趣,很快就能从洛阳方言中体会到洛阳人积极、乐观却又淳朴安适的生活哲理。

洛阳民俗文化

洛阳民俗文化

洛阳民俗文化洛阳民俗文化洛阳民俗文化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所以自古以来洛阳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

洛阳民俗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庙会,还是手工技艺、游戏杂耍、民间传说、方言俚语,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以河洛大鼓、排鼓、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皮影戏、杂耍等为代表的戏曲演艺类,以关林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和其它传统节日等为代表的节日庙会类,以洛阳水席、民间小吃(如浆面条、烫面角、不翻汤、各种肉汤、烩菜等)为代表的饮食类等。

简单介绍3大类一(石窟艺术洛阳有与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的龙门石窟。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公元493年),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

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

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

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

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

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时期和唐代武则天时期,其中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是凿于宋代的奉先寺石窟。

里边的佛像造型雍容典雅、面目传神,所穿服饰纹路清晰、衣褶宛然。

洞窟中的浮雕精美华丽,飞天、乐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尤以“帝后礼佛图”浮雕最负盛名。

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碑刻是书法艺术的精品,每年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慕名前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尔雅风俗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

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洛阳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休闲城市。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

洛阳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那么,他的民俗风情正如苏东坡所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
一、民间语言——洛阳方言
进到洛阳城内,不看其人,先闻其声。

降声调的发音,似曾相识的词语,都让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也被称为“雅言”。

南宋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

”现今,洛阳市区内老城区、洛龙区主要以洛阳方言为主。

其中,老城区作为老洛阳的象征和标志,洛阳方言更是地道。

试想一下,漫步在老城区的东西大街,感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体悟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听着地道的古城方言,就好像穿越世纪,回到历史。

洛阳方言有着“洛阳味”。

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洛阳方言中的土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确在洛阳风俗习惯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是对洛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乐一乐:
嚷ver=最近丝跟着=几个人一起古壮---蹲下 qin qiao--辣椒
qin qiao--辣椒居球:足球
虽然洛阳方言正在被逐渐同化,但来到洛阳城,与街边的老人聊聊天,与没有店牌的古老商铺老板对上几句话,你马上就能听出洛阳方言的意趣,很快就能从洛阳方言中体会到洛阳人积极、乐观却又淳朴安适的生活哲理。

二、饮食传统——汤食和洛阳水席
听着地道的洛阳方言,走在古朴的城区街道上,很多游人都希望寻求到属于洛阳的最真实的味道。

那么我们就从舌尖上的味道说起。

了解洛阳,各种汤食则是在最佳选择。

洛阳人美好的一天,是从早晨的一碗酸辣爽口的“不翻汤”开始的;而洛阳人舒适的一天的结束,也是以鲜美的汤食画上句号。

可汤食都包括哪些呢?“说起洛阳的汤呀,洛阳本地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牛肉汤、驴肉汤、羊肉汤、鸡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臭杂干汤……呵呵呵呵,这么多汤呀?可不是嘛。

”你随便拉个洛阳的本土人一问,十个有九个一定是这样回答的。

洛阳汤食店有正宗的,也有不正宗的。

正宗的已有百年历史,不正宗的更是比比皆是。

洛阳大约有千家汤店,有马、高、李、任等各种正宗或不正宗的牛肉汤、羊肉汤、不翻汤、丸子汤、豆腐汤店每天在洛阳城内张罗着。

想要区分正宗与否,只有现在的老洛阳人才能辨别,一口一个味,一句便道出地道否。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份七
八块的汤,配上洛阳烧饼,也就知足了。

来到洛阳,实惠又好吃的便是在老城兴华街,洛阳正宗的不翻汤“高记清香园”,这是所有游客一定要去的店面。

说起喝汤,老洛阳人喜欢端着汤悠闲地蹲着喝。

如果你喝过洛阳的汤,一定发现,盛汤的碗是那种粗重的大碗。

这样的碗,配上老洛阳人独有的喝汤习惯,更是别有一番风景和滋味。

对于老洛阳人这样的饮汤习惯,现在的洛阳人既有保留也有创新。

来到“清香园”喝汤,你会发现,小小的店面只摆放了4、5张小桌子,面对较多的客流量这些桌子根本是杯水车薪,可那又怎么样呢?食客们一个个在门外大槐树下放张高凳子,再坐在小板凳上,要么自己吃自己的,要么边交谈边吃,丝毫不会因没有桌子感到不适和苦恼。

这好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会去破坏它,就连那些游客也是“入乡随俗”。

我想,也只有这样的吃法,配上正宗或不正宗的汤才能真切体会洛阳汤食的文化内涵。

洛阳汤食文化历久弥新,即使民间风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除了汤食,洛阳水席更是一绝。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洛阳水席洛阳汤,不沾勿忘桂花糖,吃罢四宝不同躺,洛阳浆面有点烫。

”首句就是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的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

洛阳水席起源已久。

“水席”是洛阳特有的地方风味菜肴,它风味独特,选料十分讲究,烹制认真精细,味道鲜美多样,口感舒适爽利,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洛阳三绝,是中国迄今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筳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今日的洛阳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

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

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

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

真命天子假燕窝水席的另一特点是素菜荤做,以假代真。

水席中有名的“洛阳燕菜”、“假海参”等,都是民间普通的萝卜、粉条,但经厨师妙手烹制后,便脱胎换骨,味美异常,如奇花绽放,让人叫绝。

[1]
我很早吃过洛阳水席,但他在我心目中并不像官方说的那么完美。

作为一个洛阳人,可以很自讽地说,现在的洛阳水席已经失去了他的本真,已经成为没有内涵的历史空壳。

没有创新和发展,只是守住积淀过的历史,洛阳水席是没有发展前景。

所以,我不介意大家品尝洛阳水席,因为洛阳有些水席店打着历史文化的旗号,写出高昂的菜单价格,却不能真心实意做出真的有人情味和色香味的美食。

如果真想尝一尝,那推荐你们去“老城区真不同”这家正宗的水席店。

如果品尝洛阳水席,那就当一回武则天,尝一尝那份威严和厨师的绞尽脑汁——洛阳燕菜;如果品尝洛阳水席,那就品一品水席中洛阳人独特的咸甜酸辣;如果品尝洛阳水席,那就辨一辨其中高、中、低不同档次的“社会冷暖”吧。

四、文化传统——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河南汉族地方曲种之一,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

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

因此,河洛大鼓存在于植根于洛阳。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阳琴书
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

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

"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不拘场地大小,或田间村头、剧场舞台均可,不要化妆、不要道具,全凭演唱者一人用语言来叙事写人。

表演时,演唱者站在桌前,一手摇响钢板(铜板),一手敲响书鼓,伴奏者有一人、两人、三人、四人不等,乐器以坠胡为主,伴以琵琶、二胡、三弦,在那乡村山野之间,清风明月之下,战鼓咚咚,琴弦铮铮,钢板叮叮,让人销魂。

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

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

其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植根于当地人民生活之中,是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一种民间曲艺品种。

虽然河洛大鼓曾经是百姓的娱乐项目,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河洛大鼓的听众人数逐年下降,年轻人已无人听更无人学,特别是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大多已谢世,艺人只减不增,截止至2008年底,大鼓艺人已不到20人,年龄均在五、六十岁以上,并且大部分已不再从事表演活动,河洛大鼓的生存状况已跌入令人担忧的境地。

因此,创新和改造河洛大鼓已迫在眉睫。

洛阳的民俗还有很多,具有典型性就以上这些。

作为洛阳人,我最喜欢的是蕴藏在洛阳人生活中的民风习惯。

“洛阳多闲客”“常忆洛阳风景媚,烟暖风和添酒味”“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洛阳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在洛阳人的生活习惯上,便是没有过多矫揉或豪放,只有气若神闲,淡雅清新,早晨舒适的晨练,一天不紧不慢的工作,以及下班饭后在洛河边的消食散步,一切都是那么平凡平静,却又能跟上社会飞快的发展脚步,这才是洛阳真正的民风所在。

真心的希望洛阳民俗风情能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继续波动继续发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