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民间风俗介绍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
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洛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节庆和深厚的民俗文化。
这些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不仅是对洛阳历史文化的珍视,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
本文将介绍洛阳的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并探讨其保护措施与意义。
一、洛阳的传统节庆洛阳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都,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节庆活动。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节庆之一是洛阳牡丹花会。
每年春季,洛阳市内的洛阳牡丹园都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展。
这是一个集观赏、表演和交流于一体的活动,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
除了牡丹花会,洛阳的其他传统节庆如洛阳灯会、洛阳丝绸之路节等也各具特色,成为洛阳民众喜爱的盛会。
二、洛阳的民俗文化洛阳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民俗文化包括了洛阳人民的节日习俗、民间传统技艺与手工艺品等。
比如,洛阳的传统婚俗以婚礼等形式延续至今,洛阳独特的民间音乐、舞蹈也是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洛阳还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如洛阳铜器、剪纸、漆器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凝聚了洛阳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三、洛阳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的保护洛阳的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不仅涉及到对传统习俗的传承,也包括对相关场所的保护与提升。
为了保护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洛阳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首先,加强对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搜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和推广。
其次,加强对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升其技艺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加强对相关场所的管理和保护,修缮传统建筑,提升旅游景区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洛阳传统节庆与民俗文化保护的意义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瑰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洛阳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是洛阳的独特标识和品牌,保护好传统节庆和民俗文化,有助于提升洛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洛阳的婚嫁习俗
洛阳的婚嫁习俗洛阳的婚嫁习俗洛阳婚嫁习俗沿袭《礼记》所定的"六礼"(问名、纳彩、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程序。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一些洛阳婚嫁习俗逐渐废弃,但洛阳婚嫁习俗的基本程序一直沿袭至今。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建都史达千年之久,是数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所以以洛阳为中心的婚嫁习俗随社会的发展传到全国各地。
洛阳的婚嫁习俗大致如下:(一)议婚在豫西洛阳,通常为男方家人找到媒人,让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向女方家介绍男方的基本条件和经济状况。
女方家感到满意后,女方父母到男方"相家",婚事大致同意后,媒人和双方家长要在男家设宴,宴席上男女两家郑重交换男女生辰八字庚贴后,举杯庆祝,永结姻亲,不可变异。
(二)订婚即古代的纳吉和纳征。
男家卜的吉兆后遣媒人至女家互换婚帖。
首先交换"庚贴",此外,男方还要给女方送聘礼,所赠聘礼洛阳俗称"四色礼",多为女方所用衣物及点心食品等。
女方赠笔墨、文具、折扇给男方,意盼婿成才。
(三)成婚通常要经过下帖、过礼、送嫁装、迎娶等过程。
下帖。
又叫"送好"。
就是双方到了结婚年龄后,男方要请人择个结婚吉日(俗称"好"),再将择定的吉日(好)写在"书上",把吉日告诉给女方,让其准备婚嫁事宜。
女方同意,便可接下聘书。
洛阳人婚期常选择"黄道吉日"或农历的三、六、九日。
过礼。
结婚前半月或十日,男方须给女方送彩礼,礼品有衣料、鞋袜、套装、化妆品、首饰及肉类、点心、面食等。
备嫁妆。
准备嫁妆是女方在婚前的主要事项,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嫁妆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新娘以后在夫家的地位。
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女方,准备的嫁妆丰厚齐全,经济状况差的则由男方准备妥当后在结婚前抬往女家,结婚当日再作嫁妆抬回。
也有男方出钱让女方购买等情况。
洛阳的特色
洛阳的特色
洛阳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历史的城市,其特色涵盖了美食、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洛阳的特色:
1.洛阳水席:洛阳水席是洛阳的传统名菜之一,以其汤水丰富、菜品多样、制作精细而著名。
水席的菜肴包括肉类、海鲜、蔬菜等,搭配各种汤羹和主食,让人大饱口福。
2.洛阳牡丹:洛阳是中国的牡丹之都,牡丹是洛阳的市花。
这里的牡丹品种繁多,色彩艳丽,被誉为“花中之王”。
每年春季,洛阳会举办盛大的牡丹花展,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3.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之一,也是洛阳的标志性景点。
它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建于北魏时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宝库。
4.白马寺:白马寺是洛阳的著名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
它建于东汉时期,经过多次修缮,成为了一个集寺庙、园林、古建筑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5.老街:洛阳的老街是洛阳历史文化的缩影,这里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
在老街上,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洛阳小吃,购买各种特色商品,感受古老的文化氛围。
6.洛阳铲:洛阳铲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工具之一,因为最早出现于洛阳而得名。
它是考古发掘中用来钻探地层和土质的一种工具,也是中国考古学的重要发明之一。
总之,洛阳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拥有许多独特的
特色和景点。
无论是品尝美食还是探寻文化历史,都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洛阳民俗
蝶恋花小云肩
锻地如意云头纹 十七片柳叶大云 肩锻地四合如意锈花大云肩小脚妇女清小脚女人
三寸金莲
绣花鞋
古代美眉靴
“给人穿小鞋”
这句俗语的来历
小鞋
给人穿小鞋的意思是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 利用职权寻机置人于死地。
从南唐到清末1000多年来,我国汉族妇女 一直沿袭这缠脚的陋习把脚缠成弓形,美 其名曰“三寸金莲”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种织布机织也的布,满足了生活需要和获取了生活的美丽。
纺车: 俗称纺花工具,有轮可摇转,以转动纺 ,最初用手摇轮又改进用脚
蹬,并使机轮同时运转,生产力提高很高。
化妆盒
婚俗厅: 婚俗,是男女结婚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洛阳民间的婚姻礼
仪大抵沿袭周代。礼纪所规定的六礼:问各、纳彩、纳吉、纳征、清 亲、迎亲。在旧时,婚姻裙作为家庭的大事,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讲究的男女生辰八字相合、门当户对。洞房的摆设则以双数 为主,并巾有大红喜字,房内要挂喜帐、贴窗花、置长明灯,订上要 布置亲被褥,洒上红枣、花生、栗子、桂圆等物。这反映了人们对婚 姻的严肃态度,表达了对亲人夫妻恩爱, 喜纳福。早生子,美满婚姻 的祝福。婚俗厅陈列的是清代人结婚的场面和洞房陈高。含羞的新娘、 憨厚的新郎和笑容不得满面的傧相、顽童,重现了一个庞大隆重的拜 堂场面。洞房内古色古香,鸳鸯缎被、刺绣香枕光彩夺目,加上一侧 手执各种乐器的民间乐师,那种欢天喜地的娶亲场景又重现在游客的 面前。寿俗厅是一个复原后的寿堂。寿帐、寿屏、寿星、寿星、寿桃, 装饰古朴,庄严肃穆。老寿星寿眉高扬,笑口常开。贺礼者彬彬有礼, 叩头祝福。众亲友欢聚一团,愿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气氛溢满 寿堂。
洛阳民俗博物馆现有刺绣、信俗、寿俗、婚俗、民间工艺、皮影和
洛阳的风土人情
洛阳的风土人情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因此也
形成了独特的风土人情。
1. 洛阳的美食:洛阳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如胡辣汤、豆腐脑、肉夹馍、水席等,其中洛阳水席是当地的代表性菜肴之一。
2. 洛阳的民俗:洛阳的民俗活动丰富,如社火、舞龙、舞狮、高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的灯会,是古老的传统民
俗活动之一。
3. 洛阳的戏曲:洛阳有着丰富的戏曲文化,如豫剧、曲剧、二夹弦等,其中洛阳曲剧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
演风格深受观众喜爱。
4. 洛阳的古迹:洛阳有着众多的古迹和文化遗产,如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庙、天子驾六等,这些古迹见证了洛阳的历史和文化。
5. 洛阳的民风:洛阳的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注重礼仪,尊重传
统文化和习俗。
6. 洛阳的节日:洛阳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
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传统习俗。
总的来说,洛阳的风土人情融合了历史、文化、美食、民俗等多个方面,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河南洛阳特产美食风俗介绍
河南洛阳特产美食风俗介绍1河南洛阳气候:洛阳地理条件优越。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年平均气温14.2`,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之腹地”之称。
特别适合牡丹花生长,唐代诗人刘禹锡和白居易都有诗赞:“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河南洛阳特产:唐三彩:唐三彩是著名河南特产之一,是我国唐代釉陶工艺中的生活用具和宫廷的陈设及装饰品,并作为达官贵人的随葬品。
因以黄、绿、白三种为主色彩、始产于唐代,故称唐三彩,。
洛阳唐三彩仿品,品种繁多,造型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逼真,釉色艳丽夺目,是高贵典雅的艺术品和收藏品。
杜康酒:据史书记载,杜康是夏代用粮食酿酒的鼻祖,洛阳酿造杜康酒的泉水清冽碧透,味甘质纯,并采取“香泥窖封,低温入池,长期发酵,精心勾兑”等先进工艺制成。
三国曹操曾留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
黄河澄泥砚:澄泥砚与我国端砚、歙砚、洮砚起名,唐宋时期为贡品,历来为书画名家、文人雅士青睐。
沉积的优质黄河澄泥,添加多种药品并用名贵种草眼熏蒸,制出的澄泥砚泽若美玉,巧夺天工,贮墨不耗,积墨不腐,东不冻,夏不枯,写字作画虫不蛀,放在案头赏心悦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使用和收藏价值。
洛阳宫灯: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为庆贺天下重归一统,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以飨群臣,“宫灯”之名,即由此而来。
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其中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极具地方特色。
青铜器:洛阳青铜器制造业历史悠久,始于夏代,盛于西周。
自1973年以来,洛阳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厂,复制了数千件仿古青铜器,主要有马踏飞燕、犀牛、醉邪、方彝、车马俑、人物俑、奔马、各种酒器、刀、剑等。
洛阳民间风俗介绍
洛阳尔雅风俗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
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洛阳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休闲城市。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
洛阳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那么,他的民俗风情正如苏东坡所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一、民间语言——洛阳方言进到洛阳城内,不看其人,先闻其声。
降声调的发音,似曾相识的词语,都让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也被称为“雅言”。
南宋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
”现今,洛阳市区内老城区、洛龙区主要以洛阳方言为主。
其中,老城区作为老洛阳的象征和标志,洛阳方言更是地道。
试想一下,漫步在老城区的东西大街,感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体悟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听着地道的古城方言,就好像穿越世纪,回到历史。
洛阳方言有着“洛阳味”。
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洛阳方言中的土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确在洛阳风俗习惯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是对洛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乐一乐:嚷ver=最近丝跟着=几个人一起古壮---蹲下 qin qiao--辣椒qin qiao--辣椒居球:足球虽然洛阳方言正在被逐渐同化,但来到洛阳城,与街边的老人聊聊天,与没有店牌的古老商铺老板对上几句话,你马上就能听出洛阳方言的意趣,很快就能从洛阳方言中体会到洛阳人积极、乐观却又淳朴安适的生活哲理。
洛阳民俗文化
洛阳民俗文化洛阳民俗文化洛阳民俗文化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所以自古以来洛阳既是兵家的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历代帝王建都筑城的理想场所。
洛阳民俗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物质生产、衣食住行、人生礼仪、节日庙会,还是手工技艺、游戏杂耍、民间传说、方言俚语,林林总总,蔚为大观。
以河洛大鼓、排鼓、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皮影戏、杂耍等为代表的戏曲演艺类,以关林庙会、洛阳民俗文化庙会、元宵灯会和其它传统节日等为代表的节日庙会类,以洛阳水席、民间小吃(如浆面条、烫面角、不翻汤、各种肉汤、烩菜等)为代表的饮食类等。
简单介绍3大类一(石窟艺术洛阳有与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的龙门石窟。
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自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始凿(公元493年),历经400余年的雕刻,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30多万字。
两山窟龛造像以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题材多样,雕刻精美,蕴涵丰富而蜚声中外。
以北魏和唐代造像达到当时艺术的顶峰及匠心独具的皇家典范、中原风格而异于早、晚期石窟。
以碑刻题记数量为世界石窟之最而被誉为“古碑林”。
以造像内容广涉佛教信仰的众多宗派甚至包括道教的题材也是石窟艺术中所罕见。
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时期和唐代武则天时期,其中规模最大、名声最响的是凿于宋代的奉先寺石窟。
里边的佛像造型雍容典雅、面目传神,所穿服饰纹路清晰、衣褶宛然。
洞窟中的浮雕精美华丽,飞天、乐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尤以“帝后礼佛图”浮雕最负盛名。
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碑刻是书法艺术的精品,每年吸引了无数书法爱好者慕名前往。
河南洛阳特产美食风俗介绍
河南洛阳特产美食风俗介绍
洛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历史悠久,特产丰富。
洛阳特产名美食众多,非常受欢迎。
首先,洛阳下饺子,也叫洛阳饺子,味道鲜美,和各种调味料搭配,比如加白芝麻或
黑芝麻等,非常受欢迎,也是洛阳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
其次,洛阳蒸饺也是一道美味的美食,用上等猪肉和蔬菜作料,加上不同的调料,精
心蒸制而成,味道非常鲜美,口感软糯,肉汁多汁,非常受欢迎。
接着,洛阳排骨煲仔饭,又叫拌饭,把排骨和米饭拌在一起,加上蔬菜,再加精心调
制的酱料,熬煮出浓稠的汤汁,味道非常香浓,那种香气就足以让你食欲大开。
另外,洛阳一家非常出名的美食就是千层油酥饼,里面盛放着白芝麻、黑芝麻和肉末,非常香嫩。
最后,洛阳老字号,叫做汤圆,用上等糯米浆熬制而成,内馅里有豆沙、红糖、芝麻等,也可以搭配特制的汤底,特别可口,洛阳有AC老字号汤圆,是洛阳最受欢迎的美食。
洛阳特色美食风俗非常多,让我们一起来走访洛阳的芳香,领略洛阳的美味珍馐吧。
洛阳居住禁忌风俗
农村·农业·农民2014.11A 农村·农业·农民2015.8A 禁忌,洛阳民间称为“忌讳”,是劳动人民对神秘力量产生恐惧后采取的消极防范措施———居住禁忌是居住信仰的组成部分,其中有科学依据也有迷信成分,可以涉猎和了解,不可盲目相信。
在洛阳,居住禁忌颇多,有的禁忌涉及礼仪。
譬如忌坐门槛,就是对有些人不雅坐姿的约束。
坐门槛不但姿势难看,据说还会冒犯神灵。
不懂事的小孩子,有时会坐在门槛上,大人看见了会立即制止。
大人会告诉他:门槛不但不能坐,还不能踏,不能站在上边,更不能用脚踢、用刀砍,不能把门槛当作刀砧,在上边砍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忌讳孕妇做饭时手抓食盐过门槛,认为此举会得罪门槛神,分娩时容易难产。
这类日常生活中的忌讳,实际上从大门口就开始了,而且慢慢延伸到床上。
譬如进门的动作对孕妇也有规定,忌讳她站在门口看人,忌讳她扒着门框张望,据说这样会使婴儿出生时出不来进不去———古人把门户和阴户相类比,把寝室和子宫相类比,这是最原始的形象思维。
有些禁忌颇有道理,忌讳孕妇跨牵牛绳,这其实是防她被绊倒;忌讳产妇满月前撤换炕席,这其实是保障产妇在产后要静养足月。
有些禁忌则毫无道理,比如忌讳孕妇在室内钉钉子,说可能把胎儿钉死;忌讳在家里动刀剪,恐伤了胎儿;忌讳肩披线绳,恐胎儿脐带绕颈;忌讳拆堵门窗,恐弄瞎胎儿眼睛,等等。
结婚前一天晚上,忌讳新房空着,必须有人来住,而且住人时,忌讳一人独睡,必须由一名男童陪着新郎“压床”。
新房内布置家具时,忌讳床与橱柜的尖角相对,忌讳寡妇、孕妇、属虎的人进入新房,更忌讳他们坐在新床上。
若有这三类人进来,主家必须将其及时撵走,否则认为对新娘不利。
新婚夫妇入住新房,新房便成了洞房,洞房自婚礼当天洛阳居住禁忌风俗因孙钦良周边的沟四米深,四米宽,高处还有敌人监视射击。
“没有重武器,攻打炮楼几乎不可能。
”李恒彪说。
县武装队经过研究,想出一个办法:挖地道到炮楼下,用炸药轰倒炮楼。
洛阳民俗
在中国古代女人以小脚为美所以女人们纷 纷效仿。在小时候用缠脚布把脚裹起来, 脚因为长期人为的强力使它变得僵硬而终 身小脚。
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双方不得见面可怎样知道脚的大小呢?
媒婆说媒时为防骗男女同意婚事就留下鞋样 按照尺寸做一双绣鞋连订婚礼物一并送到女 子家,成亲时新娘必须穿上这双鞋。如果当 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的不舒服甚至丢 丑,后来热门把这种风俗引申到社会各个方 面就有了“给人穿小鞋”的俗语。
蝶恋花小云肩
锻地如意云头纹 十七片柳叶大云 肩
锻地四合如意锈花大云肩源自小脚妇女清小脚女人
三寸金莲
绣花鞋
古代美眉靴
“给人穿小鞋”
这句俗语的来历
小鞋
给人穿小鞋的意思是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 利用职权寻机置人于死地。
从南唐到清末1000多年来,我国汉族妇女 一直沿袭这缠脚的陋习把脚缠成弓形,美 其名曰“三寸金莲”
迎亲队伍
婚车
拜堂成亲
洞房
新床
皮影戏
一有全三 笑时凭尺 还明十生 从月指绡 掌灯现作 握窗诙戏 来下谐台 。,。,
洛阳的民风民俗作文
洛阳的民风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洛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流传着许多珍贵的民俗。
这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的东西。
第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洛阳牡丹。
说到牡丹,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我也是一个喜爱牡丹花的人。
每年春天,我都会去洛阳看牡丹。
今年春天,我也是怀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洛阳。
虽然今年的牡丹花开得不是很好,但是牡丹给人带来的震撼却依然不减当年。
水席是河南省洛阳市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名吃,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相传它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洛阳水席创始人王正功所创。
水席分为头菜、二菜、三菜和四菜共五道主菜,以汤菜为多。
每上一道主菜,都要换一件下酒菜;一道汤菜换一件下酒菜;最后上两道甜点,共十道菜。
水席上的冷盆、热炒、汤菜、凉拌品等都是按季节时令和一定规律搭配和循环使用的。
如春季有春汤,夏季有伏汤,秋季有秋汤,冬季有冬汤等。
洛阳水席还具有色、香、味、形俱佳,极富民族特色的特点。
— 1 —。
介绍一个洛阳的风俗作文
介绍一个洛阳的风俗作文介绍一个洛阳的风俗作文篇一我的家乡在洛阳,那里有闻名世界的牡丹、永不垂朽的风俗,今天,我就要为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乡的风俗。
我说的家乡,当然就是中国,大家可能会奇怪,我说的是洛阳,怎么跟中国扯上关系啦,别急,大家听我细细道来:洛阳是中国的一个地方,风俗嘛,当然跟洛阳有关系。
中国的风俗,(也就是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重阳节:据说,重阳节的来历是关于一个叫桓景的人,那年,河里出了一个瘟魔,很多人都被感染了,只有桓景活了下来,他决定为民除害。
他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名叫费长房的神仙,他日日月月的练习剑法,终于练就了一身好武艺,一天,瘟魔又来捣乱,桓景急忙回家,让大家拿着茱萸叶又让大家喝了些菊花酒,然后带大家的上了高山,瘟魔来啦,他追上了山,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感觉头晕眼花,这时,桓景用宝剑在后面把瘟魔给扎死啦。
从此,每年这一天,人们都要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介绍一个洛阳的风俗作文篇二家乡有做洛阳桥,它是中国的四大名桥之一,坐落在洛江路海口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春暖花开的三月,我们随旅游团来到洛阳桥。
我们在桥头看到古榕,它们都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可依然郁郁葱葱。
导游边走边说:洛阳桥全长有1200米,宽五米。
桥上两旁翼以扶拦,拦杆石柱上头,雕镂着精致雄壮的石狮,在桥的东西两侧还建有7亭9塔。
听了介绍,大家更加兴致勃勃了。
走上洛阳桥,我们看见桥上有巨大的石板一块块至少都几百、上千斤重,我询问导游,当时劳动工具极为简陋,根本就没有设备来搬运重达千万斤的大石头,能工巧匠们是用什么办法搬运石头的呢?导游笑了笑说道:据说,当时人们才用的是:“激浪涨舟,浮运架梁”的办法,利用水涨船高的原理,用木船把一块块中杂树墩的巨石铺架上桥墩上,大大提高了认识架梁的速度。
我们走着走着,有一个游客问:当时没有水泥,是怎么把桥基和桥墩凝结成牢固的整体呢?大家都疑问的看向导游?导游也回答说道:用“种蛎固基法”,则是巧妙地养殖大量杜蛎,把桥基和桥墩胶和凝结成牢固的整体,有效地保护了桥墩的稳固,使之成为惊涛难撼的中流砥柱。
介绍洛阳的民俗活动作文
介绍洛阳的民俗活动作文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洛阳是一座充满浓厚民俗文化氛围的城市,每年都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此举行,成为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的重要亮点。
洛阳传统节日的风俗
洛阳传统节日的风俗哎呀,说到洛阳这地界儿,传统节日的风俗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让人心里头暖洋洋的,跟吃了蜜似的甜。
咱今儿个就聊聊洛阳那些个让人念想的风俗事儿,保证你听了也想跟着乐呵乐呵。
先说春节吧,那可是洛阳人心里头最重的节日了。
一到这时候,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红红火火的一片。
门楣上贴着对联,窗户上挂着窗花,那叫一个喜庆。
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一桌,吃团圆饭,那菜啊,丰盛得能摆满一大桌子,什么鱼啊、肉啊、饺子啊,应有尽有,寓意着年年有余、团团圆圆。
吃完饭,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放鞭炮,噼里啪啦的声音,好像是在告诉大伙儿:“新年到啦,新年到啦!”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聊聊家常,看看春晚,那气氛,温馨得能融化冰雪。
再来说说元宵节,那也是个热闹非凡的日子。
街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圆的、方的、动物的、人物的,五颜六色,璀璨夺目。
人们三五成群地逛灯会,猜灯谜,猜中了还有奖品拿呢!孩子们提着灯笼,在人群中穿梭,欢声笑语不断。
到了晚上,一家人还会一起吃汤圆,象征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到了清明节,洛阳人就忙着祭祖扫墓了。
这时候的天气,总是阴沉沉的,好像也在为逝去的亲人哀悼。
大家带着鲜花、纸钱,还有自己做的清明馃,来到亲人的坟前,磕头祭拜,诉说思念之情。
虽然气氛有些沉重,但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和缅怀。
端午节就更不用说了,粽子是主角儿。
洛阳的粽子,馅儿料丰富多样,有甜的红枣粽、豆沙粽,也有咸的五花肉粽、蛋黄粽。
家家户户都会包上一些,送给亲朋好友,分享节日的喜悦。
当然,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重头戏。
洛河上,一艘艘龙舟破浪前行,鼓声震天,划手们喊着号子,齐心协力向前冲,那场面,真是激动人心!还有啊,中秋节也是洛阳人非常重视的节日。
这天晚上,全家人会一起赏月、吃月饼。
月饼的口味儿也是五花八门,有传统的五仁、豆沙、莲蓉,也有新式的冰淇淋、巧克力口味儿。
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聊家常,看看月亮,享受着难得的团聚时光。
你看,洛阳的传统节日风俗就是这样,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和地域特色。
洛阳民俗)
点喜草就是新娘子下轿(车)以后,在男方家门口点燃备好的谷草的一种形式。
在其他地方是否存在,很少见文字记载。
但是在洛阳地区却很普遍,特别是旧时的婚姻仪式中是不可或缺。
在洛阳地区,喜草必须选用收割后的谷子草,而水稻草或者其它的草则不行,一般是前一天备好,在男方的家门口两侧一边一个,谷草必须扎起成捆立在门口,由主家在喜草里面放置一些鞭炮、钱币、糖果之类的东西。
并且安排有专人负责点燃,点燃喜草的人一般是新郎的长辈,当然辈分远近则无所谓。
点燃的时机却很有讲究,当看到迎亲的车队远远地驶来时,燃喜草者就要备好火种全神贯注了,新娘子一到,下车后要经过门口的时候,喜草一定要燃起。
此时,门口两侧的喜草熊熊大火燃得正旺,喜草里的鞭炮噼噼啪啪作响,显得很是喜庆。
如果等到新娘子走过门口进了家里再点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点喜草的人没有完成他的使命,让主家也很不高兴。
在洛阳点喜草其实是有寓意的,新娘子和新郎携手从喜草火边经过,意味着生活甜甜蜜蜜、红红火火。
这和其它地区的“过火盆”有异曲同工的道理,在闽南地区新娘子和新郎是跨过一盛有炭火的火盆,以生“吉祥”、日子越过越红火之意。
做过这许多功课之后,才是拜天地高堂、入洞房、宴宾客等等。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在乡下有的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习俗,这种仪式在洛阳市区已很难见到。
点喜草的习俗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人们对于新人红红火火过日子的祝福却并没有随着点喜草的习俗的远去而减少。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二——藏红绫条在洛阳的婚俗中,有一种藏红绫条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藏红绫条是指在婚礼仪式中,一对新人携手进入大门以后,新郎家大门上悬挂的红绫条被人们藏起,然后由主家再赎回的一种习俗。
红绫条在中国人的婚礼中地位十分重要。
旧时的婚礼不仅新郎身披红绫条,手里还要用红绫条牵引着新娘进入洞房。
新郎家的屋里房外也用红绫装饰,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红绫条不仅可以妆点气氛,在民间还有“祛邪”的说法。
由于其作用很大,因此在洛阳围绕着红绫条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洛阳中秋节的风俗
洛阳中秋节的风俗
洛阳中秋节是一个充满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节日,也是洛阳市民最热衷庆祝的节日之一。
中秋节,人们会在家中摆上花灯,烧香祭月,品尝月饼,赏月等等。
在洛阳,人们还有一些别致的中秋节风俗。
首先是庆元宵,这是洛阳的一种传统风俗。
庆元宵起源于唐朝,当时的洛阳市民在中秋节后的第十五天,将灯笼点亮在家门口,庆祝中秋节过后的元宵节。
如今,庆元宵已经成为洛阳中秋节的传统风俗之一,市民们会在街头巷尾欣赏花灯,品尝元宵。
其次是赏菊花,这也是洛阳中秋节的特色之一。
中秋节后,洛阳市内的各大公园、景区都会举办菊花展。
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菊花,感受到菊花的美丽与娇艳。
最后是打秋香,这是洛阳中秋节的另一种传统风俗。
打秋香起源于明朝,当时的洛阳市民为了纪念抗倭英雄岳飞,打秋香祭祀。
如今,打秋香已经成为了一种民间传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洛阳市内的各大庙宇都会举行打秋香活动。
总的来说,洛阳中秋节的风俗独具特色,充分展现出洛阳市民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风貌。
- 1 -。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一
洛阳地区的丧葬习俗棺木盛尸后,称为“灵柩”,将灵柩抬放于长凳之上,叫做“升棺”。
棺前垂白幔,幔前放供桌,桌上设“魂牌”(灵牌)、摆供品、置香炉、配蜡台构成灵堂。
灵柩暂不下葬,称为“停灵”。
其周围满铺干草,孝眷坐卧其上,昼夜不离虔诚护灵,直到起灵为止,意在报答父母生养之恩。
守灵期间,凡来灵前祭奠者,孝子必须一一跪谢。
升棺前,孝子的两只鞋是蹋拉着,不穿好,入棺后,才可以穿好。
伊川一带讲究踢拉一只鞋,父丧踢拉左脚鞋,母丧则踢拉右脚鞋。
男女孝眷头部所戴的孝带和罩头布,都是生白棉布,并且佩带时都是随便一勒,不求整饰,所谓丑孝。
这些孝称为“生孝”。
带着生孝,不能随便进入别人家门。
升棺后,孝眷齐跪灵前,竖香焚箔,将生孝除下,雾上清水,折叠整齐,这叫做“熟孝”,带熟孝时方可进入别人家门。
但佩带时比较讲究,在洛阳西郊一带,升棺前后孝带的戴法不一样。
升棺前,孝带在头上是从前向后在脑后系结;升棺后,孝带是从后向前,在前额打结分成两条,双双搭过头顶,披在背后,垂于腰部。
垂梢要上下错开,切勿两齐,为的是有所忌讳,怕犯“重丧”(再死人)。
成服备葬死者大殓之后,所有亲属按同死者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别穿着不同的丧服,叫做“成服”。
成服之俗来源于周代的“五服制度”。
周代的丧服,按亲疏分为五级,故曰“五服”,即斩缭、齐、大功、小功、缌麻五种。
两千多年来,洛阳民间的丧服形制基本上是按五服制度从繁到简,沿续至今。
民国以后,洛阳农村男孝眷头上皆勒白布条,名曰“孝带”。
宽度约2.5分米,长度按关系亲疏,最长者可达2.5米(亲生儿子佩戴),最短者仅约1.5米。
子辈孙辈,皆为白色,曾孙辈则用黄色棉布或白孝带末稍蘸红。
女孝眷裹头用的白孝布口旷罩头布”,宽约5公分,长约1—2米。
未出阁之女孝眷,只在头上勒窄带一周,名曰“锅圈”。
男女孝衣均为大襟,且都无小领,又因有“丑孝丑孝”之说,故皆松而宽。
在男女孝衣上合缝处和边沿处,子、女、媳为毛边,其他则为光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尔雅风俗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从夏朝开始共有13个王朝在洛阳定都。
它是河洛文化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千余年的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中国重工业城市。
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在洛阳已经成为闻名中外的休闲城市。
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
洛阳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洛阳,出河图洛书育三皇五帝,“天下之中”的地位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华夏先民对祖地心理上的认同;洛阳是中华文化的读本和华夏文化从萌芽、成长走向繁荣、壮大的中心和象征。
洛阳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那么,他的民俗风情正如苏东坡所说:“洛阳古多土,风俗犹尔雅
一、民间语言——洛阳方言
进到洛阳城内,不看其人,先闻其声。
降声调的发音,似曾相识的词语,都让会让你耳目一新。
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洛阳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方言也被称为“雅言”。
南宋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地之中,语音最大。
”现今,洛阳市区内老城区、洛龙区主要以洛阳方言为主。
其中,老城区作为老洛阳的象征和标志,洛阳方言更是地道。
试想一下,漫步在老城区的东西大街,感受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体悟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息的同时,听着地道的古城方言,就好像穿越世纪,回到历史。
洛阳方言有着“洛阳味”。
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洛阳方言中的土话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但它确在洛阳风俗习惯中留下浓重的一笔,是对洛阳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我举几个例子大家乐一乐:
嚷ver=最近丝跟着=几个人一起古壮---蹲下 qin qiao--辣椒
qin qiao--辣椒居球:足球
虽然洛阳方言正在被逐渐同化,但来到洛阳城,与街边的老人聊聊天,与没有店牌的古老商铺老板对上几句话,你马上就能听出洛阳方言的意趣,很快就能从洛阳方言中体会到洛阳人积极、乐观却又淳朴安适的生活哲理。
二、饮食传统——汤食和洛阳水席
听着地道的洛阳方言,走在古朴的城区街道上,很多游人都希望寻求到属于洛阳的最真实的味道。
那么我们就从舌尖上的味道说起。
了解洛阳,各种汤食则是在最佳选择。
洛阳人美好的一天,是从早晨的一碗酸辣爽口的“不翻汤”开始的;而洛阳人舒适的一天的结束,也是以鲜美的汤食画上句号。
可汤食都包括哪些呢?“说起洛阳的汤呀,洛阳本地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牛肉汤、驴肉汤、羊肉汤、鸡肉汤、丸子汤、豆腐汤、不翻汤、臭杂干汤……呵呵呵呵,这么多汤呀?可不是嘛。
”你随便拉个洛阳的本土人一问,十个有九个一定是这样回答的。
洛阳汤食店有正宗的,也有不正宗的。
正宗的已有百年历史,不正宗的更是比比皆是。
洛阳大约有千家汤店,有马、高、李、任等各种正宗或不正宗的牛肉汤、羊肉汤、不翻汤、丸子汤、豆腐汤店每天在洛阳城内张罗着。
想要区分正宗与否,只有现在的老洛阳人才能辨别,一口一个味,一句便道出地道否。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份七
八块的汤,配上洛阳烧饼,也就知足了。
来到洛阳,实惠又好吃的便是在老城兴华街,洛阳正宗的不翻汤“高记清香园”,这是所有游客一定要去的店面。
说起喝汤,老洛阳人喜欢端着汤悠闲地蹲着喝。
如果你喝过洛阳的汤,一定发现,盛汤的碗是那种粗重的大碗。
这样的碗,配上老洛阳人独有的喝汤习惯,更是别有一番风景和滋味。
对于老洛阳人这样的饮汤习惯,现在的洛阳人既有保留也有创新。
来到“清香园”喝汤,你会发现,小小的店面只摆放了4、5张小桌子,面对较多的客流量这些桌子根本是杯水车薪,可那又怎么样呢?食客们一个个在门外大槐树下放张高凳子,再坐在小板凳上,要么自己吃自己的,要么边交谈边吃,丝毫不会因没有桌子感到不适和苦恼。
这好像成了不成文的规定,没有人会去破坏它,就连那些游客也是“入乡随俗”。
我想,也只有这样的吃法,配上正宗或不正宗的汤才能真切体会洛阳汤食的文化内涵。
洛阳汤食文化历久弥新,即使民间风俗,也是中国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除了汤食,洛阳水席更是一绝。
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洛阳水席洛阳汤,不沾勿忘桂花糖,吃罢四宝不同躺,洛阳浆面有点烫。
”首句就是洛阳水席。
洛阳水席的特点:一是有荤有素,素菜荤做,选料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下的走兽,海中的游鱼,地里的菜蔬均可入席。
所谓"水席"有两个含义:一是全部热菜皆有汤水;二是热菜吃完一道,撤后再上一道,向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
洛阳水席起源已久。
“水席”是洛阳特有的地方风味菜肴,它风味独特,选料十分讲究,烹制认真精细,味道鲜美多样,口感舒适爽利,和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洛阳三绝,是中国迄今所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筳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今日的洛阳水席,全席二十四道菜,即八个冷盘、四个大件、四个压桌菜。
其上菜程序是: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名曰“带子上朝”。
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后上主食,接着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
二十四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毫不紊乱。
真命天子假燕窝水席的另一特点是素菜荤做,以假代真。
水席中有名的“洛阳燕菜”、“假海参”等,都是民间普通的萝卜、粉条,但经厨师妙手烹制后,便脱胎换骨,味美异常,如奇花绽放,让人叫绝。
[1]
我很早吃过洛阳水席,但他在我心目中并不像官方说的那么完美。
作为一个洛阳人,可以很自讽地说,现在的洛阳水席已经失去了他的本真,已经成为没有内涵的历史空壳。
没有创新和发展,只是守住积淀过的历史,洛阳水席是没有发展前景。
所以,我不介意大家品尝洛阳水席,因为洛阳有些水席店打着历史文化的旗号,写出高昂的菜单价格,却不能真心实意做出真的有人情味和色香味的美食。
如果真想尝一尝,那推荐你们去“老城区真不同”这家正宗的水席店。
如果品尝洛阳水席,那就当一回武则天,尝一尝那份威严和厨师的绞尽脑汁——洛阳燕菜;如果品尝洛阳水席,那就品一品水席中洛阳人独特的咸甜酸辣;如果品尝洛阳水席,那就辨一辨其中高、中、低不同档次的“社会冷暖”吧。
四、文化传统——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河南汉族地方曲种之一,一种以说、唱为艺术表演手段,叙述故事、塑造人物、表达思想感情、歌唱社会生活的传统音乐。
当地人都称河洛大鼓为“说书”,至今在洛阳一带常把“说书唱戏”联在一起。
因此,河洛大鼓存在于植根于洛阳。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洛阳琴书
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
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
"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
河洛大鼓的表演形式不拘场地大小,或田间村头、剧场舞台均可,不要化妆、不要道具,全凭演唱者一人用语言来叙事写人。
表演时,演唱者站在桌前,一手摇响钢板(铜板),一手敲响书鼓,伴奏者有一人、两人、三人、四人不等,乐器以坠胡为主,伴以琵琶、二胡、三弦,在那乡村山野之间,清风明月之下,战鼓咚咚,琴弦铮铮,钢板叮叮,让人销魂。
河洛大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为,主唱者左手打钢板,右手敲击平鼓,另有乐师以坠胡伴奏。
演唱风格欢快活泼、气氛热烈,常以“愿书”的方式,在乡村庭院表演。
其来源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植根于当地人民生活之中,是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一种民间曲艺品种。
虽然河洛大鼓曾经是百姓的娱乐项目,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河洛大鼓的听众人数逐年下降,年轻人已无人听更无人学,特别是年事已高的老艺人大多已谢世,艺人只减不增,截止至2008年底,大鼓艺人已不到20人,年龄均在五、六十岁以上,并且大部分已不再从事表演活动,河洛大鼓的生存状况已跌入令人担忧的境地。
因此,创新和改造河洛大鼓已迫在眉睫。
洛阳的民俗还有很多,具有典型性就以上这些。
作为洛阳人,我最喜欢的是蕴藏在洛阳人生活中的民风习惯。
“洛阳多闲客”“常忆洛阳风景媚,烟暖风和添酒味”“洛水桥边春日斜,碧流轻浅见琼沙”洛阳独有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在洛阳人的生活习惯上,便是没有过多矫揉或豪放,只有气若神闲,淡雅清新,早晨舒适的晨练,一天不紧不慢的工作,以及下班饭后在洛河边的消食散步,一切都是那么平凡平静,却又能跟上社会飞快的发展脚步,这才是洛阳真正的民风所在。
真心的希望洛阳民俗风情能在历史长河的粼粼波光中继续波动继续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