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
苗族风俗
一、苗族酸坛居住在山区的苗族同胞,几乎家家都备有酸坛,一头生猪宰杀后。
除少量鲜吃和赠送亲友外,其余拿一部分制作腊肉,大部分腌制成酸肉。
二、苗族的“偷婚”苗族由于居住分散,多与其它民族杂居,在婚姻方面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婚姻有自主婚姻和包办婚姻两种,其中自主婚姻较为普通。
在自主婚姻中又有偷婚、抢婚等多种形式。
偷婚是青年男女通过采花或其它社交活动相爱后,由于女方家庭贫困办不起酒席,让男方悄悄领走姑娘。
对外则说姑娘被人偷走了,女方叔伯兄弟假意追找姑娘,男方对追找者表示歉意,并付给追找姑娘的人适当的费用(即草鞋钱)。
另一种是姑娘相中了小伙子,小伙子对姑娘也满意,在双方情投意合的情况下,姑娘就随着小伙子到其家里居住。
当女方父母发现姑娘“失踪”后,就拜请舅舅去找.舅舅到了男方的家门时,假意徘徊于房前屋后,逢人便说,自己是来寻找失去的“牛”,男方主人知道后,便彬彬有礼地将其迎进屋内,杀鸡款待。
然后再提婚事。
三、苗族的“抢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区的“抢婚”存在着不同性质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当地的权贵者不法之徒因女方不同意婚配而硬抢成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自愿婚配,但因女方父母持有不同意见,或因男方经济困难等原因,双方便约定时间、地点,男方约几个要好的伙伴到规定的地点把姑娘“抢”回家中,三天后再请媒人到女方家说合,根据媒人与女方父母协商的情况,男方应付给女方父母一定数量的经费,作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苗族的婚俗苗族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他们认为,同姓则是同一祖先的后裔,所以禁止同姓结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苗族是不与异族通婚的,否则便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旅之间相互交往频繁,传统的通婚禁区被打破。
他们不仅与本民族中的不同支系通婚,而且还和本民族之外的其他民族通婚。
苗族姑娘出嫁这一天,除亲属陪行外,还有女伴伴送。
这时,男方的家门口烧起一堆旺火,表示吉祥兴旺。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
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的详细介绍苗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全国有超过300万人口分布在云南省、贵州省、湖南省以及广西北部等地区,也称广西苗族。
苗族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史前的苗籍就可追溯至商朝,享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本文将结合苗族的风俗、语言、节日、服饰等内容,详细介绍苗族。
一、苗族的风俗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风俗,主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一般情况下,苗族在婚礼、葬礼、春节、成年礼、节日以及一些祭祀活动等都有相应的风俗习惯。
婚礼风俗:在苗族,婚礼是一种复杂的仪式,其目的是表达新组建的家庭的喜悦,也可以说是家族的重要仪式。
苗族的婚礼一般分为十八个步骤,其中有灯调、赠财、祀祖等程序。
葬礼风俗:葬礼是苗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礼俗,多以请朋友们相聚、叩首悼念、赐酒请人、鼓唱悲歌、拆棺行走棺等程式为主。
春节风俗:春节是苗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苗族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装扮布娃娃、发红包、互赠礼物等,以表示对新年的祝福。
二、苗族的语言苗语是苗族的母语,也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一种,一般分为碧苗语、宁苗语、景颇苗语三个大支系,用途有许多,包括苗族的宗教信仰,文学审美观念、社会秩序,节日庆典等都以苗语为主。
三、苗族的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独特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有关农业活动的“祭祀俗”等。
春节:春节为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1月1日是苗族的春节,有着长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会有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如灯调、唱歌、跳舞等,来迎接新的一年。
元宵节:元宵节是一个民间节日,主要用于表达对家庭和社会的祝福。
苗族人会在此时做许多准备,如烹制美味的元宵、点起灯笼、贴春联等活动。
四、苗族的服饰苗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衣着文化富有色彩,可以分为民族服饰和日常穿着两大类。
民族服饰,如婚礼、成年礼、节日庆典等服装,都会根据具体情况订制,呈现苗族的独特风情。
而日常服饰,则以华夷衣裳为主,由上衣、裤子、头巾等组成,十分美观大方。
苗族传统节日
苗族传统节日苗族的作为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的历史渊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过程中,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呢?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苗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苗族传统节日1.开年节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踩花山节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
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
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
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3.四月八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4.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
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5.龙船节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
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
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6.姐妹节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
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
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7.赶苗场为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
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计划报告、合同协议、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lan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speeche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最新5篇)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历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演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的风俗习惯
生活习俗:
吃:1.吃油茶: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风俗: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
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
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穿戴:
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
苗族风俗习惯与禁忌一.苗族禁忌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1、苗家人最忌外人以“苗子”相称,认为是对苗族人的最大侮辱,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2、客人至苗家,必以酒相敬,客人若接受,主人会引为知己.若客人不胜酒力,也要象征性品咂一下.3、苗家人杀鸡待客时,总将鸡头、鸡肝、鸡脯奉予老人或最尊贵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小孩,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在一家几代同堂之时,青年男女不应有过分亲昵举动.4、苗家人与自然关系亲密,认为无论桥头、树下、屋头、灶旁都有神灵依附.每逢节庆或贵宾来临,均烧香供奉,告慰祖先,以祈求平安.客人不宜对这类活动表示非议.5、苗家人忌用白公鸡送喜庆贺礼;忌外人随意触动堂屋神龛;忌用脚踏火中的铁三角架;门口插草标,意为家中有病人,忌外人进家.6、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7,忌踩三脚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 3 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8,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 hangd hangd ghao ,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渎祖宗,神人共愤.9,忌震“龙岩” 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10,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11、忌闻杜鹃嘀鸣,每年春天,阳雀开鸣,若如厕时第一次听到阳雀鸣叫,则认为不吉利,必须进行禳解.其禳解之法是闻者倘若年幼,须由母亲代为禳解装扮成乞丐,出外乞食1-3天,讨得米,须在不闻鸡犬之声的野外煮熟食之,方可消灾.土家人还以杜鹃偶氮染料啼鸣之声以占卜自己一年的运气之俗.若睡在床上初闻杜鹃啼叫,是大吉大利,若在行走之际或者劳动生产之际初闻,意味自建将一年劳动奔波.12、忌闻猫头鹰叫,在土家人心目中猫头鹰属不祥之鸟,尤其忌讳听到其鸣叫,相传听到猫头鹰叫村上就会死人.13、忌见蛇相缠,所谓蛇相缠即蛇交尾.相传人若见之,必遭灾祸.其禳解之法有二:一是赶快将自己外面的一条长裤脱下,罩于自己的头上或罩于蛇缠处.二是嫁祸于人,而若有同伴,立即呼唤同伴姓名,若对方答应了,则灾祸将降临于应者之身.然而一般情况是见者用石头或木棍将两条蛇打死,即可消灾.也有不打而用语言化解词曰:“祝你成仙上天庭,祝你绞绳穿铜钱”;土家族化解词词曰:“是龙的升天,是蛇的钻草,是人的发财”.14.产忌: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产妇忌吃老母黄牛肉、母猪肉、公鸡肉、小鱼、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区,忌孕妇与孕妇会面,亦忌去别的产妇家,否则认为会延长产期.15.生活习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二.苗族风俗习惯1、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 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首饰是苗族妇女喜爱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2、饮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这和湘西禁忌里第一条矛盾啊,这可咋办,那我们自己买菜时就不要买狗肉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肉食丰富,随时可买,腌制酸鱼者少,酸肉已无人腌制,招待客人的酒菜与汉族无甚差别.3 、婚姻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当男方看上某家姑娘或某男女相爱之后,男方必须备礼物,央请媒人去女方家“讨口风”,女家如高兴热情,说明有意开亲,媒人便回告男家,相机前去正式提亲.媒人往返的次数越多越好,俗称“多求为贵”,女家商量同意,亲事初定,通过放鞭炮,吃放话酒,正式订婚.订婚后,男方要择日向女方“过礼”,时间一般在结婚前一年,礼物有糍粑、酒、肉、米、糖等,礼物多少,双方视经济条件而定,主要是让女方请家族亲友喝喜酒、认新亲.随后,男方便向女方“讨庚”,取女方生辰八字,以便请“阴阳先生”择吉日委亲.娶亲前一晚,男方抓一兄弟为“管亲郎”,带抬花轿、嫁妆的队伍前往女家迎亲.此前,新娘要隔居族家.娶亲这天,新娘的姊妹们喜开玩笑,用锅烟灰掺合笋壳毛或辣椒水,往“管亲郎”脸上涂抹,惹人大笑.发亲一般是深夜或次日凌晨,新娘修眉整装后,哭拜父母等,由兄弟背着上轿.新娘出嫁由亲属女友陪伴,特别是请儿女满堂的妇女做“引亲娘”,还要请男女歌师一同前往,到新郎家赛歌.发亲后,由“管亲郎”打灯笼引路,行往男家.同时,到女方家吃喜酒的宾客,全部往男方家去吃“撵脚酒”,叫做“正客”,男方家另外的散客叫“副客”.新娘接至男家门前,男家必烧旺火一堆,象征吉样兴旺,然后新娘按择定的吉时吉刻进屋.进屋时,男方全家人要躲避在一处高地方,意为以后新娘不会压制全家人.新娘进屋以后,要接过男方中年妇女交给的炊具,以示从此成家理事.然后,坐在火塘右侧置有“符纸”的凳子上至通宵.下午,宾客前来贺喜,男方摆宴款待,特别对“正客”必须热情款待.晚上,新郎与新娘家请的“巴江莎”苗语,意为歌师开场对歌,宾客以此为乐,随宵达旦.第二天上午,举行吃酒仪式,主客双方各由一名老人互敬贺词和祝酒词,祝贺夫妻恩爱合好,百头偕老,诸事顺遂,并唱歌欢庆,讲结亲古老话,互赠礼品,婚庆期间,男方亲族在合伙请客吃饭,俗称“排家饭”.因而婚期为两天.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旧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办,节约从俭,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4、节庆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吃新苗族以农耕为主,一年所望是尝新.每到夏熟时节,各地自定一日为吃新节.是日,家家户户除办酒肉外,还将新包谷、稻,新辣子、茄子、豆夹等采回家中,做成饭莱,先祭祖祭神,后全家人品尝,表示吃上新谷新米,免除饥饿.我们可能遇到的可能就只有这个。
苗族的传统风俗
苗族的传统风俗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独特的传统风俗是他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他们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世界。
以下是关于苗族传统风俗的一些参考内容。
1. 苗族服饰:苗族人民的服饰独具特色,以细腻手工刺绣、独特的图案和鲜艳的颜色而闻名。
女性常穿着以花纹、银饰等装饰的手工织锦服,如青年女子的"花衫",中年妇女的"青球"等。
男性则多穿着蓝色或黑色的衣物,搭配银饰品。
这些服饰无论在婚礼、节日或其他重要场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示出苗族人民优雅而独特的魅力。
2. 苗族婚礼:苗族的婚礼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苗族人民生活的重要时刻。
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三夜,期间充满了喜庆、热闹和各种传统仪式。
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婚礼游行,新娘穿着精美的苗族婚纱,伴随着锣鼓声和苗族传统音乐,游行前往新郎家。
在新郎家举行祭祀仪式,由长者代表两家祈求新人幸福美满。
整个婚礼过程中,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表演和传统的食品。
3. 苗族建筑:苗族人民居住的建筑也是苗族传统风俗的重要体现。
他们建造的房屋多数为木质结构,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
苗族的传统房屋被称为"吊脚楼",顶部悬空,支撑在高高的木柱上,可以容纳多个家庭共同居住。
这种建筑形式不仅能有效抵御洪水、悬崖峭壁等自然灾害,还是苗族人民社会生活和互动的重要场所。
4. 苗族节日:苗族人民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其中最为有名的是"苗年"和“龙船节”。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一般举行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之间。
苗年期间,人们会观看舞龙舞狮、击鼓传花、祭祀祖先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迎接新一年的丰收和幸福。
而龙船节则是苗族人民纪念祖先和迎接丰收的传统节日,以敬神、划船、赛龙舟等活动为主。
这些节日不仅能体现出苗族人民对世界和自然的敬畏,还可以加强族群的凝聚力和社会秩序。
5. 苗族舞蹈和音乐:苗族人民以歌舞和民族音乐而闻名。
苗族的生活习俗
苗族的生活习俗苗族是中国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等地。
苗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其中包括风俗习惯、婚姻制度、服饰、宗教信仰等方面。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苗族的生活习俗。
一、节日习俗苗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苗年和龙船节。
苗年是苗族的传统新年,一般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过年。
这一天,苗族人会穿上盛装,祭祀祖先,拜年访友,吃苗家酸豆鱼等美食。
龙船节则是苗族的传统民族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举行。
在节日当天,苗族人会打扮自己,聚集在河畔,踩着节拍,载歌载舞,扬起彩旗,载船竞渡,展开狂欢。
二、婚姻习俗苗族的婚姻习俗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首先,苗族女子在十二岁时便开始涂胭脂、画眉,开始展现出少女的风采。
另外,苗族婚礼程序繁琐,一般需要三天时间。
第一天是女方家中婚礼,男方派代表送嫁妆;第二天是男方家中婚礼,女方代表会回礼;第三天则是新人回男方家中,举行彩礼仪式。
三、服饰习俗苗族的服饰也具有特色。
苗族男子通常戴箩筐帽、束腰布、踩鹿皮鞋,披蓑衣;女子则喜穿百褶裙,花冠插发,腕戴银手镯。
其中,以苗族女性服饰的多样性和艺术性最为显著。
四、宗教信仰苗族的宗教信仰以水、山、鬼神、祖先崇拜为主。
苗族人相信,家族祖先及过世的亲人仍然与生俱来,有着影响现实的作用,因此对家族祖先的崇拜非常重视。
苗族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习俗和风俗,例如舞蹈、音乐、饮食等等。
这些传统的生活习俗,不仅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而且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财富。
苗族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传统节日及风俗
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以下是一些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 苗族新年(芦笙节):苗族新年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底至次年一月初举行,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装,集结在一起举行芦笙音乐比赛、歌舞表演等活动,欢庆新年的到来。
2. 花山节:花山节是苗族的盛大节日,通常在农历三月底或四月初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祭祖、独轮车比赛、骑马表演等,还会举行火把舞、芦笙演奏等文艺表演。
3. 行山节:行山节是苗族的重要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六月举行。
节日期间,人们会自发组织队伍,穿上传统服装,到山上欢度节日。
在山上,人们会进行歌舞表演、赛跑、打马球等活动,展示苗族的勇武精神。
4. 礼仪习俗:苗族有丰富的礼仪习俗,如乡土课、车马医等。
乡土课是苗族举办的一种传统礼俗,人们会集结在一起传授苗族历史、语言、文化等知识,以保护和传承苗族文化。
车马医是苗族传统医疗法,人们会用火把烫病部位,以达到治疗的效果。
5. 服饰与舞蹈:苗族有独特的服饰和舞蹈。
女性的传统服饰有若干层重叠的彩色裙子,配以银饰和绣花;男性则穿着象征勇
敢的黑色上衣和搭配的彩色裤子。
苗族舞蹈以壮美和热烈著称,常常伴随着激昂的芦笙音乐。
这些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展示了苗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对于了解和弘扬苗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苗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
苗族的风俗特点是什么苗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苗族的风俗特点丰富多样,涵盖了生活习俗、婚丧嫁娶、服饰装扮、节日庆典等方面。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详细介绍苗族的风俗特点。
一、苗族的生活习俗1.古朴而勤劳的生活方式:苗族人民是勤劳而勇敢的,他们通常居住在山区和较为偏远的地方,过着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生活。
2.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生活方式:苗族人民主要以种植作物为生,以水稻为主要粮食,同时还种植玉米、大豆、蓖麻等作物。
他们非常擅长种植水稻,智慧型梯田是苗族人民巧妙的创造。
3.重视环境保护: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他们崇尚自然,注重环境保护。
例如,在搭建房屋时会尽量选择与自然环境搭配的材料,不随意破坏自然资源。
二、苗族的婚丧嫁娶习俗1.约定俗成的婚姻习俗:苗族婚姻以父母之命为主,通过纳彩礼和过花门的方式,女方嫁入男方家庭。
同时,苗族男女在婚礼上穿戴华丽的节日服饰,举办盛大的婚礼庆典。
2.独特的丧葬习俗:苗族人民非常注重对逝者的丧葬仪式。
他们相信死者的灵魂能够得到永生,因此在丧葬时要进行多种仪式,包括丧家头发染黑、排灵植树、开道祭祀、祭奠等。
同时,苗族人民还注重继承与传承,将家族的祭祀仪式代代相传。
三、苗族的服饰与装扮1.彩色长衫与马褂:苗族男女在日常生活中,身着彩色长衫和马褂,色彩鲜艳且繁杂,通过绣花、刺绣等手工艺技巧展示出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2.银饰与头饰:苗族人民钟爱银饰,包括银耳环、银项链、银头饰等。
尤其是苗族女性,头上戴着灿烂的银饰,如角簪、花罗、银冠等,彰显出苗族女性的娇美和高贵。
3.独具特色的发型:苗族女性以长发为美,梳起细而长的麻花辫,并束成花朵形状。
他们还会通过头巾、发钗等来修饰自己的发型,使其更加华丽美观。
四、苗族的节日庆典1.花山节:苗族人民每到农事忙碌的时候,会举办盛大的花山节,以祭祀土地神、求丰收为主要内容。
整个节日期间,人们戴花、舞蹈、歌唱,欢快庆祝。
2.度苗年:度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左右。
贵州苗族风俗有哪些
贵州苗族风俗有哪些
贵州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以下是一些贵州苗族的风俗特点:
1.侗寨建筑:贵州苗族传统的村寨建筑以侗寨为主,建有木
质的吊脚楼。
吊脚楼通常有三层,底层用于存放家畜和农
具,中间层是厨房和休息区,顶层是卧室和起居室。
吊脚
楼突出于山体之上,形成了苗族特有的村落风景。
2.银饰和服装:贵州苗族的女性喜欢穿着华丽的服装,搭配
精致的银饰物。
其中,苗族的代表性服装包括蓝色的大襟
绣花长衫、黑色的长裤和腰带。
女性还喜欢戴着银质的耳
环、项链、手镯、腰饰等饰品,这些饰品常常精美且繁复。
3.花山节:花山节是贵州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传统
的婚庆节日。
节日期间,村寨装饰得五彩斑斓,人们穿着
节日盛装,进行舞蹈、歌唱、荡秋千等庆祝活动。
节日期
间还会进行传统的苗族婚礼仪式、相亲和婚配活动。
4.阿妹赛歌:阿妹赛歌是苗族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常
在节日和婚庆等场合进行演唱。
阿妹(即女歌手)用咬丝
和托声的技法演唱,歌曲内容通常讲述爱情、婚姻、生活
等主题,以及对家乡的怀念和祝福。
5.赛龙船:苗族有传统的赛龙船活动,通常在农历五月份举
行。
人们装扮成龙形,以龙船竞赛的形式庆祝丰收和祈福。
以上是贵州苗族的一些风俗特点,这个民族有着丰富的传统文
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深受许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苗族的宗教节日和美食服饰特点
苗族的宗教节⽇和美⾷服饰特点 苗族是⼀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的祭祀活动。
你知道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是店铺给⼤家整理苗族的宗教习俗、民族节⽇、特⾊美⾷和服饰特点。
苗族的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然,祀奉祖先。
“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的祭祀活动。
⼀般是七年⼀⼩祭,⼗三年⼀⼤祭。
于农历⼗⽉⾄⼗⼀⽉的⼄亥⽇进⾏,届时要杀⼀头牯⼦⽜,跳芦笙舞,祭祀先⼈。
⾷时邀亲朋共聚⼀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神、盛⾏巫术。
也有⼀些苗族信仰____、天主教。
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主要是东部⽅⾔苗族,苗语称“Baddeibzhal”(芭代周)。
⾃近代以来,随着西⽅传教⼠深⼊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些苗族群众皈依了____,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
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带的基督____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
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学校、医疗机构、甚⾄实施了⼀些经济发展项⽬,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
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者均殉职苗区。
国外的苗族,在越南、⽼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
美国、法国等西⽅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____、天主教的。
⽼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化的影响。
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程度上的保留。
苗族的民族节⽇ 苗族是⼀个富有古⽼⽂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1、农事活动节庆; 2、物质交流节庆 ;3、男⼥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4、祭祀性节庆; 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岁分⼗⼆个⽉,每⽉都有⼀个以上的节庆⽇。
动⽉(⿏或⼦⽉)1—15⽇(第⼀个⼦⽇⾄第⼆个寅⽇)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为天岁节,苗⼈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是地岁节,第1个丑⽇⾄第2个丑⽇(2—14⽇)期间,⼈们纷纷⾛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对歌、玩龙灯、狮⼦等;第2个寅⽇(15⽇)为尾巴年(烧龙灯)。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苗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苗族人民在长期的之中,早已形成属于自己特有的民族风俗习惯,苗族并不是大家心里想的那样,充满了恐惧。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的风俗习惯大部分都是苗族文化中的精华。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苗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苗族的风俗习惯服饰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
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
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
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
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衣扣一般为七颗。
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欣羡自己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
最外层的衣服只扣最下边的一对纽扣,第二层衣服扣下面两对纽扣……以此类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层的七对纽扣为止。
这样,层层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别有一种情趣。
与苗族男子的简单衣着相反,苗族妇女的服饰十分精美复杂。
头帕:苗族妇女的头帕,因地而异。
凤凰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长三尺多,由额头包至脑后,连耳朵都包在内面。
花垣等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叠整齐,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齐额眉。
吉首县境内的苗族妇女头帕较杂,与凤凰县相接的地区包花帕,与花垣县相邻的地区包黑帕。
泸溪、古丈和吉首东部地区的苗族妇女则包白色头帕。
帕上绣有四对青色花蝶,朴素美观,独具风韵。
所谓“头上帕子四个角,四个角上绣飞蛾”,说的就是这种白帕。
首饰:苗族妇女的首饰,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以制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饰、银饰、铜饰、铝饰、玉饰等,而以银饰最为普遍。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
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苗族以其绚丽多彩的传统习俗与礼仪而闻名。
本文将为您介绍苗族传统习俗与礼仪的丰富内涵。
一、苗族的传统婚俗苗族婚俗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
苗族的婚姻多数是由父母和长辈们商议决定,双方年龄相仿、相互喜欢才能成婚。
而婚礼的举行有许多流程和规矩,例如有“簸箕试盖头”、“打糕粑”、“给新娘打瓦窗”等习俗。
苗族婚礼上常见的一个环节是“强拆新房”,即新郎要亲自带领众人冲破新娘家的假门,象征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
苗族的婚俗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习俗的尊重,同时也是族人们向外界展示自身风俗的一种方式。
二、苗族的传统节日苗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苗年。
苗年是苗族的新年,也称为“芒种节”或“大年”。
苗年通常在农历的六月初六日举行,为期三天。
在苗年期间,人们穿着盛装,戴着花帽,载歌载舞,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火把节也是苗族重要的节日之一,火把节的庆祝活动中,人们手持火把穿梭于山间,点燃大火,跳起欢快的舞蹈。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三、苗族的服饰文化苗族的服饰文化独特而丰富,令人目不暇接。
苗族妇女的传统服饰被誉为“苗族彩虹”,以其色彩艳丽和精美细腻的绣花而闻名。
苗族妇女通常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项链、银手镯等,这些银饰不仅为苗族妇女增添了魅力,也成为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男性则以头巾为主,头巾的款式、颜色等因地区而异,在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服饰不仅是装扮自己的一种方式,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守护。
四、苗族的尊老敬老礼仪苗族人民尊老敬老,注重家族的延续和后代的繁荣。
在苗族的传统习俗中,尊敬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每逢重大节日或家族活动,苗族人民会携家带口回乡,与家人团聚,共同搬回祖先坟墓的土壤,以示对祖先的敬意和怀念。
儿女们还要给父母等长辈行“过坡礼”,称为“过坡礼”是从老家到父母家必经的一座山坡,同时在习俗的引导下形成了一种敬老行为的习惯。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1. 梅花节:梅花节是苗族的一项重要传统节日,主要以歌舞、戏剧等表演活动来庆祝。
每年的3月,苗族会在苗家庙里集会舞蹈,同时也会带去美食来品尝。
2. 种糯:种糯是一种苗族的传统婚登录手续,其目的是确定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
新郎新娘要求他们的家人们,在一起编一条木条,以此作为承诺。
3. 蓑叶舞:蓑叶舞是苗族的传统舞蹈,是人们最喜欢的民间舞蹈情调。
舞者用自己的双手握住蓑叶,然后跟着一首节奏快乐的音乐跳起舞蹈。
这个舞蹈配上外面的篝火,完全可以把a苗家庙搞个夜总会,在热闹的气氛中庆祝节日。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苗族的风俗习惯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
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
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
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
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
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
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
苗族的传统风俗
苗族的传统风俗苗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风俗习惯。
下面是关于苗族传统风俗的相关参考内容:苗族是一个农耕民族,他们的生活密切与自然环境相连。
每年春季,苗族人民会庆祝传统的农历新年,这一天被称为“苗年”。
苗年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祖先和神灵、拜年、舞蹈、音乐等。
其中最重要的传统仪式是“祭山”。
“祭山”是苗族人民向山神祭祀的一种方式,他们认为山神能保佑他们的农田丰收、风调雨顺。
在祭山仪式中,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手持祭祀品,向山神祈求丰收和好运。
另外,苗族人民还非常重视对过去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他们有丰富的祭祀仪式和节日活动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采花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
采花节在农历的三月初八举行,是苗族人民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和祭拜祖先的重要日子。
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穿上鲜艳的传统服饰,参与舞蹈和音乐表演。
同时,人们还会将自制的花篮吊挂在屋檐下,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这个节日不仅是苗族人民传承民族记忆的重要方式,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苗族人民还有一种重要的风俗习惯叫做“赶场”。
赶场是苗族人民在特定的日子里举行集市交易和社交活动的习俗。
每年特定的日子,人们会聚集到指定的场地,互相交流感情,交换物品和农副产品。
在赶场期间,人们会表演优秀的舞蹈、歌曲和器乐演奏,展示苗族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此外,人们还可以结识新朋友、寻找适婚对象。
赶场不仅是经济和商业交流的平台,也是苗族人民传承文化、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机制。
除了以上的传统风俗,苗族还有许多其他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活动,如苗族的服饰、婚姻习俗、音乐舞蹈等。
苗族的传统服饰以鲜艳多彩而闻名,女性常穿着精美的蓝色纱裙、银饰和花环。
苗族的婚姻习俗也非常特殊,以彩礼交换为主要方式,新娘在结婚后还要依照一系列传统习俗进行各种动作和仪式。
音乐和舞蹈在苗族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苗族舞蹈以舞动手帕和银饰为特色,将苗族的历史、族群和信仰表现得淋漓尽致。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关于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苗族人民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诗歌,苗族的人民还是非常能歌善舞的。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苗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喜欢!苗族的风俗习惯一、服饰花垣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
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
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
苗族妇女衣较为复杂,头帕颜色与男子相似,但包法一同,多为拆叠式,由前额向后脑延伸,下小上大,成扁圆形,似古代官妇发髻。
雅酉一带妇女喜包花帕,包法又有区别,层层相叠,如峨冠秋菊。
妇女衣服一律满襟,腰大而长,袖大而短,无衣领。
裤短而大,腰系围裙,胸前、袖口、围裙、裤脚习惯滚边,绣花或排纱,并加栏杆于其间,五光十色,焯烁眩目。
夏天,青年男女喜戴羊毛斗笠,脚穿麻板鞋。
首饰是苗族妇女喜之物,种类繁多,造型美观,有金饰、银饰、恫饰、玉饰之分,以银饰最为普遍。
银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耳环、项圈、手镯、戒指、牙鉴、扣绊、银花、银牌、披肩之别,以耳环、项圈、手镯、戒指为常戴之物。
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
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
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解放后,苗族服饰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
二、饮食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辅以红苕、大麦、小麦、小米、马豆等杂粮,一般日食两餐,五荒六月或灾年,贫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饥。
解放后,人民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
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糯米酒、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苗族的风俗
在漫长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春节从萌芽到定型,不断发展,形成独具中华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习俗。
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
今天,就让我们去走近它,了解它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
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
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
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
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
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
很有意思吧!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
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
苗族人还
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
在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
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苗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