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第一篇: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2013—2014学年第二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正文: 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治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 1.时势造英雄,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摘要2008年6月,全球同步首映的梦工厂动画大作,一部以熊猫、功夫等中国文化元素为主要卖点的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在国内院线上映,首日票房便直逼千万,在中国大获成功。
该电影之所以获得空前的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元素与美国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一、中国元素简介中国元素是指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所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了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以及风俗习惯等,其中中国的企业及品牌也属于中国元素的组成部分。
中国元素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象征,而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
简单来说,中国元素可以分为中国固有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现代文化元素,包括如国家形象、著名建筑标志、伟大成就、历史人文景观、重大发明创造、民风民俗、服饰、特色食品、手工艺品、二、《功夫熊猫》功夫熊猫是美国动画公司梦工厂的创作,但故事的主题蕴含了大量的中国元素。
“功夫”所指的是中国传统武术,当然主角是名为阿宝的熊猫;众所周知,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就这影片的名字知道制作者到底花了多少精力去了解中国文化?相对于我们对中国文化有了解多少?《功夫熊猫》除功夫以外,《功夫熊猫》的故事以中国为背景,由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道具均充满中国元素。
美术总监Raymond Zibach为此花了8年时间,钻研中国文化、艺术、建筑、山水风光,务求做好动画中每个细节,忠实反映中国特色。
《卧虎藏龙》和《英雄》亦是美术人员的重要参考材料,难怪片中的宏伟建筑如“英雄宝殿”和“翡翠宫”均带有这些大制作的影子。
而故事背景所在的“太平谷”,就以桂林和漓江为蓝本,山光水色大有“甲天下”的水平,相信中国观众看得格外有亲切感。
而在角色方面,两位编剧深得传统中国武术的“真传”。
除了影片的主角——胖胖的熊猫阿宝,绝对是以中国国宝乃至世界稀有动物的身份而近水楼台之外,猴子、毒蛇、丹顶鹤、老虎、螳螂则是中国传统武术中几路最知名且最具特色的拳法武术的代表。
无数国人以及众多热爱中国武术的老外们想必都对“猴拳”、“蛇拳”、“虎鹤双形”、“螳螂拳”等名词谙熟于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范文名是父亲所取,字是主持冠礼的宾所取,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
据《礼记·内则》记载,孩子生下来三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握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搔孩子的下巴,为他命名,这一仪式也叫“命名礼”。
表明承认孩子来到人间,加入家族。
儿童是无字的,字为尊称,有了字,也就意味着“成年”。
所以,《礼记·冠义》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冠礼上给冠者取字,其象征意义如《白虎通·姓名》说:“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通过称号的改变来表明冠者社会身份的改变,也表明社会对其成人身份的尊重与认同。
最后,通过语言劝导,表达对冠者的道德期望与人生祝福,这主要是通过礼辞来实现的。
如上所述,冠礼有三加,三加的祝辞各不相同。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始加、再加和三加的祝辞分别是:“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黄?无疆,受天之庆。
”三次加冠的礼辞各异,但都包含着劝诫与期望,劝诫冠者从此抛却童稚之心,保持成人之威仪,谨慎地修养成人之德。
同时,以德与福之间的关联来警戒冠者的言行,告诫他们只要能够谨慎修养德行,就能长寿、增福。
三冠礼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通过明确的角色期待,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从自由无拘的、无社会责任的童年期到有社会责任的成年期是最重要的阶段。
个体能否完成这个阶段的顺利过渡,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因此,每个社会或群体都会想方设法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来帮助个体进行心理调适,实现角色的顺利转变。
冠礼是古代中国为了帮助个体渡过“生命关口”而设计的仪式,是使个体从一个生物学意义的自我向“社会性自我”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个体进行教育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对个体的社会化尤其是道德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明确的角色期待来完成的。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查论文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现象分析姓名:周芸学号:201302060043 学院:传媒学院专业:教育技术学随着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我们看到,现在很多的年轻人特别热衷于过情人节、圣诞节,而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被淡化了。
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中秋赏月吃月饼等等。
而且,很多节日都流于形式,甚至仅仅变成了一种吃的节日,其中一些深层次的文化的东西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对此,国务院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了调整,明确规定: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为法定节日。
笔者认为此举是及时的,而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它根植于古代农业社会文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文化内涵。
同时,它还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
表现形式: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节日里蕴藏着丰厚的“吃”文化。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节日就是一路“吃”过来的。
如: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
而且,绝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是在古老祭祀仪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伴随着祭神、祭祖以及节日饮食而逐渐形成一种习俗的食物,都负载着一种深厚的民俗情感。
它们不仅为后来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且,节日食品的献祭、馈赠与集体分享,构成了中国节日物质生活的重要传统,体现着中国人处理天人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表达方式。
①传统节日中的服饰文化:每逢节日来临,人们都会穿上节日的盛装,这在春节时候体现得尤为明显。
可以说,节日是一个民族的特色盛装的展示舞台。
与便装相比,盛装雍容、典雅、庄重、讲究、繁琐,它更注重节日文化内涵的表达与展示,是我们研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工艺的重要参照,具有更为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国文化概论总结论文——中华的形成和发展的意义中国作为一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历经纷乱离合而岿然不倒,保持了其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实际上,古老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不能不归功于传统文化坚固的维系。
罗素在20年代燕京大学讲演中,曾敏锐地指出,“中国实则不是一个政治体,而是一个文化体。
”传统文化的坚固一方面维系了中国的统一,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国在近代的落后。
无论如何,一种文化能够在如此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自然在它的独特魅力所在。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儒法释固然是支柱,道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杂家等也同样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和不同的社会领域各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这样一种庞杂的文化体系中,必须找出其精髓部分,才能有效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今日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以便在激变的世界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并延续下去。
一、何谓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意义非常广泛的词。
“文化”的定义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对文化的定义已达几百种。
在中国,“文化”一词最早出现在《易传》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简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伦理教化。
在两汉时,“文化”成为一正式概念。
“文化不改,然而加诸”“文化内辑,武功外忧”。
在西方,“文化”引申出对人的性情品德进行陶冶、教养之意。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通常我们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固然包括文学、艺术、宗教、民族等方面。
但论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则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学为主体,同时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杂家、阴阳家等等的主体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
一般而言,在讨论传统文化时,是从一种历史学的角度,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研究的对象也主要是从这个民族的主题思想着手的。
因为一个民族的主题思想是它的整个民族文化的高度结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点。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概论论文本学期学了中国文化概论,了解了很多种文化,尤其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了解了有关佛教以及道教等文化,所以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佛教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佛教自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同时也给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逐步走上了儒释道三教融合的道路,一步步中国化、民族化,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已不再是纯粹的儒家文化,而是儒佛道三家汇合而成的文化形态了。
"作为外来文化形态的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首先归因于文化选择机制的作用,即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选择。
第一,文化选择的根本依据在于需要与价值的契合。
佛教要在中国生存、流传,必须取得中国社会政治和传统文化的认可、宽容和支持,佛教与儒家;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佛教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营养和补充。
而佛教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独特价值:宗教价值。
中国人宗教的观念、感情淡漠,这与本土宗教发展不充分、不完善相关。
中国人首先是把佛教作为宗教引进的。
遂有西行求法之举.在初传时期,中国人以固有的宗教信仰眼光视之,即把佛教看作神仙方术之一。
佛教的传入,给中国人的宗教生活注入了新气息。
对于佛教的宗教价值,封建统治者深知:"若彼愚夫、愚妇,理喻之不可,法禁之不可,不有鬼神轮回之说,驱而诱之,其不入井者几希。
"哲学价值。
佛教既是一种信仰方式,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一般说来,宗教以信仰为基础、以解脱为目标,重体验亲证;哲学以知识为根据、以真理为终的,重概念分析。
但二者的矛盾和对立,只在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往往又相融相通。
佛教虽强调信仰,却终究不能不以某种方式诉诸理性,从而表现为人的思想和行动。
佛教以哲理为基础,宗教信仰建筑其上,宗教信仰和哲学思辨紧密结合。
佛教作为宗教唯心主义,从本质上说是和科学、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但其中包含了辩证法颗粒和唯物主义因素,尤其是一些范畴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其哲学思辨水平要高于其他任何宗教。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论文
2013—2014学年第二学《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期末论文题目: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姓名:学号:院部:专业:班级: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启示论文提纲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制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正文: 1.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造就了商鞅变法简述商鞅个人简介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提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和成果。
2.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通过商鞅对法家思想的完善和具体措施,举例说明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
3.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对我们的启示简述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和商鞅变法及商鞅个人对我们与我国当今社会法律体制完善的启示。
参考书目结束语:肯定商鞅对法家思想的贡献,表达出法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与发展法家文化思想,使之更加具有现实与实践意义。
商鞅对法家思想文化的贡献和启示摘要:在中国文化中,法家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法家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仍旧对我国今天的法制思想与体制建设有深远意义和启示,这些成绩的创造少不了一个伟大人物-----商鞅。
商鞅作为法家思想的真正实践者对法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应当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之成为历史长河中一部不朽的史诗。
关键词:商鞅法家思想法治贡献1.时势造英雄,商鞅变法应运而生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中国政治思想史上法家学说的奠基人,思想家,政治家,真正做到了将自己的政治思想有力地贯彻到国家的治理中,是法家思想的实践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人。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漫谈中国文人折射出的中国文化遥想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岁月,儒家之“仁”,道家之“无为”,墨家之“兼爱非攻”,法家之严谨,兵家之战略战术……一个思想大爆发的时期,引发了十余种学说;一场学术流派的碰撞影响了人的思想和行为,奠定了几千年文化的基础……“文以载道”,“道”传于四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传承至今,谓之文化。
中国文人,将思想述诸笔端之时,觥筹交错、唇枪舌战之际;以文字承载的思想,折射出了怎样的中国文化呢?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渐渐沦为统治的工具;自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更加禁锢了人的思想,最近读古文时也时常感到一股浓重的儒家思想气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己慎独”等,也出自儒家的经典。
可以说,儒家思想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不可谓不深厚。
然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不至于毫无用处,无论人们是否记得,它总会在后人身上刻下它的影子……道家的无为而治,以至于后来的黄老学说;兼爱非攻的思想,都能在文人的文字里嗅出它的气味;日常生活中所谓“知天命”“明哲保身”,出世和入世,无不把这种思想渗透于其中,融进文化里……中国文人积极的入世观念和爱国情怀,渗透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建功立业,这种积极的济世情怀,出于儒家的积极入世的观念。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老先生也曾如此盼望国家的统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也曾如此说。
三国故事中,诸葛亮的舌战群儒里那段话,阐明了古代读书之人的态度:“儒有小人君子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文化历史发展及感悟中国是一个拥有八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古国,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曾引领着世界潮流,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曾结出影响深远的思想硕果。
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特色绽放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之花,典型地代表了东方文明。
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五帝,从夏商周秦到唐宋元明清,以先秦诸子百家和程朱理学融汇成儒、释、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展期,对它的认识应该从宏观和全局上进行把握。
结合中国文化在各个阶段的特征和主要成就,把中国文化发展分为七个阶段: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定型期(秦汉时期)、发展期(魏晋南北朝)、鼎盛期(隋唐两宋)、衰变期(元明清)。
一、前文明期:新石器时代和传说时代中国在进入文明前经历了漫长了进化历程,这段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基础。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
其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大时期,即仰韶文化以前时期、仰韶文化时期、龙山文化时期。
农业、制陶和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的三大文明成就。
在传说时代,中国也产生影响比较深远的文化:三皇五帝的传说、羲和敬顺昊天和敬授民时等。
二、雏形期: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初创的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
(1)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励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中国文化概论》论文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谈到中国的传统文化。
这种由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繁衍,它们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那么,中国文化为什么能绵延千年?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学习,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衣冠服饰、节日、文学、建筑、中医等几个方面做出解答。
一.民风民俗民风民俗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之不同,称之为“俗”。
我们常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
几千年来,这些风俗已成为各地人们心中无需言说的默契。
正因为有了这些民风民俗,我们的生活中才会有人们都认可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二.衣冠服饰中国传统服装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
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三.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
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国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世界文化的宝库。
在广袤的疆土上,孕育着多样的文化形态,包括语言文字、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等。
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性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的文字系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起来的文字系统之一,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宝藏之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独特贡献,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汉字的演变过程中,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和思想进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涵。
通过学习和理解汉字,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沉淀和智慧。
中国的哲学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众多思想流派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之道,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崇尚无为而治;墨家思想注重公正和平等,强调利益共享。
这些思想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提供了思想指导和价值观念。
中国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展示的重要方面。
从古代的诗词文学到现代的小说和电影等,中国文学以其丰富的叙事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古代文人雅士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留下了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之作。
现代文学作品也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革。
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内涵,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喜爱。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也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农业、医学、冶金等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智慧和创新精神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辉煌篇章。
中国的宗教信仰和礼仪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体现。
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传统的婚礼、葬礼和春节等节日都富有浓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论述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专业:工商管理姓名:付伟学号:10051038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
如果把各民族、各国度有声有色的文化表现比喻为一幕接一幕的悲喜剧,那么,这些民族、国度所处的地理环境便是这些戏剧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
中国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它深深的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多样性、封闭型和独立性,以及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们所说的地理环境,通常是指环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资源等等,它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较早地产生了文明。
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中华民族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文化。
中国不但疆域辽阔,而且地理位置比较优越。
中国大部分处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又位于全球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不远,季风气候显著。
大部分地区雨热同期,温度和水分条件配合较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中国是一个素称“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各朝统治者都是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
究其原因,地理环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以农业立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文化。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产生的基础上的。
中国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延续性、多样性、开放性与封闭性等特点。
地理环境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的第一大特性是延续性,这种文化特性受到地理环境的深深影响。
从中华文化产生开始,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中从来没有中断过,具有明显的延续性,这不得不归结于中国辽阔的地理环境。
中国---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上中国文化概论课有感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概论,每一个朝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缩影,今人从书中了解的难免有点浅显,但是中国文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给你身临奇境的妙感,带领你一步一步似乎又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
开始选人文选修课的时候,我不知道有哪些课,当时的我没有电脑,只能叫学长给我选。
我的写作本领不怎么样,但我对文学的兴趣却十分的浓厚,我觉得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才能汲取到文学的精华。
于是我就选择了这门课。
初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门课程的意义。
确实,姑且不谈上完此课程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庄严之感。
中国文化概论,如果只是看名字并不太像一门学术研讨课,不过即使说成是“概论”,对研究中国文化来说还是不容易的。
“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大家都不感到陌生。
不认识字的人,但这些人的行为、心态都会受到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可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要对此作出科学的界定,都似乎又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
这门课叫《中国文化概论》,这与文化史课又有所不同。
后者是按照时间顺序,阐明一个国家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概论”,则要按不同的专题进行论述。
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还是要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
课堂上,老师为了引领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他首先就向我们阐述了民族的定义,告诉我们什么是民族;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先后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教,还介绍了宗教的相关知识,阐述了中国宗教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地位和国家对宗教的处理方针。
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较为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核心、类型以及特点等知识。
虽然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但是在老师的介绍过程中,每节课的内容都相互的串联起来,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整体的概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篇1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希望能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
传统文化中蕴含和积淀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具有制作、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引申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
而今天的“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而“传统教育”作为一般的日常概念来说,是指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的,相对近代教育而言有封建的传统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有近代的传统教育。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清末侵华战争前,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的作用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积淀,逐渐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德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的核心。
从孔子开始就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言论。
再到后来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发展。
《大学》开篇也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观。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仁爱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出现的很多争斗,不公都是因为缺乏仁爱造成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彼此之间缺乏同情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
而史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键词:史学、发展、地位与意义正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人创造的文明史册中最为瑰丽璀璨的乐章,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前进步履的生动记录,是对中华民族不断创新精神的凝聚和聪明才智的结晶。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文字,古代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史学等领域的辉煌成就。
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史学领域。
中国传统文化之史学史学,从广义上讲是完全独立于人们的之外的、过往社会的客观及其发展;另一方面,它是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在我看来,史学是通过记述和研究历史演进,以展示未来的学科。
历史记述,受主客观条件局限,不可能完整、全面,还可能出现歪曲事实的情况。
这其中有诸多原因,比如:一,搜集史料的制度有局限,记述范围不可能面面俱到。
二,进行记述的人,居庙堂之高则不知江湖之事,而局江湖之远则不知庙堂之事。
三,随着历史发展,修史中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劲,政治思想决定修史的主导思想,主流思潮决定修史者的基本意思等。
由于这些原因,后人所见的历史记述,已经不可能是“纯粹”的人类社会演进客观过程,而是作为社会主体所代表的演进主流的基本历程。
因此,对历史记述进行研究,就要弄清真相,并进行诠释。
史学就是在弄清真相和进行诠释的不断交织中成为一门学科的。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程中,中国史学形成了自己诸多的特征:(一)功用趋于政治化。
史学功用问题,实际是治史宗旨问题,也即研究历史的目的与任务。
(二)思想日益伦理化。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先是以氏族血缘为纽带,后是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宗法观念。
它不仅对古代哲学思想有着明显和直接的影响,而且深深地渗透到史学领域内。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
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
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
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
“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
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
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1 谈“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
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
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充满着浪漫的气质。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
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1.1 至人庄子“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班级:园林09-2班姓名:李文权学号:200940409117课程论文题目:《湖湘文化之旅》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湖湘文化之旅
园林09-2班李文权学号200940409117
摘要: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传统,也是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
关键词:湖湘文化;地域性;历史文化;理学
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历史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精神传统,也是湖南文化产业的资源。
具有忧国忧民、实事求是、通变求新、兼容并蓄、敢为人先的优秀精神传统。
湖南从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传统中寻找现代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从实事求是的传统中寻找文化建设的思想方法;从通变求新的传统中探寻文化建设的目标;从兼容并蓄的传统中获得吸收外来文化的博大胸襟;从敢为人先的传统中激发奋发创新的宏大志向。
湘文化是一种地域性的文化。
身在其中的湖南人,都无不深受她的影响,接受她的洗礼,从头到脚、从里到外打上她的烙印。
对于许多湖南人来说,他们都因有这一文化的深厚底蕴而骄傲,而自豪。
正是有了这一文化的熏陶,那些走南闯北的湖南人,才能演绎出自己光芒的人生,并为世人所敬仰,从这一意义上说,湖湘文化又超出了她的地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所关注的文化。
就空间而言,湖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一块马蹄形的地域。
后有重山,前有大泽,在古代相对于中原地区来说是信息比较闭塞的地方,但另一方面又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地方。
环境的艰苦,锻炼了人的坚强勇毅的性格。
环境的闭塞,培育了人的独立思考,不随人俯仰的精神。
古人所谓“深山大泽,实产龙蛇”,即此之谓。
从时间来看,楚人含有古蛮族的血统,后与炎黄文化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又保有蛮族文化生猛雄健的遗绪。
而地域的封闭性,更使这种独特的基因得以绵延不绝。
文化的核心是人,人是环境的产物,于是湖湘文化和具有此一文化性格的人就在这一特殊的土壤中应运而生。
那么湖湘文化形成的内因究竟是什么?有一说法将之归结为在这一地域上的人的系统运动。
这一系统运动的合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土著文化,
即群苗文化,也就是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文化。
一是中原文化,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湖湘文化就是二者冲突与融会的结果。
中原文化的“文雅”与群苗文化的“蛮野”这两大基因的结合,就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
所谓“人杰地灵,大儒迭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罔不有独立自由之思想,有坚强不磨之志节”即此之谓。
这就是湖湘文化“深湛古学,而能自辟蹊径,不为古学所囿”,然后“风气自创,能别于中原人物以自立”的重要原因。
先秦、两汉时期湖南的文化应该纳入到另外一个历史文化形态———楚文化中。
屈原的诗歌艺术、马王堆的历史文物,均具有鲜明的楚文化特征。
而南北朝及唐宋以来,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宋、元、明的几次大规模的移民,使湖湘士民在人口、习俗、风尚、思想观念上均发生了重要变化,从而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我们称之为湖湘文化。
当然,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对两宋以后建构的湖湘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是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这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有的人希望将湖南这两种文化形态连接起来,并称之楚湘文化。
南下的中原文化,在文化重心南移的大背景下,湖南成为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为"潇湘洙泗"、"荆蛮邹鲁";唐宋以前的本土文化,包括荆楚文化。
这两个渊源分别影响着湖湘文化的两个层面。
在思想学术层面,中原的儒学是湖湘文化的来源,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
从社会心理层面,如湖湘的民风民俗,心理特征等,则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
这两种特色鲜明的文化得以重新组合,导致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成。
所以,探讨研究湘学者,能发现湖湘文化中的儒学正统特色,无论是周敦颐、张南轩,还是王船山、曾国藩,他们的学术思想、学术追求,都是以正统的孔孟之道为目标;而考察湘人者,则更会感觉到荆楚山民刚烈、倔劲的个性。
当然这两种文化组合是相互渗透的:湘学的学术思想总是透露出湘人那种刚劲、务实、敢为人先的实学风格和拼搏精神,而湘人的性格特质,又受到儒家道德精神的修炼,故而能表现出一种人格的魅力和精神的升华。
如曾国藩在自我人格修炼时追求的“血诚”、“明强”,常使我们体味到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妙处,"诚"、"明"的理念均来自于儒家典籍和儒生对人格完善的追求;而"血"、"强"的观念又分明涌动着荆楚蛮民的一腔血性!包括曾国藩组建的湘军,其成员主要是湖湘之地的山民,曾国藩既看中了他们的质直、刚劲的湘人性格,又要求他们学习儒家道德和文化修养,体现了他对这种二重文化组合的自觉运用。
湖湘文化形成于两宋以后。
历史上,湖南“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是一块"不为中原人文所沾被"的荆蛮之地。
那么,在这块"四塞之地"上如何会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主要源泉的湖湘文化呢?
两宋之时,中国文化发生了三项重大演进,这三重演进对湖湘文化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继先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之后,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文化思潮。
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理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综合。
它以复兴儒学为旗帜,要求重新解释儒学经典,力图使儒家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得以振兴。
另一方面,它又大量汲收、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将其补充到儒家学说中去,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
由于理学能够振兴儒学,发展儒学,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需要,故很快成为了一种站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直至延续到晚清时期。
魏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在北方。
代表中国文化主体的中原文化本来产生于北方,自东晋以后到两宋之时,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而文化也随之南移。
特别是由于北方的一些游牧民族不断地骚忧,出现了两晋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宋代的靖康之乱,致使中原地区战火不绝,这迫使中原人士纷纷南下。
于是,向来居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北方的地位开始下降,而南方在经济、文化方面逐步崛起。
到两宋之时,南方的经济、文化十分发达,已经超过了北方。
尤其是到了靖康之乱以后的南宋,有名的文人均在南方从事文化教育活动,浙江、江西、湖南、福建等省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派、建立了许多著名的书院。
两宋时期中国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儒学演变为一个个具有地方特色、历史传承的地域学派,这便是所谓的"儒学地域化"。
两汉时期儒学亦很鼎盛,但兴盛的契机是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就成为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意识形态。
根本上来说,汉代儒学是一种统一的儒学。
宋代复兴儒学的思潮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学术文化思潮,它不是通过中央或地方官学,主要是通过地方的书院来开展学术研究与传播。
一批批立志于重振儒家信仰、重建儒家知识体系的新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不同书院中,潜心著述、授徒讲学。
于是,一个个具有各自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就形成了。
在北宋时期,有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兄弟的洛学;到了南宋,又有了朱熹的闽学、胡氏父子及张栻
的湘学、陆九渊的象山学等等。
理学思潮的兴起,标志着一种更具有综合性的新儒学的文化形态出现,又由于文化重心南移和儒学地域化,必然使这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在南方繁衍、发展。
最终,中国文化的这三重重要演进促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地方学术形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并在日后大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