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儒家思想浅析学生姓名专 业层 次批 次学 号学习中心年 月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 15论点、论据 40材料、数据 20写作规范性 15字数要求 10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1.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他的思想集中于《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

(4)魏晋之际出现的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的易经,这是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

《周易》、《老子》、《庄子》称之为“三玄”。

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主要活动在洛阳。

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

(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

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

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

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

中华传统文化论文(最新5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艺术灵感的发源之所,特别是动画艺术的创作,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入手,汲取优秀的创作思源。

动画创作的前期是动画造型设计,主要是动画角色的造型,从角色的形体与色彩两个方面进行整体塑造。

要创造出具有中国韵味的动画形象,造型设计者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通过借鉴和提炼,把握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赋予动画作品鲜明的艺术神韵。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动画造型;设计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水墨画、陶艺、京剧脸谱、皮影艺术、壁画艺术、剪纸艺术等,绚丽而丰富的表现元素和表现形式为中国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造型设计素材。

综观我国优秀的动画作品,无一不带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符号,如,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玉皇大帝等角色的造型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如京剧、年画等,通俗易懂,富含民族特色。

2023年上映的动画电影《小门神》,从动画人物造型设计上看,是根据中国传统民间传说设计的,使“门神”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深受观众的喜爱;从动画故事上讲,是对门神故事的原型再造,契合了中国民间关于门神的传说。

这就使影片对于中老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温馨回忆,对于青少年观众而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正因如此,这部影片反响热烈。

近年来,动画业界重新研究将古老的皮影艺术应用于动画创作,把传统的水墨画与三维技术相结合制作动画片,等等,都赋予了动画造型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动画造型设计中的体现,一方面是在动画造型设计上借鉴和引用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传承与发扬。

根据现代动画造型审美特征,运用现代动画造型设计手段对传统文化元素中那些能够为我们所借鉴的造型设计元素进行进一步的提炼、改造和运用,既能够将其以新的、现代的方式进行传承,又能够使我国动画的造型富有民族韵味,从整体上提升动画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感染力。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3)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论文范文名是父亲所取,字是主持冠礼的宾所取,是一个人成年的标志。

据《礼记·内则》记载,孩子生下来三个月,由母亲抱着去见父亲,父亲握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轻搔孩子的下巴,为他命名,这一仪式也叫“命名礼”。

表明承认孩子来到人间,加入家族。

儿童是无字的,字为尊称,有了字,也就意味着“成年”。

所以,《礼记·冠义》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冠礼上给冠者取字,其象征意义如《白虎通·姓名》说:“人所以有字何,冠德明功,敬成人也。

”通过称号的改变来表明冠者社会身份的改变,也表明社会对其成人身份的尊重与认同。

最后,通过语言劝导,表达对冠者的道德期望与人生祝福,这主要是通过礼辞来实现的。

如上所述,冠礼有三加,三加的祝辞各不相同。

据《仪礼·士冠礼》记载,始加、再加和三加的祝辞分别是:“令月吉日,始加元服。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寿考惟祺,介尔景福”;“吉月令辰,乃申尔服。

敬尔威仪,淑慎尔德。

眉寿万年,永受胡福”;“以岁之正,以月之令,咸加尔服。

兄弟具在,以成厥德。

黄?无疆,受天之庆。

”三次加冠的礼辞各异,但都包含着劝诫与期望,劝诫冠者从此抛却童稚之心,保持成人之威仪,谨慎地修养成人之德。

同时,以德与福之间的关联来警戒冠者的言行,告诫他们只要能够谨慎修养德行,就能长寿、增福。

三冠礼的道德教育功能。

(一)通过明确的角色期待,促进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中,从自由无拘的、无社会责任的童年期到有社会责任的成年期是最重要的阶段。

个体能否完成这个阶段的顺利过渡,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的健康发展都至关重要。

因此,每个社会或群体都会想方设法通过特定的方式和途径来帮助个体进行心理调适,实现角色的顺利转变。

冠礼是古代中国为了帮助个体渡过“生命关口”而设计的仪式,是使个体从一个生物学意义的自我向“社会性自我”转变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个体进行教育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对个体的社会化尤其是道德社会化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这种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明确的角色期待来完成的。

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论点、论据写作规范性论述逻辑性论文编号: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学生姓名袁兵专业农林经济管理层次高起专批次 121学号 W110402121027学习中心校本部顺义2013年 10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仁爱”与“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和谐社会,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目标,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制定和谐的国家典章制度,又要建立处理个人、家庭、社会关系的和谐原理。

孔子以“仁爱、爱人”为指导原则;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出发,认为和谐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

这些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兼爱仁爱和谐社会目录1、“仁爱”与“兼爱”的思想内涵 (3)1.1“仁爱”思想的起源及内涵 (4)1.2“兼爱”思想的起源及内涵 (4)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差异 (4)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4)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仁爱”“兼爱”思想与建构现代和谐社会 (8)3.1儒家“仁爱”思想与构建现代社会 (8)3.2墨家“兼爱”思想与构建现代社会 (9)4、“仁爱”“兼爱”理论在现代化社会的作用 (10)参考文献 (10)试论“仁爱”与“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28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沈晓宙)

28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沈晓宙)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如何看待传统孝道?现代社会怎样传承和实施孝道?学生沈晓宙专业园林层次高起专批次 111学号 320901111276学习中心苏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 02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如何看待传统孝道?现代社会怎样传承和实施孝道?摘要: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西周时“孝”开始被确立为宗法道德规范的核心,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它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现代社会里继承和提倡孝道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孝道两重性继承与发展目录1孝道的产生及演变 (1)2孝道的两重性 (2)3孝道的继承与发展 (3)4 结论 (4)5参考文献 (5)1孝道的产生及演变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

而“孝”的造字经历了从图、符号到文字的过程,是一个会意字。

《说文》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该书的作者许慎以“孝”的小篆字形为依据,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训》,也将“孝”解释为:“善事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

”因此,“孝”字的注释义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善行和美德。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孝观念产生于父系氏族社会。

康学伟博士在《先秦孝道研究》一书中指出:“孝观念的形成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基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亲亲之情,二是个体婚制的建立。

而这两个条件的成熟,当在原始社会晚期,即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而且“这时的孝观念只是一种敬亲爱亲的感情,并未超出自然之性,尚不具有阶级性”。

正如《诗经·小雅·蓼莪》所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蓄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可见,懂得善事父母、报答父母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良知本性。

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孝意识。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成因分析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成因分析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得分总分教师签字选题正确15论点、论据40材料、数据20写作规范性15字数要求10: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其成因分析学生姓名王经民专业土木工程(工程管理方向)层次专升本批次 111学号 W130221111052学习中心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012年 10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中国的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

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对现在中国建筑的影响也是不可怀疑的。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有很多的特点。

由于农耕生活的认知方式决定了建筑方式的选择。

而且,当时的中国建筑都是以木质为主的。

中国的古代人民在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的斗争中渐渐的产生了古代的建筑。

【关键词】:古建筑框架文化木结构目录1.前言 (3)1.1.研究背景 (3)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2.我国古典建筑特点 (3)2.1.围院的平面空间 (3)2.2.轴线的空间艺术 (4)2.3.诚实的结构 (4)2.3.1.抬梁式 (5)2.3.2.穿斗式 (5)2.4.“天人合一”的建筑环境 (5)3.我国古建筑成因分析 (6)3.1.建筑材料的原因 (6)3.2.文化底蕴的影响 (6)4.结论 (7)1.前言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

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

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

1.1研究背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历史的不断变化中,中国的古代建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格。

由于在中国的古代有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应用到建筑体上,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在行态上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

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_农大网院

中国传统文化_农大网院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学生姓名专 业层 次批 次学 号学习中心年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论文编号: 此表由评阅人填写评价项目满分 得分 总分 教师签字 选题正确15 论点、论据40 材料、数据20 写作规范性15 字数要求 10摘要在中国,西方先进的管理学课程已成为中国企业家学习的主流,这些课程所蕴涵的经营思维与管理模型也的确为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国际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仅有这方面素质还远远不够,管理才能是企业家的专业技能,这是用来做事的。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做人则要有高远的志向、宽广的胸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而这一切则源自于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因为人文素养决定我们做事的方向和高度。

所以,每个企业家应该同时注重个人的管理才能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只有当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之后,我们的事业才会有“根”,才会有“魂”。

我们希望广大企业管理者在学习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知识的同时,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与超然的人文精神,让中华民族的信仰和文化成为中国企业管理之魂。

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成为能开创百年基业的新一代儒商,为企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管理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以义统利目录1. 以人为本 (1)2.“以和为贵 (2)3.以义统利 (3)4.以德服人 (3)5.人之可塑 (4)结语 (4)参考文献 (5)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是儒家思想的一贯主张。

《大学》开篇中就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要求先做人后做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思想境界,认为“能行五者(恭、宽、敬、敏、惠)于天下,仁矣”,而“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末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等观点也是要求人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才能处理好同他人的关系。

2013年高起专农大论文

2013年高起专农大论文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意义学生姓名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层次高起专批次学号学习中心上海农林本部2013 年 4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摘要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她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同时她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重视传统文化。

2008年,当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民俗节日成为国家法定假日时,所有的国人无不为之雀跃和欢呼。

关键词:传统节日法定化意义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意义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载体,凝聚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历史、社会心态和风俗的具体体现,传统节日法定化,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

当我们以感恩、平和、虔诚的心态来解读这幅画卷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惊喜与愉悦。

因为,所有的节日都被赋予无限的内涵,无一例外地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自然本能,表现出智慧、聪明与机敏,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感情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这就是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千百年的内在动力和永恒的魅力所在。

春节—传统节日的开篇之作,是我们全世界华人心中最重要、最隆重的节日。

从过小年开始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从初一到初七再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每一天都有它独特的内涵。

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有开始、有尾声,有思想、有仪式,有对遥远过去的追忆,也有对美好愿景的展望,通过无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谱写了合家团圆、辞旧迎新的篇章。

这样的节日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它揭示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和传统的力量。

清明节—具有独特的人文景观。

它是一个庄重的日子,祭祖扫墓,一家人、一族人乃至整个民族,追贤思孝、认祖归宗。

26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26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13年课程考试《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论文题目:一、如何看待传统孝道?现代社会怎样传承和实施孝道?写作提示:1.分析传统孝的两面性,包括分析“二十四”故事2.现代中国社会为何要继承传统孝道?3.现代社会如何实施孝道?参考文献:[1] 李晶.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2] 章玉钧,郝跃南.孝道文化新探[M].成都:巴蜀书社,2011.[3] 田姝.孝道的故事[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题目要求:具体题目自定,但不能偏离主题;写作提示仅供参考,不是论文与标题。

二、结合几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谈儒道互补及其永恒价值。

写作提示:1.儒道互补的内涵是什么?2.结合具体传统知识分子谈儒道互补在他们身上的表现3.儒道互补为何具有永恒价值?参考文献:[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 林语堂.吾国吾民[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3] 李宗桂.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题目要求:具体题目自定,但不能偏离主题;写作提示仅供参考,不是论文与标题。

三、结合你自己的体会和你们当地的习俗,谈谈把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法定化的意义。

写作提示:1.简述把传统节日法定化的背景、过程2.传统节日简介3.必须结合自己过节经历,结合当地习俗谈参考文献:[1]张亮采.中国风俗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8.[2]李魏.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文化阐释[J].沈阳:沈阳大学学报,2009(2).[3]王新婷.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题目要求:具体题目自定,但不能偏离主题;写作提示仅供参考,不是论文与标题。

四、分析中医特征及其利弊。

写作提示:1.分析中医基本理论和方法2.中西医学比较分析3.总结中医利弊参考文献:[1] 刘力红.思考中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 尹常健.中医随想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3] 楼雨烈.中国的品格[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题目要求:具体题目自定,但不能偏离主题;写作提示仅供参考,不是论文与标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林业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谈家乡文化—豫剧摘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而豫剧则是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关键字:中原文化、豫剧、艺术、梆子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原是所有中华儿女心灵上的故乡,中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中原文化既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

根据中原文化容的特色,大体可以概括为史前文化、圣贤文化、民俗文化、武术文化、姓氏文化等18种文化。

总之,中原文化厚重、多元、经典,是一种典型的“圣”文化、“福”文化、“魂”文化。

中原文化这种独特的魅力,使其在中华文明史上书写了灿烂的篇章。

中原文化特点鲜明、作用独特中原文化具有五个主要特点:一是根源性,二是原创性,三是包容性,四是开放性,五是基础性。

中原文化的显著特性,决定了中原文化对于历史进程的推动,对于中华文明的形成,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人,从小就被这些博大精深的文化所包围,使我深深的迷上了这魅力无穷的中原文化,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因为我姥姥是一个戏迷,所以豫剧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中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豫剧豫剧是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戏曲剧种,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为榜眼),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鼎盛时期,除外,全国包括京、津、鄂、皖、、鲁、冀、晋、陕、甘、蜀、辽、吉、黑以及、、、、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豫剧(院)团分布,豫剧团更是不计其数。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近400年的历史。

是在民歌,小调及民间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后吸收北曲、弦索、罗卷戏、昆曲、腔等其它戏曲剧种结合演变而成。

豫剧诞生在七朝古都,东京汴梁城。

据20世纪的一些老艺人回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的“十处”,即祥符(今)、杞县、留(今)、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兰封(今并入)、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丘、太康、扶沟、鹿邑。

中国---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中国---中国文化概论结课论文

上中国文化概论课有感千年的文化,千年的概论,每一个朝代,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缩影,今人从书中了解的难免有点浅显,但是中国文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给你身临奇境的妙感,带领你一步一步似乎又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领略中国文化的深邃。

开始选人文选修课的时候,我不知道有哪些课,当时的我没有电脑,只能叫学长给我选。

我的写作本领不怎么样,但我对文学的兴趣却十分的浓厚,我觉得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里才能汲取到文学的精华。

于是我就选择了这门课。

初接触这门课程的时候多少有些迷惑,但或许这也恰恰证明了文化内涵的一种深刻,证明了这门课程的意义。

确实,姑且不谈上完此课程我对中国文化又多了多少了解,单是那种巨大的时间跨度就会让人忍不住在内心生出无尽的庄严之感。

中国文化概论,如果只是看名字并不太像一门学术研讨课,不过即使说成是“概论”,对研究中国文化来说还是不容易的。

“文化”这个词听起来很普通,大家都不感到陌生。

不认识字的人,但这些人的行为、心态都会受到民族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可是要说清楚什么是文化,要对此作出科学的界定,都似乎又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

这门课叫《中国文化概论》,这与文化史课又有所不同。

后者是按照时间顺序,阐明一个国家思想文化的形式和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概论”,则要按不同的专题进行论述。

虽然有些专题也要讲述其发展顺序,但重点还是要阐明各个专题的特殊内容。

课堂上,老师为了引领我们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他首先就向我们阐述了民族的定义,告诉我们什么是民族;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中,老师先后向我们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流变和分期,中国文明发展的道路,中国历史上一些重要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教,还介绍了宗教的相关知识,阐述了中国宗教的发展以及在中国的地位和国家对宗教的处理方针。

在最后一节课上,老师就给我们做了一个总结,较为系统地论述和分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核心、类型以及特点等知识。

虽然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但是在老师的介绍过程中,每节课的内容都相互的串联起来,交织成一幅丰富多彩的画面,从而显示出中国文化整体的概貌。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传统文化肩负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拢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范文篇1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其中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思想,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美育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并希望能从中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化历史遗产。

传统文化中蕴含和积淀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也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世世代代的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具有制作、掘垦、居住、动植物培育等于物质生活相关的意义,引申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

而今天的“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

而“传统教育”作为一般的日常概念来说,是指历史上延传下来的教育现象而言的,相对近代教育而言有封建的传统教育;相对于现代教育而言有近代的传统教育。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创造的文化,具有中国本土特色。

从夏、商、周一直延续到清末侵华战争前,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的作用下,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积淀,逐渐形成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德育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的核心。

从孔子开始就有:“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言论。

再到后来的孟子又把德育加以发展。

《大学》开篇也写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历代教育家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逐渐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以德主教的教育观。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仁爱仁爱的德育思想主要是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的,他认为社会中出现的很多争斗,不公都是因为缺乏仁爱造成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彼此之间缺乏同情心。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的课程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篇一:《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

源远流长的华夏传统文明在中国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和功绩,无论我们处于怎样发达的社会,始终都不能忽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早在远古时代,智慧的人们就开始注重珍爱生命了。

然而,在现实中,在现代这样一个发达的社会里,还是存在着那么多的人蔑视生命,不尊重生命,不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校园的自杀事件,接二连三的发生,除了对这些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是多他们的鄙视。

他们不懂得珍爱生命,就算他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压力,也不应该选择自杀来解决。

自杀之不过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懦夫的表现。

“好死不如赖活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些古人的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生命的力量是很伟大的,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没有完不成的事。

“生命诚可贵”当我们看到日益上升的自杀人数,我们又是怎样一种心境呢?再回到庄子的思想,生命是美的,是大自然的给予和馈赠,生命是宝贵的,是一定要珍爱的。

只要是有损于生命的东西,都要抛弃。

我建议那些想要轻易放弃生命的人去好好读一下庄子的书。

首先,谈一下庄子:1 谈“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根本思想,成为老子当之不愧的继承人,对老子的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拓展。

庄子的思想有着鲜明独特的风格和经久不衰的魅力,其风格和魅力是来自于他所表达的智慧和智慧的表达。

庄子不仅是一个智慧超群的思想家、哲学家,有着卓绝的思辨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美学家,充满着浪漫的气质。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尤其是《逍遥游》一书,瑰伟奇特、文采绚烂,不愧称之为“天下第一奇书”“百家之冠”。

庄子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至人”“神人”“圣人”1.1 至人庄子“庄周梦蝶”——庄子梦见翩翩飞舞的蝴蝶,但醒来之后,庄子搞不清是他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他。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农大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农大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农大论文论文编号: Z201606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设计)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论文题目:建筑谈中西方建筑的差异学生徐浩竣专业土木工程层次高起专批次 112学号 W320301112930学习中心连云港市电大工作单位2016年 6 月目录1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 (1)1.1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建筑 (1)1.2“人”与神性为主题的西方建筑文化 (1)2中西方古代建筑外观形式上的差异 (2)2.1中国的斗拱建筑形式 (2)2.2石制梁柱为特色的西方建筑 (2)3中西方古代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2)3.1中国建筑以木材为主 (2)3.2西方建筑以石材为主 (2)4中西方古代建筑装饰上的差异 (4)4.1中国古代建筑装饰风格艳丽,注重雕琢 (4)4.2西方古典建筑朴实、庄重,雕饰宏伟 (4)5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装饰风格的基本原则 (5)5.1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 (5)5.2以人为本原则 (5)5.3合理性原则 (5)结语 (6)参考文献 (6)一、中西方古代建筑文化上的差异1.讲求“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建筑中国古代发源地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其气候温和,国家经济发展以农耕为主,所以人们相信丰收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讲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顺其自然,将人与天地万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和谐发展。

因此中国建筑注重因地制宜,讲究风水,这一点园林建筑就有所体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充分表现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意境。

另外,中国古建筑也受着周礼之制的影响,如宫廷建筑———北京故宫,平面讲究中轴对称,纵深布局,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创造了高低错落,起伏开阖的群体空间,象征了九五之尊、皇权至上的思想。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因此北京天坛总平面北墙呈圆形,南为方形,即取此意。

标志性建筑祈年殿,优美的体型和高超的艺术处理,被人喻为我国古代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其平面形式为圆形,周边12根柱,象征12个月,中心四根金柱,意为四季;外观为三重攒尖顶,处于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高处周围苍松翠柏之上,使人感觉屋顶就是天穹,令人海阔天空,好似天地相合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毕业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毕业论文一、毕业设计(论文)目的和任务1、培养自己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自己初步具有科学研究的能力。

培养自己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2、在毕业论文中完成自己基本能力的培养,如调查研究及检索与阅读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用网络和计算机以及论文撰写、答辩的能力。

怎样的状态,走向现代化,这是它的必然趋势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

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写作程序方法1、选题。

2、搜集、整理资料。

3、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

4、编写论文提纲、完成一稿。

5、送指导教师修改,完稿。

五、毕业设计(论文)_的时间安排1、2011年4月25日前完成选题、任务书签定、完成开题报告。

2、2011年4 月26日—6月1日完成论文写作。

3、2011年6月2日—3日上交论文。

4、2011年6月4日—10日进行论文答辩。

六、主要参考资料:二、毕业设计(论文)_的基本要求苟立档高清无水印毕业设计(论文)格式应规范,并制成电子文档。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中的综述部分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毕业设计(论文)全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其中引用他人的内容不得超过总字数的三分之一。

三、课题的意义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

现代文明主导世界的现实,决定了无论一个国家发展民族现在处于[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C]//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E出版社,1989[ 3]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三联书店,1985:5-50[ 4]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论语学而》【M】.湖北:崇文书局,2007年[ 6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7]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8 ]恩格斯.反杜林论[C]//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片社,1972[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馆,200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所谓“和”是指中国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因素 . . . . . .1 1.1在食料摄取的种类、方式、时间方面,强调“和”的原则. . . . . .11.2在就餐的环境氛围,用“和”构建其精神形态的根基.. . . . .12.所谓“异”是指受地理因素差异影响区域的分布性定 (2)3.所谓“变”是指饮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 (2)3.1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就不间断的进行着自我更新的过程 (2)3.1.1饮食文化的多样化与差异特征...... .. (2)3.1.2中国农业的发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自我更新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 (3)3.2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 (3)3.2.1饮食在不同层面的差异..... .. (3)4.总结 (4)5.参考文献 (4)中国饮食文化特征摘要“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中国哲学、美学、医学等的深远影响,也持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性格、思维与生活方式。

中国人见面一句习惯性招呼“你吃了吗?”囊括了华夏民族五千年朝代更迭、百姓生灵涂炭的沧桑历史;中国人的语言里,“同甘共苦”、“秀色可餐”、“脍炙人口”、“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治大国如烹小鲜”等各类词则不失生动地阐述着广泛、丰富、深刻的社会意识与智慧。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又与时俱进,谈及其特征,我想用三个字简要概括一下自己的理解——“和”、“异”、“变”。

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完善1、所谓“和”是指中国饮食结构和饮食文化所包含的因素1.1在食料摄取的种类、方式、时间方面,强调“和”的原则《黄帝内经·素问》中早就记载着古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配膳思路,体现了中国式样的食物多样化及其膳食平衡。

中国人的饭菜结构往往是肉少粮多,辅以菜蔬。

虽然饭为主食,菜只为下饭,但我们对副食食料和合相偕的要求却丝毫没有降低。

为了把不同来源的食物缔结柔和在一起食用并尽量达到色香味俱全,中国人发明了炖、熬、煎、炒、涮、煨、焙、煮、卤等多种烹饪方法,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通常也大有讲究。

中国人还有“不食不时”(即不吃反季食品)的说法,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中国饮食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1.2在就餐的环境氛围,用“和”构建其精神形态的根基以“丝竹绕梁”来增强就餐愉悦气氛是自古至今不断延续、发扬和改进着的特色传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传达出中国人“美食加美景”意识的最朴素却最真切的表白。

中国饮食往往还兼具敦睦群体情感、整合人际关系的强大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仅取决于饮食的物质功能,更取决于饮食的人际调合功能,这种人际调合功能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字。

在中国人看来,饮食之和即是人和,人与人在一起吃饭,可以提供联络并交流感情的机会:亲戚朋友之间送往迎来,都习惯于在餐桌上表达心情;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往往借饮酒聚餐而得以化解;与陌生人交往,也总以饮食为媒介得到融合,建立良好的关系。

2、所谓“异”是指受地理因素差异影响区域的分布性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饮食文化现象(例如人们普遍接受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饮食口味地理方位观)。

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分布明显”的特点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早在距今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便形成了以粟、菽、麦等“五谷”为主要食物原料的黄河流域饮食文化区、以稻为代表主食原料的长江流域饮食文化区、以肉酪为主要食料的中北草原地带饮食文化区这三大饮食文化风格不同的区域类型。

其后历经数千年之久的演变,至19世纪末,在今天的中国版图内,出现了东北、中北、京津、黄河下游、黄河中游、西北、长江下游、长江中游、西南、青藏高原、东南11个子属饮食文化区。

与各饮食文化区相对应,又形成了“粤、川、鲁、淮扬、浙、闽、湘、徽”等八大菜系。

各菜系因气候、习俗、特产的不同而具备不同的地方风味。

比如川菜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粤菜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鲁菜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闽菜则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3、所谓“变”是指饮食文化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3.1一方面,中国饮食文化就不间断的进行着自我更新的过程3.1.1饮食文化的多样化与差异特征从物质形态上看,不同历史时期人们饮食生活的内容和质量在不断提高,酒、茶、乳、肉肴、素肴、果蔬的种类日趋精美繁多。

从功能上看,饮食由最初单纯的“果腹、充饥”作用衍生出后来的养生(比如古人有“医食同源”、“医食一家”的传统,大量日常食用之物成为中草药的原材料,寻常食物的特殊食用也逐步发挥出治疗疾病的作用)、调和人际关系(吃饭可以给人们提供联络并交流感情的机会,因而渐渐演变成一种重要的交际活动)、传承文化(比如古人有《食疏》、《食鉴》、《乡饮礼》等各类饮食理论著作,有众多茶诗、酒诗等文学作品)等其他附加功能。

从覆盖范围来看,自唐宋以后,饮食跳出了固有的“家庭生活”的小圈子,开始走向商品经济的轨道,饮食业蓬勃发展,各地域的饮食店铺逐渐呈现自由网状分布的状态,经销方式上还产生了固定经营和流动经营相结合的模式。

3.1.2中国农业的发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自我更新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众所周知,饮食与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没有农业,饮食就成了无米之炊。

而从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到秦国的“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从汉武帝时期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再到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历朝历代统治者们对本土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大,这就间接刺激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饮食文化相对于它前一个基点的持续进步与繁荣。

此外,历代农民在精心发展本地农业的同时,还从国外引进了不少粮食、蔬菜、水果品种。

比如仅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食物原料品种就有葡萄、石榴、苜蓿、芝麻、核桃、大蒜、豌豆、蚕豆、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莴苣、香菜、芹菜、胡萝卜、扁豆、大葱、金桃、蓖麻、胡椒、波斯枣、无花果、茴香、旦杏、齐墩果等。

明清时期又从海外引进了辣椒、番茄、菜豆、甘蓝、向日葵(17世纪从南洋传入)、花菜(欧洲种、光绪时传入)。

诸多外来作物的引入在改善我国农作物品种结构的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内地的菜肴品种,进而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演变与发展。

3.2另一方面,中西方文化的大规模交流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同前几千年相对缓慢的发展历程相比,从19世纪中期至今,中国饮食文化大量地选择性吸收西方饮食文化的优秀因子,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

3.2.1饮食在不同层面的差异从物质层面讲,受西方影响,我们在农耕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谷物为主的饮食结构体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肉食消费在日常消费中的比例进一步提升,而且受西方影响,在清朝时期,国内也开始烹食牛肉,并出现了“无赖子遍地宰屠,莫之能禁",“明目张胆陈于市肆,不为异也。

酒家雇保颇工烹煮之法,沽饮者无一不尝鼎脔"的现象,形成了近代中国在肉类消费方面的一个重要转变。

(在此之前,由于我们是农耕社会,长期以来与牛保持着的良好感情让中国人在传统观念里认定了食用牛肉是不仁不道的。

清代朝廷为了保护农耕生产力,起初也禁止宰牛食牛。

)此外,味精、果酱、鱼露、蛇油、咖哩、芥末、奶油、苏打粉、香精、人工合成色素等逐渐进入中国人的食域,中国饮食在增加了新食料的使用后,提高了自己传统食品的风味和质量。

咖啡、啤酒、冰激淋等西式饮料的引入则使得中国饮食的多样性更加丰富,更易满足不同人的差异性需求。

从动态的行为层面讲,近世以来,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背景下,中国人饮食行为方式(主要是宴请方式和进餐方式)产生了变化。

在宴请方式上,中国通常以大、全、礼为主,而西式宴请则强调简单、方便,特别是西菜的上菜程序为先凉后热,给中式宴会以启发,简化了中国宴会的进餐时间,为很多中餐馆和家庭所吸收。

在进餐方式上,中国传统饮食多为“合餐制”,虽然在饮食行为上重情感交流和精神体验,但存在合餐中大家选择自主性不大,往往要咸一起咸,要淡一起淡,很难调和众口的问题。

而且你用筷子捅一下,他用筷子戳一下,每个人的唾液、口水都飞溅、溶解在菜里,不太符合现代的卫生要求。

因而西方“分食制"被许多中国人效仿,并将其在幼稚园、学校、工厂企业等场所普及开来,成为了家庭成员传统佳节“团圆”合餐的必要补充。

从心理文化层面讲,受西方饮食文化影响,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变得更加系统化、规范化、人性化。

而且女子在饮食活动中逐渐以与男子平等的身份出现,成为近现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一大亮点与中国文明进步的一个体现。

总结总之,近世的中国饮食文化凭借着她自身多向开放的体系、博采众长的文化心态以及雄健的消化能力,在吸收异质饮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最终得以在世界各族饮食中光彩熠熠并雄踞全球饮食文化前列。

参考文献1《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于世谦。

2《文化视角下的汉语饮食类词语探析》,山东大学对外汉语教学硕士学位论文,郑淼,2010年5月10日.3《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4月,邓天杰,陈许娟。

4《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9年4月,张述林,张帆,唐为亮,邹成林,苏清委。

5 数字解读中国饮食变化,中国食品科技网,2000年12月31日。

6《中国饮食文化区域性特征、演进规律及认识方式》,浙江工商大学,赵荣光。

7《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性格》,科技文汇2007年1月,曾寒英。

8《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年1月,王赛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