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第11次课-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第11次课-免疫耐受
• 诱导胸腺及骨髓中克隆消除的自身抗原是体 内各组织细胞普遍表达的共同自身抗原 (ubiquitous self - antigen)。体内外周器官 表 达 的 组 织 特 异 性 抗 原 (tissue - specific antigen),并不在胸腺及骨髓基质细胞表达, 对这些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应答的T及B细胞 克隆不被消除,它们发育成熟,输至外周, 但处于克隆不活化(clonal inactivation)状态。 这些自身应答性T及B细胞中的少数克隆有引 起自身免疫病潜在危险。
医学ppt
10
外周耐受
• 克隆无能及免疫忽视 克隆无能:对外周组织特异性自身抗原 应答的T及B细胞克隆,存在于外周淋 巴器官及组织中,绝大多数组织特异自 身抗原浓度太低,不足以活化相应的T 及B细胞。只有第1信号,而无第2信号 时,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途径在早期即被 中断,细胞不能充分活化,呈克隆无能 状态(clonal anergy)。 免疫忽视:体内有一类组织特异性抗原, 其浓度不足以诱导初始(naive)T细胞发 生耐受,即不能导致应答克隆的消除或 无能,这种自身应答T细胞克隆与相应 组织特异抗原并存,在正常情况下,不 引起自身免疫病的状态,称为免疫忽视 (immunological ignorance)。免疫忽 视现象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明。小鼠的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是由 对 自 身 碱 性 髓 鞘 蛋 白 (myelin basic protein, MBP)的多肽特异应答的Th1被 活化所致。
• 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
抗原剂量 低带(low-zone)及高带(high-zone)耐受。 抗原类型 单体(monomer)分子及聚体(aggregates)分子。 抗原免疫途径 口服 抗原决定基特点鸡卵溶菌酶(hen egg lysosome, HEL) N端表位诱导Ts细胞活化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

免疫学中的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系统是人体保护自身免受外来威胁的第一道防线。

然而,有时免疫系统会出现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免疫系统需要保持免疫耐受状态。

本文将从免疫耐受的概念、机制以及免疫耐受对自身免疫疾病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1. 免疫耐受概念免疫耐受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并接受自身抗原,而不攻击自身组织的状态。

人体中有大量的自身抗原,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等,这些自身抗原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被免疫系统攻击。

免疫耐受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基础,缺乏免疫耐受则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疾病。

2. 免疫耐受机制免疫系统实现免疫耐受的机制包括中央耐受和外周耐受。

中央耐受主要发生在胸腺和骨髓,是指在淋巴细胞分化、成熟阶段通过克隆删除、修正克隆、鉴别选择等程序清除自身免疫反应能力强的淋巴细胞。

外周耐受则主要通过调节性T细胞(Treg)和免疫检查点分子等机制实现。

调节性T细胞是一种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包括天然Treg和适应性Treg。

它们通过选择性地杀死其他免疫细胞、分泌抑制因子等方式,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

免疫检查点分子则是介导抑制性信号的分子,包括CTLA-4、PD-1等,它们可以通过与其受体结合,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维持免疫平衡状态。

外周耐受机制涉及的细胞和分子复杂多样,目前还有很多待研究的问题。

3. 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疾病自身免疫疾病是指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导致的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免疫耐受失调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自身免疫疾病可能与中央耐受、外周耐受的异常有关。

中央耐受异常可能导致免疫系统中存在自身抗原易感淋巴细胞,这些细胞可能在外周器官中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外周耐受异常则可能导致调节性T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受损,从而引发自身免疫反应。

另外,免疫检查点分子的异常表达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失控,参与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

免疫耐受-临床完整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显示出不应答或耐受状态,是维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保护机制。

免疫耐受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临床中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和逆转免疫应答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策略。

免疫耐受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实现,包括中枢耐受、外周免疫耐受和免疫正调节等。

中枢免疫耐受主要通过淋巴器官中的负性选择和免疫细胞的去活化来实现,确保免疫系统不会对自身抗原产生过度应答。

外周免疫耐受则主要通过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发挥来实现,调节性T细胞能够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降低免疫应答的强度。

免疫正调节则是指通过激活免疫细胞来增强免疫耐受的能力,如通过注射免疫调节因子或抗体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

在临床应用方面,免疫耐受的研究已经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通过调节T细胞的功能可以减少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活性,从而缓解疾病症状。

目前已经有一些免疫调节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如抗TNF-α抗体和CTLA-4抗体,它们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的活性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克罗恩病等疾病。

免疫耐受的研究也对移植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移植排斥反应是移植器官受到接受者免疫系统攻击而发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是限制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

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的方法可以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免疫调节细胞的移植、耐受诱导剂的使用和免疫细胞的工程改造等。

此外,免疫耐受研究还可以逆转免疫应答,即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来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应答能力。

这对于肿瘤免疫治疗来说尤为重要,肿瘤细胞常常能够通过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来逃避免疫攻击。

通过研究免疫耐受的机制和方法,可以开发出新的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如通过改变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因子来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总之,免疫耐受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课件免疫耐受
受状态。
调整抗原剂量
在免疫耐受形成初期,给予大剂量 抗原刺激,可以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
使用免疫调节剂
使用免疫调节剂,如抗CD25单克隆 抗体、IL-2、IFN-γ等,可以调节 Treg细胞的功能,打破免疫耐受状 态。
针对免疫耐受的治疗策略
抑制Treg细胞功能
通过抑制Treg细胞的功能,可以增强免疫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 态。
VS
转录因子与免疫耐受
转录因子是调节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可影 响免疫细胞的分化、增殖和功能。例如, Foxp3是一种表达于调节性T细胞的转录 因子,对维持免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CHAPTER 03
免疫耐受与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 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 这类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包括遗传、 环境、内分泌失调等。免疫耐受的打破可能 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激活抗原提呈细胞
通过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以增强免疫 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调整B细胞功能
通过调整B细胞的功能,如抑制B细胞表面的PD-L1表达,可以增强 免疫应答,打破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耐受在疫苗设计中的应用
疫苗设计需要考虑免疫耐受的因 素,避免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疫苗设计中,需要选择合适的 抗原和剂量,以诱导产生有效的
当前免疫耐受研究主要面临以下挑战:1)免疫耐受 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2)如何打破免疫耐受,提 高机体免疫力;3)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性疾病、肿 瘤等疾病的关系仍需深入探讨。
免疫耐受研究的未来方向
• 随着免疫学研究的深入,未来免疫耐受研究将朝着以下方向发 展:1)深入研究免疫耐受形成的分子机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 略提供理论依据;2)探索新的免疫调节手段,打破免疫耐受, 提高机体免疫力;3)研究免疫耐受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为 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教学资料》免疫耐受

03
可诱导性和可逆转性
在某些情况下,免疫耐受可通过特定的方法进行诱导,如疫苗接种。同
时,已经形成的免疫耐受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被打破,如某些药物的干
预。
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
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清除或失活
在某些情况下,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在接触抗原后被清除或失活,导致对该抗原的免疫 反应受到抑制。
调节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
调节性T细胞(Treg)通过释放抑制性细胞因子或直接与抗原特异性T细胞相互作用,抑制免 疫反应。
抗原提呈细胞的调节作用
抗原提呈细胞(APC)在摄取和处理抗原后,通过特定的信号转导途径抑制T细胞的活化。
02
免疫耐受在医学中的应用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耐受的破坏可能导致自身免疫性 疾病的发生,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 统性红斑狼疮等。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选择典型案例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免疫耐受相关病例,如器 官移植后的免疫抑制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免疫调节等。
案例分析与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理解免疫耐受在疾病发 生发展中的作用,并探讨治疗方案。
互动式教学的实施
课堂互动
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促进师生 之间的交流与讨论。
小组讨论
网络互动
基因疗法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特 定基因进行调控或修饰, 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研究
自身免疫性疾病
研究免疫耐受与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关系,探索利用免疫耐受打破 机制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方法。
肿瘤免疫
研究肿瘤细胞如何利用免疫耐受 机制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探索 利用免疫耐受机制进行肿瘤免疫 治疗的方法。
感染性疾病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器官移植技术已成为治疗重大器官疾病的有效手段。

然而,由于免疫系统的反应,器官移植的成功率仍然较低。

为了在器官移植中提高生存率,必须降低或完全消除免疫系统对移植物的攻击。

因此,研究器官移植的免疫耐受性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概念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是指在保持免疫系统正常功能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免除移植物和宿主之间的免疫冲突和排斥反应。

免疫系统是人体的防御系统,可以发现并摧毁入侵人体的异物、感染病毒和癌细胞等,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

当人体接受异体器官时,免疫系统往往会将其认为是异物并发起攻击,导致器官移植失败。

因此,降低或完全消除免疫系统对异体器官的攻击是实现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关键。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进展传统的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和免疫耐受性诱导剂。

然而,这些方法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例如感染、肿瘤、代谢疾病等。

近年来,一些新的方法被提出来,例如T细胞耐受性、细胞治疗等。

其中,T细胞耐受性是一种能够促进免疫系统产生耐受性的方法。

利用针对T细胞的抑制剂可以抑制T细胞的活性,从而降低它对异体组织器官的攻击。

随着对T细胞的了解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针对T细胞的药物被开发出来,这些药物在控制T细胞攻击移植物方面具有很高的潜力。

此外,细胞治疗也是一种新的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方法。

该方法通过将受体细胞移植到受体体内,使其产生免疫耐受性。

这些接受细胞在接受后会通过识别同一类型的移植物而诱导免疫系统产生免疫耐受性,从而减少或消除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临床应用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若能转化为临床实践,则能为器官移植治疗的成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人们已将这些方法用于一些重大器官疾病的治疗,比如肝脏疾病、骨髓移植等。

研究表明,使用细胞治疗和T细胞耐受性方法进行器官移植可以显著提高移植后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总结器官移植免疫耐受性的研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 *口服免疫原
HSP-RA MBP-MS
➢ *静脉注射Ag
移植前注射供者
表达的同种异型抗原的血细胞,建立耐

医学免疫学
➢ *移植骨髓、胸腺:防GVH、治疗自身免疫病
➢ 转染基因:同种异型基因转染入受者骨髓干细胞
➢ 脱敏疗法
I 型超敏反应
➢ *防感染
防止自身免疫病
➢ 诱导AId细胞
抑制T功能
➢ 自身抗原肽拮抗剂 预防自身免疫病
2. 外周耐受 (1)克隆无能(clonal anergy)
iDC提呈自身抗原,但iDC不充分表达B7和 MHC-II类分子,不能产生IL-12, 无第二信号
医学免疫学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
(2)克隆清除与免疫忽视(immune ignorance)
• T克隆的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亲和力低, 自身抗原浓度低,不足以活化初始T---免疫忽 视
CD4+
SP
Self-T
MHC I MHC II
Negative selection
CD8+ CD4+
SP
Stem cell
Pro-B
Pre-B
imma- 自身Agma- Ag acti-
ture
ture vated
B cell B cell B cell
plasma cell
AFC
Ig gene
医学免疫学
免疫耐受
一、概述
1. Immunolgical tolerance
活化
Ag
T/B

特异性无应答状态
效应
➢免疫应答特殊类型 ➢耐受原
Back
医学免疫学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
机制
天然免疫耐受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失衡。
影响因素
获得性免疫耐受是指通过后天接触抗原诱导的免疫耐受。
定义
获得性免疫耐受依赖于Treg细胞、巨噬细胞和记忆T细胞。
机制
获得性免疫耐受容易受到感染、疫苗接种等因素的影响。
影响因素
获得性免疫耐受
03
记忆T细胞
记忆T细胞在获得性免疫耐受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快速应答再次接触的相同抗原。
免疫耐受的诱导在器官移植中需要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抗体、细胞因子等手段,以调节和改变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达到诱导免疫耐受的目的。
免疫耐受的诱导还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疾病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免疫耐受在器官移植中的意义与应用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疫苗接种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促进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疫苗接种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免疫状况和疾病流行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和接种方案。
疫苗与免疫耐受的维持
免疫耐受对于器官移植的成功和移植物的长期存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诱导免疫耐受,可以降低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器官移植的效果。
免疫耐受的细胞与分子基础
01
Treg细胞
Treg细胞是维持免疫耐受的重要细胞,通过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化和抑制炎症反应来维持免疫平衡。
02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在免疫耐受中扮演重要角色,能够吞噬抗原并抑制T细胞和NK细胞的活化。
03
免疫耐受的调控机制
基因多态性
不同个体间的基因差异可以影响免疫反应的强度和类型,从而影响免疫耐受的形成。例如,某些基因变异可以导致机体对某些抗原的免疫应答减弱,从而影响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医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移植免疫耐受是指受者免疫系统对同种异型移植物的特异性无应答,但是对其他抗原的应答保持正常。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与免疫缺陷或药物引起的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作用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

因此,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二、免疫耐受的意义获得移植免疫耐受,在器官临床移植中就可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从而避免由其带来的副作用,如感染及肿瘤易感染性的增高。

免疫抑制不能避免慢性排斥的发生,长时间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存活率不高。

因此,免疫耐受的意义在于减轻昂贵的经济负担,极大提高受者的生活质量。

三、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目前,学者们在研究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多进展。

其中,免疫耐受诱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如环孢素、甲基泼尼松龙等。

2.细胞因子的应用,如IL-2、IL-10等。

3.免疫细胞的应用,如Treg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4.基因治疗的应用,如通过基因转染等方法改变受者免疫系统的特异性。

四、结论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应该加强对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的深入研究,提高耐受诱导的效率和安全性,为移植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经过长期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接受异体或异种移植物之后,受体体内会出现供体细胞,而移植物内则会出现受者细胞,这种现象被称为嵌合现象。

根据嵌合体的不同类型,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

完全嵌合体需要进行去髓性处理,而混合嵌合体则可以通过非去髓性处理方法获得,且毒副作用较小,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免疫力。

因此,诱导混合嵌合体的方案具有显而易见的应用优势,并得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完全嵌合体的建立方法是通过大剂量致死性全身照射和化疗去除受者所有造血细胞,然后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使其在受者中彻底重建新的造血系统,形成去髓型完全嵌合体。

临床分析疾病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

临床分析疾病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

临床分析疾病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在临床分析疾病中的应用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在临床分析疾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和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对抗疾病的治疗方法。

而免疫耐受则是通过抑制或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

本文将讨论免疫治疗和免疫耐受在临床分析疾病中的应用。

一、免疫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免疫治疗是一种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对抗疾病的治疗方法。

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阻断免疫调节信号传导通路,抑制免疫细胞的抑制性信号,从而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达到治疗效果。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批准使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包括PD-1抑制剂和CTLA-4抑制剂等。

2. 抗体药物疗法:抗体药物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抗体药物来干预免疫系统功能的治疗方法。

它可以选择性地靶向免疫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从而抑制或激活免疫细胞的功能。

目前在临床上已经批准使用的抗体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人源化抗体等。

3. 细胞免疫疗法: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通过注射患者自身免疫细胞或经过修饰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常见的细胞免疫疗法包括自体免疫细胞外泌体疗法、CAR-T细胞疗法等。

二、免疫耐受的原理和方法免疫耐受是一种通过抑制或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它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1. 免疫抑制剂:免疫抑制剂是一种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药物,来达到治疗效果。

它可以抑制免疫细胞的功能,减少免疫反应的程度。

常见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类固醇类药物、免疫抑制剂等。

2. 免疫调节剂:免疫调节剂是一种通过调节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达到治疗效果的药物。

它可以增强或减弱免疫细胞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常见的免疫调节剂包括免疫减毒剂等。

3. 细胞移植:细胞移植是一种通过将捐赠者的健康免疫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它可以修复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达到治疗效果。

[医药]21免疫耐受及其临床应用

[医药]21免疫耐受及其临床应用

21 免疫耐受及其临床应用基本概念一、免疫耐受是指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不同于免疫缺陷及免疫抑制。

二、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在T和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到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

三、外周耐受外周免疫耐受是指成熟T和B淋巴细胞在外周遇到自身抗原或外来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

四、克隆缺失与克隆无能(一)克隆缺失当T、B细胞发育至表达功能性抗识别受体(TCR-CD3、mIgM-Igα/Igβ的BCR复合体)阶段,TCR及BCR分别与自身抗原肽-MHC分子呈高亲和力结合,引发阴性选择,启动细胞程序死亡,即克隆清除或克隆缺失。

(二)克隆无能T细胞的充分活化需要双信号刺激,除了T细胞表面的TCR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 复合物结合提供第一信号外,尚需协同刺激信号和细胞因子信号。

仅有第一信号刺激而缺乏第二信号时,不能诱导T细胞充分活化,处于克隆无能状态。

免疫耐受概述要点口诀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特异记忆谓耐受。

中枢耐受自抗原,外周耐受内外有。

卸磨杀驴克隆清,信号缺一致无能。

免疫耐受的形成一、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一)胚胎期及新生期接触抗原所致的免疫耐受1.胚胎期嵌合体形成中的耐受:红细胞嵌合体。

2.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在胚胎发育期,不成熟的自身免疫细胞接触自身抗原后,被克隆清除,形成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

(二)后天接触抗原导致的免疫耐受1.抗原因素与免疫耐受(1)抗原剂量:将抗原剂量太低及太高引起的免疫耐受,分别称为低带耐受和高带耐受。

(2)抗原类型:非聚合形式的可溶性抗原易于诱导免疫耐受。

(3)抗原的免疫途径:静脉注射最易诱导耐受,腹腔次之,皮下和肌内注射最难,口服抗原可形成局部粘膜免疫,却导致全身免疫耐受。

(4)抗原表位特点:不同抗原其表位的特性不同,诱导耐受的能力也不同。

2.抗原变异与免疫耐受:某些病原体发生抗原变异,使细胞处于免疫耐受状态。

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免疫系统是保护我们身体免受病原体侵袭的重要系统。

然而,免疫系统也可能误伤自身正常组织,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因此,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免疫耐受的调控途径,以及它们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自身耐受自身耐受是免疫系统识别自身组织并防止误伤自身的重要机制。

这个机制的失调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种参与自身耐受的分子和细胞类型。

其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是最为关键的一类细胞。

Tregs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特殊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

它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其他免疫细胞的反应,从而减少自身反应。

Tregs的发育和功能调控十分复杂,它们通过多种机制而不是单一机制,来维持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

特别是,免疫耐受与Tregs的数量和功能密切相关。

Tregs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缺失或功能不足已经得到证实。

因此,通过激活Tregs的增殖和功能,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途径。

一些研究已经表明,激活Tregs可以通过增加细胞因子,例如IL-2,来促进Tregs的增殖和功能。

使用Tregs也可以作为细胞治疗的一种手段,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移植耐受移植耐受是指移植物和受体之间的免疫反应被抑制,从而实现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一种状态。

目前,移植耐受的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研究表明,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在此过程中十分重要。

实现移植耐受的方法有很多。

其中一种方法是通过药物抑制免疫反应。

例如,使用抗代谢药物,如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来抑制T细胞的活性,从而促进移植耐受。

然而,这些药物常常需要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使用Tregs来实现移植耐受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研究表明,移植过程中Tregs的增加可以抑制受体T 细胞的活性,并且激发免疫调节反应。

因此,使用Tregs作为细胞治疗的一种手段,可以达到移植耐受的目的。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十四章 免疫耐受
第十四章念 • 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 • 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 • 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 • 免疫耐受的机制 • 免疫耐受的临床意义
一、概 念
• 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在一定条件
下,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作用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无应答状态,也称负免疫应答。
抗原因素
• 抗原的持续存在 • 抗原性状:小分子非聚合可溶性抗原
(非聚合的血清蛋白、多糖、脂多糖) 单体分子——容易引起耐受,因蛋白单体不易被巨噬
细胞吞噬处理,不能被APC提呈,T细胞不能被活化。
高浓度可溶性分子——易导致B细胞BCR封闭,引起B细 胞无能
抗原因素
• 抗原的持续存在 • 抗原性状:小分子、非聚合形式、可溶性抗原易
+
+
免疫记忆
+
+
免疫反应


免疫效应
排除异己
保护自己
非特异性 免疫无应答
特异性
免疫抑制 免疫耐受
直接原因 产生条件
特异性 临床应用 合并症
免疫耐受
免疫抑制
特异性免疫细胞被清除或不能 免疫活性细胞发育缺损或增
被活化
殖分化障碍
可为先天形成或后天获得,前 先天性免疫缺损或免疫抑制 者发生于免疫功能未成熟时, 药物,X射线、抗淋巴细胞抗 后者多见于免疫功能减弱或抗 体等人为产生 原性状改变时
在小鼠接受耐受原诱导后的 不同时间取小鼠胸腺细胞和 骨髓细胞
与正常同系小鼠骨髓细胞和 胸腺细胞配伍后输注到同系 无免疫功能的“试管”小鼠 体内
耐受原(HGG)对各“试管” 小鼠进行攻击注射。
T、B细胞免疫耐受的出现和持续时间特点:

免疫耐受机制及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免疫耐受机制及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免疫耐受机制及其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免疫系统是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重要机制,但有时免疫系统也会攻击自身组织,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在治疗这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一个新颖且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免疫耐受机制来调节免疫系统,恢复免疫系统的平衡。

什么是免疫耐受机制呢?它指的是一种免疫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减弱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认知,来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这个机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其中包括中枢免疫耐受、外周免疫耐受等。

中枢免疫耐受主要发生在胸腺和骨髓中。

胸腺的上皮细胞会提示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自身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自身抗原细胞,并消除这些细胞。

类似地,骨髓中的B细胞也会经历一系列的筛选,删除自身反应的B细胞,并培养那些可以识别外来病原体的B细胞。

这样,胸腺和骨髓能够协调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能力与忽略自身组织的能力,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

外周免疫耐受则是指在机体外周的淋巴组织中,通过一些特殊的免疫细胞,如调节性T细胞和自身抗原特异性B细胞等,来维持免疫平衡。

调节性T细胞是一类T细胞亚型,能够抑制和控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保护自身组织不受免疫攻击。

自身抗原特异性B细胞则是一种特殊的B细胞,能够制造自身抗原特异性抗体,但不会将这些自身抗原特异性抗体释放到血液中。

这些B细胞可以帮助减少自身抗原的暴露程度,避免免疫系统过度反应。

通过对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现在已经可以利用它来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例如,一些免疫调节剂能够在外周免疫系统中启动免疫耐受机制,来疏导免疫系统的攻击,减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特别的,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将免疫调节剂精准地送达到需要调节的组织区域。

这样就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总之,免疫耐受机制是我们身体自我调节免疫系统的一种机制,能够帮助我们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

然而,当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利用免疫耐受调节来治疗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研究方向。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类型:免疫调节
细胞免疫调节
通过T细胞和巨噬细胞等细胞介导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调节
通过免疫球蛋白和其他体液分子介导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
神经免疫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介导的机制调节免疫应答。
应用:免疫调节治疗
探索免疫调节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如自身免疫病、癌症等。
总结
总结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促进健康和治疗疾病方面的 潜力。
固有免疫耐受
机体对特定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低下。
感染免疫耐受
机体对某些病原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使其能在其感染下持续存活。
机制:自身免疫病
探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机制,包括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错误识别与攻击。
定义: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是机体通过调控免疫应答来维持免疫系统的平衡和功能。了解免疫 调节有助于疾病治疗。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12免 疫耐受与免疫调节
探索免疫系统中的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以及它们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定义:免疫耐受
免疫耐受是指机体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降低或丧失的状态。了解免疫 耐受对疾病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

类型:免疫耐受
自身免疫耐受
机体不对自身组织进行免疫应答,防止发生自身免疫病。

免疫耐受机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耐受机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耐受机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是一类以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或器官的攻击为特征的疾病。

免疫系统由许多细胞和分子组成,它们的协调作用是保护机体免受外来物质和疾病的侵害。

当免疫系统出现功能失调时,会导致自身免疫反应,从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和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等,都是因为这种失调引起的。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免疫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注射免疫球蛋白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暂时控制疾病进展,但也存在许多副作用和局限性。

因此,寻找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成为了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免疫耐受机制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免疫耐受机制指的是免疫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不对自身组织或器官进行攻击的能力。

这意味着,如果能够通过某种方法恢复或增强免疫系统的免疫耐受能力,就可以有效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的研究表明,免疫耐受机制的恢复或增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现:1. 免疫耐受诱导剂免疫耐受诱导剂是一种能够增强机体免疫耐受能力的药物或分子。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和分化,促进自身耐受的形成。

例如,通过给患者注射足量抗原或抗原肽,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定的免疫耐受反应,从而降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此外,许多化合物和生物制品,如抗生素、核苷类似物、细胞因子和抗体,都可以作为免疫耐受诱导剂,发挥类似的作用。

2. 免疫调节细胞免疫调节细胞是一类能够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

这些细胞可以通过调节T细胞、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来促进免疫耐受的形成。

例如,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就是一种能够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促进免疫耐受的细胞。

《工程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工程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工程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工程设计
中的应用前景
工程学免疫学-免疫耐受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引言
工程学免疫学是一门结合工程学和免疫学的交叉学科,旨在将免疫学的原理和应用引入到工程设计中。

其中,免疫耐受是免疫学的重要概念,指机体对病原体或异物的免疫反应被抑制或调节,从而实现免疫平衡的状态。

本文将探讨免疫耐受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免疫耐受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1. 生物材料开发:免疫耐受在设计和选择生物材料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研究免疫耐受的机制,可以开发出对免疫系统友好的生物材料,从而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稳定性。

2. 组织工程:在组织工程领域,免疫耐受可以用于改善异体移植的效果。

通过干细胞治疗和免疫调节等手段,可以增强异体移植的成功率,降低移植后的排斥反应和损伤风险。

3. 医疗器械设计:免疫耐受的概念可以应用于医疗器械的设计和制造。

通过将免疫耐受的原理引入器械设计中,可以降低器械使用过程中的免疫反应和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工程环境管理:工程设计中的环境管理也可以受益于免疫耐受的研究。

通过了解免疫耐受的机制,可以开发出更有效的环境治理方法,提高环境的免疫稳定性,减少环境污染和废物处理方面的问题。

结论
免疫耐受在工程设计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充分理解和应用免疫耐受的原理,可以在生物材料开发、组织工程、医疗器械设计以及工程环境管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

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免疫耐受在工程设计中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和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生命科学中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研究

生命科学中的免疫治疗与免疫耐受研究生命科学领域一直致力于寻找治疗疾病的新方法和途径。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和免疫耐受研究成为了一种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将重点探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免疫治疗和免疫耐受研究的进展和应用。

一、免疫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免疫治疗是指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免疫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细胞免疫治疗、抗体治疗和免疫佐剂等。

1. 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免疫治疗是指利用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治疗疾病。

常见的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包括干扰素治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治疗和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等。

这些方法主要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细胞的杀伤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攻击和消灭肿瘤细胞或感染病原体。

2. 抗体治疗抗体治疗是利用具有特异性和亲和性的抗体来治疗疾病。

抗体治疗的主要原理是通过选择性结合和中和致病因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目前,抗体治疗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以及传染病治疗等多个领域。

3. 免疫佐剂免疫佐剂是指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

免疫佐剂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细胞、增强抗原递呈和促进免疫反应等方式来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

常见的免疫佐剂包括佐剂脂质体、佐剂多肽和佐剂蛋白等。

二、免疫耐受研究的意义和方法免疫耐受研究是指通过干预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对特定抗原或自身抗原产生免疫耐受,从而达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目的。

免疫耐受研究的意义在于寻找新的治疗策略,并且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1. 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免疫耐受的产生机制涉及免疫细胞的识别、效应和调节等多个方面。

通过控制免疫系统的激活和抑制,可以达到抑制自身免疫反应或减少移植排斥反应的效果。

2. 免疫耐受的研究方法免疫耐受的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和新颖的免疫调节方法。

传统的免疫耐受诱导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治疗、淋巴细胞重建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医学免疫学》
主讲教师:王悦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免疫系统的防御、致病双重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2、HLA与临床医学之关系回顾
3、B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
4、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角色分析
5、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阶段的生物学作用
6、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进展
7、抑制性T细胞的类型、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8、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9、抗体应用于免疫治疗中之进展分析
10、对Th1、Th2、Th17细胞的效应及功能分工的认识进展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

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引言
在器官移植治疗中许多新型免疫抑制药物的应用使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
显下降,但是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移植器官功能丧失并没有减少。

移植免疫耐受是指受者免疫系统对同种异型移植物的特异性无应答,但是对其他抗原的应答保持正常。

免疫耐受具有免疫特异性,与免疫缺陷或药物引起的对免疫系统的普遍抑制作用相比,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免疫耐受的意义在于:①如获得移植免疫耐受,在器官临床移植中就可避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从而避免由其带来的副作用,如感染及肿瘤易感染性的增高;②免疫抑制不能避免慢性排斥的发生,长时间同种异体器官移植存活率不高;③减轻昂贵的经济负担,极大提高受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很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耐受诱导机制和方法,现予以综述。

二、诱导同种异型基因嵌合体诱导移植免疫耐受
通过长期研究发现,接受异体或异种移植物一段时间后,受者体内出现供体细胞,移植物内出现受者细胞,这种供、受者细胞共同存在的现象称为嵌合现象。

嵌合体可分为完全嵌合体和混合嵌合体,完全嵌合体建立需用去髓性处理的方法获得,而混合嵌合体可通过非去髓性处理方法获得,完全嵌合体和混合嵌合体均可以诱导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但只有混合嵌合体可以在毒副作用较小的预处理条件下获得,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免疫力。

因此,诱导混合嵌合体的方案具有显而易见的应用优势,并得到了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和应用。

完全嵌合体建立的方法及其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大剂量致死性全身照
射和化疗去除受者所有造血细胞以最大限度破坏受者造血系统,后输入异基因骨髓细胞,使其在受者中彻底重建新的造血系统,形成去髓型完全嵌合体。

此种移植供体细胞植入稳定可靠,但并发症多且危险性大,以增加肿瘤和感染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代价,在动物实验可行,临床上则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其机制为:供者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发育为成熟淋巴细胞的过程中,经历阴性选择,针对受者同种异型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被清除,故重建后的受者免疫系统对受者及供者组织抗原均产生免疫耐受。

混合嵌合体建立的方法及其诱导移植免疫耐受的机制在持续应用低剂量的
全身或淋巴组织照射,多克隆抗淋巴细胞血清,骨髓抑制剂如百消安,非特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