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
挥发油的提取
水蒸气蒸馏法:通法
溶剂提取法:通法
压榨法:适用于质地软、含量高的药材。
吸收法:适用于对热敏感的贵重挥发油。
破刺法:适用于质地软、含量高的药材。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适用于对热不稳定、 易受热分解的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分离和纯化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有机物 常用的方法
中药粗粉
挥发油的分离
冷冻法
分馏法
化学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冷冻法:低温(0℃或-20℃)析出固体。 薄荷油 粗脑 薄荷脑
薄荷油→-10℃下放置12小时→第一批粗“脑” → 继续降温至-20℃(24小时)→ 第二批 粗“脑” → 粗“脑”加热熔融 → -0℃下放置 得较纯薄荷脑。
分馏法
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功能基的鉴定 酸碱性:测挥发油的pH值。 酚类:三氯化铁试剂,蓝、蓝紫或绿色。 羰基化合物: 醛:银氨溶液;酮:苯肼,氨基脲,羟胺(结晶性衍生物) 内酯类化合物:亚硝酰铁氰化钠及NaOH试剂,红色渐 消失。 不饱和化合物和奥类衍生物: 溴,红棕色褪去,示有不饱和化合物; 继续加溴,蓝、紫或绿色,示有奥类成分存在; 或加浓硫酸,奥产生蓝或紫色反应。
分布:
1、分布广泛 2、存在部位各不相同 腺毛、油室、油管、分泌细胞或树脂道中。 3、同一植物不同药用部位,所含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也不同
4、同一植物相同药用部位,在不同采集时间采集挥发油,其 组成成分也不同。
5、大多数呈油滴存在,也有与树脂、黏液质共存者,也有的 以苷的形式存在 6、植物中挥发油的含量一般在1%以下,少数聚合树脂吸附 法所得到的鲜花芳香成分。
挥发油组成
萜类化合物:单萜、倍半萜及含氧衍生物 非萜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重点总结及习题
中药化学《萜类和挥发油》重点总结及习题本章复习要点:1.了解萜类化合物的含义、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理活性。
2.熟悉萜类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3.掌握萜类的提取、分离方法。
4.熟悉挥发油的组成、通性和检识。
5.掌握挥发油的提取、分离方法。
第一节萜类【含义】凡由甲戊二羟酸(mevalonic acid, MVA)衍生、且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均称为萜类化合物。
特点:骨架庞杂、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结构千变万化、生物活性广泛。
【生源途径】经验的异戊二烯法则Wallach于1887年提出:自然界存在的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首尾相连形成的聚合体及其衍生物。
★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活性异戊二烯:焦磷酸异戊烯酯(IPP),焦磷酸γ,γ-二甲基烯丙酯(DMAPP)生物合成前体:3(R)-甲戊二羟酸(MVA)【分布】萜类化合物在中药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尤其在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萜类化合物分布更为普遍。
【生理活性】萜类化合物对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比较明显的作用;还具有抗肿瘤、抗病原微生物、抗生育、杀虫以及作为甜味剂的作用。
【结构特点和分类】★化学结构特点:大多具有异戊二烯结构片断,其骨架以5个碳为基本单位。
1.单萜---以两分子异戊二烯为单位的聚合体。
多是植物挥发油的的组成成分。
(1)链状单萜常见结构如:香叶醇、香茅醇、橙花醇(2)单环单萜常见结构如:桉油精、薄荷醇、胡椒酮(3)双环单萜常见结构如:龙脑、樟脑、芍药苷(4)环烯醚萜类来源:为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
分布: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结构特点: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半缩醛C1-OH性质不稳定。
分类依据:据其环戊烷环是否开环分为环烯醚萜苷和裂环环烯醚萜苷。
常见结构如:栀子苷、梓醇、龙胆苦苷(5)倍半萜生源上的前体均为焦磷酸金合欢酯,是挥发油高沸程部分的主要组成成分。
含氧衍生物多具有香气和生物活性,骨架繁杂,种类较多。
中药分析(挥发油)
含量测定包括总挥发油和单一成分的测定 总挥发油测定: 总挥发油测定: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用蒸馏法测定, 采用挥发油测定器,用蒸馏法测定,可分别测 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和1.0 1.0以下和1.0以上的挥发油含量 定相对密度在1.0以下和1.0以上的挥发油含量。
(按药典附录方法) 按药典附录方法)
挥发油作为中药中的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发散 解表、芳香开窍、理气止痛、祛风除湿、活血化瘀、 祛寒温里、清热解毒、解暑祛秽、杀虫抗菌等作用。 如薄荷油用驱风健胃,当归油镇痛,柴胡油退热,土 荆芥油驱肠虫等。近年来还发现某些挥发油具抑制肿 瘤作用,如莪术油。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主含挥发油的生药很 松科 油松、马尾松 多 我国野生与栽培的芳香植物约有56科 属 柏科 。我国野生与栽培的芳香植物约有 科、136属 侧柏叶
常见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
薄荷醇(menthol) 薄荷醇(menthol) - GC 丁香酚(eugenol) 丁香酚(eugenol) - GC 龙脑(borneol) (borneol)- 龙脑(borneol)- GC,TLCS 樟脑(camphor) 樟脑(camphor) - GC 桂皮醛(cinnam (cinnamGC, 桂皮醛(cinnam-aldehyde) - GC,HPLC,TLCS 桉油精(cineole) 桉油精(cineole) -GC 丹皮酚(paeonol) (paeonol)丹皮酚(paeonol)- HPLC,GC,UV,TLCS
挥发油的组成除了上述三种物质外, 挥发油的组成除了上述三种物质外,还有一些 其它化合物 当归、川芎、和藁本等药材中的藁本内酯、 如:当归、川芎、和藁本等药材中的藁本内酯、 洋川芎内酯A, 洋川芎内酯 ,洋甘菊中的薁类化合物兰香油 大蒜中的大蒜辣素,芥子中的芥子油等。 薁,大蒜中的大蒜辣素,芥子中的芥子油等。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汇总知识点总结一、中药化学基本概念1.中药及其化学成分中药是指用于预防、治疗和保健的药物或药材,而中药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挥发油类、环烯醇类等。
这些化学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药理活性。
2.中药提取技术中药提取技术是指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技术方法,包括水提取、乙醇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微波提取、超声波提取、离子液提取等。
这些提取技术的发展,为中药研究和开发提供了更加高效、纯净的化学成分。
3.中药质量评价中药质量评价是指对中药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药效物质等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物质定性、定量、指纹图谱、药效评价等内容。
中药质量评价是保证中药质量、疗效和安全的重要手段。
二、中药化学成分1.中药中的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它们具有有效的药理活性,如阿片类生物碱、茶碱类生物碱、喜树碱类生物碱、毒蕃茄碱类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镇痛、镇静、解热等药理作用。
2.中药中的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重要化学成分,包括黄酮、异黄酮、芳香二苯乙烷类等化合物,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抗血栓等多种药理活性。
3.中药中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代表性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如甾体三萜、原三萜、醇三萜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多种药理活性。
4.中药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如葡聚糖、甘露糖、阿拉伯糖等多糖类化合物,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脂等生物活性。
5.中药中的挥发油类挥发油类是中药中的一类重要成分,它们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如萜类、酚酮类、醇醇或醛醇类等。
它们具有镇痛、抗炎、抗菌等药理活性。
6.中药中的环烯醇类化合物环烯醇类是中药中的一类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物质,如桃金娘内脂醇、延胡索内脂醇等。
它们具有抗肿瘤、抗炎、保肝、镇静等作用。
以上是中药中的一些重要化学成分,它们在中药中具有重要的药理活性和药效作用,对于中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化学课件挥发油ppt课件
(Essential Oil)
概述 挥发油的组成 挥发油的通性 挥发油的提取 挥发油的分离 挥发油的鉴定 挥发油研究实例 薄荷油、莪术、吴茱萸、陈皮
概述
挥发油: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类具有 挥发性、芳香气味、能随水蒸气蒸馏 出来的油状液体的总称,也称精油。
二氧化碳:临界温度31.04℃;临界压力73atp。
挥发油的分离
冷冻法 分馏法 化学分离法 色谱分离法
冷冻法:低温(0℃或-20℃)析出固体。
薄荷油
粗脑
薄荷脑
薄荷油→-10℃下放置12小时→第一批粗“脑” → 继续降温至-20℃(24小时)→ 第二批 粗“脑” → 粗“脑”加热熔融 → -0℃下放 置 得较纯薄荷脑。
分馏法
利用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单萜(双键):三烯>二烯>一烯 含氧单萜(官能团):醚<酮<醛<醇、酯<酸 沸点:
单萜烯, 150-200℃,35-70℃/1333.2Pa 单萜含氧物,200-230℃,70-100℃/1333.2Pa 倍半萜, 230-300℃,80-110℃/1333.2Pa
SUCCESS
挥发油乙醚液
10%盐酸萃取
酸水层
碱化,乙醚萃取 蒸去乙醚
乙醚层
水洗,5%NaHCO3萃取
碱性成分 碱水层
(挥发性生物碱)
毒藜碱
CH3
N
CH3
CH3 N
CH3
川芎嗪
通性
颜色: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液体,奥有特殊颜色。 气味:大多具有芳香气味,主要来源于芳香族的含
氧物。 形态:常温下为油状液体,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
中药化学分类
中药化学分类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了丰富的药物资源。
中药化学是对中药药材中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和分类的学科。
中药化学分类是根据中药药材中所含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类,以便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用途。
一、植物中药的化学分类植物中药是中药化学分类中最常见的一类。
植物中药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其中最常见的是生物碱、黄酮类、挥发油、多糖等。
根据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植物中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生物碱类中药生物碱是植物中具有较为特殊结构和活性的化合物。
常见的生物碱类中药有马钱子碱、鸦片类生物碱、杜仲碱等。
这些生物碱具有止痛、抗菌、抗炎等活性,广泛用于医疗和药物研发领域。
2. 黄酮类中药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一类常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
常见的黄酮类中药有黄芩、黄柏、黄连等,这些中药常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炎症等。
3. 挥发油类中药挥发油是植物中含有挥发性成分的混合物,具有广谱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挥发油类中药有薄荷、白芷、丁香等。
这些中药常用于舒缓胃肠不适、缓解头痛等症状。
4. 多糖类中药多糖是一类具有多个糖分子组成的聚合物,常见于植物和真菌中。
多糖类中药如灵芝、银耳、玉竹等,这些中药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常用于提高人体免疫力、保健等。
二、动物中药的化学分类动物中药是指以动物的器官、组织、分泌物等为原料,制成的中药制剂。
动物中药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肽类、多糖等。
根据来源不同,动物中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动物内脏类中药动物的内脏是一类重要的中药材,如熊胆、麝香等。
这些动物中药主要含有一些特殊的有机物质,具有抗菌、抗炎等活性,广泛用于中药配方的制备。
2. 动物分泌物类中药动物的分泌物中有一些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物质,如蜂蜜、蜂胶等。
这些动物中药常用于皮肤炎症、抗菌等方面。
3. 动物骨胶类中药动物骨骼的胶质是一类常见的中药材,如鹿角胶、龟板胶等。
中药化学37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课件
萜类 4)芍药苷(paeoniflorin)是
从芍药paeonia albiflora 根中得到 的蒎烷单萜苦味苷,对小鼠显示 有镇静、镇痛、抗炎及防治老年
性痴呆的生物活性。
CH2OHHOຫໍສະໝຸດ OOHOOH
COO H2C
O H
O
OH
中药化学37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提
24
取分离技术
CHO CHO 蚁臭二醛
OH
O
l-薄 荷 醇
异
薄
荷 中药化醇 学3d7挥-新 发油类薄 化学荷 成分醇 的新 提
异
薄
荷
醇薄
荷
酮
17
取分离技术
萜类
薄荷醇是薄荷Mentha arvensis var.piperasceus 和欧薄荷
Mentha piperita 等挥发油中的主要组成成分。其左旋体(l-
menthol)习称“薄荷脑”,为白色块状或针状结晶。对皮肤和粘膜 有清凉和弱的麻醉作用,用于镇痛和止痒,亦有防腐和杀菌作用。
皂苷、树脂、植物 乳胶、
30
n=6 木栓质
40
n=8 植物胡萝卜素类
~7~.35xx中11药00化53至学37取挥分发离油(技C类术化5H学8成)n分的橡提 胶、硬橡胶
5
(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和分布
萜类
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各异,因而其生理活性也是 多种多样的,例如:
❖ (1)抗生育活性;芫花酯甲(yuanhuacin)、芫花酯乙(yuanhuadin)均为 引产药。
菊花烷 (ch ry san t h em an e)
蒿烷 (art em isan e)
中药化学37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提 取分离技术
《中药化学》课件— 萜类和挥发油
O CH CH C CH3
柠檬醛
H2S O 4
加热
O
CH CH C CH3
+
伪紫罗蓝酮 O
CH CH C CH3
α-紫罗蓝酮
β-紫罗蓝酮
斑蝥素
N-羟基斑蝥胺
存在于斑蝥、芫菁干燥虫体内,含量2%左右, 有大毒。可作为皮肤发赤、发泡或生毛剂。
斑蝥素的应用
主治:破血消瘀,攻毒蚀疮。 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 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 性肿瘤等。
O 从樟树的树皮与木质蒸馏制
得的酮,得率2.0~2.5%。 也可从松节油合成。
樟脑
(二)分子重排
α-蒎 烯
Al2O3 150 ~ 160oC
异构化
O C H 水解 O
HCOOH
+
重排
O
+
HC O
OH
Cr2O3 / 强碱型树脂
丙酮
O 樟脑
樟脑:其右旋体在樟脑油中 约占50%,习称辣薄荷酮,为 白色结晶性固体,易升华, 具有特殊钻透性的芳香气味。 功效: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 腐作用,可用于神经痛、炎 症和跌打损伤的擦剂。
成分:斑蝥、刺五加、半枝莲、黄芪、女贞子、 山茱萸、人参、三棱、莪术、熊胆粉、甘草。
卓酚酮类
变形单萜,碳架不符 合异戊二烯定则。
具有七元芳环。
卓 酚酮
具有酚的通性,其酸性 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
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晶体,并显示不同颜 色,可进行鉴别。
3.双环单萜 (1)常见的结构类型
萜类化合物是经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而 来的一类化合物。
O C HO
H3C OH
甲戊二羟酸
(MVA)
OH
58挥发油的定义组成和性质中药化学
掌握挥发油的组成和性质。
挥发油
概述 挥发油的组成 挥发油的性质
概述
挥
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挥
发
油 发性、可随水蒸气蒸馏,与水
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
分布 菊科 菊、蒿、木香、苍术等 芸香科 芸香、降香、花椒等 伞形科 川芎、白芷、当归、柴胡等
分布 唇形科 薄荷、霍香、紫苏等 姜科 姜、砂仁等 樟科 肉桂、樟树等
挥发油的性质
稳定性(氧化性)
空气及光线 挥发油
逐渐氧化变质
相对密度增加
颜色变深 失去原有香味
不能随水蒸气蒸馏
产品应贮于棕色瓶内,装满、密塞并 在阴凉处低温保存。
挥发油的组成
萜
类
主要是单萜、倍半萜及其
化 含氧化物。其为构成挥发油的
合 物
主要成分。
挥发油的组成
松节油------蒎烯含量为80% 薄荷油——含薄荷醇为50-80%左右
樟脑油——含樟脑约为50%
芳香族化合物
仅次于萜类。有苯丙素类衍生物,多具有 C6-C3骨架,且多为酚性化合物或其酯类。
COOH
大蒜辣素
(芥子苷) (苦杏仁苷) (毛茛苷) (大蒜氨基酸)
有挥发性但不归为挥发油
N
CH3
N
N H N
菸碱
毒藜碱
H3C N CH3
H3C N
CH3
川芎嗪
挥发油的性质
性状
颜 大多为无色或微带淡黄色,也有少数具有 色 其它颜色。如:
洋甘菊油因含有薁类化合物——显蓝色 麝香草油——显红色
挥发油的性质
在植物体中的分布 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腺毛、油室、分泌组织中。 存在的部位随品种的不同而不同 。 大多成油滴存在,还有少数以苷的形式存在。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O
O
O
HO H2C
O glc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H O H 2C
H O
g lc
• 栀子苷存在于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中, 栀子苷为主要成分,与栀子的清热泻火及治 疗肾炎水肿作用有一定的关系,且有一定泻 下作用,其苷元京尼平(genipin)具有显著 的促进胆汁分泌活性。
H C H2O H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③柠檬醛
• 柠檬醛存在于植物的挥发油中,其中在柠檬草油、 川桂叶油和樟叶油中含量较高,多在70%以上。
• 也有一对顺反异构体,反式的称为α型,顺式的 称为β型。它们通常混合共存,但以反式柠檬醛 为主。
• 可以加入亚硫酸氢钠使其形成结晶性加成物,经 分离后用分解,再用减压蒸馏进行提纯。二者均 是许多人造香料和调味品的重要成分。
• 尤其在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萜类化合 物分布得更为普遍,种类及数量更多, 如被子植物就在30多个目、数百个科 属发现有萜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五)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各 异,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其中不 少化合物是常见的一些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具有较为重要的生物活性。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三) 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
1.经验异戊二烯法则( empirical isoprene rule) Wallach总结了大量此类实验结果后,于1887年提
出了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萜类的碳架是由异戊二烯 单位以头-尾或非头-尾顺序相连而成,都是异戊二 烯的聚合体或其衍生物。 2.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biogenetic isoprene rule)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VOLATILEOILS)⼜称精油(Essential Oils),是⼀类具有挥发性可随⽔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部分具有⾹⽓,如薄荷油、丁⾹油等。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常多,亦多具芳⾹⽓,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等)、伞形科(茴⾹、当归、芫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术、⽊⾹等)、芸⾹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桂等)、姜科(⽣姜、姜黄、郁⾦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多具有发汗、理⽓、⽌痛、抑菌、矫味等作⽤。
(⼀)通性 1.⼤多数挥发油⽆⾊或淡黄⾊。
均具特殊⽓(多为⾹⽓)与⾟辣味,⼀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多数挥发油⽐⽔轻,仅少数挥发油⽐⽔重,如丁⾹油、桂⽪油等,⼀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能完全溶解于⽆⽔⼄醇、⼄醚、氯仿、脂肪油中。
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醇中可溶解⼀定量,⼄醇浓度愈⼩,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
挥发油在⽔中能溶解少量⽽使⽔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医药上常利⽤这⼀性质来制备芳⾹⽔与注射剂,如薄荷⽔、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考试⼤站整理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油中析出桂⽪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化学组成 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物,兹分述如下: 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果中。
如正丙醇、⾟醛、醋酸⼄酯、甲酸、⾟酸的⼄酯等。
2. 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多为异戊⼆烯,具有(C5H8)n的通式。
C10H16称为单萜类,C5H24称为倍半萜类,C20H32称为⼆萜类,由6个或8个异戊⼆烯组成的化合物分别叫三萜类和四萜类,由更多异戊⼆烯组成的化合物叫多萜类。
中药化学大题试题及答案
中药化学大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药化学中,以下哪种成分属于挥发油类?A. 生物碱B. 黄酮类C. 挥发油D. 皂苷类答案:C2. 以下哪种提取方法适用于提取挥发油?A. 回流提取法B. 冷浸法C. 蒸馏法D. 溶剂萃取法答案:C3. 以下哪种成分不属于中药化学中的有效成分?A. 有机酸B. 糖类C. 蛋白质D. 鞣质答案:C二、填空题1. 中药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答案:化学成分、提取分离、结构鉴定、活性研究、质量控制2. 挥发油的主要成分是______,具有______、______等特性。
答案:萜类化合物、挥发性、芳香性3. 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中,具有______环和______环。
答案:A环、C环三、简答题1. 简述中药化学中提取分离技术的主要方法及其特点。
答案:中药化学中提取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溶剂提取法、蒸馏法、压榨法、吸附法等。
溶剂提取法利用溶剂对不同成分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蒸馏法适用于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压榨法适用于含油量较高的药材;吸附法则通过吸附剂对特定成分的吸附来实现分离。
2. 描述中药化学中常用的几种色谱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答案:中药化学中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包括薄层色谱(TLC)、柱色谱(CC)、气相色谱(GC)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
薄层色谱适用于快速定性分析;柱色谱用于分离纯化;气相色谱适用于挥发性成分的定量分析;高效液相色谱则适用于非挥发性、热不稳定成分的分析。
四、论述题1. 论述中药化学在中药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答案:中药化学在中药现代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中药化学的研究,可以明确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为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中药化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质量和稳定性,通过提取分离和质量控制技术,可以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中药化学的研究还促进了中药新药的开发,通过结构修饰和活性筛选,可以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和治疗药物。
2013年执业药师中药化学考前冲刺要点:挥发油
一、基本内容挥发油又称精油,是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具有芳香气味、可随水蒸气蒸馏出来而又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
(一)挥发油的化学组成1.萜类成分挥发油中的萜类成分主要是单萜和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单萜和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构成了挥发油的主要的活性成分。
其中,它们的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活活性,并且是挥发油具芳香气味的主要组成成分。
2.脂肪族成分挥发油中的脂肪族成分多为一些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挥发性。
鱼腥草所含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为癸酰乙醛,具有抗菌作用,有鱼腥气味。
3.芳香族成分挥发油中的芳香族化合物大多为苯丙素衍生物,如桂皮挥发油中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桂皮醛等。
(二)挥发油的通性1.性状(1)颜色挥发油大多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少数挥发油有其他的颜色。
(2)形态挥发油在常温下为透明液体。
低温放置,可能析出结晶,习称“脑”。
(3)气味绝大多数的挥发油具有特殊的气味。
2.挥发性挥发油均具有挥发性,可以此区别脂肪油。
3.溶解性挥发油为亲脂性物质,难溶于水,可溶于高浓度乙醇,易溶于乙醚、石油醚等亲脂性有机溶剂,在低浓度乙醇中溶解度较小。
4.物理常数挥发油的物理常数主要有相对密度、比旋度、折光率和沸点等。
5.稳定性挥发油稳定性比较差,对空气、光线和热都比较敏感。
6.化学反应挥发油属于混合物,成分复杂。
常含有双键、醇羟基、醛、酮、酸性基团、内酯等结构,能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
(三)挥发油的化学常数1.酸值表示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的含量指标。
2.酯值表示挥发油中酯类成分的含油指标。
3.皂化值表示挥发油中游离羧酸、酚类和酯类成分总量的指标。
皂化值为酸值和酯值之和。
二、挥发油的提取分离(一)挥发油的提取1.蒸馏法该法利用挥发油的挥发性和水不溶性,是提取挥发油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法。
2.溶剂提取法低沸点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30~60℃)等进行提取。
采用连续回流提取或冷浸的方法提取挥发油。
3.吸收法4.压榨法此法适用于含油量高的新鲜植物药材的提取。
考研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
考研中药化学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药化学中,以下哪个成分属于挥发油类?A. 黄酮类B. 蒽醌类C. 香豆素类D. 挥发油类答案:D2. 以下哪种提取方法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的?A. 蒸馏法B. 萃取法C. 沉淀法D. 过滤法答案:B3. 在中药化学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是?A. 色谱法B. 光谱法C. 质谱法D. 以上都是答案:D4. 下列哪种成分不是从植物中提取的?A. 人参皂苷B. 丹参酮C. 甘草酸D. 硫酸镁答案:D5. 以下哪种化合物属于生物碱类?A. 丹参素B. 甘草酸C. 麻黄碱D. 黄芩苷答案:C6. 中药化学中,提取液的浓缩方法不包括以下哪种?A. 蒸发法B. 蒸馏法C. 冷冻干燥法D. 离心法答案:D7.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中药化学成分的定性分析方法?A. 薄层色谱法B. 高效液相色谱法C. 紫外光谱法D. 核磁共振法答案:B8. 以下哪种成分属于皂苷类?A. 丹参素B. 甘草酸C. 人参皂苷D. 黄芩苷答案:C9. 中药化学中,以下哪种成分具有抗菌作用?A. 黄酮类B. 蒽醌类C. 生物碱类D. 以上都是答案:D10. 以下哪种成分不属于中药化学成分?A. 黄酮类B. 蒽醌类C. 蛋白质类D. 多糖类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中药化学中,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哪些?A. 煎煮法B. 蒸馏法C. 萃取法D. 超声波提取法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成分属于中药化学中的活性成分?A. 黄酮类B. 蒽醌类C. 生物碱类D. 多糖类答案:ABCD3. 中药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哪些?A. 沉淀法B. 萃取法C. 色谱法D. 蒸馏法答案:ABC4. 下列哪些方法可以用于中药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A. 紫外分光光度法B. 高效液相色谱法C. 质谱法D. 核磁共振法答案:ABC5. 以下哪些成分属于中药化学中的有效成分?A. 人参皂苷B. 丹参酮C. 甘草酸D. 黄芩苷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中药化学中挥发油类的提取方法。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
中药化学知识点总结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及其化学性质和作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其化学成分是中药发挥药理作用的基础,了解中药的化学成分及其特性对于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中药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介绍。
一、中药的化学成分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重要的中药化学成分,其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大多具有毒性,是中药中常见的主要活性成分,如鸦片中的吗啡、毒蕈碱中的毒蕈碱等。
2. 生物苷类生物苷是由糖类及其他分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当归中的当归苷、人参中的人参皂苷等。
3. 生物黄酮类生物黄酮是一类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活性,如芍药中的芍药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等。
4. 多糖类多糖是一类由多个糖分子组成的生物大分子,具有调节免疫功能、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活性,如灵芝中的灵芝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
5. 生物酚类生物酚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如鞣酸、黄酮类、酚酸类等,具有抗氧化、抗炎、杀菌等活性,如葡萄籽中的原花青素、丁香中的丁香酚等。
6. 醇类醇类是一类具有羟基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青蒿中的青蒿素、独活中的独活醇等。
7.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和强烈气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薄荷中的薄荷脑、茴香中的茴香醚等。
8. 酮类酮类是一类具有羰基的有机化合物,有很多亚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如葛根中的黄蜡酮、麦角中的麦角酮等。
以上是中药中常见的一些化学成分,其中每一类成分都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化学成分中的活性物质与中药的药理活性密切相关。
二、中药化学分析中药化学分析是通过一系列分析方法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和定量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掌握中药的成分信息,为中药的质量评价和药效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常用的中药化学分析方法有:1.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是在薄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可对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分离和鉴定。
中药的中药化学成分
中药的中药化学成分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疗效和药理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在中药中,有许多药材含有丰富的中药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对疾病的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药化学成分及其作用。
一、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中药中广泛存在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
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有黄酮、异黄酮、黄素等。
这些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清除自由基等机制,对多种疾病具有治疗作用。
二、生物碱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另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具有镇痛、抗菌、抗炎等作用。
比如川乌中的乌头碱、罂粟壳中的吗啡碱等,都是常见的生物碱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在中药制剂中被广泛应用,对疾病的治疗有着显著效果。
三、挥发油类化合物挥发油类化合物是中药中含量较高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抗菌、镇静、抗炎等作用。
常见的挥发油类化合物有茴香醛、薄荷脑、丁香酚等,它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药理作用,对多种疾病有着一定的疗效。
四、多糖类化合物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类在中药中常见的活性成分,具有调节免疫、抗肿瘤、抗炎等多种作用。
如当归中的当归多糖、枸杞中的枸杞多糖等,是常见的多糖类化合物。
这些化合物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炎症反应等途径,对多种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以上就是关于中药的中药化学成分的介绍,这些活性成分在中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这些成分,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对中药化学成分的进一步研究,能够揭示中药的更多神奇之处,为中医药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有力支持。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中药化学成分类型
中药的化学成分类型非常复杂,而且每一种中药都含有多种不同的化学成分。
这些化学成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生物碱类:这是一类存在于植物体内的天然含氮化合物,具有很广泛的生物活性。
常见的生物碱包括莨菪碱、阿托品、乌头碱等。
不同种类的生物碱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
2.黄酮类:这是一类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花、叶、果实等部位。
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酮醇、异黄酮、二氢黄酮等。
3.有机酸类:这是一类具有抗菌、抗炎、解热等作用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果实和根部。
常见的有机酸类化合物包括没食子酸、苹果酸、柠檬酸等。
4.苷类:这是一类由糖和非糖部分组成的化合物,具有改善循环、抗炎、利尿等作用。
常见的苷类化合物包括皂苷、强心苷、氰苷等。
5.挥发油类:这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化合物,主要存在于植物的挥发油中,具有抗菌、抗炎、解痉等作用。
常见的挥发油类化合物包括樟脑、薄荷醇等。
6.微量元素类:这是一类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等,它们在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而且这些化学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也会因中药的产地、采摘时间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结合具体的药物和病情来考虑其化学成分
的作用和效果。
中药化学成份及其药理作用解析
中药化学成份及其药理作用解析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医学家观察到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界的变化,推导出草木矿物的各种特性,总结出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
这些经验和知识成为中药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指南,推动了中药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将解析中药的化学成份以及其药理作用。
一、中药化学成份中药的化学成份很多,其中一些对人体有特殊的作用。
以下是中药主要成份的分类:1.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一类含有氮杂环的碳水化合物。
中草药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碱,如马兜铃酸、毒蝎草酸、青蒿碱等。
生物碱类成分因其毒性较大,临床应用有一定限制。
2. 黄酮类黄酮类是一类含有苯并环的天然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如抗氧化、抗菌、抗炎、调节免疫等。
中草药中含有大量黄酮类成分,如芦荟大黄素、柿皮素、芍药苷等。
这些成分在中药的制剂中十分常见。
3. 生物多糖类生物多糖是一类由多个单糖组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具有多种保健作用,如抗菌、抗氧化、抗肿瘤等。
中药中含有大量的生物多糖类成分,如枸杞多糖、银耳多糖、云芝多糖等。
4. 挥发油类挥发油是一类能挥发的液态芳香物质,常用于调味和香料,同时也具有药理作用,如抗菌、止咳等。
中药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类成分,如薄荷脑、丁香油、桂皮油等。
5. 生物酸类生物酸是一类由碳、氧和氢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多种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中药中含有很多种生物酸成分,如柠檬酸、莲酸、橙皮苷等。
二、中药药理作用中药中的化学成分能够发挥多种不同的药理作用,不同的中药含有不同成分,也有不同的药理作用。
以下是中药常见的药理作用:1. 抗菌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很多成分具有抗菌作用,如柴胡中的栀子苷、生姜中的姜黄素、大黄中的大黄素等。
这些成分能够杀死或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有利于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
2. 抗炎作用中草药中的成分能够发挥抗炎作用,如金银花中的银花苷、黄芩中的黄芩素、葛根中的葛根素等。
这些成分能够减轻炎症反应,对炎性疾病如哮喘、风湿性关节炎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模块十挥发油教材
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案首页授课人:课题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模块十中药中挥发油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一一组成与性质1.能描述挥发油类成分的有关概念2.准确识别挥发油的化学组成的基本结构类型和结构特点3.正确表述挥发油类成分一般性质教学内容及过程oils度随醇的浓度增大而增大,易溶于其他有机溶剂,如石油时间地占八、、学教法教具讲授讨论举例提问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案首页授课人:教学内容及过程物从乙醚液中分离出20%〜30%NaHSO 3低温短时间NaOH 或 HCI羰基化合物 Girard 试剂P Girard 腙(3)醇类成分的分离:剩下的挥发油中的醇类成分可利用其与邻苯二甲酸酐或丁二酸酐或丙二酸单酰氯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性酯,转溶于碳酸钠溶液,再将用乙醚萃取多次的碳 酸钠溶液用盐酸或硫酸酸化后,乙醚提出单酯,蒸去乙醚, 残渣用碱水皂化,乙醚萃取,即得醇类成分。
COOHNaOH 込” COONa+ R-OH 邻苯二甲酸酐酸性邻苯二甲酸酯 4.色谱分离法 一般上述方法分离得到的各部分还须进一步分离,通常采用色谱分离法分离会得到较好的分离效果。
最常用的是硅胶和氧化铝吸附色谱,流动相是以石油醚、乙 醚、己烷和醋酸乙酯等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溶剂系统,进行洗 脱或按极性由小到大梯度洗脱,并分段收集和检识,相同组 分合并,即可将挥发油中各成分分开。
对于不饱和化合物,可依据其双键的数目、位置和顺反 异构体不同,与硝酸银形成n 络合物的难易和形成n 络合物的稳定性不同来分离。
硝酸银在吸附剂中的含量,一般以R C=O + H 2NNHCOCH2 醋酸加热回流加水稀释R-OH + O中药化学实用技术教案首页授课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化学――挥发油类
挥发油类(VOLATILEOILS)又称精油(EssentialOils),是一类具有挥发性可随水蒸汽蒸馏出来的油状液体,大部分具有香气,如薄荷油、丁香油等。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非常多,亦多具芳香气,尤以唇形科(薄荷、紫苏、藿香等)、伞形科(茴香、当归、芫荽、白芷、川芎等)、菊科(艾叶、茵陈篙、苍术、白术、木香等)、芸香科(橙、桔、花椒等)、樟科(樟、肉桂等)、姜科(生姜、姜黄、郁金等)等科更为丰富。
含挥发油的中草药或提取出的挥发油大多具有发汗、理气、止痛、抑菌、矫味等作用。
(一)通性
1.大多数挥发油无色或淡黄色。
均具特殊气(多为香气)与辛辣味,一般在室温下可挥发。
2.极大多数挥发油比水轻,仅少数挥发油比水重,如丁香油、桂皮油等,一般在0.850~1.180之间。
3.挥发油难溶于水,能完全溶解于无水乙醇、乙醚、氯仿、脂肪油中。
在各种不同浓度的含水乙醇中可溶解一定量,乙醇浓度愈小,挥发油溶解的量也愈少。
挥发油在水中能溶解少量而使水溶液具该挥发油特有的香气,医药上常利用这一性质来制备芳香水与注射剂,如薄荷水、鱼腥草注射液、柴胡注射液等。
4.各种挥发油均具一定的旋光性与折光率,折光率是挥发油质量鉴定的重要依据,一般挥发油的折光率都在1.450~1.560之间。
5.挥发油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故多数无确定的沸点与凝固点。
考试大网站整理
6.在低温时,挥发油中常可有固体物质(为油的组成之一)析出,如薄荷油中析出薄荷醇,桂皮油中析出桂皮醛,樟油中析出樟脑等。
(二)化学组成
挥发油为多种类型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有脂肪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但更多为萜类衍生物,兹分述如下:
1.脂肪族化合物:有烃、醇、醛、酮、酯等,广泛存在于植物特别是水果中。
如正丙醇、辛醛、醋酸乙酯、甲酸、辛酸的乙酯等。
2.萜类(Terpenes)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大多为异戊二烯,具有(C5H8)n的通式。
C10H16称为单萜类,C5H24称为倍半萜类,C20H32称为二萜类,由6个或8个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分别叫三萜类和四萜类,由更多异戊二烯组成的化合物叫多萜类。
挥发油中的萜类主要为单萜与倍半萜。
多萜类在挥发油中并不存在,而为某些树脂、色素、橡胶等的成分。
挥发油中的萜类化合物可
以含氧或不含氧。
对于大多数挥发油来说不含氧的烃类成分虽占大量,但多数无佳适香气因而不是重要成分。
含氧衍生物有醇、醛、酮、醚、酸、酚、酯等,含量虽较少但大多具有优异芳香气,是挥发油中的重要成分。
(三)含量测定
主要原理是得用中草药中所含挥发油能随水蒸汽共同蒸镏出来收集在标准测定器中而计算其百分含量。
常用的方法与仪器在中国药典中均有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