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传播学》读书报告】传播学经典书籍读书报告
【《比较新闻传播学》读书报告】传播学经典书籍读书报告
【《比较新闻传播学》读书报告】传播学经典书籍读书报告《比较新闻传播学》读书报告书名:《比较新闻传播学》作者:童兵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xx年6月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中西在新闻传播的传播理念,传播体制等,都不尽相同,《比较新闻传播学》一书充分使用比较方法论,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全面深入地揭示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规律。
《比较新闻传播学》的首章就对研究比较新闻传播学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介绍。
比较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不同媒体生态下的新闻传播特点,批判地借鉴外国经验,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在进行比较研究的话,就必须在坚持可比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异期纵向比较和同期横向比较、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
为更好地进行比较,此书从史论、体制、运作三大方面展开叙述,全面的陈述了中西传播的不同。
首先是史论篇。
史论篇主要对中西新闻传播史回眸,以及对中西传播观念的辨析。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传播的历史轨迹,书中对早期的一些传播活动和媒介进行了讲述,同时,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俄国六国新闻传播史进行扫描,为中西新闻传播比较研究拉出了比较背景。
此章节还着重介绍了中国新闻传播史。
从古代报纸 ___,近代报业的传入和民族报业的兴起到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和 ___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书中都做了全面概括。
中西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衍进拓展的历史表明,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能够提供生产报刊等新闻媒介的全部必要物质条件;二是社会能够提出对于某种新闻媒介的广泛、普通、合适、不可缺少的要求。
通过 ___和六国新闻传播史的比较也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不管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何不同,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以怎样的形态和什么时间出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有分别出什么特点,但它们所反映出来的新闻传播事业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第二是中国和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中国同六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走过了不同的路径,就是六国之间,也反映出不同的特点和路径。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
2024年传播学概论读后感《2024年传播学概论》是一本开创性的传播学教材,作者对传播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
阅读这本书后,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让我对传播学的定义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传播学是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学科,它关注人类在社交与媒介环境中的信息交流和接收过程。
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从经典的传播模型到现代的媒体环境,融入了社会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传播学的研究领域和方法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其次,这本书强调了传播学的实践性。
传播学研究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
作者列举了多个实际案例,说明了传播学在媒体、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这让我意识到,学习传播学不仅仅是为了理解社会和媒体的运作规律,更是为了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另外,这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作者详细阐述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导读者如何选择和运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这对我来说是极其有益的,因为研究方法是传播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进行有价值的研究。
除此之外,这本书还对传播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传播学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必然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如数字传播、社交媒体等,引发了我的思考。
我意识到,未来的传播学将更加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传播活动将更加多样化和广泛化。
这让我对传播学的前景充满了期待。
总的来说,阅读《2024年传播学概论》给我带来了许多收获。
我对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传播学的实践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传播学的发展前景有了更乐观的展望。
这本书不仅扩展了我的知识面,还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我相信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我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传播问题。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
《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读书报告传播学的书普遍都太深奥,看起来晦涩、枯燥。
但这本《20世纪传播学经典案例》却不一样。
几乎是一口气就把《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给看完了,还觉得很有意思。
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李普曼的“舆论学"、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霍夫兰的“传播与劝服”等.作者张国良是这样评价这本书“本书涉及的28位学者均为传播学发展史上首屈一指地人物,所撷选的文本亦是传播思想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篇章.全书按文本的出版时间为序,契合传播思想史上的内在逻辑,便于展现传播学发展的历程。
书中对每位人物均作了介绍,对其研究领域编制了分类索引,作者很巧妙的把28位学者的精髓汇聚一堂,更方便我们阅读和了解各位学者论点。
”我摘取其中几个篇章总结一下。
一、亚理士多德修辞学亚理士多德说过,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不论现在还是最初,人都是由于好奇而开始哲学思考的,开始是对身边所不懂的东西感到奇怪,继而逐步前进,对更大的事情发生疑问.一个感到疑难和好奇的人,便觉得自己无知、如若人们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识而追求知识,而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
他在修辞学中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他在谈论古希腊的演说术时指出:“知道我们应当说什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把它说得好像是我们所应当说的",即“怎样把这些事实用语言表达出来;又说,“修辞学的全部工作是关于外部表现的”,“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在《修辞学》一书中,他详细讨论了体现风格的语言表达问题,如妥贴恰当、节奏、隐喻等.语言对于我们是十分重要的,如何运用语言,我们在学习,社交,招聘,生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诗学》中,他同样只从修辞的意义上探讨悲剧的风格,指出“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最明晰的风格是由普通字造成的,但平淡无奇,“最能使风格既明白清晰而又不流于平淡无奇的字,是衍体宇和变体字;它们因为和普通宇有所不同而显得奇异,所以能使风格不致流于平凡,同时因为和普通宇有相同之处,所以又能使风格显得明白清晰。
外国新闻传播史读书报告
外国新闻传播史读书报告前言外国新闻传播史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了外国的新闻媒体发展历程、媒介技术的变革、新闻传播的重要事件以及媒体对社会和政治的影响等方面。
本文主要是根据我对该学科的阅读和理解而进行的总结和报告。
美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美国新闻传播的发展早期以宗教和政治方面的文字为主,到19世纪中期,报纸的发行量和新闻形式都开始发生变化。
在这个时期,新的发行模式和技术手段被应用到新闻传播中,从而推动了美国新闻传播的快速发展。
而在20世纪初,广播和电影作为新的媒介开始进入新闻传播领域,并迅速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
除此之外,美国的新闻传播还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新闻媒体逐渐从党派性向商业性发展,而后通过政治化的方式控制了媒体内容,同时也影响了美国政治的走向。
在今天,美国新闻传播更是面临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带来的革新和挑战。
英国新闻传播的历程英国新闻传播的历程可以追溯到17世纪初,当时传统的印刷技术被引入英国新闻媒体中。
而在18世纪末期,英国的新闻媒体逐渐向普通民众开放,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
在这个时期,由于英国的皇家特许经营制度,很多报纸都受到政治和商业力量的控制,导致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传达的真实性受到质疑。
在20世纪中期,英国的广播和电视开始普及,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又一渠道。
而后,在20世纪下半叶,英国的新闻传播领域逐渐走向商业化和市场化,新闻媒体通过不断追求市场份额和赢利来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利益,也为新闻报道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
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新闻宣传主要是通过宣传报纸和宣传画等媒介来传播。
到1930年代,谭平山、龙钟民等人提出的新闻原则逐渐被推广,对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中,新闻传播被视为是国家宣传工作的一部分,因此也受到了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严格控制。
《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
《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 《新闻传播学》是这本书是新闻学专业的同学需要好好读的,以下是关于《新闻传播学》,我们⼀!起去了解⼀下吧 新闻传播学概论,从各个⽅⾯介绍了传播学要研究的内容及其传播的意义。
课本的理论知识有很⼤的难度,但只要抓住个章节课本知识的重点话语,加⼀⾃⼰的理解及⼀些资料的辅助,就能⼤略的掌握课本理论知识所要表达的意思。
⽐如第5章的传播学的社会功能,它主要介绍的内容就是⼤众传播以及⼈际传播信息的社会作⽤、功能,以及传播理论所涉及的⼀些特殊功能性。
如传播的三种社会功能:环境检测功能、社会协调功能及⽂化传递功能。
这个章节对我们的新闻宣传⼯作具有启发性的内容之⼀. 新闻宣传的报道、采访,⾸先的前提就是要弄清楚传播的社会功能及它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才能让我们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意识到信息对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造成的影响和作⽤.才能要求我们抱严肃、严谨的态度来开展新闻宣传⼯作,严格要求⾃⼰今后在传播信息时,考虑到的更多是社会责任与社会作⽤,以此来严格要⾃⼰的⼯作。
第12章的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以及个章中理论知识的部分,多是⼀些理论性知识它们⼤多涉及传播学研究的⼀些传统和现代的各种派别的理论成果,语⾔⽐较专业拗⼝,读起来⽐较⽣涩难懂,但对我们系统了解传播学发展路径,构建新闻传播学的体系有很好的⽀撑作⽤。
本书第7章的内容分析和信息交流、第9章受传者研究及第10章传播效果的研究,与我们的新闻宣传有很⼤联系,对我们新闻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习写作新闻,策划新闻等有重要的作⽤。
只有弄清信息传播的功能、作⽤和地位,弄清信息传播的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弄清受众需要的信息,才能更好为地我们的信息传播,新闻宣传⼯作做好充分的准备,打好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让我们在今后的专业学习及实践中得⼼应⼿,为我们的学习及⼯作提供充分的“知识武装”。
《新闻传播学》读书笔记2 1.⽼⽂献往往能看出新东西。
写一篇关于e.m.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的读书笔记报告
写一篇关于e.m.罗杰斯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的读书笔记报告《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传播学著作,由美国知名传播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撰写。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传播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传播学的认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罗杰斯教授在本书中采用了传记式的方法来梳理传播学的历史,这种独特的写作手法使得整部作品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生动有趣的阅读体验。
通过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相结合,罗杰斯成功地展现了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和发展过程。
在书中,罗杰斯教授详细介绍了多位对传播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学者和他们的理论贡献。
其中,对施拉姆的介绍尤为引人入胜。
施拉姆作为传播学的集大成者,其在二战期间的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的工作经历,以及后来在依阿华大学、伊利诺依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创立传播学系、撰写传播学教材、培养传播学博士、建立传播学研究所的传奇经历,都被罗杰斯教授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施拉姆个人的学术生涯,也让我们对传播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除了对学者的介绍外,罗杰斯教授还对传播学史上的经典研究和实验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些研究和实验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也让我们对传播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传播学的认识从原先的模糊和片面逐渐变得清晰和全面。
值得一提的是,罗杰斯教授在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和趣闻轶事,这些内容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不少趣味性。
例如,书中提到的某些学者之间的学术争论和合作,以及他们在学术生涯中的趣事和轶事,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学术界的活力和魅力。
总的来说,《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是一部极具价值的传播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不仅对传播学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也对传播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传播学纲要读后感范文(二篇)
传播学纲要读后感范文在读完《传播学纲要》后,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本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使我对传播学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首先,本书对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行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效果。
在这一定义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传播学不仅仅是关于信息传递的研究,更是研究人类社会交流与互动的学科。
传播学对人类与人类之间的传播行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传播行为暗含的文化、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的意义。
其次,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理论进行了梳理和介绍。
传播学的理论主要包括传播效果理论、传播过程理论、传播行为理论、媒介效用理论等。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对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传播效果理论探讨了传播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帮助我们认识到传播行为对受众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传播过程理论则着重解释了传播信息的传递过程,指出了信息的源头、传播媒介和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本书还对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案例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内容分析等。
这些方法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传播行为和传播效果,更帮助我们系统地研究传播现象。
例如,案例研究能够深入分析特定传播事件或现象的内在机制和规律;调查研究则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大样本范围内的传播情况;实验研究则可以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来分析因果关系;内容分析能够揭示传播媒介中的主题、价值观和态度。
总的来说,本书对传播学的全面梳理和介绍让我对传播学的重要性和学科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传播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不仅涉及到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深入分析,更关乎到信息传递和意识形态的塑造。
通过对传播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促进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在读完《传播学纲要》后,我对自己的专业充满了热情和动力。
作为一名传媒专业的学生,我深感传播学对我专业发展和个人提升的重要性。
传播学的心得体会
传播学的心得体会作为一门跨越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探索着信息的传递、解码及影响。
我的传播学学习之旅始于对日常沟通的兴趣,逐渐深化至对媒介、受众、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多维观察。
在梳理心得体会的同时,也深感传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一、媒介的力量媒介作为信息载体,至今由简单的口耳相传演变成多样化方式,包括印刷、电视、互联网及移动社交平台。
不同媒介的特性——如广播的信息瞬时性与电视的视觉冲击力——对内容的呈现及受众的吸收有着直接影响。
网络短视频以其零延迟和短视频流的消费便利性,迅速赢得了全球观众的青睐。
这不仅缩短了内容创造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也重塑了人们接收信息的习惯。
二、受众的互动受众并非被动接受信息,他们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对传播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区别于传统的单方面传播,交互式媒体的兴起鼓励了受众的反馈,增强了信息的价值性和适应性。
社交媒体的兴起更是拓宽了受众发声的渠道,无论是政治理念还是文化交流,每个人的声音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
三、信息的解码与建构消息的发送通常伴随着意义的编码,而信息到达受众时,则需经过解码的过程。
的制作团队可能会通过语境暗示、隐喻或是文化参照进行意义编码。
受众在解码时亦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个人经验与期望,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同样的信息在不同人那里被转化为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四、价值观与文化承诺传播学还应关注媒介如何维护或挑战既定的价值观和文化承诺。
在全球传播日益频繁的今天,文化产品中的价值观输出和融合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可能引发文化认同的冲突和挑战。
处理好这种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交织,对于防止文化帝国主义和文化同质化具有重要意义。
五、未来趋势之展望站在传播学的前沿,技术创新、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等因素大力塑造着传播领域的新景观。
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内容分发和受众定位更加精准,而AI驱动的内容生成与个性化推荐系统正逐步改变着信息传播的生态。
在传播学的海洋中,我意识到自身知识的片面性与研究的局限,更渴望通过不断探索和钻研,获取更为综合深化的认知。
世界新闻传播史读书报告
世界新闻传播史读书报告一、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埃弗里特·M·罗杰是当代美国最著名的传播学者之一,曾任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教授、新墨西哥大学传播和新闻系教授、系主任等职。
其中,奠定其在当代传播学界的权威地位的主要成就有:他是传播学的一个新兴分支领域——发展传播学——的重要开创者,该领域的中心课题是如何运用传播来促进国家的发展;他还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杰出发展者和当代主要代表人之一。
写作背景由他本人说法,其一,随着罗杰斯关于人类传播行为,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的研究的深入,他对传播学史的好奇心也与日俱增,最终导致了传播学史的写作。
其二,人们通常认为,传播学是自19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的,20世纪40年代初具规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迅速发展,这整个过程总的说来是以美国为基地,并由此向世界各国扩散和分化出去的,罗杰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传播学,以后一直活跃在传播学学术研究领域的前沿,他亲自体验与参与了传播学的理论变更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其三,在学术生涯方面,他与传播学的一些重要奠基人和开创者有着重合关系,彼此一起共事或有过密切的接触,他所学习和工作的地方,曾经或仍然是传播学的重镇,像衣阿华、伊利诺伊和斯坦福大学,等等。
其四,为写作《传播学史》,罗杰斯访谈了许多传播学的大师及其合作和追求者,也与相关学科的权威人士多次进行了交流,如有法兰克福学派的“最有权威的”研究者马丁·杰伊,熟悉芝加哥学派的E·L·法里斯等;他还广泛利用了洛克菲勒档案中心,美国国会图书馆以及斯坦福、耶鲁、芝加哥、哥伦比亚、伊利诺伊、衣阿华等大学的图书馆和档案室。
以上几点都证明了在某种程度上,罗杰斯似乎是写作一部传播学史,尤其是传播学早期发展史的理想人选。
二、写作特色及文章内容正如译者殷晓蓉所写的,罗杰斯这本著作是“通过传记式的编年史工作,在人的基础上来理解传播学史,罗杰斯循着传播学发展的现实轨迹和思想脉络,开创了一种将理论、历史和个人传记结合起来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翔实而又准备地论述了一门新兴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新闻思想读书报告范文
新闻思想读书报告范文《新闻思想读书报告》在当今信息时代,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的主要渠道之一。
因此,对新闻思想的研究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进一步探究新闻思想,我阅读了一本与此相关的书籍,下面将对书中的主要观点和我的思考进行阐述和总结。
本书从新闻传播的历史、基本原则、职业伦理和新闻思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讲解。
首先,书中介绍了新闻传播的起源和演变,强调了新闻作为一种传播形式的重要性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通过对书中案例的分析,了解了新闻媒体的发展历程以及新闻报道的日益重要的地位。
这使我意识到,新闻媒体对于社会民众的心态、价值观和信息获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次,书中讨论了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如事实性、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等。
这些原则对于确保权威性和可信度非常重要。
通过学习这些原则,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报道,尽量避免主观意见的干扰,以促进新闻行业的发展和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任。
在书中,作者还对新闻职业伦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闻从业者应该具备一定的伦理和道德素养,坚守真实、公正、客观的原则,尊重个人隐私权并避免虚假报道和恶意炒作。
在我看来,这些原则对于维护媒体形象和公众对媒体的信任至关重要。
最后,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著名的新闻思想家和他们的思想理论。
笔者阐述了如何运用这些思想来分析新闻报道、批判现实社会并改进新闻传播的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思想家的理论,我深刻意识到新闻是一个强大的舆论工具,应该用于造福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入了解了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变、基本原则、职业伦理和新闻思想等重要内容。
我相信,只有通过积极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闻思想,为社会传递真实、客观的信息,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希望未来,我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新闻素养,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从业者。
《传播学史》 读书报告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读书报告我阅读的是美国 E.M..罗杰斯著作的《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这本书按着时间的发展轨迹,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传播学在欧洲的起源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它成为美国大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的完备的传播学的发展历史。
书中介绍了众多人物和流派,内容主要包括以达尔文的进化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的批判学说为代表的欧洲起源,芝加哥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和帕洛阿尔托学派这三大学派,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勒温、霍夫兰等四大奠基人,以及传播学的创始人施拉姆等众多人物的理论研究和成果。
这本书以人物传记为主线,沿时间方向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二章内容。
第一部分是传播学的欧洲起源,这部分阐释了欧洲三位学术界的重要人物达尔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他们的著名理论进化论、精神分析理论和和马克思主义对传播学的影响。
第二部分是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讲述了自希特勒上台犹太人遭到迫害,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流亡到美国使得传播学的研究中心也从欧洲转移到美国,这段时期有大量的传播理论诞生,并逐步形成了著名的三大学派。
第三部分是新闻学理论的建立,写了传播学的创始人和集大成者成立研究机构以及对传播学领域建立所做出的努力。
文章开始讲的是施拉姆和传播学的创立,这个章节给我两点启示。
一点是缺陷只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独特,也许它是上帝赐予的特殊的礼物。
施拉姆从小就有口吃问题,伴随着成长,口吃给施拉姆的生活造成许多困扰,然而这种缺陷也许恰好就是他与传播学建立了不解之缘的引路人,正是施拉姆对个人口吃问题的研究机缘巧合地让他拉开了传播学领域的序幕并在这一行业建立了不朽的丰碑。
正如人们常说的,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就会给你打开一道窗。
口吃会给人的沟通带来不便,但同时它也引起施拉姆对传播过程和效果的特别关注,从而开辟了学术界的一片新天地。
不得不说,这也归功于施拉姆顽强乐观的态度,在困境的面前,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选择,自怨自艾的人却会与成功越来越远。
传播学书籍读后感
在阅读《传播学概论》的过程中,我深感传播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研究领域和内涵之广泛,理论体系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和流通,更是探究人类社会中各种传播现象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
从原始的口头传播到现代的大众传播,从简单的语言符号到复杂的多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和手段不断变化,但不变的是传播学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传播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辩论术,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20世纪30、4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经验学派(传统学派)和以西欧为中心的批判学派的形成。
这两大学派的研究方法和观点虽然不同,但都致力于探究传播的内在规律和外部影响,为传播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传播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这些学科的理论成果为传播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而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则包括实证研究、批判分析、比较研究等多种方式,这些方法的应用使得传播学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著名的传播学者,如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等五位传播学奠基人,他们的杰出贡献为传播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书中也阐述了传播学的许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如“5W”模式、信息流、符号制作与符号交流等,这些内容让我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总的来说,《传播学概论》这本书的阅读让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在当今信息社会,传播学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掌握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的规律,更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和沟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传播学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理解人类社会的独特视角,让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传播学概论读后感范文《传播学概论》是一本系统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教材。
读完这本书,我收获颇丰,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这本书从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开始介绍,让我了解到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经过了多个阶段和演进过程。
从传播学的起源到今天,不同思想家和学者对传播的理解和研究方法也在不断演变。
通过这些历史梳理,我明白了传播学在不同时期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并对传播学的发展轨迹和走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传播模型、传播效果、传播受众等。
这些基本理论是传播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我掌握传播学知识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些理论,我对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因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例如,传播模型可以帮助我理解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是如何被编码、传输和解码的;传播效果可以帮助我分析传播活动的结果和影响;传播受众可以帮助我了解传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
这些理论的学习不仅在理论层面,还涉及到实际应用。
通过分析案例和实际情况,我可以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传播活动中,提高传播效果和效益。
再次,本书还涉及到传播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支撑和验证其理论。
通过学习本书,我了解到了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内容分析等。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进行传播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同时,本书还提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研究方法,如网络分析、大数据分析等。
这些新兴的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意识到传播学研究正不断与时俱进,借助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总的来说,读完《传播学概论》这本书,我对传播学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我明白了传播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了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不仅对传播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提升了对传播活动和传播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这本书不仅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我对传播学这门学科充满了兴趣和热情。
传播学史读书报告
传播学,社会发展的产物。
1800年之前,社会发展缓慢,社会科学的发展是严重落后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的。
1800之后,世界有了大不同------被誉为传播学三大起源之一的达尔文,自然科学出身,其代表作《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可以说是自然科学论著中对社会科学影响最大的了。
另一个起源,马克思同志,亲历欧洲革命,满脑子的革命梦想(说到这儿,我常常觉得很逗,马克思肯定觉得自己好分裂啊,前半生理论被社会主义当宝,后半生理论被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宝,这两边太不搭了),其学说深刻地影响了批判学派。
最后一个起源,弗洛伊德,这三位中唯一熬过了1900的,是封建和神学解禁后第一批敢想的人,要是早出生几十年,估计也不敢这么研究性了。
三位都是社会发展的受益者,是新思想开荒时期的先驱,分别让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对人性有了新的认识,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往不同领域思考、钻研,自然也就恩泽传播学的发展了。
传播学,为国家机器而生。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在一战中长大,二战中飞黄腾达。
因为在二战时供职于美国统计局和战时新闻局,接触到传播学,从而确立了毕生研究传播学的志向。
之前,他学的是历史、文学和心理学,与传播学毫不相干,是二战改变了他的命运。
二战中,他见识到传播对于国家机器的巨大影响,结识了一帮各领域的传播学先驱,就此不断拓展,终成集大成者。
传播学的七大先驱也纷纷结缘战争:(1)芝加哥学派是欧洲社会科学家们在美国的思想登陆点,因为二战,这些社会科学家流亡到美国;(2)拉斯维尔,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国家图书馆的战时传播研究实验部主任,著名的政治学家,其提出的5W模型和政策学,均是服务国家机器的需要;(3)拉扎斯菲尔德,因为战争从奥地利流亡到美国,将统计学引入到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中;(4)可怜的勒温,犹太人,因为希特勒的种族歧视和灭绝政策,从小被挤兑和欺负,想弄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受舆论影响而歧视犹太人,故专注于研究群体动力学,提出场论;(5)霍夫兰这个美国人很幸运,托二战的福,专门帮政府研究说服理论;(6)维纳和香农,这几位中最单纯的,因为是美国人,虽经历二战,但仍可以埋头学校搞科研,其研究成果间接或直接服务于国家机器,附带产品是为传播学提供了数学和技术应用理论。
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播学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传播学读书笔记1什么是传播?传播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当然他也离不开符号和媒介并且他的目的在于发生相应的变化,传播学读书笔记。
简而言之,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他具有社会性和阶级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依据传播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
内向传播有称人际内传播,是人们头脑里“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这种经常发生在我们脑海里的内在的自己和自己的精神对话:包括自言自语,自我推敲,自我反省,沉思默想,内心矛盾等等,他具有隐蔽性,内动性,短途性,思维性。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等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
人际传播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如交谈,约谈,讨论,对话等,也可以是借助传播媒介进行的传播,如写信,发传真,电子信件等。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组织是社会中相近或相似个体有目的的组合;传播是组织结构的轴心,是组织存在的基础,没有传播就没有组织。
大众传播是职业传播者和没传播机构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比如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向大众提供信息,知识,观念,娱乐等的过程。
跨国传播指国家对外传播机构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互联网等所进行的国外受众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经历了一次次的革命,如语言传播革命,文子传播革命,印刷传播革命,电子传播革命,网络传播革命。
从五次传播更名的后果看,每一次传播革命都将人类带进一个性的境界,新的时代,我们认为传播革命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就像所有东西都有自己的固定模式,,大众传播也不例外,传播模式就是对传播活动的内在机制与外部联系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也是一种象征的拥有同时实现传播活动相同的结构属性的合乎逻辑的设想。
传播学读书报告
传播学读书报告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通过阅读相关的传播学著作,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所读的传播学书籍涵盖了传播的理论、模式、效果以及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
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也让我对日常生活中的传播现象有了全新的思考角度。
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为我们理解信息的传播和接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它指出大众传媒虽然不能决定人们怎么想,却能影响人们想什么。
这让我意识到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和关注点方面具有强大的力量。
我们日常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很多时候并非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媒体通过选择和强调某些议题,将其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沿。
“沉默的螺旋”理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自己的观点是少数的,他就会倾向于保持沉默,而这种沉默又会进一步强化主流观点的优势,使得少数派的声音更加难以被听到。
这让我反思在社会讨论中,我们是否有时因为害怕被孤立而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从而导致了某种观点的过度强化和另一些观点的被压抑。
传播的模式则帮助我们清晰地看到信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的流动过程。
例如,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干扰,提醒我们在交流中要尽可能减少误解和偏差。
而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谁( 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ich Channel )、对谁( To Whom )、取得什么效果( With WhatEffects ),则为我们全面分析传播行为提供了一个简洁而有效的框架。
在传播效果的研究方面,我了解到传播并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它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例如,“魔弹论”虽然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证明存在局限性,但它让我们看到了早期人们对于传播效果的简单化理解。
而“有限效果论”和“适度效果论”则更加贴近现实,它们揭示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让我们明白传播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与受众的互动和协商。
李彬《传播学引论》读书报告
李彬《传播学引论》读书报告在看了李彬老师的《传播学引论》之后,我才认识到原来传播学是这么大的一门学问。
一直以来,我所认识的传播就单单只是人与人的交流即人际传播,其实不然,传播还可以分为自身传播、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
这也就是本书写作的逻辑——传播类型。
传播学是一门对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综合性于深层化研究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从本质上来说,传播基本上分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古老也是最为基本的形式,属于点对点的传播。
而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且在传播过程中多了“大众媒介”这么一个概念。
在真正接触传播学之前,在我的认知当中,大众媒介指的仅仅是报纸、广播、杂志这么几种基本的大众传媒。
但是现在我发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大众媒介比比皆是,比如掌媒、地铁报、校园广播等,无不例外地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传播学当中的“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显著。
首先来谈谈申农的信息论,申农认为,“通信的基本问题是在通信的一端精确地或近似地复现另一端所挑选的信息。
”在他提出的通信模式中,信源发出的信息必须通过编码才能转化为经由信道传递的信号,而与此同时,信号又必须通过译码才能转化为能由信宿所接收的信息,以上就是一次传播的过程,这在计算机以及电视信号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控制论对转播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它的反馈论,从传播的角度上来说,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正是经由反馈,传播活动中的各方才发生传播关系,才得以同处在一个传播系统之中,这也就是说,没有反馈这一环节的传播构不成真正意义上的传播。
系统论的基本构想集中体现在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之中——“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
它对传播学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方法论上,传播学研究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不同于新闻学等应用学科之处正在于它的研究不专注在传播活动的某个具体环节上,而具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全面的观点和更连贯的意识,这就表明,如果没有系统的观念,就不会有对传播活动的整体把握。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
《传播学原理》读书报告《传播学原理》这本书包括十八章内容。
前三章主要介绍了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传播学的发展史,基本结构和模式。
四至八章则重要从“大众传播学”入手,分别以“媒介”“中介,载体,表达”“受众”“效果”来分析大众传播。
读过《传播学原理》这本书后,我对其中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的内容十分感兴趣,并且接合书中的提出了两个问题,想进一步探究一下○1受众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里?虽然“主观”,但是否受其他因素的制约?○2现代社会,受众传播者传播内容的选择上,为什么往往会倾向于“娱乐化”“低俗化”而非以正经的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呢?○3从受众的方面考虑,大众传播与群体传播的异同?在传播过程中,受众既是传播的对象,出发点,也是传播的目标和归宿点。
然而,“受众对传播的反作用力”却曾一度被忽视。
在早期的大众传播研究中,震慑于方兴未艾的大众媒介的威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传者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占有着传播学五大研究领域的三个方面“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
甚至有学者提出了“魔弹论”或“靶子论”。
将受众比作射击场上孤零零的靶子,并将受众等同于大众,认为这是一群没有组织没有共同价值观的内部疏离的人,对外界的信息只是机械的“刺激—反应”,毫无判断,分析等抵御能力。
就是说媒体的信息只要被受众接收到,就会对他产生媒介所预期的效果。
对于初学者的我们,显然发现了“魔弹论”的许多漏洞。
首先,我们知道,传播的难点就在于信源和信宿两端信息的不一致性。
干扰不一致性的因素不仅仅是外界的噪音,还有就是对同样的符号,不同的受者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符号解读,又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进行理解记忆。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怎能“大胆”地“一刀切”,认为受者一律中弹,且受伤程度相同呢?!另外,拥有思考能力的受者本身也存在着差异,这也会造成大众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
所以,传播过程中,要素之一的“受者(信宿)”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过程和效果。
传播学读后感
《传播学教程》读后感此书一至四章主要分别是介绍了传播的对象与基本问题,历史与发展,符号与意义,和过程与结构,到了然后从第五章开始一直到第七章介绍了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传播的对象是信息。
信息无处不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着。
人类社会中的信息一起构成了社会信息系统,这也显示出了传播的系统性。
我想,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可以归属于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或有意识或无意识,我们都依赖各种信息生存,同时又制造很多信息,以充实信息世界。
我们每一个人即是信息的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
这使我们都必须为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负责,同时需要甄别各种进入脑海的信息,防止被错误不良的信息侵蚀大脑。
也正是因为信息传播者的不同素质和信息接收者各异的控制力,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果难以相同。
错误,不健康的信息传播会对社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
例如日本核电站爆炸引起中国人民抢买盐事件。
不能正确地理解传播来的信息也会造成生活的各种不便。
但是,幸运的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社会上更多地传播的是正能量,这都能很大程度上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人类信息传播历史源远流长,传播的方式进步迅速。
从最开始的结绳记事,口语,文字等到现在的空间互联网传播,无论是从时间成本还是空间成本都大大节省。
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也随着快速的传播方式而不断提高。
我们还对各种动植物的传播方式有着很深刻的研究,借鉴聪明的动植物,以弥补人类传播过程中的不足。
现代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显示出我们现代传播的成就。
将来也会是一个整合信息的社会,这就更需要我们不断改变,跟上随时而变的潮流。
传播需要符号。
现在很多符号都是象征性符号。
象征性符号在不仅仅广泛用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而且在广告中使用得很多。
象征符号可以使广告在主题不变的情况下,内容生动有趣,能够防止很多人对广告的厌恶情绪。
象征性符号与感性营销关联密切。
营销带上象征性符号,把营销的目的美化,更能够说服消费者,这能够使双方得到自己心理与物质上的满足。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
传播学读书笔记3篇读书笔记就是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下面给大家带来传播学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篇1:传播学读书笔记学术著作的使命是传播高深的理论知识,一般是晦涩难懂的。
作为传播学的奠基者,威尔伯·施拉姆在构建传播学理论时,并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人们接受和理解信息的规律出发,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写作,传播“传播”的真谛,使得这一理论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是最好的传播方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来中国讲学时,他就对中国特色的“开会读报”现象大加赞赏。
他认为,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并不是排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以实现优势互补:“大众传播媒介在迅速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一般需要上具有不可比拟的力量……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电影和报纸在满足不同的人们在不同时间的需要以及在一定时间仅为少数人感到的需要上则是效率甚低的渠道……但是,我们切不可认为个人之间的交流同通过媒介的传播是针锋相对、互相排斥的。
事实上,正如我们想力图指明的那样,两者之间的区别与界限是远没有那样清楚的。
大多数以说服、教育为目标的运动都力图把大众媒介同个人渠道结合起来,使其互相加强、互为补充。
”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也可以将两种方式结合运用。
整部书一直在与读者对话,像一位乐于与人交流的健谈者在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不断有新的问题,时起时落,时深时浅。
这种效果主要是吸纳人际传播元素,通过营造“对话感”、“形象感”和采用“故事化”的写作方式取得的。
“对话感”:“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学术著作为了体现客观性,一般要去掉“人”的语气(尤其是避讳以作者第一人称出面叙述,以示价值中立),以“事理”为主进行客观描述。
而施拉姆在这部著作中,以“人”为主语,用自然轻松的方式讲清楚“传播”的大道理。
可以说,是一本“以人为本”的学术著作。
该书开篇突破一般学术著作进行概念陈述的“常规”,在纸质媒体上,用第一人称与读者进行一次了特殊的对话: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新闻传播学》读书报告】传播学经典书籍读书报
告
《比较新闻传播学》读书报告书名:《比较新闻传播学》作者:童兵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xx年6月由于许多主客观因素,中西在新闻传播的传播理念,传播体制等,都不尽相同,《比较新闻传播学》一书充分使用比较方法论,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全面深入地揭示新闻传播规律的新闻传播规律。
《比较新闻传播学》的首章就对研究比较新闻传播学的意义和方法进行介绍。
比较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不同媒体生态下的新闻传播特点,批判地借鉴外国经验,促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在进行比较研究的话,就必须在坚持可比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异期纵向比较和同期横向比较、静态比较和动态比较。
为更好地进行比较,此书从史论、体制、运作三大方面展开叙述,全面的陈述了中西传播的不同。
首先是史论篇。
史论篇主要对中西新闻传播史回眸,以及对中西传播观念的辨析。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传播的历史轨迹,书中对早期的一些传播活动和媒介进行了讲述,同时,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法国、俄国六国新闻传播史进行扫描,为中西新闻传播比较研
究拉出了比较背景。
此章节还着重介绍了中国新闻传播史。
从古代报纸 ___,近代报业的传入和民族报业的兴起到现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和 ___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书中都做了全面概括。
中西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衍进拓展的历史表明,新闻传播事业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能够提供生产报刊等新闻媒介的全部必要物质条件;二是社会能够提出对于某种新闻媒介的广泛、普通、合适、不可缺少的要求。
通过 ___和六国新闻传播史的比较也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是不管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何不同,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以怎样的形态和什么时间出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有分别出什么特点,但它们所反映出来的新闻传播事业形成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一致的;第二是中国和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不仅中国同六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走过了不同的路径,就是六国之间,也反映出不同的特点和路径。
史论篇还有一个要点是各国的传播观念的不同。
新闻观念是人们关于新闻传播的看法、思想,是人们关于新闻传播行为、现象、新闻媒介及新闻作品等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是物化的新闻活动及新闻产品在人脑中留下的形象。
在不同的新闻传播环境和传播制度下,有着不同的新闻传播实践,形成不同的新闻传播体制、机制和方法,因而生产出不同的新闻传媒和新闻作品,由此而形成不同的新闻传播观念。
由于中西的新闻传播环境和传播制度的不同,对各种
传播观念也有不同的理解,书中对媒介性质观、传媒功能观、新闻真实观、新闻传播观、新闻价值观、新闻宣传观、新闻舆论观、新闻权利观、新闻受众观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新闻观念的不同或差异,主要是因为双方认识客体(即物质的东西)是不同的。
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传媒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不同的性质、功能与特征,人们对这些传媒及其运行方式的认识不同,因而有着不同的新闻观念。
其次是体制篇。
在当代社会,新闻传播媒介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功能和规则联合而成的一种机构、组织、事业,它是在 ___中最具规模、最有实力的信息产业,又是最有影响、最具威力的社会舆论机关。
但由于传媒所承担的具体社会使命不同,所有人与经营人的媒介宗旨不同,民族传统与主流文化及价值取向的不同,以及传媒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特色与习惯不同,不同经济基础上和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新闻传播体制是不同的。
《比较新闻传播学》对于新闻体制的不同,主要从所有制形式、传媒方针和组织构架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是所有制分析。
所有制主要涉及所有制及所有权的问题。
书中提到,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传媒,他们的所有制都以私人占有的形式为主。
而 ___的新闻传媒正好相反,均以国家所有制形式即政府所有为主。
各国新闻传媒所有制形式及其发育程度,是同该过 ___及政治制度的性质密切相关
的。
然而新闻传媒的所有制体制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形成后有一定的稳固性,但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原先的所有制也将随之而变动。
其次是传媒方针。
书中简略介绍了各国的传媒方针,并对中西传媒方针的不同进行了分析。
它们的不同主要是因为立场和倾向、消息与意见、满足读者需求、风格与特色等的不同而产生的。
最后是中西传媒的不同组织架构。
所谓传媒的组织,指传媒将各种人员按特定宗旨组合成为有序有效运行的传播与经营系统。
架构最佳传媒组织的目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掌握最多的受众;以最少的物资发挥最大的效能。
书中介绍了中西组织构架的一般模式,同时对中西传媒组织构架进行了对比,主要有几点不同:关于所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关于部和经理部;关于新闻权与言论权;关于管理层次与效率。
体制篇还有个问题就是中西新闻传播调控审查。
新闻的调控,从社会功能和实施渠道来说,是一种社会调控。
国家、政府、政党、社会集团、行业组织处于各自的利益、目的等需要,利用物质、法律、政策、规章等手段,对新闻传媒的采编、经营活动和新闻的流向、流量进行强制性的管理与约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调控的主要内容。
新闻调控包括一般特征、新闻法制和新闻伦理三方面。
书中对这三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全面展现了中西新闻调控的不同及产生的原因。
最后是运行篇。
运行篇主要由中西新闻传播实务参照和中西教育对比两部分组成。
新闻传播是一个有规律的信息流动过程。
新闻传播过程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中间环节,而传播者、新闻传媒和新闻受众是其中最基本的,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
新闻实务主要是新闻从业人员推进新闻传播过程所承担的职业事务。
中西新闻传媒实务不同主要表现在对新闻消息的把握上,对新闻的处理上和新闻评论的处理上,及各自的编排特色上。
中西各国的新闻传播实务由于国情不同、传媒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不同,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实务本身的内涵及显示的特点都不同。
从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新闻传媒的角色定位、新闻传媒的功能显示、运行机制等方面都是不同的。
再说新闻教育。
新闻教育是为传授新闻知识和技能、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而进行的专业教育。
新闻教育是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传播活动的人力资源保障,又是新闻传播事业生产流程中的“上游工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国家开始在基础教育中增加了新闻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使新闻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的一部分。
正规的、成规模的新闻教育开始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而中国的新闻教育相对发达国家,是起步较晚的,开始于20世纪初叶,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发端。
之后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新闻教育进入
了全速发展的阶段,有了许多新的发展变化。
许多新闻课题体系得到优化,新闻教材已经配套;师资队伍有所扩大;成人新闻教育也发展迅速;开始探索新的 ___学体制等。
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新闻教育的不足,同时,为我国新闻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
/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