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书报告
资本论读后感8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社会学经典《资本论》读书报告
社会学经典《资本论》读书报告《资本论》是德国社会学家卡尔·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被誉为社会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资本论》进行读书报告,旨在探讨该书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重要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资本论》的背景与意义《资本论》是马克思于19世纪的英国制造业经济发展时期创作的重要著作,主要关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生产和分配问题。
这本著作标志着马克思对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1.社会背景19世纪,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主导经济形态,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贫富分化加剧,社会矛盾逐渐显现。
马克思深刻关注社会问题,力求寻找改变社会现状的解决方案。
2.创作目的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目的在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进行剖析,揭示其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寻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路径提供理论支持。
二、《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与货币《资本论》开篇即从商品和货币的概念出发,详细解读了商品的价值、交换和使用价值等概念,并阐述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重要性。
2.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剩余价值产生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劳动力。
马克思通过详细的分析,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
3.实现剩余价值的方式马克思进一步讨论了资本家如何实现剩余价值的方式,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的分配等问题,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的阶级矛盾。
4.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内在矛盾《资本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预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资本论》对社会学的影响1.宏观视角的社会分析《资本论》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等方面的分析,为社会学提供了一种宏观视角,使我们能够从整体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社会问题。
2.社会变革的启示《资本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探索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途径提供了启示,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第一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流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将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新的商品(剩余价值在此阶段产生)。
第三阶段是资本家将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换回更多的货币。
有一些部门生产出来的并不是物质商品,比如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出售的东西就是流通本身,它的价值同样等于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生产要素价值与运输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之和。
如果运输是服务于商品生产过程的,这些价值则转移到所运输的商品中去继续流通,如果运输是服务于个人消费(比如旅游)的,则该价值就和消费一同消失。
资本的循环中,每一阶段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前提的,而每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前提。
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总资本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同时分别处在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的,这样就实现了社会总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社会性质。
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
资本的流通中会产生费用,这种费用分为两种。
一种是社会需要之外产生的费用,例如货物积压造成的储备费用,资本记账的会计费用等;另一种是产品本身性质决定的流通中必须支付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例如商品被运输到市场上售卖所产生的费用。
前一种是不计入商品价值的,后一种要计入商品的价值。
第二篇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是不断重复发生的,把循环看成是周期性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周转。
一部分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是一点一点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
在完全被消耗之前,它在参与产出产品的同时,它还以自身独立的形式保留了一部分价值。
(如机器)用于购买这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
另一部分生产资料,例如原材料、煤炭等,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是完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必须不断的更新才能维持生产。
《资本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
《资本论》心得体会(精选5篇)《资本论》心得体会篇1《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状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透过程来补充,而流透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个性是把流透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透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资料,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透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资料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资本论》读后感1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劳动价值论就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资料,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就是价值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就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就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就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就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就是价值的源泉;三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就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就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就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通用16篇)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通用16篇〕资本论的读书心得〔通用16篇〕资本论的读书心得篇1《资本论》通篇可以说是围绕剩余价值理论来展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一条主线。
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至为关键。
剩余价值理论是人本理论,具有科学性、优越性。
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深化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兴旺国家推行的利润分享机制、劳资集体会谈机制、保护劳工立法机制、累进式所得税机制、遗产税和土地税机制、社会福利和补贴机制、政府干预机制等,说明西方兴旺国家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没完全实行按消费要素分配。
这说明了,在社会消费开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
同时也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剥削的阐述,提醒了社会开展的方向和消费力开展的途径。
因此,为促进消费力的更快开展,纯市场交换机制导致的按消费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的。
只有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充分考虑人本因素,将人的奉献与物的奉献加以区别,才能符合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进步,表达人本关心。
剩余价值理论符合社会理论规律。
我国如今处于社会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才能,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
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
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p 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消灭剥削的本质。
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根底设施建立,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工程的开发和开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篇2《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消费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巨著,是马克思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
资本论读后感3篇
资本论读后感3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1该书详细描写了社会不平等的起源、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解释了不平等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对当今社会不平等的深深担忧。
分别定义了资本和收入,解释了资本和收入的增长模式,资本主要通过遗产继承并通过高增长率确保自身每年迅速增长,相对而已收入增长的途径很少且很低,读后感通过教育能有效提高收入增进资源公平分配。
比较了资本相对收入的增长率,19世纪到21世纪资本相对于收入的增长率表现为U字行,20世纪一战二战倒是资本严重受损,资本增长率一度低于收入增长率,但维持不了多久,资本增长率远远超过收入增长率,到目前为止看不到这个模式的改变。
这就导致资本分配不均,有钱的更容易增加财富,社会不平等一直扩大。
作者建议采用累进税进行缴纳税收,也就是富有的人交税的比率要大于不那么富有的人,他认为这是平衡不平等最有效的形式。
作者的理想模式是对全球进行征收累进税,构建有效的世界银行,确保有效征税和经济良好稳定运转。
资本论读后感2知识分子阅读,不仅是指其特有的阅读态度和思考方式,更重要的还有包括读物的选择。
在众多出版物中,哪些读物的知识价值最高而且是主流的,许多人都很难确切判定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所选择的均为对人类知识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的代表之作,这些著述一直都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大脑,使人类的思想更为生动、睿智,并被一代学人视为最理想藏书。
这些著述大都篇幅宏大,难以适应当代人阅读的特有习惯。
为此,在凝炼编译、准确压缩的基础上,以图释的方式对书中的知识要点进行了精彩补述,既突出了原作者的精要思想,又回避了让更多读者犯难的学究气。
一切尖端的思想都能轻松理解,一切深奥的知识都可以变成今天的常识,这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
《资本论》读后感5篇
《资本论》读后感5篇《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
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精品5篇)资本论读后感或心得篇1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主要包括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等内容。
通过对直接生产过程论述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其重点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的本质规定。
商品经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不仅是其产生的前提,更重要的也是其最一般、最抽象、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首先通过分析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重要内容的资本主义生产形式即商品经济,并阐明了它作为一般商品经济所必然具有的基本特征。
接下来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起初是在生产技术与生产组织不变的情况下,单靠延长工时这种形式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进而转化为提高劳动生产力缩短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要的工作日的方式,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
最后通过研究资本的积累过程,揭示其内在矛盾和客观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主要包括了三个理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
一、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理论,该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首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形成使用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且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资本论读书心得总结(精选14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总结(精选14篇)资本论读书心得总结篇1《资本论》是研究马克思核心思想的重要巨作。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同时,《资本论》对资本经济运行体系作了详细、科学的论述,深层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核心问题,为我们研究认识资本主义运行规律,了解资本主义剥削本质等起到重要作用。
一、《资本论》研究对象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一卷讲资本的生产过程,二卷讲资本的流通过程,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
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自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资本论读后感(优秀5篇)
资本论读后感(优秀5篇)《资本论》读后感篇一很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由于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始终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始终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很多人特殊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训练的人们会重新端详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任凭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浅显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大事,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忙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毁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很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详细的大事,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盼望以后的国家避开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盼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进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定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进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进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将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觉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进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苦痛缩短并且减轻。
资本论读后感(精选10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精选10篇)资本论读后感篇1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
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怎么办?不知道。
资本论读后感篇2《资本论》是很“大”很“深”的书籍,我买的是编译局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书籍,很晦涩,坦白来讲,看到17章,跟自己内心链接极少,阅读的体验感也挺差的。
当初想去看经济学的书籍,本来选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来觉得资本是个很大,很有意思的东西,很有格局和气象。
资本论读后感4篇
资本论读后感4篇资本论读后感1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
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可以让人不寒而栗。
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知道了,原来钱可以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直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
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和经济,所以只要有个印象就足够了。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可以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状社会体系来。
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
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通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根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
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根只有往地下越扎越深;叶子要得到充分的阳光和空气,也只好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亦随之长粗,变长。
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问题在于,植物是一体的而人不是,由人构成的社会不可能像植物那样安静地生长。
社会要发展,方向是平等,但照这种模式下去是行不通的!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资本论读后感2《资本论》是很“大”很“深”的书籍,我买的是编译局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书籍,很晦涩,坦白来讲,看到17章,跟自己内心链接极少,阅读的体验感也挺差的。
当初想去看经济学的书籍,本来选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来觉得资本是个很大,很有意思的东西,很有格局和气象。
2024年资本论75版读书心得(三篇)
2024年资本论75版读书心得《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与系统考察的成果,成就了一部具有高度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经典著作。
该书融合了严谨的逻辑体系与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既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元素,又深刻揭示了其阶级偏见、掩饰与谬误。
该书不仅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必然性和地位,还揭示了其内在矛盾及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不仅堪称经济学领域的里程碑,同时也是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著作,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无产阶级的重要理论武器。
(参考恩格斯在《资本论》英文版序言中的表述,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36页)。
自问世以来,该书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重要读物。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其基础是雇佣劳动,工人的薪酬以货币形式支付……只有在国家货币储备足以满足流通和货币储备需求的情况下,资本主义才能实现较大规模、深入且充分的发展。
这是历史的前提。
”(《资本论》第二卷381页)。
通过研究《资本论》,我们了解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缺乏这一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极度薄弱。
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鸦片战争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实现了历史性的统一,这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迅速积累生产资本以及劳动者之间以信用货币为媒介交换劳动成果提供了可能。
因此,走社会主义道路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为我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条件。
当时全国人民高涨的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以及众多先进分子为理想事业的无私奉献,又为这一选择提供了主观条件。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现代工业技术和管理知识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下实现工业化同样困难重重。
2024年资本论75版读书心得(二)《资本论》自问世以来,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重要读物,亦获得了资产阶级学者的认可。
资本论读书报告(16篇) - 其他范文
资本论读书报告(16篇)-其他范文篇1: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
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
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
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
《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获得内心的宁静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
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
多读经典书,读点费脑力的书,我认为这样对于个人专注力的提升是有一定的帮助。
读书不那么焦躁,也不那么急切,就是安安静静地看,一边看一边想,能看多少是多少,不会为了看到最后一页疯狂翻书(以前的坏习惯),脑袋中留不下一点读过的内容。
这是个过程,持续做下去必定会有提升的。
篇2: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2024年资本论的读书心得(3篇)
2024年资本论的读书心得《资本论》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变革的主要社会力量的成长与壮大,进而明确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方向。
该书分为三卷,共计两千余页,系统性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
在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详细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生产现象,分析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关系,特别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直接对立关系。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独立考察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了其本质特征及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通过对资本流通的分析,强调了流通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不仅取决于生产过程,也与流通过程密切相关。
卷中还提出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种新的资本形式,这些形式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真实来源,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分,以及资本周转速度对资本增值的影响,从而加深了对流通过程在剩余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误解。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以利润为核心,分析了资本运动的整体过程及其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马克思指出,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其表现形式的一部分。
本卷深入探讨了资本在不同领域、竞争环境以及生产当事人意识中的具体形态。
《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的不平等现象。
通过深入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可以更全面地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伪善、冷酷和自私,为构建更加和谐、人道的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024年资本论的读书心得(二)《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创作的不朽之作。
该书融合了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一部内容系统、逻辑严谨的经济学巨著。
它不仅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内核,而且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从诞生、发展到最终消亡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其历史地位,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
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通用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资本论读后感篇1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1)价值: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分析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2)剩余价值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工作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3)资本的积累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读书报告
当我们说起政治经济学的著作时,不得不提及的就是马克思的这本《资本论》了,《资本论》全书总共200多万字,在书中作者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
作者在此书当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解释了资本主义运作的内在规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未来。
可以说这本书是一本或时代的著作。
在本次的阅读当中,我阅读了《资本论》第一卷当中最重要的篇章之一——“所谓原始积累”,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一章的内容似乎有点过于理论化,而且夹杂着许多历史分析,当然这不是编译,但这对于我这个刚入门经济学的理科生来说着实有些晦涩。
不过,当读完这一章之后,我的确对于资本主义的本质以及作者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说起马克思,众所周知他是全球无产阶级以及劳动人民的精神领袖和革命导师,而他与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学说至今一直被誉为是无产阶级的行动指南和理论武器。
那么回到《资本论》中的“所谓原始积累”这一章当中,按照阅读的惯例,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作者希望通过这样一章的内容,来向读者回答哪些问题呢?阅读完这一章之后,我觉得作者主要想回答的问题是以下几点:
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如何形成起来的?原始积累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场景?
②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他们为何会走向对立?
③资本主义真的像一开始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中描述的那样美好吗?资本主义最终的结局将会何去何从?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重新打开马克思的《资本论》当中的所谓原始积累这一章,首先第一节作者就揭示了原始积累的秘密,在之前的章节当中,作者曾提出:资本的积累来自于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又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
那么问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这个剩余价值循环的尽头在哪里?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将这种原始积累的原因归结为他们自己的“勤劳”而积累财富,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在真正的历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杀戮,总之,暴力起着巨大的作用”。
资本家产生之后,通过雇佣工人是劳动人民从封建剥削变为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正是建立在对于农民和土地的剥削的基础上的,所谓的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过程”,因此在书中,马克思一针见血的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原始积累的本质特点就是对于直接生产者的暴力剥夺,要让他们成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就必须让他们和生产资料相分离。
在第二节当中,马克思以英国为例,说明了原始积累的过程,这一节我看的稍微简略一点,在这一节当中作者主要说明了英国农民被剥夺的历史过程、资产阶级剥夺农民时采用的暴力手段以及无产阶级的形成过程。
通过对于英国事例的叙述,我看到了资本主义对于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盗窃、对国有土地盗窃、对于公有土地的劫掠,以及对农民最后一次大规模剥夺的过程,更加深入的理解了马克思在第一节当中所说的原始积累时的肮脏与罪恶。
不仅如此,在15世纪末,资产阶级还通过控制立法,来惩治被剥夺者,同时不断压低工资,使得被剥削的农民以及封建家臣被迫成为工资极低、甚至不够个人生活水平的雇佣劳动者。
作者列举了亨利八世鞭打流浪者的法律、爱德华六世时游堕者需要被判为奴隶等条纹法律来说明这一事实;同时资本家们为了榨取到足够的剩余价值,不得不压低工人们的劳动工资并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
因此总括来说,这一届主要讲了资本阶级对于工人阶级的压迫与剥削。
至于4~6节,主要讲述了农业资本家以及工业资本家的产生与发展。
在农业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建立了国内市场,同时也为工业资本提供了工人及其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和劳动
资料,其本质还是对农民的剥夺与压迫剥削。
在工业资本的原始积累中,马克思也指出他们是通过暴力来进行的,因此通过以上种种反映出了资本的历史罪恶。
至于第七节,我认为是本章的重点,作者对这一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通过分析从原始积累到之后的资本积累来说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以及灭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被迫使人们从原来的自己劳动的私有制当中脱离开来,转向社会化大生产当中,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体系当中,而这一转变,也是通过暴力来完成的。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当中,资本主义中的基本矛盾(其主要包括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会发生激化,工人的生活会不断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作者下的一个推断是:资本主义必将走向灭亡。
在这一章当中作者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当中将会出现三次剥削的情况,首先是大家熟知的资本家剥削工人,随着资本的日益集中,少数资本家开始剥削多数资本家,最终的结局则是剥夺者的被剥夺,至此资本主义即走向了灭亡,取代资本主义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读完这一章的内容,我觉得作者主要想表明的观点就是一下两个:
①资本主义的本质就是对于劳动人民无止境的剥削;
②资本主义最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我依然记得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曾学到的三角贸易的那一章,资本主义为了得到廉价的劳动力,不惜强迫黑人经过长途跋涉被运往欧洲,在路途上因为条件极差大多数死亡被扔下了海洋,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三角贸易”,通过马克思的叙述和举例,我更加认识到了资本积累当中对于劳动人民的剥削与压迫,更加理解了马克思口中“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这一切的罪恶,都是与资本主义的本质离不开的,马克思的这一本书,给那些还蒙蔽在资本主义是“文明”“先进”的那些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所谓的自由平等,不过是对于劳动人民剩余价值的不断压制,不过是通过底层人民的苦苦挣扎,甚至是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来对工人进行镇压罢了。
马克思在这本书中明确地阐述了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的无止境性,这样的无止境性是和资本主义本身的社会性质所决定的,资产阶级通过剥夺工人阶级,提高了生产力,生产力的提高同时要求资本家们进一步加紧剥夺的程度,因此这样的剥夺不断循环、不断加剧,然后就导致了资本的垄断、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这样的玄幻最终会破坏到资本主义本身上,最终资本主义也会走向灭亡,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
不得不承认马克思准确的预见性,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今的一些西方社会当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同时马克思在书中缜密的逻辑分析以及对于湿湿的举例,都让我看到了马克思的伟大思想,看到了他对于无产阶级的关怀,不愧被誉为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